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7:3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第一篇: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必修2第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

#TRS_AUTADD_1204913329{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04913329P{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04913329TD{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04913329DIV{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04913329LI{ARGIN-TP:0px;ARGIN-BTT:0px}/**---SN--{“":{”argin-tp“:”0“,”argin-btt“:”0“},”p“:{”argin-tp“:”0“,”argin-btt“:”0“},”td“:{”argin-tp“:”0“,”argin-btt“:”0“},”div“:{”argin-tp“:”0“,”argin-btt“:”0“},”li“:{”argin-tp“:”0“,”argin-btt“:”0“}}--**/DIVFav_120494942648P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20494942648LI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20494942648DIV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20494942648P{FNT-SIZE:12pt;ARGIN-LEFT:0;LR:bla;ARGIN-RIGHT:0;FNT-FAIL:宋体}DIVFav_120494942648DIVSetin1{page:Setin1}DIVFav_120494942648L{ARGIN-BTT:0}DIVFav_120494942648UL{ARGIN-BTT: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文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查阅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春秋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

让学生阅读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让学生阅读本思考“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师生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析原因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可概括为: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二)明清两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2、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业,歧视商人。

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民营商业,不断加增商税。有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商人社会地位底。如穿衣不能穿好的、家用器皿不许用银。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3、限制、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注意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①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人数很多。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

②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工业的发展。

(三)后果

1、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一)明代的海禁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明代的外贸分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

1、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郑和下西洋。

2、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①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的统治。

②内容: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禁止民间贸易。

③结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二)清代的“海禁”与“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清代一直实行这一政策。】

2、原因:

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④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执行情况:

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正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

②康熙时,统一台湾后,开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仅过了二十多年;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③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闭关锁国的后果

1、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说,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生产力,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3、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堂小结

本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情况。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但资本主义萌芽受到的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正是这种“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相结合,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并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埋下了日后落后挨打的祸根。

堂检测

材料题: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统治者实行何种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统治者是如何推行政策的?

第一问:重农抑商

第二问: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第三问: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近代前夜中西方历史差距比较

经济 政治 军事 外交 观念 中国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封建专制 统治腐败 装备落后 海防松弛 闭关锁国 顽固守旧 妄自尊大 西方

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 殖民扩张 开放进取 用于探索

第二篇: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2.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设问:同学们在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时,你是否发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过程中,曾深受国家哪一政策的重要影响?为什么?

引导:简要评析学生回答后,指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自主学习】

1.中国古代不同的社会阶段土地制度有何变化?你能指出其基本内容和变化原因及总体发展趋势吗?

2.“重农抑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请概述这一政策产生与发展概况,你能正确评价这一制度吗?

3.请概要指出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的表现,试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与影响。

【知识梳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主,国有为辅

4.总趋势:由国有向私有发展

二、重农抑商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汉武帝大力推行,此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可概括为: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4.明清两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2)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业,歧视商人。

(3)限制、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注意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5.后果: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代官方海外贸易与民间“海禁”并存(原因、内容、结果)

(1)原因:明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的统治。

(2)内容:严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禁止民间贸易。

(3)结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2.清代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概念、原因、后果)

(1)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

(2)原因: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④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闭关锁国的后果:

①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生产力,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③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问题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仲舒又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竟不能用。

──《文献通考·田赋考》

材料三(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何时何种土地制度?你能指出这种土地制度的实质吗?

(2)材料二表明中国土地制度在本质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二表明土地制度变化带来了什么不良后果?请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统治者为解决这一不良后果所采取的对策。

〖参考答案〗(1)时间与制度: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实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2)变化: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演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④各国变动运动的推动。(3)不良后果:土地兼并,造成两极分化,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对策:严格限制地主占有土地数量;实行均田制,对私自卖买国家土地绳之以法。

探索攻关二: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

多一个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1)材料一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根据是什么?

(3)结合所学习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1)现象:明清时期,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建豪华的家宅,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2)关系:重农抑商。根据:雍正帝认为,农业为人民生活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该政策维护了封建经济尤其是保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具有历史进步作用。明清“重农抑商”,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但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情况。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但资本主义萌芽受到的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正是这种“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相结合,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并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埋下了日后落后挨打的祸根。

【智能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四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

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政治经济的内在矛盾。

〖参考答案〗(1)自耕农是古代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2)有利因素:各王朝初期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国家加于自耕农的沉重的徭役负担;自耕农经济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3)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但是政府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地破坏自耕农经济,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深刻的矛盾。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罗万静

一、教学内容及解析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发现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的情节和主题。

4、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5、区分赋比兴三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6、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解析:本课应该引导学生对《诗经》及《卫风。氓》有所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从韵律、结构去发现诗经之美,并简单了解诗经六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问题诊断及解析

本课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于字音、字义的疏通会有难度,对主题难以把握,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朗读法,边朗读边疏通,在疏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并探索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最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条件支持和

诵读音频、图片音乐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关雎》《蒹葭》

(一)诵读诗歌——说文解韵

一解韵问题1:音韵之美在何处?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朗诵,引导学生疏通读音,以及发现课文韵律特点,进一步由特殊到一般发现《诗经》之美。

1字音

氓()之嗤嗤()匪()来贸丝愆()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于()嗟鸠兮不可说()也渐()车帏裳()

2讲究节奏和压韵。多以偶句为压韵句。

3注重重章叠句。如第三段与第四段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节奏鲜明,词汇丰富,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美。

4采用叠字。如“淇水汤汤”“氓之蚩蚩”“泣涕涟涟”等,使作品极富韵律美。

5韵律贡献:《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 1

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二、说文

问题2:文中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合作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疏通文章中出现的问题。

预想难以理解的字词

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你占卜算卦,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男人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脱身。)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女子没有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了。男子爱情没有准则,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5、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对我逐渐虐待了。)

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地说笑。)

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誓言是诚恳的样子,没料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问题3:文章主要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设计意图:对文章大意进行理解后要能有效把握文章的情节及情感,以便进一步理解文章人物形象

及文章主旨。

热恋——————婚变 ——————决绝

(热情、幸福)(沉痛、怨恨)(清醒、刚强)

目标检测:

一、通假字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二、一词多义

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听其言观其行

将:?将子无怒出郭相扶将宫使驱将惜不得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三、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4、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四、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三岁食贫

其黄而陨

第二课时

上节课复习

1字音

匪()愆()将()载()

于()说()徂()汤()

裳()靡()隰()角()

2、通假字

匪来贸丝()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3、实词释义

耽:徂:爽:贰:总角:

(二)、印象诗经(诗经简介)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

正声雅乐(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

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卫风。氓》课文分析探讨

问题4: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3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女子被抛弃的过程。但这个

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呢?本问题是对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进行衔接的,从恋爱阶段的男女举动来看,两个人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不存在不情不愿的因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段婚姻的失败呢?由此促使学生思考问题5。

男:抱布贸丝来、谋

女:乘、望、泣涕、笑、言

问题5:女子为何被弃?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设计意图:有感情基础的这段恋情为何会遭遇失败?由此引出女子被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进而引

发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不是个例?与此同时,为了凸显女子的被弃,这两章有哪些对比和比喻。

被弃原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例: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对比)

鸠、桑叶(比喻)

问题6:(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请具体分析以上几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除了有比喻、对比等我们现在熟悉的修辞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也同

样贯穿《氓》这篇课文,这些手法同样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

明确:(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里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换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猾、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以桑叶润泽有光昭示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3)(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既“比”又“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假如一位女

子贪恋爱情,她就会像斑鸠一样遭到不幸。

问题7: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情节的把握,文中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最终想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以

此促使学生思考,并为下一问题文章的主旨做铺垫。

是一位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善良、勤劳、不畏贫苦,却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的劳动妇女。

问题8:《诗经》云:“思无邪”。那么本文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旨?

设计意图:通过对《卫风。氓》的探讨,结合《诗经》的主题思想,由一般到特殊,分析文章的写

作目的。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问题9:◆学习本文之后, 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设计意图:针对有些同学过早步入早恋的现象,通过对文章整体把握,对故事的探讨,帮助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尤其上避免早恋。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责任。生活仅有勤劳和必备的物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趣,更需要

沟通。

理想爱情的实现至少需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1相对稳定的人格;2经济上的独立;3了解、容纳、关怀他人的能力。

六、课堂检测

1、从诗歌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1)

(2)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的性格。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些句子运用了什

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第四篇:重点高中教案 高一 历史《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本课教材选自必修②经济史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本课内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诠释了我国古代经济政策。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容:

1.土地制度的演变(演变过程、基本特点)2.“重农抑商”(实施情况、作用分析)3.“海禁”与“闭关政策”(具体表现、消极影响)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为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讲授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问题一: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有何变化?总体趋势是什么?(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问题二:井田制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认识井田制的实质。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历史现象)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问题三:○2古代封建政府采取过哪些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为什么不能真正阻止这一现象?(抓住题?○中心,集中突破,以点带面。)

二、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 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原因:

(1)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2)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3)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

(4)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评价:

(1)积极: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使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

(2)消极:人为的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为的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材料一: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明朝对工商业者衣服的规定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紬、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紬、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材料三:“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雍正帝

结合史料和教材,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实施情况。战国时,重农抑商政策产生 西汉时,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明清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历代封建王朝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直接目的: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1、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和明清时期有何不同?

2、重农抑商政策与重商主义政策的作用有何区别?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汉唐的开放政策: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2:明朝的海禁: 明皇帝朱元璋颁布一系列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 寸板不许下海”,海外贸易完全由政府控制,“寸货不许入番”。

明初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 及明朝的统治。

3、清代的闭关锁国: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口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清代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口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清代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源)

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台湾郑成功的抗清政权。

从16世纪开始,西方早期殖民者葡萄牙、荷兰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侵略活动。思考探究:

1、清代闭关锁国政策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2、中国实行海禁,而同一时代的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第五篇:必修二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渗透法制教育教案doc[最终版]

必修二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导入新课:

据说在明朝中后期著名的丝织业城市苏州附近有一个水乡小镇叫盛泽镇,那时你一走进这镇子,听到的全是织绸机的响声,镇上一座石桥上还刻有这样一幅对联: “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晴天时本无浪,可织机声音之大就好象翻起千尺波浪似的,风把巨大的织机声送向远方。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丝织业生产繁忙)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繁忙的景象?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极大发展,促进了对产品的需求。于是许多手工业者门纷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

1、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

结合教材以及“学习思考”,简单介绍即可。

3、历史影响

虽然开始时,一度促进农业发展,但是这一措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 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 国家建立土地统计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共同制定统计调查方案,依法进行土地统计,定期发布土地统计资料。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提供有关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发布的土地面积统计资料是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最后补充一道历史材料题,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最为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室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倾,或数百倾。——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材料一说明了雍正帝提倡重本抑末政策。他认为,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动。(2)材料

二、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课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的具体政策。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资料。

三、工商业的管理

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的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惟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国人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材料二 清政府利用“十三行”行商,避开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虚骄自大的“天朝上国”意识。闭关锁国反映出统治集团极力防范域外新事物的传入,防范民众视野的开拓,实际上暴露出虚弱和无能,它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四、禁奢侈

重点阐明两点:

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二、古代中国禁奢之风无法抑制的原因是统治者“自上”的腐败。

下载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诵读,感知课文。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教学设计(经典版)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习水县绿洲高级中学 胡德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2)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3)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

    第4课 搜索引擎 教学设计

    第4课 搜索引擎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搜索引擎的含义,知道搜索引擎的作用。 2.知道常用的搜索引擎。 技能目标:1.掌握搜索引擎的常用方法。 2.通过查找资料,初步......

    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在屡屡遭遇挑战,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赋、比、兴手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品析语言,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重点难点】 1、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设计1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 识记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与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

    第4课第2课时情绪的管理教学设计

    第4课第2课时情绪的管理教学设计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懂得不良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掌握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控的有效方法......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 年级:八年级 教学设计:宋金花 时间:7-31 编号:03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黄海海战,威海卫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