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4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二子说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二子说教学设计》。

第一篇:名二子说教学设计

《名二子说》教学设计

绿园区锦程学校

王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2.复习“说”文体的特点。

德育目标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

点:

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自幼刻苦,饱读经史。老师认为他定成大器,只恐锋芒太露,于仕途不利,故赠他表字“退之”。每当人们称他韩退之时,就如同是在提醒。

冰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周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古人对名字的重视,今天我们看看苏洵是如何为自己两个儿子命名的呢?

二、作者简介 学生查资料介绍

三、解题:名:命名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说: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读

1、自读 解决拼音障碍

轮()辐()仆()辙()

2、找同学读,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翻译

3、齐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五、探究分析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根据图示和课文的解析,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

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而对于车行后的印迹“辙”,根据课下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车翻马死则都与这个印迹无关。

4、那作者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有什么用意呢?

父亲之所以给他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是由于苏轼从小就豪放不羁,不善于外饰,他担心苏轼会因此遭祸,所以苏洵给他起了“苏轼”这个名字来警戒他。而对于苏辙,他处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祸福之外,所以给他起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5、那对二兄弟你了解多少呢? 了解“大小苏”。学生查找资料。

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秉性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如蝇在口,吐之而快”,往往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取名“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辙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祸福。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不但表现了父亲得良苦用心,而且显示了苏洵对二子前途的准确预见,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告诫与激励。

五、拓展延伸

名字不过是个符号,但父母为子女起名往往都寄予了美好的希望,《名二子说》写的就是一千年前一位父亲为自己两个儿子起名的故事。请模仿《名二子说》写一篇短文,说明你的名字的寓意。

第二篇:名二子说教学设计

《名二子说》教学设计

长春市一零三中学

李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翻译全文。

了解和学习我国古代姓名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良苦用心,理解

父母者对孩子殷切期望与拳拳爱意。

二、教学重点:熟练背诵全文,理解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苏洵给儿子命名的深意,对人生有所启示。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朗读幻灯片“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你知道这幅对联称赞的人物是谁吗?(三者之间关系如何?)父子三人在宋代文坛上颇具声望,儿子苏轼的成就甚至远远超出了父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此可见父亲教导有方,对儿子精心栽培,就连给儿子起名之时都煞费苦心。(板书:轼、辙)两个儿子的名字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车子旁,与车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名二子说》,来体会名字背后寄予了父亲怎样的希望。(板书题目)

二、解题:

从文章的题目你看出了什么?(文体:说)

我们刚刚学过《爱莲说》,请同学说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就一事一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和见解。说说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那么本文题目如何解释:说说给儿子命名的原因。

三、教师范读课文:老师先来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幻灯打出原文及需要注意的读音。)

四、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可以小组讨论,说说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独立发言,也可小组选出代表)

五、整体感知

1、你从文中的哪两句话中读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2、这两句话你读出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六、赏析课文

(一)苏洵为什么给儿子取名为轼、辙,车轼和车辙与兄弟二人有怎样的联系? 我们先来研读文章的第一段(找同学读课文)幻灯片出示第一段内容:

1、轼有什么特点(你的结论一定要有依据,课本)

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什么?轮辐盖轸,车轼有什么作用?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轼看似可有可无,似乎作用不大,但一辆车缺少了轼又如何?“吾未见其为完车”(我看不出这是一辆完整的车)学生解释不清,看图片

人乘车时立在车厢的前部,车轼的后面,手扶车轼,车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位置明显,突出。

请你想象如果“轮”“辐”“盖”“轸”这些车的主要部分看到高高在上的“轼”会作何感受呢?(“轮”“辐”“盖”“轸”会嘲讽、嫉妒看似无用却高高在上位置突出的“轼”)

2、苏轼的性格特点和车轼又有什么相思之处?(学生查找资料后明确)

苏轼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宋代文坛的显赫地位如同车轼,苏轼小时候就很率直,遇到自己喜欢的书画佳作立即欢呼雀,毫不掩饰,成年之后,这种张扬的个性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并没有改变,在朝堂上言辞激烈的指出改革派的过激行为,趋向保守,而当保守派当政时,又诟病他们的守旧作风,引起保守派的不满。两派轮流打击他,一些势利小人落井下石,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103天,几次险遭不测,因先帝的国策而幸免于难。(板书:豪放)

苏轼豪放,锋芒毕露的个性小时候的这种就已经显现出来,尽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苏轼只有11岁,苏辙8岁,当父亲有素是当时的性情已经预见到苏轼坎坷的命运。父亲期望为孩子取名为苏轼,就是希望它能够约束自己,掩饰内敛。对儿子进行告诫。而苏轼也没有因为父亲为他所取之名而改掉不外饰的性格,屡屡被贬,命运波折,苏辙曾高呼:“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再读第一段,体会父亲的劝慰告诫之情。

通过对第一段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的作者的行文思路,请同学来整理作者思路 车轼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和车轼的相似之处------作者的情感

(二)研读第二段(小组讨论,根据第一段总结出来的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什么是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2.车的特点:辙乃车外之物,但天下之车莫不由辙(由:按照)虽无功劳,但也没有翻车之祸。善处祸福之间

3.苏辙的性格特点:平和淡泊,谨言慎行,性格与苏轼有很大的区别,苏轼得到书画佳作欢呼雀跃,而苏辙则淡漠的看看,不甚经心。当兄弟二人在一起时,苏辙也常常对熊掌进行劝诫。不要对什么人都信任。虽然才华不及苏轼,但为人处世却比兄长高明。

七、写作背景:

仅存二子,倍加珍惜,那么苏洵在什么背景下给二子起的名字呢? 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才学可以“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苏洵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我们再来具体体会一下这位父亲深重的心迹。全体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七、拓展二子字 总结写法(学生查找资料,总结)

名字名字顾名思义,名字有名还得有字。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所以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高瞻远瞩,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相对比较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重这种用物的特点来说明一个道理写法是:

八、名字知识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

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僧佑;唐宋时,道僧红极一时,以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

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簪)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九、自取其名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够伴随和影响他一生现今的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总是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甚至不惜重金,算卦占卜,总想为自己的孩子起个称心如意,一诺千金的名字而现代人大多有名无字,所以今天老师想做个假设,假设你们在刚出生的一百天里,能有机会对自己的名字行使参与权,你会重新给自己起什么名字?说出来,我们来共同认同一下

十、拓展《洗儿诗》:

名字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它寄托的都是父母最大的心血,父母命不可违,所以请同学们把这个美好的名字珍藏十几年留给将来你自己的儿女吧.苏轼在后来反思自己的一生写了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同学们能想到他把一生的经验教训结集成知,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什么名字吗?苏迈 苏迨 苏过

十一、欣赏名人名字,举例,朱自清,原名自华,取自“腹有诗书气自华”。

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张恨水,取自“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总结: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会伴随和影响他的一生。在苏轼和苏辙童年时代,父亲就深刻的了解的儿子的性格特点,知微见著,预测到他们未来人生之路,伴随着父亲的希望和担心。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也能深刻体会到在你的名字背后父母所寄予的深厚情意。

第三篇:名二子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章的写作的背景: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二、分析课文:

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3、补充介绍:

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4、拓展思考:

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三、课堂讨论与归纳:

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

“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

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

第四篇:《名二子说》教学设计——范丽红

《名二子说》教学设计

设计者 :范丽红

单位:长春市156中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文章作者主要是通过为其二子(苏轼苏辙)起名一事,借物喻人,针对二子各自性格中的长处和弱点,阐述做人处事的道理,提出自己对俩个儿子的期望,并予以规诫。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环境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自学能力、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加以指导或近一步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来理解课文字面内容,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理解为主,教师点播为辅,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文言篇章的能力。

2、教学环境分析

国家致力于改变农村教育环境差的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资,多媒体设备更换为电子白板教学,引发了教师与学生的强烈兴趣,相信学生会在更加便利的今天学习到更多的有趣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与资源运用

小组合作探究法;幻灯片教学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以便学以致用。

过程与方法:训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提升学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良苦用心,从而感恩父母、完善自我、砥砺人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理解命名深意,体会作者良苦用心。

难点:理解文章引物托喻的写作特点。引发学生深思共鸣,提升自身参与课堂并自主创新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处名胜古迹吗?

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有正门、前厅、启贤堂、云屿楼、披风榭、碑亭、半潭秋水一房山等各种屋宇堂廊数十处,门楣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对联,这就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皆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但他们的性格、命运却不同,父亲苏洵在为他们命名的时候早有预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此事的文章—《名二子说》。

2.分析题目,“名二子说”的意思是“谈一谈给两个孩子命名的原由。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说明,可以议论,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给人启示或给自己明志。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如《马说》《爱莲说》。

(展示幻灯片)

3.介绍三苏:苏洵: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代表作《六国论》。子女六人,长子和三个女儿均早卒,只剩下苏轼苏辙二子。(一女苏小妹后经考证,实为讹传)。

(二)讲授新课:

1、阅读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纠正字音(语速要缓,要求学生明确字音与读法)

(2)学生自由阅读(两名同学个别示范阅读,其余同学为其纠错,教师适当补充)(3)齐读一遍

(4)阅读比拼(男女生分读)

2、翻译文章

(1)结合所给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前后桌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汇报学习结果。

(正式翻译之前,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几个实词在文章的语境中应该如何解释:①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②盖:车盖,用以遮阳防雨。③轸:车厢底部的横木。④职:职务。⑤若:好像。⑥轼:车厢前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⑦辙:车轮碾出的印迹。⑧与:参与。⑨免:避免。

(2)教师补充:指出并纠正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地方。(3)重点语句重新翻译(让学生重新阅读并翻译)

①“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我担心的是你过分显露而不会掩饰自己。②“吾知免矣。”我料知你能免除灾祸!。(4)教师总结:

3、分析文章(以分析问题的形式,深入研析文章主旨)

第一组:翻译第一段,说说轼有什么特点? 第二组:翻译第二段,说说辙有什么特点 4.介绍古代车。轮、辐、盖、轸、辙、轼。

车轼作用好像不大,又不可或缺;供人乘车作扶手;突出特点:露在外面,位置张扬显露。

苏轼年少聪慧,轻狂,锋芒毕露,引人注目。而车辙面对祸福(翻车还是平安到达)都能泰然处之。

车辙功过祸福与辙无关,善处于祸福之间

5、苏洵为什么要给苏轼这样起名?寄寓他对儿子怎样的期望?从文中那句话能看出?从中能看出苏洵对苏轼有怎样的情感?

苏轼从小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洵希望苏轼能做到收敛自己、多加外饰,从中看出苏洵对儿子苏轼的担忧和关爱,他为苏轼的锋芒毕露而深感忧虑,害怕他会因此遭祸。

6、车辙有什么特点?苏洵为苏辙起名的原因和期望又是什么?从中看出对儿子苏辙有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论车之功劳车辙没有份,但发生祸患时也不会殃及到车辙。所以车辙是“善处祸福之间也”苏辙性格冲和淡薄、谨慎持重、深沉不露、能避免祸患。从中看出苏洵对儿苏辙为人处世的认可,表现了他对儿子的圈圈爱心。

(三)拓展延伸

1、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字为子瞻和子由有何深意?

因为苏轼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能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谨慎小心,所以起子“子瞻”对于苏辙则相对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谨慎持重,仿效依循。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州人。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四)写作手法

引物托喻,借物喻人,以物的特征来写人的性格,使道理更加明确清楚。令人信服。小节,苏洵这篇文章写于他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绝意于功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文章对儿子的名字加以解说,针对二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对二子进行告诫、劝勉,表达了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片深情。

(五)、作业(活动)设计

1、试着以父母的口吻写一篇《名子说》或《名女说》。

2、听过父母在你名字中寄寓的期望后,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五篇:名二子说(苏洵)原文译文心得体会

【讀古文 拾珠璣】名二子說(蘇洵)

【白話試譯】

車輻、車輪、車蓋、車軫,在一輛車上都各有作用,不可或缺,而車軾卻看似一點都不實用。雖然如此,如果去掉車軾,車子也就不完整了。軾呀!我擔心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而鋒芒畢露啊!天下之車,無不循轍而行,凡走過都留下輪跡,久了,即成「車道」。但談論車子的功用時,卻沒有「轍」的份、從來不會提到車道如何。縱使如此,就算車翻了,馬死了,輪跡也不會遭受指責與任何禍患,這是由於輪跡擅長處於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轍呀!我知道你終究能夠免於災患。【原文】

輪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蓋(有覆蓋功能的東西,亦即車篷)軫(古代車箱底部的橫木。軸也),皆有職乎車,而軾(「軾」是車前的橫木,即扶手板,古人立乘車上,以手扶軾,以表致敬,有裝飾性作用。)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不知掩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車輪碾過所留下的痕跡,久之即成車道;途徑,路數;法則、原則),而言車之功,轍不與(沒份兒)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通「勉」,勉力、盡力)矣。【心得體會】

慶歷六年(西元1046),蘇洵赴京應制舉。儘管他才學可為「帝王師」,結果還是落榜了。他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身上。次年返鄉,寫了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時軾十一歲,轍八歲。

蘇洵對兩個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和他們一起讀書,討論古今成敗得失,教導他們:「士生於世,治氣養心,無惡於身。推是以施於人,不為茍生;不幸不用,猶當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聞焉。(歷代論)」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垂文。

正因為如此,他又對他們的起居生活關懷備至。《名二子說》正式通過闡釋為二子命名的深義,表達他對愛子的勸戒與勉勵。鼓勵兒子,要作車前橫木「軾」,可供憑靠、依附、了望之用,論重要性,自然不比輪、輻、蓋、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輛完整而方便好用的車子。要像「軾」一樣,既可登高望遠,積極上進,並可高瞻遠矚;又得像「轍」一樣,為人忠厚,處事穩妥,依著前轍而行,可資借鑒。

從文中,我們不難發現蘇洵的用心良苦,蘇洵以車為喻,認為車子既需要「輪、輻、蓋、軫」的基本結構,也需要有外飾的「軾」來美化。蘇洵以車喻人,他認為一個士子,除了講究道德學問的立身之本,還要有穩妥的處事方針。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從不知掩飾自己的直觀。自幼父親就看出他性格上的特點,勸他多加外飾以免遭禍,這正是為人父蘇洵的本心。蘇洵對蘇轍似乎放心多了。轍是車輪軋地的痕跡,久之即成車道,「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說明車轍對於後車是個重要的指標,故「天下之車,莫不由轍」。但是論起車子的功勞,則「轍不與焉」。而「車僕馬斃」、「患不及轍」,所以車轍「善處於禍福之間」。這與蘇轍溫良敦厚、謹慎持重的性格相符。

在北宋輔佐政壇的掌權更迭中,蘇轍的恬淡沖和顯然要比其兄的豪放胸懷、不知「外飾」要少遭些罪。無怪乎,蘇洵文末要歎曰:「轍乎,吾知免矣。」車馬為貴人之物。貴賤富貧,禍福順逆之理,隱藏於車水馬龍的紅塵。全篇不滿百字,卻韻味深長,更流露出一種似喜還憂的父愛。

其實,軾之為軾,轍之為轍,一出生即已命名,並非因名適性,也不是名隨命走,或命依名定,而是「人各有命」,人的一生、人的命運,是天定的,誰也更改不了!名已取了,再咋勉勵、告誡,也是徒然,是吧?這兄弟二人,仍得走完坎坷不平的仕途,在焦頭爛額裡吃苦還債,戮力演出神傳文化的重要角色,留下為大法洪傳時需要的歷史基石!【作者】

蘇洵(西元1009-1066),字明允,世稱為老泉,眉山(四川)人。仁宗朝入京,得識歐陽修、韓琦,任校書郎。為文喜作縱橫家言,雄奇蒼勁,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嘉佑集》。

下载名二子说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二子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说名道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了解关于姓氏的知识,激发学生了解姓名的兴趣。2. 背诵《姓氏歌》,知道一些易读错的姓和常见的复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1. 出示《百家姓》,你读过......

    说名道姓(本站推荐)

    说名道姓 大家好,我是张澜,我出生于2001年。 我的小名叫“澜澜”,是爸爸起的,他希望我有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做一个大气,能包容任何事情的人!爸爸还对我说过,在国民党时期,有个来自四......

    如何说教学设计

    如何说教学设计专题讲座 一、说课的概念 1、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课程标准和教......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说名道姓教学设计

    说名道姓 活动要求: 1、通过以“姓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百家姓》,知道姓名中多数是单姓,部分是复姓,能读准姓氏中特殊的字音。 2、写一道有关姓......

    名师大舞台教学设计

    《神奇的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在其发展的早期主要作为一种实用的技术或工具,广泛应用于处理人类生活及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进步,数学的应用......

    名词性从句教学设计doc

    名词性从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复习课的内容一般比较丰富,既要复习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已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其内在联系,找出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去扩展知......

    名词性从句教学设计

    名词性从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名词性从句用法及判定 学习重点:名词性从句用法及判定 学习难点:名词性从句判定 学习方法:归纳法 讨论法 学习计划:一课时 学习过程: 在句子中起名词......

    名贤集教学设计

    《名贤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文的名言警句。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