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将来进一步学习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本节课内容共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是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新旧图形的内在联系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维目标:
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有等腰、直角、一般)
★课前预习:梯形各部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渗透梯形方法、(你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需要用笔直尺、画一画。)★ 教学过程:
一、源于生活,初步感知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李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参观王伯伯的甲鱼池,请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S:1号甲鱼池的形状是梯形的,每平方米放养甲鱼苗200只。T:根据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S:1号甲鱼池的面积有多大?
T:你提的问题很好,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谁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S:1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甲鱼苗?
T: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课件)我们来看这两个问题。要求1号甲鱼池的面积,也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S:梯形。
T:你会求这个梯形的面积吗?那么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让学生通过小故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贴切、自然,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及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主探究
如果我用这个梯形纸片代表甲鱼池的面积,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梯形纸片的面积?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转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动手转化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好一些梯形,其中有一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小组活动一:
(1)梯形可以合理转化为什么图形?怎样转化?(2)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S1:(方法1)——把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S2:(方法2)——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求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和
S3:(方法3)——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梯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再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
S4(方法四):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长方形,一个梯形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汇总:对,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些方法来求梯形面积,你们真了不起。下面我们来看这些方法。3.课件演示
第一种是把梯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种是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第三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表扬:这三种方法都是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同学们能够运用转化的方法,你们真的很棒。这种方法很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
我们前面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都有自己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梯形也有自己的面积计算公式。
T:大家先来猜想。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可能与梯形的什么条件有关系? S:上底和下底,高 S:与腰有关。
T:梯形的面积到底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不想研究? 小组交流一下,把你们组的发现或结论写下来。
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结论。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梯形面积 =(上底+下底)x高÷2
为什么要除以2呢?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4、字母表示
同学们,如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s表示面积,谁能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S=(a+ b)×h ÷2(板书)
这节课同学们研究了怎样求梯形的面积。推导出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能放养多少只甲鱼苗?(课件出示题目)
请学生做在练习本上。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通过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积极合作,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在这里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知(一)判断
1、两个梯形就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2、梯形的面积一定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
3、在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师:同学们判断的很好,理解问题很透彻,希望同学们向更高的目标挑战。下面看看实际生活中的梯形,你能计算出他们的面积吗?(二、)解决问题:
1、学校操场要建一个梯形指挥台,平面是梯形,上底是5米,下底8米,高6米,这个梯形台的平面是多少平方米?
2、一块梯形的墙,上底15米,下底比上底多5米,高是6米,这块墙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是36cm,高12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显示我们聪明才智的机会到了,请同学们大显身手。
4、王大爷用50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了一个羊圈(如图)。求这个梯形羊圈的面积。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经历了梯形的转化过程,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主角”意识。]
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推荐)
课题三:梯形的面积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授课班级: 五年级 班
授课内容:梯形的面积。(教科书P88-P89的内容及练习十七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但要求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知识去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 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
相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
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转化后图形面积的公式,通过变式统一形成基本梯形面积公式。
教学用具: 完成相同的两个梯形课件。教学方法:演示法、对比法、讲解法等。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导。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师: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图形的转化。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交流归纳,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三、运用知识 解解决问题。
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①学生尝试解答。
②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五、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上课,谈谈你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2、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它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作业设计:
一、填空。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
(2)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梯形面积。()(2)梯形的上底下底越长,面积越大。()(3)任何一个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
三、应用题
1、一条水渠横截面是梯形,渠深0.8米,渠底宽1.2米,渠口宽2米,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两个同样的梯形,上底长23厘米,下底长27厘米,高20厘米。如果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3、梯形的上底是3.8厘米,高是4厘米,已知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下底是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梯
形的面
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底×高÷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梯形面积公式 教具准备: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学具准备:每生准备六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进行铺垫。
谈话: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怎样计算?
2、我们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怎样推导的?
小结:我们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梯形的特征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二、串联情境,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甲鱼池参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问题呢!你想知道吗?(出示问题口袋里的题目)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 谈话:求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那么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这节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计算。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师归纳汇总:(表扬)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想出了这么多办法,很了不起!从同学们汇报情况看大致有三种: a把梯形划分成两个三角形;b把梯形划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c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我们的知识水平来看,老师提一个建议,用拼成大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比较简单,那么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都能拼成大平行四边形呢?
3、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谈话: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试试看!
想一想:拼成图形与梯形之间有何联系?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并填在发现卡上。发现卡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梯形的面积=--------------。
老师注意辅导学生,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鼓励有因难的学生,并适当加以引导。
5、学生拿着拼图汇报展示,师注意引导。
6、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发现卡上的问题。
7、师生归纳出公式(完成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提问:(上底+下底)×高 算的是什么?为何要除以2?
8、师说明字母公式。
谈话: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一样梯形面积也有字母公式,谁能用字母表示?说说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板书: S =(a + b)× h÷2
9、阅读课本,并把梯形面积公式填写在课本89页相应的位置。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算出1号甲鱼池的面积了吗?请学生填在课本上。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如果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初步运用(求梯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221820解:S=(a+b)h÷2=(10+18)×20÷2103、做自主练习的第3题。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做自主练习的第4题。要求面积你需要测量什么?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5、做自主练习的第5题。你知道什么是水渠的横截面?(CAI出示)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91页的6、7题。
第四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说课稿
引导语: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说课稿篇1我将分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二、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1、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满足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要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的,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又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做基础的。最后是梯形的面积,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做基础。三种基础图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比较紧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组合图形的面积更是以这些基本图形为基础来计算的2、对学生的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
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知道了拼摆、割补、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让学生理解由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来求面积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困惑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否能呈现多样,即使方法呈现多样,公式推导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探索、讨论、归纳等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1)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2)迁移类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学生课堂生成。
4)练习梯度、促使学生各有所获。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引导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本课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情境引入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了解车窗的形状,师:车窗的玻璃是什么形状?要做这块玻璃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让学生明确要求梯形的面积。)
师: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迁移类推、主动探究
1、回顾旧知,深化“转化”思想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
学生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小组合作,归纳推理
指导操作实验,推倒梯形面积公式。
(1)师: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学过的图形面积推导方法来研究呢?
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2)反馈交流,学生反馈和课件同步。
(3)导出公式。
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两底是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又是什么关系?
(4)不同推导方法的交流,教师评价。
3、生活运用、实例解答
①出示例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拿出大坝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大坝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③学生试做。
④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2”
(三)交互反馈、巩固练习
(1)第89页做一做
(2)第90页的第一题
(3)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4)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多少平方米?
(四)开放延伸、拓展训练
(1)第90页的第3题
(2)第90页的第4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说课稿篇2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新授课《梯形的面积》。它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一节课,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基础上通过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并且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但这节课比前两节课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推导,但又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联系前面两节的教学内容,不难看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关系最密切,且两者的教学思路也相似,同时梯形面积的教学与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其公式的基本推导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样,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并为今后学习圆面积、立体图形表面积及解答求积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学情来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具有了一定探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但对转化这种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想并不熟悉。所以开课时利用课件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得推导过称的'回顾再次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加深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⒈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⒉培养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⒊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可以互相转化的。
⒋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用到的学具有:自制的两个梯形图片、剪刀、直尺、教科书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图片、剪刀、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等。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次我将教学流程预设为四个环节:
一、以回顾旧知为导入,明确新知任务及探究方法。
我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明白在解决新问题时学会用转化的方法,从而打开学生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思路,为学生在后边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借助不同的旧知解决新问题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想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学具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转化成果。并进行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观察找出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梯形之间的联系,然后再选取其中的一到三种进行推导验证,使学生明白不论用哪一种转化后的图形进行推导最终都会归结为一种,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过两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推导验证,完善建构。
四、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五、总结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说课稿篇3一、说教材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学习的经验。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所掌握的不仅仅是面积计算的公式,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更获得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有效的实施正迁移。设计本课时,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进行“拼合转化”的思想束缚,大胆的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转化、作品展示,结合电教媒体的使用,理清学生的思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自主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继续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方法开展学习。有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基础,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具体怎样转化,转化成什么图形,全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他们借助前面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转化图形、寻找等量、推导公式”三步曲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课堂上我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配以白板和课件的直观演示酌情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通过不同的练习,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梯形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重要性,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回顾,归纳总结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整理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梯形的面积》的小学数学说课稿
2.《梯形面积》说课稿
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说课稿
4.梯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5.《梯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学片段反思
6.说课稿《梯形的面积计算》
7.《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8.最新《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9.梯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第五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精品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中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感知--操作--推理--归纳--应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8-89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过程中已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充分体验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在学习的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教材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思考,进行实际操作,依照求之前的经验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并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将转化策略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拼、剪、画、说“活动中,使学生领悟转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梯形卡纸。
学具: 剪刀、各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问题
课件演示:秋天菊花盛开的美丽图片,呈现“梯形展示台能摆多少盆菊花?”这一现实问题。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觉得应该先考虑什么? 让生说一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创设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二、分析问题,抓住关键
师:面对梯形的面积这样一个新的知识,你打算怎么办? 请学生说一说,从而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顾。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及过程。师:请你们每个人都想一想,你打算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思考)
让学生明确:探究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是要将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为学生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作了有效思维策略的铺垫。让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进行猜想,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探究意识。突出“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三、应用知识,自主探究 1.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⑴做一做:用剪、拼等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⑵想一想: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⑶议一议:怎样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以5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动手进行操作。3.交流方法,讨论过程
师:让学生在5人小组里议一议,怎样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得到一定的结论。
【设计意图: 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通过学生大胆猜测,选择图形——动手操作——观察、交流、讨论——汇报得出公式的系列过程,使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一步步向前探索的需要,这个让学生经历“建立猜想、实际操作、观察发现、抽象公式”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
四、归纳总结,表述呈现
请学生上台交流,引导学生尽量按照操作要求的三个方面来讲。预设几种方案:
方法一:剪成两个三角形。
上底×高÷2+下底×高÷2
方法二: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上底+下底)×高÷2
方法三: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方法四:将梯形平均分成两个小梯形,经旋转平移后拼成平行四边形。(上底+下底)÷2×高
方法五:将梯形沿着两腰的中点对折,然后再用剪刀沿折痕剪开,经旋转平移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此方法结合教材第96页进行讲解)
(上底+下底)×高÷2
师小结:这几种都是通过分割、移补,改变图形的形状,但面积保持不变,都符合古代数学家提出的“出入相补”原理。
让学生对梯形面积各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产生概括计算公式的需要。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设计意图: 教师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
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策略。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既培养了学习能力,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巩固练习,反思评价
1.课件出示两幅梯形图。(只列式,不计算)2.解决实际问题:
⑴教材第89页例3: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图),求它的的面积。
⑵梯形展示台的上底长2米,下底长9米,高4米如果每平方米摆4盆,一共需要多少盆菊花?
⑶公园的另一角靠着围墙还有一个这样的花坛,(课件出示)栅栏总长30米,你能求出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吗?
3.拓展延伸题:
⑴观察一组梯形图,进行对比分析。⑵画一个与已知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梯形。4.回顾总结。
课件出示: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结合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此环节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
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思路凸显以下几个特征:
一、以问题引领和调控课堂教学主线。解决问题不是单纯的解数学题,而是包括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解决方案、反思评价等。在本节课教学中,首先设计了导向性的问题“园林师傅在公园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梯形展示台,如果每平方米打算摆上4盆菊花,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考虑什么?”;接着是计划性问题“面对梯形的面积这样一个新的知识,你打算怎么办?”紧挨着的是目标性问题“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并以这个大问题统领全课,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交往互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以策略实现方法与思想的和谐统一。本节课教学,学生解决问题的“瓶颈”应该是在于头脑中是否具有“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观念和“怎样转化”的策略。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所学的方法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因此,老师为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般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选择你们喜欢的梯形,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再按照“转化—找联系—推导公共公式”的思路来研究。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现实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生面对问题所使用的思考策略必然呈现群体上的多样化。在整个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也当作教学资源,不但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不同方法和想法的平台,还通过实际操作、互动交流,启迪学生深思,引发争论,并碰撞思维火花,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达到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本节课教学思路,充分的践行了“了解问题——抓住关键——应用知识——表述呈现——反思评价”这五步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清晰,层次递进合理,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又有效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用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