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写综合算式教学设计大全
学写综合算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学情分析: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理解了“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但是对于我班学生来说,在把分式写成综合算式并把运算法则运用其中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混合运算的正确顺序。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写出综合算式。
四、重、难点: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计算中明白正确写成综合算式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39+15—28 54÷9×3 64—7×6(28—8)÷5
回忆四则运算法则,巩固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解决分式写综合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突破难点
1、课件出示计算题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算23+27=50,再算50+36=80.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课件展示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第一步计算的结果50就可以用23+27来代替了,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6),最后写成综合算式23+27+36=86。讲解方法同上,出示另一道计算,巩固运算思想。
2、总结方法,归纳练习。
如何将这样的分式写成综合算式,我们可以根据上两道的计算题讲方法归纳为
一、定位。即在第二道算式中找到第一步算式的结果35,因为它参加了运算(22+13),二、代替。即将参加运算的35用22+13来代替。—6并没有参加运算,可以直接抄下来,就可以写成22+13—6=29。这道题的运算顺序符合四则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因此,不需要加括号。
这道算式中如果写成78—48—21=56,和题目要求的运算顺序不一致,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加上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因此这道题应该加上括号。
(三)练习巩固
出示计算,巩固方法。
第二篇:算式名称教学设计
算式名称
教学内容:p45,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学目的:
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过程 :
准备训练。3+2=?
5-2=?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3+2=5 先让学生说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3+2=5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2 5-2=3 引导学生把(2)与(1)比较。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试做:2+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 再完成5-3=?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小结: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巩固练习: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写算式。
(1)5+8=?
1+8=?
6+7=?
7+9=?
6+5=? 课后作业 :
1.根据1+8=?,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2.根据7+9=?,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反思:
先说说我的备课。可以这么说,备课我做到了详尽仔细,从课程目标到学情分析,从设计教学过程到教学目的,从练习设计到板书字样,从问题预设到学生课堂心理关注,我都体现在我的教案之中。区区一节课,我所备的教案,用了四张纸。长篇幅来看,不可谓不是一份详尽用心的教案。然而,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我要反思,而且要多从我自身找原因。
我们都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是备好课不一定就能上好课,教学毕竟是充满着生机活动性的过程,全然不是机械生产那样的预设与过程如一,更不敢结果的早下定论。这节课,我就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如果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倒还是很令我满意。那是因为这节课,其实对学生的知识点要求不是非常高。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因为不需要死记硬背,能理解运用就行,所以不要求学生背诵吧。因为学生早已解除加减法,而且会运用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进行题目转换,到现在只是系统概念而已,只是原理证明而已,所以对于他们的运用其实要求不高。学生早就学会了加减法的乎逆运用了。
在这里,我所分析的学情倒是助益不少。我分析我们学生都已经会诵记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并且会用他们进行加减法运算。所以,尽管我因为教学环节的不完整,没有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进行练习跟进,但他们都能在课后作业中告诉反馈给我——学生仍然能正确地作业练习。
然而,我绝不能因此而懈怠自己的责备。其实,之所以教学环节没有完成,一方面见得我上课啰嗦耗时间,另一方面见得我对新学期学生的课堂表现估计不足。事实上,学生上课状态没有完全很好地呈现出来。再加上课堂上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如多媒体屏幕的模糊不清等,肯定会影响到他们对课堂的精力集中。相比较而言,二班状态不错,他们的学习效率就高一些。也许,新学期的第一堂新课,是很难上的,因为学生与老师的教学状态都还紧张集中起来?
为落实每堂课的口算训练任务,我教案设计了口算环节。然而,因为小黑板的限制,我也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匆忙课前抄上题目,还当场分发练习本,又讲了讲格式要求,那都要浪费一些时间的。所以,我想这第一节新课就是虚时的35分钟。这也就无形当中压缩了课堂的教学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设计成为摆设了。
当然,如果只是以上的一些失误,倒还不要紧,毕竟以后就可以改进。然而,除了以上的一些教学失误外,其他方面也值得我反省反思。
比如,教学语言的精炼。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啰嗦,一个概念讲清楚了,却还害怕学困生不懂,跟进解释,甚至一些字词句的解释。觉得数学老师没必要如此追究,我却一直默默地坚持着,结果浪费了许多时间不说,可能还会疲劳学生的听觉神经。教学环节连接处,也是不干脆。这些毛病,许多听过我课的老师都提出了意见建议,可本性难改啊。日后必定注意,尽量少说废话,节约学生的时间。
还有,板书的重难点突出。黑板上不可能写出所有的教学语言,只能提纲挈领地书写出该有的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而言,美观而实用的课堂板书,看上去舒服,还能起到学习借鉴的作用。于老师而言,也省事。可是,这节课我却写的太多,连线段图、加减法的算式,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加减法意义,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写上了,结果费时间,满满的一黑板,不好看。我想节约出板书的时间,也能跟进相应的练习了。
课堂练习反馈,对于课堂效果的检测是很重要的。然而,这节课因为少有课堂练习时间,而不得不荒废了练习反馈。只是临近最后五分钟,才匆忙地几个题目示范,虽然学生都能理解,但我总觉得反馈量不多。与精讲多练的练习精神不符合。
这节课的重难点虽是加减法概念意义及他们之间的互逆关系以及他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而如前所说,这些都不成为我们学生的运用问题。然而,在求解未知数时的过程,包括想法过程和书写过程,都可以说是此课的新要求。在教案设计意图中,我着重反思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因为练习量不够,示范作用也就不明显了。尤其是方程式的求解过程,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如等号上下不对齐,答案直接写在原题中等。而有些学生,因为加减法各部分关系运用不熟练,甚至连判断求什么数(加数,减数,被减数)都出错,结果可想而知。而这样的问题,假设我有富足的练习反馈,也就可以及时归正了。不过,四年级学生模仿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都提升了不少,我布置了他们自己预习,又课后要求看课本复习,自己看着课本例题,也都能明白怎样去正确规范地格式了。所以,交上来的课后作业,质量还好,格式也对,过程也规范,我还是松了口气。
此外,我觉得学生学习有了好方法,就能高效地学习。这节课我要求学生在以往的加减法各部分关系诵记的基础上,运用到求解未知数的过程中来。比如,先读出加减法的数理算式(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这样至少可以提醒自己在做什么运算的题,也还可以看清是求什么样的未知数,也就是未知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一定要自己默念,而不是首先就动笔。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根据所要求的数来寻找解题思路——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式,也要默念。然后再下笔,下笔时一定要对齐等号。这样,我发现学生作业练习的正确率高,学困生都能基本全做对。我想,这个方法我日后训练中一定要加强。
总之此课的教训是:精炼语言,节约时间,方法过程精讲,板书简练,作业练习量多,反馈及时,格式要求严格,多正面表扬学困生,创新自己教学个性要求,及时反思!
如上反思,备好一堂课不容易,上好一堂课,更是要求高,日后鉴用之!
第三篇: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精选3篇)
篇1: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1.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时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复习自然数有规律的变化,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接着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经历探索的过程,并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找出它们的规律。
2.注重合作学习,为交流讨论创设条件。
“观察分析、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在每个闯关活动中始终贯穿“观察——发现——讨论——再发现”的策略,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的过程中不断说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小组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填一填,并说一说下面的数有什么规律。
(1)1、3、5、7、9、()、()、()。
(2)1、4、7、10、()、()、()。
(3)1、2、4、7、11、()、()。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比较、计算,发现了这些数之间的规律,那么数学算式中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利用计算器来探索数学算式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从旧知中发现自然数之间的规律,继而引申到数学算式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热切的氛围中完成下面的学习。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1)课件出示一组算式,学生利用计算器算出结果。
1×1=
11×11=
111×111=
学生计算后汇报计算结果。
生:1×1=1
11×11=121
111×111=12321
师: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积的规律,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观察并思考,小组内交流后指名汇报。
生:每一个乘数中数字1的个数有几个,积的排列次序就从1排到几,再倒回到1。
(2)根据发现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1111×1111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结果。
生:1111×1111=1234321
指名说出想的过程。
(3)继续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依据规律直接写得数。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写出算式。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4)拓展。
这些算式的积都是回文数,也就是一个数从左边开始念和从右边开始念完全相同。与回文数相关的还有“回文诗”“回文对联”等,如“北京自来水来自京北”“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油灯少灯油,火柴当柴火”等。
篇2: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37——38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什么神秘东西?让学生说说计算器在生活中能帮助人们干些什么事?
教师点拔:计算器除了能帮助人们算帐,还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特殊算式的规律,大家今天和老师一起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算式,板书课题《有趣的算式》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①出示算式25×4
②如果计算器是关机的,我们要开机,应该使用哪个键?学生汇报并尝试。
③请学生说出25×4的输入程序
④我们要把这个算式清除掉,应该使用哪个键?
⑤学生尝试782×534,并汇报结果
1×1=1
11×11=121
111×111=12312
1111×1111=1234123
11111×11111=?
111111×111111=?
①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前4个算式的结果
②让学生先察每个算式因数都由什么数字组成?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③让学生观察四个算式的积是如何变化的?
④算式与积有什么联系?
⑤让学生不用计算器猜出后面两道算式的结果,并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2)出示算式
99×99=9801
999×999=998001
9999×9999=99980001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①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道算式的结果。
②让学生观察算式中的因数是由哪个数字组成的?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③再看前3个算式的积是如何变化的?
④让学生说出算式与积有什么联系?
⑤让学生猜出后面两道算式的积。
⑥再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三、固化方法,构建模型
让学生说出我们如何来发现算式的秘密?
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
教师点拔:
我们在探索寻找算式的秘密时,先观察算式是由哪些数字组成,是怎么变化的?再观察积是由什么数字组成,是怎么变化的?最后观察算式的变化与积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四、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出示课本37页下面的题
①让学生观察算式由哪些数组成,是怎么变化的?
②它们的结果由什么数字组成的,是怎么变化的?
③算式的变化和结果变化有什么联系?
④完成最后三道算式,再同计算器验证猜想正确不正确。
2、课本38页练一练第一题
①先算出前四个算式的结果。
②猜一猜后面三道算式结果,再同计算器验证。
五、拓展提升,发展思维
1、课本40页第8题
2、课后做完后,再写根据数阵
3、写出两道结果相等的算式
4、让学生观察数阵,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①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②如何来发现规律?
篇3: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本节课是一节探索活动课,探索是一种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因此,本课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设计了多组有趣的算式。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并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发现,并表达每组算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体会计算器不仅是计算工具,而且也是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工具。
2.能发现有趣的乘法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有条理的进行归纳概括,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并表达算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在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淘气和笑笑要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与他们同行吗?别忘记带上你的好朋友――计算器。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闯过三关,研究有趣的算式。(板书课题:有趣的算式。)
二.探究新知
师: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关是什么?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课件:
算一算,然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1=,
11×11=,
111×111=,(板书算式)
本节课为了我们方便交流,我们就把它们读作:两个一乘两个一,三个一乘三个一。
2.师:请同学们算一算,算出来了吗?哦,谁来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好,老师写出来。我们静静的来观察这些算式,能发现规律吗?不着急说,想好了再举手。
3.学生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的说清楚乘数、积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4.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么你会用你所发现的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出示1111×1111,11111×11111。)大家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算式及结果)
5.师:好,我们来用计算器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正确吗?哦,全部正确,你们真棒。
6.了解“回文”的含义,回文就是:正读倒读都一样。
7.体会规律的局限性。
8.师小结:大家静静的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闯过第一关的?对,是找出规律推算的,那么大家有没有信心闯过第二关呢?好,我们加油!
第二关,神奇的“9”。
1.课件出示第二关:
不计算,你能直接写出99999×99999,9999,99×999999的积吗?
2.师:有的同学说可以用计算器,让我们来试一下,99999×99999=?
哦!计算器显示结果是9.9998E+9。看不懂,怎么办呢?你打算怎样探索?如何得到结果呢?想好的话可以写在导学单上。
3.全班交流分享方法,注意鼓励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和类推过程,要适时给予帮助。
4.师小结:同学们,像这样把一个复杂的算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几个算式,通过找这几个算式的规律,最后推算出它的结果,这是我们数学常用的思想方法,化繁为简,以小推大。(板书:化繁为简,以小推大。)
第三关:算式真神奇。
生活中,像这么有趣的算式还有很多很多,一起来闯第三关。
出示第三关:算式真神奇。
1.观察下面的算式和得数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用计算器验证结果。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
12345×9+()=(),
123456×()+()=()
2.观察前三道算式和结果,发现规律,继续写出后面的算式和结果。
3.指名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规律。
4.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验证自己的发现和结果是否正确。
三.拓展延伸
奇怪的142857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2=285714
142857×3=428571
142857×4=571428
3.观察积的结构特点,及与乘数的关系。
4.根据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142857×5,142857×6的积。
5.学生汇报。
6.师小结规律。
四.小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寻找神秘的四位数。
要求有三点:
1.不要急于计算与发现,先要反复阅读,明确规则与步骤。
2.不需要小组合作,独立尝试自己感受。
3.不要急于交流,要多进行几个循环,认真计算不出错。
(师:老师已经将这道题的答案反贴在黑板上了,课后请咱们同学认真计算,大家都做完后再揭开来看,看看谁与老师的计算结果相同,谁就是好孩子。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都是好孩子,加油!)
第四篇: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25-x,2x-8)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二、自主尝试
1.尝试: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p79的例1.2.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4.讨论:
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它的未知数为x吗?
5.建立概念
(1)概念的建立:
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23-x=-7;②2a-b=3;
③ y+3=6y-9;④ 0.32m-(3+0.02m)=0.7.(2)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6.估算求解
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1)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
可以采用“尝试—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2)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三、课时小结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x=3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
a.3x-1-9=0 b.x=10-4x
c.x(x-2)=3 d.2x-7=12
2.方程=6的解是()
a.-3 b-
c.12 d.-12
3.已知x-5与2x-4的值互为相反数,列出关于x的方程.4.某班开展为贫困山区学校捐书活动,捐的书比平均每人捐3本多21本,比平均每人捐4本少27本,求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如果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请列出关于 x的方程.第3课时 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3.渗透“化归”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1)3x-5=22;(2)0.28-0.13y=0.27y+1.第(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二、探究新知
1.实验演示:
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的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课本p81图3.1-1的方法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2.归纳:
请几名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3.表示:
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说明: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
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4.拓展:
观察课本p81图3.1-2,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
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问题3:你能再举几个运用等式性质的例子吗?
5.应用举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例1:课本p82例2
分析: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的形式.问题 1: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
问题2:式子“-5x”表示什么?我们把其中的-5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你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5x=20转化为“x=a”的形式吗?
例2(补充):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这条裤子需要多少钱?”妈妈说:“按标价的八折是36元.”你知道标价是多少元吗?
要求学生尝试用列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教师给出示范.三、课堂练习
1.分别说出下列各式的系数:
3x,-7m,a,-x,.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5=6;(2)0.3x=45;
(3)-y=0.6;(4)y=-2.3.七年级3班有18名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求七年级3班的学生人数.四、课时小结
谈谈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第五篇:列综合算式计算三步文字题 教学设计
《列式计算》 教学设计
西屯中心小学 李军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关键是要掌握解题思路,抓住最后求什么,从问题出发,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最后列出综合算式,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复习题:
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用递等式计算:38+56÷7×4(72-4)×(6÷3)
3.口答。
35与43的和是多少? 67与35的差是多少? 25乘4的积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要想求出和、差、积、商,必须知道哪两个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共同讨论:
(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把45+39与45-39两式分别写在关系式的下面。)(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必须先算被除数,是45+39=84;同时计算除数,是45-39=6;最后算商,84÷6=14。)(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45+39÷45-39(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14 2.引申、变化。
如果把例题改成:45与39的和乘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 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 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题目最后求积。求积应该用因数乘因数,但这两个因数都没直接给出,一个因数是45与39的和,另一个因数是45与39的差,所以应该先算出这两个因数,最后用因数乘因数。因为要表示先算出这两个因数,所以45+39和45-39必须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504 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分析、讨论可知:较复杂的文字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文字题组成,解答的关键是要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问题出发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明确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要写在前面的,哪部分写在后面;列出算式后,再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综合算式中还要注意小括号的使用,同时要注意题目叙述过程中的变化。
三、巩固反馈
第一部分:基本题。
1.口答。说出解题思路,列出综合算式。(1)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2)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笔答。
用169除以13的商,去乘99与88的差,积是多少? 第二部分: 1.180×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2.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36与44的和乘5,()?[积是多少?(36+44)×5](2)25减去64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25-64÷8] 第三部分:提高题。
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
(1)27×4+54×5(27乘4的积,加上54乘5的积,和是多少?)(2)(72+28)×(72-28)(72与2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3)(45-15)÷(32-29)(45减去15的差,除以32与29的差,商是多少?)(4)30+(96-12×5)(30加上96减去12与5的积所得的差,和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