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历史课听后感

时间:2019-05-13 06: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历史课听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历史课听后感》。

第一篇:《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历史课听后感

南京市十二中学历史课听后感

我主要就第一节课《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来说说我听后的感想。

首先从学生来说,学生的精神面貌很好,首先给听课的老师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学习氛围很好。其次是老师,老师仪容整齐,整洁大方,让人听课感觉赏心悦目。在次就是教师的备课,从老师的教学说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教师准备的充分,集合学校所有优秀的历史教师的智慧,经过多次试讲,同时上课教师能够查阅大量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我重点就要来说说这节课。第一,值得我学习的。

首先是教师的导入。导入在一节课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端,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的课题、新的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在这节课中教师以明孝陵的图片来导入这节课的学习,教师从学生的周围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历史,使学生找到熟悉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程的展开。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这节课的导入是成功的。在这里我觉得教师上课的大气,那种运筹帷幄的感觉是值得我去学习的,要把握好课堂。

接着是课程重难点的学习。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紧跟新课标的要求。从明朝中央机构组成的变化,探究丞相的废除,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将明朝宰相的废除、内阁的设立娓娓道来。而讲到清朝君主专制加强时,则用清朝三位著名皇帝的图片来看军机处设立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文件进行教学,一方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语言方面总体来说是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的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的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师的语言。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是把语言家的用词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密、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都集于一身而作综合的表达。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能够做到立足史实,详略得当,当然也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我们下面一点再谈。

在史料的运用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历史资料,是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它可以通过还原历史情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历史表象,也可以在对历史材料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次教学中,教师的史料主要来自《明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等。教师运用现今很火的历史书籍,不像运用古籍那样难懂,这些史料更利于学生去理解知识,亲近历史,用诙谐的语言讲述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史料的运用很成功。

在板书方面。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既有利于传授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其智慧,活跃其思维;既能有利于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节课的老师,我很欣赏他的字,很工整,很美观。同时又能用板书来突出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够系统把握所学知识。

最后,有关提问方面。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

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在这节课的中有关提问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的很新颖,例如有关“宰相的权力是谁赋予的?、为什么大臣争着去简陋的军机处?”这样的提问很新颖,值得我们去跟深入探究,当然回答的有点太草率,我们下面再谈。

最后关于结束。一节课收尾的好坏影响着老师对这节课的最终评价。我们都知道这样一

句俗语:“猪头、豹肚、凤尾”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很好的做好教学的结束。结束的技能作用在于一是,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使之形成巩固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二是,引导学生总结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及时教于学的反馈信息;四是,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评价。在这次教学中,教师以中国梦来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与现实相结合,一切的历史的都是当代史,立足于历史整个时间链上。

到此,我仅在从教学的这几个技能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拙见。

第二,有待改进的。

首先就是在导入上,当时听课老师也说了,有关图片的运用,是用生前的还是死后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历史的去探究,个人觉得用生前的比较好,要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现象最好的莫过于当时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生前代表着当时的真实情况,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再次,就是教师语言上,教师这个职业来不得半点的马虎,我们是教育人的,语言的要求更加的严苛,否则就是误人子弟,在设计一些问题的答案时要求语言的准确,还有待探究的问题就尽量避免。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对历史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因为教师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如果自己的用词不准确,表达不科学,就容易产生错误和歧义,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难以掌握正确的历史概念。用词准确,这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命自己设计问题固然好,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追求问题的新颖,要准确。

最后就是关于与现实社会的结合,历史虽然是过去的,我们今天之所以学习历史是希望从中得到借鉴,能够指导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将这节课所学的历史与当今社会相联系,看看当时的历史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影响。

最后,我想说的是,就是板书这一块,教师可以用时间轴的形式来整体把握这节课,不然内容太多,学生学习感觉太混乱,不能很好的把握课程所学内容,用时间轴的形式就可以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

第二篇:历史课听后感

历史课听后感

在初中和高中历史课是我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我对历史拥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课一直是一种应试的模式,发了大把的时间在背诵史实上,特别是快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愈加明显,不免把课变得枯燥无味,这便让我对历史的兴趣大大打了折扣。

到了大学,听到了刘孜勤老师的可,让我重新对历史这门学科点燃了兴趣。在课上,刘老师的幽默与睿智常常能搞活课堂上的气氛,活跃同学们的思维。在大学的历史课中,考试的影响已经大大不如高中时候,在课堂上讲述的课程内容已经不是唯一,在刘老师的课上,我总能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刘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刘老师的个人品质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同学们,刘老师常说:“一个人的人生角色可以随时改变,但一个人的价值观却不应该随时改变。”在课堂上刘老师会对同学们的人生道路进行指导,这是十分难得与珍贵的,特别是刘老师对关于信仰,理想等等的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

刘老师对于历史课的讲解也是十分精彩的,刘老师的谈笑风生,常常能让在座的同学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学习了课上的内容。刘老师对于历史教学内容的扩充也让我们大开眼界,了解到许多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以上是我对历史课听后感的一点小小总结,在最后我感谢刘老师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精彩的历史课。

第三篇:第四课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3)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君主专制 2.过程与方法

(1)将教材的部分内容设计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史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材料和补充的相关材料,学习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原始材料对认识历史的作用。

(3)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 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

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导入设计

出示材料:

官员商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代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商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认真阅读材料。思考: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

老师: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清)。这 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

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授新课

一、废除宰相制度

大家阅读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思考: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清时被废除了呢?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发生的? 学生:„„

老师:(补充总结)依据××同学说的我们可以分为一下几个原因。明初初年,胡惟庸任宰相时,权倾朝野,骄恣擅权,他的种种行为已经直接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最终找来了杀身之祸,胡惟庸案也就成为宰相制度废除的直接原因;此外宰相制度的废除还有它的历史原因,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得知,在元朝后期,宰相的全是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致使皇权不稳。明太祖朱元璋正是鉴于这一点一直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大家刚才已经阅读过历史纵横的内容了,思考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削弱地方权利? 学生: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老师: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虽然使地方军政大权归于中央,当另一方面又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过大,这就成为了宰相制度废除的具体原因。那么,同学思考下,尽管宰相职权有所扩大,但如果他还是在皇帝在控制之下,并不能威胁到

皇位的稳固,是否有必要一定要废除它呢?

学生:没必要

老师:对!因此我们就能很容易的了解到宰相制度的废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相 权的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的地位,迫使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废除宰相制度。

但是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纵览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是的名称。我们可以回忆下,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是官名有秦汉的丞相;唐代的中书、门下和上书的三省长官;宋代是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元代为中书省的长官。尽管“宰相”不是某种管制正是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通过查阅字典,我们可以知道“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词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大家这里请注意一点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通史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

学生: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消极:相权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老师:积极: 通过××同学的总结我们就不难理解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使皇

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老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会造成什么消极后果呢?

据史料记载:所用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军国大事不可以

有任何一点疏忽。明太祖曾在8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处理如此繁重的国家大事。(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内阁制由此应运而生。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内阁的形成过程

首先在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不过为防止让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位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大学士少能参与决策。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翰林院移至内阁。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且不置官署。但相对明太祖时已经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了,地位有所提高。至此,明代的内阁制度正是确立。

明宣宗时,已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大臣的各种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工皇帝批答时采用,而且此时的一些阁臣已有了加封的职衔,虽然只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只支付俸禄而不任职事,但其管制却变成了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从根本上改变了洪武朝以来殿阁大学士低下的政治地位,不过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当时的朝位班次,阁臣列于六部尚书之下,但不管怎样与前明成祖相比,内阁制度又得到一定的发展。

至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势显赫,在朝位班次上,阁臣已经列为六部尚书之上,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至此内阁制度达到全盛。

通过阅读历史纵横部分我们可以得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期,权压六卿,俨然为真宰相。注意老师这里说的是“俨然成为真宰相”,那是否意味着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呢?请同学试着从二者的权力来源,职责,任免以及对皇权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使用PPT展示)

学生:········

老师:(结论)通过对内阁首辅与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可以等同的。内阁的职权仅以侍从咨询为主只是作为皇上的顾问,它的机构性质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它并不能制约皇权,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三、军机处的设立

通过前两个子目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明朝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致达到顶峰。

首先在皇太极在位时期,仿照明朝的制度,置六部,设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其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皇太极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在这个名义下,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皇太极一个人做不了主。这样,他的皇权受到了限制,虽然是皇帝,可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作的决定。

康熙帝时,设有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入职,参与机务,起草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皇权得到扩大。

到了雍正时期,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讨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下面我们就通过阅读材料,来具体了解下军机处。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由此可见设立军机处的目的何在?——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请大家谈一下通过你对军机处的观察,你对军机处的设置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到军机处的布景十分简单)

其实军机处不仅整个结构、内景简单。它的机构人员也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最多而不过三四十人。这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简”。特点之二“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又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效率。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必须退出。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至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明清时期主要是采取废除宰相,设内阁,之后又设军机处等一系列措施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那么请同学讨论一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 ········

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对明清的君主专制进行下总结。首先我们 应该明确名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起过一

些积极作用。

一是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该时期我国各民

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地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地加强,这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此外,在这种高度集权制度下,行政管理效率比较高。纠正前期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励精图治,因而会出现康乾

盛世等局面。二是经

济上这种制度创造 了

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 力、财力进行大规模 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明清时期对黄河河道的疏通改道等 活动。在当时都要由国家的统一组织才能完成。

到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的消极性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

化,已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

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打挨

打的祸根。

第四篇:《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2

各位评委:

您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第一册第一个单元第三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我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逐步走向没落。下面我就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思做一概括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整体感知

本课引言指出了这节课知识内容的关键: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并引用黄宗羲的“明之无善治”对废丞相进行评价同时提出本课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两个概念:内阁,军机处。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及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能力目标:理解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3、情感目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同学们从两方面了解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是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教学、教法

主要以讲解法、问题教学法和启发教导式

三、说学生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旧知识,在归纳、总结明朝建立前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开始本课学习。然后利用导言,黄宗羲对明太祖废宰相的评价导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黄宗羲认为从明朝开始就无善治了?”。

(二)讲授新课

根据引言中所提出的问题来具体看这三大部分内容解决问题,宰相制度的废除,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宰相制度被废除的简要过程,认识到宰相制度被废除是中国中央制度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直接结果是皇帝独裁政事,君主专制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组织学生对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作用进行讨论。

内阁的创立需要学生掌握创立内阁的原因,制度的形成,发展,性质,旨在让学生了解内阁制度的同时,认识到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利,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学习内阁的形成区分宰相制和内阁制。学习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时,将雍正帝设军机处的过程简单介绍,突出其职能,让学生了解清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情况,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难点,可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地观察其作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3

一、教学理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因此我在这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这里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需要简化一些,或者用你自己的话说)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上几个方面你在试讲的时侯可以挑几个知识点说也行)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说学情与学法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知道一些感性知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现实生活中也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重要含义之一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我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动的建构起来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

在讲本节课之前,我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我便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我主要是想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小结: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第五篇: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历史文化学院 2009111482 张筱平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政治)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最后一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但这一制度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都是古代中国政治的主要矛盾。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峰。

本课内容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形成之初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使之在中国持续了二千年,到了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为学生以后学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内容的设置应该落足于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措施、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三个方面,“君主专制的加强”不仅仅只是明清时期,秦汉以来历朝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权,虽有反复,但总的来说君权都是在不断扩大的。因此,“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而不仅仅是本课内容。

3、教材内容

在教材内容编排上,课本设置了三个子目:“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其中,“宰相制度的废除”导致了“内阁的出现”,清代特殊的政治背景又导致了内阁地位的下降,“军机处设立”。显然,课本将重心放到了“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措施”、“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两个方面,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课本主要放在辅助课文系统,也即“历史纵横”中,这可能导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不重视。同时,在课本中,君主专制的影响只表现其积极一面,而这也可能是学生产生疑惑:既然如此,清末我们为什么又要推翻封建帝制呢?因此,在课本之外,我们还需呈现更多的材料,说明君主专制加强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宰相制度在明朝废除的原因;

(2)对比内阁制与宰相制,了解明代内阁的实质;

1(3)知道军机处设置的背景,通过比较军机处与明代内阁的职能,理解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过程与方法:

(1)列表对比内阁制与宰相制、军机处与明代内阁的职能;

(2)阅读材料并讨论,能从材料分析中得出结论,辩证地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君主专制制度有其优越性,故而能在中国持续二千余年;但其弊端最终导致封建帝制的瓦解。

5、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难点:

宰相制度为什么最终在明朝废除; 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3)重、难点突破:

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我设置了五个问题逐层递进,废除宰相导致内阁的出现,清代特殊的政治情况有导致内阁地位下降,军机处成为中央主要办事机构。同时对宰相与内阁、军机处与明代内阁比较,发现这些机构的职权不断下降,而这意味着皇权的不断扩大。

“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主要是给出材料,同时设置问题“君主专制为什么能在中国持续二千年,最后为什么又被推翻?”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辩证地分析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至于宰相制度为什么最终在明朝废除,而不是其他朝代?我是要求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的君权与相权之争,认识到宰相的废除是一千多年君权相权之争的必然结果,而胡惟庸案只是导致其最终实现的契机。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本课主要使用的是问题研讨教学法。宰相制的废除的原因,内阁、军机处出现的背景及其职能,它们对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都可以获得,无需老师过多讲解。因此,本课我设置了六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部分问题上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并能从材料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其合作能力及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幅历代重臣面君图(汉唐时代重臣坐着面君、宋代站着面君、明清时代跪着面君),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下载《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历史课听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历史课听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第四课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军机处的设置。 ⑵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5篇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编者姓名: 编写时间: 【学习目标】: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表现、特点。 【学习重点】: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及认识 【学习难点】: 明清......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题2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选择题 1.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巩固皇权 2.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

    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 【历史叙述......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⑴适应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国内各民族交往愈益密切,封建社会和地主阶......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课承接前两节课秦汉至宋元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脉络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第四单元《近......

    z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0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胡玲玲 历史文化学院20072111104 【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