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勤劳的小蚯蚓》活动反思[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9:2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勤劳的小蚯蚓》活动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勤劳的小蚯蚓》活动反思》。

第一篇:美术《勤劳的小蚯蚓》活动反思

美术《勤劳的小蚯蚓》活动反思

美术《勤劳的小蚯蚓》活动反思

《勤劳的小蚯蚓》是一节棉签线条画。蚯蚓松土时形态多种多样,时而伸直,时而卷曲,在在泥土下扭动的样子就像一根根曲线,因此在本次活动中将弯曲的曲线与蚯蚓的形象联系起来,通过情境创设,选用棉签和颜料作画的方式大胆表现蚯蚓的基本外形。

活动开始以情境导入:小熊比较苦恼,它的花园里面的花籽到现在都没发芽,他只好请来它的好朋友,蚯蚓。在引入小蚯蚓后,引导孩子了解小蚯蚓的特长,进而让孩子发现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蜗牛线)与蚯蚓的相似之处,最后把线条和蚯蚓的形象联系起来.仔细想想,一根根的曲线就像生活中可爱的小蚯蚓泥土下弯曲扭动的样子,通过层层递进,从而更好的学习画曲线这一技能。在本节活动中我始终以请小蚯蚓帮忙的情景贯穿始终。在孩子创造的时候孩子也很有兴趣。

孩子的美术创作离不开对线条的掌握,但是如果是对线条简单的练习孩子没有兴趣,但是这次在小蚯蚓这个情境下孩子很乐意去表现仔细学过的线条,也很乐意去学习之前还没掌握的线条,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是情景创设的作用。

在平常的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不会。”在这个时候,情景的创设就体现出它的优势。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孩子活动的兴趣,借助于情景式的语言将教学要求转化避免了我们生硬的要求,它将教师单一示范的枯燥,变抽象为具象,将一些空洞的美术技能转化为生动、逼真、又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语言,使孩子的表现变得“摸得着”。比如在本次活动开始现为孩子创设了一个语言情景:“春天来了,小熊在花园里种下许多小花籽,春风一吹,小花籽想钻出泥土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泥土太硬了,小花籽使出浑身力气也无法长出来。这时,小熊请来了它的好朋友小蚯蚓。勤劳的蚯蚓来帮忙了,它把身体扭呀扭,扭呀扭„„”自然而然孩子被故事情境吸引,会把自己变为勤劳的“蚯蚓”,用画笔为小花籽“松土”(画曲线),给小花籽施肥让它发芽开花,他们被贴近自己生活经验的语言情境所感染,根本不会感觉到自己在学习、在绘画、在创作,浑然自己就是一条松土的“蚯蚓”,而画曲线的目标也在蚯蚓松土中巧妙化解。

在本节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部分孩子花了几条小蚯蚓后就急着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到KT班上,整幅作品显得比较空。教师在孩子创作的时候可以提示孩子:泥土真硬呀,要多请一些小蚯蚓来帮忙吧。另外美术活动结束后的常规还需要培养,部分孩子创作完成后桌面比较脏,我应该多给与提示,让孩子不仅学会画,还要学会收。

第二篇:勤劳的小蚂蚁活动反思

勤劳的小蚂蚁活动反思

2014-09-18 16:09

人事资料网

收藏本页

字号:T|T

勤劳的小蚂蚁活动反思

一年级音乐下册 小蚂蚁 1教学反思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就连古人也强烈地认识到“兴趣”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因而留下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至理名言。

在歌曲《小蚂蚁》教学中,一年级小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思维比较活跃,为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各种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喜欢和热爱音乐,开始让同学们猜猜谜语: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学生在议论声中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讲小蚂蚁的故事,故事内容主要是根据歌词内容来编,通过故事把同学们带入蚂蚁世界,同学们入神的听着,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蚂蚁特殊的情感,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让他们随着音乐读读歌词,按童谣形式读一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按歌曲节奏读一读,使其掌握歌曲的节奏,通过这些训练后,同学们随着歌曲开心的哼唱,时间不长就学会了,如果单纯的演唱是枯燥乏味的,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要提倡学科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综合。因而,在教学中融入了歌表演创作,让学生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在头上方,来表示蚂蚁的触角,大家围成一个圈,全盲学生站在原地表演,低视学生可以做各种动作来表现小蚂蚁的生活常态,然后他们一起合作表演,除了融入体态律动,还让学生用诗朗诵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学生的感官、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但在音乐活动中,由于全盲生的视力缺陷,他们的肢体动作不那么协调,我想只要他们理解了音乐,即使他们表达的不那么完美,也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我想通过练习,他们的动作会更加完美,他们会一样唱的好,跳的好,相信他们明天会做的更好。

一年级音乐下册 小蚂蚁 1教学反思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就连古人也强烈地认识到“兴趣”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因而留下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至理名言。

在歌曲《小蚂蚁》教学中,一年级小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思维比较活跃,为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各种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喜欢和热爱音乐,开始让同学们猜猜谜语: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学生在议论声中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讲小蚂蚁的故事,故事内容主要是根据歌词内容来编,通过故事把同学们带入蚂蚁世界,同学们入神的听着,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蚂蚁特殊的情感,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让他们随着音乐读读歌词,按童谣形式读一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按歌曲节奏读一读,使其掌握歌曲的节奏,通过这些训练后,同学们随着歌曲开心的哼唱,时间不长就学会了,如果单纯的演唱是枯燥乏味的,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要提倡学科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综合。因而,在教学中融入了歌表演创作,让学生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在头上方,来表示蚂蚁的触角,大家围成一个圈,全盲学生站在原地表演,低视学生可以做各种动作来表现小蚂蚁的生活常态,然后他们一起合作表演,除了融入体态律动,还让学生用诗朗诵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学生的感官、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但在音乐活动中,由于全盲生的视力缺陷,他们的肢体动作不那么协调,我想只要他们理解了音乐,即使他们表达的不那么完美,也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我想通过练习,他们的动作会更加完美,他们会一样唱的好,跳的好,相信他们明天会做的更好。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勤劳的小蚂蚁活动反思。

第三篇:蚯蚓教学反思(精选2篇)

篇1:《蚯蚓》教学反思

《蚯蚓》教学反思

学生对所接触的任何事物有兴趣去探究,探究的范围不仅广泛,而且能利用感官、工具和方法来对世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

如教学科学《蚯蚓》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小花园去寻找蚯蚓,那天早晨恰好大雨过后,学生发现了许多蚯蚓。“蚯蚓有眼睛吗?”“它有骨头吗?”“为什么下过雨后会出现那么多蚯蚓?”“蚯蚓断了以后还能活吗?”……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我及时引导学生:“关于蚯蚓你还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运用哪些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蚯蚓的研究中来,使学生既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心需要,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目标。

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的天性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科学素养。

篇2:《蚯蚓》教学反思

(一)

蚯蚓的观察产生了头,尾之争和前进方式如何这两个有趣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还是存在分歧。我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不是太满意。如果能用DV拍摄所需要的片段放给学生来看,那就圆满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蚯蚓》一课的教学反思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哈尔滨市阿城区胜利小学科学教师的韩晶,我今天执教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中的第四课时《蚯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了“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力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态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

1、科学概念。教学中为了落实好这个目标,我利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蚯蚓的身体结构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亲历观察活动后,正确地了解蚯蚓的的身体结构,之后我还利用一张蚯蚓的图片进行了知识的巩固,从而达到了对这部分知识的夯实。对于蚯蚓对水的反应这部分内容,我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去验证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此目标是在教学“观察蚯蚓的身体”和“比较蜗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同”时体现出来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蚯蚓通过绘画形式来描述动物的形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各利形式表述事物特点的一个过程。本节课中学生对于这部分内表现得十分好,他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蚯蚓绘画出各种形态,并且画的淋漓尽致。而本课的最后是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采用维恩图的形式来阐述蜗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同,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填写、汇报从而将此目标完成的十分顺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此目标在本课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在每次观察活动结束后,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将蚯蚓送回饲养槽中。

二、本课的成功之处

1、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伊始,教师为学生创设观看蚯蚓的图片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的喜欢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蚯蚓这种动物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师生角色的转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当着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而学生在教学中则扮演着课堂的领导者,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使本节课充满了儿童的趣味,更具有科学家的风格。

3、实验教学借入。在蚯蚓对水的.反应这一环节中,观察实验的借入,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动手观察的能力,使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同时烘托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体现团队学习的精神。

三、本课的不足之处

1、观察技能有待提高。由于三年级上册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本节课对于这种能力体现更加明显,而在本课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大部分还可以,但有少部分学生不知怎样观察,更不知如何去观察动物,对于观察的要求和目的不够明确,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学生课堂语言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点难度,但是我们做为科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规范科学课堂语言的准确性,因为我们这个学科的课堂语言要求规范、严谨、准确,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注重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使我们的科学课堂语言规范、准确。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请各位老师指政批评。

(二)

这节课准备环带明显的蚯蚓是很重要的,买的掉鱼用的蚯蚓环带不是很明显,于是去校园里挖,发现现在大的那种青蚯蚓居然没有环带,挖到最好的是有些红的比较长的蚯蚓,环带很是明显,而且这种蚯蚓非常活跃,在水中的反应也很明显,适合课堂上观察使用。配合使用大型的青蚯蚓,它的环节更加的明显,触摸可以发现特别粗糙,放大后可以发现其刚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蚯蚓概念。六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引导学生亲近小动物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蚯蚓,很多学生会不愿意亲近它,女生更加,课堂纪律会因此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四篇:观察蚯蚓实验教学反思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反思

东风中学 胡少华

八年级上学期教学中有一堂“观察蚯蚓”的实验,重点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观察蚯蚓的运动。与以前的解剖蚯蚓实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关键点在于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界中的万物,关爱生命。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我在进行这节实验课的教学上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以前很多的生物实验是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学生自己从菜场可以买到鲫鱼、花生种子等,而让学生自己准备蚯蚓则很有难度。学校新校区原来是农民的田地,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挖到蚯蚓,我在学校新校区找遍了每一个角落,一条蚯蚓都没有挖到。由于家属区到处都是水泥路面,所以学生在家属区里也很难挖到蚯蚓。有学生提议购买钓鱼用的蚯蚓,我否决了这个提议,主要是因为钓鱼用的蚯蚓太小,观察不清楚。

第一个难题摆在了我面前,实验材料没有,怎么进行实验?

为了寻找蚯蚓,我只有骑着电动车到乡下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试车场的北面农田边找到一块较湿润肥沃的地方,不怕弄脏自己的衣裤、鞋子,硬是挖到了30多条大蚯蚓,每条蚯蚓长度在10~15cm之间,很好的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

当我出示我挖到的蚯蚓时,有好多学生惊叹“好大的蚯蚓”时我的心里得到了慰藉。很多学生体味到了老师的辛苦,做实验时就相对比以前要认真一些。

反思:付出总会有回报,宁愿老师辛苦一些,也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二、实验器具的准备

这个实验要求观察蚯蚓在粗糙的木板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有什么不同,这就要求要为每个实验组准备一块木板和玻璃板。我从学校计师傅那里找到一些三合板的边角料,自己动手锯出了20块小木板。从玻璃店里找到一些废弃的玻璃,自己动手用刻刀画出了20块玻璃板,并且用砂纸对玻璃板边缘进行打磨,避免实验时玻璃划伤学生的手。由于我在实验前想到了小的细节,实验结束时没有一个学生弄伤自己的手。

反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节约资源。关爱学生,从细节做起。

三、实验规则的制定

以前做观察蚯蚓实验,由于蚯蚓是用体表的皮肤进行呼吸的,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好好爱护蚯蚓的话很容易导致蚯蚓死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想出了一些招。

首先是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小杯水和一团棉花,学生在实验中时不时用蘸了水的棉花给蚯蚓擦身子,保持蚯蚓体壁的湿润,从而保持蚯蚓的呼吸正常。

其次,我要求每个小组上交1元钱作为实验保证金,实验结束时如果该实验小组的蚯蚓仍然活着,这1元钱的实验保证金返还给学生;如果实验结束时蚯蚓死亡这1元钱上交给生物实验室。学生有点压力,在实验过程中就不会“虐待”蚯蚓了。更常见到的镜头是学生不断用棉花去湿润蚯蚓的体壁,将蚯蚓当成自家的宠物一般看待了。从实验的情况看,效果很理想,没有一条蚯蚓死亡,学生都拿到了自己的保证金。

反思:通过制定游戏规则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四、实验的创新

在准备这个实验时,生物实验员王慧老师问我要不要准备镊子,我说不用。按教材中的要求是需要用到镊子的,但我觉得实验可以作一些小的修改,不给学生准备镊子,而是让学生直接用手指头与蚯蚓进行“亲密接触”,这样才能观察到蚯蚓体表的黏液和腹部的粗糙的刚毛。同时,如果准备镊子,有些学生会用镊子夹蚯蚓,会伤害蚯蚓的身体,甚至导致蚯蚓的死亡。

课本上的实验步骤相对较少,我给学生增加了一个探究实验:蚯蚓走T字型迷宫实验。我在实验前用包装箱上的纸盒子做成了4个T字型迷宫,实验时在左侧放上蘸了醋的棉花,右侧放上一些小叶子,将全班分成4个大组做这个实验。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学生做完这个实验惊奇的发现:像蚯蚓这么低等的动物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为什么不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教学条件和青少年黄金学习时期好好学习呢?

反思:在教学上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没有创新教学就得不到发展。

第五篇:《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活动反思

五大亮点引领进步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活动反思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弯绕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香蕉、月牙、毛线团、妈妈的烫发、弹簧等都告诉我们:弯绕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适用性。从这种角度选择若干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对象,不仅可以提高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更可以引发他们去想象和创造。说到弯曲我就想到蚯蚓,于是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活动,引导幼儿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教师一道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在在弯绕世界里学习、成长。

《好玩的蚯蚓》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我觉得活动有五大亮点引领我进步:

亮点一:活动目标准确,做好了整个活动的铺垫。活动目标是整个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整个活动起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发展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制定了这个本班的以情感态度为主要导向的活动目标,特别是我班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平时发言不够踊跃、思维也较局限,为培养幼儿扩散性思维,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我把重心放在了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与表达,并提出质疑,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上面,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实施作了铺垫。

亮点二:活动过程清晰,促进了教师教学的成功。活动设计由刚开始的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到通过各种感官去了解这个动物的外形特征,用多媒体这种声音、图像并茂的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了解这个动物生活习性最后发展到爱护这种动物,并以游戏结束。活动流程非常清晰,环环相扣,注意了动静交替,显得有张有驰,对整个活动的成功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亮点三:活动方法出彩,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打破了以往直接出示图片、实物或其他东西的方式,运用了猜图的形式,这个教学方法很出彩,也是活动的一个亮点。我用一支粉笔由画蚯蚓开始,在黑板上倒序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我一边画一边就听到孩子发出的小声猜测:开始画蚯蚓时孩子说是绳子,不对是伞下面弯弯的柄,到画泥土使孩子说是海蛇-----到最后画出树了,孩子高兴得大叫:“我知道是蚯蚓!”活动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亮点四:活动环境宽松,激发了幼儿语言表述的愿望。首先,我在设计提问时十分注重提出一些适应不同层次、有益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提问,如: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你认为这个动物在生活在哪里?等等,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特别注意保护孩子运用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幼儿争着说、抢着说的时候,用分组的方式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如:活动第二个环节,孩子对蚯蚓到底长什么样有了更多的想法,孩子都急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引导孩子根据材料的投放自由选择取图片组、电脑组、食物组,引导孩子观察、探究中获得信息进行交流,让每个孩子在有说话愿望的时候,有更多的机会说;而且,宽松的语言环境应该是愉快的,是允许出错的。我不以说完整、说对,纠正发音来打断孩子的发言,打断孩子的思路,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更多的是肯定孩子的想法:“说得你很有道理,你的想法很棒----”等等,使孩子在肯定中逐渐增强自信心,从而更愿意发言。再者,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语气与假设,如:在谈到蚯蚓没有眼睛它怎么寻找到食物时,孩子纷纷猜测:有的说蚯蚓是用鼻子来闻的,有的说它是用肚皮来感觉的等等,猜测的结果多种多样。整个活动中孩子的发言此起彼伏,连平时难得开口的孩子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可见,孩子们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想说、敢说、大胆说,很好地激发了幼儿语言表述的愿望。

亮点五:活动引导科学,提高了幼儿相互质疑的能力。从汉语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反映,我们的孩子疑问和质疑类言语不足,有可能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造成影响,因此我把科学领域的教育语言发展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为孩子留下质疑的空间,并打破由教师一问到底的方式,积极鼓励孩子相互质疑,如:在孩子讲述自己记录的内容的时候,有的孩子说我发现蚯蚓的头部有一点尖,有的小朋友马上就提出疑问:“你知道他的头为什么是尖的吗?”另一个孩子马上就举手:“我知道,因为长成方形就不象蚯蚓了。”“我知道,我知道------”发言声此起彼伏。这样鼓励孩子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质疑,促进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活动的不足是教师对孩子平时怕不怕爬行动物关注的不够,把自己的想象强加给了孩子。我自己平时比较怕这种爬行动物,所以潜意识里觉得那些孩子也会怕蚯蚓。但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在进行第二环节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的时候,孩子纷纷提出:“老师你怎么不把蚯蚓拿来个我们看呀?这样我们才看得更清楚呀?”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才明白,其实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很强,他们愿意接触自己想了解的物体。今后我要更认真地去解读孩子的心灵,避免主观判断,注重课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完善活动细节,使自己的活动开展的更好。附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弯绕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香蕉、月牙、毛线团、妈妈的烫发、弹簧等都告诉我们:弯绕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适用性。从这种角度选择若干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对象,不仅可以提高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更可以引发他们去想象和创造。特别是故事《曲里拐弯》后孩子对弯曲的动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基于此,我把建构教材与其它教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开展了《弯弯曲曲的蚯蚓》的科学活动,让教师与孩子一道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在引导幼儿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弯绕世界里学习、成长。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

2、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与表达,并能提出质疑。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活动过程:

一、这是什么动物?

1、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

2、教师在黑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是蛇,蛇有眼睛,他没有眼睛;是伞下面弯弯的柄――――――)

二、蚯蚓长什么样?

1、介绍材料。(电脑、蚯蚓、图片)

2、幼儿根据材料的投放自由选择,分成人数不等的三组进行观察、探究,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3、每人做好记录。

4、请个别记录有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5、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蚯蚓的其他有关知识。

1、蚯蚓生活在哪里呢?它吃什么呢?蚯蚓被切断了会死吗?蚯蚓有用吗?(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针对提问,观看多媒体,获得正确的信息。

3、教师示范试验:切断蚯蚓。

四、我是一条小蚯蚓。

1、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

2、适时地抓住幼儿的为什么”,教育幼儿要爱护蚯蚓。

2、我们也来扮演小蚯蚓,来帮人们松松土吧!

3、孩子一个接一个搭肩排成4-5队,孩子模仿蚯蚓松土弯弯曲曲地走向户外。

五、延伸活动: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找蚯蚓。

下载美术《勤劳的小蚯蚓》活动反思[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勤劳的小蚯蚓》活动反思[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活动反思

    绘画《我心目中的太阳》活动反思 绘画可以说是孩子们表达自己思想与内心的第二种语言。它不仅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也是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扩展性思维......

    小小班美术反思(本站推荐)

    小小班美术《小手印的快乐》教学反思 教师思考:什么样的美术活动能吸引托班的孩子,托班孩子喜欢“玩”,只有将活动和游戏结合,才能有有效的收获。幼儿发展:托班宝宝的小手肌肉发......

    蚯蚓教学反思(共5篇)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旧寨小学 向斌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选择的生活环境,但实验的过程学生有些茫然,即对实验的目的不够明确,试验的方法有些粗糙,也不能较......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教学《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上节课我就留了作业,让学生这节课准备活蚯蚓5——15条,鞋盒一个(其中一半用毛笔给涂上黑色),干土一袋,湿土一袋。本节课有两个教......

    勤劳节俭活动方案

    随州市季梁学校 勤俭节约活动方案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子家训曾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

    美术《我》活动反思

    美术《我》活动反思 美术《我》活动反思 中班孩子对于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孩子经常会这样说:我今天扎了两个小辫子;今天我的头花是蝴蝶结形状的;妈妈说......

    大班美术活动反思

    美术活动反思:《秋天的叶子》 秋天到了,大树们渐渐地换上了多彩的衣服,孩子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把美丽留下来”的活动便开始了。活动一: “捡树叶”,主要考虑到幼儿知识经验的......

    美术活动教学反思

    美术活动教学反思15篇 美术活动教学反思1 撕贴画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造型各异色彩鲜艳,它不是单一的技能技巧练习,而是培养有创造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是素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