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与生活》教学设计
《电与生活》教学设计
尉玉玲
教学目标:
(1)感受电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电的有关内容的兴趣和欲望。
(2)培养学生根据一些生活经验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猜想能力。
(3)经历一次简单的调查与数据整理的过程。
(3)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初步渗透能量转换的思想。教学准备
《停电》录像片段(可选)、电器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关于停电的猜想
1.活动:观看录像,黑夜已经降临,一家人正在各自忙碌着。儿子正在台灯下作业,爷爷正在看报纸,爸爸在电脑前忙碌着,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突然一片漆黑,停电了!
2.讨论:推想录像中,停电对这一家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请遭遇过停电的同学谈感受。
(如果没有录像条件,以上环节可以省略,直接提出停电的话题,从让学生谈自己曾经遇到停电时感受开始引如新课)
3.推想: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把停电对我们的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写下来,看谁想得多。在更大的范围内推想停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把自己能想到的停电后可能造成的影响写下来。
4.交流:把大家写出来的停电后果的猜想汇集到黑板上,简单归类统计一下停电给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造成了影响。
二、电器大调查
(经历一次简单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调查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
1.电是通过哪些器具为人们做了哪些工作?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用电器的名称和所完成的工作。(知道一些常见的电器,渗透能量转换的思想)2.统计小组成员知道的电器种类和家用电器数量
小组成员家用电器数据统计
电器名称数量完成的工作
3.统计分析全班同学所知道的电器种类和家用电器种类和数量
统计家用电器的种类数量,分析数据,看看哪些电器分别帮助我们做了哪些事,使用最多的是什么。
统计自己所知道的电器,看看它们都涉及到哪些领域。
讨论:电通过电器都变成了什么?(渗透能量转化思想,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清晰掌握相关概念)
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到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广泛运用,已经是我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
4.介绍“我”所知道的电器,向全不知道的同学介绍自己所知道的电器,说清楚它的名称、作用和功能。
三、停电的原因 电已经是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的了。时而发生的停电事故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生命安全事故。但为什么会停电呢?
1.猜想停电的原因
2.查阅资料,检验自己的猜想(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分析一份数据资料,学生分析造成停电的主要原因)
3.针对停电的原因,讨论自己如何为解决停电问题做一点自己的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总结
通过这一课,我们经历了哪些活动,有哪些收获? 注:以上各环节占用时间皆为大约数,仅供参考。
《电与生活》说课稿
尉玉玲
教材分析:
《电与生活》是小学三年级《人口与环境》第四课。电的发现与应用作为一项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几乎改变了人类的整个生活。电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然而,由于电的广泛利用,人们已经对此熟视无睹。这一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对电的运用已经“熟视”而又“无睹”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猜想、调查等活动,引导他们体会电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习本单元的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
(1)感受电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电的有关内容的兴趣和欲望。
(2)培养学生根据一些生活经验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猜想能力。
(3)经历一次简单的调查与数据整理的过程。
(3)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初步渗透能量转换的思想。教学准备
《停电》录像片段(可选)、电器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关于停电的猜想
1.活动:观看录像,黑夜已经降临,一家人正在各自忙碌着。儿子正在台灯下作业,爷爷正在看报纸,爸爸在电脑前忙碌着,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突然一片漆黑,停电了!
2.讨论:推想录像中,停电对这一家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请遭遇过停电的同学谈感受。
(如果没有录像条件,以上环节可以省略,直接提出停电的话题,从让学生谈自己曾经遇到停电时感受开始引如新课)
3.推想: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把停电对我们的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写下来,看谁想得多。在更大的范围内推想停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把自己能想到的停电后可能造成的影响写下来。
4.交流:把大家写出来的停电后果的猜想汇集到黑板上,简单归类统计一下停电给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造成了影响。
二、电器大调查
(经历一次简单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调查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
1.电是通过哪些器具为人们做了哪些工作?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用电器的名称和所完成的工作。(知道一些常见的电器,渗透能量转换的思想)2.统计小组成员知道的电器种类和家用电器数量
小组成员家用电器数据统计
电器名称数量完成的工作
3.统计分析全班同学所知道的电器种类和家用电器种类和数量
统计家用电器的种类数量,分析数据,看看哪些电器分别帮助我们做了哪些事,使用最多的是什么。统计自己所知道的电器,看看它们都涉及到哪些领域。
讨论:电通过电器都变成了什么?(渗透能量转化思想,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清晰掌握相关概念)
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到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广泛运用,已经是我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
4.介绍“我”所知道的电器,向全不知道的同学介绍自己所知道的电器,说清楚它的名称、作用和功能。
三、停电的原因
电已经是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的了。时而发生的停电事故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生命安全事故。但为什么会停电呢?
1.猜想停电的原因
2.查阅资料,检验自己的猜想(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分析一份数据资料,学生分析造成停电的主要原因)
3.针对停电的原因,讨论自己如何为解决停电问题做一点自己的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总结
通过这一课,我们经历了哪些活动,有哪些收获? 注:以上各环节占用时间皆为大约数,仅供参考。
《电与生活》教学反思
尉玉玲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人口与环境》第四课,由于电在现代生活中的普及,小朋友在学校、家里及很多地方都离不开电,因此对电还是有相当的了解的,电器的操作很简单,但是关于“电”的问题却又多又杂,学生对于能科学的了解电,以及掌握正确的用电方法,恐怕都不是十分了解。因此上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调查身边的各种家用电器名称、数量和用什么电,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上课时十分踊跃地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小组能一口气报上26种电器。让学生知道电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没有电会带来的危害,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环节时,学生在掌握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后还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篇:《电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要求: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2、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3、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活动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2、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全班交流!
●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3、交流我们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D、关与电的科学家
…………………………
4、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全班交流。
第三篇:《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开启学科素养之门
哈尔冰市地段小学傅禹杰
科学课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课程。其中充满了趣味性的知识,充满了猜测,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实验操作。孩子们在动脑思考、独立设计实验,合作探究,互相讨论交流中不断成长。
通过学习,他们学会了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收获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齐头并进,寓教于乐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我主要着力于三点:
一、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
二、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三、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在《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中,教学伊始,我请孩子们说一说他们的家中有哪些家用电器,这些家用电器的作用和功能又是什么?
孩子们来了兴致,各抒己见。期间,我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述,不得重复课堂氛围。
顿时进入活跃的状态。然后我又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些电器中哪个最重要?这些电器靠什么来工作的呢?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孩子们一致认为电灯最重要。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幻灯片—爱迪生在凝神思考的话画面。请学生们说说对爱迪生的了解。
学生们只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于是我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给孩子们讲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爱迪生是美国大发明家,只上过几年小学,但他从小就迷上了发明创造。1877年开始,爱迪生决心发明一种安全而长寿的电灯。他先后试验了1600多种灯丝材料,都未成功,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通过反复试验,爱迪生总结出玻璃泡内必须保持真空状态,于是他用碳化棉丝装入真空玻璃泡内。
1879年12月21日,他和助手接通了电流后,这只电灯亮了,这是世界上第一盏电灯,灯丝燃烧了48小时。以后,爱迪生又成功地用竹丝作灯丝,首次在市场上出售,后来又用纸条碳化后作灯丝以降低成本,终于使电灯得到了普及。再以后又将灯泡改用钨丝作灯丝,在灯泡内加入一些惰性气体,使灯泡不断完善。有人曾问过爱迪生:
“你发明电灯,经历了1600次的失败,怎么能坚持不断试下去的?”爱迪生说:
“这1600多次的试验,不是失败,而是证明了1600种方案行不通,这也是一种成功,没有这些,最后是发明不出电灯的。"在爱迪生纪念馆门前,有只几米高的电灯的雕塑,在底座上刻着一行字:
“你给世界带来了光明。”
听了我讲的故事,孩子们内心澎湃,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悟。于是我再次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说:“关于电,你想了解哪些知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把孩子们自然引入了对电学的深层探究之中。我鼓励孩子们带着疑问。
通过独立搜集资料、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去解决问题,从起点为孩子们埋下了独立自主学习、热爱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四篇:电是什么 教学设计
电是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
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验电器,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归纳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及带电的多少。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的原理。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说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
二、摩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
三、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学生猜想)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学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 同。
[说明]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摩擦起电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四、验电器:
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学生阅读、观察、思考)
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学生进行实验)
4、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现象。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五、例题
[例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摩擦起电,越梳头发积聚的同种电荷越多,同种电荷相排斥。
[例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
A.甲一定带负电 B.丙一定带负电
C.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
答案:C
[例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
答案:A
六、课堂练习: P64 1、2。(完成练习,反馈矫正)
七、小结:出示目标,让学生小结。(依据目标小结)
八、作业:课后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一、实验探究
(一)二、实验探究
(二)三、验电器
1、摩擦起电 1、两种电荷:正电荷 1、原理
2、物体带电 负电荷 2、构造
3、电荷间作用规律 3、使用
【教学反思】
课堂实验:
1.细水流做实验时需要加入颜料,使效果更明显。并在装置背后加单色挡板,效果更明显
2.一些物体摩擦起电的实验,强调一些来做实验:用身边你能想到的所有东西来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描述你所看到的效果。(一些物体摩擦不起电)
3.不同颜色气球摩擦起电可以贴在墙上。并用来验证那个气球带了电。方法一:带电物体的性质。方法二:将它靠近验电器用验电器验证。
4.拿带正电、负电、不带电的符号,学生形象的反映排斥和吸引的效果。
科学性问题:
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有电子的移动,但是不能制作正电荷的移动。因为原子核不会产生移动。
使用验电器时,不能将带电物体在验电器上停留太久,或者会产生漏电,没有该有的效果。验电器也不宜用手接触。
电的重要性可以关闭电源来做个反差性的效果,更显示其重要。
第五篇:电是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物体怎么会带电、什么是摩擦起电、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实质)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两种电 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3.认识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工作原理)
二、实验准备
玻璃棒和丝绸一套 橡胶棒和毛皮一套(或实验视频由于空气潮湿本课题用的是实验视频)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学生是否观察到这些现象
现象1:干燥的天气时,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现象2:晚上睡觉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有时还会伴有火花出现。
现象3:用塑料尺子或笔套,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后,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塑料尺“吸”住了。
现象4:把泡沫用手捏散后,手上沾上的小泡沫颗粒,怎么甩也甩不掉。
现象5:吊扇的下表面沾有很多灰尘。吊扇的下表面按道理讲不会有灰尘落上去,但为什么会那么脏呢
现象6:窗外玻璃上经常粘满灰尘,这又是为什么?
现象7:穿上化纤的衣服,特别吸灰,特别容易变脏。
上述很多的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这些现象就是物理学上所说的摩擦起电现象,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
(1)多媒体展示《摩擦起电》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
(2)展示自学指导1,并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本57-58及60页内容准备回答问题
(3)追问:拿在手中的铁棒摩擦后能不能吸引轻小物体呢?我们怎么做能使它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呢?
教师指名回答问题,认识什么摩擦起电现象、带电体的性质、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
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展示自学指导2,学生根据自觉指导学习58-59页教材上的内容准备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问题,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及正负电荷的规定。
(2)多媒体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认识验电器及工作原理
(1)多媒体展示验电器实验视频,学生观察验电器的结构及作用
(2)展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学习60页教材内容及图14-4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准备回答问题
(3)指名回答问题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三)课堂练习
运输油料的汽车的油罐的总是拖在地上一条铁链,为什么?博物馆在收拾古书时,为了防止书面破损,要给古书充电。给古书充电,页和页之间会自动分开,给古书充电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的原理。某地毯厂在编织地毯的时候,往编织中夹杂一些小的不锈钢丝,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自主练习并展开交流讨论,指名展示答案,教师讲评
(四)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五)板书设计
电是什么
摩擦起电
(1)什么是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实质
两种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自然界中两种电荷
(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和作用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