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分数的简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00例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经历想一想、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等多种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通过具体的直观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倍”的关系。
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时,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还学会了分数的简单计算。那么,“分数”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呢?
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应用。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道题:
① 课件出示——你能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吗?
这是书本第100页例1的第(1)题。要求: A、想一想,左右两个图有什么变化?右图的分数怎么填? B、先独立填写,直接将分数填在书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②针对左图:你填什么分数?不是填的请举手?若都填,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板书: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正方形的。
③初步感知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
A、右图的涂色部分,你是用什么分数表示?右图填的请举手?
B、不是填的举手?(预设: ……)填的同学是怎么想的?
C、不是填的同学全部起立,你们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也同意填得同学请坐。
预设一:,白色的小正方形有3个,黄色的小正方形有1个,1个黄色的小正方形是3个白色小正方形的。
预设二:,1个黄色小正方形是1个小正方形的。(追问:1个黄色小正方形是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
板书: 把4个小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
小结:
想一想:刚才在用表示左右两幅图中涂色部分时,我们是分别把什么东西来平均分的?板书: 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正方形的 把4个小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
(二)举一反三
1、动态出示例1(2)的图:
①这里有几个苹果?
把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
这就是书本100页例1的(2),请大家看看书本是怎么说的? 读一读。追问:1份苹果是几个?(闪烁),2个苹果是6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2份苹果是几个?(闪烁),4个苹果是6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②出示三幅苹果图:现在请根据下面的分数,把6个苹果平均分一分。这就是练习纸的第1题。先想一想这些分数表示的意思,再用虚线分一分。
(1)学生独立进行平均分,教师指导。
(2)同桌交流: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分?
(3)学生展示交流: ① ② ③ 师收集学生作品,展示各种分法。
同意这种分法的请举手,说说你的想法。和这种分法不一样的请起立,说说你怎么想?
图①:学生介绍表示的意思。
预设:我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苹果总数的。(追问:每一份有几个苹果?3个苹果是6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图②:学生介绍表示的意思。
预设:我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占苹果总数的。(追问:每一份有几个苹果?2个苹果是6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图③:学生介绍表示的意思。预设:我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占苹果总数的。
(追问:每一份有几个苹果?1个苹果是6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小结:这些分数我们都是把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2.比较辨析,提升认识。
练习纸第2题:请你用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想一想:每份各有几个苹果?
(独立填写、交流想法、展示分享)()()()师收集学生作品,一并呈现学生答案。
(1)用表示的同学起立,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问没有起立的同学,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
(2)为什么三幅图都用表示?既然都用表示,它的每1份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小结:看来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几份,分子就写几。
(三)扎实练习
1.完成第100页“做一做”第1、2、3题。(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①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批改——集体交流。追问:将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②预设:(2)做一做第2题——有9个△,把其中的涂上红色,涂上蓝色。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批改——集体交流。追问:将9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1份有几个△?2份呢?
(3)做一做第3题。要求:先独立在图上分一分,圈出其中的。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①如果要求女同学取出它的,她应该拿几根?为什么?
②如果要求男同学也取出它的,他又应该拿几根?为什么?
③剩下小棒的根数是原来10根小棒的几分之几?
2.独立作业:
书本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3-2题。直接做在书本上。第3题: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有两种答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你是怎么看的?第2题有困难的同学先用虚线分一分,再涂色。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想一想,分数到底有什么用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分数,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教材是利用吃西瓜的情景引出分数的简单计算。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打算用学生过生日分吃蛋糕的情景引入新课,因为学生过生日的情感体验大都是愉悦的,采用这一情景,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 1/8+2/8等于3/16,鉴于这一点,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
教材第96页例1从分吃西瓜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图中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块),一个男孩吃了2块,一个女孩吃了1块,要求一共吃了多少块,即计算2/8+1/8是多少。教材通过小精灵提示思路和答案。
教材第96页例2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减法。通过一个女孩从5/6中拿出2/6,来展示计算过程,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算理。接着让学生通过填空,来呈现思考的过程。这样逐级展现算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对分数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材第97页例3教学“1减几分之几”。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1可以改写为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样减法就不会有困难了。不过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仍然安排了直观图。
三、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过“过生日”这种愉快的情感体会,利用这一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生成知识、掌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五、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有益。
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若干,各种可用分数表示的图片(如)
学生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各一张、彩色笔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谈话激趣:这几天我们一直学什么(生答,师板书:分数)。现在老师心理想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分数。
师分别拿出有颜色的夹子(5个)、6本本子、一捆小棒(10根)请学生找出分数。(学生自由说说每种物品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师随机扳书这些分数:1/
5、3/
6、4/10……)
2、根据板书,用“()/()里面有()个1/()”的话说一说。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1、出示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导入:小明今天过生日,全家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块,妈妈吃了2块。
师:从上面的图画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小明吃了蛋糕的 1/8,妈妈吃了蛋糕的2/8)
2、师提出问题:“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①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③蛋糕还剩下多少? ……
3、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要求回答的学生把自己说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在创设的分吃生日蛋糕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1、教学分数加法(例1)(1)生猜一猜:1/8+2/8等于多少?
学生最可能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3/8,一种是3/16,这里要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2)证明自己的方法
若出现3/16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吗?
若出现3/8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现在出现了两种答案,到底哪个正确,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比如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写、甚至可以组织语言来说)
(若学生找不出方法,教师可建议学生在一张圆形纸上折出8等份,找出1/8和2/8,看看它们的和是多少)
(3)集体操作验证
①生动手折出1/8和2/8,并涂上颜色。②观察并讨论:和是多少?为什么? ③汇报交流,思路可能有: a、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3/8;
b、2/8是2个1/8,2个1/8加1个1/8是3个1/8,也就是3/8(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随时用自己的教具进行示范解说)
(注意:如果学生只能想出第一种思路,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分数知识来表达“涂了2份”、“涂了1份”的意义,引出第二种思路;如果学生想出了两种思路,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两种想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者是统一。)
[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如何让用第一种方法思考问题的学生实现向第二种方法的飞跃呢?一是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二是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借鉴。]
④引导辨析:1/8+2/8的结果为什么不是3/16?
围绕问题:“蛋糕分的总份数有没有改变?”来讨论。(蛋糕分的总份数没有变,只是所占的份数增多,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 在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2、教学分数减法(例2):(1)观察:这个蛋糕现在还剩几分之几?(5/8)
(2)思考:爸爸回来后从剩下的这5/8中又吃了2块,最后还剩几分之几?怎样列式?(5/8-2/8)
(3)生小组讨论:5/8-2/8等于多少?(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a、从5份中吃了2份还剩3份,也就是3/8; b、5个1/8减掉2个1/8还剩3个1/8,也就是3/8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纸片演示吃掉的过程。
3、讨论:(妈妈又吃了1/8,剩下的2/8留给爸爸吃。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示?(1,8/8)
[ 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
4、教学例3:1减几分之几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1)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3)巩固练习1-4/5
1-2/6
1-7/9(指名让学生板演)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 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5、解决课前提出的其他问题(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可让学生板演,其他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做题后,让中等生或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对于说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2、计算(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1)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有两个问题;
(2)生独立解答(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长方形纸的折画);(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用多少表示这一块巧克力?计算时看作多少来算的?
4、练习第二十三的第四题(一杯果汁,喝了5/6,杯中还有几分之几?)(1)生读题,弄清题意;(2)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一杯果汁用什么表示?在这里看作几分之几来计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九、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6 2/6 3/6 4/6 5/6 6/6 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1/8+2/8=3/8
蛋糕还剩下多少?
5/8-2/8=3/8 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1-4/5=1/5
1-2/6=4/6
1-7/9=2/9
十、作业设计
1、练习二十三第1、2题。
2、妈妈买了一些蔬菜回家:
卷心菜5/7千克
辣椒2/7千克
萝卜3/7千克
白菜4/7千克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第三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学习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课程标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习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课本22、23页 课程标准: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等特点,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易错点.对物体进行估测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分米的长度表象,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及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学会估测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学习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充分交流,也有对关键内容的及时概括与适时板书„„而这一切,最终都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准确理解、深刻感悟,实现了学生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 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内容分析:
本部分知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要在已学过的米、分米、厘米等换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例1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即从1千米是1000米,推想出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例2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即从1000米是1千米,推想出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这两个例题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教材中介绍了换算的推理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碰到这类问题知道该怎样去想,但学生做题时,只要求写出结果,不必写出推理过程。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内容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学情分析: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 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学习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身及实际的密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有兴趣学这样的学习状态
第 七 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流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生活和数学是离不开的,他们相辅相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课题:分数的简单应用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三年级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之后,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先让学生了解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加深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通过直观操作与已经掌握的分数含义相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和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分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指导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相关知识,描述一些生活现象;发展抽象概括和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分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9-10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5、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简单计算;
6、学生对于分数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整体和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知道了一个整体的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和计算。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教学中,首先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发现一个正方形和4个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初步形成认识:与“1”是一个物体是相同的,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取几份就有几个1份那么多。接着,出示苹果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数学思维,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一分,亲身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到“总数一样,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每一份所用的分数表示也不一样”和“总数不一样,平均分的份数一样,每一份的数量也不一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整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动作过程和结果,通过语言描述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教学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从份数的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平均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谈话:让学生举例说分数及表示的意思,比较分数的大小,做几道分数的加减法的题,复习分数加减的规律。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初步感知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
(1)黑板出示例1(1)左侧的内容
①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4/1表示什么意思。
②如果涂色部分有2份呢?用分数怎么表示?3份呢?(2)课件出示例1(1)右侧的内容,动态演示剪的过程。①课件演示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正方形。
问: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②这样的2份是4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③对比两个4/1,它们所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小结:不仅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还可以把4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其中的1份都能用4/1表示。
2、从份数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2)的内容,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
① 其中的1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你能说说这个1/3表示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每一份用1/3表示的?
②1份是苹果总数的1/3,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3、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出示学具(苹果图),还可以怎么分?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学生展示,汇报交流
(3)对比提升,为什么同样是一份,却用不同的份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4、比较辨析,提升认识 出示课件
①你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②为什么都能用1/3表示?(都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取其中的1份?)
② 每一份各有多少个苹果呢?(2个、3个、4个)
④为什么同样都是1/3,每一份的数量却不一样?(苹果的总数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1、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的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将9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1份有几个△,2份呢?)
3、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的第3题。同桌合作学习,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想的过程。(把这个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2根,2份就是4根。)
4、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让学生结合图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评价设计:吕家岘小学办公室主任对我的这节课作如下评价: 首先白丽老师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在第一次公开课上能达到这个教学水平还是不错的,当然除了优点以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整个课堂气氛的创造上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下功夫,另外课堂的把握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是苹果总数的 2份是苹果总数的
12÷3=4(人)12÷3=4(人)4×2=8(人)
答:女生有4人,男生有8人。
教学反思:分数的简单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计算的基础上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这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把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计算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
1、激发兴趣,主动探究。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操作材料,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促使学生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并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探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落实目标。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三分之一是女生,三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三分之二是男生,三分之二是什么意思?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求出男、女生的人数,再以小组为单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的过程学生将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进行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大胆放手,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给予了学生自己操作、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全体汇报交流时,思维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启迪,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学生画一画,有的学生用算式计算,且算法多样。达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身边生活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一点拖堂;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上下衔接不流畅。但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我会不断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第五篇:《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1页例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教学重点:
掌握实际问题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圆片、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小精灵悄悄告诉我,前几天给大家布置了2个课外小任务,你们完成了吗?(完成了)能让老师瞧一瞧吗?(能)同学们都完成啦,真棒,那现在你们愿意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吗?(愿意)
1、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13132、用8个圆片表示出它的 和,并将圆片总数的4 涂成红色,圆片总数的 4 涂成绿色。4413并说说 和 表示的意义。
44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通过同学们的讲解使我们复习了之前的知识: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将与小精灵一起继续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置提纲,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刚刚课间你们玩的开心吗?(开心)同学们的课间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有的同学看 书,有的同学踢毽子,还有的同学折纸......其实咱们的课间生活不仅能带给我们快乐,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阅读与理解。
(1)课件出示例2,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有12名学生在踢毽子,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2)交流:说一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知道了全班有12人;
生2:知道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生3: 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师:说的很完整,说明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其中是女生,是男生”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 把12名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取其中的2份就是。师:你能从分数的意义来分析,说的很有道理。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
师:你也说的很清楚,真棒!现在请大家想想怎么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呢?把你的想法试着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师: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想必都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 的想法。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自学反馈,精讲点拨
师:同学们讨论的真激烈!接下来,请小组上台展示方案,其他同学请认真思考和评价。
生1:我们是 雄鹰 小组,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我们是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求男生、女 生各有多少人。
我们用12个圆片表示12名学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并将这一份涂成红色,这一份红色圆片的数量就是女生的人数,是4人。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并将这2份涂成蓝色,这两份蓝色圆片的数量就是男生的人数,是8人。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还有哪一小组的想法和我们不同,请这一小组来展示。
生2: 大家好,我代表 小组发言,小组汇报时语言流畅、思路清晰,采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求男、女生的人数,方法简洁明了,容易理解。而我们小组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求男女生人数,思路类似。
我们用12根小棒表示12名学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这一份小棒的数量就是女生的人数,是4名。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这两份小棒的数量共有8根,就是男生的人数,是8名。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还有哪一小组的想法和我们不同,请这一小组来展示。
生3:大家好,我代表 小组发言,小组用摆小棒的方法,也很直观,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或2份,通过数出这1份或2份小棒的数量,来求女生、男生 2 的数量。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我们小组认为不够简便,如果班级有50人,甚至更多人呢,难道都通过画示意图、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吗?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小组想出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列式计算。
因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要把12人平均分成三份,求出1份是多少,即12÷3=4(人)因为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要把12平均分成三份,求出2份是多少,已经算出1份是4人,那么2份即:12÷3=4(人)4×2=8(人)。通过把算出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相加,4+8=12,我们检验出解答正确。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师:这3个小组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出这其中的几份是多少。
五、巧设练习,检测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不仅出色完成了小精灵布置的任务,还解决了实际问题,为了奖励大家,小精灵想要带大家去智慧屋参加闯关游戏,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1、写一写
2、填一填
3、分一分
4、算一算
5、比一比
六、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1、比一比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生2:我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用这个数除以分母,再乘分子。„„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不仅收获满满,还乐于分享,你们用行动证明了大家都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努力,收获更多。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女生:12÷3=4(人)男生:4×2=8(人)
答:女生有4人,男生有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