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教学设计
《多一些,少一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初步感知
1、出示不同颜色的三杯水,让学生观察,用“()比()多得多,()比()多一些”说一句话。
2、交流引导;指名说,再让同桌说一说。反过来怎么说?
3、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比较活动可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还可以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的相差程度。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二、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一)估一估
1、出示主题图:能很快地估计出红金鱼有多少条吗?你是怎样估计的呢?
2、师: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独立观察,思考,交流。)
3、组织汇报评价:
生1:我是看出来的,大约有40条。生2:5条5条地数,大约60条。生3:10条10条地数,大约50条„„
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总结估测的一般方法:先数出10条,再估一估鱼缸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条。
4、怎么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先5只5只地数,剩下的几只再一只一只地数,共48条。)说明我们估得很准确。
5、花金鱼和黑金鱼各多少条呢,请先估一估后再数一数。
(二)比一比
1、请你们来比较一下这三种金鱼的多少关系。情景一:学生用数量表达比较出多少关系:48比10多
15比10多
10比48少
10比15少
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除了用大于、小于、等于号来表示外,还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情景二:学生用语言描述出多少关系:花金鱼比黑金鱼多。红金鱼比黑金鱼多。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师提问:同样是多,他们多得一样吗?然后出示百数图,从中观察与建构,感知两数之间的距离,然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可让两个学生来同时数,一个从10到15,一个从10到48,看看谁数得快)生:花金鱼比黑金鱼多。
师:花金鱼比黑金鱼多很多吗?
生:不是,只多一点,多5条,多一些„„ 师:“多一些”这个词语用得比较好。
板书:多一些。师:红金鱼和黑金鱼呢?”也是只多一点吗? 生:不是,多很多,多很多很多,多得多„ 师:“多得多”这个词用得很好。
板书:多得多。
师: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说。请同桌之间用“多一些,多得多”再次描述一下“花金鱼和黑金鱼红,红金鱼与黑金鱼”的多少关系。师: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生: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师:“少一些”这个词语用得也比较好。
板书:少一些。生:黑金鱼比红金鱼少很多,少得多„„ 师:“少得多”这个词用得很好。
板书:少得多。
3、小结:像花金鱼、黑金鱼两种数量很接近、差不多的,我们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来描述他们的相差程度。像红金鱼、黑金鱼的数量相差很多时,比较时我们可以用“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他们的相差程度。
4、请同桌之间用今天新学的四个词语描述一下这三种金鱼的关系。(同学们说得真好。)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知。
1、结合教室情景,引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比较关系。用今天学习的四个词语来描述师生关系。
⑴ 谁能描述一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⑵ 谁能用语言来描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关系?
2、间休:我们来做一个课间放松游戏——说反话的游戏,好不好?(1)我长得比他高得多。(2)我比他胖一些。(3)我的铅笔比他少得多。(5)我的手比他 大一些。(6)我的衣服比他的便宜得多。(8)我跑得比他快一些。
刚才的课间放松游戏大约用了2分钟,谁知道我们上一节课要多长时间?(生:40分钟)谁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把这两个时间比一比?(生:2分钟比40分钟短得多,40分钟比2分钟长得多)
四、巩固提高,拓展内化
1、说一说:完成书上40页的做一做。
2、比一比:刚才,小朋友们学会了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来比较两个数的多少。除了比多少,我们还学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等。你能用刚才的说法来比一比老师与班内(一男生或一女生)的高矮吗?
3、选 一选 :小朋友说得真好!老师一次到商店买文具,售货员阿姨说:“钢笔比圆珠笔贵多啦!铅笔比圆珠笔便宜些。”你知道“贵多啦”是什么意思吗?钢笔16元:(18、14、3、1)
4、猜 一猜:这些问题好像离我们还有些距离,那老师问一个我们现场的问题:你知道老师的年纪吗?
生:大概20岁。师:没有那么年轻,比20岁多一些 生:30岁。师:比30岁多一些 生:40岁。师:比40岁少一些 生:35岁。师:比35岁再少一些。
生:33岁。师:猜对了,看来你们学得还不错。
五、总结回顾,延伸课后。
1、今天小朋友又学到了新本领,在今后比多少时,我们不仅可以用“>”“<”或“=”这些符号来表示,还可以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
2、课外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跟他们玩猜数游戏。
3、在100米跑中,小明用了30秒,小红比他慢一些,小林比他快得多。小红和小林各用多少时间,请在下面表格中写上他们的名字。
第二篇:《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太康县高朗乡党村小学 沈刚强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使学生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例题根据小猫、小猴等做五角星的个数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学用言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便可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及合情的判断推理能力。
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
突破方法:把词语放在具体的比较情境中进行理解。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各种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学法:从多方面进行感知,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方法。教具准备 ppt课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筐苹果图片,让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大家已经懂得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筐苹果,你能比较它们的多少吗?该怎么办?
生:小组交流后,发表看法。
师:要比较它们的多少,我们要数出毎筐各有多少个很麻烦。其实我们还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语言描述: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
设计意图:利用两筐苹果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数量的不同,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师:出示主题图片,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猫折了38个,小猴折了34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具体数上感受数量的不同。师:如果你是小猫或小猴该怎么说?为什么? 生可能出现一下情况:
小猫:我折的比你多,38>34 „„ 小猴:我折的比你少,34<38 „„ 师:同学们,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生: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小猫做的比小猴做的多一些,小猴做的比小猫做的少一些。)
师:出示比较过程,引出关键词“多一些、少一些”。提问:谁能用数量具体的比较一下?
生:合作交流后汇报。(小猫做的38个比小猴做的34个多一些,小猴做的34个比小猫做的38个少一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用语言描述,两个数量多少。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需要比较事物的多少,而且要反映它们相差的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来描述。同学们,用这些词语来描述刚才的两筐苹果,你会怎么说?
生:可以说红苹果比青苹果多一些,也可以说青苹果比红苹果少一些。
2、教学“多得多、少得多”
师:小熊和小兔也给我们带来两个数量,让大家比一比。(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苹果有50个,梨有18个,苹果比梨多一些。„„ 师:引导比较38>34,50>18。38和34相差不大,50和18相差很多。得出:50比18多得多,18比50少得多。师:如果你是小熊或小兔该怎么说?
生:苹果比梨(多得多),梨比苹果(少得多)。
教师总结:两个数相差的少时,我们就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描述,两个数相差的多时,我们就用“多得多或少得多”描述。
三、学以致用,培养数感 出示下面各题:
1、连一连,根据每一种小动物的数量,把你认为正确的比较结果用线连起来。
2、题目中“多得多”什么意思?你认为小明可能拍多少下?让学生自主完成后交流。
3、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小朋友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具体语言环境中应该怎样描述,理解:“贵、便宜”等词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38比34多一些,34比38少一些。50比18多得多,18比50少得多。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认识事物比较直观。在导入环节,利用两筐苹果图片,让学生直观感觉量的不同。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能在具体环境中把握数量相对的大小关系”,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间的区别放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使其领会知识。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好。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第三篇:《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
学
校:唐滩小学 设计人:冀
成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能够用这些量间的关系,根据已知量来求出另一个量。
2、培养学生数感及估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达。教学难点:懂得“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词语的差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一:春天来了(课件展示)
师:温暖的春天又来到了,草也绿了,花也开了,燕子也飞回来了。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小猴、小猫、小熊,小兔也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游戏,还要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呢?小朋友们高不高兴呢?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智慧星,专门发给那些纪律最好,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谁得智慧星最多呢?下面请看冀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智慧星。
二、因势利导,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
1、多一些,少一些
情境二:谁准备的智慧星多(课件展示)
师:老师让小猫准备了38个智慧星,让小猴准备了34个智慧星。师:谁能用以前得知识来解决呢? 生:38大于34,34小于38。
生:38比34多4,34比38少4。
师:谁准备得多呢?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呢?(多指几名学生回答)(慢慢引导)生:小猫比小猴多一些。
师:(启发)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引导得出)小猴比小猫少一些。(多叫几名学生说说)(师相机进行表扬)(师板书:多一些,少一些)
2、多得多,少得多
师:听了小猫和小猴的谈话,小狗不乐意了,它也拿出了自己准备的智慧星,请看屏幕。师:观察图,小狗有多少个?小猫有多少个?谁多谁少呢?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呢?
生:小狗多,小狗有80个,小猴少,小猴有34个。师: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小猴比小狗少得多。
(师板书:多得多,少得多)
3、比较归纳
师:刚才,大家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了许多话。你认为什么情况下是“多一些,少一些”,什么情况下是“多得多,少得多”?
生;两个数字差得不大时,接近时,相近时是多(少)一些,相反就是多(少)得多。
三、应用知识,巩固提高
师:听说小朋友们学得不错,小动物们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智慧题,看谁能得到智慧星。
师:下面我们开展竞赛活动,请马老师为大家当裁判。
师:(上来)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情境三:走进果园(课件出示)
师:小熊和小兔带领大家来到了果园。师:苹果有50个,梨有18个。
师:哪种水果多呢?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呢? 师:同桌可以先思考一下再来说。生:苹果多得很,梨少得很。
生:苹果比梨多很多;苹果比梨多得多。师:(鼓励,引导,发放智慧星)生:(引导)苹果比梨多得多。师:还可以怎样说呢?(质疑)
生:梨比苹果少得多。(鼓励表扬)情境四:拍皮球比赛(课件展示)
师:(过渡)小芳和小明买到了皮球,高兴地拍了起来,小芳拍了46下,小明拍得比小芳多得多?
师:请你猜一猜,小明可能拍了多少个?
(生猜测)
师:(出示问题)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情境五:清点人数(课件展示)
师:一班有38人,二班比一班少一些。二班可能有多少人? 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学生开始思考)
师:同桌讨论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生:36比38少一些,所以选36。
生:少一些就是少一点,36与38最接近,所以选36。师:为什么不是16或40?
生:16与38差得多,40比38多一些。(鼓励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说话。)
情境六:森林商店(课件展示)
师:参观了果园,小明和小芳来到了森林商店。
师:一个排球25元,篮球比排球贵多啦!篮球可能是多少元?
师:思考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生:选58元,58比25贵得多,58比25多得多。
师:为什么不选25元呢?
生;25元就一样啦?
师:为什么不选30元。
生:30元比25元贵一些,而不是贵多啦。
师:(小结)贵多啦就是多得多。
情境七:智力大比拼(课件展示)
1、选一选(见课件)
2、连一连(见课件)
3、猜一猜(见课件)
4、辨一辨(见课件)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边鼓励边发智慧星)
四、师生互动,深化认识
情境八:谁是我的好朋友(课件展示)
师:你能拿一个数和45比一比,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师生活动,小组合作)
五、总结归纳,拓展思维
师:小动物们今天玩得可高兴了,它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小朋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师: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情境九:我是小小调查员
师: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数量,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例如:蜈蚣得脚大约有50只,小鸡得脚有2只,蜈蚣的脚比小鸡的脚多得多,小鸡的脚比蜈蚣的脚少得多。
师: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谁调查的最多,谁说得最好。
第四篇: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的教学设计
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的教学
王宪科
设计理念: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情境,一统全课。课的一开始,就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和乐曲播放,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春游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知识的轻松获取。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有目的的改动,把折星星变成了采野花,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以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充满童趣的内容,引起学生的高度感知,猜一猜谁采的花多,教给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是下面抽象思维的一次热身,这样由浅入深的思维训练更有成效。多一些,少一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课上应放手让不同的学生说,让学生有不同的说法,教师只需适当引导。新内容“少得多”的获得,是在对前一部分知识的应用中揭示的。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有效的提问:为什么不选16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与疑难处茅塞顿开,“少得多”的提出不着痕迹,水到渠成,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更胜一筹。数学课同样肩负思想教育的任务,教师的适时一问,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礼貌待人,思想教育的渗透合情合理。枯燥的数字形象化,生活化,变得栩栩如生,这样的设计正是学生所喜欢的,富有人文气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出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加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传统教学中小结是教师的拿手戏,本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体现自我主体作用的小结,学生真正成为一堂课的探索者,发现者,体现了教师的学生观。在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学生学习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课已尽而味无穷。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16页——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含义上的细微差别;
2、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所学数学语言描述两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事物的多少总是相对的.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述。
教学难点:
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间的差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本若干、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温暖的春天又来到了,草绿了,花开了,正是郊游的好时候。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到野外郊游,一起去找找春天,你们想不想去呀!
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跟唱。
二、因势利导 自主探索
1、教师:瞧,闷了一个冬天的小动物们也坐不住了。
教师出示小猴和小猫的挂图,学生看图。
你们看:谁来了?
请你猜一猜,谁采的野花多?
教师板书:小猫采了38朵,小猴采了34朵。
问:小猫和小猴谁采得多一些?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多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小猫比小猴采得多一些。板书:多一些
问: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回答,引导说出:小猴比小猫采得少一些。
板书:少一些
2、教师:郊外的景色美不美?我们接着出发去另一个美丽的地方,出发前,要点点人数。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一班共有38 人,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二班可能有多少人?
教师读题,学生开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全班交流,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选40人?
练习用多一些,少一些说话。
问:为什么不选16人?36 人和16 人都比38 人少,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比较中,自己体会出:36人比38人少一些,16人比38人少得多。
板书:少得多
教师:人数完全正确,继续出发。
3、教师:课件出示“试一试”的挂图:看,这是什么地方?对了,这是个用高科技专门栽种反季节水果的果园。
问:有哪些果树?苹果多少个?梨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出不选58个,48个的原因,引导说出与“少得多”相对的“多得多”。
4、教师:果园里还种植着许多其他水果,这是通过高科技培植的特大水果,(出示菠萝图片)菠萝每个10 元,(出示西瓜图片)西瓜比菠萝贵多啦!
问:“贵多啦!”是什么意思?西瓜的价钱是10 元,还是24元,15元?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三、应用新知 初步内化
1、教师:刚才,我们既看了美丽的景色,又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果园的老爷爷要考考我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考验?
教师出示如“想想做做”第4题图的两摞作业本,一摞20 本,学生估出另一摞的本数。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交流。(引导学生先说出右边有两个左边这么多,然后在算有多少本。)
2、教师:真聪明!老爷爷给我们送来了一筐苹果和一筐草莓,只有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才能得到老爷爷的奖励。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图,学生完成,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教师:很好,做得不错!苹果、草莓送给你啦!我们要对老爷爷说什么呢?(思想教育:尊敬老人,待人有礼貌)
3、教师:果园里的果子今年长得可好了,你们瞧!
出示图:苹果45个,柿子50个,梨子85个,桃子42个,香蕉10个。
问:请选出你喜欢的水果,然后把能把她它和其他的水果比一比,说一说。
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自由说一说,指名说,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揭示多少也是相对的。
4、刚才果园老爷爷给我们送了礼物,又出了题目考我们,你们想不想见见他的真面目呀。出示“想想做做”5题,你们能猜猜老爷爷的年龄吗?这位老爷爷的年龄比65岁大,比70岁小,老爷爷的年龄可能是多少岁?
学生猜,口答。
5、小朋友。你们想玩游戏吗?
教师先示范,写下一个数,让学生猜,然后学生练习。
四、新知建构 余味无穷
教师:今天的郊游玩得开心吗?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要做的只是找到一个契机,让学生将他们的生活中的语言说出来。因此,在这节《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课上,导入时,先以学生喜欢的讲出来导入激发兴趣。又以充满童话趣味的故事情境贯穿始终,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想学、要学。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突破重、难点,有力度,有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会比较准确的估数,二是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难点是选用描述语的界定标准、思考方法。
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两个数比较大小、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依据上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究竟相差多少来确定很难,什么时候用哪个词来描述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太大。考虑到前面《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数来感知数字之间的距离,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近时,大数在前,用多一些;小数在前,用少一些。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远时,大数在前,用多得多;小数在前,用少得多。始终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
二、精心设计课件与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参中提示用课件形式展示金鱼图,让学生数一数金鱼的数量,感知数量的多少,因为费时、费力,我大胆的用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创设情境,练习也让孩子们和小羊们进行挑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比如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在生活中的应用。用这个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这些词语虽然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但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感受多是模糊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又多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多说多议,从而进一步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的提出自然、生动、有趣、与现实生活融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有效,使学生再一次的体会到了数学就是乐趣,数学就是就是有趣的现实生活。
第五篇:《多一些_少一些_多得多_少得多》教学设计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能够用这些量间的关系,根据已知量来求出另一个量。
2、培养学生数感及估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达。
教学难点:懂得“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词语的差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一:春天来了(课件展示)
师:温暖的春天又来到了,草也绿了,花也开了,燕子也飞回来了。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小猴、小猫、小熊,小兔也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游戏,还要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呢?小朋友们高不高兴呢?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智慧星,专门发给那些纪律最好,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谁得智慧星最多呢?下面请看 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智慧星。
二、因势利导,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
1、多一些,少一些
情境二:谁准备的智慧星多(课件展示)
(1)老师让小猫准备了38个智慧星,让小猴准备了34个智慧星。谁能用以前得知识来解决呢?
(2)谁准备得多呢?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呢?
(多指几名学生回答)(慢慢引导)(3)(启发)还可以怎样说呢?(4)师板书:多一些,少一些)
2、多得多,少得多
(1)听了小猫和小猴的谈话,小狗不乐意了,它也拿出了自己准备的智慧星,请看屏幕。观察图,小狗有多少个?小猫有多少个?谁多谁少呢?
(2)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呢?(3)还可以怎样说呢?
(4)师板书:多得多,少得多)
3、比较归纳
刚才,大家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了许多话。你认为什么情况下是“多一些,少一些”,什么情况下是“多得多,少得多”?
三、应用知识,巩固提高
听说小朋友们学得不错,小动物们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智慧题,看谁能得到智慧星。
1、出示情境三:走进果园(课件出示)
2、课件展示情境四:拍皮球比赛。
(1)学生独立思考,(2)全班交流。
3、情境五:清点人数(课件展示)
4、情境六:森林商店(课件展示)
5、情境七:智力大比拼(课件展示)
四、师生互动,深化认识
情境八:谁是我的好朋友(课件展示)
师:你能拿一个数和45比一比,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师生活动,小组合作)
五、总结归纳,拓展思维
师:小动物们今天玩得可高兴了,它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小朋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师: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情境九:我是小小调查员
师: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数量,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例如:蜈蚣得脚大约有50只,小鸡得脚有2只,蜈蚣的脚比小鸡的脚多得多,小鸡的脚比蜈蚣的脚少得多。
师: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谁调查的最多,谁说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