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3 苏州园林教学案 语文版
苏州园林
【课前寄语】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现存园林近二百处,因此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请随我走进苏州,走进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足迹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2.字词积累
轩榭(xuān xiâ)池沼(zhǎo)丘壑(hâ)嶙峋(lín xún)......阑干(lán)镂空(lòu)蔷薇(qiáng wēi)叠嶂(diã zhàng)...... 回廊(láng)斟酌(zhēn zhuó)...3.词语解释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嶙峋:枯瘦的样子。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方案。
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以及这些经历的理解和收获的知识。
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中指影响苏州园林作为一幅完美图画的设计。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构思)。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交流点拨】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交流点拨】a.整体: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b.局部:①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③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4.根据以上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并说说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文章的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思索和向往。(总—分—总的特点:
1、2段总说特征,3~9段分说,10段再总说。)步骤三 精读课文 赏析语言 1.揣摩说明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交流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交流点拨】“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交流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 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交流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小结:本文说明语言准确而又生动,严密而又精练,表现力很强,使文章充满情趣、画意。作者为我们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赞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2.把握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小组内交流看法。)【交流点拨】(1)作比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蟑,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一)总结课文 1.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交流点拨】a.记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b.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交流点拨】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展开,结构严谨,逻辑分明。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再说明总体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特色的四项原则设计(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最后结束全文。(二)拓展延伸
1.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交流点拨】要点:可按时间顺序;可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可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2.请根据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点,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交流点拨】苏州园林甲江南
共同特征:图画美
分说大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美 假山池沼的配合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美
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和谐美
总说:不止这些,引人寻味主
次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总说地位和影响:标本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第4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16.《化石吟》
编写:李磊 初审:刘亚 校审:张瑞颖、李继兵 审批:刘俊华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葱茏 骸骨 档案 猛犸 悄然
骸骨: 葱茏: 太古: 叹服:
造物主: 海枯石烂: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4.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二.课堂研讨: 1.解题:《化石吟》是一首 诗,以诗的形式写。“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思考:
(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三.巩固达标:
人常说,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真正的痛苦。虽然我们是小小少年,生活的天空晴多阴少,但我们依然在每一天为达成我们的每一个小小心愿劳碌拼搏。那一个个来去匆匆的身影,凝聚了几多苦乐悲欢。用笔用心记录下达成愿望的心路上的一段心绪,一缕情怀,让心怀通过倾诉变得更加健康而亮丽。
春天的小语是枝头的青绿,夏天的欢声是翻腾的热浪。秋天的吟唱是大地奉献给人类的渴望,冬天的倾诉是白雪带给我们的肃穆与冥想。
拥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湛蓝而高远的天空,是我们少年人的向往!珍惜宁静,放飞童心。
(1)给加粗的字注音 一缕()冥()想 吟()唱 湛()蓝 肃穆()倾()诉(2)这是一段文学栏目的少年主持人的话,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请简答。
(3)文中“春、夏、秋、冬”四句写出了()
A.努力向上的精神
B.少年的情怀 C.四季的美好
D.喜怒哀乐(4)“拥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湛蓝而高远的天空”,作为主持人的话,实际上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放飞童心”,可与第一段中的“___________”二字照应。
四.课堂小结: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17.《看云识天气》
编写:李磊 初审:刘亚 校审:张瑞颖、李继兵 审批:刘俊华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②理清文章的思路。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学习过程
1、检查预习
2、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 不同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18.绿色蝈蝈
编写:王冰太 初审:刘亚 校审:张瑞颖 李继兵 审批:刘俊华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蝈蝈的生活习性.
3、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4、巧用读书笔记,增加知识储备。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语言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大颚.()吮.取()钳.子(低劣.()篡.夺()喑.哑()窸窣..(gōu()火 shòu()猎 贪lān()哀háo()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这并„„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二、课堂研讨: 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
2.用简洁语言归纳梳理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3.作者告诉你们的这些信息,他是怎么得来的?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并说说你的启示吗?
3.合作学习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探究体验
《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再读(默读),探究品味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质疑。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三:小结
四.学习反思:学过本文,你有何收获?还应加强什么?写下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19.月亮上的足迹
编写:王冰太 初审:刘亚 校审:张瑞颖 李继兵 审批:刘俊华
学习目标:
1.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2.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2.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1、下列加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观测(câ)泯灭(mǐn)厄运(â)发酵(xiào)B、啜泣(chuò)小憩(qì)竦峙(shì)飞跃(yuâ)C、铁锹(qiāo)海域(yù)卓越(zhuō)潜行(qián)D、干涸(gū)梦寐(mâi)畅谈(chàng)轨道(guǐ)
2、选择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A、清澈 倔强 玷污 堕落 B、点缀 雏形 畅谈 观测 C、慷慨 闲适 禀告 风韵 D、报酬 奥恼 蹂躏 分辩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昂首挺立: 畅谈:
可望而不可即: 神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4、给下列各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________(探索、摸索、求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2)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了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________(奔、飞、驶)去。
(3)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________(挂、飘、悬)在飞船的上方。
(4)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________(观看、观测、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二、课堂研讨:
1.整体感知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2.合作学习
(1)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思考: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3.探究体验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三:小结 四:巩固拓展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一个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概括文段内容。
2.文段以________为其写作顺序,语言标志有________。3.为什么作者要精确地记录登月的时间?
文段二:
在树林里,有时人们会听到“笃、笃、笃”的响声。如果你蹑手蹑脚、屏住呼吸走上前去,就会发现,这是森林“医生”啄木鸟在“工作”。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它祖代相传,以食虫为生。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从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害虫虽然隐藏在树干深处,但一旦被啄木鸟发现,便休想逃命。
根据调查和研究,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贪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测算出,啄木鸟啄树的冲击速度,是每小时2080千米,当啄木鸟的头部从树上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冲击力也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一辆汽车如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10个重力常数。可想而知,1000个重力常数,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奇怪的是,啄木鸟从来不会因此而得脑震荡,头颈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①为什么啄木鸟有这种奇特的本领?②科学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还对啄木鸟作了解剖。③结果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④它的构造与众不同: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在脑子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样一来,通过流体传动的振动波,也许会得到减弱。⑤此外,啄木鸟的头部有非常大而有力的肌肉系统,也能起到消震和吸震的作用。⑥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啄木鸟的头部和它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作直线运动的,一点也没有侧向运动。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蹑()颈()剖()2.最后一段中第⑤句是病句,应该把 和 这两个词对调。3.第一段中有两个“它”,指代的对象一样吗?它们指代什么?
4.啄木鸟是如何捕害虫的?
5.第三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6.啄木鸟在啄木时能防震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五.学习反思:学过本文,你有何收获?还应加强什么?写下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20.山市
编写:王冰太 初审:刘亚 校审:张瑞颖 李继兵 审批:刘俊华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和它的美丽神奇
3、了解山市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其美丽神奇的特点,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并且养成探究的精神。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1、结合课文注释和有关资料,了解作者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2、查找有关资料,探寻山市形成的原因。
二、课堂研讨:
1.导入.2.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字。(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奂山()高插青冥()黯然缥缈()()()高垣睥睨()连亘()遂不可见()窗扉()倏忽()酒肆()逾时()(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注意这些字的写法。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碧瓦飞 mãng()高垣pì nì()()海市shân楼()直接xiāo汉()
2、再读课文,注意文言文朗读的节奏: A、提示
(1)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凡表示人物、地点、事件、事物名称的词或短语中间不能停顿,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的短语之间不能停顿,语义特别密切、组成一个词组的词语之间也不能停顿。
(2)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3)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4)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B、分小组展开朗读比赛,并且互相点评 3.合作学习
三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疏通文意。1结合注解,细读课文,标记难词难句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师生共同解答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然数年恒不一见()(2)相顾惊疑()(3)念近中无此禅院()(4)始悟为山市()(5)连亘六七里()(6)历历在目()(7)黯然缥缈()(8)或凭或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4.翻译下列句子
a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b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4.探究体验:
(1)山市形成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请发挥想象,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描述。
(2)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关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市的特点。(明确: 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变化。)
(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人们又称“山市”为“鬼市”?
5.质疑问难
问题: 试答: 三:小结
四:巩固拓展
1、《山市》作者,字留仙,别号,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朝代)文学家。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是一部 共491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多数故事通过描写 来反映社会生活,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他自称本书为“孤愤之书”。
3、准确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数年恒不一见()与同人饮楼上()
高插青冥()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堂若者()
坊若者()历历在目()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2)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五.学习反思:学过本文,你有何收获?还应加强什么?写下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编写:王冰太 初审:刘亚 校审:张瑞颖 李继兵 审批:刘俊华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掌握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3.据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 二 活动重点
学会搜集整理归纳有关“月球”的知识,懂得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达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复习目的 三. 活动难点
收集材料有困难的,可以组织学生重点阅读课本附带的资料 四 活动过程设计
一、活动准备:布置任务,利用半个月时间,结合中秋节开展活动 1一份这次学习的时间安排表;2一份详细的阅读书目和部分网址 3与月球有关的文字,传说,图片,录像
(每人一个文件袋,利用两星期左右收集有关材料,学生预先分组准备月球知识擂台赛,写一份自己对月球的认识)
二、活动导入
导语:
三、月球文化展示
1.把搜集来的资料、图片,筛选整理后,制作成幻灯片,向同学介绍。2.展示自己文件袋里收集的材料、图片,各小组交流成果,互相补充,互相探究,互相质疑,合作交流、协作学习、资源共享。
四、“我是月球小专家”擂台赛
提供擂台赛的题目,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比赛结束后进行总结
班长主持,课代表记录,以小组为单位,分五轮 第一轮 必答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比赛规则:
① 两队同学代表分别先抽取五个问题,赛台选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
② 答对一题得10分,答不完整或答错不扣分,再由场下同学回答。③ 答题时间30秒。
题目:
①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③ 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 ④ 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⑤ 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 ⑥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⑦ 月海是海吗? ⑧ 最大的月海叫什么?⑨ 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 ⑩ 月球的半径是多少? 第二轮 抢答题; 比赛规则:
① 主持人读完题,说“开始”时,第一时间举手者有优先解答权。② 第一发言人答不对或不完整的,小组其他人可适当补充,不得超时。③ 限时一分钟,答对一题加10分。④ 答错扣10。题目:
1. 人到了月球上为什么那么轻? 2. 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 3.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上的什么建筑? 4.月球是行星吗? 5.“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___________” 请对出下联。6.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着谁成功飞向太空,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活动。
7.民间所说的“天狗吃月”指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8.一人在白天同时看到了月亮和太阳,这可能吗?
9.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和地球差不多,所以人类可以到月球上去建立月球村。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这个说法对吗?
10.月球上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 第三轮 小组合作竟答题; 比赛规则: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
② 本队队员相互合作,完成规定的任务。③ 答对或基本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题目:
1.在2分钟内写出与月亮有关的别号或雅称,写多少算多少,每个10分。2.在2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月的四字词语多,写多少算多少,每个10分。第四轮 风险题 比赛规则:
1.每组选手选择一道不同分值的题目。2.在2分钟内完成。
3.答对加上相同的分数,答错扣去相同分数。题目:
1.10分的风险题:至少唱出两句与月亮有关的歌。
2.20分的风险题:1)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2)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3.30分的风险题:
第一组题(1)请猜谜语:明月当空——人尽仰(谜底“昂”)(2)请对歇后语:“猴子捞月亮”对什么?(白欢喜一场)
第二组题(1)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请说说为什么说月亮是“嫦娥”。(2)请猜谜语:“中秋菊盛开”,打一成语。(花好月圆)
第五轮:积累题
让学生看到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取长补短,提高对月球的认识
比赛规则: 1.由主持人说出一句带“月”的诗词句子, 之后由各组派一位代表回忆片刻后立即背出, 要求把诗词题目及作者也背出来。2.背对的所在组加10分3.背错的所在组不扣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五、“我是一个月球人”语言表述
开场白:你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注意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六、小结
结束语
让我们乘着“神州”号飞船,实现“嫦娥奔月”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一次“太阳与月亮”的对话;
让我们把今天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写成随笔,留在成长的记忆里。
七、教后反思或信息反馈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的内容,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的说明文。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生动。读者从中还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的高超及其深邃的文化修养。通过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准确的特点;
2、了解课文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品味游览苏州园林的情趣和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祖国民族的智慧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由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及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投影仪、图片、影碟机等
三、说教法
根据初二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及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苏州园林的优美动人的画面,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另外,我还在教学中设计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多个环节,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丰富知识的积累。此外,在教学中还设计了情感教育的环节,借助课题拓展,让学生在交流学习感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及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品味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一课的内容介绍并展示相关图片,同时提出疑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苏州园林这些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既可直观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上来,同时有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以下内容做好铺垫。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首先,联系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苏州园林的特征,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通过投影依次展示图片,让学生讨论、鉴赏交流、品味文章由总到分的协作顺序,及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分层介绍的方法。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是课文语言的一大特点,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特点却是教学中的难点。于是,我通过做课后练习题和投影以下练习题,如:“苏州园林之景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句中“似乎”能不能去掉?又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中“决不容许”能否改为“决不容忍‘?把”败笔“改为“改为”地方“等。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学习,并最终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这样,通过做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即避免了学习中的枯燥无味有增进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4、拓展、延伸
考虑到新课标中对方法和过程及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名胜古迹或其他景物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中相互交流介绍他们的特征。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观察概括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准确表达的能力。并由此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民族智慧结晶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5、小结教学内容,做课后、课外练习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
这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和理解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所以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特点: 完美的图画 总——分
说明顺 主——次
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 整体——局部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苏州园林》精品教案 语文版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
2、梳理结构,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逐步展开说明的方法。
3、抓住“总分结构”这一主要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4、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地位与价值,认识苏州园林与众不同的特色,激发自己欣赏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谁能告诉我苏州闻名全国的、最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是什么?苏州园林。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去看一看苏州园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苏州”来修饰、限制“园林”,明确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要介绍的是苏州的园林。题目直接点明写作对象,鲜明简洁,便于读者接受。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 1 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叶圣陶先生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4、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5、学习生字词。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玲珑(lóng).....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依傍(bàng)斟酌(zhuò).....对称(chèn)重峦叠嶂(zhàng)琢磨(zhuó)庸俗(yōng)....
6、理解生词。
7、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样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 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貌!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2、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说明层次介绍苏州园林的?
明确:从整体到局部,按“总—分—总”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
第一部分(1):说明写作动机,突出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9):作者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第一层(2):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点,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四个“讲究”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
第二层(3—6):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置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
第三层(7—9):从小处、细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第三部分(10):结尾留有余地,引人回味。
四、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从而显示了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及文章的说明方法和层次安排,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兼顾突出事物特点、运用说明方法、锤炼说明语言的。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讲究”,涉及苏州园林的总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也极好的领起了下面几段的分别说明。
二、精读课文,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3—6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阅读要求:(1)、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3—6),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3段,思考 :
(1)、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精讲)
(1)、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的?(学生默读第四节)分假山和池沼两种景色加以说明。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2)、为什么游览者攀登假山时会“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明确: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两个词恰切地解说了原因。艺术,指能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苏州园林假山堆叠是一种创造美的劳动,决不是机械的堆叠。
(3)、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明确: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布置景物;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并点缀一些石头或花草;池沼里既养鱼又植莲。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2)、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1)、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四、分析第二层(7—9):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
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提问:第7、8、9三节也在于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什么在第2节不加提示(如四个“讲究”)?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第一层的内容在第二节用四个“讲究”作提示以示重要,比较起来,这一层比较次要,这样安排显得主次分明。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3、先叫学生思考:第7节主要是讲什么?用什么方法说明? 归纳:着重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举例子 教师追问:举了几例?为什么读的时候感到不呆板?
三例:“阶砌旁边„„”,“墙上„„”,窗前„„。举例时注意使用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一个“栽”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即使是阶砌小处也不放过;“蔓延”一词表现爬山虎或蔷薇木香虎虎有生气,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一个“补”字,足见设计 者和匠师们是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齐读
4、指名学生朗读第8节。
明确:这一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以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一句中的那几个词是用得恰切的。“尽量”表示工细的程度;“决”表示“一定”的意思,对否定“庸俗”就显得更加坚决。“即使”是表示假设加让步的连词,用它虚写一笔往往是为了强调后边的结论。这几个词准确地说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能。
5、第9节说明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归纳:主要说明屋室装饰的色彩美,是运用作比较的方法
五、(10)最后的结束语留有余地,让人回味不尽。
六、教师小结:
苏州园林是体现了隐逸情趣的“城市山林”。苏州园林能使人在布局的自由中获得身心的自由,在物态的自然中复归人性的自然。北方皇家园林追求绚烂的色彩美,苏州园林则以素朴为美,粉墙黛瓦,质朴无华,没有强烈的视觉刺激,有的是柔和与宁静,更利于游览者们修身养性,投入自然地怀抱。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明确: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儿方面人手?(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1)、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4)、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 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 特点——用途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习说明方法:
(1)作比较:
第1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第3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5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3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举例子: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第6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7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 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9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作用:使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4)引资料:
第4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作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
1、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性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2、有时语言表达得更肯定,毫不含糊。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2)、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四:说明顺序: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4段中也有体现。
五、知识迁移:
1、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2、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六、教师小结:
苏州园林讲究不加雕饰的自然美。是的,有谁会拒绝那清水出芙蓉的美景呢?让我们除去罩在心灵上的面具吧,向同学和老师展现一个自自然然的自己。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四题。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与《中国石拱桥》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八、板书设计:
17、苏州园林
总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分说: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四个主要方面,三个次要方面。结语:不止这些,耐人寻味。——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图画美。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苏州园林》教案 语文版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2,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3,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4,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说明文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请大家先看一段苏州园林的影片。
二、重点字、词、句(1)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镂空(lòu)
蔷薇(qiáng wēi)
重峦叠嶂(luán zhàng)
斟酌(zhēn zhuó)(2)字义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池沼:天然的水池子。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3)熟读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课文整体把握
1,请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了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3,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文章第三至六段内容则与这四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另外,作者还从苏州园林的角落布置、门窗图案和色彩搭配三个细处简略地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苏州园林》是如何采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
参考答案:本文较多地采用比较方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在介绍布局时,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又如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这其中的原因是,它的周围有苍翠的树木、鲜艳的花卉,使人在幽静闲适的环境中依然有丰富多彩的感觉,所以没有用彩绘的必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2,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2,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对《苏州园林》作了宏观分析,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段落对本文作微观研究,充分领略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掌握必要的说明文知识。第一段(1—2自然段)
1,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简作分析。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2,举例说明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明确:“亭台轩榭”用“布局”;“池沼”用“配合”;“花草树木”用“映衬”;“近景远景”用“层次”。这里充分显示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第二段(3—9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为了说明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作比较、打比方。2,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4)请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5)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根据五、六自然段,完成下列作业:(1)概括段意。(2)指出说明方法。(3)指出说明顺序。
4,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三个自然段?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明确:这里,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第三段(10自然段)1,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 布置作业: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某个有趣的地方,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