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实录1

时间:2019-05-13 22:5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拿来主义》教学实录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拿来主义》教学实录1》。

第一篇:《拿来主义》教学实录1

《拿来主义》教学实录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段成素

【导言】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应该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论证思路,二是形象化说理。就前者而言,实际上又包含着“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拿来’”两个部分。片段所展示的课文1——7段的思路分析,就笔者所知的范围,应该算是一种创新。

【实录】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

所以D 师: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请大家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一一找出来。生:闭关主义。生:送去主义。生:听凭送来。

生:自己来拿。

师:不错,一共是四个“选项”。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师:“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生: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师: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生: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师:看看“送来”的是些什么东西?

生: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师: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生: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师: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生: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 所以,要“自己来拿”

师: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生: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后记】

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否定肯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运用,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顺便说一句,在组织“怎样‘拿来’”(8——9段)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可以融“论证思路”和“形象化说理”两个重点于一炉,在引导学生在逐一弄清楚一系列比喻内涵基础上,让学生模仿1——7段的分析方法,归纳其论证思路。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5分钟)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来。

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么看?

生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说说理由。

生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生读书)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好,你说说吧。

生15:„„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15:说不好。师:看书。

生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托尼思想,魏晋文章。”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什么心理?

生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

生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生读书)生18: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生5:是比喻。

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18:占有,挑选。

师:“占有”就是“要拿来”。“挑选”就是——

生:(小声)“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

生1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拿来什么?

生19:文化遗产。

师: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代的文化。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是废物”。

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如何选择?

生20: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师:鸦片是只是有毒吗? 生21:有害又有益,所以要让其发挥有益的一面。

师: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课下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生:(小声)唉!

师:怎么?有意见?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生读书)生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生1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师:是不规范的句子。

生16: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板书:闭关主义)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

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板书:落后挨打)

生:搞“送去主义”。(板书: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板书:先送——古画、还有——古董、还要送——活人)师:为什么要送?

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师: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媚外、讨好。生2:投降。(板书:实质:媚外、投降)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放映鸦片战争的片断)

师:刚才看了片断,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1:毒害中国人民。

生2:欺骗中国人民。

生3: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板书:危害:亡国、贻害子孙)师: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毒害。生2:欺骗。生3:侵略。生4:掠夺。

师:中国人民对这样“送来”的东西感到可怕、恐怖。因此,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板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师:怎样理解“运用脑髓”?结合外国人“送来”的东西进行分析。

生:英国人送来了鸦片,鸦片要得要不得,我们就没有动脑筋去思考,以致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对于任何东西要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师:很好!我们又怎样理解“放出眼光”呢? 生:要有辨别能力,有鉴赏能力。

师:“自己来拿”又何理解? 生:既然是“自己来拿”,就可以分清东西的好坏,自己可以挑选吧!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

师:接下来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请问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有什么心理?(板书:错误态度)生:怕。

师:“怕”的表现? 生:徘徊不敢走进门。

师:鲁迅先生取了一个什么绰号? 生:孱头。(板书: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师:还有什么心理?表现如何?有什么绰号? 生:再一种就是“勃然大怒”,于是就放一把火把宅子烧掉,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昏蛋”;另外一种心理就是“羡慕”,“接受一切”,“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废物”。(板书:怒——放一把火烧光、喜——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师:刚才讲了,鲁迅先生在这里是打比方,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学生沉默)

师:(引导)请看第一自然段,“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泛指学术文艺。师:对!是文化遗产。

师:以上几个方面通过比喻写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即“怕”“怒”“羡慕”,这三种态度是否正确?

生:错误。

师:那有没有正确的? 生:有。占有,挑选。(板书:正确态度:占有、挑选)师:好!请同学门朗读这一段。生:朗读。

师: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生1:鱼翅。生2:鸦片。

生3:还有“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师: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生:“像罗卜白菜一样吃掉”。(板书:吃掉)

师:“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生:有益。

师:我们讲到“大宅子”是“文化遗产”,那“鱼翅”就是“文化遗产”中有益的东西,是精华。我们再来看看“鸦片”是有益还是有害? 生:有益,可以送到药房里去,供治病之用。师:没有害?

生:当然有害,因为它毒害了中国人。

师:所以,鸦片是既有益也有害的东西。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吸收。

师:对待“烟枪和烟灯”应采取什么态度? 生: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板书:存放)师:送博物馆干什么? 生1:展览。

生2:当纪念品,给人以教训。师:对!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用。师:对“姨太太”又持什么态度? 生:请她们各自走散。(板书:走散)师:也是应该抛弃的、排除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师:从以上来看,对待文化遗产,错误的态度分析了,正确的态度有了,该是下结论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朗读第10自然段。生:朗读。

师:找出结论性的句子。

生:“我们要拿来”。

师:鲁迅先生归纳了“拿来”的具体做法,有哪几点?

生: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师:“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哪些可使用?哪些可存放?哪些要毁灭? 生:使用的有: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存放的有:烟枪和烟灯。毁灭的有: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烟枪和烟灯也可以使用?

生:不能,只能存放。

师:前面说到,对待文化遗产德才正确态度是占有、挑选。归纳起来讲应具备什么条件? 生: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师:最后,我们看看拿来的目的是什么? 生:给自己用。

师:那么,自己有的东西要不要拿来? 生:拿自己没有的。

师:自己没有的东西就是新东西,因而,拿来的目的就是创新。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板书:创新)

第二篇:《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授课人:李玉山

级: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一10班 时

间:2007.5.30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5分钟)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你来。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么看?

生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师:说说理由。

生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下的文化交流的,也就是璐。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儿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单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好,你说说吧。生15:……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15:说不好。师:看书。

生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托尼思想,魏晋文章。‛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什么心理?

生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盲目自大的背后其实是自卑,从这个意义上讲,送古画、送古董、送活人,若不是媚外,就是盲目的自大,或者是以虚幻的优越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发扬国光‛‚中华地大物博‛一类的宣传很容易使人陶醉于往昔的辉煌而不思进取,其结果只能是任人欺凌和宰割。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

生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生读书)生18:举了大宅子的例子。生5:是比喻。

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生5:‚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18:占有,挑选。

师:‚占有‛就是‚要拿来‛。‚挑选‛就是—— 生:(小声)‚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生1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拿来什么? 生19:文化遗产。师: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当代的文化。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是废物‛。

师:也有人将其概括为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如何选择?

生20: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鱼翅指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师:鸦片是只是有毒吗?

生21:有害但在医学上有麻醉止疼的作用,所以要让发挥其有益的一面。

师:鲁迅针对当时一些人的盲目自大心理,提出要‚别求新声于异邦‛,‚观四向而听八方‛,鲁迅说过,即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其目的是建设新文艺,进而改变国民的精神,改变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当然,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课下以此为话题,联系现实写一篇作文。

生:(小声)唉!

师:怎么?有意见?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读书)生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生1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师:是不规范的句子。

生16:我觉得用‚大宅子‛来比喻外来文化不恰当?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我也有同感,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就是《拿来主义》是谈文化遗产的继承的,原因也与‚大宅子‛这个比喻有关。‚因为祖上的阴功‛很容易让人误解。我们应当把这个比喻放在文章整体中去理解,‚祖上的阴功‛‚偷来的、抢来的、做了女婿换来的‛其实是为了捎带给某些人以讽刺,不是为了转换话题,一般称为‚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杨琴)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封闭、落后。(放映鸦片战争片断)

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 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师:为什么要送?

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师: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媚外、讨好。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1:同情他。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放映鸦片战争的片断)

师:刚才看了片断,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1:毒害中国人民。生2:欺骗中国人民。

生3: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师: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毒害。生2:欺骗。生3:侵略。生4:掠夺。

师:中国人民对这样“送来”的东西感到可怕、恐怖。因此,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怎样理解“运用脑髓”?结合外国人“送来”的东西进行分析。

生:英国人送来了鸦片,鸦片要得要不得,我们就没有动脑筋去思考,以致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对于任何东西要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师:很好!我们又怎样理解“放出眼光”呢? 生:要有辨别能力,有鉴赏能力。师:“自己来拿”又何理解?

生:既然是“自己来拿”,就可以分清东西的好坏,自己可以挑选吧!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

师:接下来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请问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有什么心理? 生:怕。

师:“怕”的表现? 生:徘徊不敢走进门。

师:鲁迅先生取了一个什么绰号? 生:孱头。

师:还有什么心理?表现如何?有什么绰号?

生:再一种就是“勃然大怒”,于是就放一把火把宅子烧掉,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昏蛋”;另外一种心理就是“羡慕”,“接受一切”,“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废物”。

师:刚才讲了,鲁迅先生在这里是打比方,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学生沉默)

师:(引导)请看第一自然段,“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泛指学术文艺。师:对!是文化遗产。

师:以上几个方面通过比喻写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即“怕”“怒”“羡慕”,这三种态度是否正确? 生:错误。

师:那有没有正确的? 生:有。占有,挑选。

师:好!请同学门朗读这一段。生:朗读。

师: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生1:鱼翅。生2:鸦片。

生3:还有“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师: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生:“像罗卜白菜一样吃掉”。

师:“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生:有益。

师:我们讲到“大宅子”是“文化遗产”,那“鱼翅”就是“文化遗产”中有益的东西,是精华。我们再来看看“鸦片”是有益还是有害? 生:有益,可以送到药房里去,供治病之用。师:没有害?

生:当然有害,因为它毒害了中国人。

师:所以,鸦片是既有益也有害的东西。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吸收。

师:对待“烟枪和烟灯”应采取什么态度? 生: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师:送博物馆干什么? 生1:展览。

生2:当纪念品,给人以教训。师:对!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用。师:对“姨太太”又持什么态度? 生:请她们各自走散。

师:也是应该抛弃的、排除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师:从以上来看,对待文化遗产,错误的态度分析了,正确的态度有了,该是下结论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朗读第10自然段。生:朗读。

师:找出结论性的句子。生:“我们要拿来”。

师:鲁迅先生归纳了“拿来”的具体做法,有哪几点? 生: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哪些可使用?哪些可存放?哪些要毁灭?

生:使用的有: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存放的有:烟枪和烟灯。毁灭的有: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烟枪和烟灯也可以使用? 生:不能,只能存放。

师:前面说到,对待文化遗产德才正确态度是占有、挑选。归纳起来讲应具备什么条件? 生: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师:最后,我们看看拿来的目的是什么? 生:给自己用。

师:那么,自己有的东西要不要拿来? 生:拿自己没有的。

师:自己没有的东西就是新东西,因而,拿来的目的就是创新。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第三篇:《拿来主义》教学实录(李玉山)

《拿来主义》教学实录(李玉山)

《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

班 级: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一10班

时 间:2007.5.30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5分钟)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来。

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么看?

生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说说理由。

生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生读书)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好,你说说吧。

生15:„„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15:说不好。

师:看书。

生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托尼思想,魏晋文章。”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什么心理?

生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

生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生读书)生18: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生5:是比喻。

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18:占有,挑选。

师:“占有”就是“要拿来”。“挑选”就是——

生:(小声)“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

生1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拿来什么?

生19:文化遗产。

师: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代的文化。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是废物”。

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如何选择?

生20: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师:鸦片是只是有毒吗?

生21:有害又有益,所以要让其发挥有益的一面。

师: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课下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生:(小声)唉!

师:怎么?有意见?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生读书)生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生1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师:是不规范的句子。

生16: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第四篇:《拿来主义》教学实录(李玉山)

《金岳霖先生》教学实录(李玉山)

《金岳霖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授课时间:2006.10.20 授课班级: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一7班

(大屏幕出示金岳霖漫画像,有学生吃吃发笑)

师:这几个同学笑得有些“诡秘”,能不能说说你们笑的原因呢?

生1:这副画太可笑了,有点儿怪怪的感觉。

生2:就觉得很好玩儿,尤其那眼睛都被大眼镜给罩住了,看起来度数不小。

生3:这老头可真够瘦的。(学生笑)

师: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生1:不知道,应该是个老学究,或者是个大学者吧。

生4:是金岳霖吧。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4:我们该学《金岳霖先生》这一课了,画像应该就是他吧。

师:你很聪明。大家对金岳霖了解多少呢?哪个同学介绍一下?

生5:(怯怯地)金岳霖是哲学家、逻辑学家,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考取官费留学生,1920年„„

(学生笑:念书呢!)

师:课文后面有对金岳霖的简要介绍,大家要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金岳霖被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第一人,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大学者。

生6:他和林徽因关系比较密切。(生笑)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笑)

生6:我在《林徽因传》中读到过相关的内容,好像金岳霖因为追求林徽因没有成功打了一辈子单身。

师:多读课外书是很好的习惯,可以开阔视野,也有助于思维质量的提升。对金岳霖先生的学术体系,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不能究其一二,但对他的为人、处世、治学等方面的特点、风度尽量还是应多了解一些。《金岳霖先生》是金先生的学生、也是著名作家的汪曾祺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可以说是弟子眼中的老师。下面呢大家就用几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写了金先生的哪些事儿,写出了他的哪些特点?

(学生读书,5分钟)

师:大家谈谈吧。

生2:我明白了,金岳霖的眼神儿不太好,漫画突出了他的这一点。

师:这是画漫画的基本技法之一。

生1:金岳霖确实很怪,外貌、穿衣服、走路、讲课都很怪。

师:讲课都怪在哪里呢?

生1:按毛衣颜色来回答问题,有时上课变成了与王浩两人的对话。

师:这种“怪”若换个说法还可以叫„„

(生七嘴八舌:“特点”“个性”“特色”“风格”)

师:姑且称为风格吧。金岳霖的衣着、行为举止很有特点,当然这特点在当时是有些无可奈何,与他的身体状况有很大关系;他在教学上有自己的风格,很多大学者讲课都很有自己的风格,比如上一课中的梁启超。还有吗?你来。

生6:他很重感情,林徽因都去世了,他还在林徽因生日那天请客,他对林徽因的感情一直是高浓度的。

生7:林徽因不是梁思成的夫人吗?他是不是第三者?(生笑)

师:这些大学者襟怀坦白,金岳霖从不掩饰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他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关系一直处理得很好,我们不能用世俗的甚至是庸俗的观念去妄加揣度。读这些大学者,也是自己精神陶冶和净化的过程。

生6:这种纯洁的感情让今天的很多人惭愧。

师:很有道理。哪个同学来?

生8:金岳霖很单纯,有一颗童心,拿大梨和石榴跟别的孩子比,输了就把东西给人家,整个一老小孩儿,有点像老玩童周伯通。(生笑)

生9:一个叫林国达的学生淹死了,金岳霖感到很不幸,很痛苦,上课也就没了笑容,我认为这既是师生之情的真实流露,更是对生命的意外消逝所表现出来的悲悯。金岳霖是哲学家,而哲学关注的就是生命的价值,可以说,金岳霖不是仅仅在纸面上做学问,更能用他的实际行动实践他的学问。

(掌声)

师:说得很好,你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丰富的内涵来,这才是真正把书读活了,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去读书,去思考。

哪个同学说说,在专业研究方面,金岳霖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生10:他觉得自己的专业很好玩儿。

师:具体一些。

生10:别人都认为逻辑很枯燥,除了概念术语,就是符号,他却认为这很好玩儿。我想,这也就是他能成为逻辑学大师的原因。

师:是原因之一,请接着说,go on(生笑)生10:他喜欢自己的专业研究,乐在其中,自然容易出成绩,不像我们,天天在父母和老师的逼迫下,作业那么多,累死了,一点乐趣也没有,哪能学得好啊?!

(生大笑)

师:你是说你自己还是全体同学?不过,作为老师,我们要反思的是如何给大家提供愉快的学习空间;对大家而言,应该调整心态,光埋怨环境没有用,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毕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嘛。其他同学?

生11:沈从文请他去讲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结果他讲了半天,却说两者没关系,太不给沈从文面子了。

师:继续,go on 生11:没了

师:没了?你只是把文章中相关情节做了转述,你的评价或你的观点呢?

生11:怎么评价?(生笑)

(有学生小声:就是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生11:应该是很严谨吧,有关系就是有关系,没关系就是没关系。

师:很好。写人物要抓住特点,有时还可以像漫画那样适当夸张人物某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写出的人物才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其实很好地概括了金岳霖的“个性”,这句是

(生读:“这位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师:从这篇文章中,大家应该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来了吧? 生9:得注意观察。

生12:还得注意筛选比较。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2:人都是立体的人,从不同侧面看有不同的特点,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所以要选择好角度。

师:选择角度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12:说不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

生13:我觉得应该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吧?我记得您曾跟我们说过,写人要有角色意识。

师:你能不能就这篇文章具体分析一下呢?

生13:(停片刻)金岳霖是个学者,是个大知识分子,应该是选择最能表现他作为一个大知识分子特有的那些方面来写。

生6:就没写他打光棍儿的事儿。(生笑)

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大学者,金先生在学术上聪明过人,很有成就;在做人上很单纯、真诚、坦荡,不谙世故。他一直想着学问的事,不曾想过要从俗从众。这种孤独精神和真纯心理是成就大学问必备的学术品格。我个人理解,汪曾祺先生其实是借对金先生的怀念来警示世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怎样要做一个个性的、立体的、大写的人。

哪个同学还想发表意见?

生14:老师,我有个问题不太明白?

师:请讲?

生14:文章第二段写了朱自清的穿戴,还写了闻一多的穿戴以及他大骂蒋介石的事件,是不是跑题了?

师:这正是我想请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具体谈谈你认为“跑题”的理由

生14:题目是《金岳霖先生》,但这一段写朱自清和闻一多的文字占了多一半,我也没看出有对比、衬托的意思,要是我们的作文这么写,恐怕得挨批吧?

(生笑,鼓掌)

师: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中这样的文字是比较多的,有评论家称其为“闲笔”,说这成为了他的写作的一种风格。具体怎么评价,没有统一的答案。大家先谈谈的自己的看法吧?

(无反应)

师:我把问题具体些,写朱自清、闻一多的衣着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你来?

生14:是不是说,西南联大的很多教授、学者在衣着上都是很有特点的?所以金岳霖的衣着就不显得那么“另类”。

师:有道理。这说明西南联大对教师的仪表要求其实是很宽松的,当时正是国难时期,物质条件相对困难;更主要的是西南联大的宽松氛围不只体现在衣着仪表上,学术研究与争鸣是很正常的事,对教师的个性也是持很大的包容性的。有了这样的背景,这些学者们才个性张扬,才很立体化。

生14:明白了,但我觉得写闻一多在龙云儿子家骂蒋介石这个情节似乎与写金岳霖没嘛大关系。

师:我基本上同意你的意见。其他同学有要发表意见的吗?

生15:这个细节就是让我们对闻一多先生的风采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也觉得放在这篇文章中有些多余。师:有史料价值,但不可取。是吗?

生15:yes。

师:对名家,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但绝不盲目崇拜,这是应该肯定的。看看课文中还有这样的闲笔吗?好,你来!

生16:有。比如写王浩的一些细节。

师:哪些细节?

生16:写王浩(看书),管吃饭叫练盲肠,写他脑袋很大,剃光头,又写他向作者索画,写我画的具体内容,像画宣威火腿,大葱,蒜,还有蘑菇,似乎都有金岳霖没嘛关系,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跑题。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1:就是跑题。

生7:我写作文可不敢这么写。

师:大家想一想,汪曾祺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看从书中能不能找出答案?(生读书)好,你来。

生17:44页有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不只一人。”是不是说金岳霖以他的学术品格与人品影响了学生,而王浩就是深受他影响而培养出来的一个好学生。

师:用学生的出色——学问的出色,爱国的情怀,当然也包括举止的独特,来说明金岳霖的影响?

生17:应该是这样吧?

师:但按常规,这样的文章一般应怎么写呢?

生18:应是写王浩在学术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做人上怎么特立独行。

师:对,写了王浩的“怪”,但却没怎么写王浩学术上的成就。汪曾祺在材料的取舍上多少有些随意,有的地方又太随意了。——当然,王浩现在的确是海外华语届很有影响的逻辑学家。

生6:老师,课文好像说的大多是解放前西南联大时的事,建国以后金岳霖还这么怪吗?

师:我对金岳霖了解并不多。建国后金岳霖主要作行政工作,如任清华大哲学系主任,出于对毛泽东的敬仰,他在历次政治斗争中都力求跟上形势,一个不想参与政治的人不得不被动地卷入政治漩涡,学术上再也没什么成就,而且他还否定过自己解放前的所有学术成就。这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哀,金岳霖也不能幸免,所以,我读到金岳霖坐平板车的那个情节的时候,真的没读出汪先生所说的“有趣”来,那么大的一个学者,那么大的一个哲学家,居然迷失了自我,很可悲的。

生6:老师,我曾在《冯友兰传》中读到一个细节,说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反右”运动中金岳霖给冯友兰作思想工作,当时两人抱头痛苦。

师:是啊,哭自己身不由己,也哭国家的命途多舛。只是作为学生,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以及政治上的禁忌,汪曾祺是不可能把这些东西写进来的。我们要多了解金岳霖,多思考知识分子的定义,更要思考将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生19:老师,您也跑题了吧!(生笑)

师: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怎样选择材料;更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进而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课下搜集关于金岳霖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字来的。下课!

专家评课:(评课人:王晓春)李老师在总结本课时说:“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怎样选择材料;更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汲取精神营养,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根据这个提示,纵观全课教学,可以看出李老师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和学习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2、培养批判思维意识,独立思考,不迷信名家。

3、学习金岳霖等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

李老师基本上是按1、2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的,而3则含在其中。

因为有这样清晰的课程内容,所以李老师的课堂活跃灵动而不乱,内容丰富而不臃肿。李老师没有跟着课文跑,没有跟着作者跑,没有跟着学生跑,课堂处于柔性的掌控之中。李老师关键处的引导和点拨我觉得都比较恰当,学生发言精彩。

我认为这是好课。

我读完这篇课文的感觉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课文中描写的几位知识分子是如此,汪先生本文的文风亦如此。

关于本文的“闲笔”问题,我想起了自己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我上高中的学校是北京海淀区47中(环谷园),那时的校长李开泰先生是位老教育家,我们对他非常敬重。我到现在还能背下他写的一首诗。有一次我们读一篇名家文章,发现有些内容明显离题了,就去请教老校长这是怎么回事。我忘记是哪一篇文章了,我也记不清是谁问的老校长了,也许是我,也许不是,但是我还清楚地记得老校长的回答。他说:“这是名家笔法。”老校长没多说,我们也不敢多问,就回来自己琢磨。我当时的体会是:名家写文章,可以比较自由,不受一般写作方法的约束。

确实,我后来多次看到不少名家都是这样随意挥洒,涉笔成趣。或许这是他们的一种“特权”吧?

学生质疑汪曾祺先生本文中的离题笔墨(如写王浩),除了用“名家笔法”和“闲笔”解释之外,愚以为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汪先生写其他人,其实是在介绍人文背景,汪先生的意思是,那时的知识分子,不是某个人优秀,而是一群人都优秀。还是一种解释是,汪先生此文有回忆录性质,涉及的又都不是凡人,这种文章,几乎所有内容,凡是能记起的,都是宝贵的史料,所以我们就不能拘泥通常的写作方法了。

但是不能说学生提得不对,学生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很可贵的,李老师对此予以支持,我很赞成。学生发言很有水平。我常常觉得高中生和初中生思想差别很大,好像不只高一个档次。孩子的成长,真是差一年是一年。回忆自己的成长史,我的世界观的框架,也是高中时在环谷园形成的,高中真的很重要„„

完了完了,受汪曾祺先生传染,我也跑题了。

第五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1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4、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

5、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6、体会鲁迅杂文的辛辣活泼的语言艺术。教学重点

1、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理解比喻论证、破立结合论证的方法。

2、课文前半部分,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鲁迅杂文的辛辣活泼的语言艺术。教学思路

激趣导入——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分析怎样拿来——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精髓——研析为什么 要拿来——品味语言 主要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欢迎宴会上,一位记 者问: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 “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吃了牛肉就会变成牛吗?”的 确,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究其 原因,就是坚持了一个正确的原则—— “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拿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鲁迅先生的回答吧!2. 请查一查,想一想,看看“主义”有几个义项。

A、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 统的理论和主张。

B、思想作风。

C、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请同学们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3.请同学们给“拿来主义”下定义。拿来主义——就是针对“拿来”这种现象所持有的系 统的理论和主张。

4、下面就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查找一下,课文中作者 所提出的理论、主张。

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 有鉴别 有 选择)②占有,挑选。(“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 就方法而言。)

5、拿来主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一个问题。为了把这 拿来主义阐述清楚,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形象的写法,你知道它是什么写法吗?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把这一具体写法 找出来。譬喻(比喻论证)

将“大宅子”比作“文化遗产”

二、合作 探究 分析 品读

1、大宅子中都有些什么?“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正确 大宅子中都有些什么? 拿来主义” 大宅子中都有些什么 对待这些文化遗产的? 对待这些文化遗产的? 鱼 翅 文化精华 使用 鸦 片 益害并存 存放 文化遗产 烟枪烟灯 益害并存 姨 太 太 文化糟粕 毁灭 立:三种正确的方式 一言以蔽之: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一言以蔽之: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 对待大宅子这一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错 对待大宅子这一文化遗产, 对待大宅子这一文化遗产 误态度? 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误态度? 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不敢进门 孱头 逃避害怕 逃避主 义 大宅子 放火烧光 昏蛋 全盘否定 虚无主 义(文化遗产)接受一切 废物 全盘肯定 投降主 义 破:三种错误的态度

3、这里,作者在论证上,主要采取了两种论证方法— 这里,作者在论证上,主要采取了两种论证方法— 这里 比喻论证、破立结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比喻论证、破立结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种论证 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有什么妙处? 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将深刻的道理深入 浅出地表达出来。破立论证:对比深刻,论证严密,使文章的论述无懈 可击。

4感情是文字的灵魂 杂文不是板着面孔说教,往往充溢着强烈的情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广东杂文家鄢烈山说 激情是杂文的生命泉” “愤怒出杂文”。

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三种错误态度”和“三种正确方式”,看他们谁更能读出感情!

5、文章的结尾共有五句话,其实是回答了五个问题,哪五个问题?你能找出来吗?(1)、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2)、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呢?

(3)、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4)、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5)、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 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下载《拿来主义》教学实录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拿来主义》教学实录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拿来主义教案1

    拿来主义学习程序★阅读训练 一、背景学习 1、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

    分类教学实录1

    分类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说文的思路 2、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内涵3、感受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 2、注重学生之间的......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拿来主义》是人教版(2003)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精读篇目,他鲜明地体现了鲁迅杂文战斗性的时代特点,同时它又是一篇论证严密的驳论文,严谨的结构、形象的说理......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背景: 09—10下半学期公开课,我选择讲授人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课文《拿来主义》。作为就职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在具体授课的经验上还是有所欠缺......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设计 下周要讲公开课《拿来主义》,本周进行了几次试讲,反思如下: 课堂气氛需要靠巧妙的教学设计来烘托调动,设置具体的、实际的、操作性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的放矢......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能力目标:理清课......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1 最近上课讲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以下是我对这次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