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教案及反思(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9:2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阳关三叠》教案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阳关三叠》教案及反思》。

第一篇:《阳关三叠》教案及反思

《阳关三叠》教案

执教者:杨金龙 授课班级:初二(9)班 授课课时:1课时 课

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采用改编的歌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但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回放”古代情景、“聆听”古曲与歌曲、“创设”作品的场景意境、唱奏音乐主题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想像与体验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唱、奏,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唱、奏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葫芦丝、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同学们回答: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期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古代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假设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需要配乐,而你是电影的音乐总监,你会选择一首什么风格的曲子为这样的场景及古诗配乐了,(老师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生想、答)

二、学习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为画配选的音乐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阳关三叠》,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根据唐诗改变的歌曲《阳关三叠》,(教师版书:《阳关三叠》)

2、师:大家看到《阳关三叠》这四个字,有什么疑问吗?(生介绍“阳关”。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教师补充)

3、教师补充图片:请同学们谈谈对古阳关图片的感受。

4、那么究竟这首古代琴歌是怎样表达对阳关的情感呢?首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学生一起随音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再有感情朗读一遍)

5、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接下来让我们分小组用葫芦丝学吹《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并吹边学唱歌词,体会唐诗入歌的魅力。教师到各小组指导。

(1)分小组范吹《阳关三叠》,自己小组评价,其他小组评价

(2)教师范吹《阳关三叠》主旋律,师问: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个特点,请大家仔细读谱,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分小组讨论,由五个音组成,不唱的旋律部分都加了括号。)对,第一点,由五个音组成,称为五声调式,这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特点;第二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3)学生第一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们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在这一段歌词中,共有上阙和下阙两句,大家觉得它们的情绪要表达一样吗,怎样处理会更加合适呢?学生发言。

(4)学生第二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音乐的表达,特别是上、下句的情感对比。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我从大家的歌声中捕捉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离愁之姑情,说明同学们从心理上已经接纳了作品。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

6、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1)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觉得在乐曲的表达中,是悲伤的情绪多一点呢还是留恋的情绪多一点呢?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创作背景可做选项)

(2)对,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处的歌词及曲调是由后人加上去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涵,曲作家进行了二度创作改编完成的。那么古代表达这种离别之情的诗句有那些了。接下来我们也把这首作品进行三度创作,课前给大家布臵了作业,请大家分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创作作品。

三、拓展与延伸

1、在古琴由《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创编情景剧、改编器乐、演唱等形式。

2、听赏古琴曲《阳关三叠》

为了深切体会这种情感,请同学们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了解古代琴歌。请学生回答表达离别之情的诗词或散文等。

四、评价与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自评、互评,师评)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我们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同学们,这首古朴淡雅诚挚的琴歌,已经打开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吧!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最后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教学反思:

1、做为一节参加校级优质课比赛课例,课前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也可能正是因为准备的太充分了,感觉上课时太容太多,备学生的情况还不够,导致在突发

情况时,我在处理一些问题是还不够灵活。

2、在让学生主动学习及展示时,我自己感觉对学生的表现能力还不够信任,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鼓励,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在更好的环境中得到提高和更多的锻炼。

3、在体会音乐感情时,引导学生的理解略显得比较苍白,尽管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但学生思考深层次及生成的思考比较少,还不够到位。

4、对于在课堂上部分没有带器乐的同学的关心不够,应该随时调整课堂结构,让这部分同学也能更多的融入到集体学习、自主学习当中。

第二篇:阳关三叠 教案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2. 讲述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的欣赏、学唱,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见的友情,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看、听、想、说的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自创情景剧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表现音乐的乐趣。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2)认识民族乐器——古琴

3)了解并复述《知音》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体验音乐的情绪和内涵

2.掌握“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音乐中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开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古代离别时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假如老师给你两首诗,你将会选择哪首诗作为对此画面的写照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那么我们常说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这个场景大家说还需要什么?(音乐)同学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同样给你两段音乐让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4、以音乐为背景共同朗诵古诗,让学生体会音乐。

二、新课

1、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阳关三叠》,(听后问学生听后感)

2、领学生分析歌曲:

《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所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原诗中有渭城(今陕西渭水)、阳关(今玉门关)两个地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因当时王维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三叠”。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首著名的古代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边吟唱的一种音乐形式。此曲扩充了一些歌词,我们叫做下阕,王维的原诗称为上阕。

3、古琴的介绍: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三千多年,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一起欣赏一段由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请学生说说其音色。(高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等)。

4、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5、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6、教唱歌曲(注意速度)。

7、随琴演唱歌曲(注意情感的表达)。

8、分组演唱,并给与评价。

9、让学生跟随音乐有感情的演唱。

10、请学生列举有关友情的诗句,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等。

三、创编音乐情景剧

找几位学生上台表演“送友人”教师给与鼓励。

四、音乐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让学生或老师讲述,背景音乐用《流水》

五、回顾本节课内容

六、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歌曲《阳关三叠》可以看出:古人在感情表达上描写的非常细腻,感人至深。不愧是我国古代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传唱不绝。可见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热爱我国的古代音乐和我们的国家。

华夏古韵之

阳关三叠

牡丹区解元集中学

侯秀兰

第三篇:阳关三叠教学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

(一)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在音乐教室的黑板上我写下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课题,乍一看,有些像上语文课的意味,课题选用的是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的最后一句,其实不然,我是想用这句话引出今天音乐课的主题,让学生沉下心来,抛开浮躁,体味一次真正的情感之旅,对古曲《阳关三叠》的鉴赏。我想用这个课题,最能表达作品的意义,离别的惆怅顿时溢满心中。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同学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情感体验:

第一步:铺垫,体验别离的情绪

《送别》的旋律响起来,这是学生们不反感的歌曲之一,也是学生们在合唱比赛中会选择的曲目之一,当学生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便自然而然的哼唱起来,旋律的悠扬,节奏的平缓,幽幽的离别情绪在教室里铺散开来。学生们进入到情绪里,体验开始了。

第二步:引出主题,体验时空的别离::

对于唐诗,学生们不陌生,都能背上几首,在唐诗中,表达离别情绪的有很多,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王昌龄《芙蓉搂送辛渐》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等等诗句,我开了个头,学生们就帮我举了很多例子,黑板上《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句已经离我们很近了,当学生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今天的主题已经呈现。

第三步:《阳关三叠》,体验作品的别离

在欣赏这首歌之前,我在课下搜集了一些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让学生合着《阳关三叠》的二胡曲进行配乐朗诵,在二胡如泣如诉的声音中,学生们也渐入佳境,原来时空并不遥远,音乐的魅力无穷尽。三段基本相同的旋律重复三次,最后一声叹息,这就是“三叠”,“阳关”不仅仅是地名,而是别离的代名词,比如“断肠声里唱阳关”等等“阳关”的泛指。在二胡声中,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了,朗诵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情感有些不到位,声音太小。

第四步;《阳关三叠》,直观体验别离

由于我是声乐专业的,遇到歌曲的鉴赏,我总会给学生范唱,直观体验比听碟的效果要更具杀伤力,这已是我课堂的特色了。当我坐到钢琴边时,学生们就笑了,老师又要演唱了,当钢琴上的第一个音响起时,我就倾注了我所有的情感,感动自己就能感动别人。古曲的旋律有别于现代流行歌曲的旋律及韵味,在娓娓到来的旋律中,感情层次的变化犹如水彩画,明和暗的对比,细腻而分明,每一叠中,又分前段和后段,情绪的走向又不十分相同,钢琴的音色和着我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在古曲的曲调中,学生们空前的感受了不一样的离别情绪。当我弹下最后一个音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离别的忧伤,相信学生们也和我一样。

第五步:《阳关三叠》,亲身体验别离

欣赏完后,我决定让学生们来唱一叠,古曲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涉及到的音乐,学生们饶有兴致的和我一起唱了起来,我建议他们在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上加个小倚音,古曲的味道就能出来了,学生们演唱的很好。

第六步:走出《阳关三叠》,体验现代人的别离

古今的别离是不一样的,古时的别离,一去不复返,常常老死在异乡;在通讯发达的现代社会,距离不再是距离,而变成了一种期待,一种希望,没事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上网聊天,别离的日子中等待重逢是每个人的心愿,双吉他弹奏的类似校园民谣的歌曲《永远的画面》应该能表达我们现代人离别的心声了,从忧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朗朗上口的旋律:“芳草碧连天,固执的季节,寒冬一过,还有春天,希望永不凋谢„„”

在充满希望的旋律声中,这节情感体验之旅也告一段落了。

这节课的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高一(27)班的孩子是一群充满灵气的孩子。

不足的地方,因为是第二次上公开课,还没有达到其他老师那样游刃有余,难免有些紧张,设计好让学生和我一块有感情的朗诵《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部分,我自己朗读了,忘了让学生一起朗读,有部分学生是和我一起朗读的;在让学生配乐朗诵时,音响声音过大,因为学生的音量小了,朗读的部分前面有些不清楚,这点我没有估计好;在课程最后结束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们把《阳关三叠》的旋律在回味一遍,情感再次升华,因为经验不足,我疏忽了;虽说我是声乐专业的,但课堂上不可能唱到歌唱家的演唱水平,但我会尽全力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我要传达给他们的情感,也会让他们一如既往的和我一起感受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通过这次公开课,“成长杯”真的让我成长了,课程和细节安排方面肯定还有不足的地方,也许整节课都要在梳理规整一下,恳请各位前辈老师们给予我帮助,我会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己的。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

(二)《阳关三叠》是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以华夏古韵为主题,这首歌曲是古代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是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而音乐作品《阳关三叠》正是根据王维的诗改编而成的,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同学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节课的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

不足的地方,课下找了很多影像资料,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给学生放完,《阳关三叠》演唱部分只听一遍,应该全听完就好了。设计好在课程最后结束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们把《阳关三叠》的旋律在回味一遍,情感再次升华,因为经验不足,我疏忽了,应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

(三)《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

一、激情导入

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

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总的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达到了预期效果。如果我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比如能做成课件用多媒体展示,相信他们会给我更多的惊喜。

第四篇:《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 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阳关三叠》歌曲学习)。

1、听唱法学唱曲谱。(强调每句旋律走向上的强弱变化,注意“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注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生唱);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歌曲中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3、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教师指导,注意歌唱的状态,半打哈欠的状态、气息的支撑、嘴唇放松、音色优美、注意乐句的呼吸,1-2遍)。

4、引导学生用流畅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演唱时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这首名曲从古至今一直被传唱,经久不衰,通过学习这首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音乐的曲调上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非常复杂的情感变化。你觉得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呢?比如音调、节奏、速度方面,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2)诗韵律与歌曲旋律。(3)古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2、小结。

师:在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诗词都是合乐而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用乐器伴奏歌唱的,但音乐早已失传了。

所以,本课学习的歌曲中,诗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的灵魂。诵读诗句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时,则可以通过诗中的文学艺术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在内心中动了情感,就用语言表现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现情感时,音乐就产生了,所以说音乐产生于语言的尽头。

六、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1、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师:请同学们再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合唱音频)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加入各个声部后音色丰富、浑厚,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丰富了,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了。)

2、跟伴奏演唱。

教师:最后,大家拉起手来,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谊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播放《阳关三叠》伴奏音频,教师可指挥。)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第五篇: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海南省海口一中 冯元元 指导教师:凌素娟 林丽芳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 型:欣赏课

教 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之间的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目的是打开时空的隧道,让他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达到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方面:课前合作采集资源,进行归纳整合,以课件的形式与同学资源共享。

2.教师方面: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教具学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脉络包括上古音乐、中古音乐和近古音乐。在课前呢,已经有几位同学通过资料查找后做了一些发言的准备,下面就由这几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分别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请三位同学分别介绍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乐、秦汉-隋唐时期的中古音乐和宋、元时期的近古音乐。)

2.导入课题并介绍唐朝歌曲《阳关三叠》。

师小节: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谢谢你们!你们还记得吗?刚才有同学介绍了在唐代的音乐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唐诗入歌的创作手法,其中《阳关三叠》就是使用这一手法的佳作之一。这首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愁绪的歌曲,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同学们,如果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要准确地理解这种离别的内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让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介绍走进教材这个单元推荐的唐朝歌曲《阳关三叠》吧。(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阳关三叠》)

二、新课教学

1.教师演唱歌曲《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导言: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有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回答的很好.现在老师就来模仿古人抚琴而歌吧。

2.师生探讨原诗与歌曲歌词异同。

导言:同学们,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那么,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探讨结论: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处的歌词及曲调是由后人加上去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涵,曲作家进行了二度创作改编完成的。)

3.朗读歌词。(课件出示歌单)

4.学唱歌曲。(方法:唱谱、念词、填词演唱。)5.师生探讨歌曲上阙和下阙的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导言:同学们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在这一叠中音乐分为上阙和下阙,大家想想看,在刚刚演唱的过程中上下阙的情感表达是一样的吗?好,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探讨结论:上阙用王维的原诗,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曲调以级进走向呈现,温情而含蓄;下阙旋律跌宕起伏、错落多样,突出表现了悲伤、惜别、不舍的感情。)

6.学生随琴演唱歌曲。

导言: 同学们,这是多么质朴、真挚、深切的情感啊,让我们再次演唱,从音乐中反复体验这种离别的惆怅,感受那种至诚而细腻的情感美吧。(学生随琴演唱)

7、师生探讨歌曲下阙中音乐的情绪特征及表现方式。

设问:在刚刚演唱的这一叠中,有一句旋律能够反映出作者内心翻腾的情感因素,这一句是在上阙还是下阙?(教师结合谱例进行引导,学生指出为“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再问:作曲家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创作,才能准确表达这种情感因素呢?(师生探讨结论:作曲家在这里用了一个八度的大跳音程,并两次出现了全曲最高音,使情绪更趋于奔放,形成了这一叠的高潮。(6——6的音频),使送别的情绪上升到了最极限,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那就用八度大跳来呐喊吧,喊出的是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喊出的是对统治者的不满。)

8.探讨第三叠中歌词的含义。

导言:我们来看第三叠中的这句歌词(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生答)

师小结:对,就是希望驾着马车和他共叙,但不知道要等到何时?这是王维的无奈,更是当时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无奈。歌曲深层地刻画了作者的心情,并且成功地含射了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随着尾声的一声长叹,音乐似乎进入了一种迷惘的梦境,包含着作者与听众沉思和期待的想像。老师现在就来给同学们演唱第三叠,让我们更深层次的感受作者的心声吧。

9、教师演唱歌曲第三叠。

师:“想必同学们听唱完三叠后,能够解读到,为什么歌曲要停在“三”上了吧?我国语言中有“一而在,再而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看,大家都知道呀,可见“三”是极数。为什么这么说呢?同学们,一个音乐主题反复三次,既能让我们的听觉捕捉并记住,又符合咱们心理承受的长度。这就是我们中国许多乐曲采用三段体的一个心理基础。

三、拓展 学生1:上台展示《阳关三叠》——丝弦五重奏。话外音简介:《阳关三叠》(丝弦五重奏)是胡登跳1989年根据同名琴歌改编。乐曲即保留了原曲的“三叠”结构,又巧妙地运用了丝弦乐器的绰、注、吟、揉等技法模拟古琴的韵味,并恰如其分地吸收现代多声部写作技巧,富有层次地表现了古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

学生2:上台展示《阳关三叠》——合唱与独唱的演唱效果。话外音简介:同学们,这种艺术形式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不同的感受?其实独唱与合唱各具魅力,独唱的音色单

一、线条清晰、情感表现专一,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歌者的内心世界。而合唱则音色丰满,音响立体,音域宽广、声部丰富、力度变化大、音响层次多、表现力强,尤其是多声部的均衡协和,更具有一种感染力。大家说是吗?

四、作业

欣赏对比《我爱你,中国》与《阳关三叠》,从年代、主题、旋律、风格、情绪、演唱形式、曲式结构、词式等方面对比这两首歌曲之间是否有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五、结课

结课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我们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同学们,这首古朴淡雅诚挚的琴歌,已经打开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吧!

下载《阳关三叠》教案及反思(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阳关三叠》教案及反思(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一 教学内容 :《阳关三叠》 二 课时安排:20分钟 三 课型:单一课型 渗透式欣赏教学 四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五 教学目标: 1 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阳关三叠(共五则范文)

    《阳关三叠》教案 课题:古代琴歌《阳关三叠》 年级: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而......

    《阳关三叠》课程内容简介

    《阳关三叠》课程内容简介 【第一、二个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吟唱琴曲,熟悉旋律。 2、学会新指法“奄、拖上、放和”,回顾“剔、带起”等技法。 3、完成琴曲第一叠至第......

    第一单元《阳关三叠》大全

    第一单元 华夏古韵 本单元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作为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个单元里,既选取了琴歌《阳关......

    九年级音乐欣赏古曲《阳关三叠》

    九年级音乐欣赏《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了解这种作品的风格及对作品有一种新的感受.培养学生对中国古......

    《阳关三叠》中“三叠”是什么意思?(精选五篇)

    《阳关三叠》中“三叠”是什么意思?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古......

    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

    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阳关三叠——中国古代乐舞和歌曲》说课稿

    《阳关三叠——中国古代乐舞和歌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们老师,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阳关三叠——中国古代乐舞和歌曲》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