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阳关雪》
《阳关雪》教学设计
小越中学
尹荣明
一、说选材:
高二学生对一般散文的阅读鉴赏已有一定的基础。本着与高考接轨,丰富阅读面的原则,选择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阳关雪》。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余秋雨,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入到了散文创作中,写出来的文章在文体形式、语言模式,甚至在视角、语气上都与一般散文有区别。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二、说目标:
我依据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的要求,在备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鉴赏文化散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领悟其文化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
刻的哲理。
文化散文的作者往往以一个学者的姿态,描写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和在文化的熏染下的人性,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化散文,能品味积淀在文章中的历史文化。
5、结尾的讨论,“发现”这篇文化散文的内在深意:对“自信、豪迈”的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企盼。
6、小结:阅读鉴赏文化散文重在,“发现”作者在具体的描写议论中情感思想的留白,注重品味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阳关雪》这篇散文,余秋雨通过对故址阳关的寻访,表达对“自信、豪迈”的民族精神的追寻,对唐人风范的失落的惋惜,对这种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企盼。
7、布置作业:仿写句子“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烈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寒山寺。”
第二篇:阳关雪读后感
阳关雪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阳关雪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阳关雪读后感1寂静的夜里,万物都睡去了,告别了白日的喧闹与繁华,心归于平静,手里是一本余秋雨文集,读着《阳关雪》,我被深深打动。
我不曾到过阳关,只是在十五岁那年,离家出走,携着少年的忧伤和孤独,奔赴敦煌,在漫天飞舞的风沙里,感受了几许流浪的疲惫与悲凉,我不曾体会它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小时候,从课本上读这首诗只觉得“阳关”很远,脑海里出现的是肆虐的风沙,和将要远去的朋友,牵着马离去的孤独的背影,离别的不忍,只好劝朋友再喝一杯酒,阳关迢迢再无故人。
今夜,读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漫天飞雪的茫茫大漠里艰难行进奔赴阳关,在他身上背负的是一个中华儿女厚重的历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层叠的树影,树下流水不断,不远的山峰上呈现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阳关了!
自古屯扎兵马之处,必是具备此条件的,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走进,视野里坍塌的烽火台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后的寒风里佝偻着身子,悲壮地见证着当年历史古战场的惨烈。余秋雨先生所观看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神圣的废墟,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是一个怀着悲哀无言的阳关,一个响亮着战争号叫和将士呐喊的历史呼声的阳关。这儿是军事圣地,这儿是浴血沙场,这儿是挥别一个个流落官,一个个文人的流放地。这儿有着无数个坟堆,这儿有着无数不屈的灵魂,却在凄冷的风中孤独地哀吟,历史留给了他们的是什么?是淡漠,是无情,是遗忘!那么多人,就这样被一页页地翻过?
那么深奥的文化,就这么被深深地掩埋?余秋雨先生不禁慨叹大诗人王维的唐人风范,在这凄惨之地,竟缠绵淡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境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历史“吹拂”下,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无人与他做伴,惟独那几个土墩。也许,再过几多岁月,就连那土墩,那废墟也将化作尘灰荡尽!阳关,不正是我们中华历史文化的缩影吗?
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的大雪之中。拨开浓重的历史面纱,清扫沉压在这历史文化废墟身上厚厚的积雪,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久远的,悲壮的故事告诉世人,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历史的.一页不应被掩埋,我们有责任让那历史的废墟上重新开出艳丽花朵,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神,决不能被“大雪”掩埋,阳关迢迢,征途漫漫,我们需早日动身!
文化的阳关寂寞着。肆虐的北风在耳边吼叫,漫天飞扬的风沙狂笑着,枯涩的芦苇柔弱地叹着气,还有那几个土堆孤寂地哀吟。余秋雨先生漫步长叹,继续着苦旅文化的悲程。阳关大雪又呼啸而立,文化的哭泣开始萦耳。这是谁在哭泣?也许是文化废墟,也许是感受文化废墟的人,更也许是感受文化废墟后,又来悲怜文化的人……
阳关雪读后感2天气乍暖初寒,这西北小城的风瑟瑟地吹着,到了耳边总觉得有人在念着什么。起初模模糊糊,后来愈加清晰,约摸着是“雪”字了。可这西北小城的冬雪又着实没什么看头,路人的匆匆脚印瓷实了雪地,脏了那份江南水乡向往已久的洁白。我摇摇头,试图抹去杂乱无章的雪,可那念头却挥之不去。
后来,在慵懒的午后,随手翻开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的书,竟不由地笑出了声,评读钱塘苏小小,竟有人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与这种暗淡无光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西湖梦》)一瞧作者,竟是余秋雨先生,先生果真是极有趣的人。
更加急不可耐地往下读,却再也笑不出声。原来那耳边日日萦绕的雪竟是这般,这般萧瑟。这才是雪,是阳关的雪,西北的雪,是大漠孤烟才有的浩荡,是江南两岸领略不到的风光。一道阳关,两丘雪,三声胡笳,四面沙。先生说:“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我在暖暖的阳光下竟再也找不到那种散漫,莫名地感到一种寒,亦或是由寒而得,更深刻地澎湃,这才是我大漠的雪,这才是我西北的雪。
再读《阳关雪》,更是不敢笑了,唯恐得罪了自己心里的那种荡气回肠的澎湃。秋雨先生是奔着王维的《渭城曲》,去寻阳关,我却是奔着他的《阳关雪》,在心里搭建起了那些土墩,那些石城,那些令人魂牵梦绕的雪,还有那大漠沉默,西风声起的肃杀。双手合实书页,竟征了一下,耳边传来扬扬洒洒的雪花,而比朔方更朔方的大漠上,胡笳和羌笛哀哀怨怨地慢慢飘来,似有似无,夺人心魂,先生说:“既然一个名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可是先生啊,当年的那个民族游走于荒原,而慰以寂寞的,怕也只有这悲怆的乐声。渐渐掩盖在大雪中的,只是这个民族日益强盛后对大漠的笑靥如花的心,这是一个民族的错误。
我听见天空的叹息,飞鸟的轨迹,垂下的眼睑遮住所有阳关雪的悲壮。先生啊,令人惊骇的地上的凸凹是远年的坟堆,你说,被大雪笼罩的黑色的古战场上,会不会有一个兵败将军早已料到千年后的一个坟头会埋葬着一个民族一部分坍塌的精神的疆域。许多许多年后,会不会有一个少年坐在阳光下感到一种寒意,发出一阵惋惜,原来阳关也曾孕育着华夏的文明,一声驼铃响起丝绸之路的行者奢侈的梦,一位美人眺望西汉王朝的方向轻柔的纱,一个牧羊人痴念去国还乡的愁绪滚烫的泪。华夏仍在,春天依旧,可如今只有一个文人,一场雪还惦记着那个“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阳关。
如多把阳关比作漂泊的诗人,日后的我们是不是只能在他的开始写下零星的几个数字,而卒年上只能画一个大大的问号,构成阳关一生的坎坷。
阳关雪读后感3我从没有去过阳关,对此也了解很少。读完《阳关雪》后,便找来几组图浏览一下,不禁生出几分感伤。“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面对如此的景致,谁都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可阳关如今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话说,是“缠绵淡雅”的。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
阳关不反复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一位作家的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见,只由人们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图画。
历史是深邃而苍凉的,面对窗外阳光映照的花园中嬉笑的人们,我想,现在珍贵的事物,千百年后,也会随岁月的轮回而被渐渐淡忘吧。
第三篇:文化苦旅之阳关雪
《文化苦旅之阳关雪》读后感
《文化苦旅》是散文,是游记,是诗,也是哲理。它给人一种快感,是阅读美文妙律的快感;同时又施以人沉重,是千年历史积淀的沉重感。
其中《阳关雪》给了我较深的印象。它是众多章节中篇幅较小的,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底蕴却不容忽略。
金戈铁马,猎猎军旗,千万男儿的浴血嘶吼,伴着王维温润的《渭城曲》,矛盾却异常和谐。作者循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慨叹,来到了这塞外大漠,我们也紧随其后。
{“王维实在太温厚”我倒十分赞同余先生这句话了,也难怪,在如此浑雄万里,凌厉风行的阳关大漠里,他的诗,如同他的人,如此温顺,让人实在看不出作者是何用意,有的,只是一句轻描淡写,少的竟有些厌恶,但谁又能了解作者那时的心境呢?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不管换作谁,一定会毫不推托,一饮而尽的。
文章内在,这是作家的主旨,这也灵魂所在,否则是不可求的,我读出的是一种对文人的悲衷,长安的宫殿,只为其开了一个小门,允许他以悲微的身份进入,中国的文人,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执的劝阻的,一切还是那样平静,因为那只属于庸人,他们没有把固执的笑输进历史的灵魂里,他们任由自己,没有羁绊与束缚,有的只是叹息。}
面对浩瀚的苍穹,浩瀚的时间长河,我们是如此的巨大而渺小,巨大在自己的世界,渺小在整个世界。我领悟到的,是作者对时间,对历史,对自然的敬畏。有浅浅的无力感,更多的是使命感。
刚开始看见这本书的名字时,对其中的“苦”,我更多的把它理解为旅途上的苦,来自身体。但读了一部分后,我渐渐发现我错了。这是一种透漏着沧桑哲学的苦,来自精神。如果说看一本精彩的小说就像畅饮一瓶中气十足的碳酸饮料,带给我们的是淋漓尽致的快感,那么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散文就是在静下心来,细啄的一杯浓茶,苦涩而回味无穷。
合上书页,是心灵上的疲惫,灵魂上的升华
如果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场苦旅,那我们就该去禅悟其中的哲学。
沧桑的苦涩,又如此迷人。
林童
第四篇:15.阳关雪 教学设计
总第36、37课时
课题:《阳关雪》
教学目标:
1、依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难点)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重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学过的游记散文有哪些?这些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通常是怎样的?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有着迥然不同的写法,想知道他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阳关雪》。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余秋雨,生于1946年,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著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下榻(tà)
褶皱(zhě)
侏儒(zhū rú)
坍(tān)
朔风(shuò)
谪官(zhé)关隘(ài)
屯扎(tún)
俯瞰(kàn)
惊骇(hài)
瞟(piǎo)
执袂(mèi)
3、理解词义。
下榻
褶皱
侏儒
朔风
关隘
凌厉
执袂
谪官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游记散文篇幅较长,请大家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然后分别用一个词加以说明。
明确:县城——沙漠——古战场——阳关
(2)题目“阳关雪”中,“阳关”和“雪”哪一个是主体?
明确:一般,作者就这个题目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余秋雨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2、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请 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
明确:
(1)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
(2)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四、深层探究
1、谈谈你对“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的理解。
明确:三组排比连贯而下,意象纷呈,第一组句子写征人驰骋疆场,第二组句子写家人刻骨思念,第三组句子写从军、誓师和出征,简洁而有层次。
2、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明确: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艺术只是为了制造娱乐;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
3、概括本文的主题。
明确:作者通过对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并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历程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4、写法探究
本文采用寓情于理和情景对比的写法,请举例分析。明确:
(1)寓情于理是依附于理的抒情方法,即通过议论来抒情。它的特点是,融情于理,情中含理,理中有情,情与理紧密结合。如“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这段议论表达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爱,同时显示出理性的思考,既有对社会人类发展变化的认识和人性的思考,也有宇宙无限,人生苦短的感慨。又如文章结尾处写道“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字里行间浸满对文化艺术的悲叹,是对文人命运的悲叹。由于“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作者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升华到对民族精神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
(2)通过对比,作者情感表达更为鲜明。写“阳关古址”扣住“冰海冻浪”的特点,并与王维诗中阳关比较:“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随后引出“唐人风范”的阐释,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適、岑参等唐人身上焕发出来,即是“放达”“豪迈”“平静”“自信”的风范。“唐人风范”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信念,这是一种超 越历史的放达、自信、乐观,“唐人造像”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步履是放达的”“越加豪迈”。
五、课外拓展
联系你已学过的散文,比较一般游记散文与余秋雨游记散文在内容上的异同。明确:
1、一般游记散文所写之景大多为优美怡人之景;余秋雨游记散文大多为萧条凄凉之景。
2、一般游记散文的写景侧重抒发个人一点一滴的感受或感悟;余秋雨游记散文的写景则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文化蕴涵。
板书设计
阳关雪
作者行踪:县城——沙漠——古战场——阳关 主
题: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艺术特色:情与理的融合统一。理中有情,情中有理
第五篇:【读书札记】余秋雨《阳关雪》
【读书札记】余秋雨《阳关雪》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显露出艾略特的《荒漠》。这里正是中华汗青的荒漠: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叫嚣,如注的热血。华夏慈母的鹤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家园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跟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信托,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信托,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甚来,给认识的土地投注一个眼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山西太原清徐县清徐县南营留小学五年级:陈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