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裙装结构原理与设计教学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裙装结构原理与设计
第一节
裙装原理
一、测量部位
腰围:腰部最细处水平围绕一周的长度 臀围:臀部最丰满处水平围绕一周的长度 裙摆围:裙子下摆周长 裙长:腰节线至所需裙长的长度
二、裙装基本结构线名称
三、裙装的分类
(一)按裙装的长度分类:超短裙,短裙,膝裙,中长裙,长裙等。
(二)按腰位高低分类:低腰裙,无腰裙,腰带裙,高腰带裙,高腰裙等。
(三)按裙外形分类:窄裙,直裙,A字裙,斜裙,圆裙等。
(四)按裙的片数分类:一片裙,四片裙,多片裙,节裙等。
(五)按褶的类别分类:单向褶裙,对褶裙,活褶,碎褶,立体褶等。
四、裙原型
裙原型是取自女体直立状态下绕腰、臀部一周所形成的旋转体形态。
(一)作前中心线(1),上平线(2),下平线(3)。
(二)作臀围线(4),中臀围线(5),侧缝线(6),后中心线(7)。
(三)确定前腰侧点(8),后腰侧点(9),后中心点(10)。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四)画顺前侧缝线(11),后侧缝线(12),前腰口线(13),后腰口线(14)。
(五)作前后省。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第二节 裙装结构分析
一、裙装的放松量
(一)腰围的放松量
人在呼吸及站、坐时腰围会有2cm的差值变化。从生理学角度讲,人体腰部周长缩小2cm时,人体不会产生强烈的压迫感,所以裙装的放松量可控制在0~2cm。
(二)臀围的放松量
臀围放松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裙装的造型风格。人体一般坐立的变化需要,臀围的放松量一般控制在4~6cm左右。
(三)裙摆围的放松量
裙摆围的大小由款式的造型而定。宽松裙的摆围可呈A形,圆形,甚至超过360°。运动类型裙摆围波浪起伏、飘逸、舒展,而合体的裙摆围设计则要考虑到人体的活动范围。裙叉一般开在距腰口线40cm以下为宜。无裙叉的裙摆围应随裙长的增加而增加。
二、臀高线的确定
臀高线与人体的高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认为臀高线距腰口线的距离为身高/10+1,也有按H/6计算的。还可实际测量从腰节线至臀围线的长度进行确定。
三、腰省的确定
(一)省量
腰省量为腰臀围的差值。它的放置与裙子的款式有关,每个省的省量过大或过小均不适宜。过大会使省尖过分尖突,过小则达不到收省的目的。
对于贴体裙装,侧缝省应控制在0.5~1cm左右。随着宽松程度的增加,省量可在0.5~3cm之间变化。片内省的省量一般控制在1.5~3cm左右。
(二)省数
整个腰围的片内省个数一般为偶数。如果是4个或8个,则前后各一半,以对称形式出现。如果是6个,则前2后4。
(三)省位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四、臀围加放量与腰省的关系
若H*为净臀围,W*为净腰围,△H为臀围加放量,n为裙片数。经研究,在臀围加放量一定的情况下,每片裙的最小腰省量= H*-W*-2△Hn。
若要使腰省为零,则臀围的最小放松量= H*-W*2。
由此可见,裙摆量、臀围、腰省量是相互制约的。进而也将裙子的外形分为:紧身裙,半紧身裙,斜裙,圆裙几种轮廓。各式裙款均是在这几种裙形基础之上进行分割、拉展、打褶等变化而得到的。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第三节 各种廓形裙
一、紧身裙
为贴身的极限造型。如西装套裙,一步裙,窄摆裙等等。它的结构基本上在原型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性的设计而成。如上端为穿脱方便装加拉链,而下端为便于行走,设有开叉。
二、半紧身裙
半紧身裙也称A形裙。它是在紧身裙的基础上增加裙摆的围度而完成的。随着裙摆的增加,侧缝线趋向变直,腰省量减小,腰侧点与前、后腰点距离增大,腰口线的弯曲度变大。结构制图是在裙原型基础上将侧缝线下摆放出,侧缝线变斜,同时减少腰省量,提高腰侧点位置。
三、斜裙
在半紧身裙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裙摆量,此时臀围放松量也相应增大,当放松量△H>H*-W*2 时,腰省为零。腰侧点与前后腰点距离、腰围线曲度均大于半紧身裙。
(一)作前中心线(1),上平线(2),下平线(3)。
(二)确定腰口斜线(4)。
(三)确定腰口大点(5),裙中线(6),腰口大点与(2)线和(6)线交点的连线(7),裙侧线(8),裙摆线(9)。
腰口大点若正好位于侧缝线上,按侧缝线处上提1cm,若不在侧缝线处,应按基本裙型的腰口线形状顺势修顺。
裙摆在斜纱处应考虑其长度的易变形性,根据面料适当裁短。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四、圆裙
在斜裙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裙摆围,则腰口线、下摆线将变得更加均匀而呈圆弧状,称为圆裙。
(一)以O为圆心,r为半径画弧(1)。
(二)以O为圆心,r+(L-腰宽)为半径画弧(2)。
(三)圆心角为θ的扇面形,则两条母线L1L2与两弧(1)(2)所围成扇面形为裙片的基本形。
(四)修顺腰口线及裙摆线。
将腰侧点、后腰点、前腰点按裙原型调整、修顺。裙摆在斜丝处适当裁短2~3cm,再修顺裙摆。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第四节 裙装结构变化原理及应用
一、设计步骤
(一)审视效果图,确定裙子的外形轮廓,并做出相应轮廓裙型。
(二)在裙型上根据效果图作各种分割。
(三)作分割线中的省、褶等细部结构处理。
(四)将各结构图分离出来。
二、分割裙的结构设计 例1.筒裙
规格:160/68A L=70cm, W=70cm, H=92+4=96 cm, 腰宽=3 cm。
在原型裙的基础,加上叠门宽,下摆在侧缝线处收进。
例2.无腰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H=92+4=96cm。1.按紧身裙做出基本结构,前片画出全图。
2.按效果图做出分割线位置,腹臀部的分割线通过省尖。3.将省转移至分割线。
4.后裙片中线处开襟装拉链,下端开叉,前侧有装饰扣。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3.八片A型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基本H=92+4=96cm。
1.做出基本裙原型
2.画出分割线的位置,并将省放置在分割线及前后中心线处。3.在分割线处放出摆量,为保持裙面的平整,在侧缝处放得稍多些。4.画顺各片轮廓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4.育克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基本H=92+4=96cm。
1.做出基本裙原型。
2.做出纵横分割线,并将一省量放置在纵向分割线中,另一省转移至横向分割线中。3.在分割线处放出摆量。4.画顺各片轮廓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5.弧形褶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H=94cm,腰宽=3cm。
1.做出基本裙原型。
2.做出分割线的位置,并将省放置在分割线中。3.前片下摆弧线以中心线为对称轴。
4.将分割裙片依效果图放出褶量,画顺轮廓线。5.后片为两片裙,底边为平线。
例6.高腰波浪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H=96cm。
1.做出基本裙原型。2.依效果图做出分割线。
3.将分割线下的裙片采用剪切拉展法,在相应位置拉出褶量。褶量越大,分割线弯曲度越大,但分割线长度不变。
4.修顺轮廓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7.斜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
由于H、θ不控制,Y值可根据效果图及面料确定,按斜裙方法制图。
例8.螺纹形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H=90+8=98cm。
1.做出斜裙,Y=H-W2n =102-702×2 =8cm 2.做出分割线,注意前后片分割线的衔接。3.将○3片作切展波浪。4.修顺各裙片轮廓。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9.60°圆心角四片裙
规格:160/68A,L=70cm,θ=60°,W=70cm,n=4cm。
例10.鱼尾裙
规格:160/68A,L=98cm,W=70cm,H=96cm。
1.做出裙原型。
2.做出分割线,将省放置在分割线中。3.在膝围处收进,以突出鱼尾效果。4.在分割线裙摆处均匀放出摆量。5.修顺各片轮廓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三、褶裙结构设计
褶可以分为自然褶,如波形褶、缩褶;和规律褶,如普力特褶、塔克褶等。自然褶具有随意性、多变性、丰富性和活泼性的特点。规律褶则表现出有秩序的动感。例1.抽褶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
例2.波形裙
规格:160/68A,L=62cm,W=70cm,H=96cm,腰宽=3cm,结构制图见图3-4-12及图3-4-13。1.做出基本裙原型。
2.做出分割线的位置及形状。
3.将分割线下的部位应用切展的方法,根据褶量大小拉展。褶量越大,拉展量越大,分割线变形越大。但总长应保持不变。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3.普力特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原型H=96cm,褶数n=24。
1.做出长为裙长、宽为臀围大的矩形。
2.将矩形按效果图的褶数分成均等份,每份宽为Hn。3.放出褶量,每个褶量不能大于2Hn,以避免褶的双重叠。4.将腰臀差放在每个褶份中。5.修顺腰口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4.塔克褶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原型H=96cm。
1.做出基本裙型。
2.做出分割线,将省收在分割线中。3.放出褶量,用腰头固定,不需熨烫。4.修顺轮廓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5.节裙
规格:160/68A,L=80cm。
例6.阴褶裙
规格:160/68A,L=84cm,W=70cm,原型H=96cm,腰宽=4cm。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第二篇:《汽车结构与原理—汽油泵的结构》教学设计
《汽车结构与原理—汽油泵的结构》教
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汽油泵的拆卸、分解、组合与安装,选自普通高中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选修模块7中的第二章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第二节中,并结合现有条实施。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和使用汽车,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但对汽车的结构只局限于初三物理上对内燃机的一点知识。
三、教学目标及分析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次实践,使学生能了解汽油泵的功用,各部名称及应注意事项,并能依正确程序拆装汽油泵。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汽油泵,了解它结构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动手操作增强理解与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汽油泵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的学习,培养对技术的情感和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装配进、出油阀
教学难点:知识运用与动手能力相结合四、教学策略及媒体运用
结合实体部结构原理,提升思维创新意识。,五、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为组,每组准备可分解式汽油泵1只螺丝刀(平口、十字)各1把
储物盒1个
活扳手1只
六、教学过程
1.将学生分为组,由教师讲解汽油泵的工作原理,主要零部名称。
2.向学生强调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以免伤害自己及他人。
3.向学生展示汽油泵装配图,主要部:泵壳、泵膜、拉杆、泵膜弹簧、外摇臂、手摇臂、进、出油阀门、油杯及滤网
4.拆卸汽油泵
步骤:清洁汽油泵本体—将泵上下体结合处做标记以便装回时校准—卸下油杯—对称旋松螺丝将泵体上下分开—将油泵阀扣板固定螺丝放松—取下扣板和进出油阀—向膜片力量相反方向压下膜片紧固螺母取下膜片,膜片弹簧—取下内摇臂拉杆—检查—膜片有无裂痕—进出油阀工作状态是否良好—组合安装—依分解反顺序装回—安装完毕检查是否能正常工作
4.总结归纳汽油泵的工作原理
作用:将汽油从油箱内吸出,压送到汽化器中去。
构造:解放A-10B汽车发动机采用266型膜片式汽油泵,装在发动机曲轴箱外侧,由凸轮轴的偏心轮驱动。它包括泵壳、泵膜、拉杆、泵膜弹簧、内摇臂、外摇臂、手摇臂、进、出油阀门、油杯及滤网等主要机组成。
工作情况:
A吸油
当凸轮轴的偏心轮顶动摇臂时,拉下泵膜拉杆压缩弹簧,泵膜下行油室容积增大产生吸力,使出油阀关闭,进油阀门开放,汽油从油箱吸入油室。
b压油
偏心轮转过高点,泵膜弹簧伸张,泵膜上行,油室容积缩小,油压增高,进油阀关闭,出油阀打开,汽油从出油阀门经出油口压入汽化器浮子室。
.收回工具,结束本
第三篇:结构抗震设计原理重点总结
1.震级与能量的关系: logE11.81.5M
2.烈度: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
3.震级: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
4.自振周期计算方法:矩阵位移法解特征问题、近似公式、经验公式。能量法计算基本周期;等效质量法(折算质量法);顶点位移法;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5.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静力理论阶段---静力法;定函数理论;反应谱理论---反应谱法;
直接动力分析理论---时程分析法;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6.震害现象:地面破坏:地面裂缝、错动、塌陷、喷水冒砂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海啸;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工程结构破坏现象:结构丧失整体性;承重结构强度不足;结构变形过大导致倒塌;结构构件连接支撑失效;地基失效;非结构构件破坏。
7.三水准,两阶段: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
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第一阶段设计:工程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和弹性变形计算。对构件截面进行承载力计算,保证必要的强度可靠度,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对结构进行弹性变形验算,控制侧向变形不要过大,满足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中震可修);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大震不倒);第二阶段设计:工程结构(如特别重要或抗侧能力较弱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8.概念设计定义,内容: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
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称为概念设计。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9.结构构件的延性:结构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采用水平
向(圈梁)和竖向(构造柱、芯柱)混凝土构件,加强对砌体结构的约束,或采用配筋砌体;使砌体在发生裂缝后不致坍塌和散落,地震时不致丧失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避免混凝土结构的脆性破坏(包括混凝土压碎、构件剪切破坏、钢筋同混凝土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的屈服;避免钢结构构件的整体和局部失稳,保证节点焊接部位(焊缝和母材)在地震时不致开裂。
10.液化:土体完全失去抗剪强度而显示出近于液体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液化。液化的宏
观标志是在地表出现喷砂冒水。液化的震害:喷水冒砂淹没农田,淤塞渠道,淘空路基;沿河岸出现裂缝、滑移,造成桥梁破坏,等等。液化使建筑物产生下列震害:地面开裂下沉使建筑物产生过渡下沉或整体倾斜;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上部结构破坏,使梁板等水平构件及其节点破坏,使墙体开裂和建筑物体形变化处开裂;室内地坪上鼓、开裂,设备基础上浮或下沉。影响场地土液化的主要因素:土层的地质年代;土层的土粒的组成和密实程度;砂土层埋置深度和地下水位深度;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11.天然地基的震害特点:高压缩性饱和软粘土和承载力较低的淤泥质土在地震中产生不同
程度的震陷,造成上部结构的倾斜或破坏;杂填土、回填土和冲填土等松软填土地基,土质松软且承载力较低,易产生沉陷,使结构开裂;沟、坑、古河道、坡地半挖半填等非匀质地基在地震中的不均匀沉降或地裂缝引起上部结构破坏。天然地基的抗震措施:软弱粘性土地基:采用桩基,地基加固;杂填土地基:换土夯实;地基加固;不均匀地基:综合建筑体型、荷载、烈度、结构类型等采取合理的结构布局、地基抗震措施。地
基加固处理方法:换土垫层法;重锤夯实法;挤密桩法;沉井预压法
12.反应谱:单自由度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称
为该反应的地震反应谱。反应谱影响因素:结构的阻尼比和场地条件。反应谱的特点:阻尼比对反应谱影响很大;对于加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个值时幅值随周期急剧增大,大于某个值时,快速下降;对于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个值时幅值随周期增大,随后趋于常数;对于位移反应谱,幅值随周期增大。
13.底部剪力法适用范围:底部剪力法适用于一般的多层砖房等砌体结构、内框架和底部框
架抗震墙砖房、单层空旷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及多层框架结构等低于40m以剪切变形为主的规则房屋。
14.产生扭转地震反应的原因:建筑自身的原因和地震地面运动的原因。建筑结构的偏心:
建筑物的柱体与墙体等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对称;建筑物的平面不对称;建筑物的立面不对称;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均不对称;建筑物各层质心与刚心重合,但上下层不在同一垂直线上;偶然偏心。地震地面运动存在扭转分量:地震波在地面上各点的波速、周期和相位不同。建筑结构基底将产生绕竖直轴的转动,结构便会产生扭转振动。
15.多遇地震下结构强度验算:下列情况可不进行结构强度验算:6度时的建筑(Ⅳ类场地
上较高的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除外);7度时Ⅰ、Ⅱ类场地、柱高不超过10m且两端有山墙的单跨及多跨等高的钢筋混凝土厂房,或柱顶标高不超过4.5m,两端均有山墙的单跨及多跨等高的砖柱厂房。验算公式: SR/RE
16.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结构或构件有:长悬臂结构;大跨度结构;高耸结构和较高的高层
建筑;以轴向力为主的结构构件(柱或悬挂结构);砌体结构;突出于建筑顶部的小构件。计算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方法:静力法:取结构或构件重力的某个百分数作为其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作用折减法:取结构或构件水平地震作用的某个百分数其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反应谱法:与水平地震反应谱法相同。时程反应分析:规范采用的是基于竖向地震反应谱法的拟静力法。
第四篇:液压打包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液压打包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液压打包机包括支架,支架带有底板和前后侧挡板,支架上安装有千斤顶,千斤顶带有活塞杆,活塞杆右端连接有竖直的推料板,推料板右侧面连接有推料板条,相邻推料板条之间的空隙为板上穿绳槽;支架上面右部带有压料上挡板,压料上挡板左侧的支架上面带有进料口;前后侧挡板右侧的支架上分别固定连接有前后侧挡条,相邻侧挡条之间的空隙为穿绳口;支架右端带有出料口,出料口处的支架右端铰接有门板,门板左侧面连接有门板条,相邻门板条之间的空隙为门上穿绳槽;前后侧挡板、推料板和底板围成的空腔为进料腔,前后侧挡条、压料上挡板、门板和底板围成的空腔为挤料腔;门板和支架右端固定连接有锁定装置。并可
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打包的大小。01N
第五篇: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相关书籍: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r.m.加涅
《学习心理学:一种面向教学的观点》 p.m.德里斯科尔
《学习与教学》 r.e.梅耶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修订》 布卢姆 《系统化教学设计》 w.迪克
《教学设计》 p.l.史密斯
一 教学系统导论 1 教学设计导论
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教师用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如: ? 如何将学生进行分组,以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交流 ? 什么时候练习与反馈最有效 ? 技能知识学习的前置知识有哪些
掌握教学设计原理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理论,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事件和活动中去,使教学更有效。
1.1 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没有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是最佳的,基本假设: ? 教学设计是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目的是达到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毅力、时间、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原有知识、学习能力等)? 教学设计模型可运用到多种教学场景下(学生个体、小组、大组),原理保持不变 ? 利用学习者对教学设计进行检验,反复设计与验证,使教学趋于完善 ? 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过程,包含相关子过程(原子过程是: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中的预习、评价、反馈等)
? 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 1.2 学习原理
学习情境
人在清醒的时刻,都在观察和处理信息,一些信息被记忆,一些被摒弃。
是什么让人记忆:
? 学习者内部(来源于学习者,想获知)? 学习者外部(提供一个事件,包括学习内容、目的、方法等环境)? 学习者、学习发生的情境、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等存在着相互作用
教学原则
从学习原理中,指导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 ? 接近:教学环境与学习目的相接近
教学情境的设计接近学习的目的,或学习预期。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纲,而不应以方便学习或教学为目的。如,学习目的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装配一支枪”,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给学生图纸。
? 重复: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的反应需要重复,以使学习得到进步
重复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者反应,只是一种练习形式,而非基本条件,也不是必须的。? 强化:使学习变得有期望,以便学习者能“自我激励”
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习者看到预期的结果,并相信能达到,将使学习得到强化。预期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种
? 短期,如学习习得了,就有奖励等 ? 长期,如社会期望、人生追求、家庭厚望等 ? 合作协商:学生与其他学生或知识丰富的人一起学习,以确认信息的意义,即合作学习环境可以
促进学习 ? 广泛认知:学生广泛的获取相关惰性知识(初步接触,并不注重应用,在需要时能回忆起来,并
通过进一步学习掌握的知识),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部分 ? 组织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来促进学习发生
要明确学习是活动的结果和目的。1.3 学习条件
学习条件分类: ? 内部:学习者心态、先前习得的知识及程度、个人目标等 ? 外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管理等 学习过程 篇二:《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概念,原理及名词解释
一.教学与教授:教授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教一词指的是一个人想学习者讲授或者掩饰某些东西。但是教师或培训者的角色包括多种不同的任务,如选择材料,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监控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内容资源与学习促进的作用,于是更广泛的术语“教学”讲强调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用来使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
二.教学原理的基本假设:
1.教学设计必须已帮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的,教学设计也是以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的。这就意味着最终的目标与预期的学习结果指导着
学习活动的设计与选择。
2.学习是一个手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过程。卡罗尔界定了至少五个影响学生所能达到的学习程度的主要变量:(1)学生的毅力(2)允许学习的时间(3)教学质量(4)学生的能力倾向(5)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这些变量不是无关的,因此一个有效 的教学设计模式不能仅关注其中之一。3.教学设计模型可以在多种水平上应用。4.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设计教学首先要包括学习者,并且利用学习者进行检验,利
用这些来自学习群体的反馈来修改教学并使其更有效。5.教学设计本身作为一种过程,应当包括如下子过程:确定预期结果、开发活动、设
计备用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6.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
三.若干学习原理
1.接近原理:指的是刺激情景必须与预期的反应同时呈现。2.重复原理:指的是要是学习得到进步并靠可靠的保持,刺激和它的放映需要重复或
练习。
3.强化原理:一个新的行为,倘若在他出现时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事态随其后,则这一
新的需变更为的学习讲得到增强。四.教学系统设计的的基本过程(addie模型):包括五个基本过程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五.言语信息:
目的:是为了强调表现性的性能。功能:为学习者建构其他技能,提供一种结构或基础。言语信息的学习
分类:名称的学习—-指获得以命名方式对客体或客体类别做出一致语言反应的性能。
事实的学习—-事实是表示俩个或多个有名字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六.知识:当信息被组织成有意义的,相互练习的事实和概括化的内容时,通常被称为“知识”。
七.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章节小结
第一章 教学设计导论 加涅在本章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二章 设计教学系统 加涅首先给教学系统下了一个定义: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的安排,这与教育技术94定义中的“学习资源和过程”恐怕有密切联系。随后,加涅指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而教学开发是执行计划的过程。
第三章 教学的结果 这一章表明了定义教育与培训的目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人们对教育有如此多的期望。另一个原因是需要把笼统的目的转化成逐渐具体的目标。本章还包括对习得的性能类型的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技能(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第四章 学习的类型------智慧技能与策略 本章从教育系统预期结果目标开始,然后提出为了设计特定教程、单元和课,需要讲表现性目标分成几大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这样做有利于 :考虑目标的充分性;决定教学顺序;计划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学习条件;第五章 学习的类型------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 本章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尽管它们有一些公共特征,但事实上它们是各不相同的。1.言语信息:能用言语陈述的事实。概括性知识和有组织的知识。2.态度:选择个人行为的方向。3.动作技能:执行身体运动的行为表现。
第六章 学习者 影响新的教学材料学习的学习者特征表现为人类记忆中的集中组织。智慧技能、任职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这五种习得的性能直接影响这五种新的性能的学习。另一类记忆组织被表征为能力,可通过心理测验来测量。这些是对人类品质的测量,而人类的品质又能预测不同个体完成行为表现的某一些一般类型的情况。人类学习者的其他特征可归为特质。能力和特质以简介方式影响新的学习。
第七章 确定表现性目标 本章对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提出了一个无成分的指导。这无成分是:1.情境2.习得的性能3.对象4.行动5.工具和限制
第八章 学习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集中不同的、相互联系的程序,执行这些程序是为了产生设计和确定教学条件所需的系统信息。信息加工分析描述了学习者在执行他们的学习任务时所采取的步骤,这些步骤包括:1.输入信息 2.行动 3.决策。学习任务分析的目的是确定重点目标和使能目标的先决条件。区分了联众先决条件----必要性的和支持性的。必要性先决条件是所习得性能的组成成分,因而其学习必须事先进行。其他的先决条件是某个性能的学习更容易或更迅捷,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支持性的。
第九章 设计教学顺序 本章开头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程的组织如何安排教学顺序的问题联系起来。排序决策是在教程、客体、课和课的组成部分这四种水平上出现的。列出了在教程和课题水平决定教学顺序的方法。课题顺序的教程计划主要通过一种茶馆是性逻辑来完成。一个课题可能要先于另一个课题,或者因为它描述了较早的事件,或者因为他是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因为它给后继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背景。
第十章 教学事件 本章论述了构成针对学习结果的角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发生在一节课中。这是谢通常外在于学习者的事件,由教师、课文或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其他媒体来提供。起支持作用的外部事件的一般特征可以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推论出来的,它认为单个学习活动包含许多内容加工阶段,这些阶段包括:1.感觉时间的短暂登记,2.刺激特征在短时记忆中的暂时储存,3.利用复述过程延长短时储存的时间,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做准备„„..从这个模型中推论出的教学事件是:1.引起注意2.告知学习者目标3.激
起对先决性的学习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引出行为表现7.提供行为表现正确性的反驳8.测量行为表现9.促进保持和迁移。
第十一章 技术-----潜在用途 本章讨论了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学校、工业部门、联邦政府与军事部门中的培训过程、结果与学习结果。
第十二章 单节课的设计 本章将备课作为如下主要活动的完成来对待:1.在教程、单元或主题的范围内安排可得顺序,2.设计单节课,使学习的有效条件能被纳入到每节课的教学事件中。讨论了备课的四个步骤:1.列出课的目标2.列出想使用的教学事件3.选择能完成事件的媒体、材料和活动4.注意教师、培训者和设计者的作用。
第十三章 测量学生的行为表现 本章的重点是采用标准参照解释的目标参照测验。这种测验有以下几个重要目的:1.它们表明每个学生是否掌握了目标,并可以继续学习下一个目标2.它们允许及早发现和诊断学习失败,这样有助于识别所需要的补救性学习3.他们提供了改进教学本身的信息4.它们是公平的评价,因为它们测量了目标上的行为表现,而这一行为表现是作为期望学生学习的指标而呈现给学生的。
第十四章 集体学习环境 本章讨论了三种不同的集体规模:1.俩人组2.有3~8名学生的小组3.有15名或更多学生的大组。而适用与这三种不同规模集体的教学特点取决于教师管理教学事件的准确度。
第十五章 在线学习本章讨论了最有效的在线学习计划包括如下问题:1)教员的利用2)做中学3)合作4)通达全世界。
第十六章 教学评价 本章讨论了教学材料、教程与课程的全面评价至少要包括以下五个调查和反馈领域:1.对教学材料的评价2.对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质量检查3.测量学习者对教学的反应4.测量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成绩5.估计教学效果。
读后感
加涅在本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
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篇三:《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教学设计原理》是加涅的其中一本代表作。从书名中的“教学”二字可知,这本书讲述的并不仅是教授。教授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教一词指的是一个人想学习者讲授或者掩饰某些东西。但是教师或培训者的角色包括多种不同的任务,如选择材料,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监控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内容资源与学习促进的作用,于是更广泛的术语“教学”讲强调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用来使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
大致浏览过加涅的这本书,该书分为十六章,他在书中不仅提出了教学的系统性,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还提出了技术的潜在用途,学习发生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发生的影响,总结出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并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
首先,加涅在本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国内的实践与理论所涉及到的教育技术基本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
术相关的硬技术,而加涅的教学技术学则更多地类似于国内教学论、课程论研究的范围,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
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去好好读这本书,研究学习,但是从中学习什么呢?我想从中可以学习加涅解决复杂学习和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把心理学与教育
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在研究学习和教育时,把认知观和行为观相结合。在认知观中,既吸取建构主义中有用的东西,也吸取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有用的东西。在研究学习时,既把学习看成是过程(事件),也把学习看成是结果。在研究学习的条件时,既指出其内部条件,也指出其外部条件。另外,怎么学也是一个问题。学习加涅的著作,首先要了解他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且把这些应用到我们的教育中去。但是其中也不乏缺陷之处,他的理论体系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例如,他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对发展的作用考虑很少,他强调对学习类型做分析,将复杂现象加以分解,但对于如何由个别成分合成复杂的心理能力研究不够。又如他强调学习的顺序是由下位到上位,局部到整体,但有时学习顺序并非完全如此。记得有位著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他说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没有说什么,就是说这些不完善的地方也不能影响我们对加涅的理论的学习。篇四:教学设计原理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进行计划,使学生参与到促进学生的事件和活动中,使教学活动更有效,以最佳效果帮助学生学习。
二、教学设计的任务
1、如何考虑原有学习
2、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外部条件计划新学习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必须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
2、设计必须关注到影响学习的因素:学生毅力、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倾向、学生学习能力
3、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必须利用学习者对设计进行检验(课后反思)
四、教学设计的过程—addie模型
五、单节课的教学设计
定教学目标及目标实现的顺序----定教学事件----定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活动----定教学处方即每个教学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及实现这一教学事件的教学活动。
其中:
定教学目标及目标实现的顺序: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题。我们教学中有五类教学目标即智慧技能(利用概念、原理、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认知策略(获得信息的方式)、言语信息(能够陈述的知识)、态度、动作技能。无论何种技能,它的学习均需有先前习得的技能做基础的,这个条件制约了教学目的的顺序。
智慧技能的类型根据复杂程序进行分类:辨别、概念、规则与原理、问题解决。后者均需前者己习得为先决条件。因此,教学顺序的设计由易到难,注意梯度。
定教学事件:一节课的教学事件分九段即引起注意(用新异的刺激引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告知学习者目标(传
达对学习者学习的希望,有助于他们关注对技能的学习);激起对先决性的学习的回忆(通过提问等形式唤起学生的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描述任务,用例子展示和强调要学习的知识);提供学习指导(给出学习内容的详细说明以提供提取线索);引出行为表现(学生学习活动);提供行为表现正确性反馈(通过练习);测量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是否己掌握);促进保持和学习迁移(提高和变换环境的练习)。
定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活动:
定教学处方即每个教学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及实现这一教学事件的教学活动
2、教学设计的组成
3、教学设计的描述
对照案例讲解幻灯片中的理论阐述篇五: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智慧技能。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去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3、言语信息。
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实际上都旨在表明在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急的能力。加涅认为言语信急的学习不但是使学过的东西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来,而且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言语信息木身所具有的不同复
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二类不同的言语信急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操作规则,一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5、态度。
加涅认为态度是一种能够影响人对某一类物、某一类事或某一类人作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二种成分。
加涅分析了影响这五类学习的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与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它学习便无法产生;支持性条件是一般有助少学习的条件.缺少它,学习不一定不能产生。但其效率不高。例如同,学习“功=力x距离”这一规则,必须先掌握什么是“力”和“距离”。只有先掌握了这两个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这两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因此,这两个概念的掌握乃是该规则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动机、态度等条件,虽然有助于这一规则的学习,但不是非有不可的,属于支持性条件。加涅揭示了五种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可供我们教学设计时参考。分析加涅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有关思想,我们发现,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1.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统一基点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因此,“学习结果是使人的各种作业成为可能的持久状态”。“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持久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能力和倾向”。由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达到为目标,所以,加涅揭示了习得的是能力和倾向,便为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确定了统一的基点。2.以习得各种能力所需学习条件的异同作为划分教育目标类别的依据 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习得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学习条件。内部学习条件是指学习者本身具有的,影响习得新能力的变量。诸如己经习得的能力等。外部学习条件是指由教学提供的,用以支持或加强习得能力的变量。诸如,教师的期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等。从内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内部学习条件。比如,学习者要习得定义概念,必须先具有具体概念。从外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也需要不同的外部学习条件。比如,仅用口头指导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之无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事。
3.把智慧技能分成由多个层次组成的阶梯
在加涅看来,智慧技能是人们利用符号处理环境或做事的能力。人们运用符号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各种习得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地排列成层次,较低层次能力的习得是更高一层次能力习得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较高层次能力在累积低层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总之,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研究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且在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仅将信息加工的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系统地描述了学习结果和教学事件的关系,揭示出了教学事件的本质。在他看来,教学不外乎是针对不同的学习结果而
精心设计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系统。这一思想正在改变人们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传统看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技术与依据。对此我们应当虚心接受用其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