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0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内 阁

明朝初期,政治上沿袭元代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管全国大权。置左、右丞相,丞相对政务有专决权,统率百官对皇帝负责。不久,朱元璋鉴于丞相和中书省权力过大,便借“胡惟庸案”,废掉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秦汉以来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挑选几名文人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殿、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自己批阅奏章,充当顾问,但无权处理朝政。明成祖时进一步调整中央机构,正式设立内阁,内阁臣僚多至五人或七人,阁员由皇帝亲自从官僚中选拔,在皇帝指挥下协助办理政事。仁宗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明中后期,内阁大学士开始有首辅、次辅、群辅的区别。首辅位极人臣,一切朝政归其调度。内阁渐渐成为中央政治权力的中心。

军机处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雍正初年,清廷用兵西北,一切军政机密大事需要随时处理,于是“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

军机处最初仅是暂时性的军事机构,其后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军机大臣人数一般是三四人至七八人,由大学士和各部院尚书、侍郎中选任,属差遣官,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私下俗称“大军机”。军机章京的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司员”或“军机司员上行走”,是大臣的属僚,俗称“小军机”。

实际上,军机处不算正式衙门,而始终是临时机构。皇帝有旨,军机处随时奉诏承办,直接秉承君意。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司员根据情由的轻重缓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还有六百里加急的,交兵部发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

军机处的设置,真正实现了君权的“乾纲独揽”,标志着清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在中央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

A.设三省六部 B.实行内阁制 C.设三司 D.废丞相

2.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明宣宗时期 D.明宪宗时期

3.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①内阁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军机处的设置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严酷的文字狱

(二)能力提高

1.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2.下列关于“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巨大变革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3.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的“亲臣”、“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D.军机处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4.下列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原因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行中书省权力太重

B.强化地方政权的职能

C.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延伸拓展

1.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2.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

3.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D.改变选拔官吏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

4.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

碍作用。

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3)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

内传播,如北宋政府推广占城稻。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3)思想上,专制统治制度使读书人只知埋头皓首穷经,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科学发展,文化专制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二)学习拓展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而西方国家却逐渐领先。请查阅有关书籍或相关网站,对14~16世纪的中西方社会状况进行比较,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

朱元璋镇压了胡惟庸的“谋反”阴谋后,开始对大臣有所猜忌,由此产

生了一系列的冤狱。

胡惟庸被处死之后二十年,朱元璋又给他加了一个“联虏通倭”的罪名,为此又杀了三万多人。不久,朱元璋又残酷地杀害了蓝玉。蓝玉是明初的功臣,被害后,朱元璋命人将他的皮剥去,传示各省。17岁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陆钟亨,建国时被封为吉安侯。封侯时,朱元璋夸他:“此我之心腹也。”但后来,陆钟亨也被以依附胡惟庸的罪名杀害。大将傅友德,战功累累,收复过四川、云南,又多年驻守塞外,也被朱元璋赐死。大将军徐达,战功卓著,三十年来一直是明军的统帅。在朱元璋面前,他讷讷不敢言,但对部下却善于安抚关心,士兵无不感恩效死。这一点可能也犯了朱元璋的忌讳。据明朝野史记载,徐达患背疮,最忌吃鹅油,朱元璋却故意派内监赐他熟鹅,徐达当着内监的面流涕而食,不久即死。这样一来,功臣宿将几乎都被他杀光了。幸免的朝臣,每去上朝时,都会同家人诀别,因为一上朝,就

生死难卜了。

对于明太祖的滥杀,他的皇太子也难以接受。有一天,皇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太祖当时没动声色,第二天,朱元璋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上,让皇太子用手拿起来。皇太子面有难色。太祖说:“有棘会扎手的,我把棘给你去掉,岂不是很好?”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开国功臣?

(二)新苗论坛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突出特点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已预感到统治不稳,于是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此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极大地强化君主的权力。明朝建立后不久,朱元璋就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为了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督和镇压,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明代除将中央之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外,又将地方之权集中于中央,废行省、设三司,使三司之间互不统辖,直接归中央管辖。

清初,面对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特点是尽力保证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清初中央官制基本沿袭明朝,如内阁、六部,但内阁已无实权。雍正时期增设军机处,作为全国最高的军政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再次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明清两代还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此外,明清两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书目网址

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2年

2.李建龙主编:《中华典故》,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

3.张壮年、张颖震:《中国历史秘闻逸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第二篇:第4课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第4课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明清社会这一发展趋势。第一目“明朝内阁制的建立”阐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国历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指明了内阁制产生的背景、过程,内阁的性质和作用。第二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则叙述了清朝中央权力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向军机处过渡的过程,从而突出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这一主题。第三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强调了 清代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与治理,西藏册封制度和伊犁将军。【教材特点】

本节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政治性、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特点之二是:具有总结性的作用和地位。明清时期已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之上又有新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空前强化时期,且逐步走向衰落。【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利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 [导入] 利用《凤阳花鼓》片段导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他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明朝的学习。

[新课]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君主专制达新高度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专权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读史料: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请问:为何“我朝罢相”? 史料:胡惟庸案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今属安徽)人。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

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的局面重演。

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等处死。

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2、措施: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3、影响:积极: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七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消极: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二)内阁的创立

1、背景: 丞相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一人无力应付

2、创立经过: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内阁的创立与发展名称职权设立殿阁侍从顾问,不明太祖明太祖参与决策大学士明成祖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时期特点品级较低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地位更加重要;内阁首辅权压群臣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阅读史料: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参考答案: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拥有最高决策权和总领最高行政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明中期以后“票拟”权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内阁的性质: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权力宰相制参与决策权皇帝的侍从机构,无决策权3

权力来源制度、职位内阁制皇帝的支持、信任

3、评价: 明朝内阁制度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南书房内阁皇权得到空前加强皇权得到扩大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初期满洲贵族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康熙时南书房的设置:目的:为了扩大皇权

内容: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作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最

后集权于皇帝

军机处:(1)、设立的原因: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2)、军机处的职能: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3)、军机处的特点:

材料一: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简、速、密(上传下达、跪奏笔录)(4)、军机处的评价:

a.简、精、速、密,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军政大权 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 会议、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康熙——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集权于帝 雍正——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

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对中国社会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极大妨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朝:与蒙古地区的交往

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奴儿干都司)

与西藏地区的交往(僧官制度)

清朝:对西藏地区—— **、**和驻藏大臣

对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大小和卓叛乱:

1757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将领,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发动叛乱。1758年,乾隆帝派清军进入南疆平叛。起初,清军出师不利。但由于大小和卓残酷地压迫维吾尔族人民,兵饷、徭役繁兴,供给稍迟,家立破;及出亡(兵败逃亡),又尽其赀以行,民脂殆竭。”人民不堪其苦,纷纷逃亡,小和卓亲自屠杀逃亡的士卒,也不能禁。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终于粉碎了这次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伊犁将军府:

18世纪中期,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乾隆年间,清政府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这是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军府制的实行,对加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朝疆域图

回顾:历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 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 汉:中外朝制度,以中朝削弱相权

 隋唐: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 宋朝:“二府三司”,宰相多人,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

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后又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 清朝:设军机处,标志着皇权已达顶峰。

【本课小结】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表格,总结由秦到清的变化,前后呼应。不仅是对本课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一单元,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总结。同时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但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且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抓紧机遇迎头赶上。21世纪的一百年,中国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来说,很重要;对我们来说,任务很艰巨。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秦汉朝:建立清:不断发展完备围绕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历史材料与分析:必修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1.明代中书省制度始末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臵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臵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臵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

【解读】《明史》是清代官修的纪传体明代史书,文字洗练,叙事严谨,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这条资料主要介绍了明代中书省的设立与撤销,中书省丞相及以下官职的具体设置。

在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就参照元朝政权结构设立了中书省。左、右丞相为中书省最高长官,下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高级官僚,左右司、郎中等中下级属员。中书省统领各部,丞相位尊权重。洪武九年(1376),取消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之职。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丞相及各级僚属也相应取消,仅存中书舍人。

从这条资料中,可以看出:①明初设中书省,立丞相,是对元朝制度的沿袭。沿袭前朝制度往往出于权宜之计,一旦局势稳定,便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②中书省纲领百司,权力太大,被废是必然的结果。

【注释】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②正一品:明代官员分成十九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共十八级,最后还有一个“未入流”,正一品为最高品级。③甲辰:1364年。④吴元年:1367年。1364年正月元旦,朱元璋在应天府即吴王位,以1367年为吴元年。⑤命百官礼仪俱尚左:尚左,即以左为尊,左官居上。唐宋尚左,元代尚右,因此,朱元璋先是按照元的习惯,以右为尊,李善长为右相国,后来又回到唐宋传统,以左为尊,李善长遂为左相国,始终居于徐达之上。⑥平章政事:平章,平理之,章显之;平章政事就是商议国家大事的意思,在唐代演变为官名,宋代的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元代的平章政事仅次于丞相。⑦中书舍人:唐宋时期,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僚属,负责起草诏书。明太祖废中书省后,仍保留负责起草诏敕的中书舍人。

2.胡惟庸其人 ⑦

⑤①

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1373)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臵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

②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

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

──[清]张廷玉《明史》卷三〇八《胡惟庸传》

【解读】胡惟庸因“擅权枉法”被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明代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的导火索。这则史料选自《明史·胡惟庸传》,对了解胡惟庸及胡惟庸一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惟庸从地方小官步步晋升,直至官拜中书省左丞相,深得朱元璋信任。但是,胡惟庸在朝中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对朝政大事常常擅自决断,势力日渐膨胀,最后竟有了造反的逆谋。1380年,朱元璋处死胡惟庸,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延续数年,株连三万多人,连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也被牵入党狱。

胡惟庸被杀及中书省被废、丞相被罢,说明了以下几点:①中书省、丞相的设置,不符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中书省作为皇帝与国家机关中间的一级权力部门,综理机务,以皇帝名义发出诏令谕旨,丞相高踞百官之上,权力很大,对皇权的行使造成严重掣肘,对皇帝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②胡惟庸跋扈揽权,致使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③废中书省、罢丞相,方便皇帝独揽大权。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实际上是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从根本上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保证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空前加强。④胡惟庸集团的获罪,也与明太祖抑制功臣有关。明初开国功臣多恃功骄恣,欺压百姓,侵田占产,加深社会矛盾,危及王朝利益,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关注。

⑥⑤③

①【注释】①左迁:此语出于尚右之时,以右为尊,以左为低,因此左迁即降职。②曲谨:故意装出来的谨慎。③黜陟(chù zhì):黜,贬官免职;陟,升官提拔。④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⑤躁进之徒:急切求取功名利禄的人。⑥阍(hūn)者:看门的人。⑦符瑞:符,符命,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一种所谓的祥瑞征兆;瑞,吉祥的预兆。井中出石笋、冢上火光烛天,都被认为是胡惟庸可能篡位称帝的好兆头。

3.严禁复立丞相

①②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臵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解读】《皇明祖训》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之家法,对嗣君个人品格、政务处理办法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告诫,为后代嗣君统治天下提供道德和政务规范。

朱元璋在此强调自古以来丞相制度的弊端、本朝废除丞相的优点,并严禁后世子孙复立丞相。这则资料还说明了:①不立丞相,更加符合皇帝集权需要。各个部门分别管理事务,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部门、部门主官都无法直接操纵朝廷大政,权力只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②严禁议立丞相。是否置丞相,本来不关国家兴亡或王朝兴亡,朱元璋竟规定:今后臣下敢有奏请设立丞相者,凌迟处死,全家抄斩。可见朱元璋废丞相制度态度之坚决。经朱元璋的严令禁止,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便从此废除。

【注释】①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语出《尚书》,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所谓“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他们辅佐天子调理阴阳,安邦定国,没有专门的职任,是一种只有道德崇重的重臣功臣才能得到的荣誉头衔。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为六卿,所谓“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他们各有专门的职守,领导下属,管理国家具体事务。②不旋踵:很快的意思。③颉颃(xié háng):鸟往上往下飞,引申为不相上下,相抗衡。④凌迟: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执行方式,先分割犯人的肢体,然后割断咽喉,以最大程度地增加犯人的痛苦。

4.升六部之权

③高皇帝下江南,即臵行中书省,自领之。即吴王位,改臵中书省,而于六尚书势不遑

①设。洪武元年(1368)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独户部事烦,设三四科尚书,寻亦罢。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而摄其枢要于兵部,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天子之威福无下移,盖隐然周世六官之征,而独冢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以此小异耳。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职官考·尚书总叙》

【解读】《续文献通考》记事与《文献通考》相接,上起宋宁宗嘉定年间,下至明神宗万历初年,于明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沿革尤为详尽。这段史料介绍了明代六部地位的变化以及六部职权的定位。

①升六部与罢中书、广都府并列为朱元璋实行集权统治的三项重大改革。罢中书就是废除中书省;升六部就是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地位;广都府就是改大都督府为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统京师及各地卫所,各设左右都督为长官,他们只管理军籍、军队,而无调兵之权,对军队的调遣权由皇帝控制。②升六部与皇帝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相适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原属中书省管辖,归丞相领导。胡惟庸被杀后,罢中书,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从正三品晋升为正二品,地位提高,职权加重。但六部各司一职,分治其事,在中央政府内部再也出现不了可能与皇权相抗衡的势力了。六部尚书直接奉行皇帝的命令,只对皇帝负责,确保整个国家机器都在皇帝的直接指挥下运转。

【注释】①不遑(huǎnɡ):没有闲暇。②品秩:品,官级;秩,官吏的俸禄;品秩,表示官吏的品级等第。③枢要:枢,门上的转轴,引申为事物的关键或中心部分;要,要领,关键。枢要,关键的意思。④名位不极:名位并不是最高的。⑤威福:威,威严,引申为处罚;福,幸福,引申为给好处。威福,作动词解,进行赏罚的意思。⑥隐然:隐隐约约的样子。⑦周世六官:根据《周礼》,周代设立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官。后世将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分别作为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的别称,冢宰也作为宰相的别称。⑧征:迹象,样子。⑨冢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根据《周礼》,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六十三;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七十八。

5.废行省,设三司

材料一

明初,略定地方,臵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其官,自平章政事以下,大略与中书省同。六部尚书往往出为参知政事,参政入为尚书。洪武九年(1376)六月甲子,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正二品。十三年(1380),改正三品,增设⑦⑧

③左、右布政使各一员。二十二年(1389),定秩从二品。建文中,升正二品,裁一员。成祖复旧制。

……

①明太祖甲辰十一月辛酉,臵湖广各道提刑按察司。丙午正月,命佥事周浈定按察司事宜条宪纲以进。吴元年十月,臵各道按察司。十三年五月,罢。十四年二月,复臵。二十二年,定按察使为正三品。建文(1399~1402)时,改为十三道肃政按察司。成祖初,复旧。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十《职官十二》

材料二

洪武三年(1370),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指挥使司,以徐司马、濮英为都指挥使。复臵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指挥使司。都司之名自此始。

③初,太祖臵各都卫指挥使司,节制方面。八年(1375),诏改为都指挥使司。凡都司十有三:北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行都司三:西安、大同、建宁。

……

(永乐)计天下都司凡十有六:十三省都司外,有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行都司凡五:陕西、山西、福建、四川、湖广。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十二《职官十四》

【解读】龙文彬参照汉唐会要体例,采录明代有关资料,编成《明会要》,是查阅明代典章制度的一部简明工具书。这两则资料合在一起,说明了废行省、设三司的制度变迁过程。

行中书省与三司的更替说明了:①明初的行中书省职权很高。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上的分出机构,设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总揽一省军政、刑名等大权。②三司各有职掌,互不统属。布政使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主要官员,掌管一省行政事务;提刑按察使掌管一省刑名、按察事务;都指挥使掌管一省军政。③废除行省,是为了改变行中书省职权过重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司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原来行中书省的职权被一分为三,地方长官的权力大为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注释】①丙午:1366年。②条宪纲:条,作动词解,分列项目、条目;宪,法令;纲,比喻事物最重要的部分,纲要。条宪纲,整理法令大纲的意思。③节制:指挥管辖。

内阁的出现

6.内阁制度综述

①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臵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唐宰辅,特⑩⑨⑥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解读】这段史料概述了明代内阁制度的变迁过程。反映出:①明太祖罢中书省后,设四辅官,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他们于国家大事不能发挥作用。废丞相后,即便勤奋、精明如明太祖,要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庞大的帝国,也觉得十分困难。于是,先有四辅官之设,但所选儒生忠诚有余,能力不足,发挥不了佐理赞助的作用,不久就取消了。继而又挑选几名文人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批阅奏章,充当顾问。殿阁大学士品级低微,职权很小,很少参决政事,所起作用相当有限。②明成祖虽让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还提升了他们的职位,但国家大事往往由皇帝自己裁决,阁臣只是顾问而已。明成祖以杨士奇、解缙、黄淮、胡广、杨荣、金幼孜、胡俨等人入阁,倍加倚重。永乐中开始有内阁之名,并为阁臣参预机务之始。但他们品秩尚低,事权尚微,尚不能与六部尚书相抗衡。③仁宗以后,阁臣地位迅速提高,随着票拟权的取得,阁臣变成不居丞相之名的丞相,他们的作为直接关系国家兴衰治乱。仁宣之后,内阁制度日益健全,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并逐渐制度化。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大学士晋位三孤,兼任尚书。内阁地位逐渐提高,内阁大学士位尊权重。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注释】①机务:机要事务。②曹官:曹,分科办事的官署,曹官,意思是六部尚书成为中书省下属的办事官员。③一纪:纪,记年单位,十二年为一纪。④表见(xiàn):表现。⑤燮(xiè)理:调和治理的意思。⑥宰执:宰,主宰;执,主持;宰执,引申为主持政事者,即指宰相。⑦迥乎异矣:迥、异,都是差别很大的意思;乎,形容词词尾;矣,语气词,表示感叹。⑧历:表示时间上的过程。⑨宸(chén):帝王住的地方,引申为帝王的代称。⑩保、傅: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孤,都是荣誉头衔。纶言:典出《礼记》,表示皇帝的诏书、制令等。副理所当然的样子。特:只不过。

偃然:偃,仰卧;偃然,表现出一

繄(yī)宰臣

首揆:揆,管理,引申为宰相。是系:繄,句首语气词;是,文言助词,只起提前宾语“宰臣”的作用;系,联系,联结。

7.阁臣因何渐崇

①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无散官④

③。故其权甚轻。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在阁既

……

⑦⑧⑨……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下看过。

⑤⑥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

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1522~1566)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岂亦其威权太甚致然耶。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史三》

【解读】《四友斋丛说》为何良俊所作笔记。何良俊生于嘉靖万历之间,以博学多闻著称。此书广博而不专精,经史子集,无所不备,其于人物行实、史实的考证,可供参考。

这段话是何良俊对明代内阁制度的观察。反映了:①内阁权力上升,与票拟权的取得密切相关。票旨专出内阁,六部要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就不得不仰内阁鼻息。②到了嘉靖隆庆之际,内阁权力已经很大,六部俯首听命。③恰恰因为权势太大,给阁臣带来了祸患。

【注释】①胡汪:指胡惟庸、汪广洋。②讲读:翰林院设官有学士、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讲读泛指翰林院文臣。明代阁臣基本上都由翰林出身。洪武十五年(1382)初臵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典籍吴沈为东阁大学士,皆出翰林。明成祖首选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入阁,亦皆翰林院官员:解缙翰林学士,黄淮编修,胡广修撰,杨荣侍讲,杨士奇侍读,金幼孜检讨,胡俨检讨。③杨文定:即明前期“三杨”之一的杨溥,谥文定,又因郡望在南,被称为“南杨”。④散官:散官与实职是两种不同系列的官职。实职如布政使,这是承担实际行政职能的官职;散官如特进荣禄大夫,只是一个标志品位高下的阶号,是一种附加性官衔,与实职、俸禄没有必然的联系。明代散官与官品相配,也分为九品十八级,据官授阶,并依职事变动相应调整,如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⑤票旨:即票拟。⑥三杨:指明前期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⑦今:指嘉靖隆庆之际。何良俊生活在嘉靖万历时期,⑩《四友斋丛说》初刻于隆庆三年(1569)。⑧选曹:指代吏部。吏部负责铨选之事。⑨揭帖:便条。⑩注选:铨选。注,做记号,铨选的时候需要随时做上标记,以便根据情况分派官职。

8.阁臣的实质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卷五〇一万历四十年(1609)十一月乙未条

【解读】《明实录》包括太祖至熹宗朝十三部实录,是关于明代历史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叶向高在万历天启中入内阁多年,并有数年时间身任首辅,这段话既有他对以往教训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切身体验。

叶向高认为:①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②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③因此,叶向高在内阁六年,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

【注释】①威灵:威福。②六曹:指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③职掌:即职权。④备员:谦虚的说法,凑数的意思,叶向高自称不过在内阁凑数了六年。⑤百凡:全部的意思。

9.张居正生前身后

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

①②当是时,太后以帝冲年,尊礼居正甚至,同列吕调阳莫敢异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时帝顾居正益重,常赐居正札,称“元辅张少师先生”,待以师礼。……

③④及卒……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召还中行、用贤等,迁官有差。刘台赠官,还其产。御史羊可立复追论居正罪,指居正搆辽庶人宪狱。庶人妃因上疏辩冤,且曰庶人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邱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⑥

⑤①

⑤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尸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

……

⑧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清]张廷玉《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

【解读】这段《明史·张居正传》的节选,主要描述了张居正备受倚重,恩宠等到最后身死家破的过程,“赞曰”则是后人对张居正的评价。

张居正(1525—1582),湖广江陵人。1567年以吏部左侍郎入内阁,1572年任首辅。他利用当权机会,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政治上,张居正主张“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借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在其任内,内阁权力大增,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尽反其所为,张居正被削秩夺诰,家产被抄,子弟充军。

张居正的前后遭遇,恰恰为叶向高所言增添了注脚。尽管内阁权力很大,首辅近似于宰相,但其权力的取得是不稳固的,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注释】①冲年:年幼。②甚至:即非常。③上柱国:起于战国时期,封予战功显赫者,后世遂为勋官的最高级。④谥(shì):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往往对其加封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张居正谥“文忠”,因为他出身翰林,所以谥号中有一“文”字,“忠”则是对他的整体评价。⑤搆(gòu):同“构”,把某些事情牵合在一起作为罪状陷害人。⑥籍:登记,引申为抄家。⑦烟瘴地:有烟霭瘴气的地方,即指偏远荒凉的地方。⑧干济才:有办事才能的人。济,成。

10.查继佐论内阁之制

①殿阁学士,明创制,以五品备顾问,而特简升六部。惩于丞相胡惟庸之失,秩卑,法不得专制九卿,九卿亦不得关白。盖洪武中,未尝预平章也。永乐时,开东阁于东角门,乃始任心腹,专典机务,后遂以尚书、都察院兼殿阁,位望犹之丞相。顾以初制,不令督率群僚。是后谏官得恣意抨驳,敢言以为名,互射以为的,大率中无画一,模棱图苟安,为权臣者不得擅其权,为重臣者亦遂失其重。而天子亦遂彼此与波,太平无事,唯诺养优。三杨以往,易见成绩,然能身劳怨,独立不惧,而卒不负其所学者,亦未一二也。间有借喜怒独往,而秉成不归焉,或亦及祸。明末多故,尚有才臣,颇或克任,乃使不职谏议者亦增多口。夫处交啧之中,而欲善乃公事,即周召难之。天下事无全得,一人执其咎,或

⑨⑦

②⑦奋自盖,以收桑榆⑩,而一经瑕摘,百世不赎。是故明党作,而相臣愈难为工矣。宣

!尼政逮大夫之论,痛心国是,而司寇之日,未见廷诤,必裁三家,抑犹以权臣为国倚命哉嗟张江陵得生崇祯之世,犹幸也。

──[清]查继佐《罪惟录》卷十九《直阁志总论》

【解读】《罪惟录》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明代纪传体史书,作者在书中表现出自己鲜明的历史观和对明代历史的见解,此书的体例也有可观之处。

这段资料是查继佐对明代内阁制度的检讨。他认为:①明代殿阁制度的设计,使殿阁权力受到很大限制。明太祖初置殿阁之时,因为胡惟庸的教训,对殿阁权力明确加以严格限制。明成祖的时候,虽然阁臣地位提高,职权扩大,但也不能领导文武百官。②阁臣往往成为谏官的靶子,造成无作为的恶劣后果。言官对阁臣指责太多,多数阁臣因此唯唯诺诺,无所作为;即便偶尔有勇于任事的,常以身败名裂告终。③阁臣不能为权臣、重臣,直接影响了明代行政体制的运转。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一个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阁臣的权力不是那么固定,与以往的宰相存在很大差异,没有办法在关键时候发挥驾驭全局的作用。

【注释】①惩:因受打击而引起警戒。②关白:报告,陈述。关,古代公文的一种,平行机关互相质询时使用;白,下对上告诉。③犹:如同,好像。④波:鼓动。⑤养优:养,保养;优,优游,悠闲自得。⑥身:作动词解,身任。⑦秉成:与现代汉语的“秉承”不是一个词,秉承是接受(旨意或指示)的意思,秉成是成功的意思。⑧克任:胜任。⑨周召:即西周名臣周公旦、召公爽,他们辅佐周天子,修明政事,提高周王室的威望。⑩盖:遮掩。以收桑榆:典出《后汉书〃冯异传》,现在有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东隅,东方日出处,早晨;桑榆,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树榆树之间,指傍晚。

明党作:指明末党争严重。

宣尼政逮大夫之论……为国倚命哉:宣尼指孔子,孔子谥文宣,字仲尼,曾任鲁国司寇。《论语〃季氏》云“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三家指三恒,即鲁国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长期操纵着鲁国政事。孔子对三恒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但也认为权臣对国家很重要。

军机处的设立

11.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

①②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恣,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艴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至于八和硕贝勒共理国③

⑤政,或一人心有所得,言之有益于国,七人宜共赞成之。如己既无才,又不能赞成人善,而缄默坐视者,即当易此贝勒,更于子弟中择贤者为之。易臵之时,若不乐从众议,艴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若八和硕贝勒中或以事他出,告于众,勿私往。若入而见君,勿一二人见,其众人必集,同议谋以治国政,务期斥奸佞举忠直可也。

──《清太祖实录》卷八天命七年三月己亥条

【解读】《清实录》包括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德宗载湉十一朝实录(宣统逊位而实录阙如),是关于清代历史的资料长编,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这段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1622)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的安排,是后金政治体制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努尔哈赤决定实行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的制度,并对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作出了明确规定。①努尔哈赤遵从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②这项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满洲贵族的集体智慧,强化统治力量。③这项制度对君权构成极大束缚。国君由八旗旗主共同推举,如所行非善,八旗旗主可以随时将其撤换,另立新君。八旗旗主为首的满洲贵族联合执政,国君没有绝对权力,个人权势受到严重挤压。

【注释】①强梁:强横,强暴。②尚力自恣:尚,崇尚;恣,放纵。③知识:是两个词,知,同智;识,见识。④和硕贝勒:旗主。⑤庶几:表示可能或期望。

12.议政大臣权力的盛衰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解读】昭梿,出身满族亲贵,袭爵礼亲王,交游颇广,经历丰富,所作《啸亭杂录》是了解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典章制度部分价值尤高。

这则资料简要说明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从顶尖级的权力机构到最后被撤销的过程。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②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形式,与皇帝独揽大权的要求相抵触,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入关以后对广大汉族地区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③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削弱。④到乾隆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取消,权力更加转移到皇帝手中。

③①【注释】①如坐朝仪:像天子坐朝听政的样子,这是批评议政王大臣僭越。②乾隆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③纯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去世以后上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13.内阁变迁

初,天聪二年(1628),建文馆,命儒臣分直。十年(1636),更名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始亦沿承政名,后各臵大学士一人。顺治元年(1644),臵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二年(1645),定为正二品衙门,以翰林官分隶之。三院上并系“内翰林”字。……十五年(1658),更名内阁,别臵翰林院官,以大学士分兼。殿阁曰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仍兼尚书,学士亦如之。十八年(1661),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仍别臵翰林院,改三院为内阁,臵满、汉大学士四人。雍正九年(1731),礼部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额外大学士。臵协办自此始。厥后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乾隆十三年(1748),始定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员额,省中和殿,增体仁阁,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唯保和殿不常臵。嗣后授保和者止傅恒一人。凡遇岁时庆节朝会,汉员列满员下。自光绪间李鸿章系文华殿衔,而宝时系武英殿,班转居其右。五十八年(1793),停兼尚书衔。宣统三年(1911),改组内阁,别令大学士序次翰林院。

①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顾南书房翰林虽典内廷书诏,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一四《职官志一》

【解读】《清史稿》纂修于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并不是一部成功的纪传体通史,但对于了解清代史事仍有一定价值。这则选自《职官志》的史料说明了两个问题:①清代内阁制度的建立;②清代内阁职权的变化。

1628年,皇太极设立文馆。1636年,皇太极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1658年,顺治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后几经变化,到乾隆时期,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殿与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三阁为基础的内阁正式形成。

顺治时期,内阁大学士负责票拟,职权最高。康熙时期,内阁的一部分职权分给翰林院。雍正时期,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职权再次削弱。发展到最后,内阁虽存草拟诏旨之责,但军国大政主要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办理,内阁权力更小。

【注释】①世祖:即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庙号世祖。习惯上也称做顺治皇帝。②本章:指奏章。

14.设立六部

①②太宗天聪五年(1631),设六部,以贝勒掌各部事,设满、蒙、汉承政三员,参政八员,启心郎一员。惟工部省蒙古、汉军参政六员。崇德三年(1638),六部各留承政一员,余皆改参政,有左参政、右参政。理藩院、都察院,亦称承政、参政。顺治元年(1644),改汉官衔,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者库为主事。又初设他赤哈哈番、笔帖式,哈番改为六品、七品、八品及无顶带笔帖式。

──[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一

【解读】吴振棫在清中后期供职翰林院多年,又长期任封疆大吏,见闻广博,熟谙典章制度,《养吉斋丛录》便以记载清代典章制度为主,兼及宫廷琐事和政务措施。

这段话概括介绍了清初六部的设立。①1631年,皇太极设立六部,作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关。②1644年,六部长官改成尚书、侍郎等头衔。

【注释】①太宗:即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太宗。②贝勒:贝勒是清代皇室的封爵称号。清代的爵位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将军六级。

15.康熙设南书房

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

──《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

【解读】康熙十六年(1677),在宫内设立南书房,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南书房设立之初,侍从者的主要任务只是陪皇帝作诗写字,但后来也秉承皇帝旨意撰拟谕旨,发布政令。

南书房的设立对于君主专制集权体制有两个意义:①南书房实际上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便于皇帝发号施令。②南书房设立后,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16.军机处

军机处,盖古者知制诰之职。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直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其属例用内阁中书舍人。舍人改庶吉士则不复入,改六曹、御史、给事中,递迁卿寺,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内阁学士,入直如故,惟擢侍郎亦不复入。间有以赀以荫为郎得预者,率大臣子弟为然。而张公若霭、鄂公容安又以庶子、侍讲入直,蒋公炳、程公焘又以巡抚罢还京入直,皆奉特旨行,非故事也。

先是,雍正七年(1729),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后六年,上即位,改名总理处。乾隆三年(1738),王大臣请罢之,诏复名军机处。时大学士为鄂公尔泰、张公廷玉、徐公本、蒋公廷锡,尚书为海公望。每被旨,各归舍缮拟,明日授所属进之。后大臣避专擅名,乃令所属具草,视定进呈。自是择所属益精慎,至大位者益众。而上赏赐亦异于庶僚,纱缎、饼饵、果时赐,岁暮赐鹿肉诸物率以为常,以至上所游幸无不从。其职掌在恭拟上谕及内外臣工所奏有旨敕议者,各审其可否以闻。又外臣章奏,各书为副以藏之。

盖本朝谕旨、诰命,其别有四:凡批内外臣工题本常事谓之旨,颁将军、总督、巡抚、学政、提督、总兵官、榷税使谓之敕,皆由内阁拟撰以进;凡南、北郊时享、祝版及祭告山川与大臣死事者祭葬之文,与夫后妃、宗室、王公封册,皆由翰林院撰拟以进。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巡幸、上陵、经筵、蠲赈,及内臣自侍郎以上,外臣自总兵知府以上黜陟、调补暨晓谕中外,谓之明发;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至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故所任最为严密繁巨。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二十二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解读】《枢垣记略》是一部关于清代军机处的专书,梁章钜在嘉庆道光之际曾任职军机章京,有机会接触到军机处的档案资料,遂以此为基础撰写成书。书名《枢垣记略》,是因为有人将军机处比作宋代的枢密院或汉代的尚书省。

王昶,乾隆进士,历官至刑部右侍郎,曾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中书舍人入值军机处,此文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王昶身处其中,加以咨询前辈,参阅资料,对军机处的渊源、职掌、制度、地位等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这则资料说明了:①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中挑选自己宠信的大臣进入军机处。②军机处的设立,侵夺了原来内阁、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直接剥夺了诸王议政的权力,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①③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④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有的先下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廷寄主要是重要机密事件。皇帝经由军机处牢固地控制着中央与地方。⑤军机处本身没有独立性,军机大臣本身没有实权。军机处只有直庐,没有官署;成员又都是兼职,没有专官,具有很大的临时性,难以形成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军机处的印信,也收藏在大内,用时必须例行严格手续,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军机处自身权力的独立行使。军机处这一机构,既便于君主集权,又难以产生与君权相抗衡的政治力量,是皇帝推行专制政治的理想工具。

【注释】①以赀以荫:赀,资财,引申为捐纳;荫,庇荫,子孙因先代官爵而得到封赏。②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③上:此处指乾隆。④郊:皇帝在国都城外祭天。⑤享、祝版:享,献祭;祝,祝祷。版,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古代的享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后来改成写在纸上,仍然叫做版,版引申为文字。⑥经筵:皇帝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

第四篇: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有鉴于此,本课内容在设计上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地得出相关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当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和军机处的设立等基本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

(2)理解下列历史概念:三司、内阁制度、票拟、批红、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3)从多角度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宰相制度废除利弊的讨论,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2)在课堂中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展示与解读,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2)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4、本课重难点:

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的利弊、内阁的性质、军机处设立的利弊  难点: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生成情感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夏、商、西周、秦汉、隋唐、宋元的政治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自从秦王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启中国帝制时代以来,经过两汉的巩固、隋唐的完善、两宋的加强,到了元朝又有了新的发展。当元末农民起义的硝烟散去,一个新的汉族王朝——大明,开始了它长达276年的征程。那么,明代的政治体制会发生哪些变化?它对中国历史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明朝开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个全新王朝的建立,它的政治制度往往会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损益的变化。如同汉承秦制,唐承隋制一样,明朝同样也继承了元代的政治体制。那么,元代的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的回答。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回明代。明初的体制其实是全面继承元代的。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地方最高级行政区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明初地方体制的转变——“三司”制的形成

但是,我们在上节课也曾分析过,元代的政治体制其实是一种“家臣治国”的体制。它是大蒙古国“家产制”传统与汉式中央集权体制的结合,导致中央宰相专权、地方行中书省集权现象出现。其决策程序、制衡机制并不完善。

针对这种状况,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削弱中央的中书省和地方行中书省的职权。首先朱元璋率先对地方政治体制下手,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第16页“历史纵横”,归纳明初地方体制的特点。

(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教师跟随学生回答播放PPT)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正式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教师列表归纳三司职权,并给予相应的解读。尤其要突出地方权力的分散使得在中书省任职的宰相职权有所扩大)

3、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胡惟庸案”

解决了地方权力集中的状况,接下来朱元璋就要对中央体制下手了。首当其冲的便是在中书省任职的丞相。当时的丞相是曾经颇受朱元璋亲睐的胡惟庸。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朱元璋对胡惟庸起了杀心呢?请大家快速阅读本课的导言部分,对胡惟庸其人有一个了解。

好,大家通过课本的描述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胡惟庸的专权跋扈,已经严重威胁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那么,朱元璋又是以何种借口把他除掉呢?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即处死胡惟庸等人。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2)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解读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朱元璋的凶狠残暴,但如果仅仅是一桩简单的谋反案,朱元璋是不会这样大肆诛杀大臣的。可见,除了胡惟庸专横跋扈是直接原因外,我们仍需要从史料中去探寻更加深刻的原因。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演示一段史料,我们共同进行分析与解读。(PPT演示)

材料二:朱元璋:昔秦皇„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由此材料可见,朱元璋不仅仅厌恶胡惟庸,厌恶的是胡惟庸所掌握的中书省的宰相权力。而这也是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

好,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和一段材料,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给大家复述一下呢?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权相专权乱政的状况,明太祖下达诏令(PPT演示):“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

(3)课堂讨论: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阅读课本第17页的“学思之窗”,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对“宰相制度的废除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宰相制度利大于弊:

1、利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防止权臣、奸臣专政,加强统治。

宰相制度弊大于利:

1、皇帝负担加重,处理政务偏颇、草率;

2、为明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祸根。

(二)内阁的出现

1、内阁制度的形成

刚才在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导致了皇帝的负担加重。的确,我们来看朱元璋在废相之后的工作量: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这一职务,作为自己的助手,帮助自己处理繁杂的事务。但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但品位比较低(五品以下),受诸多限制,备顾问而已。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在这里出现了两个历史名词:票拟和批红。现在我就找两位同学来解释下这两个历史名词,究竟是什么意思?(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

到了张居正统治时期,大权尽归内阁,内阁几乎成了六部的顶头上司。内阁制度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他死后却最终横遭抄家之祸。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7页的“历史纵横”,并结合PPT显示的钱穆的话,来谈一谈,为什么张居正身后以悲剧收场?

2、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刚刚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钱穆先生的话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内阁首辅究竟是否等同于宰相?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老师下面给出一个表格,我们来共同完成。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三)军机处的设立

1644年,统治中国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灭亡。代替明朝兴起的是由满洲人统治的清王朝,这也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么,清王朝的政治体制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来阅读课本第18页的前两段正文,找一找课本上提到了哪些机构?大家把这些机构拿笔圈出来。一会儿找同学来说一说。

好,我们把同学们找到的这些机构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对清王朝政治体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番梳理。

(1)清初(太宗统治时期):仿明制,设内阁、六部。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长王大臣会议定夺,其权势凌驾内阁、六部之上,其实皇权是受到限制的。

(2)康熙时期: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8页的第三段正文,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军机处设立的起因是什么?(办理西北军务)

2、军机处有什么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3、军机处有什么特点?(简、速、密)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4、军机处的设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1)提高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三、本课小结

探究讨论: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四、习题练习

第五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本课根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这一主线安排了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三个子目的内容,承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清晰地呈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考能力但是知识的储备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以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重点确定为: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把难点确定为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2、说学法 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直截了当导入新课

2、课程教学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归纳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于第一个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通过课本 “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宰相和阁臣的权利来源及地位。

对于第二个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让同学们回忆旧知识比较明清内阁和西方内阁在作用和性质上的异同,从而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本课测评:用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略

下载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⑴适应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国内各民族交往愈益密切,封建社会和地主阶......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课承接前两节课秦汉至宋元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脉络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第四单元《近......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等史实,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 分析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明清君......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教学设计(经典版)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习水县绿洲高级中学 胡德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2)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3)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九)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九)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学习目标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本课重点介绍君主专制这条线索。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官僚制无重大变化,仍然在行省制、科举制轨道上滑行,而君主专制在元代出现了弱化,明......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备课资料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秦朝以后,中国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沿着......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李白的诗《远别离》中有这样的句子:“君失臣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