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3:1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第一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三、朗读课文、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章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5、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批判“送去主义”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破)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提倡“拿来主义”

(立)正确的做法(立)

四、布臵作业

课后要求学生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着重思考:

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

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

(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

(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书: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衣钵相传落后反动送活人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说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 ——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4、几个概念的区别。(略)板书: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冠冕些)(本质)

5、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三、学习文章后半部分。

讨论:

1、第8段阐述了哪三种错误态度?这是哪三类人?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鸦片”等分别比喻什么?

3、各用两个字概括末段5句话的内容。

明确:

1、第8段

文章接着就进入中心。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当然是“拿来”,但历来就有“左”和“右”的主张。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文章8、9段就从正反两方面做了阐述。

第8段开头“譬如吧”,表明这儿是比喻说理。“大宅子”比喻什么?(略,也可讲一下它的多种理解)对于这样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这且不管。这里作者顺手一枪(鲁迅杂文的一特点),讽刺了邵之流(诗人)。对这“大宅子”怎么办?是“不管……”,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随即列举三种错误态度。填表: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拒绝继承不加挑选

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

患者。(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2、第9段。

真正的怎样?——“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这话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

喻体本体

事物态度事物态度

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还(使用)

烟--(略)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略)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剔除(毁灭)

3、第10段:总结全文。

每句话,每个层次。其内容是:态度,方法,结果,条件,意义。

第1句,照应文题。总结全文。第2句,照应上段内容。那么,按照这分类鱼翅等,该怎么分?(鱼翅、鸦片属于使用,注意之间用的是分号。另一分法也可:1/2/

3、4。即有益无害/利害均有/有害无益)第4句照应第7段。

五、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从国外拿来的东西,经济上的、文化上的、技术上的,比如比如好莱坞的大片、日本的动漫、圣诞节之类的,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附:

1、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送去(1-2)→拿来

抛给(3-5)→拿来

送来(6-7)→拿来

拿来主义↓↓→→→总结(10)→拿来的意义破立

↓↓

拿来(8-9)→拿来的原则和方法

2、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

破先送——古画实质:媚外、投降

送去主义:举例还有——古董危害:亡国、贻害子孙

还要送——活人拿来主义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破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喜:接受一切——废物

立“吃掉”

立: 占有、挑选

“荐” “走散”

第二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说文的思路

2、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内涵

3、感受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

2、注重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探讨

3、加强语言训练 课前活动:

1、明确学习小组及小组召集人。

2、激趣:世界上有一块来得到开发的资源,一块最大的未得到开发的资源在哪儿?在帽子底下。也就是人的大脑,人的大脑的开发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自己努力的程度,这节课,大家想不想开发自己的大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吗?如果有一天周杰伦迎面遇到鲁迅先生,你猜猜,鲁迅先生会怎样评价周杰伦呢?

先生说,不用猜了,我对他的评价全在我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里。就让我们读读《拿来主义》,找一找鲁迅先生怎么评价周杰伦的答案吧!

二、朗读全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标出段落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

三、概括文章内容

1、议论性文章的逻辑结构

过去中学生流传着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少同学用三个词形容鲁迅的文章:难懂,很难懂,非常难懂。你同意吗? 的确,因为鲁迅很有个性,他的文章也颇有个性,不过鲁迅的文章也是遵循一般写作规律的。

议论性的文章从逻辑上讲,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阐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

以本文为例就应该是:

(1)什么是拿来主义(是什么)(2)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为什么)(3)怎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4)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会怎样)(以上内容利用学生读书时间提前板书在黑板上)

把这几个词记下来,这几个词可是宝贝,将帮助我们使思维更有条理。

2、缩写文章(1)咱们这篇文章也是从这几方面写的,不过顺序好像不完全是这样。你觉得本文的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调整。

(2)小组交流,班内研讨

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一下: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会怎样。(3)文章的思路大致如此,请大家根据这样的思路,缩编全文内容,把全文压缩成一段文章连贯的文字,不能超过100个字。

提醒注意压缩要点:

摘中心句,加关联词,浓缩文意,呈现思路。(4)学生思考、写作

写10分钟后同位之间交流,使自己的文字更完整。

(5)学生在班内发言,要求结合同学意见,修改自己的文字。

参考意见: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四、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

1、文中提到了三种主义,分别采取了三种方式呈现。闭关主义:下定义 送去主义:举例

拿来主义:下定义之后打比方(又叫比喻论证)

既然本文题目是“拿来主义”,咱们就先来关注一下第7段,大家齐读本段。教师起头,学生齐读。

2、第8段出现了“大宅子”的喻体,我想问一下,“大宅子”的本体是什么?就是说,把什么比喻成“大宅子”?

学生结合文中语句找到答案。

学术文艺,一般指文化遗产。这篇文章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面对外国的文化遗产问题,当然它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文化遗产。

这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当时对外国文化有两件意见影响甚大,一种是对外国文化全盘接受,认为西方的都是好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一种是全面否定,认为中国的才是最好的。鲁迅先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3、请大家把第9段自由朗读一遍。

在本段中,作者列举出大宅子中的四种东西,作者用它们分别喻指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事物呢?

学生讨论,明确答案。先是小组活动,然后个别发言。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喻文化遗产中有益也有害的事物——利用其有益的部分,存放,供治病。烟灯、烟枪: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事物——送博物馆,毁掉。姨太太:喻糟粕——走散。学生再读第9段。

4、讨论现实意义

鲁迅写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拿来主义”,在2010年有没有现实意义呢?(1)1996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鲁迅真的会活到九十年代吗?原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把鲁迅当年写的文章照抄一遍,然后加上一个小标题,来讨论九十年代的很多文化现象。鲁迅当年的很多观点,完全可以用来评析今天的许多文化现象。

(2)刚才说到,如果他遇到周杰伦会怎么评价他,文中是什么观点呢? 提供周杰伦的一段材料:

中国台湾华语流行歌手、著名音乐人、作词人、制作人。近年涉足电影行业。周杰伦是2000年后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创作歌手,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他突破原有亚洲音乐的主题、形式,融合多元的音乐素材,创造出多变的歌曲风格,尤以融合中西式曲风的嘻哈或节奏蓝调最为著名,可说是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

周杰伦对外国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采取的就是“拿来主义”的态度。

(3)鲁迅是在谈文化,你认为,今天有哪些文化现象我们同样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日本日本动画、韩国电视剧、美国大片、东北二人转等。)

(4)“拿来主义”的观点是不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呢?大家可以想一想,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

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均可。

5、是不是每个人我们想实行拿来主义就一定能做到呢?对拿来主义者有没有要求? 读最后一段。

五、理解先破后立的方法,品味语言。

1、我觉得鲁迅在讨论“拿来主义”时,有些话说的太多,可以去掉。比如,把第8段中的一部分内容删掉行不行?从“但是”至段末。你同意吗?

学生发言。

此段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先破后立,是先指出错误的做法,再提出正确的观点,使读者更认同作者的观点。

其实,我们整篇文章是不是也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 先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

2、请大家把第一段再来朗读一遍。学生读第一段,3、为什么对“闭关主义“一笔带过,却用大段文字谈“送去主义”?是不是有的失衡啊?

明确“送去”的实质:媚外讨好,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外国谈象征主义,我们赶紧配合。

4、改一句话,在比较中领悟:

(1)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表述不够清楚,想给他改一下。文中说:“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改为:

“还有几位美术大师带着一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作品,在欧洲各国举办绘画展,盛况空前,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促进了中华民国与友邦的文化交流。”

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不同? 一肯定一否定,一赞扬一讽刺。

你觉得原文中从哪儿可以看出否定,看出讽刺? “捧”:态度庄重,献媚之态。“ 几张” :少,寒伧。“ 挂过去” :张扬,不知羞耻。(2)读出这种否定与讽刺。重读:“捧”“几张”“挂过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5、辨析词语

第4段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抛来”、“抛去”、“送给”三词有何不同? 学生发言。明确:

抛,随意地扔。看出轻慢、施舍的意味。抛来,漫不经心的,随便的意味较浓。抛给,有目的的。

送来,主动、热情,自欺欺人抬高自己的地位。

6、鲁迅的语言是极富个性的,找一找你认为最能反映鲁迅语言特点的段落。读一读所找文段,学生的观点不同,各自朗读自己所找文段。

六、总结收束

对文化遗产全面否定不行,全盘接受也不行,正确的态度就是:拿来主义。

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新人出现,社会的进步需要有新人出现,我们来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学生齐读文章。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新人共同创造出新的世界。

第三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能力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感“拿来主义”

(一)课堂导入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位作家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鲁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三)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四)《且介亭杂文》的缘起及文体简介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

杂文: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是以形象说理为主的,短小,活泼,犀利的文学体裁,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

杂文的基本特征:

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

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

(五)带着问题听朗读

问题:

1、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拿来主义”,请大家找出这句话?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六)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层次感和结构特点。举出例子,“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几个句子之间就有层次性。提出文章先破后立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思考。

二、细悟“拿来主义”

(一)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3、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4、“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5、“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6、“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7、“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拿来!”

孱头

昏蛋

废物

不敢接受

全盘否定

全盘肯定

辩证吸收

8、“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

吸收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批判地吸收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坚决抛弃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先占后挑。

9、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2、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拿来”有何意义?

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创新

(二)理清全文思路与结构

1、课文的第5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简要说说:前面4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面花大量笔墨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4个自然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个自然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4、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

三、超越“拿来主义”

(一)、把握中心思想

1、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归纳本文中心。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二)、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阅读第3段,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请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三)“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 有人说“开卷有益”,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运用今天所学的观点,谈谈你准备怎样阅读.学生自由发挥(围绕“创新”等)

第四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1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4、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

5、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6、体会鲁迅杂文的辛辣活泼的语言艺术。教学重点

1、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理解比喻论证、破立结合论证的方法。

2、课文前半部分,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鲁迅杂文的辛辣活泼的语言艺术。教学思路

激趣导入——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分析怎样拿来——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精髓——研析为什么 要拿来——品味语言 主要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欢迎宴会上,一位记 者问: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 “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吃了牛肉就会变成牛吗?”的 确,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究其 原因,就是坚持了一个正确的原则—— “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拿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鲁迅先生的回答吧!2. 请查一查,想一想,看看“主义”有几个义项。

A、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 统的理论和主张。

B、思想作风。

C、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请同学们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3.请同学们给“拿来主义”下定义。拿来主义——就是针对“拿来”这种现象所持有的系 统的理论和主张。

4、下面就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查找一下,课文中作者 所提出的理论、主张。

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 有鉴别 有 选择)②占有,挑选。(“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 就方法而言。)

5、拿来主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一个问题。为了把这 拿来主义阐述清楚,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形象的写法,你知道它是什么写法吗?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把这一具体写法 找出来。譬喻(比喻论证)

将“大宅子”比作“文化遗产”

二、合作 探究 分析 品读

1、大宅子中都有些什么?“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正确 大宅子中都有些什么? 拿来主义” 大宅子中都有些什么 对待这些文化遗产的? 对待这些文化遗产的? 鱼 翅 文化精华 使用 鸦 片 益害并存 存放 文化遗产 烟枪烟灯 益害并存 姨 太 太 文化糟粕 毁灭 立:三种正确的方式 一言以蔽之: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一言以蔽之: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 对待大宅子这一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错 对待大宅子这一文化遗产, 对待大宅子这一文化遗产 误态度? 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误态度? 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不敢进门 孱头 逃避害怕 逃避主 义 大宅子 放火烧光 昏蛋 全盘否定 虚无主 义(文化遗产)接受一切 废物 全盘肯定 投降主 义 破:三种错误的态度

3、这里,作者在论证上,主要采取了两种论证方法— 这里,作者在论证上,主要采取了两种论证方法— 这里 比喻论证、破立结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比喻论证、破立结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种论证 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有什么妙处? 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将深刻的道理深入 浅出地表达出来。破立论证:对比深刻,论证严密,使文章的论述无懈 可击。

4感情是文字的灵魂 杂文不是板着面孔说教,往往充溢着强烈的情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广东杂文家鄢烈山说 激情是杂文的生命泉” “愤怒出杂文”。

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三种错误态度”和“三种正确方式”,看他们谁更能读出感情!

5、文章的结尾共有五句话,其实是回答了五个问题,哪五个问题?你能找出来吗?(1)、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2)、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呢?

(3)、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4)、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5)、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 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五篇: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导语: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比喻论证。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朗读法、讨论法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四、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组织讨论

五、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大宅子”指文化遗产。

“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重点问题: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明确:“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

明确: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六、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 二 课 时

一、理清全文思路。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从分析以下句子入手,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出示投影片)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

脑髓 孱头 蹩进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国粹 冠冕堂皇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另外,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布置这个作业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可以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来谈。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训练

一、背景学习

1、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关于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二、知识积累

1、学习字词的音、形、义,特别要注意辨析和知识扩展。

2、什么是“象征主义”?你对文中提到的梅兰芳、尼采了解多少?就其中的一点写篇学习札记。

3、本文共使用了25个引号,研究各引号的作用。

三、整体把握

1、文中反复出现“拿来”二字,联系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主张拿来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心论点(含“拿什么”、“怎么拿”)

2、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驳论”;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说说本文批驳了什么?为什么要先驳?

3、本文在批驳“送去主义”时,提到梅兰芳和尼采,矛头是针对谁的?各是什么论证方法?

4、文中提到的“大宅子”、“鸦片”、“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后文的“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哪种人?联系本文具体分析比喻论证的作用。

5、“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6、最后一段共有5句,分别回答了哪5个问题

(4--6参考答案)

“整4”答:本文较好地采用比喻论证法,把一个深奥的、抽象的、困扰文艺界许久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尤其是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 子比喻文化遗产,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的可笑,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非常幽默风趣,但又很见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 又分别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用又有毒,须批判地继承的部分)、烟枪烟灯和姨太太(毫无作用或危害极大的部分)为例,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 者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槽粕。这篇文章运用了比喻,对照等多中 手法,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论述技巧。

后文的“孱头”比喻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全盘接收的投降主义者。

“整5”答:承上启下,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

“整6”答:

1、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2、对文化遗产中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怎样区别处理?

3、批判的继承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

4、拿来主义者必须具有怎样的素质?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大意义?

四、揣摩语言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犀利幽默。研究文中的楷体字词(a--l),具体品味作者是怎样达到犀利幽默效果的。(提示: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

4、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

6、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扩展阅读

1、阅读《卡拉OK?跳舞机?拿来主义》、《姨太太、烟枪与中国足球的“拿来主义” 》、《现代中国需要拿来主义》,加深对“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理解。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参考论题(请你就以下论题中的一个或另拟论题,从网络上寻找有关资料,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可上交文本、软盘,更欢迎直接发表至“学习论坛”)

1、点击阅读以《拿来主义》观点评价中国足球、中国电影和“日、韩电视剧潮流”的三篇文章,写一篇短文就其中的一个话题发表你的观点。

2、阅读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从语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处。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课的类型 新授讲析课 总(三)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含义;明白本文的主旨是针对外国文化的问题

具体要求 情感

目标 有意识的接受外国文化

知识

目标 理解“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含义

能力

目标 能够区分各种主义的含义及表现

重点

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

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讲授相结合 学法指导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否定 送去主义——什么都送去,但不拿

送来主义——抛给不敢要的

肯定 拿来主义——不仅要送去,还要拿来

“抛来”:无目的的 “抛给”:有着阴险的目的

“送来”:有目的,但态度比抛来要缓和

教学过程: 板书或札记

一、新课导入

1.大家现在逛街喜欢去买什么东西吃?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喜欢喝什么?

明确:喜欢吃肯德鸡,麦当劳;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R&B;喜欢喝可乐。

2.大家想想这些东西在新中国初期有吗?

明确:没有,都是从国外传进中国的。

3.那么关于外国文化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他提出应该怎样对待外国文化的?

二、新课讲授

1.朗读课文,找出“送去主义”的表现。

明确: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接着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去欧洲一路挂过去。

概括起来“送去主义”是将自己国家的东西送到国外去,而在这里是指斥当时一些人不顾国情,仍以文明古国自居,自欺欺人,把送古董、国画、京剧等到国外去展览或演出说成是“发扬国光”

2.在“送去主义”形成之前,中国实行的是什么主义?因什么事而转变为“送去主义”了?

明确:“闭关主义”是一种闭关锁国的政策,促使了中国的落后。在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等国的入侵使中国的国门打开,与多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就是文中提到的“碰了一串钉子”,结果是中国将国宝送到国外,自以为物产丰富。

3.为什么我们不赞成“送去”要“拿来”呢?那肯定“送去”有它的弊端,那送去有什么危害呢/

明确:只送不拿,只会使自己越来越穷,国家的国力越来越弱,就会落得被别国凌辱,向他人乞讨的地步了。

文章先是用尼采与中国的送去来做类比。中国也不是太阳,尼采发疯了,而中国则会没有留下的东西,今后的子孙则要受苦受穷。中国一贯认为自己地大物博,大方无比,其实这是自欺欺人,打肿脸充胖子。到现在我国也还没有恢复元气,何来的“丰富”?

4.文章在第4自然段紧接着讲别人给的奖赏是怎样的奖赏?

明确:是别人“抛给”的

那为什么不是“抛来”而是“抛给”,还可以冠冕地称为“送来”?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抛来”是指无目的的;“抛给”有着阴险的目的;“送来”有目的,但态度比抛来要缓和。

5.从上面的分析中要知道看来这些“奖赏”是不好的,于是还是要自己去拿,但由于我们被“送来”的东西下怕了,便不敢拿,不想拿。为什么作者仍然提出或者说坚持要拿呢?

明确:因为那些把我们下怕的东西是“送来”的,不是我们愿意想要的,是外国的糟粕,而“拿来”则是我们占主动,因此要拿来!

6.大家暂时回忆一下我们先前讲的几个主义可以大致的概括如下:

明确: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送来主义——抛给的,被动的接受的 拿来主义——不仅要送去,还要拿来

那么从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作者否定的是什么,提出的是什么?

明确: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三、小结

我们今天分析了课文的前面部分,主要是本文“破”的部分,课文运用了因果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实行“拿来主义”,下节课我们则看看怎样拿来。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三题

教学后记:“送去主义”的表现能找到,但“送来主义”的归纳就比较困难

下载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拿来主义设计思想

    拿来主义设计思想 学习内容: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等。 学习目标: 1、理解、体会杂文和随笔的文体特点。 2、培养同学们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树立正确的......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设计思想】 经典的杂文,是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与犀利幽默的语言的高度统一,读来促人深思,使人警醒,有极强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杂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于漪设计]-教学教案[推荐]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拿来主义》是人教版(2003)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精读篇目,他鲜明地体现了鲁迅杂文战斗性的时代特点,同时它又是一篇论证严密的驳论文,严谨的结构、形象的说理......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背景: 09—10下半学期公开课,我选择讲授人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课文《拿来主义》。作为就职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在具体授课的经验上还是有所欠缺......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设计 下周要讲公开课《拿来主义》,本周进行了几次试讲,反思如下: 课堂气氛需要靠巧妙的教学设计来烘托调动,设置具体的、实际的、操作性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的放矢......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1 最近上课讲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以下是我对这次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教案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