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黄鹂——病期琐事》公开课教案
孙犁《黄鹂》公开课教案
执教:常州技师学院政文教研室陈顺华
课题:文学作品主观性阅读与实证性阅读方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江苏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第四册27课《黄鹂》
时间:2003年5月23日(星期五)1~2节
班级:01机电预科班 地点: 多媒体教室(实验楼一楼)
教学要点:
1.理解并把握文意,体会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掌握主观性阅读与实证性阅读的方法和文学主题的多元化。
3.学习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为顺序展开艺术画面,并融进生活感受和人生见解的写法。
4.学习并欣赏本文精彩的语言。
教学器材: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
1、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对黄鹂的外部特征进行表述,并由此引出我们熟悉的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黄鹂也叫黄莺,世称“金衣公主”,身体黄色,从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声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从南到北,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地,是一种益鸟。)(头戴黑沿儿黄缎小帽,身穿金黄闪光的“连衣裙”,裙子的下摆和衣袖上都镶着黑边。)
2.投影出示关于“黄鹂”的古诗词。学生默读以后齐声朗读一遍。出示幻灯片。
很显然,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
三.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优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香港司马长风“二城二传”:《边城》《围城》《呼兰河传》)他把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二)、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
1.对于长篇文章来说,解剖结构,从整体上观照文章可以说是获取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我们先默读文章1~23段,将这一部分文字按时地变化分成四大块,然后对照投影片三中表格的要求选择文中的关键语词填空。出示幻灯片。
“黄鹂遭遇”与“作者态度”
次数时间地点环境特点黄鹂特点作者的感情态度
一 抗战时期阜平县的山村炮火洗礼尖利的富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迅若流星,忽隐忽现,金黄的羽毛美丽极了。喜爱
二前几年春天青岛海滨,杨树林里林木深密幽静,安静,近于荒凉追逐逗闹、安家落户高兴
三一天清晨杨树林里老史试枪险遭枪击、一去不返惋惜
四有一天鸟市那地方卖鸟儿的很少了囚系,遭人戏弄,羽毛焦黄、神气凄惨同情
五第二年春季太湖,江南湖光山色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赞美
问题:①作者为什么对黄鹂会有不同的感情和认识?
明确:五次黄鹂出现的环境都不一样,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狂热追求。
问题:②作者为什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明确: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
问题:③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你能说出“极致”在文中的含义吗?(出示幻灯片)
明确:文中五次提及黄鹂的生存状态,大体上说第一、二、五次是好的或比较好的环境,而第三、四次的环境则是不好的。两者相比,不难发现黄鹂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
(三)、重点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
1.以上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体描写部分。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本文就只有前面23段文字,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情况和对比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本文怎样的主旨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1)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
(2)齐读第24段和第25段的第1句。
(3)想想,这一部分联系前面的描写对本篇写作主旨的认识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接着再看文章最末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作者另外的寓意呢?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结:原来,借助黄鹂的故事,作者或许也还想演绎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4.阶段小结,以上我们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把握文章整体,揣摩关键句段等方法已经获得了本文寄寓的几方面的主旨。除了第一点,由于未曾联系到结尾语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两点概括,应该是正确的。有同学要问,一篇文章,怎么会有几个主题呢?实际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多主题、多寓意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主题多元化(板书)。
而且,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没有提及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材料。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板书),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板书)。
5.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乘胜前进,再作一次实证性
阅读的旅行。请看孙犁先生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出示幻灯片(黄鹂的象征意义)。
1).黄鹂的象征意义。
2).史同志和穿皮大衣、卖鸟的,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象征什么?
答:共同点:不懂要让黄鹂或海鸥发挥极致,都不懂要为它们创造一定的环境。不同点:他们伤害的动机不同。即搞“左”的一套,人们的动机也各不相同。穿皮大衣的邪恶之徒,最卑劣。
3).象征手法的优点: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比较含蓄。长于形象思维,长于文学创作的人,要发表某种见解,可以用这种手法。另外,有时某种见解不宜直截了当地说,也用此种方法。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只是本文叙事性更强,每个片段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含蓄丰富。
4)出示幻灯片《黄鹂》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2年,其时孙犁先生49岁,20年后才公开发表,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晚华集》。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他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
大家联系文章的整体描写和议论再来看看,文章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交流回答:呼唤为作家等一切人才(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平和、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6.主题概括比较:
(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呼唤为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4)呼唤为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7.孙犁《黄鹂》一文的意义。
8.迁移训练:欣赏图片,阐述景物一体的含义。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1、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本文从叙事自然地转到说理,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答:从太湖与黄鹂的关系感悟到环境与事物的关系。
2、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适当的文言句子使文章增色。“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4.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习作中,修改润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
四.总结全文
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记叙了作者对黄鹂的迷恋,对摧残这类鸟儿的丑恶行径的义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物(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生存最佳结合的向往,从而给读者人生哲理的 启迪。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 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第二篇: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
一、导入
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他们总是从一些细琐的事物中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滋味。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同样,著名作家孙犁笔下的黄鹂也将带给我们韵味深长的情感波澜。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孙犁先生的散文--《黄鹂--病期琐事》。
大自然中栖息着千姿百态的鸟儿,你见过黄鹂这种鸟吗?(看图)(黄鹂也叫黄莺。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1、文题“黄鹂”在这篇文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文章标题的作用:
起到了概括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为正文提供了写作线索的作用;为全文奠定写作(或感情)基调的作用。运用象征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
“黄鹂”是条线索,文章以追寻“黄鹂”为线,表达了自己在不同时期对这种小鸟的情感,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2、本文的标题是《黄鹂》,为什么开篇要写家乡的其他鸟儿? 开头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统领全文;引起下文;开篇点题;开篇设置悬念,紧紧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
环境描写开篇)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形象、场面、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开篇之所以写这些鸟儿,恰是要说明黄鹂鸟在家乡不多见,这就为下文作者初见黄鹂鸟的惊喜做了铺垫。
3、作者遇见和寻找“黄鹂”分别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表达的不同情感是什么? 一见黄鹂(高兴)
一闪而过 二见黄鹂(遗憾)
一去不返 三见黄鹂(愤怒)
被捉被卖 四见黄鹂(喜悦)
安居乐业
三、合作探究
1、对我们总结了作者四次见到黄鹂的不同心情,也自然就发现了作者的写法,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写法?
比的写法。第一次见黄鹂由于战争的环境,黄鹂只是一闪而过。第二次虽在和平时期,但是一个猎者带着一杆猎枪出现在它们平静的生活里,它们又无影无踪了。第三次的黄鹂更凄惨,已经被捉被卖。只有第四次,美好自由和谐的环境中,黄鹂才展现了全部的美。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将黄鹂鸟前三次的生活环境和第四次进行了对比,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可爱的鸟儿来说,生活环境决定了它们全部的美丽。
2、作者二见黄鹂之后写了一件海鸥被杀事件,从记叙方法上看,属于哪一种?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插入的事件正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服务。这件事的插入,恰恰和作者所写的鸟儿生存的环境有关,正是有中年男人这样残忍的人,才会使海鸥、黄鹂等鸟儿生活的环境变得恶劣,这正是作者生活环境的写照。背景: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有那样一些人总是看不惯别人快乐自由地生活和创作,用极“左”的思想去衡量别人的作品,对不能按照他们的要求创作的人极尽能事地去打压,这使很多作家失去了自由创作的空间。
《黄鹂》是孙犁于1962年4月将近五十岁时写的,写后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能拿去发表,直到1979年才公之于众。1962年,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当时政治空气已经很紧张,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作家学者已经开始受批判。作者渴望自由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黄鹂鸟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本篇文章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从内容表面上看,它可以象征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存同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可以象征人物(包括作家)的生存发展同社会环境的关系。推而广之地理解,它可以象征社会的和谐发展,象征生态环境,象征文学创作中典型性格同典型环境的关系等等。
3、“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从语言表达角度理解这句话。将为博人开心而射杀海鸥说成“业绩”,这里运用了“反语”,即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还有那些词语也是反语?
句中“褒词”也是反语,褒词通常是为了赞扬某人写的,可是这句话的语言环境是在那个中年男子射杀了海鸥之后,作者的愤怒之情已经溢于言表了,然而作者没有对这种人口诛笔伐,而是用了“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契诃夫又是世界文学史上让人钦佩的讽刺大家,作者对这种人褒扬无疑是最大的鞭挞。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四、小结:
作者叙述自己几次遇到黄鹂的经历,通过叙述黄鹂在不同环境中的遭遇,表达了对美的事物的倾心与赞美,对无视美和残害美的行径进行了谴责。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推荐)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执教者:密山市当壁镇中学
刘爽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个性。
教学重点: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及“闲人”的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程序:
一、导言:
由本文作者苏轼的生平引入新课。(教师适时做好评价,引导,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所知道的苏轼。)
二、诵读课文:
1、请达到“朗读课文五遍”这一预习要求的学生举手示意。
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
2、请两名同学相继朗读课文,要求:○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适时给予评价、纠正、明确,范读时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学生认真听读、品味,给予评价。)
三、感悟课文:
同学们在反复诵读课文过程中发现了哪些疑难问题,请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讨论。问题预设:
1、文言词语:户、欣然、念、遂、盖、闲人。
2、“咬文嚼字”:
1从文章的叙述与描写中,你觉得作者的精神状态怎样?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哪些词句表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亲密关系?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四、赏析文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好吾两人者耳。”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赏析,突破难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五、小结全文:
引导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从苏轼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小结全课,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苏轼作品的热情;学生自由发言。)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事——寺庭赏月
清闲的人 景——庭中月景
闲人:
情——乐观豁达世间
有闲情逸致的人
第四篇:语文教案-黄鹂-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精彩语言;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中栖息着千姿百态的鸟儿,你见过黄鹂这种鸟吗?黄鹂不仅是一种美丽的鸟,而且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大家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散文《黄鹂》,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2.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著名作家。河北省安平县人,原名孙树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创作的小说、散文结集为《白洋淀纪事》。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文学史上“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找四位同学分段落朗读课文,尽量把文章的思路体现出来。
2.(师)概括课文内容
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熟悉了文章的内容,概括地说,作者叙述了“我”和黄鹂的几次相遇,其中有抗战时期的黄鹂,在青岛养病时见到的黄鹂,鸟市上的黄鹂,还有江南的黄鹂,通过这四次写黄鹂,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三、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哲理)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先说思想上的收获,文章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可能列举的内容与教师的分析引申:
(1)要爱护鸟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分析引申:可以这样理解。黄鹂在文中是美的化身,作者反抗人类对美的暴力破坏。
(2)各种事物都有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分析引申: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各种事物都有极致?黄鹂的极致是什么?黄鹂的禁锢和限制又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
明确:说明各种事物都有极致的例子: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黄鹂的极致: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在这种环境下,黄鹂达到了它们的极致。
黄鹂的禁锢和限制:①抗战时期,炮火连天的环境,美丽的黄鹂只是一闪而过,不能达到美的极致;②青岛养病时,病友史同志举枪瞄准,黄鹂成了惊弓之鸟,从此一去不返,人类的射杀,是黄鹂不能达到美的极致的禁锢和限制;③逛鸟市时见到的黄鹂,被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这成了它们的禁锢和限制。(第三点学生一般能找出,第一点和第二点需要教师的引导)
(3)(师)小结
所以,黄鹂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飞翔,自由生活,才能活出它的本性,才能现出“美的极致”。而且,作者的思索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茫茫宇宙。既然黄鹂的啼叫、飞翔要伴随着春雨、宿露,朝霞、彩虹,那么,虎、鱼、驼、雁这些更加壮观的美的极致呢?难道不需要深山、潭底、大漠、长空这样的美的极致?美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是从平凡生活中升华出来的哲理,作者把人们的思想、追求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4)作者提到的各种事物,除了黄鹂、虎、鱼、驼、雁以外,还提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看最后一自然段。
明确:“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由此可见,作者说的是黄鹂,实则讲的是艺术。把黄鹂看作艺术的化身,看作文学艺术家的化身,这种写作手法称为象征,例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只是本文叙事性更强,每个片段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含蓄丰富。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四、本文的两个历史背景
1.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历史背景
从1957年开始,在文艺界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和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思想上机械论、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更加发展,粗暴武断、无限上纲的文艺批判几乎成为一时风尚。创作上,违背生活真实和缺乏艺术性的虚假文字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风行一时。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真实、写人性的作品和作家纷纷遭到批判,到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本文就写于此时。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
五、分析黄鹂的象征意义
1.男生齐读第一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一次见到黄鹂,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黄鹂的形象是“革命文艺”的象征,“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在空前伟大的斗争环境中,黄鹂充满战斗的激情,展现出矫健、鲜丽、动人的形象,那“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2.找学生朗读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正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无比欢欣地迎来了社会主义,艺术乃至一切事业都应该找到发挥极致的最佳环境,像那两只黄鹂找到“深密幽静的一片树林”“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一样,去发挥自己的极致,但令人痛惜而感慨的是,好景不长,厄运接连不断,“左”的错误,像史同志一样,或像那个“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一样,或像那个卖鸟笼的老头儿一样,破坏了艺术发展的环境,使“黄鹂”一去不返,或成惊弓之鸟,或倒毙枪口,或焦黄凄惨,艺术正像黄鹂那样,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作者思索着、呼唤着,何时才能有这样的广阔天地呢?
3.女生齐读第四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四次见到黄鹂的情景,作者热情洋溢地赞美江南,赞美黄鹂“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正是寄寓着自己的探索和憧憬,理想和追求,也是对未来的乐观预示,这个预示在1987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终于到来了,可见作者预示的瞻前性、准确性。
六、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与语言技巧
1.写作方法
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恰倒好处。
(1)水到渠成:①从几个片段的叙事到篇末的说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②看到太湖的环境,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的极致,已有“水到渠成”之势,篇末的说理真是自然而然。
(2)说理恰倒好处:说理也不宜长篇大论,只须点到为止,若隐若显,这才耐人寻味,恰倒好处。作者点到“各种事物”,点到“艺术”,读者自然心领神会。说理要注意说到什么地步才好,本文值得借鉴。
2.精彩的语言
(1)适当的文言句子使文章增色。“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2)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习作中,修改润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3)还多次使用排比句。“这里„„这里„„这里„„。”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
七、布置作业
文章把黄鹂在江南的极致写得非常美,请从作者略写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选取一种,模仿文章的写法,扩写成百字左右的文字。
第五篇: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公开课教案(推荐)
金色花
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包新颜
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品读、感受、体验、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走近《金色花》:
1、美丽的杭州有如画的风景:雷峰夕照、三潭印月,也有动人的传说,你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故事?(看片段-白蛇传)知道他的结局吗?(为了自己的孩子,白蛇被雷峰塔镇入水底),我们的母亲也是伟大的: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哭着。当你13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剪头发,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当你18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的流下眼泪,而你跟朋友聚会到天明。当你23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家具让你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对朋友说她买的家具真是糟糕。当你30岁的时候,她对怎样照顾婴儿提出劝告,而你说:“妈,现在时代已不同了。”当你50岁的时候,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你反而在读一本关于父母在孩子家寄身的书。终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从来没做过的事,他们像榔头痛打着你心。为我们洗澡穿衣,牵手走路,为我们远行牵挂的母亲,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读了这段话有没有感动?你最想对妈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请写在学案上。小组推荐最好的来读。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2、介绍作者:《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介绍指导:姓名、国别、地位、代表作。)
二、品读《金色花》:
1、范读: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练读。
小组互相练读,推荐朗读,推荐理由。
3、品读:
①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出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②妈妈:
“孩子,你在哪里啊?”
重音:哪里。
语速:稍快。
语气:寻找孩子时的担心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重音:哪里、坏。
语速:稍快。“坏”如何理解?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假装生气。
语气: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这位母亲在你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慈爱善良,疼爱孩子。② 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这又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活泼可爱,热爱母亲。
三、感受《金色花》: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提示:变成一朵金色花。和妈妈嬉戏。(分读段落)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
读书 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 恢复原形
我们从母亲对孩子殷切的呼唤、担心的嗔怪,孩子对母亲撒娇游戏可以感受到什么? 浓浓的母子情深。
四、体验《金色花》: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一定也从中感悟到什么?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自己母亲的满怀爱意呢?
请你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写一段文字,写在学案上。
(小组推荐其中佳作,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提示课后把学案改写为给妈妈的心意卡。(教师展示样例)
五、探究《金色花》(课外延伸)
对于《金色花》的主题理解有两种说法: 人间情:母子深情。
宗教爱:颂神。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课后自主探究,并把探究结果回复在包老师博客——探究《金色花》
六、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让我们再次朗读《金色花》。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我们回去把心意卡做好交给自己的妈妈,再去拥抱自己的妈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