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设计
例谈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设计
在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后,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教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做好一个教学设计的前提。下面以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海底世界》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来设计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
1、教材分析。《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中的一篇主体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海底的明暗度,声音,动物、植物和矿藏几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课文结构清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课文开头先讲海底深处的情况,然后具体讲述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最后总结“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见识少,再加上海底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要想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就更不容易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运用多媒体,出示声音,图片,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动态的海底世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教学构思。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空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丰收。
4、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因为它突破了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开放的过程可以从情境的创设、角色的转换、资源的拓展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内涵挖掘,注重人文性
语文教学应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探索精神。我在挖掘教材的内涵时,注重了人文性,关于这一点在课堂交流和课堂作业中能体现出来。
3)、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5、预设目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总分总”的结构,学会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海底生物的特点,了解海洋知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的难点是:学会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第二篇:教学设计例谈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
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篇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2015年春季备课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
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
(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
第三篇:《一诺千金》教学设计例谈
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课
----《一诺千金》教学设计例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借助情节图简要叙述故事大意。
2.学会质疑,能在对比阅读中体会课文对比手法的妙用。
3.感悟“一诺千金”的深刻内涵,激发向善的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
3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课件)趣味猜成语
一、略读----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揭题释题
(板题)这节课咱们不玩猜成语,我们要学习一篇1400多字文章,文章的题目叫——(齐读)顾名思义,“一诺千金”就是说——
生1:一个庄重的承诺价值千金师: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说。
生2: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生3:诚实守信。
那假如周末你答应和同学去登山,但妈妈临时说带你去ume看一部很火的电影,你会怎么抉择?(递话筒抽2-3生说。)追问:为什么?师相机点拨:听出来了,如果承诺了,最好做到。板书:如果承诺,最好做到。
2.梳理情节,说大意。
A.这篇文章又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纸,默读课文, 快速地
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完成作业单的第1题。开始。
(生默读)师巡视提醒:起因是什么?经过中又包含了哪些主要情节?请直接提取信息。b.交流故事情节完成了吗? 来,说来听听。
生说(抽1-2生)相机点击课件: 许诺---寄书——收信----寄书----寄枣
C.看着大家刚才梳理的情节图,谁来简单讲讲故事的大意。
预设: 到陕西出差时,见当地小孩子有些可怜,我许诺给他们寄连环画。回北京后,忙碌的“我”偶然想起此事,赶忙想办法寄书。后来在收到李庄孩子的来信后又寄出了文具和书,同时也收到了李庄寄来的大枣。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诺千金”的道理。
强调学法:你看,画情节图是一个阅读的好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还能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大意。
3.文题对照,一度质疑
故事都了解了吧?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写我给孩子们寄书的事。(板书:我寄书孩子们)在你看来,要实现把一些旧书寄给别人的承诺,简单不简单?(简单)可是,看看题目,“一个承诺价值千金啊”,简不简单?(不简单)于是,在题目和课文之间,你自然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抽2-3生说)
生: 许下的诺言很普通,所做的也谈不上轰轰烈烈,为什么要说“一诺值千金”?生: 是作者在自我吹嘘吗?还是别的原因?
生: 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如此简单的诺言会有千金一般的价值?
二.精读——对比细读感悟意涵
1.讨论“感受”明方向
没错,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深深的疑惑与追问。那作者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老师查阅了原文,发现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读读。(课件:7自然段)
7.我看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愧,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伤了他们的心,拿什么来补。
点拨:从作者的这段感受中,我们明白了,原来所谓“价值千金”,不是针对作者而言,而是针对——孩子们。要解开我们心头的疑问,看来,还得从孩子们那儿来找原因。
2.聚焦书信找原因
①回到课文,你觉得哪一段最能让作者从孩子们身上感觉到“价值千金” ?(6自然段)就让我们把目光着落到孩子们的这封书信上面,(课件:6自然段)用心地读一读,看看究竟是是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让他觉得“一诺”真的可以价值千金?(生读、思、批注)
师巡视提醒: 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理解简要地批注在相关词句旁边。②交流
▲究竟是是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让他觉得“一诺”真的可以价值千金?
生1:“村里的娃天天都说这事儿。”同学们天天都在想着这事,把这个诺言看成是头等大事,无比
期盼得到书,可见这个诺言对孩子们多么重要。
师:是啊,天天想,天天盼,这“一诺”对孩子们多么重要。接着说?/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2: “等了两个月没有” 一直执著地等,多么重视。
师:因为这“一诺”,让孩子们忍受了两个月的期待的煎熬!这是何等重要的“一诺”呀!
生3:“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万一”就是万分之一,两个“万一”写 出了孩子们没有因为时间间隔久和大人嘲笑而放弃,只要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尽全力去争取。师:两个“万一”抓得好哇!我们都感受到了这“一诺”的分量!那真可谓“一诺——(指课题,生接:
千金)那!
生4:“洗干净手”“搂着”得到书后如获至宝,迸发出了巨大的读书热情。
师插:好吧!就用你的朗读来传递这“一诺”的重要。
▲联系上文想想,当孩子们日思夜想、苦苦盼望的时候,那时的“我”都干了什么?(生说:忙于工作,顾不上,忘了)(课件:3段)后来呢?(犹豫了),然后呢?(寄了旧书)然后呢?(快忘了)
师点拨: 我都快忘了这点事的时候(板书:忘了),但孩子们却一直记着
(板书:记着)。我以为孩子们早忘了,没想到孩子们却如此在意。这是多么鲜
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对比朗读:(配乐)
1当我觉得孩子们早忘了的时候,(课件:第1句“村里的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抽生开火车读2当我忙于工作,“一晃就是两个月”的时候,(课件:“等了两个月没有”)当我坐车被凹凸不平的山路颠得死去活来,还要翻过两座大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流,再走上一个多
小时才到村里的时候,课件:“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
4.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课件: “万一书寄来呢? 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
5.当我终于将同事捐来的旧书寄出去的时候,(课件:“洗干净手”“搂着”)
而这怎能不让我感慨万千?(课件:7段)齐读。
师:在作者的羞愧声里,你是否读懂了 “一诺千金”的含义?
自己认为是很小的承诺,或许对别人来说却意义非凡,所以答应别人后就得努力做到。板书:一旦承诺,就得做到。
评:掌声为他响起,我听到了你们思维拔节的声音。
三、回读——二度质疑,深化意涵
1.二度质疑,感悟意涵
▲ 诶,不对呀?孩子们!作者明明兑现了承诺,为什么还要羞愧呢?
(生:为自己的犹豫)(课件:3段)
咱们倒回去再仔细琢磨琢磨,联系课文想想,“我”的犹豫有道理吗?
生1:我觉得作者想“孩子们早忘了吧?”有道理,因为当时只是随口说说,作者认为孩
子们不会太在意。所以有些犹豫寄还是不寄。
师:何况此时已经是两个月后的某一天,离许诺之时已经相隔——(生:太久了)
小孩子哪里会一直毫无希望地等待这么久呢?兴许早就——忘了(板书:忘了)过渡:(再看看别的理由)接着说。
生2:作者的犹豫有道理。作者出差时路途漫长而艰难,估计连邮递员都没有。即使有,条件恶劣,路上随时都可能弄丢。所以说“根本到不了孩子手里。”
追问: 从“根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把书成功寄到孩子们手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话: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明知书到不了孩子手里,寄了也白寄,你会怎么做?
生1:不寄。因为不想做无用功;不想浪费)
师:你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很真实;很务实;
生2:要寄。即使明知对方收不到,但依然坚持寄书,因为一旦承诺了,就要无条件
做好。师:
师强调:你读懂了作者的内心。即使书无法收到,但依然记得(板书:记得)给孩子
们寄书。因为作者深深懂得:一旦承诺,就必须做到。(板书:一旦承诺,必须
做到。)说得多深刻呀!不再犹豫(擦去“如果承诺最好做到。)不光在意别
人的感受,(擦去“一旦承诺就得做到。)更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这是
一种多么伟大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一诺千金”。(变“。”为“!”,使板
书成为:一旦承诺,必须做到!)
2.(课件:成语图片 电影格式)解说:它溶入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岁月中,已经溶入到了华夏子孙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3.引入视点,引发思考
最后,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朗读作家秦文君的一段话,在静静的思考中,结束我们本堂课的学习。(课件:)生读。
一诺千金看来只是一种作风,实在、牢靠,可它更是一种郑重地对待世界的精神。诚挚、严谨的人为人处世自然磊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已经超出了准则的含义,而带着人类理想、精神和正气的光彩。---秦文君
读懂了吗?(生:懂了)不可能,(这样的道理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去回答。不过明白不明白,我们都得下课了!下课。
板书:
一诺千金
我对比孩子们
如果承诺最好做到。
忘了记着一旦承诺就得做到。
一旦承诺,必须做到!
记着忘了
第四篇:古代散文教学设计例谈
古代散文教学设计例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散文“文”“言”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要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又要鉴赏优秀作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能使学生触摸先人们的思想,体验他们的情感,触摸他们的心灵,感受他们深沉的人格魅力,用古人健康的、智慧的心灵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心智,使之获得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有益启示。然而,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古代散文文体意识的缺失
入选高中教材的古代散文内容中等偏难,情感复杂,部分学生不喜欢选文或者认为注释偏少,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言”而轻“文”,恪守“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八字真言,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翻译疏通,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的特殊用法一一道来。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割裂了教与学的关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参与,使课堂变得沉闷枯燥,而且使情文并茂的古代散文变成了学生眼中的“天书”,令他们望而生畏。
文言文,虽然以“文言”呈现,却终还是“文”,“言”的学习更多是为了赏识“文”。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尤其是古代散文,大都文质兼美,体现了或显或隐的文体特性,展现了作者个性化的哲思,极具艺术表现力。文体意识缺失的教学,不仅会导致古代散文教学千篇一律,而且也会掩盖了一部分散文背后的文化内涵,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学和文化层面。
殊不知,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功能、语体和结构特征。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受到文体的制约。因为古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特殊的文体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文体中包含着社会环境和作者特殊的心路历程,有着各自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家借用这些文体表达自己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文体特征,联系作者的用意来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二.古代散文的文体特征的界定
古代散文的概念十分广泛,凡韵文、骈文之外的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可称之为散文。古代散文的文体种类有不少分法。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古代散文大致分为记叙类散文、山水游记类、议论类散文和抒情类散文。
记叙类散文源自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是纪传体、国别体和编年体三类,而《史记》《战国策》《左传》被看作是古代记叙类散文的典范。记叙类散文的文体特征是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或以人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时空为线记叙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
山水游记类散文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类散文源自于先秦的诸子散文。议论类散文大多运用准确、概括、鲜明、连贯的语言阐释说理、分析议论,在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说理通俗易懂。议论类散文能灵活调用一系列修辞手法,恰当穿插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技巧,并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或寓理于象,或融情于理,或缘事析理,使议论形象生动,新鲜活泼,深入浅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抒情类散文是古代作家对自己所处时代及个人生活境遇的观照、反思和表达,是通过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意志的一种文学样式。优秀的抒情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而古代抒情类散文也大多具备借物、人、景等来抒情的文体特点。常见的抒情散文通常表现为托物言志。表面看来,作者所赞美或咏叹的是这种东西本身,实际上是借以比况或寄托自己的意志。
三.从文体特征入手,重设古代散文教学的尝试
《项脊轩志》中的“志”,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作者借记叙“项脊轩”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人、事连缀成篇,其中包括家道中落、母亲遗忆、祖母厚望、与妻情深以及自己少年苦读、科举不利、中年漂泊,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
《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类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因此,抒发感情、表现怀抱才是作者建构文本的基础。基于对托物言志类散文文体特征的把握,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2.体悟作者情怀,学习文中表达感情的手法。教学方法主要选用诵读法、涵咏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的设置主要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明确、归纳文言知识,并学会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学习作者借外物抒情、借细节抒情、借语言抒情、借对比抒情等表达感情的技巧和方法,体悟作者蕴含文中的复杂情感。
鉴赏的第一步是整体感知。阅读古代散文,要把它当做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读,而不仅仅把它当做古汉语材料来阅读,不是首先死扣字、词、句,而是要先整体理清文章的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在阅读本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把握本文的行文的情感线索“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梳理作者围绕项脊轩记载了那些“可喜”“可悲”之事,初步感知蕴含其中的感情,体会散文作品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点。
第二步是知人论世。古代抒情散文是作家依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创作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抒情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所处的时代。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作品也就各有其思想和艺术特点。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而科举不顺,加之幼年丧母,妻子早逝,经历坎坷,所遭惨恻,这些人生影像会折射在他的作品当中。不仅如此,归有光从小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而《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第三步是反复诵读。抒情散文的抒情性与散文语言的“情调”有很大关系,而散文语言的“情调”又与句式、韵律的选用紧密相连。作者根据文章感情的变化,句子或短或长,长短相间,整散结合。在教学中,选择范读、齐读、诵读比赛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句意,读出语调、读出顿挫、读出情感,尤其要体悟到文章是如何在写景和叙事中,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
第四步是品味涵泳、体悟情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和手法。1.借景抒情。作者在文中渲染了一幅“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的清幽境界,体现了作者醉心读书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2.借物抒情。作者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3.借细节抒情。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感人的细节中,也深深地浸润了作者早年丧母的伤痛和对亡母的深切思念之情。祖母看望孙子时的三个动作“以手阖门”“自语”“持一象笏至”,写出了祖母对孙儿殷切的希望,写出了对祖母的思念,更写出了自己一直科场不利、有负祖母希望的愧疚和痛楚之情。4.借炼字抒情。“明月半墙”中的“半”字生动再现了明月只照到墙的一半那种朦胧的美感;“小鸟时来啄食”中的“时”字写出了庭院的寂寂,更写出了小鸟对庭院的喜爱。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始”“已”“凡”“再”几个词语的准确运用,不仅再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叔伯隔阂程度由浅入深,家道不断衰微的事实,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悲慨、怨恨和无奈之情。5.借对比抒情。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平实的语言中,无限的思念和伤感之情溢于言外。
对古代散文文体的研究使我们发现每种文体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关注文体特征,重设古代散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文体知识概念的传授,而是进行语言的品读、整体风格的把握;重视文体意义,也不是僵化地进行文体教学,而是引导学生更多地领略到古代散文中的“美”,使他们爱上古代散文,从而完成古代散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
胡慧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第五篇: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当今全球艾滋病患者已达4000多万,而据最新统计,我国艾滋病患者也已达到了70万,正处于艾滋病的暴发期。因此,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的常识,加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唤起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关心,已经是整个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青少年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对他们开展预防艾滋病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艾滋病防治常识,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抵制和消灭这一比癌症更可怕的全球性疾病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增强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护意识,还要培养他们关爱、帮助艾滋病病人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生活态度,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2.能力目标:增强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学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消除歧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营造良好的活动气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互动和感悟,激发积极的情绪,努力做一个关注艾滋病、关爱艾滋病病人的人。
难点:改变学生们对艾滋病的态度与看法,并真正地在生活中关注艾滋病病人。【教学准备】PPT课件,调查问卷,宣传片视频,红丝带 【教学方法】情绪体验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与学生一起伴着音乐进行扑克牌传递游戏,音乐停止,传递结束。问同学们红桃A在谁手中,并向这名同学表示祝贺,因为红桃A在扑克游戏中一向都是“好牌”,被认为是幸运的象征。接下来,再了解都有哪些同学在传递过程中接触到了红桃A。开始时,这些同学都为自己能拿到或接触到红桃A而沾沾自喜,可当我向同学们宣告,在这节课中,红桃A代表的是HIV病毒时,课堂气氛顿时由轻松愉快变得严肃而紧张起来,而刚才还自认为很幸运的同学,更是面露恐惧和不快。我即时采访了这几名同学的感受,并告诉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艾滋病病毒就像游戏传递过程中的红桃A一样,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那么当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时,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观看了由濮存昕和彭丽媛拍摄的2009年艾滋病公益广告,并告知同学们,一旦怀疑得了艾滋病,不要犹豫,要立即去进行艾滋病检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要扼制艾滋病,就得了解艾滋病。那么同学们对于艾滋病到底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设了四道有关艾滋病的选择题目并引入几组数据——中国及辽宁抚顺近年来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病例,让同学们意识到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如果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再次让同学们感到危机的存在,并引发同学们对于艾滋病知识学习的紧迫感,从而正式导入课文——HIV/AIDS: ARE YOU AT RISK?
二、教学主体
1.以教材为载体,普及艾滋病防治常识 我对课文内容只是作了简单的处理,通过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和正误判断三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病毒在患者体内的作用原理。
2.影片播放与讨论,增强情感体验
接下来转到下一个环节——视频播放《好死不如赖活着》。整部影片聚焦于一家艾滋病患者的小院,通过记录家庭成员陆续死亡过程中发生的事,反映生命的平等和尊严、母婴传播对生命的残酷戏弄,希望社会能够理解艾滋病患者不是异类,他们比正常的生命更需要理解和支持。这是一段实时录相,很多同学在观看录相时热泪盈眶,它使同学们真实地了解到艾滋病患者及其家人生活的艰难,唤起了他们想帮助艾滋病病人的决心,从而把这节课的内容推向高潮——我们,作为中学生,如何预防艾滋病?能为艾滋病病人做些什么?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到小组展板上,最后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宣布结果。同学们热烈讨论,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洁身自爱,艾滋病到我为止;了解更多关于艾滋病的常识并帮助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拥抱艾滋病患者,来表现出对他们的关爱;与艾滋病患者交谈,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并全力配合治疗;捐款以作为艾滋病研究和教育资金……
作为全国第一家青艾小屋,我们学校每年都要开展艾滋病公益宣传实践活动。在2009年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前,抚顺二中心理社团“青艾使者团”90多名同学在白云阁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通过问卷调查、发放宣传册、传系红丝带和万人签名等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常识,同学们的爱心公益之举不仅得到了广大市民及相关媒体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关注,对学生自身也是一次难得的生命教育实践体验。借此机会,我对参加活动的部分同学做了现场采访,邀请他们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在公益实践中的感受。同学们声情并茂的分享,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爱亦在无声中传递!3.爱在凝聚,主题升华
最后,我用一曲《爱的奉献》结束了这节课,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将别在自己胸前的红丝带粘在了红丝带爱心墙上,形成了一个大的红丝带,它象征着小爱将凝聚成大爱;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关爱艾滋病患者。“红丝带”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连接着我们和艾滋病患者与感染者的心,真正体现出健康人对艾滋病患者这个弱势群体关心爱护的宗旨。这是这节课的主题的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后访谈,深化主题
课程结束后,我们又对班上的一些同学做了采访,请他们谈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张鸿达同学表示:“我们应该马上就行动起来,真正地去做些什么,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的建议上。”
龙腾飞同学对于他错过了2009年学校组织的艾滋病公益宣传活动深感遗憾,而这节课带给他的启示,不仅是要保护好自己,更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全社会都去关注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面对挫折、死亡,我们应该学会积极乐观而又坚强地对待。
参加艾滋病公益宣传实践活动的于坤池同学,活动中深深地为某些市民对艾滋病公益宣传活动的冷漠态度感到难受,而这却更加坚定了她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常识的信念与决心,在多次被拒绝后依然坚持到底并胜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杨帅同学表示,现代高中生在努力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更要肩负起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常识作出自己的贡献。这节课,尤其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影片中的故事,带给自己的震撼将永远难忘。陈志鹏同学希望能借助自己的力量,发动起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家长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帮助市民们了解艾滋,预防艾滋。
小结:课前、课后先后两次我对我的学生们做了同一份试卷调查,结果有很大差异。课前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0%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是一种血液病,15%的学生不知道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 12月1日,9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10%的学生认为握手会传播艾滋病,5%的学生认为同桌吃饭会传播艾滋病,5%的学生认为不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游泳可以预防艾滋病,只有10%的学生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而对艾滋病患者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的人数竟高达75%。课后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对艾滋病人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的人数降至16%。鲜明的数据对比坚定了我将抗击艾滋进行到底的决心。当然我们知道,在艾滋病防治进程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一节生命教育课已经告一段落,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示。我为艾滋病患者所遭受的痛苦而感到震撼,为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爱心奉献而感到自豪与欣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我不仅要教育我的学生们学会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我更应该将他们发动起来,将知识普及,将爱心传递。(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