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本课根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这一主线安排了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三个子目的内容,承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清晰地呈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考能力但是知识的储备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以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重点确定为: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把难点确定为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2、说学法 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直截了当导入新课
2、课程教学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归纳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于第一个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通过课本 “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宰相和阁臣的权利来源及地位。
对于第二个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让同学们回忆旧知识比较明清内阁和西方内阁在作用和性质上的异同,从而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本课测评:用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略
第二篇: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承接前两节课秦汉至宋元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脉络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本课重难点:
重点: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说学情
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学习方法
1.观察学习法:观察图片史料,论从史出。
2.小组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问题与完成课堂任务,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课标要求。(故事情境:朱元璋太子的老师、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全对,没有骗我。)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1
(二)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梳理基础知识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史料文字、图表等形式,引导分析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归纳集权措施,提出问题:“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其性质和作用各是什么?”;在分析与归纳清代加强专制的措施时,可以引用清宫戏《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乾隆亲近和珅等一些现象来解释说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以上问题学生回答后,由老师精讲点拨。
2、突破难点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幻灯片展示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然后教师总结提升。
(三)本课小结
多媒体展示知识结构,在学生完成填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四)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第三篇: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有鉴于此,本课内容在设计上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地得出相关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当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和军机处的设立等基本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
(2)理解下列历史概念:三司、内阁制度、票拟、批红、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3)从多角度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宰相制度废除利弊的讨论,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2)在课堂中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展示与解读,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2)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4、本课重难点: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的利弊、内阁的性质、军机处设立的利弊 难点: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生成情感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夏、商、西周、秦汉、隋唐、宋元的政治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自从秦王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启中国帝制时代以来,经过两汉的巩固、隋唐的完善、两宋的加强,到了元朝又有了新的发展。当元末农民起义的硝烟散去,一个新的汉族王朝——大明,开始了它长达276年的征程。那么,明代的政治体制会发生哪些变化?它对中国历史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明朝开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个全新王朝的建立,它的政治制度往往会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损益的变化。如同汉承秦制,唐承隋制一样,明朝同样也继承了元代的政治体制。那么,元代的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的回答。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回明代。明初的体制其实是全面继承元代的。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地方最高级行政区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明初地方体制的转变——“三司”制的形成
但是,我们在上节课也曾分析过,元代的政治体制其实是一种“家臣治国”的体制。它是大蒙古国“家产制”传统与汉式中央集权体制的结合,导致中央宰相专权、地方行中书省集权现象出现。其决策程序、制衡机制并不完善。
针对这种状况,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削弱中央的中书省和地方行中书省的职权。首先朱元璋率先对地方政治体制下手,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第16页“历史纵横”,归纳明初地方体制的特点。
(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教师跟随学生回答播放PPT)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正式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教师列表归纳三司职权,并给予相应的解读。尤其要突出地方权力的分散使得在中书省任职的宰相职权有所扩大)
3、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胡惟庸案”
解决了地方权力集中的状况,接下来朱元璋就要对中央体制下手了。首当其冲的便是在中书省任职的丞相。当时的丞相是曾经颇受朱元璋亲睐的胡惟庸。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朱元璋对胡惟庸起了杀心呢?请大家快速阅读本课的导言部分,对胡惟庸其人有一个了解。
好,大家通过课本的描述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胡惟庸的专权跋扈,已经严重威胁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那么,朱元璋又是以何种借口把他除掉呢?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即处死胡惟庸等人。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2)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解读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朱元璋的凶狠残暴,但如果仅仅是一桩简单的谋反案,朱元璋是不会这样大肆诛杀大臣的。可见,除了胡惟庸专横跋扈是直接原因外,我们仍需要从史料中去探寻更加深刻的原因。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演示一段史料,我们共同进行分析与解读。(PPT演示)
材料二:朱元璋:昔秦皇„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由此材料可见,朱元璋不仅仅厌恶胡惟庸,厌恶的是胡惟庸所掌握的中书省的宰相权力。而这也是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
好,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和一段材料,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给大家复述一下呢?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权相专权乱政的状况,明太祖下达诏令(PPT演示):“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
(3)课堂讨论: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阅读课本第17页的“学思之窗”,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对“宰相制度的废除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宰相制度利大于弊:
1、利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防止权臣、奸臣专政,加强统治。
宰相制度弊大于利:
1、皇帝负担加重,处理政务偏颇、草率;
2、为明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祸根。
(二)内阁的出现
1、内阁制度的形成
刚才在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导致了皇帝的负担加重。的确,我们来看朱元璋在废相之后的工作量: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这一职务,作为自己的助手,帮助自己处理繁杂的事务。但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但品位比较低(五品以下),受诸多限制,备顾问而已。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在这里出现了两个历史名词:票拟和批红。现在我就找两位同学来解释下这两个历史名词,究竟是什么意思?(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
到了张居正统治时期,大权尽归内阁,内阁几乎成了六部的顶头上司。内阁制度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他死后却最终横遭抄家之祸。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7页的“历史纵横”,并结合PPT显示的钱穆的话,来谈一谈,为什么张居正身后以悲剧收场?
2、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刚刚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钱穆先生的话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内阁首辅究竟是否等同于宰相?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老师下面给出一个表格,我们来共同完成。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三)军机处的设立
1644年,统治中国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灭亡。代替明朝兴起的是由满洲人统治的清王朝,这也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么,清王朝的政治体制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来阅读课本第18页的前两段正文,找一找课本上提到了哪些机构?大家把这些机构拿笔圈出来。一会儿找同学来说一说。
好,我们把同学们找到的这些机构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对清王朝政治体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番梳理。
(1)清初(太宗统治时期):仿明制,设内阁、六部。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长王大臣会议定夺,其权势凌驾内阁、六部之上,其实皇权是受到限制的。
(2)康熙时期: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8页的第三段正文,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军机处设立的起因是什么?(办理西北军务)
2、军机处有什么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3、军机处有什么特点?(简、速、密)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4、军机处的设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1)提高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三、本课小结
探究讨论: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四、习题练习
第四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内 阁
明朝初期,政治上沿袭元代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管全国大权。置左、右丞相,丞相对政务有专决权,统率百官对皇帝负责。不久,朱元璋鉴于丞相和中书省权力过大,便借“胡惟庸案”,废掉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秦汉以来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挑选几名文人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殿、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自己批阅奏章,充当顾问,但无权处理朝政。明成祖时进一步调整中央机构,正式设立内阁,内阁臣僚多至五人或七人,阁员由皇帝亲自从官僚中选拔,在皇帝指挥下协助办理政事。仁宗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明中后期,内阁大学士开始有首辅、次辅、群辅的区别。首辅位极人臣,一切朝政归其调度。内阁渐渐成为中央政治权力的中心。
军机处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雍正初年,清廷用兵西北,一切军政机密大事需要随时处理,于是“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
军机处最初仅是暂时性的军事机构,其后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军机大臣人数一般是三四人至七八人,由大学士和各部院尚书、侍郎中选任,属差遣官,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私下俗称“大军机”。军机章京的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司员”或“军机司员上行走”,是大臣的属僚,俗称“小军机”。
实际上,军机处不算正式衙门,而始终是临时机构。皇帝有旨,军机处随时奉诏承办,直接秉承君意。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司员根据情由的轻重缓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还有六百里加急的,交兵部发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
军机处的设置,真正实现了君权的“乾纲独揽”,标志着清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在中央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
A.设三省六部 B.实行内阁制 C.设三司 D.废丞相
2.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明宣宗时期 D.明宪宗时期
3.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①内阁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军机处的设置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严酷的文字狱
(二)能力提高
1.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2.下列关于“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巨大变革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3.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的“亲臣”、“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D.军机处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4.下列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原因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行中书省权力太重
B.强化地方政权的职能
C.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延伸拓展
1.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2.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
3.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D.改变选拔官吏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
4.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
碍作用。
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3)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
内传播,如北宋政府推广占城稻。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3)思想上,专制统治制度使读书人只知埋头皓首穷经,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科学发展,文化专制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二)学习拓展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而西方国家却逐渐领先。请查阅有关书籍或相关网站,对14~16世纪的中西方社会状况进行比较,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
朱元璋镇压了胡惟庸的“谋反”阴谋后,开始对大臣有所猜忌,由此产
生了一系列的冤狱。
胡惟庸被处死之后二十年,朱元璋又给他加了一个“联虏通倭”的罪名,为此又杀了三万多人。不久,朱元璋又残酷地杀害了蓝玉。蓝玉是明初的功臣,被害后,朱元璋命人将他的皮剥去,传示各省。17岁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陆钟亨,建国时被封为吉安侯。封侯时,朱元璋夸他:“此我之心腹也。”但后来,陆钟亨也被以依附胡惟庸的罪名杀害。大将傅友德,战功累累,收复过四川、云南,又多年驻守塞外,也被朱元璋赐死。大将军徐达,战功卓著,三十年来一直是明军的统帅。在朱元璋面前,他讷讷不敢言,但对部下却善于安抚关心,士兵无不感恩效死。这一点可能也犯了朱元璋的忌讳。据明朝野史记载,徐达患背疮,最忌吃鹅油,朱元璋却故意派内监赐他熟鹅,徐达当着内监的面流涕而食,不久即死。这样一来,功臣宿将几乎都被他杀光了。幸免的朝臣,每去上朝时,都会同家人诀别,因为一上朝,就
生死难卜了。
对于明太祖的滥杀,他的皇太子也难以接受。有一天,皇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太祖当时没动声色,第二天,朱元璋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上,让皇太子用手拿起来。皇太子面有难色。太祖说:“有棘会扎手的,我把棘给你去掉,岂不是很好?”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开国功臣?
(二)新苗论坛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突出特点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已预感到统治不稳,于是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此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极大地强化君主的权力。明朝建立后不久,朱元璋就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为了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督和镇压,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明代除将中央之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外,又将地方之权集中于中央,废行省、设三司,使三司之间互不统辖,直接归中央管辖。
清初,面对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特点是尽力保证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清初中央官制基本沿袭明朝,如内阁、六部,但内阁已无实权。雍正时期增设军机处,作为全国最高的军政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再次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明清两代还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此外,明清两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书目网址
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2年
2.李建龙主编:《中华典故》,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
3.张壮年、张颖震:《中国历史秘闻逸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第五篇: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⑴适应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国内各民族交往愈益密切,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锐。为保持和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极力进一步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⑵明朝初年沿用元朝制度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丞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省内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为长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仅是中书省下属的机构,六部的领导人尚书、侍郎等不过是丞相的属员。
2、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一,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其二,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3、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达到了大权独揽的目的,可以说,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
高度,出现了绝对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
二、内阁的出现
1、内阁创立的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实现了“躬览庶政”的目的,“事皆朝廷总之”,皇权极度膨胀。但庶务丛集,使他忙得不可开交,遇到重大问题又无人商量,他深感“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2、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⑴内阁制的确立: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内阁及其大学士的实际职权便已发生明显的实质性变化。
⑵内阁制的演变: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内阁政治地位的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掌有了“票拟”之权。
3、内阁制的本质特点: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因此,内阁制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牵制作用。
4、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
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5、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的区别: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而明朝内阁则是专制独裁的工具。
三、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议政王大臣会议
⑴由来 ⑵职权与地位 ⑶影响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与地位: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这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决策外,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又不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
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影响: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及其权力过大,必然会对皇权的集中构成威胁,这也不符合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2、康熙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影响
南书房的设立,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3、军机处的设立
⑴由来 ⑵特点 ⑶影响
军机处的由来: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露,七年(1729年)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迁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因地
近内廷,便于召见。
军机处的特点: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军机处设立的影响: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问题解答 学习之窗
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答案提示: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本课测评
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说出军机处的最初名称、设置时间、所在地点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答案提示:军机处最初名称:军机房。设置时间:雍正年间。所在地点:紫禁城隆宗门内。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