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秋天的儿童诗诵读教案
秋意浓浓(以夜书所见为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秋天的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整首诗。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有关秋天的图片;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自由谈话:教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让学生用词语或是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图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为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奠定基础)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
4.有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指名读、领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
2、教师通过呈现有关秋景的图片,带领学生边欣赏边诵读,尝试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正值秋天,寒意袭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杜牡《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在秋天的气息里,我们感到丰收、喜悦的时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秋风习习,寒意逼人。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第二篇:秋天 儿童诗
童诗(秋天的诗)秋天的颜色 谷子说:
“秋天是黄色的。” 高粱说:
“秋天是红色的。” 棉花说:
“秋天是白色的。” 松树说:
“秋天是绿色的。”
土地说: “秋天是彩色的。”
秋天
落在稻田里——
田野黄了,稻穗弯了腰;
落在棉田里——
田野白了,棉果咧开了嘴; 落在菜田里——
田野绿了,菜儿穿上绿衣。秋雨,哗啦啦,滋润了大地,擦净了蓝天,洗净了白云,浇开了人们的笑脸。
秋天的信(林武宪)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叶子当信纸/ 让风当邮差/ 偷懒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松树头顶上/ 有的信,掉在青蛙身边/ 赶路的雁,也衔了一页回家/ 池塘里,草丛中/
到处都有秋天的信/
动物们急忙准备过冬
第三篇:关于秋天主题的儿童诗
关于秋天主题的儿童诗
秋天的色彩,秋天,把金黄给了桂花,黄黄的桂花,像一颗颗星星,眨呀眨,眨走了夏天的炎热。
秋天,把紫红给了菊花,紫色的菊花,像一位仙女,跳呀跳,跳进了小朋友的心里。秋天,把红色给了枫叶,火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呀邮,邮来了秋天的消息。秋天,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秋天的雨
听听,秋天的雨,它是一把钥匙,“咔嚓”,是打开大门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雨,银杏叶扇着扇子,“刷刷”,是与树妈妈告别的声音。一片片枫叶随风舞蹈,一阵阵秋雨淅淅沥沥。
秋天的雨,滴落在每一片叶子里,滴落在每一棵果树上,滴落在每一朵菊花中,滴落在每一首欢乐的歌曲中,听听,秋天的雨,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听到了秋雨的声音。
秋天是秋姑娘的身影
悄悄地落到地上
瞧
金黄的谷穗是她的发
通红的苹果是她的脸
弯弯的香蕉是她的眉
绿绿的豆子是她的眼
呵,秋天啊
感谢你的美丽
秋天的果园
陈城
秋天到,秋天到
园子水果成熟啦
苹果笑红了脸
柿子打起了灯
妈妈忙着采摘啦
妹妹也跟来了
瞧
踮起脚尖还够不着
急的妹妹直跺脚
秋
秋天的童话
欧浙渝
秋天到,秋天到
我和夏天挥挥手
再见小青蛙
再见小蝌蚪
秋天到,秋天到
我和瓜果握握手
你好红苹果
您好紫葡萄
萧瑟的秋天、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秋收冬藏 一叶知秋
层林尽染
一丛金黄 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 秋色宜人 秋兰飘香 秋雨绵绵 秋风萧瑟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春种秋收
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秋风习习
秋高气爽
瓜果飘香
秋雨绵绵
春华秋实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叠翠流金
五谷丰登平分秋色
秋风瑟瑟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落叶枯黄 秋雨绵绵
秋风萧萧
秋风萧瑟 秋风瑟瑟 金风送爽 秋月春风 秋月寒江 红衰翠减 霜天红叶 枫林尽染
一叶知秋 霜叶知秋 秋阳杲杲 秋风红叶 秋高气肃 秋高马肥 金桂飘香 桂子飘香
第四篇:儿童诗教案
小种子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2.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的韵律美.3.引导学生练习仿写,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练习仿写,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教学准备:投影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观看种子发芽视频,感悟种子的神奇。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跟种子有关的小诗。
出示儿童诗《小种子》 一粒小种子,睡在泥土里,春风吹吹它,春雨抱抱它,太阳公公叫醒它: 春来啦!春来啦!小小种子伸伸腰,呀!变成了一棵绿芽芽!二.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诗 3.指生诵读,师生评价.4.带上动作读。三.理解感悟
1.一边读一边想: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2.种子发芽与春天有什么关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四.仿写练习。五.欣赏学生佳作
春天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的韵律美.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3.引导学生仿编诗歌或为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仿编诗歌或为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教学准备:投影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种子》,知道了种子在春天发芽,今天我们继续一起走进《春天》。
出示儿童诗《春天》 风跑得直喘气 向大家报告好消息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花朵站在枝头 看不见春天 就踮起脚尖,急着找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花,不知道自己就是 春天。二.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诗 3.指生诵读,师生评价.4.齐读 三.理解感悟
1.一边读一边想,春天是什么样的? 2.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3.有感情地朗读。四.想象绘画。
读诗想象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五.欣赏学生佳作
蘑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的韵律美.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趣味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趣味和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教学准备:投影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各式各样的蘑菇图片,这些蘑菇漂亮吗? 出示儿童诗《蘑菇》 蘑菇是 寂寞的小亭子 只有雨天 青蛙才来躲雨 晴天青蛙走了 亭子里冷冷清清。
二.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诗 3.指生诵读,师生评价.4.齐读 三.理解感悟
1.这些蘑菇像什么?它们生长在哪里?有没有朋友呢? 同学分小组交流。2.小组推选代表汇报。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想象创作。
晴天的时候,蘑菇是什么样子的。五.欣赏学生佳作
第五篇:儿童诗假如教案
假 如
杨璐
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感人的儿童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文中出现了许多带“的”字的短语。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通过动作模拟,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缩”、“叹息”、“不幸”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指导读好词语、长句,启发想象,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诗的节奏、韵律,背诵课文。
4.能根据课文句式,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并记住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的情感起伏变化。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创设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读书、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课时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感铺垫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假如》的第一课时,看过了神笔马良的故事,学习了生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还认识这些生字没有。
1、认读生字,开火车。
2、认读词语,走迷宫。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中的小作者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他要画什么吗?(板书:画太阳—给—小树 画谷粒—给—小鸟 画好腿—给—西西)
二、研读课文。
想一想,这个小作者为什么想到要画这些呢?
(一)教学第一节。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齐读句子。请问,你读到了什么信息?又是从哪些词语中悟到的?(预设:生:寒冷、悲伤、难受)
3、角色转换,师生对话:
师: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预设:生:我太冷了。太难受了)
师: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预设:生:我太悲伤了。)
师: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预设:生:我需要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师: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多可怜啊,小作者很想帮助这课小树,所以要“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的成长,不会再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瞧,太阳出来了!在红红的太阳照耀下,你们快看,小树在快活地成长。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树,你现在想说什么?(预设:生:很温暖、很舒服、很快乐。)
5、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二)教学第二节。
那么,小作者为什么又要画谷粒送给小鸟呢?
1、出示图:树枝上鸟窝中的两只小鸟神情悲伤,滴着眼泪。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子: “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2、这时,鸟妈妈到哪里去了呢?
鸟妈妈飞呀飞,飞过高山,飞过大海,到遥远的地方去给小鸟找食物,多么辛苦,而小鸟(生读)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3、此时此刻,小鸟最需要的是什么?(谷粒、米饭、面碎„„)
4、善良的小作者愿意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谷粒)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5、朗读指导:有了小女孩画的谷粒,小鸟吃得饱饱的,再也不挨饿,无忧无虑地生活,我们的心情怎样?(高兴、喜悦„„)男女生赛读
(三)教学第三节
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小作者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1、出示图片,他叫西西,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他活泼可爱很喜欢运动,平时他最喜欢——
出示句子: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指导朗读:想想自己在操场上玩耍的情景,再读读这句话。
2、可是一场无情的车祸夺去了西西的双腿,从此西西站不起来了,失去双腿的西西从此——
出示句子:不能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师: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3、出示图:一个孩子坐在轮椅上,透过窗户望外面的世界。
读“西西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师:西西是不幸的,他的腿坏了,整天靠坐在轮椅上过日子,你能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痛苦?
4、出示说话练习:
西西不能,不能。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时,西西只能坐在屋里。
当我们在草地上做游戏时,西西只能。
当我们在,西西只能。
西西多希望。
西西有了好腿,就能。
5、西西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像小作者那样善良的人在关心他。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
指名读,师生评议。(四)小结
有了马良的神笔真好,小树能够快活地成长,小鸟有吃不完的食物,不再哭泣,不幸的朋友能够重新站起来,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让我们双手捧书,带着美好的祝福读一读全诗吧!
三、拓展训练
1、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感悟文末的省略号)
2、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很多,你能帮她说一说吗?让我们看看,我们的身边谁需要帮助。
3、(出示课件,图片:无家可归的动物、贫困山区的孩子、无家的小鸟、熊猫、无家可归的青蛙 森林、污水、„„)
4、练习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5、总结;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爱心,都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
课件出示句子: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板书设计:
假 如
画太阳给小树
画谷粒给小鸟 心中有爱,画好腿给西西 关爱他人
《假如》教学反思
一、给孩子充分阅读的时间。
阅读是一中他人无法替代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训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阅读者将获得他人所无法取代的心灵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并诊视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美读与想像紧密结合起来,开启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们在听读,自读过程中体味诗意,于文本的诗情画意间,既培养了语感,又获得了审美熏陶。我们听到了孩子们的充满稚趣的独特见解,显示了孩子们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二、展现图片,拓展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
语文课,就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去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行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对话”。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课堂上当学生说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海伦画一双明亮的眼睛。”“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北京画上一棵棵小树,让它们防风固沙,保护我们的首都。”在图片的欣赏中,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得到了重新发掘。
三、课堂做到环环相扣,做到收放自如。
每堂课教学,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敏锐地捕捉住它,并把它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做到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