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能燃烧多久》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01版)[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9:4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蜡烛能燃烧多久》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01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蜡烛能燃烧多久》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01版)》。

第一篇:《蜡烛能燃烧多久》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01版)

第二届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暨研讨会(深圳片区)现场观摩研讨课教学设计——《蜡烛能燃烧多久》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01版)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 胡善义

【课型】实验探究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杯中的蜡烛熄灭是由于子中的氧气不足。

2.不断补充空气,保证空气的流通,是保持蜡烛在杯中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进行探究的过程。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燃烧现象的兴趣。【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教科书第48、49页。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杯中的氧气烧完了吗;第二部分: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原有经验是“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杯中的蜡烛熄灭了,是因为杯中的氧气烧完了”;绝大部分学生还认为“将封闭的杯中留出空隙,蜡烛就能持续燃烧”。学生这两点认识是不科学的,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需要纠正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生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原有经验的矛盾冲突,引发 1 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对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空气的流通是保持蜡烛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

本节课学生是在多次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学习活动的。第一次矛盾冲突:架空杯子留出空隙,杯中蜡烛能持续燃烧,大量实验证实,蜡烛还是熄灭了。通过思辨活动,学生经历一次“肯定——否定”的转变。第二次矛盾冲突:杯中的氧气烧完了,两支蜡烛应该同时熄灭!实际的实验现象却是高的先熄灭,矮的后熄灭。这一次矛盾冲突激励学生尝试着去分析原因,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瓶颈”。瓶颈一:在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中,由于实验材料以及学生操作上的缘故,合理的实验设计可能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瓶颈二:分析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蜡烛后熄灭的原因,需要学生对热空气上升、燃烧生成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空气是看不见的透明气体也导致了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更为隐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课件模拟实验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归因。首先,教师提供的蜡烛,其高度在高于棋子或瓶盖的前提下,应该尽量短些,避免学生还没有开始扇(吹、吸)蜡烛就熄灭了。其次,要强调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辨析是实验设计有问题还是实验操作引起实验失败的,以便学生能改进实验深入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实验引导法,矛盾冲突法 【教学手段】实验,讨论,多媒体,动画课件

【板书设计】

《蜡烛能燃烧多久》实验记录表

班第 小组组员:

实验一:一支蜡烛燃烧的实验

罩在玻璃杯里的蜡烛会熄灭吗?我的猜测: 秒 实验结果: 秒 实验二:垫高实验

垫高玻璃杯后的蜡烛会熄灭吗?

我的猜测: 实验结果: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三: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 我们小组选择的方法:

所需材料:

实验结果:

我们小组的结论: 实验四:两支蜡烛燃烧的实验

罩在玻璃杯里的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哪支先熄灭?

我的猜测: 实验结果: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板书:蜡烛能燃烧多久。一、一支蜡烛的燃烧实验

1.这支点燃的蜡烛能燃烧多久?(一直烧完为止;还要考虑有没有被风吹灭了)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它能燃烧多久?(学生猜测)

3.屏幕上有时钟,可以帮我们计时。什么时候才可以开始计时?(杯口与桌面完全接触后,冒烟结束)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计时。(师:这支蜡烛在杯中燃烧了12秒)5.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子是密封的,里面的氧气烧完了)

〔杯中的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对现象进行解释。但杯子里的氧气真的烧完了吗?把标题的句号改成红色的“?”,埋下一个伏笔。〕

二、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

(一)架空杯子蜡烛能继续燃烧吗?

1.杯子是密封的,所以里面的蜡烛熄灭了,垫高杯口,让桌面和杯口留有空隙,蜡烛能持续燃烧吗?

2.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垫高杯口,让桌面和杯口留有空隙,蜡烛能持续燃烧。3.小组实验,要求根据实验现象,对自己原来的推测进行思考。4.发现什么问题了?跟你们的猜测一致吗?

5.为什么垫高了杯口,蜡烛还是熄灭了?(小组讨论)6.对氧气烧完了进行分析,并把句号改为问号。

7.汇总交流,用电脑演示分析(杯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还占据着空间;杯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没有出来,新鲜的空气没有进去)。

〔如何让杯中的蜡烛持续燃烧?学生能想出的方法固然不会只有“架空杯子,留出空隙”,但这种方法却是学生确认能让蜡烛持续燃烧的方法,大多数学生的逻辑推理是,杯子几乎是封闭的,显然杯中的氧气会不足,留出空隙应该可以让杯中的空气得到更新。此环节的设计不但是对学生原有错误认识的纠正,更为“空气流通是蜡烛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分析“垫高了杯口,蜡烛还是灭了”的原因,是设计能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方案的基础,同时是学生对原有的“有空隙,蜡烛就能持续燃烧”的认识的再认识,在原有认识与实际现象的矛盾冲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二)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设计

1.有什么办法能让杯中的蜡烛持续燃烧?(板书:持续燃烧)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预设:⑴将空气扇进去;⑵把空气吹(打)进去;⑶将杯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二氧化碳)吸出来;⑷在杯底打个洞„„

3.小组确定实验方案,填写好实验方案后领取实验器材。4.小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

5.小组汇报交流,成功的小组分析为什么蜡烛能持续燃烧,失败的小组分析为什么蜡烛还是熄灭了。汇报方式:我们采用什么方法,蜡烛最长燃烧几秒。

6.用吸、注射器打进空气、杯底开洞这些方法,为什么都能达到让蜡烛持续燃烧的目的?(出来的是什么,进去的是什么?都是为了用新鲜的空气替换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7.达到了空气能够流通的目的,(板书:空气流通)空气流通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空气流通是蜡烛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的认识,同时学生对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又影响着学生的实验设计。这个实验和以往实验的不同之处是它更加突出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在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中,也淡化了实验步骤,结合画图强调了归因分析。同时,实验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尤其是使用吸、扇、吹等方法,学生会由于操作上的问题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对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实验的失败可能不是实验设计的问题,而是实验操作上的失误,同时也鼓励学生多次实验,改进实验操作。〕

三、生活中我们有时却恰恰要阻止燃烧,要进行灭火。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灭火的呢?例如:油锅起火,盖上锅盖。泡沫灭火器用二氧化碳隔绝空气。这些都是让空气不流通。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灭火的知识,并尝试分析它们能灭火的原理。〔本课的学习是下一课《把火熄灭》学习的基础,课前收集有关灭火的方法是下一课学习的开始,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巩固。〕

四、新的探索

(一)两支蜡烛的燃烧实验

1.两支一高一矮的蜡烛,燃烧后罩上杯子,又会怎样?

2.学生猜测。(同时熄灭;高的先熄灭,矮的后熄灭;矮的先熄灭,高的后熄灭)

3.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描述现象。(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后熄灭)4.为什么杯中的长蜡烛先熄灭,短蜡烛后熄灭?必要的时候重复实验。〔教师要注意换杯或者往杯中吹气〕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课件演示。(蜡烛在燃烧过程,烧掉了氧气,生成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也就是大家说的二氧化碳,它们占据了杯子的空间,使蜡烛熄灭)

6.如果再加一支更高的和更短的蜡烛,它们在杯中的熄灭次序会怎样? 7.拓展:用大杯子罩住长短两个蜡烛,大杯子底部放一个装水的小杯子。观察并分析哪个蜡烛先熄灭。(短蜡烛先灭,长蜡烛后灭,与前面实验结论相反。因为水使大杯子底部的热空气降温,然后从两边向下沉积,超过短蜡烛高度时,短蜡烛熄灭。长蜡烛后灭)

〔长短不一的两支蜡烛在杯中的燃烧现象,使学生否定原有认识,但是学生对现象的解释需要“空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热的气体上升”及“冷空气下降”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学生又不能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去分析原因。教学中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虽然课件的模拟演示不是真实的现象,但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蜡烛能燃烧多久》教案设计

【单元分析】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教学中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蜡烛能燃烧多久,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第一课主要安排两个探究活动,蜡烛在杯子里熄灭上节课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计算蜡烛在杯内燃烧的时间有多长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着重于数据的处理上。探究活动二:分别在2个杯子和1个杯子中,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教学的拓展安排2个小实验,在钟罩里,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会怎样?如何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呢?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这一课的学习,并为第2课时作铺垫。

【课时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4、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

5、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

2、教学对象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实验器材】学生: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教师用:棋子若干、玻璃钟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思路: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二、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教学思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一),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学思路: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教学思路: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

(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教学思路: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教学思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三、课外拓展、教学铺垫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教学思路: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教学思路: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第三篇: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3.能够利用拉瓦锡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鉴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乐于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2.能仔细观察、尊重证据,感受美妙的、多样的、有规律的物质变化。科学知识:

1.知道蜡烛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并初步知道物质不灭的原理。

2.知道蜡烛燃烧中伴随的熔化是可逆的变化过程,而燃烧并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则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和内容分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科学课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四年级上册“水的变化”单元中,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形态的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使他们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这是前面两小节中已经学过的内容。)同时,还将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燃烧的蜡烛》主要是综合应用,既有可逆变化过程又有不可逆变化过程,既有形态上的变化又有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同时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板书设计: 燃烧的蜡烛 形态变化 变短 不变

产生新物质 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燃烧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能燃烧?你觉得这些东西在燃烧后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刚才很多孩子都说到东西燃烧后就减少了,甚至是没有了。在三百多年前,有一位法国科学家,他叫拉瓦锡,他对燃烧也非常感兴趣,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孩子们,想知道他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吗?那咱们打开书56页自由地读一读。

你从拉瓦锡的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在拉瓦锡的实验中物质燃烧后它的总重量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我们却认为东西燃烧后重量减少了。到底是我们的感知对,还是拉瓦锡的实验对?要知道这个结论我们该怎么办呢?(实验。)对,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实验。老师已经将材料给大家准备好了,请组长赶快打开让大家看看吧!聪明的孩子,根据老师带来的材料,你认为用什么材料来进行探究呢?(蜡烛。)用蜡烛来探究什么呢?(燃烧现象。)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蜡烛。

(二)在实验中观察蜡烛燃烧前及燃烧中的变化

怎么探究呢?同学们有没有最好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认真观察燃烧前后蜡烛的变化。)1.观察燃烧前的蜡烛。

如果不观察燃烧前的蜡烛,又怎么知道蜡烛燃烧后的变化呢?没有对比就没有变化。(板书:变化)所以我们应该先观察燃烧前的蜡烛。在观察时,我们可以通过看、闻、摸等方法,并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你认为需要多少时间?(最多2分钟。)赶快开始吧!(时间到,我们先不作交流。)2.观察燃烧中的蜡烛。下面我们要做点燃蜡烛,你认为点燃时要注意什么?如果不小心失火了,赶快用老师准备的湿毛巾来灭火。在这里老师也要提醒大家:点燃其中的一支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教师示范)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并准备交流,赶快实验吧!学生观察并记录。

小组选人到讲台上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固态蜡受热变成液态蜡,液态蜡冷却后又变成固态蜡,像这种变化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可逆的变化过程。它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板书形态变化。)

(三)蜡烛燃烧后的结果鉴定

刚才孩子们还发现蜡烛变短了,说明它被燃烧了,猜一猜:燃烧掉的蜡烛变成了什么?(学生猜测。)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澄清的石灰水,请看实验步骤,大家读一读。

1、将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一洁净的烧杯里,使杯壁上留有石灰水滴。

2、将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

3、观察杯壁上石灰水的变化。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板书新物质。)师:你们想知道这个新物质是什么吗?

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本第58页的“拉瓦锡的研究”。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这种新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其实就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变化,二氧化碳还能不能变回蜡烛呢?(不能)像这种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师:蜡烛燃烧后就不见了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着重认识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可逆的变化,也有不可逆的变化)你现在还认为东西燃烧后就减少了吗?

孩子们,在自然界里,有的变化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比如蜡烛熔化;有的变化则会产生新的物质,比如蜡烛燃烧。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变化能产生新物质的吗?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都让我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受益非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出物质燃烧后重量就减少了甚至是没有了,与大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物质燃烧后总重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形成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将“猜想”不仅用于科学探究的环节中,还用于教学实验的猜想,对教学环节的猜想中,充分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材料、一定的情景进行分析推理、合理猜想。如:当学生看到了材料后,让学生猜想今天要用什么材料探究什么现象,当学生观察完燃烧前的蜡烛后,让学生猜想下一步要做什么等。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规范学生的实验,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它正是我研究的新起点。课例点评:

推荐评价:《燃烧的蜡烛》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易琴老师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科学课的特点,较好地突出了小学科学课分年段的教学重点,较好地表现了自己对湘教版科学教材编写特点的正确理解,较好地照顾了教材本身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在教学时,注重科学课的科学性,在启发学生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规范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注意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材的使用上,既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又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学生思维调动上,既考虑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又能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与表达。综上所述,本课例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与科学课标精神的优秀课例。

第四篇:《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3.能够利用拉瓦锡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鉴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乐于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2.能仔细观察、尊重证据,感受美妙的、多样的、有规律的物质变化。科学知识

1.知道蜡烛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并初步知道物质不灭的原理。

2.知道蜡烛燃烧中伴随的熔化是可逆的变化过程,而燃烧并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则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教学准备

一小截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燃烧中,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教师讲述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关于燃烧的科学实验。

启发学生思考:密闭容器里木炭燃烧完后,总重量为什么没有改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活动 蜡烛的变化

1.观察:要求学生按照“蜡烛燃烧前”→“ 蜡烛燃烧中”→“蜡烛燃烧后的结果鉴定”的顺序来进行:

提示: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要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还要闻一闻燃烧过程中有什么气味,并用自己的方法来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情况。

2.学生实验观察。

3.鉴别蜡烛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4.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烧杯壁上澄清的石灰水滴变成乳白色)

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提供的“拉瓦锡的研究”,指导学生认识到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知道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变化。

5.对整个单元所学的物质的变化进行总结。

第五篇:半截蜡烛——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三案六环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教学资源与准备:

1、课件呈现资料,辅助教学。

2、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教案设计:

一、情境导入,联系历史,引入课题。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课件出示二战的画面以及资料,配合二战时期的影片。)同学们,70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板书:半截蜡烛)

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1、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作出简单批注。

2、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了吗?你从那感受到的?用“—”画下来。

3、德军凶残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三、交流展示:

1、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站的安全,与敌人智斗周旋,前后一共进行了哪几个回合的斗争,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新的内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请说出你的阅读困惑并尝试组内解决

2、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交流并自愿展示本组自学成果,其他组可以补充点评。

3、集体交流。

四、合作探究:

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不必强求结果统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握任务特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精讲点拨: 重难点:

同学们,先请大家各自读读课文的 第3 —7 自然段,看看这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与德军周旋、化解危机的,画出相关的句子朗读体会,交流新知。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课件出示描写伯诺德夫人的句子。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走近伯诺德夫人,理解她的品质)。

点拨: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2)她的内心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读,加深体会。她的紧张能在外表表现出来吗?如果表现了,后果是什么呢?

(4)课件出示他们紧张的语句: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5)同学们此时你的心理怎么样啊?指名说。

3、(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走近杰克)课件出示描述杰克的句子。

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引导学生领悟杰克的从容与镇定。

杰克是不是真的要生火?既然端不走蜡烛,为何还要生火呢?你能体会到什么。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一家三口此时的既紧张又无奈的心里。)你们的心理现在怎么样啊?

5、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走近杰奎琳,感悟她的品质)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再让学生仔细品读,体会小女儿的机智勇敢可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为什么小姑娘成功了呢?靠的是什么呢?

6、德国佬在这件事上显的有人性吗?为什么?德军走后他们一家会有何表现?

7、他们一家三口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呢?你能看出什么呢?

8、探讨交流塑造人物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点拨。

五、矫正反馈(见学案)

六、总结全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六、迁移应用。

一家三口你最欣赏谁?说说你欣赏的理由。你最想颁奖给谁?请写出你的颁奖词。

五、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编排演出课本剧,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学生有一定的创新,着重表现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2、推荐电影《辛特勒名单》、《钢琴师》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当时德军的凶残。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伯纳德夫人

杰克

机智勇敢

德国军官 杰奎琳

6、半截蜡烛

课前学案: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画出他们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认真阅读体会。

3、当()时,谁(),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体会他们是如何同德国佬周旋的。

4、读书的过程中,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5、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巩固案:

1.、伯偌德夫人的心里描写渲染了___________的气氛.2、如你是伯偌德夫人,在德国军走后,你想对儿子杰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指(),说它是“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是因为()。

4、“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中,“似乎”这个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4、展开想象的翅膀,选择一个人物,写出他(她)此时的内心独白。

下载《蜡烛能燃烧多久》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01版)[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蜡烛能燃烧多久》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01版)[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动作描写,品味......

    《蜡烛》教学设计

    《蜡 烛》教 学 设 计 教材分析 人说“蜡烛成灰泪始干”,但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笔下的“蜡烛”却永远不会熄灭,“泪”于是永远不会流干的!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南斯拉夫老妈妈几乎......

    《蜡烛》 教学设计

    《蜡烛》 教学设计 《蜡烛》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2、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初二1.2.3.4班 授课人:蒋琼英 教材分析 《蜡烛》位于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遗体......

    蜡烛教学设计

    蜡 烛 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 刘付娥 邮编: 061100 联系电话:*** QQ:1975418703@qq.com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

    《蜡烛》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蜡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二)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三)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

    六年级上册14《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01

    14 大瀑布的葬礼 教学过程: 一、读题思考: 拿到一篇文章我们首先吸引我们目光的便是——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越嚼越有味道。(出示:大瀑布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