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9:1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赋、比、兴手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品析语言,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重点难点】

1、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人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掠过时光的尘沙,穿过蒹葭,我们便会感悟到人类童年的纯真,多情和感伤的声调会拨动我们的心灵的琴弦,让我们感受到多情和哀伤的雅致与疼痛。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去感受一味痴情的女子心灵的呐喊。

二、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比”,即比喻,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古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1、阅读正音,背诵。

①结合课文注释,边读便勾画注音。

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②集体阅读背诵。

2、师生共同学习释文。①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②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婚恋悲剧。

恋爱:热情、幸福,甜蜜(有时有点苦味,但都忍让);婚变:怨恨、沉痛、无奈、无助;决绝:怨愤、留恋、痛苦、清醒、刚烈。

3、赏读。

①《氓》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对比手法

示例:氓:憨厚老实、自私变心、冷酷无情

女子: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送到顿丘——痴情。相送的场面说明女子对男子的依恋。“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达出了女子对爱的态度,忠诚、痴心。可见恋爱中的女子是不会思考以后的一切的,只要有爱就行的。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温柔体贴,迁就谦让。(注意:男子易怒,恋爱中的男子脾气易怒,可见不是一对好姻缘。秋以为期,婚期的早晚,说明在这场婚姻中女子是主动的,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对男子爱的热烈。)

“子无良媒”,古人讲媒妁之言的,一个连媒人都没有的婚姻,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朴实、纯真。

4、“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善良、宽容。

5、“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思想和认识,有主见,但恋爱期的女子将感情当做生活的全部,智商往往却为情感左右。

6、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任劳任怨,勤于家务——好媳妇的素质。

男子家庭不能给女子温暖: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女子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男方家庭日子越过越富裕,男子家却不感恩,女子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男子变了心(叙事)。

②诗中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勇敢 追求个人爱情与幸福、纯真温柔,善良聪明,勤劳能干,任劳任怨,忍辱负重。有生活主见,坚毅刚强,勇敢决绝的古代女子形象。

4.探究

①《氓》 哪些文句采用了哪些手法? 例句: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用“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兴起,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桑叶枯黄陨落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3、“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后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和女子的清白。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明确:“比”可以使诗歌更为生动、形象;“兴”可以引起联想,起到烘托的作用。

②你觉得诗中女子被抛弃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1)生活环境的变化,是男子的变心。(2)年老色衰(4)女子的一味谦让,助长了男子施暴。

(三)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新时代应该有怎样的爱情婚姻观?

明确: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依附于男性,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不要轻信爱情,婚姻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真正的爱情需要男女双方人格平等、个性独立、相互尊重、彼此珍惜。在家庭婚姻中,要讲求奉献,相互付出,同甘共苦,共建和谐。

六、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罗万静

一、教学内容及解析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发现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的情节和主题。

4、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5、区分赋比兴三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6、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解析:本课应该引导学生对《诗经》及《卫风。氓》有所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从韵律、结构去发现诗经之美,并简单了解诗经六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问题诊断及解析

本课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于字音、字义的疏通会有难度,对主题难以把握,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朗读法,边朗读边疏通,在疏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并探索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最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条件支持和

诵读音频、图片音乐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关雎》《蒹葭》

(一)诵读诗歌——说文解韵

一解韵问题1:音韵之美在何处?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朗诵,引导学生疏通读音,以及发现课文韵律特点,进一步由特殊到一般发现《诗经》之美。

1字音

氓()之嗤嗤()匪()来贸丝愆()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于()嗟鸠兮不可说()也渐()车帏裳()

2讲究节奏和压韵。多以偶句为压韵句。

3注重重章叠句。如第三段与第四段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节奏鲜明,词汇丰富,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美。

4采用叠字。如“淇水汤汤”“氓之蚩蚩”“泣涕涟涟”等,使作品极富韵律美。

5韵律贡献:《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 1

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二、说文

问题2:文中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合作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疏通文章中出现的问题。

预想难以理解的字词

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你占卜算卦,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男人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脱身。)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女子没有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了。男子爱情没有准则,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5、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对我逐渐虐待了。)

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地说笑。)

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誓言是诚恳的样子,没料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问题3:文章主要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设计意图:对文章大意进行理解后要能有效把握文章的情节及情感,以便进一步理解文章人物形象

及文章主旨。

热恋——————婚变 ——————决绝

(热情、幸福)(沉痛、怨恨)(清醒、刚强)

目标检测:

一、通假字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二、一词多义

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听其言观其行

将:?将子无怒出郭相扶将宫使驱将惜不得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三、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4、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四、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三岁食贫

其黄而陨

第二课时

上节课复习

1字音

匪()愆()将()载()

于()说()徂()汤()

裳()靡()隰()角()

2、通假字

匪来贸丝()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3、实词释义

耽:徂:爽:贰:总角:

(二)、印象诗经(诗经简介)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

正声雅乐(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

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卫风。氓》课文分析探讨

问题4: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3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女子被抛弃的过程。但这个

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呢?本问题是对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进行衔接的,从恋爱阶段的男女举动来看,两个人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不存在不情不愿的因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段婚姻的失败呢?由此促使学生思考问题5。

男:抱布贸丝来、谋

女:乘、望、泣涕、笑、言

问题5:女子为何被弃?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设计意图:有感情基础的这段恋情为何会遭遇失败?由此引出女子被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进而引

发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不是个例?与此同时,为了凸显女子的被弃,这两章有哪些对比和比喻。

被弃原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例: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对比)

鸠、桑叶(比喻)

问题6:(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请具体分析以上几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除了有比喻、对比等我们现在熟悉的修辞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也同

样贯穿《氓》这篇课文,这些手法同样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

明确:(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里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换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猾、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以桑叶润泽有光昭示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3)(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既“比”又“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假如一位女

子贪恋爱情,她就会像斑鸠一样遭到不幸。

问题7: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情节的把握,文中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最终想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以

此促使学生思考,并为下一问题文章的主旨做铺垫。

是一位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善良、勤劳、不畏贫苦,却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的劳动妇女。

问题8:《诗经》云:“思无邪”。那么本文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旨?

设计意图:通过对《卫风。氓》的探讨,结合《诗经》的主题思想,由一般到特殊,分析文章的写

作目的。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问题9:◆学习本文之后, 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设计意图:针对有些同学过早步入早恋的现象,通过对文章整体把握,对故事的探讨,帮助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尤其上避免早恋。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责任。生活仅有勤劳和必备的物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趣,更需要

沟通。

理想爱情的实现至少需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1相对稳定的人格;2经济上的独立;3了解、容纳、关怀他人的能力。

六、课堂检测

1、从诗歌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1)

(2)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的性格。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些句子运用了什

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第三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诵读,感知课文。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诗文本进行鉴赏

(3)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这首歌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在古典诗词中,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在古代,战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优美的诗句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有慷慨的豪情壮志与征战建功的理想,有战争带给人民的心灵痛苦,有长期征战在外对家与亲人的思念和有家不能回的凄楚,无不涌动着感人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

二、进入新课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标注生词。(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读书阅读的习惯)

2、词语积累:(加强文言文诗词积累学习)⑴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 ⑵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 岂不日戒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⑶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

小人: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君子所依

君子: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⑷ 重点词语:

作(刚刚生长出)

柔(嫩芽)刚(硬的芽)斯(助词和语气词)

孔(很)载(助词)

3、师生共同鉴赏课文,疏通大意。

三、整体感知

1、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与家人音信不通,思念之情日益加深,内心痛苦悲伤。不过,在总感情基调上,主人公不消沉,不沉沦,在战斗中保持了一个战士的本质,毫不懈怠,保家卫国的斗志昂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和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一起。

止、2、理清思路: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四、研读探讨:

1、研读第一部分:

⑴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明确: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对家的渴望。⑵ 诗歌为何要写士兵采薇的画面?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士兵生活的艰苦,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面带饥色的士兵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想着返家的日期。他们情感是焦急忧伤和痛苦的的。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他们也在一天天变老。诗歌运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

(3)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写出了士兵思家不得归的内心焦急。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的更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出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2、研读第二部分:

⑴ 提问:诗歌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营造出怎样的情景?体现什么感情?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⑵为何这首诗总基调低沉,但读后却不感压抑 ?

明确:诗中的士兵虽有怨愤之情,当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他们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热爱祖国、厌恶战争等积极的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当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挣扎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乱箭的时候,当他们日夜不得安歇的时候,他们虽向往安宁和平的生活,但为了保家卫国,一切的痛苦在守卫国土的豪情面前又变的渺小了,诗歌用士兵激昂的豪情表现了和平的渴望和对家的爱。

3、品味重点语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当年士兵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时,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现在,经过岁月,磨难,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却看到的是雨雪霏霏,人的一生是这样的短暂,大多在战争中度过,陪伴士兵的只有风,只有雪,人生的凄凉和内心的感触,是士兵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又是那么漫长,谁理解士兵内心的伤痛和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一起涌上心头,所以回家的心是凄凉的。

分析:

1、衬托: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 【板书设计】

主旨 采薇 思归

疆场 归途之哀

情感基调

爱国慷慨

悲伤

痛苦 勇敢

思乡、厌战 怨 凄凉 写法

重章叠唱

情景交融

第四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氓》公开课教学设计

《氓》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研究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感受其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情感与态度:理解诗中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

研究性教学方法与过程:诵读体会,指导背诵,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课时安排:二个课时 研究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教师配乐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与情感基调。

二、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概括诗歌情节,整体把握内容。

女主人公经历了恋爱结婚、婚变、决绝三个过程,她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恋人到妻子,再到弃妇。恋爱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婚变

(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5)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决绝

(6)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重点字词

通假字:说——脱 泮——畔 于——吁

古今异义:氓,古义指民众,百姓,课文指那个人;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宴会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中的“夙”和“夜”,分别指在早晨、在晚上 使动用法:“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中“贰”“二三”。形容词用作名词:“三岁食贫”中的“贫”,贫苦生活

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子无良媒,判断句

三、理解诗中的比兴手法

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打比方。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 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第三节里将女主人公比作“鸠”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明确:形象描绘女子因经历苦难、悲惨的生活而失去了青春的光华。

第三节第一、二句和第四节第一句起兴分别有何作用?

明确:⑴第三节以“鸠食桑叶”起兴类比说明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为后文起铺垫作用。⑵第四节以桑叶的“黄而陨”起兴烘托女子年长色衰。

四、课后作业: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来即我谋

2、匪我愆期

3、将子无怒

4、乘彼垝垣

5、以尔贿迁

6、士也罔极

7、靡室劳矣

8、言既遂矣

9、静言思之

二、检查背诵

三、研究性合作探究:完美女人与永恒悲剧

1、“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诗经》中的名句意思是:你我生死在一块,立过的誓言不会改。深情牵着你的手,与你到老不分开。

2、朱熹曾就此诗的内容说过这样一句话:“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3、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问题探究一:《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

问题探究二: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研究性讨论分析 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女主人是如何充当自己三种社会角色的? 作为恋人的她浪漫,多情、温柔 作为妻子的她贤慧、勤劳、善良

成为弃妇的她自尊、自爱、自强(或:刚烈、清醒)

2、面对爱情走向婚姻,她是否具有理性?

3、氓的婚前婚后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婚 “氓之蚩蚩” 前 “信誓旦旦” ――心情急切、热烈 婚 “二三其德” 后 “至于暴矣”

――用情不专、暴虐,没有责任心

引鲍鹏山语:女性的美德与可爱,往往与男性的恶德与可恨的对比中,才更显得鲜明。

4、是什么导致这场婚变的?

(1)氓的用情不一,没有责任心。(2)男权制。

明确:“导致爱的消失的力量,正是当初导致爱的产生的力量。”“悲剧之令我们恐惧,不是由于它必然发生,而是它可能发生。”(3)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我”也有责任。

5、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1)爱情,值得追求,但不可沉溺;(2)爱情与家庭幸福需要双方奉献与付出。

“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宫•媒氏》)那是一个两性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作品中的女人公婚变后是有可能获得幸福的。

五、完成“同步练习册”中的练习,并背诵全诗。

第五篇:(第3稿) 人教必修2演讲辞单元设计

演讲辞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三附中沈瑛

一.单元结构说明:

1、演讲辞的定义及特点:

演讲辞(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旨在传播知识、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

一般来讲,它的体裁是议论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有强烈的对象性和现场感。要弄清听众的身份,分清演讲的场合,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演讲时间有限,所以内容需要单刀直入,高度凝练。中心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最后,演讲辞要富有感情,具有吸引力、号召力、感染力。演讲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真挚,运用语言的力量和多种表现方式触动听众的心灵,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

2、单元构成说明:

此单元设计是把人教必修二阅读鉴赏·第四单元演讲辞和表达交流中的演讲专题进行整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经典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并学以致用,学会写演讲辞,能够演讲。

人教必修二第四单元的演讲辞单元是由三篇文章构成: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三篇演讲辞从内容上来说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伊始,以校长的身份,提出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领袖、民权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表达出了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段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这三篇演讲辞从风格上来说,也各具特色。第一篇心平气和,诚挚恳切,对青年学子们进行谆谆教诲;第二篇慷慨激昂,热烈奔放,号召黑人起来以非暴力形式展开争取自由与平等权利的斗争;第三篇高屋建瓴、深刻透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悼念之情。

在了解演讲辞不同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表达交流”中设置的演讲这一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会撰写演讲稿并能够演讲,读写结合,说写结合。通过演讲,让学

1生去理解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学会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的:中学生要“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

二、学情分析:

1、此单元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对演讲并不陌生,但演讲词的特点及如何把握其特点,学生并不熟悉。再加上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还有国别和时代的距离感,因而学习兴趣并不浓厚,还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问题的探究中来。

2、高一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集体,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再加上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也需要学生在公开场合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让学生体会演讲辞的特点和不同风格,让他们试着写写演讲辞并能够演讲是十分必要的。

三.单元教学设想:

从教学上说,学习本单元的三篇演讲辞要抓住以下要点:一是要了解作者和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二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篇在教学上还应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着重演讲的针对性特点(针对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有一个梦想》着重体会演讲的感召力(情理和语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着重演讲逻辑性(层次和条理)。

在了解演讲辞不同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举办《我也有一个梦想》的主题演讲会,指导学生能够写演讲稿,并对措词、语音、语气、语调、节奏、抑扬顿挫有所设计,进行演讲,召开班级演讲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单元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2、体会三篇演讲辞的不同风格及个性特点。

3、会写演讲辞。

4、能够演讲。

四.单元进程:(总共7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介绍演讲词的特点并学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着重体会

演讲辞的针对性特点(针对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三课时: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着重体会演讲辞的感召力(情理与语言)。

第四、五课时: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着重体会演讲辞的逻辑性(层次和条理)。第六课时:演讲辞类型及特点小结并按照表达交流·演讲专题的要求,指导学生写演讲稿,说明演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课时:召开演讲会。

五.分课时教案(1、3-7课时略)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说明:

此课总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作者,了解背景,并划分文章结构。第二课时的设计如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情感的充沛和思想的光辉。

2、学生能够领悟这篇演讲辞“以情感人,以理动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马丁·路德金演讲的一段视频,同学们初步感受其演讲的感召力。(约5分钟)二:研读:

◆活动一:

现场的观众群情激昂,试想,黑人听众听到马丁·路德金的哪些语句时会深深地被打动,为之鼓掌、欢呼、甚至呐喊?(约15分钟)

『教师预设』

黑人听到那些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地方时,更容易被打动。

比如:

第 2节中作者以悲痛之情叙写了黑人物质上贫苦、精神上受歧视,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并且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历史事实相呼应;以排比句的形

式增添了讲演的气势,突出了黑人的痛不欲生,表达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第 5节 中,“现在绝非..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向..”,作者是要表明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阴暗深谷”走向“光明大道”;是把“流沙”改为“磐石”,如此抒写增加了这次游行正义的分量。会让黑人觉得斗争是那样急切。

第 10~14节,连用四个“我们决不会满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过程,从生存权到生活权到政治上的权利,层层深入,表明作者的愤怒情感,义愤填膺,怒不可遏,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会让黑人意识到斗争的坚定决心。

第17—25节,用排比的句式,呼喊出黑人心底的梦想,表明了对未来热烈的憧憬。第26-32节,信心坚定地相信自由一定会实现,极大地鼓舞了黑人的士气,激发了斗争到底的决心。

„„

◆活动二:

现场也有一些白人朋友,马丁·路德金的哪些语句也会打动他们,让他们鼓掌欢呼呢?(约15分钟)

『教师预设』

白人听到那些体现马丁路德金伟大思想的语句时,更容易被其理性的光辉所打动。比如:

第7、8两段中出现的两处 “不要”和三处“不能”等话语,从而可以明白,马丁 ·路德 ·金倡导的黑人自由运动不是为了消灭白人,不是在以暴制暴,以恶抗恶。体现了其博大的胸襟。

第 15~16节中“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说明马丁 ·路德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也是其倡导非暴力抵抗的精神支柱之一,从中可见其高尚的忍耐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仰。

第 17节,马丁 ·路德 ·金强调说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表明 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美国的民主,为了美国的自由,为了美国的发展。马丁 ·路德 ·金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视全美国人为同一个民族,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更显示出作者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第 26节中“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用交响乐章作比喻,恰当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出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一位饱经患难的黑人,依然能够发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言辞,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其博大的心胸与伟大的爱国情怀。

„„

◆活动三:

此时坐在教室里的你,再读这篇演讲辞,你还会受感动吗?为什么呢?(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引导学生看到马丁·路德金为了追求梦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信心不改的执着精神。)

实施步骤:1同学思考交流讨论。

2、同学发表个人见解。

3、老师启发、点拨。

4、学生带感情朗读,体味。

三、教师小结。

马丁 ·路德 ·金的演讲是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这种感染力来自他充沛的情感和伟大的思想。作者从美国伟大的历史到百年后令人愤怒的现实,从黑人生活现状的悲苦到需要政府兑现诺言的急切,从斗争需要理智、坚韧的精神到高度张扬伟大的爱国情怀。并能够恰当地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使作者表达的感情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

我们从他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辞中还体会到作者博大的胸襟,爱国的情怀,文章扬的是悲苦、急切、愤怒之情,抑的是他诠释的爱国情怀、斗争策略的理智、斗争精神的坚忍。扬的是情,抑的是理。因此,这样的情理交融犹如一道翻滚不息的海浪在敲击着听者的心胸,时时地激起他们的共鸣,真正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艺术魅力。

◆ 教师小结:(板书)

对现实的悲愤

感召力

副板书:

语言形象(比喻)

语势有力(排比)

思想伟大平等自由以理感人 博大爱国感情充沛 对斗争的坚定 对未来的憧憬 以情动人

六、单元推荐拓展阅读: 书籍杂志:

1、《中外著名演讲辞赏析》

2、《影响中学生一生的60篇演讲辞》

3、《演讲与口才》杂志

下载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