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大全)

时间:2019-05-14 04:5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大全)》。

第一篇:《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大全)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

一、教学理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理念也倡导:“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因此本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自秦确立,经过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课承接本单元第2课中央集权的形成、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使中央集权制度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学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经过;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理解军机处设置的影响。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分析、评价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设置问题情景,开展史料研习、讨论、辩论等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但它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

四、说学情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的学习重视不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本课内容有所接触,但认识比较肤浅,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

五、说学法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既要有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也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课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获得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和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思辨学习法。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深刻理解历史。

六、说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动建构起来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选择情境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自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有什么趋势?

引入课题: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期,统治者是如何继续加强君主专制的?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新课探究】

俗语:将军檐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引出探究问题一:

古代中国从何时起实行宰相制度?结合宰相一词的本义和前面所学知识,思考:在封建社会宰相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作用两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

显示历史资料1、2,提出探究问题二:

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这一制度的废除有什么利弊?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分析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胡惟庸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是直接原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历史纵横”部分,明确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相权扩大也是其废相的原因之一。

显示明朝中央集权体制示意图,分析得出明朝废相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显示历史资料3,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并阅读课本“学思之窗”,分析明朝废相的弊端:废相后,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决策失之偏颇、草率,也导致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为明朝灭亡埋下祸根。

提出探究问题三:

明太祖如何解决面临的难题?他的做法催生出哪个机构?这个机构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明朝内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明确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显示历史资料4,提出合作探究题:明朝内阁制和已废除的宰相制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完成相关表格。通过这一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内阁的性质和作用。显示历史资料5,提出探究问题四: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清初政治制度有什么变化?军机处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解读材料,显示清初中央机构的变化过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康熙帝时,设南书房,扩大皇权;雍正帝时,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显示军机处图片,结合课本内容,进一步分析军机处的职能、特点和作用。

提出合作探究题:军机处与内阁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军机处性质和作用的理解。

相关链接:了解明清时期与加强君主专制相关的措施: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颁布《大明律》,加强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清朝设省制,大兴文字狱等。引导学生在横向联系中进一步认识本课内容。

显示历史资料6,进行思维拓展1:结合时代背景,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原因。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已进入晚期,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统治不稳定,明清强化君主专制是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的需要。

思维拓展2: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的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它在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政治上,压制和打击了民主思想;在思想文化上,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引导学生在西方的对比中辩证理解这一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简单回顾,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整体把握。

【板书设计】(略)

【知能训练,运用迁移】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练习,并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略)

第二篇: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1、掌握内阁、军机处等重要概念

2、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

3、与西方对比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形成的主要因素,客观评价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学习,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与过去的联系和区别。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形成对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1、研究和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体验历史,引导学生分析史实,归纳出一般规律。

4、在合作和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如,今天的制度与历史的相似之处等。教学大纲:

一、明朝政治体制变革(君主专制强化)

1、废除宰相制度(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2、创立内阁(原因——一人无能治天下)

二、清朝政治体制改革(君主专制顶峰)

1、中枢分权(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王权)

2、创设军机处

三、东西方差距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进步)东方: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落后)教学设计: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的政务,但是到了明代,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被明太祖废除,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一过程。

1、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原因: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措施: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通过这种方式,明太祖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了中央。但是统领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

丞相制度废除后,明太祖躬览庶政,事物繁忙,据统计,它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披阅 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于是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在明太祖时,这些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与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由于文渊阁处在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成员多至五或七人。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群臣。特别是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提问:明朝内阁是否能对皇帝起到制约的作用?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地位升降,职权大小都最终取决于皇帝,票拟是否被采纳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披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

二、清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1、中枢分权

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清朝建立之初,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议政会议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纪要,由议政王大臣定夺。虽然皇太极也仿照明朝设立内阁,置六部,但是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

康熙亲政之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实际上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分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以最后集权于皇帝。

2、创设军机处

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通过这种方式,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三、东西方的差距

西方:明清之际,西方从英国开始,许多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旗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东方:清朝统治者却把君主专制统治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而且绝对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并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并且,当西方开始工业化历程时,我们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课件附后

第三篇: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等史实,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

分析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有关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史料,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掌握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树立历史意识,感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难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导入设计

创设情境:以自编历史情景剧导入。学生模拟课前编排好的两汉、隋唐和明清官员上朝的礼仪。学生观看后,教师提问: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清)。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以此导入。

2.宰相制度的废除

通过问题设置,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思考并解决问题。

(1)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其职能是什么,曾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以史料研习方式,了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阅读材料,请回答: ①明太祖对宰相的看法如何?

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3.内阁的出现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阁出现的原因、内阁概念及内阁的主要职能。(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到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地处宫内,阁臣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其功能是为皇帝服务,是皇帝的顾问,无决策权。)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关于“胡惟庸案”“票拟与批红”“首辅张居正”等材料,讨论分析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演化的结果。后来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权力不断加大,到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以俨然成为宰相,但是它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所以说,历史上的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的作用。

4.军机处的设立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了解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主要职能及特点。

(2)补充材料,说明清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鼎足而立,而到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了怎样的变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中国古老传统的封建社会已走向没落,衰亡已不可挽回,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四篇: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有鉴于此,本课内容在设计上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地得出相关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当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和军机处的设立等基本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

(2)理解下列历史概念:三司、内阁制度、票拟、批红、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3)从多角度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宰相制度废除利弊的讨论,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2)在课堂中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展示与解读,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2)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4、本课重难点:

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的利弊、内阁的性质、军机处设立的利弊  难点: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生成情感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夏、商、西周、秦汉、隋唐、宋元的政治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自从秦王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启中国帝制时代以来,经过两汉的巩固、隋唐的完善、两宋的加强,到了元朝又有了新的发展。当元末农民起义的硝烟散去,一个新的汉族王朝——大明,开始了它长达276年的征程。那么,明代的政治体制会发生哪些变化?它对中国历史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明朝开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个全新王朝的建立,它的政治制度往往会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损益的变化。如同汉承秦制,唐承隋制一样,明朝同样也继承了元代的政治体制。那么,元代的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的回答。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回明代。明初的体制其实是全面继承元代的。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地方最高级行政区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明初地方体制的转变——“三司”制的形成

但是,我们在上节课也曾分析过,元代的政治体制其实是一种“家臣治国”的体制。它是大蒙古国“家产制”传统与汉式中央集权体制的结合,导致中央宰相专权、地方行中书省集权现象出现。其决策程序、制衡机制并不完善。

针对这种状况,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削弱中央的中书省和地方行中书省的职权。首先朱元璋率先对地方政治体制下手,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第16页“历史纵横”,归纳明初地方体制的特点。

(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教师跟随学生回答播放PPT)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正式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教师列表归纳三司职权,并给予相应的解读。尤其要突出地方权力的分散使得在中书省任职的宰相职权有所扩大)

3、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胡惟庸案”

解决了地方权力集中的状况,接下来朱元璋就要对中央体制下手了。首当其冲的便是在中书省任职的丞相。当时的丞相是曾经颇受朱元璋亲睐的胡惟庸。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朱元璋对胡惟庸起了杀心呢?请大家快速阅读本课的导言部分,对胡惟庸其人有一个了解。

好,大家通过课本的描述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胡惟庸的专权跋扈,已经严重威胁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那么,朱元璋又是以何种借口把他除掉呢?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即处死胡惟庸等人。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2)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解读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朱元璋的凶狠残暴,但如果仅仅是一桩简单的谋反案,朱元璋是不会这样大肆诛杀大臣的。可见,除了胡惟庸专横跋扈是直接原因外,我们仍需要从史料中去探寻更加深刻的原因。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演示一段史料,我们共同进行分析与解读。(PPT演示)

材料二:朱元璋:昔秦皇„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由此材料可见,朱元璋不仅仅厌恶胡惟庸,厌恶的是胡惟庸所掌握的中书省的宰相权力。而这也是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

好,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和一段材料,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给大家复述一下呢?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权相专权乱政的状况,明太祖下达诏令(PPT演示):“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

(3)课堂讨论: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阅读课本第17页的“学思之窗”,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对“宰相制度的废除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宰相制度利大于弊:

1、利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防止权臣、奸臣专政,加强统治。

宰相制度弊大于利:

1、皇帝负担加重,处理政务偏颇、草率;

2、为明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祸根。

(二)内阁的出现

1、内阁制度的形成

刚才在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导致了皇帝的负担加重。的确,我们来看朱元璋在废相之后的工作量: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这一职务,作为自己的助手,帮助自己处理繁杂的事务。但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但品位比较低(五品以下),受诸多限制,备顾问而已。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在这里出现了两个历史名词:票拟和批红。现在我就找两位同学来解释下这两个历史名词,究竟是什么意思?(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

到了张居正统治时期,大权尽归内阁,内阁几乎成了六部的顶头上司。内阁制度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他死后却最终横遭抄家之祸。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7页的“历史纵横”,并结合PPT显示的钱穆的话,来谈一谈,为什么张居正身后以悲剧收场?

2、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刚刚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钱穆先生的话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内阁首辅究竟是否等同于宰相?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老师下面给出一个表格,我们来共同完成。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三)军机处的设立

1644年,统治中国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灭亡。代替明朝兴起的是由满洲人统治的清王朝,这也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么,清王朝的政治体制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来阅读课本第18页的前两段正文,找一找课本上提到了哪些机构?大家把这些机构拿笔圈出来。一会儿找同学来说一说。

好,我们把同学们找到的这些机构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对清王朝政治体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番梳理。

(1)清初(太宗统治时期):仿明制,设内阁、六部。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长王大臣会议定夺,其权势凌驾内阁、六部之上,其实皇权是受到限制的。

(2)康熙时期: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8页的第三段正文,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军机处设立的起因是什么?(办理西北军务)

2、军机处有什么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3、军机处有什么特点?(简、速、密)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4、军机处的设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1)提高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三、本课小结

探究讨论: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四、习题练习

第五篇: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⑴适应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国内各民族交往愈益密切,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锐。为保持和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极力进一步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⑵明朝初年沿用元朝制度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丞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省内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为长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仅是中书省下属的机构,六部的领导人尚书、侍郎等不过是丞相的属员。

2、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一,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其二,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3、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达到了大权独揽的目的,可以说,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

高度,出现了绝对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

二、内阁的出现

1、内阁创立的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实现了“躬览庶政”的目的,“事皆朝廷总之”,皇权极度膨胀。但庶务丛集,使他忙得不可开交,遇到重大问题又无人商量,他深感“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2、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⑴内阁制的确立: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内阁及其大学士的实际职权便已发生明显的实质性变化。

⑵内阁制的演变: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内阁政治地位的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掌有了“票拟”之权。

3、内阁制的本质特点: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因此,内阁制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牵制作用。

4、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

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5、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的区别: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而明朝内阁则是专制独裁的工具。

三、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议政王大臣会议

⑴由来 ⑵职权与地位 ⑶影响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与地位: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这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决策外,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又不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

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影响: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及其权力过大,必然会对皇权的集中构成威胁,这也不符合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2、康熙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影响

南书房的设立,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3、军机处的设立

⑴由来 ⑵特点 ⑶影响

军机处的由来: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露,七年(1729年)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迁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因地

近内廷,便于召见。

军机处的特点: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军机处设立的影响: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问题解答 学习之窗

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答案提示: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本课测评

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说出军机处的最初名称、设置时间、所在地点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答案提示:军机处最初名称:军机房。设置时间:雍正年间。所在地点:紫禁城隆宗门内。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下载《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课承接前两节课秦汉至宋元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脉络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第四单元《近......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九)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九)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学习目标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重......

    第4课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第4课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专制主义......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本课重点介绍君主专制这条线索。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官僚制无重大变化,仍然在行省制、科举制轨道上滑行,而君主专制在元代出现了弱化,明......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备课资料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秦朝以后,中国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沿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共5篇)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班级姓名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明清加......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一本答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一本答案 1-5:C BACA6-7:DD8:A9、【解析】(1)注意设问是材料一中的“图示一”、 “图示二”、 “图示三”,而不是材料 一、二、三。(2)注意材料二出......

    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 【历史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