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打白骨精听课反思
清晰定位 简约课堂 朝小
三月一日,下着蒙蒙细雨,乍暖还寒。在五老村小学大教室里,却暖意浓浓。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两节优质的语文课。真是受益匪浅!这两节课没有多余的花架子,而是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都落到了实处。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两篇名著节选,为我们教这样的文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下面想就骆宁老师的《三打白骨精》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一、目标定位清晰
骆老师对这节主课的目标定位清晰:
1、品味文字,了解文章三变、三打、三责的框架,认识古典小说情节、环境、人物的要素。
2、教学中引入原著,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着眼于中小学衔接,关注到文言文的学习。
3、初步了解人物的形象。
二、课堂简约高效
由于本课定位清晰,所以骆老师的课教路清晰,课堂十分简约,一条主线,在老师的智慧的引导下,吸引着学生的思维,带着学生走进了故事,又走出故事,真正地读懂了文章内容,把握了人物性格。
骆老师开宗明义,由师生共聊《西游记》引入人物。在检查生字词学习之后,就直奔课文内容的学习。先学习了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再学习了孙悟空三打的内容,然后学习了唐僧的三次责怪。至此,课 文内容学生已完全掌握。骆老师安排了学生破解了名著中“三”字的密码,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其实这是一个小说中反复的写法,为了让情节更加生动精彩,一波三折的写法。作为第一课时,骆老师布置了学生回去读读这本书的相关章节,下节课再来聊聊其他人物。
三、拓展原著,深度教学
在教学中骆老师出示了相关的原著引导,学生由课文读读原著,相互比较,领会名著的魅力,让学生明白:“更美妙的文字在名著的里边。”领着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比如:课始,骆老师出示了原著里一段环境的描写,就补充了课文里一句话的描写。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必定会有下面的故事。所以在小说中,环境的描写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我想有了骆老师这样的有心的设计,孩子得到的收获不仅会是小说的阅读、鉴赏,对他以后写作文都会产生必然的影响。再学习三变的内容时,骆老师又一次出示文中相应的句段,让学生体会原著语言的妙不可言。这样的训练真是让学生受益无穷。这样比对着读,学生会发觉自己是可以读懂原著的,那种可以读懂原著的成就感,和尝试着去读原著的欲望,会驱驶他们走进原著的世界中去,我想这节课真正的妙处就在于此,这样,借助课文为课外阅读打开了一扇门。把课内阅读引入课外,真正是一节名著指导课。语文课只有这样教,语文只有这样学,学生的语文书才会越读越厚实,骆老师的这个原著拓展的教法是有深度的,实在是高妙的一招,学习了。
四、关注学生个性体验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始终围绕着骆老师转,听课的 老师也随着一起思考。在这节语文课上,我看到了骆老师的心中有学生,他把学生的需求始终放在第一位,他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关注了学生阅读的感受。这也是新课标尤其强调的一点。学会体验,学会感受,学会表达,这不就是我们语文课该做的事吗?语文不向数学等其他的学科,她的人文性的特点让我们必须关注到学生的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在骆老师的这节课上,学生充分自由地接触到文本,既有教材,又有原著,在他的课堂教材仅仅是教材而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对教材的超越。真正是用好了教材。
比如他让学生谈谈“闪”字,说说“哭声中藏着什么?”“他是妖精!”四个字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这给了学生一个集思广益,交流的平台。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欣赏到了一个个精彩的发言,这又是本课另一个亮点所在。
这节语文课不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引燃了我心中久违了的激情——这才是精彩的语文课!感谢两位老师深入地钻研,感谢两位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
第二篇:《三打白骨精》教后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后反思
汉中市南郑县813学校
王玲
*** 假期观看了窦桂梅老师的名著导读课《三打白骨精》,曾经在我眼里一篇再普通不过的课文,居然可以带给学生如此多的感受,带给我们这么多的精彩。深厚的教学功底,惟妙惟肖的语言神态,精巧的教学设计,深刻的文本解读,直扣心灵的文化传承,让我无比震撼,深深折服。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一直以来我自认为自己教学水平过硬,业务能力很强,原来这只是井底之蛙肤浅的自以为是。作为一名教师天天教学生学习,天天讲学习重要,自己却不能及时有效的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我无比汗颜,难道我要继续这样一直重复昨天的日子吗?不,这不是我想要的。激情被点燃,斗志被激发。虽然我即将37岁但我依然觉得只要心里有方向,什么时候奋斗都不晚。
在反复观看了窦老师的教学视频之后,我认真分析梳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各环节的具体教学手段,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设计了一节近乎模仿的《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向改造自己的课堂发起挑战。
我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这一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达成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的课时目标。第二课时目标为通过重点句子品读“三变”、“三打”、“三责”感悟人物形象,体会小说反复叙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环节先是语言导入,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西游记》,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根据《阅读报告单》来自学课文(阅读报告单完全借鉴窦老师的设计,归纳概括,评价人物,质疑以及积累,较为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汇报交流中概括并复述课文内容。最后再次沿用窦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来品悟环境描写对情节的烘托作用,“真是山高必有怪,岭峻必生精啊!”为下节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下去的兴趣。
第二课时从故事的起因入手。在这高山之中,唐僧师徒遇到白骨精,白骨精要吃唐僧,引出故事的“三变”。第一次用美人计变成美貌的村姑,学生在原著补白中谈美貌,锻炼学生的词语积累与运用的能力,再在反复朗读中品悟这美丽藏着恶。第二次用苦肉计变成八旬老妇人,抓住关键词“八旬老妇人”学生谈自己再生活中所见到的八旬老者因该是什么模样,并模仿动作语言来体会这“八旬”和“闪”二者的矛盾,最终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到白骨精的这弱是装出来的,不值得同情,她的哭里藏着刀,藏着恶。第三次用离间计变成信佛的老公公来博取唐僧的同情。依然用原著补白的方法让学生来体会白骨精的用心险恶,这信佛是假善,真正是无心向善有意作恶。将这“三变”的品读推向高潮,白骨精诡计多端,有意作恶的妖精形象也就跃然纸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了这样的认识孙悟空的“三打”也就变成必须的。“三打”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孙悟空三次打白骨精的句子放在一张PPT出示,教师示范,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代讲,悟空机智勇敢但又有些急躁的猴子形象就被孩子们轻松感受到了。也就体会到了白骨精变得秒,孙悟空打得妙,吴承恩写得妙,再次体会经典文学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读整本小说的兴趣。
品了白骨精、孙悟空的形象,当然也少不了唐僧。这一环节我从质疑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悟空一路护送,忠心耿耿,唐僧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徒弟,三次责罚还要狠心赶他走呢?有人认为唐僧愚不可及,人妖不分。我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我来采访各位唐僧,学生换位思考为唐僧辩白。有人说唐僧是肉眼凡胎,没有火眼金睛,认不出妖怪也情有可原;也有人说唐僧是向善之人,有普度众生之能,面对妖怪应该以教化为主……孩子们改变了最初对唐僧的看法,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向善,是大善。
学习名著不仅要平人物形象,还要研究他的写法。我直接改编了故事:孙悟空很厉害,白骨精第一次变幻就被打死了。与原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相比,带给学生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学生轻松感受到小说反复叙事写作手法的妙趣。
课上完了,孩子们对《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有了深刻的感受,也对《西游记》这本书有了很大的阅读兴趣。但回顾我的课堂,与大师窦桂梅所达到的那种让人震撼的效果相比仍然有着云泥之别。我这近乎模仿的课堂,虽然在教学目标的体现,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的革新上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在面对课堂生成时老师所采取的课堂应对依然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大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再次让我深深地折服。要学的实在是太多,我愿不计蹒跚学步的艰辛,以一颗常怀愧疚之心,在改革之路坚持下去。
第三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篇一: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一、该课表现突出的几方面
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吕老师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中所用的词句不同这一文章特色。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吕老师让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在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时,吕老师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一课时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引导学生比较“三打”,并没有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写课文内容更为丰富,使人感到新鲜。然后,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叙述同样内容时要注意:语句要有变化,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知识点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也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我们像老师一样时时指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学生会逐渐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二、值得商榷方面
整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参与的学生太少。是否在自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打”进行自由组合,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读读、说说、议议,保证参与度,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然后由小组汇报的形式,师生共同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这样教学,或许在具体交流时还可以节约时间,保证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
篇二: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着名古典小说《西>游记》,课文通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表现了孙悟空机智、勇敢、坚定不移、本领高强的特点。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我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自主的角度出发,设计好学习环节。我就要求学生通过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会阅读方法。
一、重视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老师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并且找出三次斗争中,描写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语句,并且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感受,注意引导,及时点拨,当学生根据自己所找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的时候,我会及时给予肯定、指导,启发他们能够合理的运用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二、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此次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教学完第一次斗争的情形后,我带着学生回顾了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并归纳了方法:阅读课文——画出句子——品析词语——体会性格。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这样带着学生运用学法,通过这次的尝试,我觉得更有必要,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掌握方法,特别是阅读的方法,有了清晰的归纳,直观的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当我引导他们说出第一步“阅读课文”,后面的方法学生也能相应说出,说明他们对之前的学习方法印象比较深,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当然,我也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关键词句的深入挖掘上还欠缺,在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先得仓促,没有完全展示出学生精彩的回答。我认为,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周全一些,因为我们都是本着上好每一节家常课的心态去认真备课。
篇三: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三打白骨精》第一课时,课一结束我们班学生就翻起了厚厚的《西游记》,没带书的也凑过去看。可是昨天他们还向我抱怨原着太难读了,好多字不认识,好多话看不懂。现在我没布置看书,他们却捧起来书。看到一双双饥渴的眼睛,兴奋的眼睛,我不禁有些得意。这是学生对我这节课的最好评价。我激发了他们看《西游记》原着的兴趣,改变了他们讨厌《西游记》原着的看法。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实现了。课堂上我引用了原着中三段描写,使学生感受到古典小说语言的美丽。语言美丽动人,怎能不打动学生求知的心?
《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已经通过不同途径看过很多遍,像《三打白骨精》这样的经典每个学生都能流畅地讲述。所以在选择《三打白骨精》作为名着导读指导的时候,绝不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熟悉故事很打程度上源于曲折离奇的情节,而非语言本身。这样的学情为我寻找教学的切入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我从语言出发,联系学生现有储备,引导孩子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感受白骨精的阴险、狡诈、伪善,感受《西游记》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这个特点。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读课题,在读中引发质疑:为什么三打白骨精,不是一打或五打、六打?孙悟空武功高强,神通广大,为何不“一打”结束?接着抓住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强调语言简洁,要有概括性。然后进行课文的学习。
学习课文时,我紧紧扣住文本语言,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努力构建有效课堂而开展教学:
1、朗读指导到位。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赋予“朗读”更深刻的内涵。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朗读是深层思考后的感悟,朗读是个性化理解的表达。教者应运用多种策略,引领学生>倾听、揣摩、看图、想象,或教者直接用语言渲染,学生就能有感情地朗读,把文本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读进文本之中,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课堂呈现勃勃生机。在这节课上我抓住时机有目的、有重点地指导朗读。
2、感悟理解到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这一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描写白骨精“三变”的语句。学生找出后,反复咀嚼品味。
第四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中所用的词句不同这一文章特色。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学,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在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一课时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引导学生比较“三打”,并没有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写课文内容更为丰富,使人感到新鲜。然后,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叙述同样内容时要注意:语句要有变化,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
第五篇:语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已经通过不同途径看过很多遍,像《三打白骨精》这样的经典每个学生都能流畅地讲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
《三打白骨精》故事中,白骨精的三变是故事的起因,在感悟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力图通过原著中对“村姑”和“老公公”的描述,引导学生感悟村姑的“美”和老公公的“善”,更进一层挖掘出美的背后是心灵的丑,善的背后是心灵的恶。而对于老婆婆的形象感悟,我则换用对比的手法,扣住一个“闪”字展开教学,从而学生产生外表“可怜”,实则“可恨”。
读完“三变”,白骨精的反面形象就显露无遗了。学生评价的词语很丰富,有阴险,狡诈,贪婪,蛇蝎心肠,诡计多端等。我顺势引导:那么在这三变中,白骨精分别是的是哪些计策呢?我当时预设的答案其实只有三个:美人计,离间计和连环计。谁知,学生生成的答案却大大超越我的预设,而且十分在理。如:化作一缕轻烟,那是金蝉脱壳之计;扮作哭啼寻女的老妇,那是苦肉计;迫使唐僧念紧箍咒和逐回花果山,那是借刀杀人之计。学生的答案让课堂变得更美丽,更有生趣,同是也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
课堂进行到第30分钟左右,是学生的思维出现疲惫,如何让学生跳过这一“盲区”,将认真听课进行到底?我根据教材内容,插播“圣僧恨逐美猴王”的视频,直观、熟悉的西游记电视片段牢牢地吸引了学生,唐僧的迂腐,糊涂,不分青红皂白,孙悟空的冤屈,痛苦,但有情有义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视频播放结束,每个学生的心中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或者是对唐僧的埋怨,批评,或者是对悟空的同情,安慰。此时此刻,安排学生写话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果然,学生都能静心写,表达自己的心声。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2《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故事题材,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课文的主要特点是:
(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课文总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孙悟空机智聪明,“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又疾恶如仇、坚定不移,三打白骨精,次次不放过。白骨精的贪婪狡猾,诡计多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村姑,再变老婆子,最后变成老头儿。唐僧胆小怕事,人妖不分。
(三)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语句不同,用词准确生动。“一打”是“劈脸一棒”;“二打”是“当头一棒”;“三打”是“抡起一棒”。还有课后练习3中的带点字词同样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夺”字表现了猪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
(2)“闪”字代表了一个很突然、很敏捷的动作。一个八旬的老妇人能作出这样的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正常人不同。
(3)“摔”字表现了唐僧的胆小。
(4)“笑”字表现了孙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优点:本节课是一节读书交流课,在上节课学生自主填写读书报告单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然后走进人物,品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我认为整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紧紧围绕“三变”“三打”“三责”,其间通过课文与原著的对比学习,采用“找句读句---抓词品词---感悟交流”的方法,师生同品“三变”,学生自品“三打”与“三责”,不仅深入分析了人物鲜明的形象,而且品味了文章精妙的语言,感受到名著带给我们的魅力。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尤其是学生对教材的解读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期,远远高出课文的要求,能够联系原著感悟人物的不同性格,发言更是精彩纷呈,妙语连珠。不仅如此,学生们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出并自主解决了“为什么孙悟空不依次打死而要三次打死白骨精呢?”的疑难问题,从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将文章的难点突破。不但懂得了孙悟空降魔除妖的艰苦不易,而且揭示了小说的“反复叙事”的写作可以手法使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不足:
1.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扶”有余,“放”不足,不经意间对学生的还是干预过多。
2.在交流“三打”“三责”环节时与“三变”的方式过于雷同,如果能够让学生在此环节中像同桌交流在自由发言,可能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