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0 用双手创造苏教版

时间:2019-05-12 19:1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0 用双手创造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0 用双手创造苏教版》。

第一篇: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0 用双手创造苏教版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1、区分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工物。

2、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人造物。

3、交流更多的用自然物搭建人造物的事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自然和野外娱乐场景的不同的。出示游乐场游玩图片,交流游玩的心情与体会。

提问:游乐场哪些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如:滑梯、摩天轮、各种玩具,建筑。

2、在野外你看到的景物与游乐场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自然景物。

二、揭示自然物与人工物的概念

自然物: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如:山脉、河流、树木、等。人工物:是人类开采、创造,运用自然界中的物质。

三、找一找,区分自然物与人工物。

1、看书33页,找一找,说一说。

2、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四、动手搭建一自然物

1、小组合作完成。

2、上台交流展示。

3、评价,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自然物,人工物,说来说你都知道有哪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看看图片,说说你都在哪见过这些物品,它们可以干什么?、三、初步了解自然物与人工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树木:可以净化我们的空气,美化我们的环境。也可搭建房屋、制作桌椅等。羊毛;制作毛线、毛衣、衣服等 铁矿石:冶炼钢铁、制造汽车。

1、举实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

2、看图片了解还有哪些自然与人工结合的产物。

3、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用书。

四、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自然物与人工物结合的产物,这都要感谢我们的社会,社会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创造了便捷。以后你们长大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通过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提高的团结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通过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教学,学生养成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片展示法、小组探究法等。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已经将学生分为衣食住行四组,并让每组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过渡:我们之前已经让大家课下收集相关的资料了,现在请每组的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各自收集的结果,我们大家一起来看我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衣的变迁

第一组学生展示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以及90年代以后的服饰图片。学生观看图片,教师提问:那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服从款式到颜色有什么特点呢?改革开放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我们以前的生活水平低下,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提高,这都表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布票‛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当时20世纪50年代初物资比较匮乏,为保证人人能买到基本生活用品,对紧俏物资采用发票证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二、食的变迁

【过渡】‚民以食为天‛,‚吃‛的变化也很大。究竟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后,教师继续提问: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三、住的变迁

【过渡】人们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四、行的变迁

【过渡】安居才能乐业,人们穿的好,吃的好,住的更好,工作的劲头就更足了。生活也就更加有滋有味了。闲暇之日呼朋唤友出去走走。节假日你们外出时,都乘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现代生活的交通工具,之后请第四组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改革开放前的交通工具图片。通过对比,学生直观感受交通工具的变化。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展示城市交通堵塞的图片,请学生为改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开辟新的公交线路、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提升市民素质等等。树立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健康生活,并且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

五、小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团结。

12、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教学准备]:课件、自制轮胎车。[教学过程]

一、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学生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同学们,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同学们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同学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学生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学生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 幼儿玩玩具。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尽情发言。

引导学生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学生发言。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学生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学生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轮子的故事’。‛ 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3、教师小结。[延伸活动]

出示自制轮胎车,开拓幼儿思维,引导学生废物利用,用各种废旧轮子做成好玩的玩具。

第二篇:自强不息 用双手创造未来

自强不息 用双手创造未来

记者:任梓熙 黎雯琪 报道

(口播):在成都市“第20次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活动现场,不少残疾人朋友带来了他们的技能和手工艺作品展示,用灵巧的双手展现了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

【记者现场】我手中的这个乌龟手工艺品是不是特别的活灵活现呢,它是由一种叫做紫袍玉的材料雕刻而成的,而我身后的这些手工雕刻作品,都是由这位宋师傅制作完成的。

【音乐+制作】

【同期声 石雕艺术家 宋留生】我希望用我的双手创作一些社会价值,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手工技术传承下去。

【记者现场】我们现在来到了成华区残联的展台,一些残疾人朋友也带来了他们的手工艺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现场同期声 购买】 【同期声 市民】举手之劳 【同期声 市民】献出一份爱心

【同期声 同馨结手工制作者 何蕾】我今天卖了十多件,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大家认可我们的东西,我觉得很开心

不仅仅是一些手工艺品的展示,在现场,我们还认识了一群用科技来创业、来帮助别人的残疾人,他们成立了一个名叫海缘的网站开发工作室,帮助行动不方便的残疾人建立自己的淘宝网店。

【同期声 海缘网站开发工作室发起人 黄章荣】我们帮助他们进行店面装饰,程序开发等

黄章荣告诉记者,他们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全部免费,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重获希望。

【同期声 海缘网站开发工作室发起人 黄章荣】我觉得开网店比较适合残疾人……

据了解,当天有近三十项残疾人技能和手工艺作品在活动现场进行了展示。

第三篇:苏教小四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科学知识: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的同样多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和调查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

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忙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点。

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的感受。

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

4、小组讨论,汇报

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空气是有质量的

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讨论:杯子里的空气向水面跑。

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的上方。

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的,那空气有吗? 出示研究表格,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设计图。

6、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7、各组交流。

8、各组说明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论。

9、师生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1、请两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2、学生观察松手时气垫发生的变化。

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实吗?提供针筒和橡皮。

4、观察针管里的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的空气、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讨论得出结论。

6、平时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7、学生讨论、汇报

8、利用教学光盘补充。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占据空间 觉察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质量

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回顾和解释

1、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2、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后汇报。

3、通过活动和不同物体与空气的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教学反思:

2、冷空气和热空气

科学探究: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科学知识:

1、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

2、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描述冷空气往下沉,热空气往上升;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能将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的对流联系起来。

借助其他物体继续认识空气。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探索和调查 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空气中有什么

科学探究: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描述空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能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联想来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学材料:三只相同的蜡烛、大小两只玻璃杯、火柴、水槽、红色水、细铁丝、小苏打、醋、集气瓶、带乳胶管的橡皮塞、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蜡烛熄灭的实验

1、出示书上第九页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

了解学生有关空气知识的认识

初步了解学生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探索和调查 蜡烛燃烧的实验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回答,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5、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小组的讨论在班级进行解释汇报。火柴熄灭的实验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的瓶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为什么?

2、师提供实验装置(也可演示实验),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5、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认识二氧化碳

1、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能,“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2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瓶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认识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成分。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的石灰水是澄清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对比)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实验,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2、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描述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空气污染联系起来。

能用简易的方法调查,了解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教学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

2、哪些地方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呢?

3、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持续十几秒中左右。)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有什么样的感受

4、大家有什么感觉啊?

5、这说明什么啊? 从中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关注。探索和调查 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空气的关系

1、大家看看书上第十二页的第一副图,这就是我们刚才所做的那个试验,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空气)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第二副图呢?又说明了什么?

3、第三副图是什么人啊?她在地球上吗?她为什么要被设一个氧气瓶呢?

4、同学们说说看,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第十三页。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看了书上的这副图,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长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他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1、看看书上第十四页的六副图,然后讨论,他们分别为净化空气做了什么事情?

2、在这方面你可以有哪些地方向她学习的?

3、说说现在人们已经为精华空气做了哪些事情?

4、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5、我们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为净化空气做哪些事情?

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

1、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我们要从小为家乡出力,所以老师打算提议组织一个防治空气污染小队,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2、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就到课代表那去报名 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引出空气污染的话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这说明空气不但对我们的生命很重要,而且对动植物的生命也很重要。认识空气的污染与危害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交流调查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了解应该防治空气的污染。回顾和解释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科学知识: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收集数据并描述热水变凉时温度下降的规律。描述什么是温度。

教学材料: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从容的喝了? 激疑,使学生产生思考。探索和调查 试水温

1、学生分组实验。

2、请你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测水温

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2、布置实验要求。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实验:

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热水、杯子、温度计。”

2、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布置实验要求。

4、再次提醒:

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建立温度的概念 形成温度的概念

学会测量水温的技能 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回顾和解释

1、教师请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3、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呢?

4、借助教学光盘结合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学会分析并进行合理地解释,得出结论。

2、热 的 传 递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1、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敢于大胆想像。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固体传递的实验。描述液体对流实验。描述热传递和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教学材料: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热水变凉,很多同学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几乎每个同学都问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热水的“热”传到哪里去了?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些热传递的现象。探索和调查 实验一:研究“传导”

1、那么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样传递的呢?

学生猜测。

2、出示图片:

(1)用蜡烛在金属片的一角加热,观察涂在金属片上的蜡烛油的融化过程。(2)在金属片的中央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

3、同学们,你们认为可能发生什么?(分小组讨论)

4、那么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试一试。

5、学生动手实验。

6、利用教学光盘播放铜丝上的火柴掉下来的实验巩固热传递的概念。实验二:研究“对流”

1、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一下加热一杯水的过程中,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领取实验材料。

2、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去研究。

3、联系前面所学的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了风,介绍热对流。研究“辐射”

1、学生自己阅读有关辐射的资料。

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1)辐射是否依靠其他的物体?

(2)热量是怎样行进传递的?(3)我们接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的热?

3、学生讨论后汇报。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了解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辐射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吗?

2、看图,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区分三种热传递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热传递现象。

3、加热和冷却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科学知识: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糖受热冷却后的形态变化。

描述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描述温度计的发展历史。

举例说出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物体所做的事情。教学材料: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的铜球。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 探索和调查 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

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

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组讨论

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

实验制作

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把制作的蜡画展示前面的黑板上(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记录

6、教师点拨: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作出假设、并实验

7、观看教学光盘中巧克力受热后的变化。

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

1、谈话: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大家发现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可真不小。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这个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2、究竟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3、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这种现象科学上叫热胀冷缩,其实是冷和热对物体体积产生了影响。探究水和空气在加热、冷却后的变化

1、刚才的两个实验使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将水和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会和前面的物体一样都发生变化吗?

3、学生预测。

4、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5、汇报实验设计,修改完善。

6、动手实验。

7、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形成的结论。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进一步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回顾和解释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受到冷和热的影响?

大组交流:铺水泥地时要夹木条、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2、讲解:法国塞纳桥断裂的故事和北京至太原铁轨伸长的事例。

3、立交桥、铁轨在建造在建造时应注意些什么?协和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会长胖25厘米?

学生大组交流、汇报 了解温度计

1、阅读有关温度计发明的内容。思考:(1)温度计的发明者是谁?(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温度计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总结 通过本节课中的实验,你对物体经过加热或冷却后,有了怎样的认识? 了解生活中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所做的事情。

4、吸热和散热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描述同种物体中深色比浅色吸热、散热快。

设计不同物体和相同物体颜色吸热、散热的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的观察、数据记录形成解释和结论。

教学材料: 同样大小、质地的杯子、沙、水、温度计、酒精灯、三角架、温度计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在手上那一个热水袋,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2、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索和调查

1、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相同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看到过?(2)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4)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3、那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和沙这两种物体,能猜猜看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情况吗? 实验前

1、现在请同学们作好作实验的准备,在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啊?

2、学生分小组讨论。需要控制什么条件,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实验(1)指导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各自进行实验。实验结束进行对比。实验(2)演示实验

实验建议:两个烧瓶放入相同的有色液体(红墨水),在它们的外面分别罩上(涂上)不同颜色(黑白两种颜色)的袋子,过十分钟之后观察,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汇报。(既要注重结果,还要仔细观察升温的进程)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让学生进行预测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回顾和解释

1、通过两个实验,你对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和相同物质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有了哪些认识呢?

2、吸热和散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3、设计一个保温杯。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 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 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 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 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

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

云的实验: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 雨、雪的实验:雨和雪实验设计中的不同点

露的实验:注意易拉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增加周围的湿度或水汽的量)[鼓励学生做对比性的实验(干毛巾和湿毛巾的对比)]

7、刚才,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的情况对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请各小组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适当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的形成。研究蒸发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猜测、汇报

2、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

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的成因。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回顾和解释

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

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巩固水的三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水的循环

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组讨论。(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水的循环)

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技能

1.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2.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

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2. 学会尊重事实。

3.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物体发声时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

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 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2、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

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探索和调查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B、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过程与技能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建议课后完成)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实验中教师要先帮学生将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装好,以便学生顺利实验。

同时提醒学生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3)只要学生能举例说明我们还能听见远处的声音即可。

回顾和解释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2.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

(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科学课上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的: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过程与技能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3.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 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的应对噪音的办法。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以及耳廓的功能提出合理假设。● 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作用,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 可以用模型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解释。● 对噪音有一定认识。

教学材料:耳膜模拟实验演示材料、大白纸、透明胶带、剪刀。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师: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儿童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的感受的内容。探索和调查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

(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2.学生汇报预测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在学生汇报时一定要追问学生预测的理由。(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耳朵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可能具有把振动放大的构造;看电视时只听到电视机里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其他声音不被注意,说明听声音同人的大脑有关系,等等。)(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分类,3.教师通过挂图及碟片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4.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5.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认识耳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示: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三、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让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当的知识讲授在科学课的学习是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耳朵的构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构造的对比,来加深对耳朵构造的印象。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到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回顾和解释 1.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耳朵的构造、耳廓的作用、对噪音的认识等等,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2.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解释这两个问题。4.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 能够辨别出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 能够观察到声音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弦的变化。● 知道弦的变化与声音产生高低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技能

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2.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3.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高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

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教学材料:小鼓、三角铃、橡皮筋、空盒子、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吸管、橡皮泥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猜声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为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2.问:为什么他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由这个猜声游戏让学生发现之所以能辨别出声音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高低和强弱。探索和调查

一、发现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大小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2.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学生做发声活动)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3.学生演示,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只能改变声音的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二、辨别声音的高低

1.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 2.发给学生橡皮筋,你能用它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4.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及设计的实验大致可分成三组,即橡皮筋的长短、松紧、粗细都有可能影响声音产生的高低。)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7.你能试着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建议课后完成)

本课是在学生对强弱不同的声音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以简单的实验感受,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音量的认识。

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拨松紧、长短、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的活动,使儿童在充分感受音调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低音。由于这个活动学生不具备自主探究的基础,因此建议详细指导实验。让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实验时,教室要尽量保持安静,要引导学生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问题下方空白处。并试着让学生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思考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顾和解释 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做出相应解释。例如:用吉他中的一跟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音。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科学探究

1.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做好原始记录。2.能用比较、分类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证据。3.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4.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成果:

1.能够对食物进行分类,并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2.了解营养成分的作用,知道可以按食物含有的主要成份给食物分类。3.利用资料获取知识。4.按指定标准给食物进行分类。教学材料:食物卡片、统计图表、食物营养标签的挂图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有哪些呢?

生:食物、空气……

2.对,食物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可有的人就是因为吃而得了疾病。实际上,每天吃什么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3.现在我来问一下,你们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呢? 生:米饭、蔬菜、肉类、水果……

1.那这些食物里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引出关于食物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生:阅读资料

粮食类:丰富的淀粉,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油脂类:丰富的脂肪,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但不能多吃。

蔬菜、水果类: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2.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食物分类吗?(强调分类要有一个标准)

生: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反思和解释 1.你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食物进行分类的?

集中话题 1.在这些食物中,你最爱吃什么呢?

生:小组交流、记录,汇报给全班。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要做一个统计,我想统计一下你们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用图表统计,强调三种)

生:先设想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作出自己的统计图。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反思和解释 1.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什么? 生:喜欢吃的食物比较集中。

2.这样只爱吃一种食物有什么危害?

生:就会营养不全,由于缺少这样或那样的营养而得各种疾病。

3.我们应该吃什么?

生: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得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能偏食。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怎样搭配食物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2.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过程与方法

1.作出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2.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知识与技能: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成果:

1.认识食物金字塔,能合理搭配食物

2.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3.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材料:投影片咸食、甜食、肉类、油炸类食物为主的四份食物、纸餐盘或塑料盘,白卡纸、直尺、彩笔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你能说一说吗? 生:粮食类:

鱼、肉、蛋、奶、豆类: 油脂类:

蔬菜、水果类:

2.那你们看看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 生:讨论。

①都是甜的,糖类太多; ②脂肪、淀粉类太多; ③全是腌制类食品;

④全是油炸类食品。

都不合理。引起学生对合理营养的关注,引出合理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那怎么搭配才合理呢? 生:先看金字塔图,介绍。

2.你能根据这个图告诉我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3.你们每天的食物搭配合理吗?根据你的食物日记,作出你的食物金字塔。生:根据食物日记,画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4.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5.好,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当一天家,来设计一天的食谱,在设计时要注意,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合理,又好吃,又省钱。

生:设计食谱。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的方法

反思和解释 1.现在请大家利用食物卡片,配一顿有营养的午餐或晚餐。生:配餐并作出解释。

2.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怎样的饮食才是合理的,请你们回去以后,为你的家人设计出一份一周的食谱,写在活动记录上。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3、食物的消化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2.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2.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学习成果:

1.运用画图方式进行交流

2.认识人体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的大致过程 3.学习消化的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材料:人体轮廓图、笔、消化器官挂图或模型、消化过程的多媒体影片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地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2.小馒头最终会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那小馒头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怎样“旅行”的呢?

探索和调查 1.请学生在书本上画出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图,并写出器官的名称。2.把消化器官的挂图放在自己的身上让同学们指认。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反思和解释 1.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科学探究: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科学知识:.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知识与技能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学习成果: 1.能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2.能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3.认识到天然食品业存在安全问题 4.学会安全饮食的常识

教学材料:常见食品的挂图、色彩鲜艳的小食品和饮料、食品包装袋、果汁瓶上成分说明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常吃的食物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食品,一类是加工食品,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天然食品哪些是加工食品吗?

2.你是怎么来区分的?

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引出食品安全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通常吃的这些加工食品安全吗? 2.你知道这些食品和饮料中漂亮的颜色是什么吗?

3.下面请同学们来调查一下,这些食品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4.出示一些天然食品的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些天然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反思和解释 1.分析调查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2.什么样的天然食物才安全? 3.怎样吃才安全?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1、排序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简单排序。

2.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深化“排序”概念。3.初步尝试用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某一特征或多种特征进行排序。难点: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记录。

学生实验材料:五种不同型号的铅笔、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排队”,并说说是按什么来排的?

2、揭示:生活中,我们常常像排队这样,根据物体的某一种特征来排列,这种活动就是排序。(板书课题)

(二)、学会简单排序。

A、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一组科学家测出的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你能为它们来排序吗?

2、活动,填写排序结果。

3、成果交流。

4、小结: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整理信息的方法。B、判断物体排序的特征:

1、快速说出下列物体是根据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2、出示铅笔:6B、3B、HB、3H、6H 老师已经为它们进行了排序,请你们试着用各种铅笔依次写写画画,猜猜看它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3、学生实验,寻求答案。

4、交流,相机出示“资料库”。

(三)、学会复杂排序。

1、谈话: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序的,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物体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特征。

2、(出示塑料薄膜)找一找,这三种塑料薄膜会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3、学生交流。

4、提问: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三种塑料薄膜的透明度,该怎么做?

5、学生示范演示,教师相机指导实验记录。

6、自主选择其他的两个特征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排序。

7、实验汇报。

8、小结:根据不同的特征来排序,结果就不怎么一样了。生活中我们会选择厚实的衣物塑料袋装一些分量较重的东西,而用透明程度很高的保鲜膜袋盛放食物,正是运用了排序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拓展运用。

1、拓展:编排速成班活动。

2、课外实践活动:运用今天所学的排序知识,回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整理一下碗橱、收拾一下衣柜等。

2.分类 科学探究

1.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学习成果: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4.学会多极两分法 教学材料:印泥 教学步骤: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1.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2.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3.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4.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5.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6.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 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1.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2.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3.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4.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第四篇:鄂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科学真有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科学。

2.让小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应用。

3.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没有找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木条或磁性钓鱼竿若干,写有数字或式题的纸小鱼(上别有回形针)若干,鱼塘背景图一幅、小鱼缸若干、记录用纸和记录用笔。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到科学真有趣。教学难点:探究实验要求。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各种形状的鱼,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大家看到了什么?

2、师提问:哪些小鱼能够被钓起来?

3、揭开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被钓起来的小鱼里面,有一个装有铁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钓鱼游戏真有趣(板书)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钓鱼现象

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小鱼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钓得上来、钓不上来和不确定的小鱼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见实验记录表一)

1)学生分组活动。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2)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2.探究取出水中曲别针方法

1)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发现,同样为纸小鱼,它们为什么有的能钓起来呢?那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捞取水中曲别针呢? 2)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吗?我们怎样能知道曲别针应该怎样钓起来?引导学生想到把手或工具放进水里,体会捞起感觉。学生用手把鱼缸里的水倒出来,体会拿出来的感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感受。)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

3)探究讨论,用心设计。小组内讨论一下,设计实验。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总结: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真有趣。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走进科学教室,观察、实验、制作、测量,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走出科学教室,观察、实验、制作、测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谁能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袋子里面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身边简单易寻的材料,体验生活实践。

2.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预测等。3.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课前准备:小袋子若干、可食用水果。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教材图片,说说图中有一些什么。

思考:不打开袋子,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学生初步接触不能打开的袋子,分辨袋子里是否有东西,并说说理由。

师(小结):有些人是听到袋子里有声音发出来,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有些人是感觉到袋子重重的,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析:用问题引导学生感知袋子里是否有东西,并鼓励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如:从轻重上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从 声音上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等。)

二、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袋子里的物体都是一些什么?

1、听

2、闻

3、摸

三、打开袋子看一看,我们的观察对吗?

四、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袋子里有什么?(尝)温馨提示:不能随便品尝不了解的物品。可食用的才可以 品尝。

五、小结:我们刚才观察物体时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呢?(眼、耳、口、鼻„„)

六、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1、观察:哪个长,哪个短?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

2、实验、测量、观察,引导认识科学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相同和不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组物体的色彩、图案等细节发现相同的物品,并将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能按教师的指令操作,并愿意边操作边讲述。

3、乐意参与观察实践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图卡(颜色和装扮各不一样)贴在讲台桌面的小盒子 里,准备一个特别大的水果盒(当作一个水果的家)。学具:科学用书,彩笔一支,人手一个水果小篮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

1.观察这些水果,我们会有哪些发现? 比较之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水果,关注以下这些方面: 样子、色彩、味道„„ 2.学生尝试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二、实验:

比一比,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1、观察一种水果,描述它的样子。

2、比较。比较之前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哪些器官或工具。教师回顾,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各自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相同点进行分类的?

3、结合活动手册,明辨图片上的这些做法,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单元回顾: 我们借助哪些身体器官走近科学、走近科学实验?

四、延伸拓展,强调实验好习惯:

好的行为:交流声音很轻,人人有序操作,实验过程中注意 不好的行为:声音吵杂,不听指挥,互相争抢器材。第二单元 家养小动物 4 金鱼 教学目标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教学重点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池塘里生活着哪些植物、哪些动物?

2、这些植物和动物共同生活在池塘里,鱼在池塘里有很多的伙伴。今天我们就以金鱼为例,来研究水生动物。(板书课题)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师:我们来观察观察,老师为大家提供的金鱼长得什么样。

(1)金鱼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组成?(2)身上长着什么?(3)它是怎样运动?把你观察到的在同步探究上画下来。

2、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并画下观察到的金鱼。

3、生:汇报金鱼的身体长着什么?预设: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等。

4、师出示金鱼图片,引导:你们猜猜鱼鳞、鱼鳍的作用是什么?

5、师展示课件小结:鱼类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鱼的身体上长着鳞片和鱼鳍,鳞片在鱼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鱼鳍的摆动,使鱼在水中自由游动。

6、师课件出示多种金鱼图片,讲述金鱼小知识:金鱼和鲫鱼同属于一个物种,是由鲫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金鱼的四个种类:草种、文种、龙种、蛋种四类。(附图)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排除粪便

1、师讲述: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家里养着金鱼,给金鱼喂食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样操作,请同学来交流有关给金鱼喂食的经验。

2、教师提出喂食时的观察要求:(课件提示)

轻轻地放几粒鱼食在鱼缸里,观察金鱼是怎么把食物吃下去的?观察鱼缸里有金鱼粪便吗?它们的粪便是从哪里排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若观察不到现象,可让学生收看视频。

3、各组领取鱼食,学生一边喂食,一边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四、观察鱼的呼吸

1、教师提问:大家刚刚都还观察到了金鱼的鱼鳃,我们发现它在不停的一开一合,那么鱼鳃不停开合是在喝水还是在呼吸呢?如果是不停的喝水,金鱼的肚子为什么不胀破呢?请大家猜想这可能是怎么回事。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3、师生共同设计实验:用滴管滴蓝水,把滴管轻轻地伸到水中金鱼嘴巴上方一点点,轻轻地挤出几滴,看会不会被金鱼吸进去。

4、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1)滴管的使用方法

(2)要在鱼张口的瞬间滴在鱼口上方,滴的量不要太多,观察到现象马上停止实验。

5、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蓝水从鱼口进入,从鳃部留出。

学生领取材料,并开展研究。

6、师小结:鱼喝水实际是为了呼吸,因为水中含有少量氧气。(填写同步探究:金鱼的呼吸)猫和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特征、认识哺乳动物。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比较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猫和兔的特征,认识哺乳动物

教学难点:胎生,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谜语

1、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灯,厨房粮库它放哨。生:猫

2、大耳红眼睛,走路跳又蹦,赛跑太骄傲,乌龟把它赢。生:兔子

师:同学们真聪明,他们就是猫和兔,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猫与兔。(板书课题:猫和兔)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研究猫和兔

1、交流猫的相关资料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猫和兔呢?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外形,喂养方式,繁殖方式)

2、观察猫和兔

找一找猫和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现在开始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归纳猫和兔的共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依次课件展示 1)外形 2)胎生 3)哺乳

总结: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知道了猫和兔的共同特征是: 身体包面有毛,胎生,哺乳

活动二

归纳概括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1、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教师出示参赛动物名单,依次判断是否有参赛资格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说说你们的审查结果

2归纳总结哺乳动物额共同特征

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像这样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3.讨论特殊的哺乳动物

出示特殊的哺乳动物,学生讨论并汇报 教师依次展示企鹅是卵生,海豚是胎生,海豚是哺乳动物 4 讨论“人是不是哺乳动物”

人也和哺乳动物一样: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符合哺乳动物的特征,应该属于哺乳动物,我们是有智慧的高级哺乳动物。所以(板书)我们说哺乳动物一般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活动三拓展活动

1、你们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那我们怎么做呢? 学生交流(我们要爱护他们,不去伤害他们,他们受伤了,细心地照顾,看到别人有伤害小动物的现象,应该及时制止)

2、课后研究鸭嘴兽 师:最后,隆重介绍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朋友,出示鸭嘴兽,它是哺乳动物吗?课后同学们自己查找一些它的资料,了解一下有关它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知识 活动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启示?

6、常见的家养动物

教学目标

1、认识更多常见家养动物。

2、能够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常见家养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依据特定的标准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教学准备:相关动物的视频和图片。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家养了什么小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愿意告诉老师吗?多媒体出示几张常见家养动物的图片,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二、学习新知

1、师展示收集的各种动物图片,边出示边放音乐。

2、下面我们来玩猜动物的游戏。猜猜看,我是谁?

师出示动物谜语让孩子们猜。当孩子们猜到后,追问你是怎么猜到它的?出示几则动物谜语。

你们觉得好玩吗?那么我们接着玩,现在分小组玩,一人说动物的特征,其他的小朋友来猜。看哪一组做得最棒。

三、课堂小结

孩子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交流。

第三单元 家中的物品

7、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3、能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

6、学生进行分类。

(三)拓展应用

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它们有什么用途?

8、不一样的材料

教学目标:

1、对比不同材料的特性。

2、不同材料的用途。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材料。教学过程:

一、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请大家观察P29的杯子,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不同材料的特性。

3、你最喜欢哪一个杯子,为什么?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二、观察不同材料,我们有哪些发现? P30,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联系实际探究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P30,如果把下列物品的柄或者把手换成其他材料会怎样? 以金属为例展示材料的特性。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的特性?

四、拓展:

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分组研究、讨论。

9、纸制品

教学目标:

1、了解纸的发明和发展,认识纸的各种用途。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纸样品(如蜡光纸、餐巾纸、宣纸、复写纸、砂纸)、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纸?(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些纸制品一样吗?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性?

二、新授: 认识纸

1、观察纸,我们有哪些发现?(看闻听摸等观察方法)

2、这些纸有什么不同?(颜色,结实程度,厚度,透光性,吸水性,光滑性,粗糙度,柔软性„„)初步进行实践探究方法的培训,例如引导学生借助滴水、撕开等方式进行研究。

3、为什么不同的纸制品要使用不同种类的纸来制作? 结合上面发现的不同纸类特点,让学生自由讨论。拓展:造纸术的多媒体。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造纸术也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晒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平成纸张。第四单元 制作小物品

10、常见的工具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2.学习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教学准备: 常用的学具、工具。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P37都有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二、学习使用工具。

1.试一试,用什么工具画下列图形更好?P37 2.用什么工具裁剪下列材料和图形? 3.用什么工具测量? 4.怎样连接下列物体?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探究活动,不要规定达到的目标。)

三、调查生活中的工具。

一起看看几种工具,并讨论这几种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了解刨笔器、订书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课外拓展活动,练习使用各种工具。1.用订书机练习修补图书或制作图书。

2.练习用扫帚扫纸屑、练习用刨笔机刨铅笔。提醒注意安全。

11、制作笔筒

教学目标

1.人人动手,为自己设计制作一款笔筒。

2.提倡废物利用,树立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体会从多个方案的比较、权衡中完成笔筒设计的多样化最优化方案。教学准备

制作笔筒所需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怎样把桌上的笔收拾整齐,方便使用? 展示各种手工制作的笔筒。用废旧材料制作笔筒

二、设计笔筒 活动提示

①笔筒多高合适。②怎样分类放置不同的文具。③怎样让笔筒更稳定。④怎样让笔筒更漂亮。设计笔筒的基本信息

笔筒信息 请写(画)出你设计的笔筒 生活中的笔筒有哪些形状? 圆形、方形、多边形、异形 笔筒造型因“设计师”而异 可以用哪些材料做笔筒? 笔筒有哪些颜色和图案? 材质本色、五颜六色、山水自然,„„

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笔筒设计的构思过程(草图表达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方案一 构思 草图

三、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笔筒。

12、展示与改进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交流与质疑。

2、能端正面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作出合理的改进。教学准备:

制作好的笔筒及设计图。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展示自己制作的笔筒吧。

二、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笔筒,并能就笔筒的外形和功能进行简单的介绍。改进笔筒

三、相互评议,说一说大家制作的笔筒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最喜欢谁制作的笔筒,为什么?怎样能使它更完美?)

四、怎样改进自己的笔筒,让它更方便使用? 加桶 调节高度 拓展功能 增加稳定性

五、交流意见

1、同学提出的优点:

2、同学提出的建议:

3、修订后的笔筒设计图 笔筒设计图

4、动手改进自己的笔筒,评选出最优秀设计。

六、拓展应用:

我们做好的笔筒还能用来装什么?

第五篇: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 物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三)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蝴蝶是植物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讨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此时,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4.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

教学反思: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三)教学过程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教师选择教科书上的菊花, 教师出示一盆菊花,问问“谁认识它?”在菊花没有开放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可能并不认识它。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猜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菊花开花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体现出菊花分布的广泛与它的生长环境。

2.探索:它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菊花。教师可先将菊花放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菊花的整体,指认出茎、叶等器官,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泥土中还有根。这时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这些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等信息,让观察的内容更丰富,观察的活动更富有趣味。

整体观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画一棵菊花”这个活动,把观察和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师要重点指导画菊花的步骤,可采用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的方法,先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画完请学生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菊花的叶比较难画,在整体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对形状、大小和位置加以注意。

3.探索:观察它的茎和叶

从观察整棵菊花到观察它的茎和叶,学生经历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转换。建议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教师需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修改学生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鼓励学生将茎画得更像一点、叶画得更像一点。学生画好后一边展示一边交流,“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

4.探索:画画这棵植物这可能已经穿插在第2和第3个环节中了。用画图贯穿全课,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菊花:先整体画菊花,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修改自己画的菊花,这时绘画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学生一开始画得不那么像没关关系在掌握方法后,他们一定会越画越好。

5.研讨:说说你观察的植物关于菊花的研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已经展开了,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种植了一个星期的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第1课的记录表,同样不要忘记提醒学生继续照顾和观察自己种的植物。

6.拓展:观察一棵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菊花的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怎么去观察,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树有多大,有多高(和谁去比一比),茎有多粗(抱一抱),叶是什么样的(和菊花的比一比);大树上还有小动物,你能找到吗?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画一画观察的这棵树。

教学反思:

第3课:观察叶教学目标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教师准备:课件(三)教学过程

1.聚焦: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准备好各种供学生观察的叶,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以充足的材料作为观察的对象,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动。

教学开始后,教师可出示叶,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指向对叶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教师有必要先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紧接着教师提出“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当然这些名称学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规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能尝试着用一用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2.探索: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教师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选择哪些叶,可以参照教科书,也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来选择。叶的数量不必太多,但要典型。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从图片转换到对实物的辨识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了叶的 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观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教师还可以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3.探索: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因为两片叶的颜色、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此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根枝条上摘下来的,并把这根枝条展示给学生看。再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这时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有什么特点?它会怎样变化?”的研讨,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认识到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在枝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植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只要枝条上有各个生长时期的叶就可以。

4.探索:画一片叶用图画描述一片叶是一个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

分。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5.研讨:叶有哪些特点?它会怎样变化?这部分的研讨,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既要突出叶的不同点,呈现出叶的多样性,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软硬等不同,又要突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叶片会长大、生长、死亡。可以让学生用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等术语来描述,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术语。

6.拓展:做叶画对于拓展部分,课堂上很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安排学生在 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作品内容要简单、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因为太难而吓退学生。当然,教师要在下一节课或者课后其他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馈,这样才能将这个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教学反思:

第4课:这是谁的叶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科学态度目标】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二)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三)教学过程

叶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安排收集叶的活动,但应放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做必要的安排,应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地点要结合校园内的情况来确定),同时要告诉他们,要捡树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应该得到保护。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捡树叶,这样既能让学生粗略感受一下校园里大致的植物分布,又可以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要把学生的叶统一收集起来,供上课时观察,以及到教室外寻找是谁的叶时使用。如果校园里没有教科书上的这些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征、差异明显的叶供教学使用。

1.聚焦: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

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在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特征,如它是绿色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边缘上有锯齿一样的起伏??随着特征越来越丰富,学生猜 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一片叶区别另一片叶的特点,是后续寻找“这是谁的叶”的重要依据,可以在猜叶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可以先由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再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叶的特征上来。

为了让学生了解叶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个画叶的活动。选两片不同的叶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片叶让学生观察,要求画得清晰。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奖励”叶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观察并画第二片叶。

画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时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要求一定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画出叶的轮廓、叶脉的走向、叶片的颜色。这些专业的术语不需要学生掌握,但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的特征越详细,比较和寻找就越容易。

2.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在寻找前,教师先要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对于这些问题一年级的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达成共识。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安全问题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相互提醒。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任务的指向性要很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活动有条不紊。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3.研讨: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在开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动后,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此时交流、研讨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提示可以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面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看法和想法,而不是仅仅告诉老师并得到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需要让学生从一年级起慢。

教学反思: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1.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2.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哪些观点可以作为“活”的证据?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研讨,帮助学生明晰。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 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和说明。

3.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班级记录表”并回忆前面的观察、讨论,说说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讨论,明晰并巩固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一圈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

教师出示塑料花,再次提问:“这是第1节课时我们观察过的塑料花,它是‘活’的吗?说说理由。”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说说塑料花不是“活”的的理由。这时可以适当展开班级辩论。

附:胡萝卜盆栽种植方法从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根新鲜的胡萝卜,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切下胡萝卜顶端大约3厘米长的一小段,将它养在水中,就能长出翠绿的叶来。种植要点:因为胡萝卜叶的生长需要养分,所以这个胡萝卜头不要切得太薄,因为越厚长得越茂盛,注意不要削皮。取一个浅盘,加入大约0.5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萝卜,再把浅盘放在有光照的地方。要注意经常换水。

第1~2天:切下来的胡萝卜上出现芽点。第3~5天:天气暖和的话,大概5天就能长出新叶。

第6~7天:新叶慢慢生长,同样需要我们耐心养护。第8~11天:最早长出的那片细细的叶慢慢地打开,呈绿色的羽毛状。此后,第二片及更多的叶会陆续长出。如果胡萝卜开始腐烂,就要马上取出丢弃。

教学反思: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三)教学过程

1.聚焦: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教师可以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2.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3.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二)教学准备

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三)教学过程 1.聚焦(1)情境导入。

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2.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3.研: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教学反思: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三)教学过程 1.聚焦(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2.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3.研讨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4.贴纸条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教学反思:

第3课用手来测量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3.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准备

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三)教学过程 1聚焦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2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与一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 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3.研讨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紧连着一;很难做到每一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教学反思: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科学探究目标】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二)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三)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2)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

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2.探索:测量(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

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教学反思: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 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2.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教师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

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3.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4.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教学反思: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学目标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三)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2.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3.研讨(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4.布置课外活动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教学反思: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2.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3.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4.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3.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三)教学过程 1.聚焦(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 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3.研讨

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的观点如前所述。教学反思:

下载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0 用双手创造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0 用双手创造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单元走进科学 单元目标: 1.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探究活动或是工程实践。 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活动中遵守。 3.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一些工作......

    苏教一年级数学教案[最终定稿]

    一、课题: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数一数 教案设计二、教学内容:教材2-5页的内容三、教学目标:1、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2、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3、......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课题教学内容小小科学家;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说你还知道哪些活动二:我;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

    2017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17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二单元) 第1单元 走进科学 单元目标: 1.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探究活动或是工程实践。 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

    让智障孩子用双手创造价值纪实故事

    3月初的一个下午,在回龙观的地铁口,我们见到了爱心农庄的创始人张宇。一番寒暄后,张宇开着他那辆96年的林肯带我们去找一个可以聊天的地方,突然车在路上抛锚了,张宇带些自嘲地说:......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

    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标准......

    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课题教学内容小小科学家;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说你还知道哪些活动二:我;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比较与测量(最终定稿)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比较与测量 第1课 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内容: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