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米的认识优秀案例
《千米的认识》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师:安吉到杭州的距离是多少? 生:6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安吉到杭州很远的。
生2:安吉到杭州坐车要1个多小时。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公里。离龙王山还有45公里。生2: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千米。离龙王山还有45千米。„„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教学楼》、《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显示:学校跑道200米)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教学楼至西向东长100米)生2:我看到吴刚拿了一根米尺。(显示:米尺长1米
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
2、小组讨论。(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
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选择100长的教学楼。10个100长的教学楼就是1000米。(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师:100米长的路你体验过吗? 生1:100米我大约要走160步。生2:我走了150多步。生3:我走了162步。
师:100米大约要走150到160步左右。
生:我们小组选择200米的跑道。沿跑道跑5圈就是1000米。(出示:沿跑道走5圈是1000米)师:沿跑道走5图感觉如何? 生1:有点累。生2:脚有点酸。
师:你走1000米用了多少时间? 生1:15分钟多。生2:大约16分钟。„„
师:有的同学走得快,有的同学走得慢,所以用的时间有所不同。如果按你走100米的步数,算一算,走1000米大约需多少步? 生1:大约需要1600多步。生2:大约需要1680步。„„
师:感受了校园里的1000米,咱们再支公路上溜溜。从学校到„„浙北大厦大约是1000米。(课件展示)现在老师不提示,请你把刚才展示过的这段路再在你脑中闪现一遍。生:(闭眼想象)
师: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也闪现一遍,比较一下,是超过1000米,还是不到1000米。生:我家到学校超过1000米。师:你怎么知道?
生1:我骑自行车要10几分钟。
生2:我家到学校不到1000米。因为我走路只要5、6分钟。师:讲了这么多的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 生(齐):1000米=1千米。[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片段四
师: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吗?(出示《汽车速度表》、《限速牌》)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生2:这里不能超过40千米。师:这里什么不能超过40千米?
生:这是规定汽车每小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课外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多看课外书。到今天,我们学会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有序的说一说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生: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分米„„(师分别板书1000、10)
师: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的床,身高130()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的书桌上看书、写字。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外的学校上课。
案例反思: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米,50000米=()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
第二篇:《认识千米》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镇江市宝塔路小学 石忆元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20-21内容。
教材分析
因地制宜,安排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尽管有些学生曾经在各种场合听说过这个长度单位,但并没有形成1千米的长度观念。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有机会接触千米,缺少感性认识来支持概念的形成。二是千米无法像较小的长度单位那样,在直尺上直接感知。
例1教学千米,先出示三幅画面,显示千米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这些画面告诉学生“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语,能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印象:计量很长的路程或很长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教学这段内容,要给学生讲讲画面中标记的意思。如,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离开黄山还有98千米。还要让学生知道,“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数学学习里会经常使用。
例题接着讲1千米有多长,着力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多数学校都有100米长的直跑道,教材要学生“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想想10个100米会是多长,在此基础上接受新知识“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这里的“1000米就是1千米”,首先揭示了什么是1千米,即1千米的概念。然后指出了千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有了1千米的初步概念,千米与米的进率自然就记住了。课堂教学要在这个环节上多用一点时间,在指出“10个100米是1千米”的同时,让学生到操场上看看100米长的跑道,或者在座位上想想100米跑道的长度,体会10个这样的长度有多长,通过形象思维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到100米长的跑道上连续走10次,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
大多数学校都有环形跑道,长度不尽相同。有些长400米,有些长250米,有些长200米。教材要学生联系自己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度,说说大约几圈是1千米。如果环形跑道长400米,那么2圈半是1千米;如果环形跑道长250米,那么4圈是1千米;如果环形跑道长200米,那么5圈是1千米。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长度体验1千米有多长,有利于形成1千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应注意,这个环节是继续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活动,联系自己学校的环形跑道“几圈是1千米”,在头脑里留下1千米长度的正确表象。这里不能通过1000÷400(或250、200)来计算圈数,要通过几个400米(或250米、200米)是1000米得出圈数。
“想想做做”紧紧围绕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设计。一是“千米”用于表示较长的长度,如各种交通工具以及人步行1小时的路程一般都用千米作单位;长江大桥、高速公路等的长度一般用千米作单位。而一些较小的长度,像天安门城楼的高度等,一般不用千米作单位。二是利用“1千米=1000米”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如,4千米是多少米、3000米是几千米等,也能加强对1千米的认识。三是在100米跑道上走一走,数数是多少步,看看用多少时间,由此推算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大约要多长时间,换一些数量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1千米的长度。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2.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以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重视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学生生活化数学的的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积极性的激发与维持,在联系学生实际和新旧知识的教学的同时,加强知识间的对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核心问题设计
1千米有多长?
核心问题解决
1千米的长度无法具体感知,首先用最直接的和1米的进率来表示,使学生认识到1千米有1千个1米,但这个1千依然是比较模糊的,可以从学校里的跑道入手,使学生通过推算,明白1千米的长度大概要绕着学校操场跑6圈又大半圈。再通过地图的直接演示,使学生明白1千米可以从学校走到哪,大约需要15分钟的时间。
教 学 过 程
板书设计
毫米—10—厘米—10—分米—10—米—1000—千米
教学反思
1千米是一个很难直接感知的长度概念,即使是成年人,对1千米具体有多长的理解可能都有所不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了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然后注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每天都在跑步的学校跑道着手,引导学生通过推算,明白了1千米需要绕着学校的操场跑几圈。并且运用更为直观的多媒体技术,通过ppt演示1千米在地图上的行进路线,可以从学校出门,向左走走到哪,向右走走到哪,并且让学生放学的时候有时间可以去走一走,具体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距离。在之后的反馈中,学生对1千米的长度也能侃侃而谈,都是按着地图路线从校门口出发到目的地,学生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也得到了一个有延续的发展。
本节课上完之后我的最大失误是没有给足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讨论时间,比如推算1千米要绕操场跑几圈的问题,以及千米和米的换算的问题,没有给后进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回答机会。
第三篇: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水东中心小学 宋丽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
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
师:水东到纳雍的距离是多少?
生:3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水东到纳雍很远的。
生2:水东到纳雍坐公共汽车要1个小时,坐小轿车最快也要40分。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 公里。离丹阳还有20公里。
生2: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 10千米。离丹阳还有20千米。
„„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
1、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学校》、《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
(显示:学校跑道200米)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的学校。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一位同学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
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
2、小组讨论。(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
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选择100米长的学校。10个100米长学校就是1000米。
(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片段四:
师: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吗?
(出示《汽车速度表》、《限速牌》)
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
生2:这里不能超过40千米。
师:这里什么不能超过40千米?
生:这是规定汽车每小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课外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多看课外书。到今天,我们学会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有序的说一说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生: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分米„„
(师分别板书1000、10)
师: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的床,身高130()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的书桌上看书、写字。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外的学校上课。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第四篇:《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公里。离龙王山还有45公里。生2: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千米。离龙王山还有45千米。„„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二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教学楼》、《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显示:学校跑道200米)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教学楼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吴刚拿了一根米尺。(显示:米尺长1米)
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
2、小组讨论。(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
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选择100长的教学楼。10个100长的教学楼就是1000米。(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师:100米长的路你体验过吗? 生1:100米我大约要走160步。生2:我走了150多步。生3:我走了162步。
师:100米大约要走150到160步左右。
生:我们小组选择200米的跑道。沿跑道跑5圈就是1000米。(出示:沿跑道走5圈是1000米)师:沿跑道走5图感觉如何? 生1:有点累。生2:脚有点酸。
师:你走1000米用了多少时间? 生1:15分钟多。生2:大约16分钟。„„
师:有的同学走得快,有的同学走得慢,所以用的时间有所不同。如果按你走100 米的步数,算一算,走1000米大约需多少步?
生1:大约需要1600多步。生2:大约需要1680步。„„
师:感受了校园里的1000米,咱们再支公路上溜溜。从学校到„„浙北大厦大约是1000米。(课件展示)现在老师不提示,请你把刚才展示过的这段路再在你脑中闪现一遍。
生:(闭眼想象)
师: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也闪现一遍,比较一下,是超过1000米,还是不到1000米。
生:我家到学校超过1000米。师:你怎么知道?
生1:我骑自行车要10几分钟。
生2:我家到学校不到1000米。因为我走路只要5、6分钟。师:讲了这么多的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 生(齐):1000米=1千米。
[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片段三
师: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吗?(出示《汽车速度表》、《限速牌》)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生2:这里不能超过40千米。师:这里什么不能超过40千米?
生:这是规定汽车每小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师:课外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多看课外书。到今天,我们学会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有序的说一说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生: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分米„„(师分别板书1000、10)
师: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的床,身高130()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的书桌上看书、写字。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外的学校上课。
生:(略)
[感悟: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评析: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 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米,50000米=()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
第五篇:千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2)测量硬币的厚度。(3)测量课桌的高度。(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米 3000米=()千米 9千米=()米 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