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七年级音乐《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授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标要求】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音乐情绪与情感。
内容标准: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领域二:表现与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教学设想
音乐是一种以美育为属性的学科,是靠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为主的活动。在活动中应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体现其艺术性,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因此,我们应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美好体验。
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性、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分层次欣赏,分组讨论,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盼全国早日统一,并为此尽微薄之力。
【学情分析】
我校七年级学生刚入校,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需要养成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在欣赏课和歌唱课学习过程中对几种演唱形式较生疏。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 评价要点 针对目标
分组齐唱展示歌曲任意一段整体完整齐唱歌曲。音色统一 音准 节奏 速度 力度准确。目标1 小组合作 简单动作 符合本歌特征 目标2 【教材分析】
歌曲《鼓浪屿之波》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必学歌曲,D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了两岸人民隔海相望,渴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思乡情绪。第一段:1─8小节(不包括前奏),共有两个乐句。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并为第二段乐曲高潮部进行铺垫。第二段:8─17小节,与第一段不论是在力度和音区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上升到“e”,随后乐句中运用的两个“我渴望”非常紧凑,充分表现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心情。
【创作背景】:1981年词曲作者共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加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及风土人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让学生感受深切 的爱国情怀,进一步深化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的理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准确地表现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真挚情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表现期盼之情
2、自然准确的表现出歌曲中的切分音、弱起、前半拍的休止节奏构成的旋律。【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示范法、情景感染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由《七子之歌》和《东方之珠》两首歌介绍三地现状:香港、澳门50年制度不变,经济稳步增长;台湾要求独立,何去何从,大陆的态度以及国际对此的关注。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哪些有关台湾的歌曲呢?唱两句
2、导语:同学们,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台湾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首以台湾为主题的新歌《鼓浪屿之波》,让我们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
3、介绍鼓浪屿历史、地理和文化鼓浪屿位于厦门,开拓与宋末元初,原名“圆沙洲”,明朝改成“鼓浪屿”;郑成功曾以此为据点操练士兵对抗敌人;鼓浪屿风景幽美素有“钢琴之岛”和“音乐之乡的美誉。
【设计意图】:听赏歌曲片段《鼓浪屿之波》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歌曲婉转、悠扬的旋律。通过感官视觉了解台湾的人文地理等。
二、感受、学习、表现歌曲
(一)、初听全曲,交流问题:
1、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师生互动小结:这首歌曲情真意切的表达了两岸同胞间的眷恋之情,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着祖国统一的热切情感,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学唱这首歌曲,让我们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2、歌曲中提到了哪几处非常美的地方?鼓浪屿、日光岩、基隆港.(3、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鼓浪屿去看一看。介绍基隆港和日光岩,欣赏美丽景观。
(二)复听歌曲:
1、随琴用la来哼唱一遍,跟着音乐指挥学生,提醒学生la的发声状态。
2、这首歌曲的高潮唱的是什么地方?
日光岩:是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
【设计意图】:在听、感、唱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共同解决本课难点。而难点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非教师自己预设的“拦路虎”。
(三)学唱歌曲:跟着钢琴学唱歌词,同时体会歌词的意境.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和调性都已经掌握了,现在让我们加进歌词,带着思念期盼的情感演唱歌曲,唱的同时体会歌词的意蕴。用琴带领学生学习歌曲。
提问:告诉老师,你喜欢歌曲中的哪一部分?(解决问题)
(四)再次聆听歌曲:
1、歌曲的情绪情感处理:第一部分1-11小节比较抒情,犹如一股涌动的浪花,给人
以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带着期盼和依恋思乡情感早已漂向美丽的台湾岛,第二部分12-18小节充满了激昂和渴望促使情感的迸发,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12-18,最后一部分有一丝忧伤和向往,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2、歌曲的曲式结构:A+B
3、让学生随着电子琴伴奏带着期盼思念的情感深情的演唱全曲歌词。师生共同演唱,提醒学生刚才训练过的难点之处要唱准确到位。情绪情感合二为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进行情感和情绪处理,在演唱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表演来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情感。让歌曲的意境表现得更到位更完美。让学生感悟音乐、理解音乐的同时也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情趣。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表演活动:用诗朗诵的方式表达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朗诵《乡愁》)
2、让我们手拉手共同演唱《鼓浪屿之波》让我们唱出共同的心声祖国早日统一。【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和大陆心连着心,根连着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音乐的课堂是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台湾的风光,台湾是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历经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与沧桑,现在台湾与祖国分离的状态,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同学们,为实现祖国统一,你会从哪些方面做起呢?大家回去想想这个问题,好让我们一起祝愿祖国能早日统一吧!教学反思:每次走进教室,都能感觉到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我也在想:怎样样才能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好,让学生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外也能够找到他们精神与心灵的乐园怎样样才能透过音乐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和大陆心连着心,根连着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音乐的课堂是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第二篇: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西滨中学
汤文耀
一、教学内容:欣赏、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歌曲《鼓浪屿之波》的介绍、欣赏、分析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使学生能完整地、声情并茂地表现歌曲,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划拍视唱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
2、难点:准确掌握附点节奏、弱起节奏、高音的科学发声。
四、教法:欣赏法、听唱法、示范法、图像法、创设情景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音响
六、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几张图片,猜猜是哪里?
2、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鼓浪屿风景视频,介绍鼓浪屿的得名。
3、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鼓浪屿有关的歌曲。
(二)、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
1、播放《鼓浪屿之波》MTV,这首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情绪来演唱?
2、简介《鼓浪屿之波》的创作背景:1981年,词、曲作者张藜、红曙、钟立民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在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三)、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划拍视唱简谱
3、学生跟着音乐用“U”模唱旋律,教师提醒学生“U”的正确发声,要求学生自行找出歌曲的难点,并由教师示范,解决难点。
4、教师范唱,学生跟唱旋律(一遍),然后进行填词演唱。教师提醒学生歌唱的正确姿势、呼吸、正确地咬字等。
5、歌曲演唱情感处理:师生讨论后,课本中标出p----mp---f---p
6、学生完整演唱《鼓浪屿之波》,教师及时给与肯定、表扬。
7、欣赏合唱《鼓浪屿之波》感受多声部的音响效果。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介绍有关台湾的名胜古迹及歌曲
2、表演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大陆组、台湾组),大陆组表演诗歌朗诵《乡愁》,台湾组介绍《阿里山的姑娘》视频等
(五)、课堂小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海隔不断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情深,海峡两岸的人民日夜盼望着祖国统一,同学们,为了实现祖国早日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我们共同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唱《鼓浪屿之波》
2、课后收集与海有关的音乐作品
第三篇:《鼓浪屿之波》声乐教案
.声乐
郑萍
2课时 《鼓浪屿之波》
1、合理运用气息练唱耳熟能详的歌曲。
2、掌握歌曲的情境。
3、巩固E1声区的音。
声音巩固
1、中高音区长气息的练习。
2、优美的演唱《鼓浪屿之波》。电钢琴、乐谱。
11中职1、2、3班,11四年专1班
歌曲《长城谣》的视听与试唱。
(一)诗词体歌词的理解与欣赏。
(二)“港”“海”“苍”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
(三)情感把握与体会。
(四)布置作业。
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分析等教学方法为主。
一、组织教学,交代本节课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组织教学,复习上节课的基础内容。
1、知识点回顾: 1)练声要求
从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发声练习。例如:闻花、兴奋、打哈欠等手段。在五个元音字母中,a母音开口音。要求舌面平放、舌尖抵达下门齿,嘴巴张开、声带闭合、气息均匀、发出干净的母音。2)歌曲复习《大海啊,故乡》
同样是诗词体的歌词,《大海啊,故乡》更白话,更易于理解和抒发感情。在进入新课前,通过练习这首歌,可以巩固和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演唱的内容。复习方法:
a、《大海啊,故乡》歌词的朗读。
要求:音调的和谐统一,以及句子的抑扬顿挫表达到位。b、十六分音的节奏练习。
要求:能够准确的唱出十六分音的时值。c、情感的准确表达。
《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旋律舒展起伏,优美抒情,内涵海浪涌动的旋律,表达了坐着对故乡亲人的四年和对祖国的热爱与依恋之情。
1.5)灵活性练习2 3 4 5 | 5 4 3 2 1 ||(顿)Li lo Li lo
2)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处理 2.1)《鼓浪屿之波》
通过《鼓浪屿之波》这首歌的演唱,让学生感受离别感悟人生的深沉意境,感受美的熏陶。练习方法:
a、母音“a”“u”的训练,为“港”“海”“苍”等开口字的发音打基础。
b、通过流畅的发声练声,来巩固高音乐句的演唱技巧。歌曲意境解析:
这是一首表达台湾中华儿女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早日回归祖国的歌曲。
歌曲主歌部分诉说性的音调带有波浪涌动的韵律,连贯而平稳。副歌部分以连续跳动上扬的旋律,将歌曲推向高潮,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结尾再现主歌结束时的音调,进一步表现出渴望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演唱要求:
注意声音连贯抒情,以及头腔共鸣的调节。要根据三段不同的歌词表达不同的情感。
第四篇:七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教学设计——《军民大生产》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准确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军民大生产》。
2、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
3、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并能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编创活动。教学重点
体验劳动歌曲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演唱歌曲。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师生合作活动,引出课题劳动号子。
2、介绍“劳动号子”
简介:劳动号子,是与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的一种口头即兴创作,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
特点:
1、音调粗犷有力,常用一领众和、零和交替的演唱形式,从而加强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情感交流,保证行动的一致,提高劳动效率。
2、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
3、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众合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的衬词。
分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图片见课件)
二、展示课题《军民大生产》
1、作者简介
张寒晖(1902~1946),河北定县人,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国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46年3月11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病逝。
2、《军民大生产》背景资料介绍(见课件)
三、聆听歌曲《军民大生产》
1、聆听歌曲《军民大生产》范唱,熟悉歌曲的旋律。
2、再次聆听,回答问题:
歌曲为几拍子歌曲?强弱规律是什么?音乐情绪怎样? 2∕4拍子;强-弱;热烈的,积极的,乐观的
歌曲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试着在曲谱中找一找。领唱、齐唱(一领众和)
三、学唱歌曲《军民大生产》
1、视唱曲谱解决难点乐句。
2、学生自主学唱歌曲。
3、聆听范唱,模仿唱歌曲。
四、实践与创造
根据《军民大生产》的旋律,自己作词创编一段歌词,结合图片,内容不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可参考素材:跑步、拔河、扫地、学习)
第五篇: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在倡导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今天,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生动活泼和富有学生情趣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代替。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学的音乐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音乐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学生情趣,是不少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本学期我将遵循音乐教学中培养兴趣,精选教法这条途径进行教学:
一、学生情况及学情分析
今年适逢国庆六十周年大庆,是个举国欢腾的年华,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也当在教育行业里一如既往地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音乐课的责任就是让校园歌曲爱国歌曲革命歌曲进入校园,唱响校园。
初中学生经过小学的音乐教学,思想已经比较成熟,对音乐的理解已经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本学期对学生的音乐教学重在音乐欣赏、分析,音乐内容理解。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为歌曲演唱部分要求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乐理方面的音乐内容;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期听1-2首.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同时促进学生品德素质、智能素质的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帮助有音乐爱好的学生形成音乐某一方面的特长。
四、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3课时
第二单元 3课时
第三单元 3课时
第四单元 3课时
第五单元 3课时
第六单元 3课时
六、教学措施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只的有机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七)评价工作安排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活与改善的功能。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