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4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验教学设计》。

第一篇: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第十单元《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本堂课主要是为了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并通过实验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酸碱的性质之后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以下这些知识

1、常见的酸和碱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酸碱指示剂

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因此对酸和碱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是在以上基础上,通过实验由现象到本质,进一步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学有所用的快乐。

四、重难点

重点:加深对酸碱的性质的认识难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六、教学过程

实验用品:试管 药匙 玻璃棒 点滴板 稀盐酸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钙粉末 石蕊溶液 酚酞溶液 石棉网 生锈的铁钉

一、创设情景:

展示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酸,一瓶是碱)你将如何鉴别它们呢? 学生答:·········

注意:纠正学生语言的描述回顾: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引入

下面我们一起动手实验验证它们之间的反应,实验活动1:酸碱和指示剂的反应 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①稀盐酸、稀硫酸中液体变为红色,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中液体变为蓝色。

②稀盐酸、稀硫酸中液体不变色,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中液体变为红色。实验结论: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实验活动2:生锈的铁钉和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现象:①铁锈消失,铁钉变亮,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②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

6HCl+Fe2O3==2FeCl3+3H2OFe + 2HCl == FeCl2+H2↑

实验结论:稀盐酸可以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也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 实验活动3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实验现象:①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溶液变无色②沉淀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蓝色沉淀,氢氧化铜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盐酸。实验活动4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现象:①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蒸发皿底部出现少量白色固体。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可以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 实验活动5 氢氧化钙和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现象:①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溶液②溶液变为红色; ③试管中仍是红色浑浊溶液。④红色浑浊溶液变成无色澄清溶液。实验结论:①氢氧化钙微溶于水②氢氧化钙溶液遇酚酞变为红色 ③氢氧化钙可以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

三、课堂小结

1.结论: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 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2.原理:Fe2O3+6HCl=2FeCl3+3H2O;Fe+2HCl=FeCl2+H2↑

3.原理:2NaOH+CuSO4=Cu(OH)2↓+Na2SO4;Cu(OH)2+2HCl=CuCl2+2H2O 4.原理:NaOH+HCl=NaCl+H2O 5.原理:Ca(OH)2+2HCl=CaCl2+2H2O

四、课堂练习

请选择适当的化学式填写在横线上。(1)2KOH+H2SO4====_________+2H2O(2)2NH3·H2O+H2SO4====_________+2H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NO3+H2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Cl2+2H2O

第二篇: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教材分析: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是“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的一个活动设计,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并且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验设计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独

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

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立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方法:设计实验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情境:

教师展示一张池塘图,引导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教师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那么我们自己可以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生态瓶,来观察这个封闭系统中的动植物的生存状况。

二、设计生态瓶:

教师讲述:介绍并板书实验原理、材料器具 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问题提示:小生态瓶的设计要求有哪些?小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对照实验如何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设计方案展示: 优秀设计方案:

一、小生态瓶的设计要求

1、生态瓶制成后, 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 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能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 可以让里面的生物得到阳光, 并便于观察。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 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5、小生态瓶的采光, 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 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否则瓶内水温过高, 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1、材料用具: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标本瓶、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骤

(1)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 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2)放砂注水:往瓶中放入1cm 厚的砂子, 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3)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 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4)加盖封口:瓶子加盖, 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凡士林。(5)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 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6)放臵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 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臵)。

三、对照实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为了 2 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 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 每个对照实验中, 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 例如:

注: 表中光照栏“+ ”代表阳面, 为可见散射光照射;“-”代表阴面, 为背光处。

如果欲探索哪种小螺对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为重要, 则又可增加一倍的实验组合。即前14组为椎实螺, 新增加的14组为环棱螺。

四、观察

1、每天观察1次, 并做好记录。

2、判别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标准。水草绿色为生活状态;发黄、变黑, 而且柔软下沉,即为死亡。小螺外壳灰绿, 能运动, 为生活状态;外壳变白, 而且浮起, 即为死亡。

五、说明

在放有河水的封闭生态系统中, 除了有投入的水草和小螺外, 河水中还有 单胞藻、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 而且水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 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但也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投入的椎实螺, 用腹足爬行瓶壁, 以齿舌刮取瓶壁上生长的绿藻为食。环棱螺为杂食。

六、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之后, 应对结果作出分析。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分析小生态瓶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如果设计多组实验, 则应进行结果比较, 找出最佳设计方案。板书设计: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一、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结构与功能发展协调的重要标志。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序,则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设计和制作一种模拟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瓶,观察这个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

二、材料器具:带有螺旋盖的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一个简单的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

第三篇:过滤实验教学设计

过滤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员

周灯学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的原理

2.了解过滤主要操作步骤和适用范围

能力目标:1.学习过滤操作

2.分析过滤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粗盐提纯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实事求是精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利用过滤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教学难点: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步骤。教学过程:引言:

复习:什么叫纯净物?什么叫混合物?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是混合物,如河水,江水,自来水,粗盐水,石油等,为了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常常要将这些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就叫对混合物的分离。其原理就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份物质性质的差异,将混合物中各组份转换为不同的状态而分离开来。

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很多,我们课本上主要讲到了两个,过滤与蒸发结晶,本节首先学习过滤方法分离混合物。

说到过滤,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过滤的方法为我们生活服务。例如家里制作豆腐时,用纱布将豆腐与豆浆水分开;煮饺子时,用沙漏勺子将煮熟饺子与汤分开;熬中药时,用一块布将药渣与药水分开;打鱼时,用渔网将鱼与水分开,再如卫生间里设有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与水分开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什么是过滤?过滤的原理是什么?

1.定义:过滤就是将液体中不溶性固体物质与液体彻底分离的一种方法。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下来,而不能穿过小孔的固体物质就留在滤纸上,从而实现了对不溶性固体物质与液体彻底的分离。

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实验仪器呢?

3.铁架台(带铁圈的)、烧杯、玻璃棒、漏斗 下面大家就看看我过滤粗盐水的演示实验。

大家在观看过程中,注意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

4.步骤:①制作过滤器

注意:A、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润湿,中间不留有气泡_加快过滤速度

B、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_防止滤纸破损 ②架漏斗

C、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_防液体溅出 ③过滤液体

D、烧杯紧靠玻璃棒_防液体溅出

思考:玻璃棒作用:引流 E、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_防过滤不充分 F、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边_防弄破滤纸 小结:简称:“一贴二低三靠”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并观看了过滤实验,给大家留下几个问题回去思考。

1.经过一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怎么办? 2.经过两次过滤后,仍然浑浊,分析可能原因?

3.通过过滤,能将食盐与沙子分离吗?食盐与蔗糖呢?

教学反思:

1、精心设计、材料准备好才能上好一节实验课。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经验引入本课题。

3、规范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

4、尊重事实,培养学生科学求知的态度。

第四篇:实验教学情境设计

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王宏老师针对上述问题总结了创设物理实验情境的如下方法:

1. 情境设计与实验效果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曰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当一个“马德堡半球”呈现在没有情境准备的学生面前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只能形成一个冷冰冰的球形铁制品视觉形象。这种孤立的视觉形象脱离了丰富的内涵,它既不能激发观察者的兴趣,更不能激发观察者丰富的联想。观察者在心灵深处的感受是非常微弱的。但是,如果教师先介绍发生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惊人实验后,再呈现“马德堡半球”,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就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

当然,实验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历史的陈述,更重要、更大量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只有当演示实验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所要观察的现象、探索的规律、验证的结论,才能牢牢拴在原有认知结构的锚链上,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实验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创设实验情境,从而使实验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赋予生硬的器材以勃勃生气,单调的实验才能具有丰富的色彩,实验效果也自在其中了了。

2. 创设实验情境的几种方法。

实验情境的创设实质上是一种背景设置,情景铺垫,是一种思维与情感的激发所作的准备,目的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有鉴于此,实验教学中情境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应用历史事实设计实验情境。物理教学中的许多实验在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在科学发展中起过特定的作用,科学家们为此曾付出大量的、艰辛的劳动。比如上面提到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还有放射线的发现、焦耳热功当量实验等等。这些实验事实与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可以使实验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实验”展开之前,首先应用历史史料设计实验情境,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从而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的展开奠定了情境基础。

(2)运用“问题”设计实验情境。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其教学目的除了验证物理定律以加深理解之处,主要是为了理解、深化及运用物理概念。概念的心理动力是思维,而思维源于矛盾,因而在演示实验前后以及过程中,制造矛盾,提出疑问,主动联想,是设计实验情境的又一种方法。当然,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实验主体教学的实质展开,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实验,进行这种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借以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最后在具体实验验证过程中及结果中得到强化,从而完成一个层次的认识。例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实验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实验:(1)用弹簧称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称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

(2)用弹簧称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称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弹簧称示数有何不同?在其他有关实验中,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过程加以验证。例如,提出“空气有没有重量?能否称出空气的重量昵?磁铁能够吸引铁块,铁块也能吸引磁铁吗?”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但又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或常规生活经验相悖,这就更使即将展开的实验笼罩上一层趣味的“灵光”

3.揭示实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设计实验情境 随着实验教学的深入,学生不仅需要富有趣味的史料与问题启示,借以烘托实验主体,更需要揭示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正是新实验的认知基础,而新实验又为知识体系添新的素材,为学生的认知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物理教材“电磁感应”一章中,通过六个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总结出感生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有变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在演示“磁铁不动,线框运动,有感生电流产生”之后,启发学生运用运动学中“相对运动”的知识来思考、推理第二个演示实验。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从第一个演示实验推理出:“线框不动,磁铁运动,同样有感生电流产生。”有了这个判断,教师再加以演示验证,实验效果就非常明显。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第三个实验,即磁铁和线圈一起运动,有没有感生电流?学生的思维由于受到第二个实验的激励,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后面三个实验,学生的思维逐步激活,进入丰富的联想空间,最终得到结论:“只要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生电流产生。”

关于实验情境设计,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探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行研究这个问题。

第五篇: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实验课《推和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预测物体受到推和拉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

3、能够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蝙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纸蝙蝠。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推和拉之后发生的变化。

2、能够分析出推和拉各是一种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

其他目标:能够找出生活中存在的推和拉现象。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推和拉” 教具准备:

1、每组一套材料(60克的卡纸1张,彩笔、剪刀等)。

2、沙包或纸团、手球、木块等,粉笔、小铲、木棍、纸盒、记分表等。教学过程:

一、引言: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开第四单元“力与运动”。它是我们这本书的重中之重。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推和拉”,从中感受到力的作用。进一步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首先请大家看图“推和拉”。

师:找一找,图中哪里用到了推或拉?受到推和拉的物体会怎样呢?

生:拉动绳红旗升起来了;拉到线风筝飞上了天空;拉动玩具鸟身上的吊线,鸟会抬爪走路。

生:推开篱笆门;割草机割草;用脚蹬自行车都是在用力推。(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小组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通过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用概括前面几种事情的一个词的填空()推();()拉()生:(手)拉(风筝);(手)推(门)

师:你们前面说的手、风筝、脚、车子等都可用一个词来形容,(学生可以发言说一下)然后老师更正为“物体”。同学们你们发现无论推或拉都需要几个物体之间发生?

生:至少两个。

师:说明无论推或拉都是物体对物体施加了力。推和拉都是力,推是物体移开或移动的力,拉是强行将物体拉向自己的力或拖力。同学们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物体对物体施加了力后,物体有变化吗?从不同的位置施加力,物体变动的方向相同吗?

生:力的作用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有大小、方向,必须在两个物体间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可以引导,让学生通过发现来根据出上面的物理常识)

二、感受推和拉

师: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推和拉,我们做下面的一个游戏。活动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用身体的运动感受推和拉是两个不同的力。

2、愿意参加推和拉的活动。

3、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

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推和拉的例子。实施过程: 师:(1)三人一组,两人活动,另一人裁判,交替进行。

(2)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推手掌双方要站在相距100厘米的位置,手掌放在中间位置;拉手臂双方逆向侧面站好,手掌相握。在准备过程中,不允许用力推或拉对方。

(3)裁判员下达命令后,双方用力推或拉,力争战胜对方。师: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讨论,并让大家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两个同学同时推,力气大的一方会将力气小的一方推出界线,要想赢,就要增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发现力有大小。

生:用力推时,必须对正方向,方向偏了,也会输,发现了力有方向。师:同一规则再做拉手臂游戏。

(同理感受拉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可给获胜方一个“小奖品”来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师:还可以让学生做掰手腕等游戏。

师:活动结束后,让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在游戏中手臂有什么感受?要战胜对方应该怎么做?生活中还有哪些推和拉的例子?比一比谁列举的例子多。

生: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推和拉会使物体移动位置或变形,推和拉是一种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使物体移动的位置远近也同。

生:打开抽屉需要向外拉;关上抽屉需要向里推;拉开冰箱门;拉灯;拉窗帘;拉落水儿童;马拉车;推手掌;拉手腕;拔河赛;推铅球;引体向上;按图钉;拔钉子等。评:改变统一按教师的的意愿统一做同一实验的作法,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研究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是实实在在的尊重学生,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

三、通过上面的游戏,我们认识了推和拉,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纸蝙蝠,用推和拉让它飞起来。

活动目标:

1、能照图制作纸蝙蝠。

2、能够让纸蝙蝠动起来,从中体会推和拉的作用。

3、能描述制作纸蝙蝠的重要过程。实验过程:

1、(1)拿出你们的学具,将一张正方形纸形折成一个三角形。(2)将这个三角形再对折成小三角形。

(3)在有四层纸的一边剪一个三角形的口子。

(4)向前拉动它的两只“耳朵”,并在下面画出“眼睛”。(5)将每一侧的三角翅膀向下折。

2、大家可以用彩笔把自己的蝙蝠装扮的漂亮一点。制作完后,让学生一只手捏住纸蝙蝠的身体,另一只手推或拉它的翅膀,观察有什么现象,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体会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力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并用图或文字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纸蝙蝠,并把推或拉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交流。小结:通过这么多的推和拉的实例,你对推和拉有了新的认识了吗?在你以后的生活中用到推和拉时,你是否会更好地利用这两种力来实现你的目标,你能用推和拉制作其它工艺品吗?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作品的笔录收好,下面我给大家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课间活动时做一个比赛,题目是“看谁得分多”,在游戏中体会力有大小和方向。老师说一下活动准备。

1、建议课下分组进行,每组4-5人,活动时间20分钟。

2、活动规则:

(1)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将轻重、形状相同或相近的物体投进某一个自选的圆圈内,根据圆圈内的分值而得分。(2)投到圈外不得分。

(3)游戏在规定时间内轮流进行或同时进行。(4)每组设计制作一份活动记分表。

板书设计: 推和拉

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课《制作小磁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5课《制作小磁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过程与方法:

1、学会有计划地做实验(玩中学),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二者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借助“科学在线”和课件,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2、能说出反复实验验证的好处。【教学重点】

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难点】 能借助“科学在线”和课件,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教学准备】

1、小组准备:两块标有1号和2号的磁铁,玩具小车,小组实验记录表等;

2、教师实验准备:分组演示材料,课件,磁性较强的条形磁铁等; 【教

法】激趣指导法。

【学

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同学们喜欢玩吗?老师今天给各小组带来了两辆小车,现在,大家就来玩一玩?好玩吗?为什么?你能解释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2、生自由说。

3、教师小结:小车有时会靠在一起了,我们叫它吸引,有时会分开,我们叫它排斥,吸引与排斥到底与磁铁的磁极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板书课题)你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想法?

二、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1、小组讨论方案。

2、全班交流。

3、明确实验要求(出示课件)

(1)小组同学分工明确,一人做实验,一人做记录,其他同学认真观察。(2)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看看发生什么现象,并做好记录。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反馈,总结板书。

6、通过分析记录表,你得出什么结论?(出示课件)

三、运用所学,解释原理

1、现在大家知道了磁铁磁极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由此大家是不是能解释磁铁能指示南北的原因呢?

2、请大家读一读“科学在线”,只要善于思考,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就一定会解决身边的难题。

3、用自己的话解释磁铁指南北的原理。

4、借助课件理解。(出示课件)

四、回归生活,拓展延伸

1、由于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人们发明了磁悬浮列车,减小了轨道间的摩擦,提高了列车速度,还利用它制作了精美的艺术品。(出示课件)

2、课后请同学们利用磁铁的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设计、制作玩具礼物,互相赠送,既表达了彼此的情谊,更比一比,看一看,谁更有奇思妙想。

四、自制小磁针

1、磁铁可以吸物又可以指南北,那么,大家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磁针呢?(板书:自制小磁针)

1.教师示范,提醒学生在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出示课件)2.学生选用材料动手制作,教师从旁指导。

3.想一想怎样可以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4.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板书】 制作小磁针

同极——相互排斥

异极——相互吸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课《纸飞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冀人版六年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51—52页,“观察下落的纸”和“制作纸飞翼”。教学目标:

1、能有一定根据地进行不同形状的纸落地结果的预测实验。

2、愿意通过多次测量确定测量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下落物体的形状和重量与下落速度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验记录单;绳子;大小相同的两张纸;彩纸;曲别针;剪刀;铅笔;橡皮;格尺。教学过程:

一、观察下落的纸 师:(出示纸和绳子)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有大小相同的两张纸,我把其中一张揉成纸团,让纸团和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你们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我想纸团会先着地,纸片会后着地。师:好。

生:我想纸团会直接掉下来,纸片会飘飘悠悠落下来。师:路线不同。

生:我想纸团留空时间短,纸片留空时间长。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生:实验。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之前,先听我说一下要求。第一,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第二,我们要让纸团和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从高处下落;第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教师把实验记录单事先发给了学生)(学生实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了,请大家坐好。下面谁想把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给大家听听? 生:(边说边演示)我们让纸团和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看到纸团先着地,纸片后着地,和猜想一致。师:说得非常好。谁还想说?

生:我们看到纸团直接落到地上,纸片飘飘悠悠的、弯弯曲曲的落到地上。师:很形象。

生:我们看到纸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短,纸片停留的时间较长,有三、四秒钟。师:好。那么纸团和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重量相同。

生: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生:它们都落到了地上。

师:可我们偏偏看到纸团和纸片下落的速度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纸团比较小,受到空气的阻力小,纸片较大,受到空气的阻力大。所以纸片下落得慢,纸团下落得快。

生:我认为是纸团重,下落得快,纸片轻,下落得慢。(学生有质疑)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们实验用的是大小相同的纸,所以它们的重量应该是相等的。师:好。谁还想说?

生:我认为纸片面积大,受到空气的浮力也大,纸团较小,力量集中,受到空气的浮力就小。所以纸片比纸团下落得慢。

二、制作纸飞翼

师:好。关于纸团和纸片,我们就研究到这儿。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你们看,认识吗?(出示纸飞翼)生:不认识。(有的说认识。)

师:有的同学认识,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对了,它叫纸飞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纸飞翼,好吗?(板书:纸飞翼)生:好。师:(出示课件)要研究纸飞翼,我们先来制作纸飞翼。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小组同学先讨论讨论怎样制作纸飞翼。(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师:谁来说说?好,张家俞,你来说。生:(用鼠标演示)图上有两种线,实线是用来剪的,虚线是用来折的。我们看上部,沿实线剪开,然后沿虚线向相反方向折;下部,沿实线剪开,沿虚线对折,用曲别针固定,这样,我们的玩具纸飞翼就做好了。师:好,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生:有。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彩纸和曲别针。做之前,听一下老师的要求:第一,使用剪刀,要注意要求;第二,剪的过程中,要尽量沿直线剪;第三,做完了可以玩一玩,比一比谁的纸飞翼留空时间长。(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师:好,老师看大家玩的这么开心,纸飞翼做得又这么漂亮,真不忍心打断你们,可老师这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纸飞翼留空时间的长短,可能和纸飞翼本身的什么特征有关系呢? 生:(到前台演示)和它的大小有关,翼面大,留空时间就长;翼面小,留空时间就短。(教师板书:大小)

生:我认为和纸飞翼的角度有关。师:好,你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翼面角度越大,纸飞翼留空时间就越短;翼面角度越小,纸飞翼留空时间就越长。(教师板书:角度)师:好,你回去。生:我认为和纸飞翼的重量有关。安上曲别针,纸飞翼留空时间短;撤去曲别针,纸飞翼留空时间长。(教师板书:重量)„„ 师:纸飞翼翼面的角度和大小我们称它们为纸飞翼的形状,同学们认为纸飞翼留空时间长短和它的形状和重量有关。那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板书:形状)

纸飞翼

形状:大小、角度

重量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课《摆》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核心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摆。

2.引导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影响摆快慢的因素。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方法。4.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摆。学生的学习目标:

1.能够假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并能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的关系。

3.能够设计一个摆使其在15秒内达到指定的摆动次数。4.能够找出生活中的摆。学习任务

任务一:制作一个简易的摆,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并记录数据。任务二:针对假设影响摆快慢的三个因素选择其一,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任务三:设计一个摆使其在15秒内摆动10次。第二部分

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我们每天都会有时间安排,比如到了上课的时间大家就会自觉地坐在教室里,那么大家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计时的工具有哪些呢? 2.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摆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摆的快慢的知识。3.预期效果

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思考,那么学完本节课之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小小的修理师。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制作一个简易的摆,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并记录数据。1.任务呈现:

(1)教师出示简单易摆,大家观察这个摆,它分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教师加以修正后得出:摆由摆绳(摆长)、摆锤(摆重)两部分组成。(2)教师演示摆的摆动,问:现在大家看到我手中的摆在不停的摆动,那么怎样数才能算它摆动一次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得出:摆锤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一次。同时强调什么是摆幅及在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摆角不能太大,且次数应大于三次才能使结果更准确。

刚才我们了解了摆的基本组成、怎样数摆摆动的次数及一些实验注意事项,那么接下来大家自主完成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出示任务一)。2.自主学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实验。

(2)教师巡视课堂,具体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次巡视,要适当快一点,重点看学生接受任务是否正确,如有不当要及时矫正;

第二次巡视,要有所侧重,重点看哪些小组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事项没有注意到,发现之后要及时给以帮助;

第三次巡视,要全面了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3.展示交流:

(1)小组组长汇报实验结果。

(2)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后归纳: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在相同时间内摆的次数不同。

任务二:针对假设影响摆快慢的三个因素选择其一,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1.任务呈现: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的次数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的摆摆得快有的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影响摆快慢的三种假设:与摆锤重量有关、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幅大小有关。

(3)现在大家来做一个小科学家,刚才老师提出了问题,大家做出了猜测,接下来就该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了,在做实验之前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实验中要改变的是什么?怎样改变?不变的是什么?(强调对比实验、变量的唯一等)

B.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摆幅不能太大,同时强调实验报告的填写)

C.至少做多少次才能说明问题?(三次以上)

(4)教师引导学生认同实验变量,进一步明确控制实验变量的作用后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实验方案。

现在大家完成今天的第二个任务。(出示任务二)2.自主学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实验。

(2)教师巡视课堂,对实验过程当中的一些不正确操作进行指导,同时观察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改变是否正确及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验报告。3.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后得出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且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2)学生交流实验的方法,教师再次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任务三:设计一个摆使其在15秒内分别摆动10次。1.任务呈现:

现在我们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那么大家想想如果现在想让你的摆摆得快一点或慢一点,你该怎么做?思考一分钟后完成任务三。(出示任务三)2.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完成实验。3.展示交流:

(1)学生上讲台演示所做的摆。(2)讲述制作摆的过程方法。(3)刚才我们自已做了一个简单的摆,那么大家想想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见过摆呢?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有关生活中摆的课件。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1)在一个摆中,重物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次。(2)摆的快慢与()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摆动越(),摆长越(),摆动越()。

(3)举出生活中的摆。2.结果反馈(1)指名说。(2)互相说。3.反思总结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摆,掌握了影响摆摆得快慢的因素,最重要的我们学会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比实验,在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唯一的变量。板书设计

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绳

摆线长短

对比实验

摆锤

摆重

变量(唯一)

摆幅(摆角)大小

不变量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且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下载实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新课程中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思南九中徐兴婵本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改革,同时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走向,本人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一、高中......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睢宁县李集中学 沙兴群 *** 教学背景分析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十节......

    水循环实验教学设计

    水循环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水循环是地球上的水章节内容的重难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

    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空气的成分的测定 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强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进行探究式学习......

    实验教学设计[五篇]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2.知道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天平和......

    《简单电路》实验教学设计

    《简单电路》实验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情感态......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