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

2021-04-22 18:4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

本课重点介绍君主专制这条线索。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官僚制无重大变化,仍然在行省制、科举制轨道上滑行,而君主专制在元代出现了弱化,明清仍然需要着力解决。

补充1,明清中央集权——行省制的发展:

明朝:页16“历史纵横”,废行省、设三司。全国一级行政区为两京十三布政司,布政司习称为“省”。

清朝:全国一级行政区25个,其中18个省(汉地,页64“18星旗”)、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伊犁、乌里雅苏台)、2个办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

补充2,明清官僚制度——科举制的发展:

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经义取士),成为禁锢士人思想的选官制度。

一、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辽代除外),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如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等。祝总斌提出“宰相”两个条件,即拥有议政权(辅佐皇帝决策)和监督百官执行权,二者“缺一不可”。

客观原因:

①明初沿用元朝中书省一省制,相权扩大,与君权矛盾更加突出(制度上)

页16“历史纵横”,明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书省和相权随之扩大。

②宰相胡惟庸擅权乱政,挑战皇权(人事上)

页16导言,左相胡惟庸擅权乱政,朱元璋感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胡惟庸的“胡为”:第一,办事不请示、不汇报朱元璋,独断专行,架空了皇帝。第二,私拆朝廷各部上奏朱元璋的奏疏,有对自己不利的就私藏。第三,收受贿赂。

主观原因:

明太祖吸取元朝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有戒心。不仅要解决具体的人,还要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对皇权的威胁。

措施:

①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诛其人,解决人的问题)(洪武十三年,1380年)

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废其制,解决制度的问题)(洪武十三年)

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永不立,永久解决制度的问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68岁)

影响:

①六部成为明朝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省”退出中央。

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③过分集权于皇帝,导致宦官专权(页17“学思之窗”、页17“明朝内阁大堂旧址”图文)

皇权过于强大,且怠政,为宦官专权提供可能。皇权强大,不一定必然出现宦官专权。但宦官专权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宦官是依附于皇权的力量,宦官专权即狐假虎威。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负责“批红”,掌印太监负责“盖印”。所以,司礼监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明朝太监满天飞,且识字;清朝吸取教训,太监不准出京,不准识字。

2、确立内阁制度:

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过程:

①奠基——明太祖试设殿阁大学士(洪武十五——十八年,1382——1385年)

三殿:武英殿、华盖殿、文华殿。两阁:文渊阁、东阁。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协助理政。尝试三年,发现大学士辅政能力有限,遂废不立。

②确立——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备顾问、咨询,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明成祖有乃父之风,善独断,内阁权力有限。

③发展——明宣宗给予阁臣票拟权(宣德年间)

页17“明朝内阁大堂旧址”图文,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即“建议权”)。票拟权的获得是内阁制度的一个里程碑。如果票拟不合帝意,内阁再议,为“改票”。

明朝皇帝处理政事的形式变化,由皇帝日朝理政、六部执行为主逐渐变为“内阁票拟——皇帝或皇帝授权太监批红——六部执行”为主。所以说,皇帝不上朝,不等于不问政事。

明代内阁票拟,体现了儒家 “君逸臣劳”的理想模式。

④顶峰——明神宗时阁权一度压倒部权(万历年间)

页17“历史纵横”,张居正既是帝师,又是内阁首辅(连续10年),权倾一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张居正改革:清丈土地、一条鞭法(赋役合并折成银两;大部分分摊到田亩上,小部分分摊到人丁上;田赋、丁税一律征银)等。清雍正帝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特点:

①内阁不是法定的、制度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六部。法定的决策者:皇帝。内阁只是法定的内侍机构、秘书咨询机构,有票拟权(建议权),不决策,不执行。

②阁权完全受皇权控制

依据:a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b阁权的大小由皇帝意旨而定;c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最后决定权、否决权在皇帝。

③内阁无权对六部发号施令

二、清初君主专制的加强

1、背景:

(1)中央政权机构的“一国两制”

清初采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一般事务仍由内阁票拟(皇帝审定,学士批红)。同时保留祖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重大事务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

其办事机构及会议场所——议政处,设在宫内。参加人员有八旗旗主等议政王、议政大臣等,是当时国家的议政和决策中心,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满洲贵族集体决策,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1)康熙: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起草谕旨。

中枢权力遂一分为三。内阁、议政处、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在宫内设南书房的思路,与汉武帝内朝决策相近,含有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之意。

(2)雍正:在宫内设军机处(时间大约在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是内廷秘书机构)

直接目的:①办理西北军务;②保守机密。页18“军机处内景”图文。

组成:钦定亲信的满、汉官员(无专职官员,皆为兼职,临时差遣性质,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

军机大臣职责:①跪受笔录(承上);②负责传达给中央六部和地方官执行(启下)。

变化:临时机构到常设机构(或者世界上时间最长的临时机构)

终止: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存在180多年。

特点:

①简单、简练:页18“军机处内景”。办公场所简陋、人员简练。

②快速、高效:当日事当日毕,实行日清制;廷寄制,由兵部直接发出,“马上飞递”,如当时从北京到广州大约为21天。

③保密:设于宫内;太监退出;密封廷寄。

影响: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小结

1、中央集权的一般办法

(1)纵向收权:将地方的权力收回中央,如郡县制、州县制、道路制、行省制的长官由中央任免;汉景帝收回王国的治权;秦皇汉武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科举制将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回中央;宋代将地方的兵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等。

(2)横向分权:将地方的封地或者权力尽量分散,如汉武帝“推恩令”;北宋地方设立知州、通判;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等。

(3)行政区划体现“犬牙相入”原则:西汉的郡国、元朝的行省等。

(4)监察制度:秦朝的御史大夫,西汉的刺史,北宋的通判,元朝的御史台,明朝中央的都察院、地方的按察司等。

2、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1)秦汉:丞相总揽——三公九卿制

(2)隋唐:三省分工——三省六部制

(3)宋元:一省总揽——宋之中书门下制,元之中书省制

(4)明清:六部制和军机处。

3、君主制度的演变

(1)贵族君主制

夏到春秋战国,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受制于方国制、封国制和世卿世禄制等。但君主的权力,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强。

(2)专制君主制

是皇权分割、削弱、剥夺相权的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的君主专制是渐进式的。

①君主丞相制度(一君一相)

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有一个总执朝政的丞相或者相国(独相),权力仅次于皇帝。

②君主宰辅制度(一君多相)

隋唐宋元,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宰相由一人发展为一群人(群相)。元代一省制,丞相人数不定,多时5人。

③绝对君主制度(一君无相)

废除丞相制度(无相),皇帝亲自处理朝政,明内阁、清军机处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4、君主削弱相权的一般办法

(1)低任丞相:由品级较低的人充任,如汉武帝起用平民、儒生为相,唐代三省长官大多品级较低。他们只能依附皇帝。

(2)架空相权:内朝决策、外朝执行,如汉武帝建立内朝决策机构。

(3)内朝的不断外朝化,外朝的不断边缘化:三省由内朝官在隋唐成为外朝官,在唐朝中叶、北宋初期已经是名存实亡,出现新内朝——中书门下。

(4)分割相权:隋唐三省;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5)废除丞相: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5、帝制时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三条线索、两个斗争

三条线索:君主专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官僚制的发展。

两个斗争: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6、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自秦统一以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秦汉时期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唐宋时期的道路制;元明清时代的行省制。

秦汉为二级制;汉末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为三级和四级混合制,以四级为主;清代为三级制。

可见,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在郡县制时代以二级制为主,州制时代和道路制时代以三级制为主,省制时代前期以四级制为主,后期以三级制为主。

7、八大古都:

郑州:商汤(亳)

安阳:商朝后期(殷)

西安:西周(镐京)、西汉(长安)、隋、唐(长安)

洛阳: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南京: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明初

开封:北宋(东京)

杭州:南宋(临安)

北京:元(大都)、明、清

小练习

1、(2014年高考全国卷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2015年高考全国卷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3、(2016年高考全国卷1)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4、(2017年高考全国卷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下载《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⑴适应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国内各民族交往愈益密切,封建社会和地主阶......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课承接前两节课秦汉至宋元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脉络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第四单元《近......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等史实,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 分析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明清君......

    第4课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第4课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专制主义......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九)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九)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学习目标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备课资料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秦朝以后,中国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沿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一本答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一本答案 1-5:C BACA6-7:DD8:A9、【解析】(1)注意设问是材料一中的“图示一”、 “图示二”、 “图示三”,而不是材料 一、二、三。(2)注意材料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