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
【历史叙述】 1.背景
(1)明初在中央设________,由____________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2)明太祖认为________权势过重,妨碍________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措施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________负责。(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________。3.影响
(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助解助学】
[关键点拨]
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及发展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到被废除。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思维点拨]
明朝废除丞相,虽然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解除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是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加速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明朝的衰亡。[深度点拨]
宰相制下,宰相的地位是“百官之首”;内阁制下,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者,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而非制度设置的授权。【史料实证】
探究点 宰相制度的废除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思考(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2)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知识点二 内阁的出现
【历史叙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过程
(1)奠基: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________。
(2)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________,开始参与____________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_。(4)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________,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
(1)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____________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机构。
(2)原因: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________的批红。[解读与点拨]
票拟、批红:票拟,也称票旨、条旨,即内阁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奏章上,供皇帝参考采用。皇帝用朱笔批示,称“批红”,也称“朱批”。在明成祖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任之他人”。而明中期以后,内阁大臣便拥有了票拟的权力,说明内阁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了。但票拟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朱批”。[思维点拨]
明代内阁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历代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压抑相权以尊君权的总趋势相符合,是皇权取得对相权彻底胜利的结果。【史料实证】
探究点 内阁的设置及认识
材料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
思考(1)根据材料,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2)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吗?为什么?
知识点三 军机处的设立
【历史叙述】 1.背景
(1)设内阁、置六部:清初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负责____________。(2)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________、________之上。
(3)设南书房:康熙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________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2.设立
(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组成:________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3.职能
(1)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___,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____________和地方官员执行。4.影响
(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____________。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_进一步得到巩固。[深度点拨]
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概念辨析]
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区别
明朝的内阁在一定时期是有决策权的,是可以决定国家政务的,明朝的内阁首辅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使相权的。清朝军机处则纯粹是一处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完全在皇帝手中。[重点精讲]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唯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思维点拨]
随着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易错提醒]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不应看作是封建统治巩固的表现,实际上,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恰恰代表着封建统治的衰落。因为它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史料实证】
探究点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思考(1)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军机大臣有何主要职权?
(2)据材料二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史论总结】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明清时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复杂。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统治者大力加强君主专制。(2)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自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终因为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被废除。下令废除且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的皇帝是()A.汉高祖
C.宋太祖
B.唐太宗 D.明太祖
2.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位大臣是()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殿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3.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4.清朝某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该机构是()A.内阁
C.理藩院
B.军机处 D.尚书省
5.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
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一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前)图二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后)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明代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答案精析
一、历史叙述
1.(1)中书省 左右丞相(2)丞相 皇权 2.(1)胡惟庸(2)六部 皇帝(3)丞相 史料实证
(1)措施:废丞相。理由:丞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2)宰相的权力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剧了政治腐败。
二、历史叙述
2.(1)殿阁大学士 政事(2)文渊阁 机密事务(3)票拟权(4)内阁 3.(1)中央一级 内侍(2)皇帝 史料实证
(1)机构:内阁。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
(2)不是。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首辅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三、历史叙述
1.(1)奏章票拟(2)内阁 六部(3)南书房 2.(2)雍正帝
3.(1)跪受笔录(2)中央各部 4.(1)行政效率(2)中央集权 史料实证
(1)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职权:承旨、出政。
(2)处理全国机要事务;保密性强;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课堂检测
1.D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规定以后不许再设。]
2.C [据材料“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可知当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同时这位大臣拥有票拟权,而清朝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故选C项。] 3.A [材料主要表明了明朝的政局由中央机构互相倾轧到内阁大学士拟出处理意见,表明了内阁的政治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B、D两项表述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4.B [清朝雍正帝时期为应对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唯命是从,跪受笔录,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C [材料的描述意指军机处只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6.(1)时间:明太祖时期。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时间:清朝雍正帝时。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仔细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皇帝下面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第二小问要从废丞相的目的入手来回答。第(2)问中“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要理解题中观点,此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错误,“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分析。第(3)问由废丞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篇: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第四课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军机处的设置。⑵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⑶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⑷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2.情感价值
⑴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⑵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式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重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感悟探究】
当小燕子满天飞的时候,人们表面上陶醉在赵薇的大眼睛里,实际上是沉浸在大清皇帝的龙恩里,多好的皇帝。嬉笑怪嗔富有人情,体恤下情联系群众。真该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让我们不再有这般的福气。于是伪造了些虚拟皇帝,虚拟的幸福。古代的臣民臣妾们真如人们眼前的影视剧那么美好吗?没有。难怪鲁迅要说,翻开整部中国历史,看到的只有“吃人”和“被吃”几个字。杜甫有诗:“被驱不异犬与鸡”。即使是在那个时代,有良心的作家还是感到了人毕竟不同于“蝼蚁”,所以才有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力作。可惜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些古已有之的不平而鸣,对皇权罪恶的批判,反而被越来越多对清官和好皇帝的称扬取代了。
我们公民社会的确立为什么如此艰难?这与臣民社会的难以割舍有极大的关联,因为在某些艺术家的眼中,这种社会还是有着其美的。正如鲁迅所言:"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思考与判断: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对我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知识梳理】 1.内阁制度的形成
⑴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废丞相,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接隶属于皇上.丞相制度废除的影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从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⑵内阁制度的形成 原因:为加强皇帝专制。设立:永乐帝.职权范围: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影响:太监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⑴背景(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⑵设立:雍正年间
⑶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⑷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⑴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⑵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束缚了人民思想的发展;
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探究】 1.
如何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央废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清朝时,雍正帝为加强皇权,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表现。理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和原因应结合前面所学,这一制度从建立开始就是朝着这一方面发展的,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完全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如费正清所言:在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祟。他是“天下第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可以想象,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放在一个人手中是多么危险!
但是,其消极作用也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是中国长期滞留于封建社会的政治原因,从这些消极作用可以看出:封建专制社会已走向衰落了。[例1]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废丞相
B在中央设内阁
c创设八旗制度
D设军机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清朝雍正帝时,在宫内设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答案]D 2.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它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至于机构,它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其值庐只称“军机堂”,实际上是皇帝辖下的秘书班子,这与外朝内阁作为正式政府部门相比,工作起来显然方便多了。速,即办事效率高。按照内阁规则,皇帝颁发诏旨和大臣有事相奏,都得经过多重部门,前后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旨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司员根据事由的轻重缓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还有六百里加快的,交兵部发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密,是指军机处设在接近内廷的隆宗门里,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擅人。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代专制主义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阶段。历史上丞相制度的残余荡然无存,君权得到极大加强,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揽”。[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主要职能及其特点,结合课文中对军机处的表述,不难得出答案。[答案]
⑴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巩固总结】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外国政治制度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3)人治高于法制。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特征。
[例]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答案]B
第三篇: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九)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九)
1.背景;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________,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设置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扩大皇权
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_______,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加强了君权。
2.设置
_______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_,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3.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3)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材料补充:
1、如何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央废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清朝时,雍正帝为加强皇权,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表现。理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和原因应结合前面所学,这一制度从建立开始就是朝着这一方面发展的,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完全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如费正清所言:在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祟。他是“天下 你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吗?要是看过的话,一定对雍正皇帝设立的军机处有所了解。你能说一说军机处是怎样产生的吗?有什么影响?
分组讨论4: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种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10.“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 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 D.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能力提升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面面相觑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陶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与,即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经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回答:(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指出军机处最初的名称、设置的时间、所在的地点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4)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效果评价:优()良()中()差()评价者:
需要改进和强化之处:
七、拓展升华
1.除了知识方面,你还有哪些收获:
①学习方法上
②情感认识上
第四篇:第四课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3)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君主专制 2.过程与方法
(1)将教材的部分内容设计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史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材料和补充的相关材料,学习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原始材料对认识历史的作用。
(3)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 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
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导入设计
出示材料:
官员商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代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商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认真阅读材料。思考: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
老师: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清)。这 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
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授新课
一、废除宰相制度
大家阅读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思考: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清时被废除了呢?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发生的? 学生:„„
老师:(补充总结)依据××同学说的我们可以分为一下几个原因。明初初年,胡惟庸任宰相时,权倾朝野,骄恣擅权,他的种种行为已经直接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最终找来了杀身之祸,胡惟庸案也就成为宰相制度废除的直接原因;此外宰相制度的废除还有它的历史原因,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得知,在元朝后期,宰相的全是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致使皇权不稳。明太祖朱元璋正是鉴于这一点一直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大家刚才已经阅读过历史纵横的内容了,思考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削弱地方权利? 学生: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老师: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虽然使地方军政大权归于中央,当另一方面又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过大,这就成为了宰相制度废除的具体原因。那么,同学思考下,尽管宰相职权有所扩大,但如果他还是在皇帝在控制之下,并不能威胁到
皇位的稳固,是否有必要一定要废除它呢?
学生:没必要
老师:对!因此我们就能很容易的了解到宰相制度的废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相 权的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的地位,迫使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废除宰相制度。
但是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纵览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是的名称。我们可以回忆下,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是官名有秦汉的丞相;唐代的中书、门下和上书的三省长官;宋代是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元代为中书省的长官。尽管“宰相”不是某种管制正是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通过查阅字典,我们可以知道“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词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大家这里请注意一点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通史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
学生: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消极:相权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老师:积极: 通过××同学的总结我们就不难理解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使皇
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老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会造成什么消极后果呢?
据史料记载:所用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军国大事不可以
有任何一点疏忽。明太祖曾在8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处理如此繁重的国家大事。(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内阁制由此应运而生。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内阁的形成过程
首先在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不过为防止让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位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大学士少能参与决策。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翰林院移至内阁。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且不置官署。但相对明太祖时已经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了,地位有所提高。至此,明代的内阁制度正是确立。
明宣宗时,已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大臣的各种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工皇帝批答时采用,而且此时的一些阁臣已有了加封的职衔,虽然只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只支付俸禄而不任职事,但其管制却变成了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从根本上改变了洪武朝以来殿阁大学士低下的政治地位,不过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当时的朝位班次,阁臣列于六部尚书之下,但不管怎样与前明成祖相比,内阁制度又得到一定的发展。
至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势显赫,在朝位班次上,阁臣已经列为六部尚书之上,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至此内阁制度达到全盛。
通过阅读历史纵横部分我们可以得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期,权压六卿,俨然为真宰相。注意老师这里说的是“俨然成为真宰相”,那是否意味着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呢?请同学试着从二者的权力来源,职责,任免以及对皇权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使用PPT展示)
学生:········
老师:(结论)通过对内阁首辅与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可以等同的。内阁的职权仅以侍从咨询为主只是作为皇上的顾问,它的机构性质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它并不能制约皇权,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三、军机处的设立
通过前两个子目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明朝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致达到顶峰。
首先在皇太极在位时期,仿照明朝的制度,置六部,设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其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皇太极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在这个名义下,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皇太极一个人做不了主。这样,他的皇权受到了限制,虽然是皇帝,可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作的决定。
康熙帝时,设有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入职,参与机务,起草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皇权得到扩大。
到了雍正时期,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讨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下面我们就通过阅读材料,来具体了解下军机处。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由此可见设立军机处的目的何在?——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请大家谈一下通过你对军机处的观察,你对军机处的设置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到军机处的布景十分简单)
其实军机处不仅整个结构、内景简单。它的机构人员也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最多而不过三四十人。这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简”。特点之二“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又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效率。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必须退出。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至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明清时期主要是采取废除宰相,设内阁,之后又设军机处等一系列措施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那么请同学讨论一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 ········
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对明清的君主专制进行下总结。首先我们 应该明确名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起过一
些积极作用。
一是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该时期我国各民
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地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地加强,这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此外,在这种高度集权制度下,行政管理效率比较高。纠正前期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励精图治,因而会出现康乾
盛世等局面。二是经
济上这种制度创造 了
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 力、财力进行大规模 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明清时期对黄河河道的疏通改道等 活动。在当时都要由国家的统一组织才能完成。
到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的消极性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
化,已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
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打挨
打的祸根。
第五篇:《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2
各位评委:
您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第一册第一个单元第三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我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逐步走向没落。下面我就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思做一概括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整体感知
本课引言指出了这节课知识内容的关键: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并引用黄宗羲的“明之无善治”对废丞相进行评价同时提出本课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两个概念:内阁,军机处。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及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能力目标:理解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3、情感目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同学们从两方面了解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是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教学、教法
主要以讲解法、问题教学法和启发教导式
三、说学生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旧知识,在归纳、总结明朝建立前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开始本课学习。然后利用导言,黄宗羲对明太祖废宰相的评价导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黄宗羲认为从明朝开始就无善治了?”。
(二)讲授新课
根据引言中所提出的问题来具体看这三大部分内容解决问题,宰相制度的废除,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宰相制度被废除的简要过程,认识到宰相制度被废除是中国中央制度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直接结果是皇帝独裁政事,君主专制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组织学生对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作用进行讨论。
内阁的创立需要学生掌握创立内阁的原因,制度的形成,发展,性质,旨在让学生了解内阁制度的同时,认识到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利,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学习内阁的形成区分宰相制和内阁制。学习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时,将雍正帝设军机处的过程简单介绍,突出其职能,让学生了解清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情况,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难点,可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地观察其作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3
一、教学理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因此我在这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这里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需要简化一些,或者用你自己的话说)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上几个方面你在试讲的时侯可以挑几个知识点说也行)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说学情与学法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知道一些感性知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现实生活中也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重要含义之一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我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动的建构起来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
在讲本节课之前,我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我便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我主要是想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小结: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