第一篇:平行线的判定_教学设计方案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平行线的判定
一、概述
七年级 数学 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能说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即“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能说出判定公理的第一个推论,即“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会用数学语言表示平行线判定公理及其推论,并能根据它们做简单的推理证明。3.通过学生学习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其主动探索、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平行线,对其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利用其解决了一些问题;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的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习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合情说理,将直观与简单说理想结合的方法;初步感受到推理说明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3、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2)、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3)、解决办法: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与这条直线平行.2.画图: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3.反思: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讲出是为画∠PHF,使所画的角与∠BGF相等.教师指出既然两个角相等与两条直线平行能联系起来, 那么这两个角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是否得到了一个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1.画出课本图5.2-5的简化图形,分析∠
1、∠2的位置关系.E
(1)让学生先描述∠
1、∠2的方位.HPDC
(2)教师指出像∠
1、∠2这样分别位于直线CD、AB的下方,1又在直线EF的右侧, 也就是位置相同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BAG
2(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同位角,并标记出它们,要求正确而又不遗漏.F
(4)教师强调:同位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它不同于对顶角和邻补角.同位角都有一条边在截线EF上.2.归纳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1)学生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活动中叙述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并板书.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 如果∠1=∠2,那么AB∥CD.教师强调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1的条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这两个角是这两条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一对同位角;第二层这两个角相等两者缺一不可.(3)简单应用.①教师表演木工用每尺画平行线过程,让学生说出用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结合P15图5.2-7).教师规范说理过程:因为∠DCB与∠FEB是直线CD、EF被AB所截而成的同位角,而且∠DCB=∠FEB,即同位角相等,根据直线平行判定方法,从而CD∥EF.3.利用教具模型认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c
(1)教师展示教具模型,并在黑板上画出右图图型,指出在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成的角中,∠1和∠2是同位角,∠2与∠3、134∠2与∠4虽然不是同位角, 但是它们又是具有某种位置关系的a两个角,大家能叙述∠2与∠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和∠4呢?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叙述,如∠2与∠3位在直线a,b的内部,2b又分别位于直线c的两侧,∠2与∠4位在直线a,b内部,都在直线c的右侧(同侧).(2)教师转动直线a或者直线b,再问学生∠2与∠3,∠2与∠4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它们之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间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2和∠3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像∠2和∠4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标记出它们.(4)学生概括由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成的八个角中有四对的同位角, 两对的内错角、两对的同旁内角.4.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其它方法
(1)演示教具,使学生直觉当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来说明吗?
学生若有困难,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内错角和同位角之间的关系把条件∠2=∠3转化为∠1=∠2.教师规范说理过程:因为∠2=∠3,而∠3=∠1(对顶角相等),所以∠1=∠2, 即同位角相等,因此a∥b.(3)师生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2,教师板书: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方法2:如果∠2=∠3,那么a∥b.(4)讨论:同旁内角数量上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
①学生猜想,可借助于教具.先排除相等,当∠4是锐角时,∠2是钝角才有可能使a∥b,进一步观察发现:如果同旁内角互补时,两条直线平行,即如果∠2+∠4=180 °,那么a∥b.②学生利用平行判定方法1或方法2来说明猜想正确.教师根据学生说理,再准确地板书:
因为∠4+∠2=180°,而∠4+∠1=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2=∠1, 即同位角相等,从而a∥b.因为∠4+∠2=180°,而∠4+∠3=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3=∠2, 即内错角相等,从而a∥b.③师生归纳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3,教师板书: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综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如果∠4+∠2=180°,那么a∥b.三、巩固练习
课本P17练习.四、作业
1.作业P18.1,2,3,4。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第二篇:平行线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判定教学反思
在课程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2、形式多样,求实务本。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用几何画板设计游戏“米奇走迷宫”,在游戏中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变化。
5、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节课对初一学生而言,本是又一个艰难的起步。但这一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课后作业效果也很好,基本达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要求。
一堂课下来,遗憾也有不少。比如一个提问的不到位,上台展示的学生误解了我的意思,竟去书写推证过程(这超出了他们此时的能力范围)。在这堂课上,部分同学没有展示自己的勇气,一方面与教学内容的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没能让他们完全放松下来有关。
第三篇:《平行线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过凤楼初中孟慧芳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
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式或定理.
通过上这节课我感觉讲解基本到位,练习难度适中,并基本达到练习的目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气氛不理想,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升华不高;讲解过多;探究学习引导不够,导致占用时间过多,从而使后面的环节有些仓促。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处理的更好一些的话,效果会更好。
以上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和课后的一些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加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第四篇:平行线及其判定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平行线及其判定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目标:①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平
行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过程目标:①体验平行线概念的探究过程;②经历画平行线的方法,了解
平行线的性质;③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①体会合作讨论交流的力量,感受成功的快乐;②感受实践
出真知,体验动手操作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的愉悦。
学习重点:
①探究平行线概念;②平行线画法
学习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引入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⒈生活中很多建筑由平行线或垂直线构成的,在下列图案中
(课本P163图案)哪些线互相平行?
⒉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直线平行的实例,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合作互动,探究新知】
(一)平行线的定义
1、同学们能否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一支笔作为另一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已知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 做什么?(完成后一位同学用两根木条在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
2、若作特别说明,我们只研究不重合的情形,则去掉重合这种情况,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用彩色 粉笔将(3)重合去掉)
3、若两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 内是什么位置关系? 板书:(留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出示立方体框架,谁能指出立方体框架中哪些棱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呢?为什么?
5、在留空之处用彩色粉笔填上在同一平面内。
6、可以这样理解平行线呢?(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叫平行线。(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叫平行线。(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做平行线。(4)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5)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7、那么理解平行线时,必须注意什么?(强调三点)
8、你知道两条平行直线如何表示吗?如何用字母表示?
板书: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读作:直线a平行于直线b。
(二)平行线画法
1、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行线,那么用直尺和三角板或者一副三角板
如何画两条平行直线?
2、大家发挥想象每一步骤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三.【把握质疑,巧于思考】
⒈观察课本P164图6-23
思考:(1)图中哪些道路与解放路平行?
(2)经过人民广场,并且与解放路平行的道路有几条?
(3)能否经过人民广场再修一条道路与解放路平行吗?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感知(板书)
①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②若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⒉做一做:如图,A、B是直线l外的两点,⑴经过点A画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这样的直线能画几条?
⑵经过点B画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它与⑴中所画的直线平行吗?
⑶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平行线及其判定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第五篇:《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广厚中心学校 冯桂秋
无论我对一节数学课多么认真备课,准备的非常充分,但讲完后及时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总结,并做出深刻的反思,总感觉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反思能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新定位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
通过深入反思我教授的《平行线的判定》的一节课,使我的教学在今后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反思一:三维目标是否能在课堂很好的实现。
本节内容的知识技能目标是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能力目标是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解决问题。情感目标是乐于接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本节课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很好的完成,但在情感态度的教育不够深入,没有足够的重视。
反思二:在教学中教师究竟怎样把握契机
在教学中教师究竟怎样把握契机,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本节课,归纳起来可以是:1 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上进行引导,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深刻的领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在学生认识的困
惑处进行引导。3在学生探索的迷惘处进行引导,为学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创造条件。
反思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否有效
考虑到整式教学较难进行之处在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整式相关内容,其抽象性不易理解与掌握,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欣赏图片引出探讨对象,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进入探索过程。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引导探究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验证、归纳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这个问题一的设置与教学,基本上适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但难度较大,其探讨比较适合层次比较高的学生,或者教学可设置为课前学生预习,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可降低难度,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反思四:是否关注学生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生成价值的必要形式,在讲授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常数的次数是0次”的问题,对这位爱钻研的学生我立即给出了高度评价和鼓励。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和学好数学的决心,我也感叹捕捉课堂瞬间的灵感是多么重要啊!上课时,某些学生绝妙的问题,见解即质疑等都是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学习资源。教学是个师生相长的过程,灵感是师生相互碰撞时精彩的火花。
静心反思这节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足多误区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等。
总之,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是我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