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王》微课设计
《老王》微课设计
【整体安排】
《老王》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四篇。
该文以平淡的语言回忆了“我”和老王的交往几个生活片段,表达 “我”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本篇课文的教学计划用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语汇积累、整体阅读、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本微课设计是第一课时第四个环节。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探究出“我”为什么会对老王产生愧怍心理以及我愧怍什么?明确文章的情感,有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教学起点】
前面已经完成了语汇积累、整体阅读、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学习任务。
【教学选点】
理解作者“愧怍”的情感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老王对“我”的行为及“我”对老王的行为的分析、比较,清楚“我”对老王“愧怍”的情感原因。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本文的内容,明白了杨绛先生对老王的情感是:愧怍。下面,我们通过仔细品味文章中人物的行为,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
一、感析“老王”(4分钟)
老王是如此的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在与“我” 交往的过程中有什么行为表现呢?请同学们指出来。(3分钟)
[明确]:(1)、对“我”述说他的隐私;
(2)、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3)、送默存看病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
(4)、病后还扶病到“我”家来;来不了还托人代他传话。
(5)、临终前硬撑着送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我”。
[意图]:学生通过走进文本分析“老王”,深切体会老王的对“我”的好。感受“我”愧怍的基础。
二、剖析“自我”(9分钟)
1、老王如此对“我”,而“我”是如何对待老王的呢?请小组内讨论。(3分钟)
[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2、班内交流完善(6分钟)。
[明确]:(1)、“我”认为老王对“我”述说的隐私是“闲话”;
(2)、“我”从未真正去了解过老王,关于老王的一切“我”都是听说的;
(3)、几年来,“我”从未真正关注老王住那里,情况怎么样。
(4)、“我”始终用钱来和老王对“我们”的好交往着;
(5)、“我”对老王得病并不关注;
(6)、“我”对老王最后一次到我家来的形象先觉得可笑,后觉得害怕,“忙”着让他离开;并且对老王并不关心,仅有“抱歉”。
(7)、“我”对老王的死也“没多问”,仅是在“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意图]:学生通过和同学走进文本共同探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探讨交流中发现我对老王的距离感和不真正关心。
三、感受“愧怍”(2分钟)
通过对前面探究的老王对“我”及“我”对老王的行为的对比,你能发现“我”为什么会产生愧怍心理吗?(2分钟)
[明确]:“我”愧怍的原因是:老王真心对“我”关心而“我”对老王却保持着距离,从没有把老王当作朋友,当作亲人,从未真正从内心、精神上去关心老王,所以“我”感到愧怍。
[意图]: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就能够轻松地明确文本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既完成了教学目标,更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小结]: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法上的引导,以自己为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既获得了知识,更发展了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
【教学后续】分析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以及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意图]:学生在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后,去发现作者是如何围绕表达情感去组织材料及运用语言的,学习在分析品味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心语】我设计本课教学片段的教学理念在于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①]”的理念。在教学中,学生亲自走进文本,探索、发现自己需要收获的结果,从而养成自我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并且学会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法,达到“不教”的目的。
------------------
[①]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170
第二篇:《老王》微课设计
《老王》微课
《老王》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四篇。
该文以平淡的语言回忆了“我”和老王的交往几个生活片段,表达 “我”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本文的内容,明白了杨绛先生对老王的情感是:愧怍。下面,我们通过仔细品味文章中人物的行为,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
一、感析“老王”(4分钟)学生圈点勾画
老王是如此的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在与“我” 交往的过程中有什么行为表现呢?请同学们指出来。(3分钟)
对“我”述说他的隐私;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送默存看病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病后还扶病到“我”家来;来不了还托人代他传话。临终前硬撑着送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我”。
二、剖析“自我”(9分钟)学生探究讨论
老王如此对“我”,而“我”是如何对待老王的呢?请小组内讨论。(3分钟)
“我”认为老王对“我”述说的隐私是“闲话”;“我”从未真正去了解过老王,关于老王的一切“我”都是听说的;几年来,“我”从未真正关注老王住那里,情况怎么样。“我”始终用钱来和老王对“我们”的好交往着;“我”对老王得病并不关注;“我”对老王最后一次到我家来的形象先觉得可笑,后觉得害怕,“忙”着让他离开;并且对老王并不关心,仅有“抱歉”。“我”对老王的死也“没多问”,仅是在“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在探讨交流中发现我对老王的距离感和不真正关心。
三、感受“愧怍”(2分钟)提炼升华
通过对前面探究的老王对“我”及“我”对老王的行为的对比,你能发现“我”为什么会产生愧怍心理吗?(2分钟)
“我”愧怍的原因是:老王真心对“我”关心而“我”对老王却保持着距离,从没有把老王当作朋友,当作亲人,从未真正从内心、精神上去关心老王,所以“我”感到愧怍。
在教学中,学生亲自走进文本,探索、发现自己需要收获的结果,从而养成自我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并且学会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微课设计
《老王》微课设计
马 玉
【整体安排】
《老王》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该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无依无靠的老王的愧怍。
本篇课文的教学计划用2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课文的字词障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熟悉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第二课时分析我的愧怍,再分析这篇散文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本微课设计是第2课时第二个环节,在分析完本文的主旨后,分析作者组织材料的巧妙之处,学生学会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作。【教学起点】
本片段是在学生解决课文的字词障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选点】
学习“一线串珠法”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选取、感悟、归纳、体验的方式,学会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作。【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一线串珠法。(4分钟)
1、同学们,分析完文章的主旨,再来看看文章的结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呢?我们先来找找有哪些材料?(2分钟)
【明确】
1、老王送冰。
2、老王送默存。
3、老王送香油和鸡蛋。
4、女儿给老王鱼肝油。
5、我两次给老王钱
2、同学们找了5个材料,这5个材料的主语或者宾语是什么?谓语是什么?(1分钟)
【明确】(老王、我、我的女儿、我的丈夫)(送、给)
3、根据上面提示的关键词,同学们看看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1分钟)【明确】本文以我们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组织材料。
【意图】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通过选取、感悟,学生明白了“一线串珠”中的“线”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这种以一条主要的线索贯串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独立的写作材料组织串联起来的方法就叫“一线串珠法”。二、一线串珠法的特点。(4分钟)
那么,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呢?请根据刚才的分析,归纳一下。【明确】
1、所谓“线”是文章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链条,起联结作用,它可以是一个特征、一件物品、一个观点、一幅画面、一个话题、一句感想、一种感情„„
2、所谓“珠”,就是能够多角度、多侧面表达主题的一个个材料,可以是事件发展或情感变化的不同阶段,也可以是一个主题或观点的不同侧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这是一种扩散式作文构思方式,具有“形散神聚”的表达效果。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时空的巧妙联结,使作文的素材更加多样、情感更加充沛、主题更加鲜明。
【意图】通过归纳,学生清楚地明白“一线串珠法”的要素与特点。过渡:明白了“一线串珠法”的特点之后,我们学以致用,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
三、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作。(7分钟)
1、请以《看你的眼睛》为题目,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三个有关眼睛的片断。要求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至少三个不同的眼神。(4分钟)
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3分钟)
【意图】阅读和写作是一体的,得法于课内,将阅读中得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更能事半功倍。
四、小结:
刚才,我们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接触到了“一线串珠法”,并且将它运用到了我们的作文中,课后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教学后续】 课后写作,以《秋雨潇潇下》为题,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教学心语】
叶老曾说:“要使学生尽量自求了解,在没法彻底了解的时候,教师才给他们说明,订正,补充。”①在这个片段的设计中,遵循了这一原则。先抛出一个问题“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老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探究问题的动力,再找材料,找重点词,感悟、归纳,适时地给予了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①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129
第四篇:老王评课稿
《老王》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这周万玉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收获颇大,现评价如下:
一、聚焦一句,提纲挈领
《老王》一文是用作者的善良去体察不幸的老王的善良,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最后作者却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之情。”这本不应该有愧疚之情,但也正是这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因此本设计的第一个自学内容就是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引发开去,让学生在作者的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
二、品得透,悟得深
设计了“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地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的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的词联系起来,“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人流泪,鸡蛋“多得数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 “因为他无法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虽然没有言语,但同样表现了出来。”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
三、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
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二个自学内容,就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自学内容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老王》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这周万玉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收获颇大,现评价如下:
杨绛的《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写“我”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本节课周老师把“生活中有语文”这一教学理念巧妙地运用于这堂课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维目标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体会文中那深深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情溢课堂
新课标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层次: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独特的情感体验,感悟爱的博大,体察善的魅力,陶冶美的情操;第二层次: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关注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善良回报善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课堂落实是一大难点,如何把教师的情传递给学生,如何使学生生情,周老师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是分析人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陶冶关爱弱者的情操。用问题替代目标细化,具体分解为两个自学提示,一是整体感知:
1、老王是一怎样的人?请用 “我从课文________句(段),读到了一个_____的老王”的句式说话.二是作者
一家给了老王哪些帮助?体现了作者一家怎样的品质?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谈谈你的理解?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带有启发性、思考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习得知识和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课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周老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与定位是比较科学的。
二、读书品味
读为心声,读是学习语言的一扇窗口,更是生发情感的一剂良方。能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周老师依据新课标教学理念设计指导教学书,让学生在读中求解,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这一环节,周老师先做示范,先给大家朗读最让自己自感动的细节,接着又向学生阐述令她感动的原因,学生接着就会积极找细节,关键词,描写方法等,学生在阐述理由时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词联系起来,在读中品,在品中思,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这或多或少给了我这样的启示,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
三、注重自学
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充分利用“自然分材”模式授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建网环节对文中的主旨领悟深刻,最后作者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在周老师的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对老王来说作者一家是幸运的,因此作者一家对老王充满同情和关切,并且总是平等对待,而且周老师还穿插介绍了文化大革命时作者一家遭受的迫害,让学生理解“幸”与 “不幸”是相对的,更能体现作者一家的善良和仁爱.在课堂中补充了大量资料,让学生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不幸者,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引向生活,不仅丰富了老王形象,且将阅读导入心灵,启发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这些设计环环相扣,引领者学生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
四、情感升华
周老师在这堂课最后设计了配乐欣赏图片,找了一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配以音乐,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而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么多的不幸者,从而发自内心地关注弱者,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和体会;紧接着周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以对联、小诗、广告语的方式传递爱心,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像老王这样孤苦善良的人,让现实中的老王生活的很美好。学生都能满怀激情的写下了让师生感动的真情实语。最后周老师发出号召,希望同
学们将今天的语言化作明天的行动,从一些平常的小事做起,让爱充满人间,最后这堂课在韦维的一首《爱的奉献》中结束,音乐再一次使学生进入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的浓浓的氛围中。
总之,课堂教学总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在周老师这堂课中让我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新课程理念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总的来说这还一堂生动又富有深度的课。
第五篇:微课设计格式
微课设计格式
植树问题
姓名
工作单位
电话
微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P32:例2 一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如果两端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习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探索植树问题中两端种树、不栽树、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和丰富植树问题的模型;
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
直尺、铅笔、橡皮、纸 学习方式
学生一边观看微视频,一边独立思考植树问题的几种方式;经过画图体会算式中各个数的实际意义,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两端不栽树和一端栽一端不栽)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微课教学
一、(略)
1、2、二、(略)
1、………………
练习设计 【进阶练习A】
1、在小路一边栽树(一端栽树一端不栽树),如果一共有100个间隔,那么一共有()棵树。A.99 B.100 C.101
2、绿化队在一条长150米的马路一旁栽树(一端栽树一端不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正确的列式是()。
A.150÷10=15(棵)B.150÷10-1=14(棵)C.150÷10+1=16(棵)
3、在小路一边栽树(两端不栽),如果共有20个间隔,那么一共有()棵树。A.19 B.20 C.21 【进阶练习B】
1、一条走廊长40米,在它的两旁摆花盆,每隔5米摆一盆(两端不摆),一共需要准备多少个花盆?正确的列式是()。
A.40÷5-1=7(盆)B.40÷5-1=7(盆)7×2=14(盆)C.40÷5+1=8(盆)8×2=16(盆)
2、一根木头长8米,要给它平均分成4段,每锯下一段需要5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正确的列式是()。
A.4+1=5(次)5×5=25(分)B.4×5=20(分)C.4-1=3(次)3×5=15(分)
3、在小路一边栽树(两端不栽),如果共有19个间隔,那么一共有()棵树。A.18 B.19 C.20 附:教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