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19:0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周围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4、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三、教学准备:

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

分组做实验。学生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

2、铁钉生锈了

一、教学目标:

1、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2、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3、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4、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2、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3、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三、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导入:

铁会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

今天我们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4、了解防锈的方法。

怎样防止铁生锈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

涂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

3、变色花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4、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3、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三、教学准备:

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

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提问: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

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

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

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加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这课的小魔术你学会了吗?

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

4、洗衣服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2、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

4、体验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用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2、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三、教学准备:

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

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学生动手洗衣服。先说说该怎样洗衣服呢?

创造两种实验条件,学生分成两组做对比实验,学生填写实验结论。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电 和 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线圈、条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引言

这节课我们开始能量这一单元的学习,生活当中我们用到最多的就是电能。但是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到底做了什么实验,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实验呢?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也来体验体验奥斯特当时的情境。

2)复习能使小灯泡发亮的实验

复习电路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说出是电能使小灯泡发亮。(设计意图:复习电能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引出“电”。)3)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实验

设计意图:1.复习回顾磁铁的特点;2.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但指南针发生偏转并不一定是磁引起的。

2、研究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吗?

师:我们通过复习知道了电能使小灯泡发光,磁铁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那么电和磁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也就是说“磁能产生电吗?”或者说“电能产生磁吗?”

师:谁来猜测一下,电和磁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生:(猜测,说理由)

设计意图: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怎样才能说电和磁之间有联系 2)探究电能否产生磁(重点)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电能否产生磁的证据,接下来请同学来说一下你们的实验计划(研究的问题、猜测、器材、实验方法)

小组讨论,探讨计划并且汇报

方法: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后,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指针指的方向一致。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流后指南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

教师演示,学生再操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电能产生磁。

3)探究有什么方法能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重点)

师:刚才我们的指南针偏转都不怎么明显,那想办法,怎么样才能使指南针偏转明显点呢?

(引导学生从电流角度思考引出“短路”)

提示: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学生操作,交流发现。

师:发现这样对电池损耗很大,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引出学生说出把导线缠成线圈,演示缠成线圈的方法。

师:给线圈通上电流,线圈会产生磁性吗?线圈怎样放置,指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学生实验并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短路和用通电线圈的方法都能使指南针发生比较明显的偏转,进一步证明电能否产生磁。

3、实际运用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能产生磁,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个过程就是当初奥斯特经历的。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奥斯特的发现能不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老师这里有几节废电池。那么废电池里面真的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吗?

师:那用什么方法来检测? 生:用线圈和指南针来检测。师:怎么检测?

生:可以用我们刚才做过的实验来检测,如果指南针发生偏转说明电池里还有电,如果指南针不能偏转了,说明电池里没有电了。

学生实验检测并交流

设计意图:从能量单元角度出发,不仅是对本课知识的运用,也是为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中检测小电动机是否已经发出了电做准备。

4.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电和磁”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那么磁能不能产生电呢?同学们课下自己想思考思考,也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板书设计】

电和磁

1、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发现规律:指南针偏转

3、思考: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归纳: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电磁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1号电池2节,铁钉2根,单股网线2根,小铁钉若干、指南针2只

2、教师:电脑课件、大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谈学习了《电和磁》一课的收获。

2、提出任务:利用前一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装置吸引小铁钉。

(二)制作电磁铁

1、学生说方法并演示把导线绕到铁钉上。

2、出示课件并提出要求:朝一个方向均匀绕导线,两端打结固定(示范方法)

3、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组绕得又快又好!

4、用绕好的装置吸小铁钉,发现不能将铁钉吸起来。

5、领取电池实验并交流发现。(提醒:由于导线较短,只能接触很短一段时间。)

6、归纳: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7、请学生给这样一个装置命名,引出“电磁铁”概念及其组成。

8、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学生猜测电磁铁有无南北极并请说说如何判断。

2、学生交流方法、补充。(如果学生没有补充完整则设问:钉尖如果和指南针南极吸引是不是一定能证明这端是北极)

3、学生领取指南针实验并记录。

4、各组依次反馈汇总,确定电磁铁有南北极并引发新的探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跟什么因素有关?

5、分组研究是否真的和这些因素有关。

6、交流实验结果。

7、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8、再次实验验证(控制条件)。

9、形成研究结论: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南北极跟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或线圈缠绕方向都有关。

(四)总结拓展

1、看到一大堆杂乱的钢铁,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比较方便地搬运到卡车上?

2、课件演示电磁起重机工作场景,思考如何做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不能接在家庭、教室的插座上)【板书设计】

电磁铁

组成:线圈和铁芯

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有南北极,和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电磁铁的磁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过程与方法:

1、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2、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

3、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交流与讨论能引发细腻的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大胆的想象,又有根据的假设。

2、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点】:能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教学难点】:设计并完善线圈圈数和电磁铁磁力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电池(有的组1节、有的组2节)、电池盒、导线、1根长约1米的导线、大小不同的铁钉、1包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引出问题

1.师出示制作好的电磁铁:上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电磁铁,谁来说说电磁铁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铁芯、线圈、电流)

2.学生制作电磁铁:下面请各小组也来制作一个电磁铁,并且试一试你们的电磁铁可以吸起多少个大头针呢?(各小组汇报个数。)

3.(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师讲解:这是电磁起重机(也是一个电磁铁),你看,它能吸引几吨重的钢铁呢!

4.提出问题:电磁起重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磁力,而我们自制的电磁铁最多的小组也只吸起了几枚大头针呢?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究竟跟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大胆猜想,充分假设

1.谈话: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第一步就是要对研究的问题作出假设(板书:作出假设)。接下来就请我们同学也来猜一猜,你觉得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今天老师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说出我们的假设,还要说出这样假设的简单理由。

(出示提醒:先想一想电磁铁的构成、电磁铁的磁性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再来做出我们的假设)

2.学生小组讨论,作出假设。3.小组汇报。

请1小组先来汇报,注意引导(如:说到跟线圈的多少有关,师问,线圈多磁力就越大;线圈少就磁力就越小;说说你们猜测的理由)

学生汇报时,老师进行板书(把学生的各种假设板书出来)

4.分析:刚才各个小组都作出了自己的假设,那么在这些因素中,你们小组觉得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最大的因素呢?(学生选择小组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这些知识我们的假设,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必须实验。2.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假设,因为时间关系,这堂课我们先重点研究线圈圈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

3.制定研究计划:

(1)为了使研究更科学,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制定研究计划(板书:制订计划)

(2)大家来看: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已经明确了,而且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假设。那么,我们怎样来设计这个对比实验呢?

(3)学生讨论,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

(1)你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线圈的圈数)如何改变线圈的圈数?

教师引导:绕多少圈合适?实验做几次?为什么?每次应该相差多少圈呢(一般要相差20圈及以上,效果才比较明显)?先做哪个实验?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么?如果有的小组最高100圈绕不下时怎么办?(再绕一层,同方向绕)……

(2)讨论:刚才我们讨论了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为了实验的公平,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条件不变呢?

5.小组修改完善研计划 6.实施研究计划

(1)在这个实验中,除了计划中要控制的这些条件之外,老师还想提醒各小组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温馨提示:A不要长时间接通电池

B吸过的大头针放在一边,不要再吸;

C为了数据更加科学准确,每个圈数都要进行多次实验(出示实验记录表:比如第一次绕20圈,可以进行三次实验,记录好三次的数据,然后取平均数;第二次40圈,同样如此;第三次也是,并且根据磁力大小进行排序。

(2)各组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师板:实验验证)(3)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交流:

(1)先出示3—4个小组的记录表:观察数据

(2)说一说: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线圈圈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小)

(3)其他小组呢?你们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确实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大;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四、总结延伸、生活运用

1.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这样的步骤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之间的关系。刚才我们各小组还提出了其他的假设,这些因素是否真的也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

2.(再次出示电磁起重机的图片)你觉得这个电磁起重机为什么磁力会这么大呢?(学生发言)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看看你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力》

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2、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教学难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教学准备】

1、分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多股粗细不同的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铁螺栓(铁钉)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铁螺栓(铁钉)大螺栓(铁钉)、串联电池用的导线、大头针

2、为全班准备:较大的铁螺栓、螺帽、4米以上多股绝缘导线。【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电磁铁的结构图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电磁铁由哪几部分组成吗?(铁芯和线圈)

注意:电磁铁要产生磁性必须通电

2、提问: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样的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出示课件)

3、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电磁铁的磁力大小除了和线圈圈数有关外,还可能和其它因素有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二)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学生猜测:根据电磁铁的组成部分进行猜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还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学生的猜测: ①电池节数 ②导线粗细 ③铁芯粗细(看学生的猜测情况来板书)④铁芯长短 ⑤导线长短

(三)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谈话:同学们,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2、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并填好研究计划表。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关系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我们假设

改变的条件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 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关系的实验记录表

吸大头针数量(个)

磁力大小排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平均数

实验证明:

3、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5、各小组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四)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谈话:现在,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交流和讨论我们的研究成果。

2、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3、简要补充讲解没有实验检的其他因素对电磁铁磁力的影响。

4、教师引导总结:我们对几种假设进行了实验检验,现在我们知道了哪些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以及是怎样影响的。(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我们共同的研究成果:

①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②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的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有一定的关系。

(五)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

1、谈话:结合这节课,我们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共同研究以及前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全班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做出的电磁铁磁力比较强?

2、小组比赛活动

(六)全课小结,拓展知识。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很多因素,其实关于电磁铁还有很多知识,像电磁铁还可以用在电铃、电话等方面,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以后还可以继续研究电磁铁。【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力

(二)① 电池节数 ②导线粗细 ② 芯粗细 ④铁芯长短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教学难点: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赛车内的小电动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学生活动。3.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外壳:磁铁;转子:线圈、铁芯、换向器;后盖:电刷)

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学生参照书本59页步骤装小电动机,注意:

①调节支架:要使转子放平,支架和电刷距离适中,转子不被卡住。②用磁铁靠近转子,为什么转子会转动?(不会转,借助手转动下)5.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板书设计】

《神奇的小电动机》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分析常见的能量转化的例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能量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火柴、自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请你们调查家里的家用电器有哪些,你们完成了吗?谁来说一说?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们家里面有哪些家用电器?

二、探究活动

1、认识电能

看来同学们家里的家用电器可真多啊!要想我们的家用电器工作起来还需要什么呢?对,有了电我们的家用电器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了。科学家认为一种物质能做某些事情或某种工作,它就具有能量(板书:能量)。在这里,电能使风扇动起来,使电视发光发声,使电水壶发热等等,电就具有能量,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2、认识其他能量 能量还有其它的形式吗?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蒸汽机车烧煤产生的热使水变成水蒸汽,推动机车前进。这说明热也具有能量,我们把它叫做热能。

太阳光也具有能量,他能够照明,促进植物的生长,激光具有很大的能量,它能够打孔或切割各种材料,光具有的能量,我们叫它光能。

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例如:运动的汽车能运送物质,运动的铁球能把地面咂一个坑,流动的水能够推动水车,风能够带动风车转动;人动手可以开关电灯等。所以,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刚才老师动手开关电灯,我们甚至可以不动手也可以开关电灯,例如:(演示声控开关),刚才是声音帮我打开了电灯,说明声音也具有能量,叫声能。

有的物体里悄悄地储存着能量,例如要想汽车动起来,我们必须给它加上什么?说明我们的汽油里储存着能量,刚才老师做了这么多的动作,哪里来的能量?对了,食物里也储存着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

任何物质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3、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能量是什么?那么电能是怎样为我们工作的呢?我们来看一看电灯。例举电灯的能量转化过程(板书:电灯:电能→光能、热能)。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电能是怎样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的。在这里我们使用电池代表家里的电源,我们做实验一般都采用电池,这样很安全。这里老师要提醒同学们,你们千万不要用家里的电直接做实验,这样会发生触电事故的。另外的材料分别是:小风扇、小灯泡、喇叭,它们代表家里的电器。这里老师有几个注意事项:(1)、注意正负极,千万不要接反了;(2)、每次实验不需要反复多次,只要能观察到现象就可能了;(3)、注意完成实验记录表,不一定是表中的五格,可以多,也可以少。现在老师演示怎样做实验。(师演示)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师指导

你们的实验做得怎么样呢?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师总结:实际上,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光能、声能、动能等等。通过电能与其它形式能量之间奇妙的转化,使得我们的生产、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4、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

电能能够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那其他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 用双手互相摩擦,我们有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这个太简单了,难不住你们。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看看它们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1)出示苹果?这是一个苹果,它具有什么能量?它的能量是从哪里转化来的呢?

2)现在我们用苹果模拟我们吃的食物,再加上这几个材料:发电机、小风扇、小灯泡、喇叭,做实验,说说能量的转化过程。

3)师演示一个实验(完成一个记录)。选用材料:苹果、发电机(提示:每次实验都要用苹果、发电机,用电器自选,一个行,两个三个也行)、电子点火引信;注意事项跟前面我们的实验一样,这里老师特别提醒的是:绳子我们是顺时针缠绕的,一般我们都缠15圈,拉的时候不要太快了。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师指导。

看来同学们都很兴奋,哪一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

师小结:做了这个实验,我们就知道了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电能和能量(板书课题),学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吗?

2、师:今天我们学了这节课后,我们知道了能量的形式有很多种:电能、热能、光能、动能、化学能等,而且我们还发现电能能够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其它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板书设计】

《电能和能量》

能量的形式:电能、热能、光能、动能、化学能等,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电有多种方法。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导线圈、指南针、玩具小电动机、小灯泡、导线、发光二极管。教师自己准备:导线、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手摇发电机、小灯泡、发光二极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3,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是什么能量转化为电能的呢?

(普通电池是一次性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光电池是把光能转化成了电能,蓄电池是放电时把化学能变成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也可以理解成它用化学能的形式把电能储存起来,需要时再输出来。电池移动使用方便,但一般电容量较小。光电池不能储存电能,只能即时使用。)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

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

(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像小电动机的构造)4.小电动机是利用电产生磁,利用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小电动机的构造和手摇发电机的构造相似,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提供简洁的测试电的方法)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8、以前的教学使我们认识到:点可以产生磁,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磁可以产生电。

9、如果发电机很大,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带动发电机工作呢?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查阅资料,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电能的来源和转化

电能的来源 转化的能量 普通电池 化学能 电 能 光电池 光能(太阳能)蓄电池 化学能 水力发电机 风力发电机 核电站 核能 火力发电机 生物质能

3.介绍三峡发电站 【板书设计】

《电能从哪里来》

电能的来源 转化的能量 输出的能量形式 水能 风能

热能

输出的能量形式 普通电池

化学能

电 能

光电池

光能(太阳能)蓄电池

化学能

水力发电机 水能 风力发电机 风能 核电站

核能

火力发电机 生物质能 热能

《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动的能源及来源,节约能源 难点:探究、逻辑推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同学们看一下你们小组的桌面上放着什么?(煤)现在请你拿起你们小组的煤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写在纸上。

2.小组观察 3.全班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这些发现可以证明煤是怎么来的吗?说出你的猜想并证明。4.教师总结煤的成因,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幻灯片播放煤的成因短片)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那么石油、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呢?(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

2.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ppt图片出示能源与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学生补充说明)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能量与太阳》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寻找新能源: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教案

第三单元“能量”

第1课时教学内容 电和磁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教学重点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教学难点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教具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教学过程

(一)导入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2.学生活动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4.学生活动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2.学生活动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作业《作业本》第23页反思 第三单元“能量”

第2课时教学内容 电磁铁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教学重点 制作铁钉电磁铁。教学难点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教具准备

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1.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4.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1.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6.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3)交流发现。作业《作业本》第24页反思

第三单元“能量”

第3课时教学内容 电磁铁的磁力

(一)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教学重点 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教学难点

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教具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教学过程

(一)导入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作业《作业本》第25页反思 第三单元“能量”

第4课时教学内容 电磁铁的磁力

(二)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教学重点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教学难点

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教具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教学过程

(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2.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2.全班交流研究计划。3.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4.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1.全班交流(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大家动手试一试。

作业

《作业本》第27页反思 第三单元“能量”

第5课时教学内容 神奇的小电动机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2、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3、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教学重点 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教学难点

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教具准备

1.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2.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教学过程

(一)导入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2.学生活动。3.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3.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并实验。4.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作业《作业本》第29页反思 第三单元“能量”

第6课时教学内容 电能和能量 上课时间

日教学目标

1、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2、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教学难点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铁丝2.教师准备:电扇、电灯教学过程

(一)导入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2.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2)风车利用了风能(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3.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4.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1.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2.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3.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4.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5.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6.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7.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作业《作业本》第30页反思

第三单元“能量”

第7课时教学内容 电能从哪里来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2、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教学重点 认识电能的。教学难点 认识电能的。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2.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新课标第一网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4.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3.介绍三峡发电站作业《作业本》第31页反思 第三单元“能量”

第8课时教学内容 能量与太阳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2、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教学重点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作业《作业本》第33页反思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学后记: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后记: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

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后记:

4、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后记: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教学后记:

6、在星空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星座

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你能说出哪些星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

1、谈话: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来做一个星座模型。

2、阅读课本第57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按要求在纸上打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

(说明:纸板上的孔位和线长短的数据,实际上是根据北斗七星与地球的实际距离、七颗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确定的。)

4、学生分组制作。

5、把模型放到投影仪所射出的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请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本子上。

(预设:学生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只有当光从模型的一个侧面照射时,学生才会看到橡皮泥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勺子形。)

6、思考:从橡皮泥球不同的投影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

7、在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从星空中不同的角度看星座,它们组成的形状相同吗?

8、汇报交流情况。

(1、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

2、“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一个角度所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宇宙中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形状会不相同。)

9、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三、认识星座

1、提问:假若你在夜晚迷了路,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呢?

2、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但是北极星是一个不太亮的星星,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

3、怎样才能在天空中找到大熊星座呢?大熊星座的显著标志是什么?(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4、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5、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6、家住得较近的同学可自愿组成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小组分工、安全考虑等。

四、巩固拓展

我们还知道天空中有哪些星座?它们的形状有何特征?有哪些动人的传说故事?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开星空交流会。板书设计:

6、在星空中

(一)一、星座: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二、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 教学后记:

7、在星空中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2、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夏季星空图、事先考察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 学生准备:活动星图、硬纸、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开星空交流会

1、前段时间同学们观察了月相,最近又观察了星座,这节课我们开个星空交流会,交流一下在观察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

3、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参观、学习。

4、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5、小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教师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2、(出示夏季星空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星座?它们有何明显的标志?

3、学生观察并汇报。

(预设:天津

四、织女星和牛郎星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天琴、天鹅、天鹰三个星座。天蝎座形似蝎子,它的主要标志是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是一颗耀眼的红色亮星。)

4、阅读课本第59页的文字资料。

5、提问: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呢?

(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分别是牛郎、织女星。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我们根据这条光带去寻找,“河”东是牛郎,“河”西是织女,“河”中是天津四,织女旁的四颗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织女的天兵;牛郎旁的两颗星,就是他担筐中的两个子女;银河就是阻隔他们的一条河流。)

6、小结寻找星座的两种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图形特征;根据已知星座来确认未知星座。

三、制作活动观星图

1、谈话:如果我们想认识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个活动观星图,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观察不同的星座。

2、讲解制作方法:

(1)将全天星图剪下来做活动底盘。

(2)另外将两张连在一起的纸片也剪成比底盘稍大一点的纸盘,其中一个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个椭圆,然后用细线将纸盘与活动底盘以北极星为圆心组合起来。

3、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1)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

(2)转动星图,让图中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同一方向,再根据图中的其他星座来认识相应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

4、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5、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6、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四、应用拓展

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

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板书设计:

7、在星空中

(二)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教学后记:

8、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

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

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溶洞教案 鄂教版

11溶洞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3、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

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教学过程

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1、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1)学生分组讨论。

(2)提出假设。

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

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分组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爱心用心专心 1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整理整理1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转)。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 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地球上48公斤重......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唐山地震教案 鄂教版

    14唐山地震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 3、......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十三课 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认识物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观察分析器运动规律; 3、能够准确......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卵石的形成教案 鄂教版

    10.卵石的形成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共五则)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转贴《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第三、四单元1-8课教案》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月球、地球、太阳三个天体的的运动关系是:月球绕着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地球......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八课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八课 六一班王相茹 1、(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太阳是一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