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政治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优化路径
探析政治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优化路径
摘要:导入,是思维的起点,是一堂课的开端,它关系到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关系到师生能否能够建构愉悦的互动体验,是积极教育能够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目前导入设计当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优化导入设计的路径势在必行。政治课堂较其他课堂有自身的课程特色,本文结合课程特点,主要从提升教师素质、转变观念、转变方法三个角度阐述导入优化的路径,期望提高导入的有效性,让导入贴时代、落失效。
关键词:政治课堂
教学导入
优化路径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本人以为开讲巧妙能先声夺人,抓住了导入就意味着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堂课顺利开展,学生积极配合的关键之处。然而,思想政治课历来是学生心目中最乏味的一门课程,如何让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生动活泼是多少政治老师的夙愿,事实上这个问题却常常困扰着所有政治老师。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建议。
(一)提升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设计出好的教学导入,根本对策在于教师本身素质的提升。首先,教师应该是探索型的教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关注每天的新闻,国际国内动态了如指掌,这些都将成为导入的材料,不断挖掘这些材料的价值。现在的教育,学科的交叉性、知识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作为教师努力养成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为导入搜集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反思自己的导入是否合理合适,反思自己的导入有没有紧扣教学目标,反思自己设计的导入形式是否有待改善等等。在不断的反思中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跃上新的高度。最后,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教育的真谛,绝不应是捧上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应是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转变观念,提高导入设计的自觉性
“万事贵乎始”,如果教师在一堂课的开首都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知识的传授,我们很难想象教师热衷于这门职业,学生会热爱这门学科。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只有提高导入设计的自觉性,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导入。然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却鲜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导入可弃可取,教学一切活动只为进度和分数服务,殊不知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第一个改革就是对课堂导入观念的改革,教师应提高每堂课导入设计的自觉性,认真钻研每堂课导入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三)转变方法,提高导入设计的科学性
“导入”之于“学生”相当于“跳板”之于“跳水运动员”一样,起跳的好,就能为完美的跳水动作加足底气。从教学改革发展来看,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导入的科学化研究。
1、妙趣横生、出奇制胜---政治课堂导入的情趣新颖
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第一位助手,是幽默睿智。它可使整堂堂正正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在讲“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的时候,可以通过ppt展示看守所各种死亡理由:睡觉死、洗脸死、喝水死、洗澡洗等,在讲“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候,导入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明星来导入,比如:佟大为满族、刘诗诗回族、韩庚赫哲族、宋祖英苗族、许晴土家族、宁静纳西族等等,说明我们国家是多民族的国家来导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讲“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可以用矗立在联合国的两座雕像:铸剑为犁、手枪打结来导入。《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所以,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套路,课堂的导入也不能千篇一律,只有“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营造良性的师生互动。
2、立竿见影---政治课堂导入的简洁性
“导入新课”的基点是“导”。既然是“导”,在情境设置上就不能故意绕圈子、走弯路,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既然是“导”,在教学语言上就不能滔滔不绝而不着边际,就不能冗长罗嗦而离题万里,让学生在视听和理解上都感到吃力。所以导入必须要立竿见影,清晰的揭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本人听过一位同行的课,在讲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他花了足足的10几分钟将历史上出现过的救国探索,从洪秀全金田起义到李鸿章洋务运动、再到康有为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一一探讨之后得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位老师的导入也深深的吸引了学生,讲的生动有趣,但是一堂政治课俨然已变成了一堂历史课。其实给学生播放一段MV《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在歌曲和图片中就可以感悟到共产党的伟大,听完歌曲以后,抛给学生一个疑问:这个伟大的力量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的执政党,立竿见影的引出要学的内容,不至于导入冗长。所以,政治课堂的导入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简洁,有针对性,有效的导入本堂课的内容。
3、与时俱进--政治课堂导入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就决定了它与时代最贴切。本人曾开过一次公开课,是高一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最后一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本人用图片展示了2014年外交取得的最新成果,诸如:2014年11月10-11号的APEC峰会,继2001年上海举办以后再次回到中国;中俄在乌克兰危机下签订了多项能源合作单;2014年在上海建立金砖银行;还有影响力最大的两个重大事件: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本人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外交成果,并对图片简单的解释说明,一带一路覆盖人口占全世界63%,经济规模占全世界29%,亚投行成员国和创始国57个,遍及世界五大洲,总部设立在中国,中国成为最大出资国。导入的这些图片展示的外交成就正是在“习式外交”的引领下取得的,通过这一导入有利于整堂课的开展,继续探讨我们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和基本内容。所以,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导入一定要贴时代。
4、以生为本--政治课堂的主体性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课堂导入时间虽短,但一样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既要考虑是在“导”,还要考虑一下是在“导”谁。所以在课堂导入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那些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直接面临的问题或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等作为中介巧妙的让学生参与到导入中来。比如在讲解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中,可以将导入设计为让学生探讨“如何才能让师生更容易接受学校食堂价格上涨”,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们也是人民,为什么开两会的时候我们不去呢”,这些设问式、探讨式的导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一堂课如何开好头,这是一门艺术。积极教育的实践离不开教育者的亲历亲为,课堂当中的积极教育无处不在。作为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树立导入的自觉性,讲究导入的科学性,把课堂当中的这一重笔描画的绘声绘色,撩人心弦,让学生快乐的探讨,快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彭隆辉,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35 2.金鸣平.论政治课教学的导课艺术[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2期 3.王凤槐.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导入艺术[J].现代阅读,2013年3月第3期 4.劳承贤.浅谈政治课堂的导入艺术[J].南方论坛,2006年第8期 5.刘玲.浅议政治课教学的导入环节[J].教育战线,2012年第7期 6.杨瑞刚.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入艺术[J].课程探索,2011.04 7.齐佩芳.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贺瑞虎,孙继儒.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王彦才、郭翠菊.现代教师教学技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张金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导课艺术研究[D].教育探索,2009(1).
第二篇: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资源镇大合完小教师
张美生
【内容摘要】所谓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这一动态进行预先的分析与决策。科学的教学设计应是安排好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的内容、方法、练习形式等),以配合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从而经济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十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即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有弹性的空间。
【关键词】优化 教学设计 目标意识 学习兴趣 弹性空间
【正文】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教改的主题,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一线教师都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
所谓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这一动态进行预先的分析与决策。教师对教材、学生以及对自己角色的不同理解,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截然不同。从教育发展来看,有效的课堂组织日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正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从单纯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变为引导学生练习以及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活动。
科学的教学设计应是安排好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的内容、方法、练习形式等),以配合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从而经济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十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我们都明白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制定目标时不是太大就是不切实际。许多课表面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上是虚假的“繁荣”。探究其原因,虽然主客观因素都有,但最根本的莫过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意识不强。由此可见,教师自己必须做到避免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随意。如果一节课只是为了教而教话,不管这个教师有再好的素质、再好的表演才能,这节课都是失败的或是无法完成教学目的,那就更谈不上课堂的有效性了。因此,我们要做好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
二、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位好的老师。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新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大量彩色插图分布其间引人入胜。内容简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生话,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数学。
1、精心的导入是学生快速回归课堂的催化剂
充分利用课堂的前几分钟,上课的开始是学生的心从课外要进入还没有进入课堂境界的时间,这段如果利用的好就会让学生较快的回到课堂,做为教师精心设计导言,正如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2、巧设的提问是学生不偏离课堂,思维活跃的兴奋剂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开始进入学习的疲劳期,有的学生也会出现走神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帮助学生调整。把学生的困倦的情绪激活起来,就是设计提问,把学生调动起来。为此设计问题要反复推敲,使所提问题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还要预先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类型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什么办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为教学决策做好思想准备。比如对于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它设计生活实际背景,使问题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对于思维含量较高,学生直接体会困难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先作适当铺垫,搭好梯子,让学生能够攀缘而上。使问题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在提问设计时不仅是记忆的重现而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在这其中学生就会自我陶醉,忘记了时间,也克服了疲劳。课堂教学的气氛也真的活了起来,每个学生也都成为了参与的一员,彼此交流,展示自我,在课堂也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3、美妙的结尾,是学生掀起学习高潮、记忆深刻的回味剂。最后几分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了,俗不知,要下课没下课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知识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像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
三、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有弹性的空间。
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的不同,给教师的课堂设计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变数使教师不可能把师生的一言一行都设计好。所以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只能是粗线条的、框架式的,具体的教学生成应该在课堂上视学生的反应和进展而定,所以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有弹性的空间,要尽量做到:
1、情节不能太多。一节课中要尽可能使情节简洁,集中,便于学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问题做深入有效地学习,以免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和教师的顾此失彼。
2、环节不能太细。太细了,就有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不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效果,这跟传统教学的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区别。美国教育家苏那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做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参与的是如此之重要。
3、问题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式的问题尽量减少。试想,把食物嚼碎了再喂给学生,吃起来哪还有滋味呀。要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这里就要求我们要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一点,多一点事先的准备就多一些成功的把握。
总而言之,没有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实践,没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难以有效的进行的,因此也只有这样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有效的进行,课堂新课程改革才能更顺利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国新《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率》青海教育2006年第一、二期;
2、韩云桥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绩效》中国科技博览2010 第22期;
3、曹秀云《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6 第14期。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一定要有科学性。我们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十要素:教学目标要优化,教学重点要突出,教学内容要全面,教学过程要流畅,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活动要多样、要有实效,教学指令要清晰,教学结构要严谨,教学语言要规范,教学时间的安排要合理。根据这十条要素,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指导学生轻松学习、高效学习、学习。
一、教学目标要优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一节课的内容很多,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想把所有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这样往往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过大。我们提出的优化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教学目标要细化,要明确,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设计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课之前,先确定这一节课我要讲什么内容,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健。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一定要明确,否则一节课下来什么都没掌握,也等于上了一节白空,做了无用功。同时在教学目标中要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地制订最佳的教学目标,可以实现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只有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课堂教学。
那么,怎样确定课堂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呢?非常简单。一般地,教学目标只有两个: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这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把握好这两个问题,也就可以将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好。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定为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所有教育过程中都应该贯穿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一点点渗透的。
明确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老师才有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转变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不应把重点目标确定为三角形的概念,不要过多地去强调三条线段是组成的还是围成的。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上。
明确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这节课中学了什么。才可能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其意在于:只要抓住了事物的关键,做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存在着任务重、时间紧、结构密等特征。如果在教学上做到面面俱到,无疑会成为“灌注式”;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则使学生收之甚少。如何在课堂的教学中使四十分钟有质量,学生有收获,课堂有效的教学效率得以实现,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此,我认为,解决这个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调研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案例:
那么,如何准确确定教学重点呢?
确定课堂教学重点并不是单单讲“这节课着重的多花时间地讲某些内容”,而是以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知识结构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的。
首先,就一篇课文来说,确定教学重点要以课文的中心、写作目的、文章结构特点、语言文字等为依据。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从内容到中心,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等,都需要认真推敲,仔细琢磨,理出与课文中心有密切关系的词、句、段的训练,从而确定教学重点。
其次,就一组(一个单元)课文来说,应确定单元的教学重点。再次,不同年级的训练重点也不同。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 ;中年级的教学重点通常是“小节”和“段”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篇章,段与段的联系,写作方法等的训练。
以上三个方面是作为确定教学重点过程中必须认识与考虑的。案例:一节课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必须要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专项练习。
三、教学内容要全面
我们需要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关注他们的需要,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学生主动思考,才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由于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有正确人生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是教学内容。文本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在教学设计中是精彩的,也是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结合点,应引导学生去体会。总之,我们需要的教学设计不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反叛,而是完善。
案例:
做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科学地组织练习,设计练习有梯度、有层次,并且将学生的困惑诱发 出来,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产生“未发先抑”的效果。我觉得设计练习通常要注意有 “打基础”的基础性练习。再设计“上台阶”、“见成效”的综合练习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在“练”中学,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加强能 力培养,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要流畅 流畅是一种美的形式,课堂教学流畅当然是教师追求的一种美的境界。老师要认真设计教学流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教学环节丝丝相扣、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要有流畅性。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的连接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是否恰当合理。在转换之间,教师的指令是否清楚。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教学要讲究生动性,要求教学过程充满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只有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出新,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与学过程的诸多因素,因此,其流畅不同于简单的线性状态,它是多种美的因素的综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尽可能地让教学流畅,拒绝“卡壳”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我认为起码得到:
1、在设计教学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让教学过程心中有数,那么遇到任何问题也不用惊慌了。
2、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流畅。语言要有逻辑性。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深入浅出而简炼含蓄。更要有趣味性。用一些演讲技巧,如幽默、悬念、包袱、先抑后扬,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3、丰富的经验,为什么老教师与新教师的最大差别我认为是在经验上,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得教师处理“卡壳”游刃有余。经验得靠自己积累。
五、教学方法要灵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要根据课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有时,在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我们预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如果我们生硬的坚持自己的预备方案,可能会导致这一节课堂教学的失败。这时就需要我们较强的课堂应变机智,我们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洛克说:“把身体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洛克《教育漫话》),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变苦学为乐学,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掌握了知识,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案例:在交流的过程中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也在小组内积极探讨,至少他是在思考同伴说得结果是否合理,这就留给了他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方法收到不同的效果。
六、学习活动要多样、要有实效
高效率的语言思维与实践活动是以高效率的习得过程为基础。数学课堂学生通过大量的操练和练习活动才能掌握所学知识。因此优化学习活动十分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既要考虑到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实效性。有些教师认为某项活动非常好,就不顾是否合适,都安排在自己的教学中,结果不但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活动时间,而且还违反了教学规律。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制订,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变化激趣的原则。案例
优化学习活动例如 这样做,通过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接受教学信息的感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化抽象为具体,减缓了思维的坡度,让 学生做得正确,想得清楚,说得明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要把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课堂40分钟的实效性,优化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增强课堂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建议老师们从低年级抓起,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活动的目的。
几点建议:
(一)、教学活动应具有可行性
(二)、教学活动应具有针对性
(三)、活动设计应具有趣味性
(四)、活动设计应具有时效性
(五)、活动效果应具有可延续性和拓展性
(六)、课堂活动设计应结合儿童学习规律
七、教学指令要清晰
教师布置教学任务时,语言表达要规范,切忌前后矛盾或语无伦次。教师教学用语要有高低快慢,重点的地方语速稍放慢,声音要上扬,引起学生注意。杜绝语调平淡,语速过快,让学生无法听清。另外,教师语言多要锤炼,要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关于提问,有的老师问的问题很大,很空,有时可能连老师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此,老师提问,表达也要规范,要有很明确的指向性,要让学生听得明白老师在问什么,该怎么回答。要精心设计问题,学习一篇课文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进行。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要有价值。明明知道的不要问,太过浅显的不必问,过于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案例
。这个情节的设计,既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又突出了“1”的特殊性,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 氛中,教师点燃了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焰,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认知动力。有了这样的认识情感做保证,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难吗?总之,教师的教学指令要清晰,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八、教学结构要严谨
首先,课堂教学的结构要严谨,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且富有逻辑感;其次,教学的思路要清晰,达到课堂教学的主线条理化;教师教学的意识艺术化学生接受知识的机制自动化;再次,要注重课堂上教与学、学与练的有机结合,注重体现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训练为主的原则,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九、教学语言要规范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语言是教学劳动的特殊工具,教学工作主要是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苦练语言基本功,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首先要规范,要准确、精炼,思路清楚,叙述要有条不紊。
一位出色的教师,要用渲染创设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颤,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雾,用诱导引发深远的思考,用智慧让自己的语言“靓”起来!
1、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教学语言的准确,是指讲解理论、传授知识,必须精确地表达内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在课堂上,无论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描绘,还是对概念、原理、定义的表述,都要做到精当确切,不使人产生疑义和误解,此其一。其二,在教学中,我们还常常要引经据典或利用一些参考资料,特别是经典著作的论述和中央文件,一定要完整准确,不能断章取义。
教学语言的规范化,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语言,必须语法正确,用语规范,合乎逻辑,发音标准,避免语病。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遣词造句要讲究语法,避免出现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词序混乱、文义矛盾等语法错误;说理叙述要合乎逻辑,避免产生前言不搭后语、混乱颠倒等逻辑错误。此外,语言的规范化还要注意语言的干净利落,杜绝语病。如果课堂上语言不规范、不连贯,而且夹杂着诸如“嗯嗯”、“啊啊”、“这个”、“那个”之类的习惯性语病,不仅极易分散学员的注意力,而且,长此以往,还会使学员产生厌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语言要朴素简炼
教学语言的朴素,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普普通通的语言,明白通畅地表达所讲授的思想内容。语言朴素就是要通俗易懂,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和大话,不用现成的公式讲话,也不堆砌形容词。此外,语言朴素,还要求教师讲课时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讲课离不开教案,照本宣科,就会使学员听起来感到呆板,枯燥乏味。
语言简炼,是反映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要能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讲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语言不简炼,或啰里啰嗦,颠三倒四,或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势必影响课堂有限时间的充分利用,影响教学效果。
案例
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把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才便于人们记忆,从而才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3、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是指语言要栩栩如生。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就在于他们不仅以大道理服人,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事实、人物,恰当地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以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因而具体感人;他们还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往往寥寥数语,妙趣横生,既能抓住学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笑声中接受教育,又能强化教学效果,使人久久难忘。
当然,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和趣味性,决不意味着教师无原则地去追求幽默风趣,以致陷入庸俗无聊。讲究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一定要紧密结合教材,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这才是讲课的艺术。
4、课堂教学语言要节奏鲜明
教学语言的节奏,主要是指教学语言的速度、声调必须处理得当。语速过快,学生的思绪跟不上,不仅会造成知识“夹生”,而且由于学员的精神过于紧张,反而导致疲劳,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效果;语速过慢,催人入睡,讲授的知识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精力处于闲置状态,思维活动同样不能展开,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势必影响到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的语速,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绪,巧妙地加以调节和控制,使之快慢得当。另一方面,教学语言和节奏,还表现在声调的处理上。讲课声音过高,语言的刺激性太强,容易使学员疲劳,影响注意力的保持和集中;讲课声音过低或过于平板,又会使学员听起来十分吃力,以致听一漏十,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语言的声调,一定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既不要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也不要有气无力地平铺直叙。只有以情发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才能增强感染力。
案例
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对话,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师生以互动方式教与学,使学生从对话中获得知识上理性的升华。
十、教学时间的安排要合理
巴班斯基强调,全面的质量标准必须考虑时间因素,不能靠增加学业负担来提高水平。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中每项活动和每个环节所需时间。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安排时间,不断调整时间的分配率,以求达到最佳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时间的利用,也是一门学问。许多教师经常抱怨教学的内容太多,时间太少,讲不完。他们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所浪费的时间。时间掌握失调的危机,一般都要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不能及时排除,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会呈现出一种龙头蛇尾的态势,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不超时、不少时。如超时,学生精力显然已经不够用了,再听下去,效果也不是很好。如少时,剩余时间学生无事可做。如何避免呢?其一,如果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尚未完成,就应果断地压缩课堂教学计划,适当删减一些教学步骤,及时地对本节课已讲的内容加以总结和归纳,以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有头有尾。其二,如果教学时间还有剩余,而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就可以随机补充一些必要的教学环节。
对于新课的安排教师要全面的考虑与预设。即要考虑知识的连接教学的最优化,就是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及练习设计等方面合理搭配,最佳集结,充分发挥各 个教学因素的作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
1明确教学目的,使教学要求准确化。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
2认真组织教材,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对教材的加工和组织,是授课前 的必要工作,教材组织的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好效果,组织教材时应注意以下二点:
21要找出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22要减小新授内容的“坡度”,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难度。3恰当选择教法,使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班平水平、班级情况及现有教学设备条件来决 定。
下面主要阐述一下“练习”在教学中的作用,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设计的 科学合理,对于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作用,5科学安排时间,使教学结构合理化。科学合理地安排每节课时间,是 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准性,又要考虑内容安排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总之,我们在设计安排任何一节课时,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还耽误教学进度,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还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凭借着经验就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否则,我们只会萎缩,回归到原始。
第四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李永强 刘婷
教学设计,就其本质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教学方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则是着重于对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案的过程。如何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着眼点,而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1、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主体参与的思想
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一过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师面对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就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教学资源,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生物进化学说》一课时,根椐班级农村学生较多的情况,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在夏天的某个时候,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客人,父母打算让客人留下来吃饭,于是就考虑为客人准备点什么好吃的呢?忽然妈妈看到自家院子里养的笨鸡,就叫家里孩子把下蛋母鸡抓来招待客人。如果让你进行选择,你是抓下蛋多的,还是抓下蛋少的呢?为什么 ?同学会马上回答,自然是要抓下蛋少的。那么,这里有什么规律在起作用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做的道理,最后概括出人工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新的课题,即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再比如:在学习《生殖的种类》一节时,其中有一种叫做出芽生殖的方式,教材中举出了水螅的例子,用来具体说明这种方式的特点,而对水螅来说其繁殖方式不只是一种,还有有性生殖,以此来补充、完善教材。除此以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水螅的独特而有趣的运动方式。比如:用完整的一只粉笔来演示水螅的翻筋斗式的运动,用手指在黑板上演示它的尺蠖式的运动,并配以形象的语言加以说明。这种做法常常会引起同学们极浓厚的兴趣,使课堂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同样是这节课中的营养生殖方式,在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出其定义和特点之外,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繁殖花卉的方法,比如:一般家庭都莳养的君子兰花,其常用的繁殖方式是进行分根,还有虎皮兰、滴水莲、马蹄莲、夜合、吊兰等。属于用扦插法进行繁殖的常见是芸花、仙人掌、蟹爪兰、柳桃、虎刺梅等,这些花实验室都有,可以让学生在上完实验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逐一认识每种花卉的适应性特征和繁殖方式,还可以教学生如何将花盆进行换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此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恰当地引入教学材料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到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优化课堂教学,其中对教学材料的恰到好处地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绪论》课的学习中,除了重点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之外,对于生物学及其发展方向上的问题,也应该做重点介绍。在实际教学中,根椐目前学科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关注程度,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科研成就。比如,1997年英国科学家培育出了克隆羊“多利”,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可以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多利”诞生的意义?有何价值?为什么能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甚至于有些国家领导人马上向外界声明:绝对禁止克隆人。此项科研成果的产生,将意味着无性繁殖技术已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该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总体目标、最新科研动态,以及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对其重视程度和我国科学工作者参与情况等一些相关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另外,还可以介绍有关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今年入春以来,几场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现象,其危害、成因及治理情况;再有海洋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在我国沿海的海湾地区和入海口处,近些年来经常发生“赤潮”现象,分析这种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异常生态现象的根本原因,人类自身的责任难以推脱,是人类亲手制造的这种自然灾难。以此唤起同学们的生态意识,从自身做起,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3、教学设计还应多联系实际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突破疑难点。例如:在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内容时,涉及到种群特征中种群密度的特点知识,可采用举例法进行讲解。如:在咱们校园范围内,蚂蚁种群的密度、褐家鼠的种群密度与学校饲养的家鸽种群密三者相比较,谁的种群密度最大?谁的最小?同学们会马上说出蚂蚁最大,褐家鼠次之,家鸽最小。由此引导同学总结出种群密度的特点之一: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较抽象的内容。再比如:在讲单倍体概念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概念,可以蜜蜂中的雄蜂为例。从雄蜂的来源看,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而可把雄蜂看成是单倍体生物,还可以进一步简介雄性蜜蜂如何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情况(假减数分裂),以此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让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讲《染色体变异》一节内容时,其中涉及到由于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而使生物体发生变异。可以举人类本身的例子,如从人的性染色体组成上来看,有XXY型,多了一条X性染色体,染色体总数达到了47条,为男性患者;还有XO型,少了一条X性染色体,染色体总数是45条,为女性患者,并简单介绍在人群中这些人各自表现出的症状。最后,概括指出它们同属于发生染色体变异的一种情况,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教学设计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设一个生动诱人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进而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思考。比如:在讲解《生物进化的证据》里胚胎学上的证据时,可把七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的初期图从挂图上逐一剪下来,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从中辨认出,哪个是人的?哪个是猪的(可提出其它七种动物中任何一种)?为什么?同学们可以进行分组讨论。结果是没有一个同学能准确地回答上来,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我们无法进行准确辨认呢(教师接着继续发问)?学生会马上回答:原因是这些动物的胚胎初期都非常地相似。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学生会很快回答出:都具有鳃裂和尾。
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实际上往往是由于不同学生认知结构上的差异对教师固定的单一教学手段、方法及问题提出模式的反映。因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在把握共性的同时,必须考虑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多重分析和探讨,以响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产生的不同的认知模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积极地介入到教师的教学情境中去,从而真正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五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
一、优化新课导入,激发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前提。“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先写了一个分数,问学生这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经过计算后,回答:“能!”。接着,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分数,先自己算算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再来考考老师,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很快判断出哪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个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分数都能很快准确地判断出来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我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等等。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能动作用和思维的创造性提供了背景动机。
二、优化教学方法,开发创造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既使学生学会,又要使学生会学、愿意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地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善于从实际出发,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例如,建立“体积”概念时,大多数教师设计这样的实验,将一块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容器中,观察水面的变化,再从中取出石头,观察水面的变化。问:“水面升高或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对学生来说,往往会联想到是因为水中增加了石头的重量的缘故。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避开这一误区,我在完成上述实验时,并不急于抽象概括,而是安排了第二层次的实验,将比石块大得多而重量明显轻于石块的泡沫塑料块浸没在水中,观察比较放进铁块与放进泡沫塑料块时,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一下被激起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纷纷展开讨论,既深刻理解了“体积”这一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创新方法有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等。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学法指导,引导再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创新的方法。
1、动手操作,让学生能创新。
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思维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当学生直观初步认识了和后,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发给的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自己折一折,怎样才能得到它的?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折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相同吗?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这样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了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标新立异,让学生敢创新。
求异才能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动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教学27-3时,教师在采取教材上给定的解题方法(把23分成10和13,用13-7=6,10+6=16)教学后,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得出这样的解题思路,把23分成10和13,用10-7=3,13+3=16。不论学生这种方法与教材的编排意图怎样,但这种思维上的创新,教师应给予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3、质疑问难,让学生会创新。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教学“求最小公倍数”,学生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后,学生2提出:“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学生3提问:“你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第三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也是关键的问题。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优化练习设计,突出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靠保证。对于每一个数学问题,所求的答案是相同的,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同,想法、设计表现得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既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又是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在课堂练习中,可创造性的设计具有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的开放性习题。
开放性的习题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条件开放。
在教学“倍的认识”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不曾有的思维方式。
2、问题开放。
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如“一个运输队运送粮食,上午运走500袋,每袋50千克,下午运走18000千克,每袋50千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思路开放。
即题目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多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如“某市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竞赛结果,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获二等奖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这题就有好几种解题思路。
4、结论开放。
也就是一题有多个答案,甚至有无数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目在解出不同的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你能写出一个比大,又比小的分数吗?”此题就需要综合应用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基本性质两方面的知识,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分别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2倍、3倍„„,或直接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2倍、3倍„„,这样就可以在这两个分数之间找到很多个分数。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持之以恒,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从而造就出创造性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