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02

时间:2019-05-12 19:2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0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02》。

第一篇:2017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02

诗词五首

饮 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饮 酒

(一)导入

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

1.自读课文

2.指名朗读

3.品味诵读

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 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 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

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

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2.再读诗歌

(七)绘美景

发挥想象、联想,描绘诗中的优美风光。春 望

(一)导入

时光隧道图片,让大家回到唐安史之乱时期,体会当时的心情

(二)作者介绍

1.幻灯片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感受朗读的抑扬顿挫。

2.再读诗文,解决生字词音、义问题。如重点字溅()抵()搔()浑()

胜()簪()

(四)诗文学习

1.生字词解决的情况下,感知全诗内容。

2.逐句剖析诗文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首联作者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3.合作探究诗文的艺术手法。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注解为:诗人因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以花、鸟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的主体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

4.整体把握诗文。

主题探讨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5.试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

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三)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

1.引导:李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2.教师示范首联内容:“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这七个字给我们心上压了多重的分量!“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东方,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3.请同学们描述品味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方式:小组成员先各自写出,然后选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4.示范小结尾联: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五)延伸拓展:

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赤 壁

(一)导入:

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

(二)解题并简介作者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三)朗读古诗《赤壁》。

听音频朗诵,老师强调生字戟(读音:jǐ))的读音,学生朗诵。

(四)词义和诗句的翻译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

【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五)分析古诗:

1.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2.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诗人他认为周瑜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偶然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3.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熟读兵法,但却这样写,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便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这首诗的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1)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七)小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一)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5.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总结提升

《饮酒(其五)》一诗写诗人辞官归田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避开尘世的喧扰,悠闲自得的心境。

《春望》一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被叛军围困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一诗描绘了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赤壁》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抒发对历史的感慨,表现出非凡的见识,曲折地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和愤慨之情。

《渔家傲》一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发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反映出她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篇:语文版八年级下《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2、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3、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4、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徙倚(xǐ)

驱犊(dú)萋萋(qī)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

菊:隐逸、清高。

莲:超凡脱俗。

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附:板书设计】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赏读《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

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比喻,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思乡”名句?请搜集整理一下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附:板书设计】

渡荆门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写景——激动、欣喜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钱塘湖春行首联:总写天光水色

颔联:高处着眼写莺燕

颈联:低处入手写骑马游春

尾联:由点到面写湖东胜景春光明媚

心情喜悦。

第四篇:【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24诗词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

【教材分析】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 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春 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

春望

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三、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以色示物

赤 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

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

赤壁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

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还是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

第五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6单元 诗词五首 教案

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课所选五首诗歌,有一首古体诗(《饮酒》其五),三首近体诗(两首律诗:《春望》五言,《雁门太守行》七言;一首绝句:《赤壁》),一首词(《渔家傲》),诗体形式多样,各具特点,应指导学生全面了解。时间上,晋、唐、宋,久远的历史,丰厚的社会生活,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诵诗歌,理解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进而了解当时时代状况。

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学生已读背过不少的古诗,掌握了一些古诗体裁,历史朝代,诗人生平等常识,有了一定浅层次理解诗歌的能力,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是:大多重背诵,轻理解,而且背诵的是字音,默写时很多错别字,连诗句字面意思都没有理解,更不要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的思想感情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许是小学阶段,中学初级阶段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不求甚解的指导思想,个人认为八年级上,古诗词教学要求要提高,要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从而理解“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另外,本课所选《渔家傲》是词,在初中教材中首次出现。尽管学生都知道“词”这一概念,但他们并不知道“词”的特点。词和诗有何区别,还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关于诗体常识,教师应指导学生梳理,系统了解,避免胡子眉毛含混不清。

教学目标:

1.梳理古体诗歌体裁分类,整体了解古诗体裁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不同体裁诗歌不同韵律特点,背诵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

4.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用“知人论世”方法解读古诗,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创意:

恰当分类,举一反三,比较阅读,彰显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原来一堂课能学几首古诗?(学生说)我们这节课要学三首,怎么学呢?

请大家翻开书第24课《诗词五首》,说说该哪三首放在一起学,为什么?

学生说,明确:

时间上都是唐诗,体裁上都是近体诗:律诗、绝句,同类的一起学,可触类旁通。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分类古诗,形成完整的古诗体裁知识体系,从形式上认识中国古诗丰富多样的特点;学会触类旁通学古诗。)

二、重点学习《春望》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请学生有感情朗读,粗通诗意。

(二)想象画面,深入理解

1.首联描写了那些景象?这些景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说

明确:国(破),山河(依旧),城,草木(深),京城在战后破败荒凉的景象。

2.重点赏析颔联

明确:可做两种解读

此句最能体现诗歌的抒情表意贵含蓄而忌直露的艺术特点。

(三)知人论世,准确理解

1.学生介绍安史之乱

2.学生或教师介绍杜甫当时经历

明确: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深入准确理解诗人借助诗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教授学生解读古诗的方法。建议教师结合人物生平、时代背景相关内容解读关键诗句及诗歌主旨,让学生具体学习此方法。)

板书设计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

我们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1.学生介绍一下诗人李贺:

明确:李贺(790-816),唐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称“诗鬼”,27岁病逝,诗常写战争,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2.介绍当时的社会状况

明确:唐中期边塞常有战争,社会风气:从戎报国、建功立业。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学生说说诗歌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三个画面:

白天

敌军压城,官军严阵以待

黄昏

战斗惨烈

中夜

突袭敌营

②战争的艰苦惨烈,悲壮。赞美戍边将士勇敢无畏,忠心报国的精神

4.品事诗句,重点赏斯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结合本诗说明。

学生说

明确;本诗几乎句句都是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赤红色,不但鲜亮浓艳,而且黑色、黄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更好地传情达意。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习运用“知人论世读古诗”方法,学以致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合点拨)

四、学习《赤壁》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学的“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自学绝句《赤壁》

教师准备以下问题助学,检测:

1.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学生讨论:诗人借此想表达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周瑜得到孙权的赏识重用,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诗人却无人赏识,怀才不遇。

3.老师介绍诗人杜牧:

诗人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用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且怀抱报国建功之心,却始终郁郁不得志。

4.诗人为什么不直说?(用议论抒情直抒胸臆)

学生说(教师提示,将两种说法比较)

明确:直说就不叫诗或没诗味.诗贵含蓄忌直露,即诗用形象传情达意。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学习“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此诗很多学生小学时就会背,但并没有真正读懂,教学中侧重解读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首唐诗学习了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是“知人论世“读古诗;二是透过形象领会诗的情意

六、课堂作业:当堂背涌这三首唐诗。

七、课外作业、预习本课另外两首。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深我们学习了三首唐请,从体裁上看它们分别是什么?

律诗(五言、七言),绝句。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饮酒》其五,大家先读一读、然后想想它与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律诗、绝句有何区别?

二、对比,了解古诗知识

请学生说: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四联)、《饮酒》(其五)十句。那么《饮酒》(其五)这样的诗叫什么名儿呢?

明确:

古诗分类:

古体诗:歌、行、吟

(也称古诗、古风)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

近体诗(今体诗):唐以来形成的受格律束缚的诗:律诗、排律、绝句。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凡不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所以,《饮酒》(其五)叫古风成歌行

(教师可以准备一张PPT,简要讲明)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照应第一课时“分类古诗”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分类(体裁角度),帮学生形成完整的古诗体裁知识体系)

三、学习《饮酒》其五

(一)朗读诗歌,体会节奏

明确:本诗为古体诗,节奏、音韵比较自由。

(二)理解诗句,理解诗意。

1、请五个同学每人两句解读诗句字面意思(翻译)

明确:

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的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绝妙美景。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结伴还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2、深入品读、把握情感。

(抓关键语句用“知人论世”读古诗法)

设计如下问题:

①你怎么现解“悠然”?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学生说:

明确:“悠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投身自然后心灵的自由、闲适、惬意,通过神态描写来写心情,化抽象为形象。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真意“指的什么?全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说说陶渊明及陶渊明生活时代社会状况,教师酌情环充。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

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为生活所迫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官,从此归隐田园,写诗作文。

陶渊明做官时期,东晋社会官场十分黑暗腐朽,他看透了,所以写《桃花源记》,加上陶渊明的性格不与世俗同流会污,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代弃宦归隐,寄情山水田园,写诗作文,成为田园诗的“鼻祖”。

明确:

自然的美好、自由、宁静、快乐等。全诗表达了诗人憎恶官场腐败黑暗,寄情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解读《饮酒》其五。学生对陶渊明较熟悉,对时代背景可能很陌生,教师可准备充分些,用PPT形式提供给学生。)

四、学习《渔家傲》

(一)朗读深文,对比识词

同学们都知道《渔家傲》是“词”,它在我们的课本中第一次出现。请大家把它和前面我们学的四首诗此较一下,说说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引导从句数.每句的字数、排列等方面说,引导学生认识“诗”与“词”外在形式上的不同)

明确: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是从诗中独立出来一种体裁,其本质就是诗)

词有词牌名。词牌规定了词的阙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所以创作词称“填词”

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词分为小令、中调(50-90字)、长调

(90字以上)

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

(数师可准备一张PPT简要讲解)

(设计意国教学建议:照应本课时“分类古诗”环节,用比较法学习“词”的知识,至此,完整、系统了解掌握了古诗的体裁分类知识,比较中也加深了对“词”的特点的认识)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自己朗诵诗词!

提示学生从感性上体会词在节奏、音韵方面的特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字面意思,不懂处课堂质疑。学生举手质疑,师生同解。

3.学生复述词的内容

学生说

明确:

我像是乘着船,在波涛翻滚的云海上,越过星河,如像梦中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关切地问我,想回到哪里。

我回答说,路还很远可惜天快黑了,空有诗才。我要是能像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该多好啊。风、请不要停,快把我的船吹到三山吧!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旨在让学生读懂字面意思,为下面诗词主旨理解打基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复述。)

(三)问题探究、读懂诗词

先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准备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天帝“殷勒问我归何处”?

2.如何理解“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3.词人想当神仙吗?如何理解“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归纳为一个问题:李清照写这首词想表达什么?

要突破这个难题。还是要用“知人论世”读古诗词的方法。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背《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明确:

李清照借项羽“不肯过江东”讽喻批评南宋皇帝弃地南逃,苟安江南的行径。

这首诗可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词。

要深入,准确理解这首词,还是要“知人论世”。要了解李清照生平,思想情感,了解当时社会背景。

请学生说说李清照生平,思想感情。

请学生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师准备关材料,①李清照生平,思想感情:

重点是后期,南渡,建炎三年夫赵明诚卒于建康,国破家亡,只身漂泊江南,孤寂穷苦。不甘忍受国破背井离乡现实,又悲叹年老弱女子只会写诗,空有报国之志、伤国之心,无力改变。73岁,卒于金华,留下“江山留与后人愁”的诗句。

②南宋时代背景,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南侵,“靖康之变”北宋崩溃,五月,赵构,建炎元年南宋,皇帝昏庸,奸佞当道,投降妥协,不思收复国土,苟安江南。

引导学生解读前面的问题1、2、3

明确:“三山”象征没有战乱,没有离散

孤寂、痛苦的幸福生活境界。

本词诗眼:学诗漫有惊人句。

①感叹自己空有才华、空有报国之志、但自己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

②回国难当头,战乱年代,诗词文章有什么用呢?

小结:

词人苦于现实。只好借梦境、神话、想象,会蓄地表达了对与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不顾民众苦痛、苟安江南的不满,对没有战乱、没有离散、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词是李清照词作中较独特,理解难度较大的一首。抓关关键句(如诗眼)结合”知人论世读古诗”法来突破难点,教师在“背景”的处理上要简而明)

下载2017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02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0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7《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17《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本课五首诗,有的叙写了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有的抒发了对国家危难的忧思,......

    17《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17《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诗词五首》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包含五首古诗词。学习这五首古诗词,有利于学生有......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 渔家傲》教学案 语文版

    渔家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过程与方法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一)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二)通过开展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册完整教学设计12 盘古开天地

    12盘古开天地课题盘古开天地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翻、劈、缓”等1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3.读......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册完整教学设计20 陀螺

    20陀螺课题陀螺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妩、媚、钉”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3.指导学生通过......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册完整教学设计习作二

    习作课题小小“动物园”课型习作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在观察中发现书中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3.结合生活,展开联想,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