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角形、圆的认识》教案
《三角形、圆的认识》教案
●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在编排认识三角形和圆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对“面在体上”有了一定的体验,学生在以前的生活、学习中也经常接触三角形、圆形的物品,因此,教材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没有再按照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编排,而是先设计了将简单平面图形进行分类的教学活动,在分类的活动过程中认识三角形和圆。接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面是三角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圆的。最后,教材通过观察球、圆柱等活动,使学生直观认识球的切面、圆柱的上下面的特点。
学生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部分。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三角形和圆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教学时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利用课件演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辨认三角形、圆,初步了解圆柱、球的一些特征。过程与方法:经历把图形分类、观察、想象等直观认识三角形、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圆与球、圆柱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认识三角形和圆,知道它们是平面图形。
学习难点
理解“面在体上”的含义,能从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方法
交流研讨、实践探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球形模具、圆柱体模具、剪刀。
●教学过程
一、1.导入
出示课件,你想用什么样的分类标准来分呢? 2.给图形分类
按照已经学过和未学过的平面图形先把图形分为两类(给图形标上号)。(1)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2)未学过的平面图形 再将未学过的平面图形分类。有直直的边 有圆圆的边
像那些有直直的边的平面图形是三角形,像那些有圆圆的边的平面图形是圆。3.观察图形,感知三角形和圆的特点
(1)三角形:平平的面,有三条直直的边。如△。(2)圆:平平的面,弯弯的边。如:○。4.结合生活实例感知三角形和圆的特点
分别写出生活中你见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三角形和圆。生活中的三角形 生活中的圆
二、圆、球和圆柱的联系 1.导入
想一想,如果把球切成两半,它的切面是什么形状? 2.触摸感受球面,猜想球的切面的形状
(1)用手摸一摸,然后在下面的括号了写上“√”或“×”。球是平平的。()
(2)猜想:把球切成两半,它的切面的形状可能是()。3.验证并感受球的切面是圆
用橡皮泥捏成一个球,切开验证一下。4.观察感受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圆
用橡皮泥和模具完成一个圆柱。验证你的猜想。你的结论是:圆柱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5.实验验证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什么样的
(1)将圆柱的上面在纸上画出来,用剪刀剪下来。(2)将圆柱的下面在纸上画出来,用剪刀剪下来。(3)看看两个圆是否重合。结论: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大小一样。6.归纳总结
球的切面以及圆柱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完全相同的。板书设计
三角形、圆的认识
三角形:平平的面,有三条直直的边 圆:平平的面,弯弯的边男子
第二篇:《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参考教案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使学生在画一画、围一围、分一分、涂一涂等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平面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一个你最喜欢的积木,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图形,提问: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 让学生说说一些积木的形状,目的既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同时也为接下来用这些积木画平面图形提供支持。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在学生介绍各种形状的积木之后,接着出示上述平面图形,让他们试着说说它们的名称,既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操作感悟,探索新知 1.摸一摸。
谈话:小朋友,这些图形其实就藏在每人手中的积木上呢!请大家仔细看一看、摸一摸,看谁先找到它们。
学生在积木上找上面提到的平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是在哪块积木的哪个面上找到的。
/ 5
2.画一画。
启发:刚才我们已经从大家带来的积木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如果它们能从积木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想到:把积木放在纸上,就能把相关的图形画下来。
提出要求: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不错,现在就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是用积木的哪个面,圆出了什么图形。3.认一认。
(1)出示学生画出的长方形,提问:这个长方形是用哪个积木画出来的,用的是这个积木的哪个面?用这个积木其他的面也能画出长方形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次出示学生画出的正 形、三角形和圆,提问:这些图形又是用哪个积木画出来的,用的是这个积木的哪个面?用这个积木其他的面也能画出这样的图形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
(3)明确:像这样,把长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在长
/ 5
方形下面板书:长方形);把正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正方形(在正方形下面板书:正方形);把这种积木(指三棱柱)的底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三角形(在三角形下面板书:三角形);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圆(在圆的下面板书:圆)。
(4)引导:你能重新选一个积木,并用它画出长方形吗?如果要画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分别可以选哪些积木?
学生活动后,组织反馈。
【设计说明: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但这种认识通常是模糊的,而且是“体”“面”不分的。基于此,上述设计首先通过“摸一摸”的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面”,引导他们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和联系;再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将“面”从“体”上剥离下来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作为平面图形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是物体某个面的形状;最后,通过“认一认”的活动,使学生原有的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得以明确。上面提到的各个环节的活动内容不仅富有情趣,而且体现了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插图,提出要求:你能在这些图形中找出正方形吗?(学生回答后,要求他们在正方形的实物图下做上合适的标记。)
进一步要求:能在这些图形中找出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吗?你打算各做上怎样的标记?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钉子板,介绍:这是一块钉子板,上面整齐排列着许多钉子,像这样(边讲解边演示)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各种不同的图形。你想在自己的钉子板上围一围吗?拿出自己的钉子板,试一试。
(2)提出要求:你能在钉子板上分别围一个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吗? 要求学生自己围一围,有困难的可以互相帮助。
/ 5
(3)启发: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为什么围不出来?
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边是直的,所以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来,圆和它们不一样,它的边是弯曲的,所以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插图,提问:这里有很多图形,你知道有哪几种图形吗?(2)提出要求:请你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涂这里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同一种图形要用同一种颜色来涂。注意:涂色的时候,既要把每一个图形涂满,又不能把颜色涂到图形外面。
学生涂色后,要求他们完成下面的填空,并启发:要知道每种图形的个数对不对,可以怎样做?(把各种图形的个数相加,再数一数图形的总个数,看看是不是相等。)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场景图,提问:图中的这位同学在做什么?
(2)启发:你也能像这样,用一个长方体画出长方形吗?能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吗?用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动手画一画,并追问:你是用这个长方体哪几个面画的,一共画出了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一个正方体,提问:用这个正方体你能画出什么图形,用一个正方体能画出不同的正方形吗?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动手画一画,并追问:你是用这个正方体的哪个面画的,能画出不同的正方形吗?你是怎样比较的?(提示学生用正方体任意一个面去比较画出的正方形)
【设计说明:练习以学生喜欢的找一找、围一围、涂一涂、画一画等形式展开,既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又凸显了认识图形的学习特点。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已有认识,而且还能从不同角度获得新的体会。例如,从“钉子板上围不出圆”这个现象,可以初步认识到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是不同的;从“一个长方体能画出不同的长方形”这个现象,可以初步认识到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新的认识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提供极有价值的支持。】
/ 5
四、回顾总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图形的?
/ 5
第三篇:《认识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纸条、双面胶以及图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
预设: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2.提问:这是什么?(手执三角尺)
生:三角尺。师: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三角形(提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1)师:请同学们随意地画一个三角形。
师:画三角形的同时,思考三角形的组成(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2)摆一摆三角形。(打开百宝箱,拿出纸条、双面胶)归纳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即时练习。
2.两个“三角形”好朋友的小故事。(引出关于三角形的高的思考)
a)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b)三角形有几条高?(通过画三角形的高,意图使学生体会到事物的相对性,同时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c)即时练习。
3.认识三角形的表示方式(∆ABC)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a.三角形的概念。
1)三条边 2)三个顶点 3)三个角
b.三角形的高
顶点到对边的垂线。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由三条()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条高。
五、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 1)三条边 2)三个顶点 3)三个角 2.三角形的高
顶点到对边的垂线。
3.三角形的表达方式 ∆ABC
第四篇: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特征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证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准备: 教学道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成为我们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了吗?请你描出几个三角形。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4.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学生操作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习题: 1﹑填空。
①三角形是由()条边、()个顶点、()个角组成的。②三角形具有()性。
2、判断。
①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②三角形有三条高三个底()
③自行车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3、作图:画三角形的三条高。
第五篇:认识三角形教案
一、识图导入
1、美丽图片中的共同点(三角形)
2、点ppt显示图中的三角形
3、这是夷陵长江大桥,它是一座——斜拉桥,你能在图中找出三角形吗?(点示)
4、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三角形?
5、看来三角形在图形王国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你看,在一副七巧板中数量最多的也是——三角形。那么,对于这么重要的图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6、这节课我们需要去——更深入地认识三角形。(点击课题,再板贴课题)
二、教学新知
(一)认识三角形特点
1、点示ppt :四人小组学习(画一画、看一看、说一说)
2、交流特点:三条线段。。。
3、问: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形成三角形呢?
PPT点示:题a 下面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题 B 这样呢?
题 C 那么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师点明:这叫 首尾相接)
4、点示、齐读: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生齐读时板贴板书)
5、你认为其中哪些词很重要?为什么?
6、是的,只有满足了这些所有的条件,它才是一个三角形。板贴三角形图
7、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
PPT点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8、现在同学们对三角形的认识多一点了吗?考考你好不好?
PPT点示 试一试
学生做在书上75页
9、交流:你选了那三个点?画出三角形了吗?
(相机PPT点示:ABC、ACD、ABD、BCD)
师:B、C、D这三个点为什么不能画出三角形?(PPT演示:BC、CD、BD是首尾相连,但由于是在同一条直线上,没有围起来,所以就不能画出三角形。)
师:看来,这个“围”字也很重要。PPT点示:围成。。不能在。。上
10、小结:通过刚才的画、看、说、试,你有了什么收获?(重在巩固三角形的定义)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老师还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生活中许多物体上都有三角形的结构,比如工匠们在建造房屋时就会建造三角形的房梁。ppt点示房子图
2、师:这叫人字梁(ppt点示),它是三角形的,你能量出它的高度吗?(PPT点问题)
学生把书翻到76页,在书上量一量
3、交流问题(1)(2)
PPT点示小结:人字梁的高度实际上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
4、提取,边ppt点示边说:数学上,我们把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我们一般用虚线表示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
5、考考你,PPT点示:试一试
a/注意到要求中的关键词了吗?
b/独立画高,并和同桌交流
c/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画高的?(师相机PPT配合演示)
d/相机小结板书:一找(底相对的顶点)二画(顶点向底边画垂直线段)三标(直1 角记号、“高”字)
e/问:这条高和指定的底有什么关系?(对应、互相垂直)
6、现在你对三角形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重在巩固三角形底和高的定义以及高的画法三步骤)
三、练习巩固
1、大家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不过光说不练可不行。
Ppt点示:练一练第1题
交流,强调:三角形的边必须是线段;只有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2、练一练第2题(生做在书本76页上)交流:a、数据、单位厘米
b、这三个三角形的底的位置怎么样?高的位置呢? 为什么三角形里不同位置的线段都是三角形的高呢?
C、强调:三角形的三条边都能作底,哪条边作底就从它相对的顶点到这条边画垂直线段,就是这条底边上的高。每条底和这条底边上的高都是一一对应的。那么,一个三角形里会有几条高呢?
d、ppt演示三角形里三条底对应的三条高
3、书本80页 练习十二第1题
A、复习画高三步骤
B生在书上画
C ppt演示,生改错(最后的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重点讲解)
四、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深入认识了三角形,你有什么收获或者经验想跟大家分享吗? 你对三角形的认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拓展延伸
1、书本80页练习十二第3题:用七巧板拼三角形
2、第4题(上学期我们在认识垂线时已经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网所有连线中,垂直线段最短,那么这条高就比三角形的边短,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高一定比小棒短。)
六、布置作业
书本80页练习十二第2题做在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