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背景:
09—10下半学期公开课,我选择讲授人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课文《拿来主义》。作为就职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在具体授课的经验上还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此次公开课便也成为检验自己过去的授课,以及督促未来更好的自我完善的一次难得经历。相比于前两次公开课的课文《孔雀东南飞》和《老人与海》,《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属于没有故事情节的“杂文”,因此如何更好的引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以及调动学生们更为积极的参与的课堂活动当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前段时间,人教版教材刚刚重新修订,鲁迅先生文章的出现篇幅进一步缩减,相较于从前只保留了《祝福》《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三篇课文。此事件一时之间也成为网络上和社会中的新闻事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主题:
鲁迅先生的文章难教、难学的问题长期存在,以至于民间有言曰: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各种原因,亦有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这里不再赘述。总的来说,大家普遍认为从前我们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讲授过于苦大仇深,过多的强调了一些远离当下现实生活,沉重如阶级斗争之类的问题,加之鲁迅先生的语言形成于白话文初创之际,诘屈聱牙,使当代中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研学情绪。因此在设想本节《拿来主义》的教法时,我将重心锁定在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如何使学生们更多的了解鲁迅人性的一面上,并希望此举能使同学们对鲁迅先生产生近亲之感,并激发起学习其文章的热情。细节:
一、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设定上,我首先安排的是通过一组幻灯片的欣赏让学生回忆求学阶段所接触到的所有鲁迅先生的文章,随着一组组漫画(典型人物)、人物经典语言等的展示与回顾,闰土、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百草园、三味书屋、鲁镇等景点场景,看戏、偷毛豆等经典事件逐渐在大家的记忆之中清晰起来。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让大家明白不论我们主观上怎样看待鲁迅的作品,它们作为客观在我们头脑中刻下的印记是无法磨灭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先生之作品对我们的成长影响之深。
二、第二个重点环节,在于引出人教版修改教材、削减鲁迅文章的话题,开展小范围内的讨论,希望学生能够基于以往对于鲁迅的认识畅所欲言,事实上也是让同学们真实。表达自己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看法。
三、在经过回忆、表达两个环节之后,则是由教师进行引导,将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价值意义尽可能的铺陈开来,将学生的思想上升到某种高度。结果:
虽然设想当中,希望在进入课文之前,通过三个环节让同学们主动或被动的进行一些思考,可以对鲁迅的认识产生一些微妙变化,以至于或多或少的可以带着一些兴趣进入最后文章的学习。但从进行的结果来看,效果并尽人意。
具体问题如下:
一、二、导入设计太长,使起始节奏缓慢,后文重点难以突出,时间趋于紧张。缺乏特别有效、巧妙的活动设计,学生对讨论话题反响不够理想,以至于教师占用过多时间。
评析:
最初设想与最终结果的反差,反应出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前对于本课内容拿捏并不到位。现在回想起来,起初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并且想在课堂上实现的东西太多太大,以至于最终几方面都没有最足功夫。
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绝妙的语言特点,这些东西想要在一节课之内完全传达给学生,难度非常之大,想要扭转学生固有思想,需要长期的学习和潜移默化的引导。同时,如何将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尤其是融入到学生活动之中,也是通过本课所暴露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将问题总结如下:一、二、三、四、如何将适量的学习内容合理的安排在一节课之内 如何合理、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如何将难点问题巧妙融入到学生活动之中
如何利用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可以沉浸其中,学有所得
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之中多多思考,努力实践,以期早日完善自己的教学,提供自身水平。
2010年5月
第二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说文的思路
2、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内涵
3、感受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
2、注重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探讨
3、加强语言训练 课前活动:
1、明确学习小组及小组召集人。
2、激趣:世界上有一块来得到开发的资源,一块最大的未得到开发的资源在哪儿?在帽子底下。也就是人的大脑,人的大脑的开发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自己努力的程度,这节课,大家想不想开发自己的大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吗?如果有一天周杰伦迎面遇到鲁迅先生,你猜猜,鲁迅先生会怎样评价周杰伦呢?
先生说,不用猜了,我对他的评价全在我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里。就让我们读读《拿来主义》,找一找鲁迅先生怎么评价周杰伦的答案吧!
二、朗读全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标出段落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
三、概括文章内容
1、议论性文章的逻辑结构
过去中学生流传着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少同学用三个词形容鲁迅的文章:难懂,很难懂,非常难懂。你同意吗? 的确,因为鲁迅很有个性,他的文章也颇有个性,不过鲁迅的文章也是遵循一般写作规律的。
议论性的文章从逻辑上讲,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阐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
以本文为例就应该是:
(1)什么是拿来主义(是什么)(2)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为什么)(3)怎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4)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会怎样)(以上内容利用学生读书时间提前板书在黑板上)
把这几个词记下来,这几个词可是宝贝,将帮助我们使思维更有条理。
2、缩写文章(1)咱们这篇文章也是从这几方面写的,不过顺序好像不完全是这样。你觉得本文的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调整。
(2)小组交流,班内研讨
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一下: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会怎样。(3)文章的思路大致如此,请大家根据这样的思路,缩编全文内容,把全文压缩成一段文章连贯的文字,不能超过100个字。
提醒注意压缩要点:
摘中心句,加关联词,浓缩文意,呈现思路。(4)学生思考、写作
写10分钟后同位之间交流,使自己的文字更完整。
(5)学生在班内发言,要求结合同学意见,修改自己的文字。
参考意见: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四、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
1、文中提到了三种主义,分别采取了三种方式呈现。闭关主义:下定义 送去主义:举例
拿来主义:下定义之后打比方(又叫比喻论证)
既然本文题目是“拿来主义”,咱们就先来关注一下第7段,大家齐读本段。教师起头,学生齐读。
2、第8段出现了“大宅子”的喻体,我想问一下,“大宅子”的本体是什么?就是说,把什么比喻成“大宅子”?
学生结合文中语句找到答案。
学术文艺,一般指文化遗产。这篇文章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面对外国的文化遗产问题,当然它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文化遗产。
这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当时对外国文化有两件意见影响甚大,一种是对外国文化全盘接受,认为西方的都是好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一种是全面否定,认为中国的才是最好的。鲁迅先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3、请大家把第9段自由朗读一遍。
在本段中,作者列举出大宅子中的四种东西,作者用它们分别喻指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事物呢?
学生讨论,明确答案。先是小组活动,然后个别发言。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喻文化遗产中有益也有害的事物——利用其有益的部分,存放,供治病。烟灯、烟枪: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事物——送博物馆,毁掉。姨太太:喻糟粕——走散。学生再读第9段。
4、讨论现实意义
鲁迅写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拿来主义”,在2010年有没有现实意义呢?(1)1996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鲁迅真的会活到九十年代吗?原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把鲁迅当年写的文章照抄一遍,然后加上一个小标题,来讨论九十年代的很多文化现象。鲁迅当年的很多观点,完全可以用来评析今天的许多文化现象。
(2)刚才说到,如果他遇到周杰伦会怎么评价他,文中是什么观点呢? 提供周杰伦的一段材料:
中国台湾华语流行歌手、著名音乐人、作词人、制作人。近年涉足电影行业。周杰伦是2000年后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创作歌手,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他突破原有亚洲音乐的主题、形式,融合多元的音乐素材,创造出多变的歌曲风格,尤以融合中西式曲风的嘻哈或节奏蓝调最为著名,可说是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
周杰伦对外国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采取的就是“拿来主义”的态度。
(3)鲁迅是在谈文化,你认为,今天有哪些文化现象我们同样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日本日本动画、韩国电视剧、美国大片、东北二人转等。)
(4)“拿来主义”的观点是不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呢?大家可以想一想,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
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均可。
5、是不是每个人我们想实行拿来主义就一定能做到呢?对拿来主义者有没有要求? 读最后一段。
五、理解先破后立的方法,品味语言。
1、我觉得鲁迅在讨论“拿来主义”时,有些话说的太多,可以去掉。比如,把第8段中的一部分内容删掉行不行?从“但是”至段末。你同意吗?
学生发言。
此段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先破后立,是先指出错误的做法,再提出正确的观点,使读者更认同作者的观点。
其实,我们整篇文章是不是也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 先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
2、请大家把第一段再来朗读一遍。学生读第一段,3、为什么对“闭关主义“一笔带过,却用大段文字谈“送去主义”?是不是有的失衡啊?
明确“送去”的实质:媚外讨好,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外国谈象征主义,我们赶紧配合。
4、改一句话,在比较中领悟:
(1)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表述不够清楚,想给他改一下。文中说:“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改为:
“还有几位美术大师带着一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作品,在欧洲各国举办绘画展,盛况空前,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促进了中华民国与友邦的文化交流。”
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不同? 一肯定一否定,一赞扬一讽刺。
你觉得原文中从哪儿可以看出否定,看出讽刺? “捧”:态度庄重,献媚之态。“ 几张” :少,寒伧。“ 挂过去” :张扬,不知羞耻。(2)读出这种否定与讽刺。重读:“捧”“几张”“挂过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5、辨析词语
第4段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抛来”、“抛去”、“送给”三词有何不同? 学生发言。明确:
抛,随意地扔。看出轻慢、施舍的意味。抛来,漫不经心的,随便的意味较浓。抛给,有目的的。
送来,主动、热情,自欺欺人抬高自己的地位。
6、鲁迅的语言是极富个性的,找一找你认为最能反映鲁迅语言特点的段落。读一读所找文段,学生的观点不同,各自朗读自己所找文段。
六、总结收束
对文化遗产全面否定不行,全盘接受也不行,正确的态度就是:拿来主义。
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新人出现,社会的进步需要有新人出现,我们来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学生齐读文章。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新人共同创造出新的世界。
第三篇:《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2003)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精读篇目,他鲜明地体现了鲁迅杂文战斗性的时代特点,同时它又是一篇论证严密的驳论文,严谨的结构、形象的说理、幽默的反语,使文章既具思想性和思辨性又具趣味性。但鲁迅的文章对学生似乎吸引力并不大,这也不能单纯责怪学生,《拿来主义》具有批判的针对性,比喻虽然形象,但毕竟距离当代生活十分遥远。那么这一课如何上出趣味,上出思想呢?我制定了“依体而教,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周记反馈来看,效果还不错。
《拿来主义》是经典杂文,经典在于“破”与“立”的结构和形象的比喻论证,教学的重点便设在这里。我通过一三段所举的五个例子辨析“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几个词语的含义,由引现象到说危害的反面论证,再到提主张的强调论点,顺势导出“破”与“立”的逻辑和结构,水到渠成,自然妥帖。《拿来主义》结构的严谨巧妙之处在于“破”“立”之中又有“破”“立”。第八段的比喻论证属于“立”之中的又“破”,即回答“怎么拿”的问题之中的“错误的拿法”。第九段针对上面的错误做法针对性提出“他占有,挑选”的正确做法,几个比喻是“立”的论据。由此又推导出“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一句和“他占有,挑选”可以看做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分论点。在这样一环套一环的“推理”中,文章的结构和手法就明晰了。
搞清楚“破”与“立”的结构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鲁迅最后提出“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两句话的用意和逻辑,那就是有主见、有辨别力、能选择的新人创造出批判继承的新文化。
鲁迅的这篇驳论文是针对当年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具体现象和争论而言,那么时隔近百年,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
李子柒,一个“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网红代表,她全网视频播放量超过30亿,YouTube粉丝有735万,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CNN不相上下。她的视频主要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确定选题。
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2019年暑期档大热门。专家解读该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一在于内容上基于传统文化,同时又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二在于脱离了特效炫技的层面,用情感共鸣打动了很多观众。
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把趣味性、实用性和纪念性相结合,因其传统文化的元素、萌萌的设计、平民化的价格深受客户喜爱,引领了文创新潮流。2014年以前,故宫还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如今故宫文创每年的营业额达15亿。
年轻人追捧洋节,比如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有人认为节日只是一个象征,过什么节不重要,重要的是过节日的心情;有人认为这些洋节是基于西方文化的节日,我们并不懂得西方文化的内涵,盲目过洋节会影响对传统节日的传承。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看法。
同学们结合《拿来主义》与生活现象,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有的说要具有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建立文化自信;有的说要注重开发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讨论意犹未尽,延伸至了课间的师生讨论和学生的周记。
把握住文体才能把准教学的脉络,联系生活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语文教学既要对语言和章法保持敏感,同时也要给文化和生活带来启迪。
第四篇:《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设计
下周要讲公开课《拿来主义》,本周进行了几次试讲,反思如下: 课堂气氛需要靠巧妙的教学设计来烘托调动,设置具体的、实际的、操作性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的放矢。课上我本来想要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如何与时俱进地坚持‘拿来主义’,是否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结果我最开始设置的问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对待拿来主义”,学生的讨论结果并不理想,总是在鼓边上敲,说不到点子上,课堂气氛沉闷。课后,经过李老师和边老师指点,将问题改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除了‘拿来主义’还要不要‘送去’”。学生立马想到了不仅仅要批判的拿来,还要送出去,把我们的文化送出去,影响世界。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有些观点还特别新颖,课堂气氛也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变。
这节课启示我,在以后的备课中不仅仅要备知识,更要加强课堂设计,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易于学生动手操作。
第五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能力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感“拿来主义”
(一)课堂导入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位作家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鲁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三)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四)《且介亭杂文》的缘起及文体简介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
杂文: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是以形象说理为主的,短小,活泼,犀利的文学体裁,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
杂文的基本特征:
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
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
(五)带着问题听朗读
问题:
1、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拿来主义”,请大家找出这句话?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六)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层次感和结构特点。举出例子,“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几个句子之间就有层次性。提出文章先破后立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思考。
二、细悟“拿来主义”
(一)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3、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4、“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5、“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6、“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7、“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拿来!”
孱头
昏蛋
废物
不敢接受
全盘否定
全盘肯定
辩证吸收
8、“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
吸收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批判地吸收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坚决抛弃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先占后挑。
9、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2、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拿来”有何意义?
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创新
(二)理清全文思路与结构
1、课文的第5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简要说说:前面4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面花大量笔墨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4个自然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个自然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4、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
三、超越“拿来主义”
(一)、把握中心思想
1、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归纳本文中心。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二)、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阅读第3段,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请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三)“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 有人说“开卷有益”,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运用今天所学的观点,谈谈你准备怎样阅读.学生自由发挥(围绕“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