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与热的教学案例
《电与热》的教学设计
密山三中:卢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注重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教材分析与处理】
“电和热”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编者的实施建议是根据生活现象发现问 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论,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中,体现从生活走得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实验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定性关系;再通过阅读探究;电热功率P与导体的R及通过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
用结论解答课前实验现象,继而再观察多媒体的两个演示实验,根据结论判断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领悟从生活走进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教学准备】
电池组、带蜡油的铅笔芯、带蜡油的铜丝、导线、“探究卷”、课件。
重点: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难点:P=IR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认识现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观察通电的电炉子和电饼铛,回答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
学生:电能转化成热能。
师语:请仔细观察,谈谈你的“发现”,并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师语:结合2引思:探究课题──在电流相同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过程:学生根据所给器材操作(参考装置图如下)。
学生:根据铜丝和铅笔芯上的蜡油熔化的快慢,推断出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热功率P与电阻R的定性关系。发现小结:在电流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功率越大。
2.阅读与探究。
目的:了解电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
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数据,得出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式。(附阅读卷)
小结关系式:P=I2R
师再引导:由P=UI、U=IR推导P=I2R,根据关系式,用语言描述热功率P与电阻R的关系。
探究结论: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为热的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三、应用与创新(2分钟)
目的:用刚刚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开课的实验现象。
(教师给出提示语,学生填相关知识)
1.过程:以探究卷形式学生解答实验现象。
师:多媒体大屏幕演示实验。
师:应用结论指出实验出现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2.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师语:请你回忆一下,生活中和许多产业中,哪些场合用到了电热器,请说出两个场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联想。
师语:利用电热器加热时,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哪些场合用电器通电时发热,但我们并不希望它们发热?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密山三中:卢文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它既是光的反射规律的后续,又为学习下一章《透镜及其应用》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十分重要,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折射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的规律,为以后几节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⑵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⑶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二)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⑵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形成尊重事 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因为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要求学生遇到未知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问题要去解决。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折射规律的探究。教学难点:折射规律的应用。
4、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
学具:硬币、一次性纸杯、铅笔、玻璃砖、玻璃杯、激光灯、玻璃水槽、画有刻度的纸板。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归纳法、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观察法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在学法上采取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法以及实验探索法、观察法等。主要体现在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合作、探究实验过程、归纳实验结果。这样设计可以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以活动为载体,这样来设计教学程序:
1、问题大拍卖
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同学们,今天我要来开个拍卖会”,学生们很奇怪:“拍卖什么呢?”“我今天要拍卖的是问题。是什么问题呢,请先用你带来的器材做几个小实验。”学生们一听做实验,兴趣就来了,教室里活跃起来。让学生做铅笔变弯实验、硬币再现实验、铅笔错位实验。然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玩偶再现、铅笔变弯、铅笔错位实验以及彩虹、海市蜃楼等的图片。“同学们,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今天要拍卖的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能竞标?”各小组学生争先恐后“购买”问题。我接着说:“问题‘买’走就得负责解释清楚,要想弄清楚,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吧!”我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参与中出发,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挑战无极限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要重体验轻讲授,重过程轻结果,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于光的折射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实验器材也容易采集,所以我把学生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对光的折射规律产生直观、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我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打开探究之门
猜想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积极鼓励学生猜想。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提出光射入不同介质中时还会沿直线传播吗?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可能会提出:仍沿直线传播;全部反射回去;全部入射;一部分反射,一部分入射等等。“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就需要大家自己动手去探究去验证。”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猜想的同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2)探究与发现
我先让学生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实验,验证上面的猜想。学生们先讨论要使实验效果明显应该怎样设计实验。经过讨论后得出在热水中滴几滴牛奶的方法比较好。这时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已经给他们准备了几袋牛奶。学生们用激光灯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在水面处还同时发生了反射。这样既验证了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又引出了本节课题:《光的折射》,同时板书课题。由于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并且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我让学生对比着光的反射规律来进行探究。探究的问题有: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⑵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 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要发生什么变化: ; ⑷光线垂直入射时光线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 ⑸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是可逆:。
首先我让学生四个人有机地组合为一个小组,自行分工,通过角色、责任的划分和组内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先在水槽中装入适量水,然后把纸板贴着水槽壁插入,让光沿着不同的方向入射,会清楚的看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这样的器材选择可以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学生更容易理解。
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让光线以不同的角度沿纸板入射进行观察。这时有的小组可能会因为在水槽中倒入的水量不合适造成观察不方便。这时我指导学生应把水加到纸板插入后水面和纸板上的水平线重合为止,这样才便于操作与观察。也有的小组会因为激光灯放置的位置不合适出现光线看不清楚,这时我及时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如何调整激光灯的位置才能清楚地看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学生首先让光线沿着纸板上的某一角度入射,可以观察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纸板上。然后把纸板对折一定的角度再让光线以原来的角度入射,结果这时在纸板的另一侧就看不到折射光线。这样对比起来研究自然得出三线共面和两线居两侧。然后学生利用手中的激光灯让光沿着纸板上的不同方向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按照要求进行观察并填写实验报告、试着画出光路图。然后我再让学生猜测如果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是不是也会发生折射呢?射到空气中的光线将向哪个方向偏折呢?由于学生在光的反射学习中已经知道光路是可逆的,就比较容易猜想到折射光线将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并试着画出光路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一种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和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享受了设计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个探究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折射现象,这比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和单纯讲述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接受。
(3)分析与论证
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画出的光路图,并结合大屏幕上展示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垂直射入水中、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的光路图进行比较、分析,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规律。我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4)交流与评估
科学探究的评估可能并不影响对探究结论的得出,但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能及时发现、改正错误和疏漏。所以我设计了交流与评估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光的折射规律。可能有些学生没有总结出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这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光的反射规律来进行分析,并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光路图。可能有些学生对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分不清楚,我帮助学生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总结为空水折小,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总结为水空折大。这样设计可以方便学生进行记忆。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学生总结的折射规律。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既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并且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3、竞标发布会
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设计了竞标发布会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毛遂自荐来当发布会的主持人。在学生的主持下,由课前竞标的小组对“购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后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来进行解答。由于学生理解了光的折射规律并结合所画的光路图就很容易找出原因。在学生解释了玩偶再现、渔民刺鱼等问题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光路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生把课前提出的问题解答完后就进入自由提问时间。让学生把自己还想要知道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主持人,由他来随机挑同学进行解答。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掀起了课堂的第二次高潮。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并且顺利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探究无止境
“同学们,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品尝到运用所学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快乐,我设计了下面的课外活动:
1、课下用玻璃砖代替水进行实验,来验证课堂上总结的规律。
2、调查身边还有那些由光的折射引起的现象,也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浏览、查询,看谁收集的多。
四、说板书设计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并强化了重点知识。
《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
密山三中:卢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教学重点: 探究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综摄式”教学模式的熟练程度 教学方法: 透镜式教学法──综摄式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多媒体,压强计,自制“可乐瓶”烧杯,水,刻度尺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一起看这样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生:观察,思考。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生:讨论,回答。水对底部有压强。
师:请大家继续看。
(教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生:观察,思考
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又说明什么?
师:讨论,回答。水对侧面有压强。
(说明:现在生活中,时常用塑料袋子装液体,如在青岛用塑料袋子盛啤酒、豆等。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得到启发,设计的实验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会觉着亲切,学生更加乐于思考,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师:刚才,咱们一起通过实验,学习了水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会不会不同?
生:不会。
师:那么,我们的结论应当是: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大家同意吧?
生:同意。
师:那么,再请大家思考一下:液体为什么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生:讨论,回答。因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跟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习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
二、进行新课
师:大家想过没有,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大家想一想
生:有
师:为什么说有呢?生:„„
师: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 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过没有,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
(说明:师生一起提出要研究探索的问题。由于中学物理知识的简单性及单一性,因此最终问题的确定不必像综摄法的操作那么复杂。大部分问题可直接提出,个别复杂些的问题也可在此环节中转化成一些更简单、更直接、更具体的问题。)• 引导类比
师: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组成,(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生:同意
师: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什么?
生:讨论,“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师: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的多告诉我。
生: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
师: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师: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生: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3.象征类比。
师: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的承受。现在以“无奈的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生:人在社会中、羊在圈中、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师: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熟悉的学习是如何无奈的承受?
生: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师生一起得出: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创造工程类比法将研究的问题与自己想到的日常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次运用直接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及幻想类比。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习惯。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太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 适用问题
师: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液滴的感受?
生: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滴所在的环境(液体的种类)有关。
(说明:将对熟悉问题的探索结果再类比到原先的研究问题上,类比出该研究问题的对应内容,从而使熟悉的问题再变成陌生的问题。)
• 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生: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说明:将对研究问题的探索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形成假说。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比较高的素质,把研究熟悉的问题所得的体会,一一对应到原来的问题上,形成新的假说。找到研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强调事物的类似效果。学生对熟悉事物的研究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自己的假说深信不疑,这时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假说仅仅是假说,我们还得进行下一步。)
• 检验论证
师:如何证明假说是否正确?
生:通过实验。
师: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这样,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型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一看到“U”型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那我们想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这个压强计如何使用?
生:讨论。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大的可乐瓶子,用它来装水,这样就能使水足够深,研究起来方便。下面就请大家一起讨论试验方案。
生:学生讨论,找到实验方案。
师:咱们一起交流你的实验方案,看其他同学的想法是否跟你一样,有没有你想不到的,有没有更好的想法是你想不到的。
生:交流。
师: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用你认为好的做法,去实验,验证咱们的假说。
生: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注意开始使“U”型管中的水面高度一样。
师:你的实验能得出结论吧?
生:能。
师:大家交流一下你得出的结论,看别的同学是否跟你的结论一样。
生:讨论,得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不同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说明:这一环节,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验证,热情很高,实验方法比较好。在以前的实验时,使用的烧杯太浅,实验时很不方便。自制的教具,用剪刀从大可乐瓶的颈部剪掉,用其装水,这样水就较深,在实验时,很容易完成。小组合作也很到位,一学生动手做,另一学生提醒、观察、记录—这都较好地体现了合作精神。)
• 评估
师:尽管大家意犹未尽,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1)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生:(分组讨论、总结、交流)
(说明:评估这节课,不仅仅局限在得出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过程的回顾、体验,从过程中,得出方法之类的东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着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本节课,最重要的是学会用类比的方法,把一些新的问题先分析,找到的特征,然后,类比到熟悉的事物,从熟悉的事物当中找到一定的规律,用这个规律类比出新问题的规律,形成假说。然后,想方设法验证假说,得出规律。)
• 知识应用
师:我们这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液体压强的规律,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请看课本,边阅读,边讨论。
生:阅读、讨论。
师:哪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什么是连通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回答,举例,补充。
师:除了书上举的几个例子外,你们能否通过讨论后,举出更多的例子。
生:„„
(说明: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回顾,讨论
师:哪位同学说说看,请大家交流交流生:„„
2007-2010年物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个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快乐.在逝去的十多年里,我从一个校园里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每当听到学生们对我说老师好的时候,我的心里便会荡漾起无边的幸福.刚迈上教坛的我心里非常清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一定要让自己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还记得刚进校的时候,当时的校长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假如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你就必然会发展!如果你对现在的状态满足了,就此停下了,那么你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当时听这句话好像很茫然„.,但是通过这十多年的实践,我渐渐悟出这句话的道理.为了在今后几年有更大的发展,特制定了这个发展规划,具体如下2007-2008年师德建设的发展目标
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既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为了配合上级贯彻教师师德建设,树立我校的品牌,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要有爱心,虚心学习,与学生交朋友,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开展为学生服务的活动.特别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予他们关心.发展定位——使自己成为一名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勤于育人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2008-2009年教学过程的目标发展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生产者 未来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直接为社会所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生产者,他的直接任务就是要造就培养对象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既然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认真研究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要求,按照校长提出更新理念,决战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思想,贯彻课改的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线,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变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突出教育的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统一的本质属性和综合性,社会性交织的一般属性,自始至终贯穿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中介者。教师要当好中介者,就需要帮助学生获取最新的,今后对社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不能总是把那种陈旧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无实用的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我们更应该让学生理解那些符合时代发展和需要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三,认真落实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水平,使它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技能,并且灵活运用的交际能力,养成自学数学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发展定位——力争在3-5年内成为市级以上《新课标》实施的攻坚分子,在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全镇范围内有所影响.2009-2010年个人成长的目标发展
从教10多年的我深知: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离不开教研组这块沃土,更离不开专业人仕的指导.我深深地感到,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整个教研组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个人的发展.只有整个组的老师共同发展,才能推出一堂堂优秀的展示课,才能写出一篇篇有价值的论文,才能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学生,最终才能推出一批品牌教师从而为我校能挤进全镇一流学校而奠定基础!发展定位——力争在3-5年成为物理学科的带路人,所研制的课题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具体实施:
一、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标准教学”的活动中,争取本学年达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为改变观念,切实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真真正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争取本学年达标。
二、坚持参加小学继续教育学习。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优秀的中学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要想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就得坚持参加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三、学习信息技术,动手制作较复杂的课件。电脑现已被运用到各行各业中,电脑的运用大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效率的提高。新世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驾驱课堂的能力,向45分钟要质量。因而能够制作一些分散教材难点、突出重点的生动课件来使用,无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学习信息技术,制作较难的课件是我的又一个发展规划。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既应该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应该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五、一学期准备一节“公开课”,写一篇高质量论文。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时时锻炼自己,让自己尽快地成为高素质高水平“人师”。每学期准备一节“公开课”,写一篇高质量论文是我又个发展规划。
六、做好读书笔记、写好教学反思,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知识在于积累,“厚积而薄发”是人民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做好读书笔记就能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阶梯,好好想想,看哪里做的不对。这样会使我们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也会让自己观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会有深层的认识。另外,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因而经常做好读书笔记、写教学反思可以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七、主动认真练习“三字”,坚持练写简笔画,练说普通话,也是我的一个发展规划。“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是教师的基本功。如能写一笔好字,不仅看着潇洒悦目,更能影响可塑性强的学生。简笔画可以使教师板书生动有趣,也会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因而,规划中不能没有基本功的训练。
浅谈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密山三中:卢文
物理学知识中本身隐含着重要的德育内容,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将它们挖掘出来,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便寓德育效果于智育教育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教书育人的新观念,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授课中要自然贴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决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产生的凝聚力可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使之对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无限关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物理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比如在“人造地球卫星”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及其伟大意义,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让世人瞩目。在“裂变和聚变”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国工作。“两弹元勋”邓稼先在建国初期,也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又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学时,教师可例举美籍华人王赣骏博士的事例,并介绍他的书《你能我也能》给学生做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以此类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看到祖国在飞速前进,立志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学习。这样做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是没有成效的,在多元化社会中成长的学生,在思想上不可避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误区,比如赶时髦、自私自利等等不好的思想倾向,丢弃了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在物理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一对相互作用力”时,我引用陶行之的一段话“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借别人的嘴骂自己”,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学生不打人不骂人,学会与人相处、相互帮助。同时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自谈,教师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方式,既挖掘了课文的主旨,又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在“噪声”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一个有修养的现代人应时刻警惕自己会成为令人厌恶的噪声来源”。又如在“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同一个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起居、健康、训练等因素而变化”,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歌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练嗓子,虽年过花甲却还能保持年轻时那优美动听的音色,意在勉励学生每做一件事都要持之以恒,要不畏严寒酷暑、刻苦学习。人类的科学史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奋斗史,每一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浸透着科学家辛勤的汗水,显示着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百折不挠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师可适当利用这些素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教学“电磁感应现象”后,老师可深有感触地说:法拉第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整整用了十年时间,而跟他同时期开始研究的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中途放弃了,都没有取得成功。只有法拉第孜孜不倦的执着地追求,终于在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完成了这重大的科学发现,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机会只赐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法拉第对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给予他崇高的地位和荣誉,但他并不看重这些,他出身贫寒,成名后仍然热爱贫苦人民,还发起专门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的知识讲座,自己坚持讲了19年。勉励学生发扬这种崇高的优良品质,鼓励学生发奋学习,敢于质疑,大胆创新。
四、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
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日常生活或物理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摸棱两可的疑难问题,学生的观点不统一,这时让事实来回答问题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比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开始学生对“在真空中,羽毛和铜钱同时落下”,感到不可思义、将信将疑,此时要学生立刻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是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又如在教学“天然放射现象”时,介绍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贝克勒耳,他在病危之际也不舍得离开实验室,他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对科学的痴迷,对真理的追求,造就了一代代令人瞩目的科学家。在活动和实验中若有学生打退堂鼓,可用“爱迪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崎岖的山路上勇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将德育教育融入物理学习中,不但可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对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小学师资队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电与热教案
电与热
授课教师:高德界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热器.2.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通过电热器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焦耳定律.〖学习重点〗
探究电热与电阻、电流、时间的关系.〖学习难点〗
探究电热与电阻、电流、时间的关系.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小时候有没有撒过慌?上个星期的一个下午,我准备去打球,于是叮嘱我那上五年级的小孩,让他在家写作业,不许看电视,他也答应了,后来我就去了。过来一个小时这样我回来了,看见他还在写作业,电视也没开,我就问他偷看电视没有。只见他神色慌张地说:“没有啊!”我过去摸了一下电视的外壳,说:“看了吧?你是不是说谎了?”这时他才不好意思地承认看了。同学们猜猜,我是怎么知道我小孩偷看电视的?
二、预学检测
1.电流的热效应:由于导体具有电阻,所以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______,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回答)发热
2.电热器:是利用电流做功将____能全部转化为____能的装置.(回答)电 内 3.电热器的原理: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______效应制成的.(回答)热 4.请你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的电热器.(回答、点评、看图片)
热得快、电暖气、电水壶、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热毯、白炽灯等 在生活中电热器被人们广泛使用,这是因为电热器有许多优点,那么电热器都有哪些优点呢?
5.电热器的优点有哪些?(讨论、回答、点评)
1.清洁卫生,无污染2.热效率高 3.便于控制和调节温度
电热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有害的一面,例如夏季电视机和电动机如果长时间连续使用就容易烧坏,所以在设计和制造电热器时也应该考虑它的散热问题。6.用电器为了防止电热造成危害,都采取了哪些散热措施?(观察图片、总结)
观察电脑上的风扇、散热片、电视机上的散热窗、电动机上的风扇和外壳上皱折形状的散热片)
1.设计风扇 2.安装散热片 3.设计散热窗
7.焦耳定律:焦耳定律是用来定量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的一条规律.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其内容为: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回答补充)热量 电流的平方 导体的电阻 通电时间 Q=I2Rt
三、探究活动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有多有少,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围绕这一问题看看生活中的几种现象,并进行猜想。
现象1:家庭电路正常工作时导线不怎么热,但是当发生短路时,导线上会产生很多热量,会把导线的绝缘皮烧掉,甚至发生火灾。
现象2:电灯在工作时,温度很高,但与电灯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现象3:电热水壶烧开一壶水需要的时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时间长。猜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补充)1.电热可能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可能越多 猜想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补充)2.电热可能与电阻大小有关,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可能越多
猜想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补充)3.电热可能与通电时间有关,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可能越多(3)设计实验
1.我们如何判断电热的多少呢?(温度计)电热同时与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三个因素有关,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2.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影响电热的因素呢?(回答)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哪些变量不变?选用两只电阻丝的阻值有什么要求?两只电阻丝应该怎样连接?为什么?(回答)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不变 选择两个阻值不同的电阻 串联 保证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4.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应控制哪些变量不变?怎样比较?(讨论、回答)5.在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时要控制哪些变量不变?(回答)
控制电流和电阻不变(4)进行实验(5)实验结论
1.电热与电阻有什么关系?(讨论、回答、如何比较?)在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电热越多。2.电热与电流有什么关系?(讨论、回答、如何比较?)在电阻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流越大产生的电热越多 3.电热与通电时间有什么关系?(回答)
在电流和电阻一定时,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电热越多 4.总结探究结论(讨论、回答、补充)
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电流越大,电阻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那么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到底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英国的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这就是著名的焦耳定律。那么焦耳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2.焦耳定律用公式如何表示?(回答)Q=I2Rt
3.如果是纯电阻用电器,我们也可以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得到焦耳定律的公式,请你来试试。
对于纯电阻用电器,电流做的功等于电流产生的______.(热量)即:_____=_____(W=Q)
因为:W=________,又根据欧姆定律:U=______(UIt IR)2所以:Q=IRt(展示、评价)4.出示例题讲解。
5.补充习题(51页课后练习1.2)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各装置中,属于电热器的是()(回答)B用来加热的设备 A.电动机 B.电炉子 C.电视机 D.发电机 2.下列物体是用来防止电热危害的是()(回答质疑)D(利用电热 散热片和金属外壳都是传递有用热量的而不是为了降低发热体温度的)A.供取暖用的电褥子 B.电热取暖器的散热片 C.电熨斗的金属外壳 D.电视机上的散热窗
3.当温度降到很低时,某些金属导体的电阻会突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假如所有的导体都没有了电阻,当用电器通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回答)B(电阻为零电阻就不发热)
A.白炽灯仍然能发光 B.电动机仍然能转动 C.电饭锅仍然能煮饭 D.电熨斗仍然能熨烫衣服 4.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利用电热的是()
A.用电饭锅煮饭 B.用电热孵卵器孵化小鸡 C.用电熨斗熨衣服 D.电视机加散热窗
五、本节收获/课后反思
1.你了解的电热器有哪些?电热器采取哪些措施散热?
电热油汀、热得快、电暖气、电水壶、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热毯、白炽灯等 1.设计风扇 2.安装散热片 3.设计散热窗
2.探究焦耳定律时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控制变量法)3.焦耳定律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五、学生作业 51页课后练习
第三篇:电与热教案
电与热
黄堤镇一中
布天芳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电流相通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组织知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目标展示,导入新课
1.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本节课分为四个小学习目标:1.电流的热效应;2.探究实验;3.焦耳定律;4.电热的利用与防护
2.给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展示图片的同时让学生考虑电能有什么用途,在图片中电能转化成了什么能。引出本节课的新课。
二、展示新课
(一)电流的热效应
由刚才展示的一组图片可以知道有些机器把电能 转化成动能的同时也转化成少量的热能,有些机器是完 是把电能转化成热能。给出电流热效应的概念。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把电能转化成热,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让学生自己举出更多的有关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例子。向学生展示电阻丝发红的视频,提出问题如下: 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为什么?那么,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
1.探究一: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展示动画演示实验
让学生总结,老师完善结论: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2.探究二: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是否跟电流的大小有关 展示动画演示实验
让学生总结,老师完善结论:在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流打的导体产生的热量多。
3.探究三: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通电时间是否有关? 展示动画演示实验
总上三个实验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展示欧姆的图片,介绍欧姆其人。
(三)焦耳定律
介绍焦耳定律的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焦耳定律。
介绍焦耳定律公式的单位 推出焦耳定律公式的变形式
例题展示: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源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四)电热的利用与防止
通过图片展示电热的利用与防止,赠送学生两条家庭用电小常识
三、本课小结
四、讨论与练习
第四篇: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
《电与热》教学反思
在这次创新杯教学能手比赛中,我选择了《电与热》作为课题。本节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从选题的方面来看,我认为本节课能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特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回顾本节课上课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有以下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成功之处:
1、课题的引入是一大亮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引入时设计了一个身边的小场景:场景给出后,学生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了,而且对场景的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学生感受电发热的实验也是一大亮点:这个实验即让学生亲自感受了电能发热,又对下一个问题(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起到了引入的作用。学生通过亲自感受,并带着问题进入实验探究。
3、实验探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感受实验;发动学生进行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实验结论。
二、不足之处:
1、在焦耳定律的理论推导中,给出公式太多:焦耳定律是本节课的难点,物理公式的推导又很抽象,在本环节中,我不应该把求功率的公式全部板书出来,这样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在此环节中用的时间较多了一点。
2、实验结论总结过快: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总结实验结论,此环节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叫几个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例题讲解不够透彻:虽然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做对例题,但是可以在此处引导学生做题的思路,这有助于在今后遇到题目学会自主分析。
4、练习的设计可以做到更精一些:有一个练习题可以设计成几个小问题,把求热量和电能分开,让学生发现最后的计算结果是热量和电能相等,这样可以进一步说明电能全部转化成热。这样更有助于突破本节的难点。
通过本次的锻炼,我觉得收获甚多。这不仅让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而且还能从同事们的听课评课中吸取大量的宝贵意见。在这里,我要感谢给我宝贵意见的各位同事,特别感谢王力宏,孟凡志两位老师帮我精心准备实验。
第五篇:电和热教案
第四节 电和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知道利用电热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热爱科学的兴趣。
2.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学生用:烧瓶、温度计、铜丝、电炉丝、导线、煤油、电源.演示用:电炉、电熨斗、热得快等电热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样的方法应该是控制变量法。
[师]同学们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开始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生]两个瓶中温度不同。
[生]浸泡着镍铬合金丝的瓶中温度计指示的温度高。(引导学生分析)
[生]煤油温度高,说明煤油中的金属丝产生的热量多,即电阻大的金属丝产生热量较多。
[师]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把金属丝做成螺旋状,直的不行吗?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演示。
[演示]电热切割(可让1~2位同学演示)
如图,电阻丝和铜丝各一段,在木架上串联后接入电压为4~6 V的蓄电池组上,同时将相同的泡沫塑料板与电阻丝和铜丝接触(过一会)。
[生]和电阻丝接触的塑料泡沫板被烧熔切开,和铜丝接触的没有切开。
[生]这说明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多。
[生]就是说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师]大家都同意后一个同学归纳的结论吗?
(同学们开始议论。教师提醒大家:他是不是忽视了一个重要条件:从实验考虑)
[生]电阻丝和铜丝在同一个串联电路中,它们工作的时间相同。[生]应该说,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
U,将二式中UR
同学们在演算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代入计算的时候,要将电流的单位“A”一起平方,不能写成P=I2R=22 A×2 Ω=8 W,安培和欧姆相乘,不能得到瓦特。
[师]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利用公式推导得出了电流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回答本节开始时的问题?
[生]导线和用电器(电炉或电饭锅或电灯)中通过的电流相同,但是导线的电阻较小,而那些电器的电阻较大,所以,那些电器发热,而导线几乎感觉不到热。
[师]生活中有些电热我们要利用,有些电热我们是要防止的。2.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师]关于电热的利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比如„„ [生]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电炉„„
[师]同学们举出的都是利用电来加热的设备,都是常见的电热器。...出示电炉(可用投影仪投影放大)
[师]电热器的主要部分是发热体.同学们观察电炉由什么组成? [生]主要是炉丝即电阻丝。
[生]还必须有炉盘,电炉盘是绝缘材料做成的。[师]从实际考虑,电炉丝应该有什么要求?
[生]电炉就是要靠电炉丝发热的,所以炉丝的电阻应该很大。[生]炉丝还应有较高的熔点,这样它在发热时才不容易烧断。[师]同学们以电炉为例说明发热体是什么做的?
[生]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
(教师出示“热得快”、电饭锅、电熨斗等电热器,并能将电饭锅、电熨斗的发热板取出让学生观察,向学生说明,其他的电热器也都需要用电阻大、熔点高的金属导体作为发热体)
的使用,长期不用的电器隔一段时间要通电,是为了利用电热来驱潮,是电热的利用。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家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下知识
1.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2.电热的利用及防止。
四、板书设计
1.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P=I2R
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2.电热的利用和防止(1)电热的利用
电热器:利用电来加热的设备。发热体: 电热的优点:(2)防止电热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