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职业语文教学设计比赛获奖绝品
中职职业 语文教学设计比赛 获奖《绝品》
(4)[1000字]
谁是英雄
——《绝品》教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1、设计力求让学生主动构建。
《绝品》看似讲述收藏书画之事,其实质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即坦诚、守信。作者让我们从“画之绝品”感受“人之绝品”,铸造我们重信义、守诺言的高尚人品。因此我就文本内容做了节选,删去原本“常先生英勇就义”与“刘先生毅然送画”两场面,意在让学生通过“猜想”、“演绎”,主动走进文本,充当导演,设计故事情节,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构建文本结构。通过”找茬”、“辩论”环节,运用视频,学生于游戏中寻找不同,在争辩中形成观点。通过感知人物,探究文本内涵,将“人间有真情,人间有大义”的情感思想,于无声中融入学生内心。
2、设计力求与现实生活对接。
根据学科目标,本设计以“古画是真是假”为突破口,将“绝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猜想小说结局,并与文本结局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领会“英雄”的意义,从而达到升华主题的作用。通过两类英雄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英雄”的意义,链接资料包,以吴斌、张丽莉、胡佩兰等人的事迹引入,得出感悟: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精神,固然可贵。但在和平年代,我们更渴望“平民英雄”。只要心存真善美,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设计理念
1、以学定教。
毛丹曾说:好的文科教育,就是教人正常地融入社会,给人智慧,催人激情??因此,本课设计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注重文本意识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向学生个体经验的回归。中职学生缺少“英雄意识”,中职语文课堂就承担起“情感疗伤”的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三个层面,呼唤学生内心的“英雄情结”。这是我的教学之本。
2、教学有法。
谈歌曾经这样来总结他的创作风格:“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的把它指点出来。”因此我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与学生主体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赏法(将视频与文本对比)、情节猜读法(用已知情节进行合理想象)、探究辩论法(众说纷纭确定谁是英雄),将小说基本元素之场景与情节,慢慢渗入到学生的认识当中。这是我的教学之法。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四单元,本单元以“职业与理想”为话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到中职生实现理想,关键在于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过硬的职业能力。个人认为语文的教学,在职业模块中,更多的应该体现其“职业素养”的熏陶作用。编者将《绝品》编入本单元正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受三位主人公重情义、明大义、重信用、重职守的人格魅力。先生将国宝慎重托付,三爷将国宝悉心珍藏,商人“饿死不卖收藏”,这正是现在社会所缺失的一种职业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经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我认为从理想价值观角度深入文本,也许更有潜力可挖。《论语》有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试想能否让学生在“学文”之时,又获得做人的智慧。
学情分析
1、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经过高一阶段对《项链》《荷花淀》《士兵突击》等小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借助三要素解读小说的鉴赏方式,但他们并不知道小说的主题也可以从场景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联系本课,我尝试在小说鉴赏点上进行引导,为学生打开赏读小说的另一扇窗。
2、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阅读小说中,学生容易读懂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往往忽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赏析小说时,学生也总能发现小说情节生动曲折,伴有出乎意料之感。但学生并不能准确认识到,作者为什么如此设计。因此我从小说场景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感知小说主题决定情节走向与人物命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读小说场景与情节,理解小说主题对情节走向与人物命运的决定性作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刘常两类英雄的定位,辩论,烘托三爷的英雄精神。领悟“英雄”的含义。
通过对“三爷惊闻先生就义垂泪”、“三爷送画”等场景的对比纠错,感受刘三爷对情义的坚守,感悟文本对刘三爷民族大义的赞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发现英雄,感悟现代英雄,培养学生的“英雄意识”。【教学重点】
品读小说场景,猜想小说情节,引导学生感知小说主题决定小说情节走向与人物命运。【教学难点】
通过定位——比较——争辩——感悟,培养学生“英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
1、准备删节版小说《绝品》(见附件1)并分发教材;
2、精选素材,确定教学设计并制作PPT课件;
3、提前将删节场景拍摄成视频;
4、与学生沟通,大致了解学生对英雄的理解。
学生活动:
1、阅读文本,把握情节,初步把握小说人物;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谈歌的基本创作风格;
3、以文本为依据,合理想象,导演课本剧,将文本补充完整。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民族大义,义薄云天
商人轻利重义,三爷毅然送画 三爷家道中落,商人慧眼识画 先生不告而别,三爷知画为假 先生茶楼荐画,三爷凑钱买画
朋友情义,肝胆相照
英
雄
链接资料包:
资料
1:
大
浙
网
*
聚
光
灯
http://zj.qq.com/news/spotlight.htm### 资料2:姑娘跳河路人围观 送医抢救无效身亡
http://zj.qq.com/a/20140527/014511.htm?qq=0&ADUIN=271466337&ADSESSION=1401148010&ADTAG=CLIENT.QQ.5239_.0&ADPUBNO=26248 资料3:《中国人的一天》
交流共享平台:QQ群
推荐阅读:谈歌“绝”字头作品,如《绝士》、《绝印》、《绝店》等。
推荐关
注
:
谈
歌
新
浪
博
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21998602_0_1.html 附件2 英雄之我见
1.我心中的英雄是一个正义,有绅士风度,有学问,能为他人着想的人。身为一个英雄,不论是失败或成功,都要有一颗爱国之心,当面对困难时,不会轻易退缩。——俞杰楠
2.我心中的英雄是一个有风度,有知识,有勇气,有特别见解和有宏远梦想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我认为英雄必定对个人或大家有利,做了伟大的事,这样英雄就就应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而且还需要有勇气,不然有知识也没机会成功。另外,还要有坚强和恒久的毅力,作为奋斗的力量。宏远的梦想是很重要的,因为必备了这些条件,还要有一个梦想作为努力的目标,并执著地去追求。——盛焕杰
3.做了伟大贡献的就是英雄?牺牲了自己保全了他人就是英雄吗?相信英雄并不是这样,英雄在我心中是指他心中有这个做英雄的念头而去实行了,并不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去做所谓的“英雄”。——李慧君
4.英雄并不是胜与败可以衡量的,有时胜利的是英雄,失败的也是英雄。——张凯 5.英雄总是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英雄。——章晓明
.我明白了,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靠发达的肌肉、伟岸的身躯打动人,而是靠丰富的内涵来感化人。他拥有人性中的真善美。——黄柯
附件1 绝 品
谈歌
民国初年。保定城南有一家装裱店。店主姓常。三十几岁,穿长袍,很斯文,人叫他常先生。
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模样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常先生是外埠人。几年前到了保定,开了这店,常先生无有家室,常常一个人到保定望湖楼来饮酒。常先生善饮,久之便与刘三爷相熟了。刘三爷是保定富户,三代经营绸缎,颇有些家财。闲来也做些收藏生意。
三爷是望湖楼的常客,保定的酒楼茶肆是富商们谈生意的地处。三爷来望湖楼是奔生意而来。三爷不饮酒,上楼只喊一壶茶。有时没有生意,三爷便与常先生闲聊神侃。常先生学问大,善谈。三爷考过秀才,饱学。两人渐渐淡得入港,由此熟了。三爷就常常到常先生店里购些字画收藏。常先生也偶尔推荐一些字画给三爷。王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到京城找行家鉴定。皆货真价实。如此几回,马氏也就不再疑。三爷后来知道,就讥笑:“妇人之见。”
那天,三爷又与常先生在酒楼闲侃,侃了一会儿,三爷就问:“我真是不懂,今天冒失地问一句,先生目力老到,辨得真伪优劣,如何不做些收藏生意?”常先生呷一口酒,笑道:“凡事依性情而定。三爷是聚财的性子,我是散财的脾气,好东西到了我手里,只怕是日后嘴馋挨不住,要换了酒吃的。”说完,就笑。
三爷也笑了。
常先生左右看看,凑近三爷。低了声音道:“我手上现有一张古画,主顾要大价钱。我劝三爷吃进,三爷可否有意?”
三爷笑道:“先生替我看中,买进便是。但不知那边开价多少?” 常先生道:“三千大洋。”
“三千?”三爷倒吸一口气,就有些口软。常先生笑道:“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委实是主顾急着用钱,才忍痛抛出。三爷不可错过机会。” 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就是。”
常先生又道:“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三爷看常先生一脸郑重,点头说记下了。三爷回家告诉了马氐,让马氏去凑足大洋。马氏听得呆了:“什么宝贝?值这么多?”
三爷道:“常先生看中,断不会错的。你莫要再多言了。”
第二天,常先生携一布包,来到三爷家中。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包,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打开,那纸已泛深黄。但托裱一新。
三爷埋头看画,却看不出名堂。抬头淡然一笑;“刘某眼拙,还望常先生指点。”
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郑重说一句:“三爷啊,关于此画。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三爷也庄重接下:”刘某记下了。”就喊进马氏,取来三千大洋的银票,交与常先生。
常先生就告辞。
第二天,三爷刚刚起床,下人来告,说常先生的店铺被官府抄了,已
查封,常先生也不在店里。三爷惊了脸,半晌说不出话来。
常先生从此失踪,保定街上便传常先生原是江洋大盗,犯了重案,改名换姓,来保定藏身。三爷听过,无动于衷。
又过了些日子,马氏终是放心不下那幡画,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家,鉴定那幅画。
那行家认真看过,一阵无语之后,长叹一声:“此画不假,可惜是揭品,便不值几文了。”
三爷一怔,忙问何为揭品。行家道:“所谓揭品,即一张画分两层揭开。这非是一般做假者能所为之。此画更为厉害的,是将一张画揭为两张,且不露一点痕迹。这张是下边的一层,不值钱的。但此画揭得平展,无痕,均称,也算得上世上罕见的装裱高手所为了。”
三爷听得发呆,许久,点头称是,就送走了古董行家。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我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他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千虑一失,或许常先生走了眼。即使常先生知此内情,也或许另有难言之隐。不可怪他。”
马氏就不敢再说。
又过了几年,战祸迭起。三爷的生意便不再好做。后来军阀在保定开战,一场大火,三爷的店铺皆烧尽。祸不单行,又一年,三爷又让土匪绑
了票,索去许多财物,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三爷也就病倒在了床上。
这一年冬天,保定来了一个姓王的商人,收购古董字画。马氏就瞒着三爷,把三爷的收藏拿去卖了。下人偷偷地告诉了三爷,三爷大怒,让下人喊来马氏。
三爷黑下脸怒问:“你怎么敢去卖常先生帮我买进的字画?” 马氏便落泪哀告:“家中已经败落到这步田地,我拿去换些钱,也好度日啊。”
三爷看看马氏,许久,长叹一声,无力地摆摆手:“你也不易,我不再多说了。”就让马氏取来卖字画的钱,颤颤地下了床,拄一根拐杖,顶着细细的雪花,到客栈去寻那姓王的商人。
王商人听了三爷的来意,皱眉道:“已成交,怎好反悔?” 三爷摇头叹道:“好羞惭人了。先生有所不知,这些字画,都是一位朋友帮我买进,说好不卖的。”就把常先生的事情细细说了一遍。
王商人听得呆了,愣愣地点点头,就把字画退给了三爷。
三爷谢过,把钱退了,让下人提着一捆字画告辞。王商人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一句:“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啊。”
三爷一怔,回转身笑问:“敢问其中一幅唐代珍品,不知真伪如何?先生慧眼,请指教一二。” 王商人笑道:“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
荐荐二2014下
语
文
教
案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规格式常
第二篇:中职职业语文教学设计比赛获奖绝品1
中职职业 语文教学设计比赛 获奖《绝品》
(1)[1000字] 打出常规 非诚勿扰
——谈歌小说《绝品》赏读
我对文本的理解
一直认为,有些经典,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最好是心无旁骛,最好是再沏上一杯香茗。我想谈歌的《绝品》就属于此类。小说《绝品》有中国传统短篇小说的味道,有研究者认为谈歌的这类小说是笔记小说或文化小说,与唐传奇、宋话本、明清短篇小说有渊源。小说中的人物行侠仗义、仗义疏财、义薄云天、肝胆相照、舍利取义,有大侠的风度。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小说《绝品》中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的写照,是侠的最高境界。
情节上,传奇故事,单线结构(顾名思义,只有单一线索的情节类型,多以一个单一连贯的故事为主,辅之以相关的次要事件。单一线索的叙事文一般情节紧凑,人物有限,结构简单。)人物上,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等都是扁形人物,性格单一。(《小说面面观》:扁形人物,只有一种或很少几种特性。圆形人物,具有多种特性,包括一些互相冲突或矛盾的特性。)
文章错综见薏,鲜明的人物形象犹如潺潺小溪,似汩汩泉水,又如隐隐花香,沁人心脾,余韵绕梁。谈歌计划立志写100篇以“绝”字开头的系列小说,1996年被中国文学界誉为“谈歌年”,那一年,我正高二,青涩的我在高中的课本里没有读到这样的文章。
《绝品》是谈歌从心灵深处流出的隐忍和节制的文字,人间深情是绝唱,然深情藏于平凡细事之中。故心浮气躁者,不能读此文;无情无意者亦不能读此文。为师者教此文亦如是。我不愿意课堂做已知的表面滑行,而是寻找学生自读中的空白点,才是教的着力点,生长点。让学生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接受这种味道的小说。
我对文本的补充
学习经典,必须知人论世。对于作者人生经历,我补充给学生。谈歌自称这些以“绝”字头的小说为笔记体小说,其创作灵感来自唐宋散文、明清小品和鲁迅小说。但题材却来自他的故乡——古燕南赵北的保定。这块土地自古多悲壮慷慨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城市,许多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与文化人物,曾经在这里发达或隐居,这里便有了太多的人文传说与历史故事。听得多了,便有了想写出来的冲动。”(谈歌《谈歌与笔记小说》)
我对学生的分析
1.方法与运用的融通
高二学生在小说阅读能力上能达到“读懂故事——说了什么”,对于小说塑造的人物性格、小说表达的主旨不能完全把握。这是源于小说鉴赏能力欠缺,小说阅读方法的缺失,使得学生无法真切体会作者在文中的细节描写、情节设置的用意。高二学生,面临着在限定时间内如何独立理解、建构一篇小说文本的现状。2.文化自觉的缺失 90后学生身处在这样信息量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他们习惯于接受“新、奇、趣”的事物。对于身边实在的、能感知的“老底子”骨气、侠气,少于关注,缺于感同身受。鉴于这样的知识积累与情感积淀,阅读本文会出现进入不易、鉴赏较难的困境。通过对文本的层层追问,细节的前后融通,反复体味,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地接近“为什么这是绝品”。
郭初阳说过,这个年龄的学生,都应该把他当做理想的读者。叩问读者:
你相信吗?(现实层面)你真的相信吗?(反思层面)你愿意去相信吗?(人生层面)
我对可教区的界定
教材分析:
《绝品》和《祝福》、《哦,香雪》、《林黛玉进贾府》、《青龙偃月刀》等属于人物小说。作品以塑造个性鲜明人物角色为主要任务,情节、环境的设置可以不完整,但都是为突出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可教区分析:
从预习作业来看,学生经过初中、高一的小说教学,对通过人物、情节、道具等角度去探究主题,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和思考分析能力。之前也学过如何在典型事件、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引领学生还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塑造人物的形象?
作为高中小说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小说阅读视角,孙绍振说:“好情节,是把人物打出常轨,让人物的深层心理,非常规心态暴
露出来。”
本堂课尝试用穿越的形式,拉近学生的生活距离,用喜闻乐见且比较接地气的方式——综艺节目非诚勿扰模式深入浅出。将本文定位为“学习如何通过情节把人物打出常规后以凸显个性”的教学样本。【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梳理小说要素,借助背景资料,理顺情节,学习从关键词句的筛选与归纳中解读人物形象。
2.通过对“绝品”寓意的解读,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情节把人物打出常规”后以凸显个性,并由此理解主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画—人—情”之间关系的内涵探索;解读人物形象。
2.通过创设情境,用模拟演绎、表情解读等方式,感悟侠之人性、人情、人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真切体会作者节制又隐忍的表达,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体会作者继承和发扬“燕赵精神”的理想,审视真正的“我”以及我们要坚持什么。【教学重点】
把人物打出常规后如何凸显个性?从人物表情切入以鉴赏小说,理解主题。【教学难点】
什么是常规?如何打出?细细探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贴着人物写,是很多小说作家的创作经验。同理,作为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贴着学生设计,贴着生活存在。因此,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附二),课堂一起集中厘清一张关系网。
附一: 《绝品》学习任务单
1.初读这篇小说,感觉怎么样?喜欢这篇小说吗?为什么?
2.自读小说,提一个你觉得最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部分预习作业反馈见后)
3.将《绝品》浓缩为一个陈述句。
例:《故乡》—— “我”为接母亲和搬家返回故乡 《祝福》——悲惨的祥林嫂先后嫁了两个男人而且儿子被阿毛吃了。《西游记》——唐僧师徒战胜妖魔上西天取经。《绝品》—— 4.(1)何谓“常轨”?
读小说第一节到第五节,这五节写了什么?
三位主要人物均已出场,分析三位人物形象(文中找句子)。常先生: 刘三爷: 马氏:
情节上,交代了什么? 这五节起什么作用? 【预设分析】
常先生,外埠人,开装裱店,手艺很神。学问大,善谈。
刘三爷,保定富户,经营绸缎,颇有些家财,也做些收藏生意,考过秀才,饱学。性格爽快,极其信任常先生。马氏,刘三爷娘子,对常先生不信任,市井小人,普通人。
情节上,交代了什么:两人酒楼相识,谈话投机,渐成好友,偶尔常先生推荐些字画,刘三爷买些字画。(2)如何打出常轨?
举例:一向不爱读法语的小弗朗士,不可逆转地需要面临最后一堂法语课时,被打出常规了,因为他以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天然享有学习法语的权利了,于是深藏在他内心的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就冒了出来,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可是他却比平时更深刻、更完整了。(《最后一课》)
没有价值丢失三万六千法郎的项链,玛蒂尔德不知道自己还有勤劳坚强的一面。这种性格隐藏在她身上,日常生活中很难暴露,只有在非常的情况下才可能表现出来。(《项链》)
(3)请罗列第五段之后出现的一些影响情节发展的重大事件,非常规的事情,超出他们平常生活的事情?——刘三爷篇
【预设分析】
①常先生让刘三爷买下一幅唐代珍品,价值不菲。(在三爷不识货的情况下)
②第二天,常先生的店铺就被官府抄了,常先生从此失踪。(很像骗子的行径)
③马氏差人到京城请来古董行家鉴定那幅画,行家说“此画不假,可惜是揭品,便不值几文了。”(专家鉴定画不值钱)
④常先生夜回保定见三爷。(看三爷态度如何)
⑤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常先生一直对三爷隐瞒真实身份。)
⑥家业败落,三爷病倒,马氏偷卖画。(生存境遇的逼迫)(4)找出相关句子——马氏篇
“马氏听得呆了,什么宝贝,值这么多?”(18节)
“马氏终是放心不下那幅画,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鉴定那幅画。”(29节)“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33节)“马氏进来,讥笑道,常先生果真走了眼力,卖与我家老爷一张好画?”(38节)
“马氏听了,一声冷笑,真是报应,那次被他坑去了三千大洋。”(50节)
“马氏就瞒着三爷,把三爷的收藏拿去卖了。”(55节)
马氏与三爷的表现有巨大的反差。马氏是个普通人,市井小人,斤斤计较,看重钱财,不信任常先生,总以为常先生骗了三爷。
5.续写对联
给出上联:一幅古画亦真亦假成就天下绝品
请对下联:
附二:每位同学提一个你觉得最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部分预习作业反馈如下)
荐荐二2014下
语
文
教
案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第三篇:中职职业 语文教学设计比赛 一等奖获奖《合欢树》教学设计
错过,就是过错?
——《合欢树》教学设计
1.紧贴文本
立足《合欢树》散文文体特征,挖掘文中种种“错过”背后的复杂情感流动和深刻智性思考,领会作者独特选材视角和精到言语表达。紧紧抓住语言这把钥匙,打开文本,让学生真正深入“这一篇”,读懂“这一篇”。
2.紧贴学生
以学生的母爱体验和阅读初感为基础,以“错过”巧妙引入,抓住文中学生易忽略的质朴的对话、简洁的虚词,由寻“错过”到思“错过”,通过碰撞、咀嚼、表达,形成“错过,就是过错!”——“错过,就是过错?”的教学框架,使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由浅入深,把对文中母爱的感受提升到对生命真谛的领悟,体会流淌在史铁生文字里的“起伏”与“宁静”。
1.从“外”到“里”
文章有不同体式,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以合适的方法读不同体式的文本,从这一文本中读出应该读出的东西,即要有文体意识。散文叙述的是日常琐事,表达的是作者独特情感认知,它是作家的秘密,它最容易亲近,又最不容易读透。散文教学要将触角由外在的言说对象转到内在的作者独特情感体验以及言语表达上去。这是本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的出发点。
2.从“教”到“学” 设计亮点
教学理念
佐藤学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指出真正的教学应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应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身对话。以此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点,本设计尝试激活学生个体经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打开文本,找到学生与“这一”文本对接的通道。
1.文本定位
《合欢树》选自高教社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作为首篇,它意在引导学生以感受母爱生发对“人性美”的体悟。基础模块上下两册开篇课文都以“母爱”为话题,二者排放次序可谓精妙。《我的母亲》情感相对单纯,教学着力点在文本语言表达的分析和领会上,而《合欢树》内涵更为丰富,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教学着力点应是藉由文本语言表达探究作者对母爱和生命的独特体验。
2.文本特点
孙绍振指出,散文不仅要表现感觉、感情,更要关注理性的思考,智性的表达。《合欢树》突破了以前写母亲的亲情类散文的窠臼,融入了作者独特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该文有一般亲情文章对母爱的赞颂、怀念和愧疚,更有其独特之处:抒写母爱时选择“错过”的独特角度;在情的抒发之外,又蕴含了对母爱、生命的哲理思考。留给读者更多的反刍空间,也使本文跳脱出一般写母爱的文章,成为经典文本。因此仅将教学内容落在“母爱”上,是不够的,还应探究作者表现母爱的独特方式和经过情感过滤的“合欢树”、“孩子”中的深刻意蕴。
文本分析
学情分析 1.经验的遮蔽
从学生平时交流看,一说母爱,就联想到“伟大”、“奉献”、“温馨”等宏大概念,学生往往以自己对母爱的粗糙体验遮蔽了对这一篇文本的阅读。从以往阅读来看,学生能体会文中“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但是对文字之下“我”的复杂情感流动及作者选材的精到把握不深;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有所体会,但是对于反复出现的“孩子”及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稍显欠缺。本篇教学的起点在于去蔽,让学生从已有经验中跳脱出来,发现这一篇借多次“错过”抒写母爱的独特方式和所表达的独特情思。
2.表达的遮蔽
从学生平时表达看,一写母亲,就是“关怀”、“无私”、“崇高”,人云亦云的公式化表达背后看不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真我。本篇教学意义在于通过作者情感流动探索和选材之妙,反观自我,重新感受母爱,通过拟写比喻思考母爱,引起对生活和人生的触发启迪。
1.梳理文中的多次“错过”,通过换词、析词、补词的方法揣摩体会作者几次错过中的情感流动,通过补写诗歌、习作交流来探究作者选材表达之妙。
2.借助关键语句品析、师生经验交流,把握“合欢树”、“孩子”中对母爱、生命的哲理思考。3.通过拟写比喻反观自我,回味母爱,表达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通过换词、析词、补词揣摩把握作者几次“错过”中的情感流动。2.通过补写诗歌、习作交流探究作者选材布局之妙。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语句品析、师生经验交流,领会“合欢树”、“孩子”等重点语句中对母爱、生命的哲理思考。2.通过拟写比喻、课外阅读来反观自我,回味母爱,真实表达。
教学方法
1.问题引领法:本设计以“错过,就是过错?”为主问题,通过寻找“错过”和思考“错过”,引学生走进文本。
2.抓关键字句法:作家的秘密深藏在语言之下,本设计抓住人物对话、虚词,细细咀嚼,深入体会。
3.移情体验法:教师开放自己内心体验,希望与学生体验进行对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错过?
1.以“《合欢树》是一篇写 的文章”的问题引学生表达阅读初感。以某一学生的见解“《合欢树》是一篇写错过的文章”,引发学生好奇和争论。
要求:如果你赞同这一观点,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如果你不赞同这一观点,也在文中找出依据。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学生跳出文本,梳理阅读初感,教师借此了解学生整体阅读感受;抛出‚错过‛,引学生跳入文本,激发思考和碰撞,在学生表达中捕捉教学契机。】
二、错过,就是过错!寻“我”与“母亲”的错过
(一)心心相错——抓对话 1.不相让的斗气
找出10岁时的母子对话,体会母亲话里“呢”的作用和我的回答中修饰语“故意”的内涵。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母亲的得意、孩子气)教学过程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我的任性,针锋相对)【设计意图:打开文本,以对话为依托,借助词语增删,体会‚我‛少年时的叛逆。】
2.不理解的隔阂
找出20岁时的对话,尝试在两个“说”之前加上修饰语。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 说。(预估:不耐烦地、暴躁地、气馁地……)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 说,(预估:小心翼翼地、坚持地、凄楚地……)
3.不体谅的心痛
找出20岁时的另一次隐对话,分角色诵读,体味其中情感。
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自暴自弃)
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自责自悔)
补充材料:‚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与地坛》
【设计意图:打开文本,借助填补修饰语、诵读、补充材料,体会青年时对母爱的不理解。】
(二)生死相错——抓虚词
不复见的永别
读读删掉虚词的第四段,体会修饰语所表达的情感。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奖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设计意图:打开文本,借助对虚词的品析,体会作者随时间流转对母亲的理解和歉疚。】
(三)作者以现在的眼关注往事时,为什么挑选出的都是与母亲相错的时刻?
1.源于“我”的感情(错过=过错)
在错过中犯下的过错,成为悲伤愧疚的源头。根据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补写诗歌,师生交流。
世界上最伤痛的距离 是生与死的距离 更是当我就在你面前 你不能体会我爱你
世界上最伤痛的距离 是当你就在我面前
我不能体会你的爱 更是
2.彰显“我”的表达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引入同龄人习作帮助学生理解。习作片段:
她问我要是把诗的意境展现于微电影的镜头形式,有哪些景可取。我没有仔细思考,然后态度也不太好地教训几句:一首诗就那么几个字,拍成视频不就是一两秒的功夫?
随后她说不劳烦我了然后我也下了。这不是什么大事,要说就说家常琐事吧。但是我却慢慢感到不安。麻麻肯定因被我冷落而伤心。
我也想到前几天的事。我妈有个缺点,在她讲课的时候老是要黑我,比如是什么吸引了我家的小胖子天天在杭外跑步之类的。然后不知为何传到了同学耳朵里然后我就跪了。
那天和麻麻吃饭我义正严辞地批评了她一顿:你这是强烈干涉我的人生自由!她一脸委屈:我以儿子为自豪嘛。自豪你妹,你要自豪我就不要混了?
一如麻麻再怎么染发也遮不住的白鬓,再怎么化妆也盖不了的皱纹,岁月如诗如歌如童话,如狼如虎如尖牙。慢慢的慢慢的麻麻也会忘事儿,也会叹息,也会悲伤。而她始终默默地搀着我成长,在我的身后,一脸猥琐且幸福。
母爱并不总是温情脉脉,“爱我的人伤我最深”,世俗的母爱更多时候是争吵、责备、埋怨、哭泣、唠叨、代沟„„而能在这样的不和谐中发现隐秘的和音,在隔离之中找到跨越,即是“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探究不仅应在挖掘‚写了什么‛上,更应该立足‚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么写‛之上,通过补诗和作文示例,引学生理解文中的人、事、物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特殊的人、事、物,因此阅读本文不仅仅在于了解母亲,更要体会‚我‛通过人、事、物映射出的对母亲的感情。即把教学从文本的外在言语对象分析转向内在情感体验上来。】
三、错过,就是过错?
寻“母亲”、“我”与合欢树的错过
(一)错过花开——抓虚词
诵读第8段,抓住五个虚词,仔细品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领会这一段与“我”的成长虚实相应的关系。那年 竟(惊喜)第二年 还(不放弃)第三年 却又……而且(希望)又过一年 才(期盼)再过一年 都(自责)
【设计意图:抓住几个虚词,以少胜多,细细咀嚼,把握合欢树这一虚实相生的象征。】
(二)错过相见——抓关键词
文中有几次欲看合欢而错过?请找出来,仔细揣摩表面的“不愿”、“不能”之后的不想、不敢。
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不愿中的不敢)
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我心里一阵抖(痛),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不敢中的期待)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伤痛后的面对)
想摇车进小院真是不能了。……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不能中的纠结)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从字面滑过去,要发现潜行在字词之下的情感涌动,体会表面平实的文字与内在强烈的感情间形成的巨大张力。】
(三)为什么作者反复描述合欢树与“我”一次次错过?
错过不仅是过错,也是另一种相遇 1.对合欢树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和合欢树在精神上相遇。
有一天那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1。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2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问:两处“那棵树”含义一样吗?
那棵树1:“孩子”的合欢树,孩子感受到的母爱 那棵树2:“我”的合欢树,我感受到的母爱
生命流转,母爱轮回,合欢树对于“我”的独特意义,“我”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不会消亡。
【设计意图:理解反复出现的似与文本无关的孩子是教学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为攻破重难点,此处紧紧抓住‚孩子‛最后一次出现的语句,对重复的‚那棵树‛作深入剖析,挖掘相同的表象所指下的不同深层语意,帮助学生顺利理解作者通过孩子表达的对母爱和生命的思考。】
2.对合欢树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得以和自己相遇。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问:悲伤何以成为享受?
提供材料:在我大四即将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诊断为肝癌,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我曾写过两篇回忆父亲的文章,现在看到这两篇文章,眼泪依然会流下来,不同的是,几年前的文字带给我的是压抑痛苦的泪,而最近写的文字带来的是痛苦但释然的泪。请你猜猜看,哪段文字是最近写的?
片段一
他临走的时候很清醒,我死死抓住他的手,不停地喊他,不停地叫他,想要拉住他,想要留住他,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他说不出话来,只是眼也不眨地拼尽最后的力气盯着我,那眼神,满含着凄厉、怨恨、绝望、不舍、痛苦、嘱托……
就那样定格在我的记忆中,让我永生永世都无法忘却……
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美好的日子,不是要一起走下去的吗?(2005年)片段二
如果能够穿越,我想回到2002年那个春天,我想紧紧抱住那个在医院徘徊、奔走,绝望地长久呆坐在长凳上的自己,告诉她:不要害怕,一切都会过去,去好好抱抱你的父亲,听他说话,为他擦泪,不要害羞,对他说你爱他,对他说你已经不怪他的严厉,对他说因为有这样的正直磊落的父亲,你觉得很幸福很骄傲,告诉他所有你想的,告诉他你会为他好好走人生所有的路。
我曾经刻意回避这段时光,现在,我在黑夜写这样的文字,好象从更高的地方俯视另一个自己,好象和另一个自己交谈,‚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往事历历在目,父亲就好像站在我面前,似乎从来不曾消失,他镌刻在我的心中,已经成为我血脉,我思想的一个部分,回首往事,就如同史铁生说:‚悲伤也成享受。‛(2013年)
两段文字对父亲去世的伤痛有了不同的态度,第二段对爱的理解更深刻,对生命的思考更深入。悲伤也成享受,享受的是私藏的回忆,是对爱的理解,对生命的深入体验。
【设计意图:对“悲伤也成享受”的哲理思考的领悟也是教学重难点,为攻克重难点教师主动敞开内心,展示不同时段所写回忆父亲离世的片段,尝试对接上学生体验,通过时光流逝中教师不同感受的表达,点化学生。】
四、错过?相遇!
(一)深化
1.展示蒋子丹对史铁生作品的评价“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请同学们结合《合欢树》说说“起伏”、“平静”各指的是什么?
提示:文字(平实),起伏(感情),宁静(思考)
2.回顾“这是一篇关于 的散文”的问题,再次填充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理解。提示:生命、人生、母爱„„ 3.师生共同填写小诗总结全文。生命是一场又一场的错过
生命是一幕又一幕的相遇
生命是一回又一回的凝眸
生命是一次又一次的挥别
生命是一笔又一笔青春任性的墨迹 在岁月的宣纸上慢慢变淡发黄
【设计意图:以蒋子丹对史铁生文字的评价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推向理性认知,由一课走向一类,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史铁生作品的一扇门。再次回顾‚这是一篇关于 的散文‛的问题,使学生反观自己的阅读初感,总结学习内容,教师借此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二)拓展
1.好的比喻和好的散文一样,需要融合“我”的情感、“我”的思考、“我”的表达。以此为标准,比较下列比喻的优劣,并写一个关于母亲的比喻,表达你所感受到的母爱。
学生作品示例比较:母亲就像一把雨伞,为我遮风挡雨。
母亲就像一只鸭子,嘴是硬的,心是软的。
母亲就像一缕阳光,刺目但却温暖。
2.推荐阅读《我与地坛》,读出其中的“起伏”和“宁静”,把它写下来,在微博上分享。
【设计意图:读进去,发现作者,跳出来,反观自我。用构思比喻句的形式,领会象征手法化虚为实的妙处;比喻示例引导学生消除自我经验遮蔽,鼓励基于真实情感,融合个性的表达,发现独特的‚我‛。课的尾声应该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推荐阅读旨在对这一篇散文所学读法加以应用,进而引发学生对史铁生其他文章的阅读兴趣。】
第四篇:绝品教学设计
《绝品》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角度。2.理解小说 ‚绝品‛的多重含义。
3.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4.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
1.学习塑造人物的多重方法
2.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2.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文本内含,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预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预习,让学生回味预习中的思考。
学生听读,理清小说人物身份,主要活动、人物置身于其中的典型环境,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二、赏析课文
1.提问:在这篇文章中你发现了那些‚绝品‛? 明确:①物质方面,唐代古画是绝品 ②精神方面,常先生与刘三爷的个人友谊是绝品③他们二人在保护国宝方面体现的爱国义举,民族道义是绝品。④装裱技术方面,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板书: 绝品 唐代古画、友谊、爱国义举,民族道义
2.提问:文中的一些小的细节都可看出作者巧妙精心的设计。例如‚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样子容貌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与小说下文中的那些细节相呼应?
明确:一方面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与下文中常先生的革命党人的身份相呼应,另一方面与下文向刘三爷介绍交代古画的情节相呼应。
3.提问:刘三爷与常先生的友谊可以用哪两‚善‛来概括?彼此间的‚信‛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教师范读第五段)两人的友谊是萍水相逢,的君子之交。一个善饮,一个善谈。彼此间的信表现在‚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
板书:小信
4.提问:马氏在小说中的的第一次出现有什么表现?你怎样看待这一人物的性格? 明确:故事情节情节发展到这里,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起到烘托作用的人物就出场了,那就是马氏的出现。‚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到京城找行家鉴定。皆货真价实。如此几回,马氏也就不再疑。‛从马氏的这些表现来看,他对常先生不放心,私下里请人对刘三爷收藏来的画请行家进行了鉴定,‚皆货真价实‛ 五个字即是对画品的鉴定又是对常先生诚信的认可。由此可见马氏是一个遇事多疑,颇有心计,喜欢计较的人。
板书:马氏 多疑 有心计(烘托作用的人物)5.提问:小说中是如何评述那幅唐代古画的?是如何侧面描写它的价值的?常先生对刘三爷作怎样的嘱咐?
明确:作者运用简单的话语‚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交代了画的价值。侧面描写是通过常先生的动作描写与对画的包装细节描写来展现的。‚常先生携一布包,来到三爷家中。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包,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打开,那纸已泛深黄。但托裱一新。‛
常先生的嘱咐意味深长。
其一,‚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这一嘱托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二,‚三爷啊,关于此画。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信任与被迫离别的无奈尽在不言之中。此画的价值如何又给读者设下了一重悬念。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板书:无价之宝---唐代古画(侧面描写)
小结:在这一部分中,应检查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小说中刻画描写人物方法的认识。学习这篇小说缜密行文环环紧扣的艺术特点。
三、作业:
1.学写探究性的短文《品析常先生与刘三爷的义》
2.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形式,表现一种观察感受。
板书:
绝品:唐代古画 友谊 爱国义举 民族道义
第二课时
一、课文探究
请同学们把第一部分(小说开端部分)的课文内容概括复述一遍。重点回忆常先生、刘三爷、马氏在这一部分中的表现,进一步体会他们所表现出的形象特点。
(一)师生共同探究小说发展部分的内容。
1.常先生遭受怎样的变故?刘三爷与马氏对此各有怎样的表现,作者在这里分别刻画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变故是:‚ 第二天,三爷刚刚起床,下人来告,说常先生的店铺被官府抄了,已查封,常先生也不在店里。‛ 三爷表现:①‚三爷惊了脸,半晌说不出话来。‛②‚三爷听过,无动于衷。‛③‚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我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他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千虑一失,或许常先生走了眼。即使常先生知此内情,也或许另有难言之隐。不可怪他。’‛
性格特点:这些语言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刘三爷对常先生的遭遇感到震惊,陷入沉思。对常先生的人格深信不疑,绝不允许有人亵渎诋毁常先生。尽管面临着行家的鉴定有被骗的可能,他依然对常先生充满理解与信任。
马氏的表现,在这里被刻画得异常鲜明形象。起到了良好的衬托作用。如:①马氏终是放心不下那幅画,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家,鉴定那幅画。②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性格特点:作为家庭中的女主人,对巨资收藏始终心存疑虑,维护家庭利益也是无可厚非,当得知古画为不值钱的揭品时,她先前的疑虑似乎得到了印证,被骗的痛苦转为刻骨的仇恨便心疼地大骂。足见其精明泼辣的一面,更好的衬托出刘三爷的憨厚老实,对常先生信任的坚定不移。
板书: 马氏 精明泼辣
刘三爷 憨厚老实
2.小说中插入行家鉴定古画在结构与内容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他与前文常先生对画的评价相呼应(无价之宝),在后文又与王商人的鉴定相对照(宝中之宝)。
在内容上,使文章行文波澜起伏,也便于物情感态度随情节发展而自然转换。以马氏的多变,衬托刘三爷的坚定信义。
板书:刘三爷 坚定信义
3.常先生冬夜造访,如一幕独立的话剧,空间集中于一室之中,人物较少,且具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请大家分析一下这里有着怎样的矛盾冲突呢?
明确:冲突一,对马氏而言,常先生的到来如若骗子上门,怒从中生,分外眼红。这一反面衬托,更好的衬托了刘三爷的大度、雅量,对彼此间的信义坚定不移。
冲突二,常先生冒险来访与被官府缉拿之间的矛盾,可见他真是彼此间的友情置生死于度外。也是对刘三爷毫不怀疑彼此间情谊的肯定,这一正面衬托更加有力。
冲突三,似戏剧的尾声暗示出常先生的革命大义,与黑暗社会的矛盾,捐躯赴国难。把私人间的友情上升到革命大义的一面,既交代了人物身份,又突出了文章主旨。
板书:常先生 捐躯赴国难
刘三爷 大度、雅量
4.刘三爷彻夜赏字画‚入夜,三爷独自关在房中,把所有常先生帮他买下的字画,二十余幅,挂在房中,呆呆地看。看久了,就含了泪,叹一声。直看到天光大亮,才一一摘下,悉心收起。‛仿佛影视片中的特写镜头一般,经典凝练震撼人心,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情境的?
明确:这一节中‚独‛字甚妙,若伯牙失去钟子期,为知音亡去而悲,睹物思人,借画回忆历历往事,彻夜难眠悲从中生,足见其对于常先生之谊的眷念。
(二)师生共同探究小说高潮部分的内容。
1.在战祸迭起的社会环境中,刘三爷家中发生了哪些变故?体会这样安排材料的好处。明确:①后来军阀在保定开战,一场大火,三爷的店铺皆烧尽。②祸不单行,又一年,三爷又让土匪绑了票,索去许多财物,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③三爷也就病倒在了床上。
这里是小说中的略写,这样安排材料,简要交代刘先生的家庭变故,为下文突出刘三爷的义举――为护国宝而捐画作铺垫。
2.马氏为什么要卖字画?这样写有何深意?
明确: ‚家中已经败落到这步田地,我拿去换些钱,也好度日啊。‛ 这样写的深意是从家庭背景方面衬托刘三爷为王商人无尝捐画的义举。3.王商人为何说那幅画是宝中之宝?刘三爷为何愿意把画赠与王商人,你怎样评价这一义举?
明确:
宝中之宝:我猜想装裱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才苦心所为。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印证了常先生品格的光明磊落。)
赠画原因:‚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这些都是国宝,我恐家人不屑。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既点明了画的价值,有说明刘三爷是位重信义守诺言的豪侠之士,爱国之士,他重义轻财,护卫民族文化瑰宝,令人敬仰可歌可泣。)
板书:常先生 忠义可信
刘三爷 重信义守诺言 重义轻财 爱国
4.小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作者以雪景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雪,哑哑地落着。四野一时无声。‛以无声胜有声,借满天大雪巧妙的烘托了小说主人公的义满乾坤,义薄云天的高大人物形象。
板书:刘三爷 义满乾坤、义薄云天
二、小结 《绝品》一文是作者‚绝‛字头小说系列中重要的一篇,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小说构思巧妙,结构环环紧扣,颇有明清小说的遗风,作者由始至终在对比衬托中把主要人物写得鲜明形象。对马氏这一衬托人物作者的笔墨尤为精到,以其泼辣精明的表现成就了主要人物鲜明的个性形象,又通过常先生的活动变化,王商人的鉴赏品评把刘三爷的民族大义创造出来。为更好地体会谈歌小说的艺术特色,建议大家能够阅读他的其他数篇‚绝‛字头小说。
三、作业
1.完成思考与讨论及练习册。
2.为更好地了解有识之士那一历史时期对文物的保护情况,可以课外阅读的形式给学生补充讲解读者上的文章《1938年的较量》。
板书:马 氏 精明泼辣
常先生 捐躯赴国难 忠义可信
刘三爷 憨厚老实 坚定信义 大度、雅量 重信义守诺言
重义轻财 爱国义满乾坤 义薄云天
第五篇:绝品教学设计
《绝
品》
一、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绝品》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小说还只停留在感受和理解的层面上,还不具备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本文主题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需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设定:
1、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珍品的保护与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写文中的短句。
四、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六、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文为一篇文章人物形象为重点,所以本课主要分析文中人物。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而我国的书画艺术更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能够流传至今的书画已不多见。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艺术品更是宛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这也就导致了一些艺术品身价倍增,价格不菲,现在我们就来看这几幅画面:(放幻灯片)
相信大家看过这几幅画面之后一定都有个共同的感受,是不是都想拥有这样一幅画啊!但珍品终归是珍品,并非我们这些凡人所能拥有的。更何况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在于它自身的价值,更让人们难以忘怀的是围绕在这些珍品周围的人,事,物。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一幅唐代名画的故事。因为这幅画本身就是一件绝品。(幻灯显示课题,作者)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谈歌,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1971年参加工作,198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长篇小说《认识你真好》、《城市激情》等9部;中篇小说集《大厂》、《天下荒年》等7部;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绝唱》等四部;散文集《一吐为快》
背景:《绝品》记录的是发生在作者家乡保定的故事。课文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涕的人物形象: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他们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三 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谈歌说:小说因有故事,才有了无穷的魅力。那么《绝品》到底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概述一下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如:(1)、茶楼相识,收藏字画(2)、推荐绝品,重金收藏(3)、行家鉴定,绝品有“诈”
(4)、再见先生,竟成诀别
(5)、“卖画”度日,义赠绝品
大屏幕总结
四
分析人物性格
1.本篇文章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一幅唐代名画
2、围绕这幅画中珍品作者写了几个人物呢?主要人物是谁? 常先生
刘三爷
王商人 马氏 主要人物形象 ①常先生:
装裱店店主
斯文
装裱技艺高超
革命党人重情重义
信赖朋友 视死如归
舍生取义
热爱民族文化 ②刘三爷:
保定富户
经营绸缎生意
喜欢收藏
为人豪爽
重视友情 信任朋友
做人大度
信守承诺
爱护国宝 ③王商人:
不忘祖训
舍利取义
3、性格总结:刘三爷和常先生和王商人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怎样的品质、怎样的精神?
珍视友谊、重信守诺的高尚人品,保护祖国艺术珍品、热爱民族文化的爱国精神。
常先生对民族的大义凛然,刘三爷对朋友的义薄云天,王商人的舍利取义,以及常先生和刘三爷之间的肝胆相照的友情,都是义。无论在哪个年代,我们都应坚守这份正义,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五.根据所讲内容,让学生讨论并总结《绝品》的含义
明确:此处的“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本文中的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本文中的装裱技艺,能将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可谓技艺中的绝品;文中的人,刘三爷、常先生的为人,可谓人中的绝品;而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可谓是友情中的绝品。
六、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何深意?
以环境描写烘托出主题:充斥在苍茫的天地间的是人间正道,是放大的道与义,是千古传承的浩然正气,刘三爷悲壮地走了,然而,这道义却不会泯灭。
七、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领略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重点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真正的读懂了“绝品” 的内涵。在万籁俱寂的天地之间,他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留给我们的背影却是高大的,刘三爷对朋友的一诺千金、常先生对民族的舍生取义、王商人的不忘祖训,使他们成为屹立天地间的一个大写的“人”,这才是我们中国的脊梁,是真正的绝品。此时此刻,四野无声,雪落无痕,在这空气都为之凝结的寂静中,却有一股浩然正气屹立于天地之间。
回过头来再看“绝品”二字,既是独一无二,又是永不断绝。因为在王商人的身后还有我们,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传承着宝中之宝,在沿袭着民族精神,这正所谓“绝品不绝”!另附:堂堂清测试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