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样例5]

时间:2019-05-12 19:2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

?

? 导,是对地理教学

提取、加工和

三维目标 基础性目标 拓展性目标 心中有“三维”,不强求“三维” 把握三个维度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知识性、载体性 “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对地理教学过程的指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要求。过程性和方法性,信息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是地理课程的最高境界标准“: 统领性 穿透性 ?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应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那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在理念上要明白教学目标范围的层次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是由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发生关系的是三级目标。教师三级目标的制订,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这样才能使课时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适切性,即合理性。其次,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最后,教学目标不应大而空,而应该具体、明确、能评价。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漷认为,教师从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陈述不如以下陈述更好:(1)复习并巩固一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2)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2”的含义及其意义。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课后评价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教师只管拿着教科书去上课,认为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规定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自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他们认为,教学是讲课的艺术,只要学生爱听,教学效果自然就好。有的教师忙于钻研地理教材,教学停留在“懂教材、不教错”的最低要求上。“行成于思毁于随”,对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把握的随意性,直接导致了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随意性。许多教学环节远远游离于教学目标,一些教学活动看上去热热闹闹,而学生收获却不大。

而根本不注意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花工夫,有的老师是花了心思去编制教学目标,但是拟定的目标不科学、不规范、不恰当。常见的教学目标表述中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目标

如“讲述美国的三大地形区”、“讲解时区、区时、日界线的概念”

这样表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只是表示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没有表示出学生在教学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而新课程强调“以学论教”,用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的教,因此教学目标应该以“学生能学会什么”来进行表述。

2、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表述缺乏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如获得地图知识、认识水循环过程、掌握工业布局的原则、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这样用类似“获得、认识、掌握、领会”等动词往往只表述了学生笼统、抽象的内部心理活动,而没有提出学生在学习后外显的行为变化,以至于一堂课结束时对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检查难以进行。

3、用空泛、抽象的语句来表述教学目标

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等。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既缺乏具体内容、又没有可观察的行为。如果改为“使学生积极参加环保活动”的表述就比较恰当。

“acbd”模式课堂教学目标编写方法是一种以行为观为基础的描述方法,它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该方法认为明确的行为目标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教学对象(a,即audience),指学生。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的问题“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填充图册上填出欧洲的主要山脉和河流”,这样的表述——表示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是教学结果,而没有陈述学生在教学后学习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学习以后达到什么样的一个效果,没有说出来)。,那么正确的描述方法应该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以“学生能————”等行为动词来表示,虽然书写时可以省略,但是目标必须是针对特定的学生提出来的。应该牢记: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学习着的。

行为(b,即behavior),是目标中最基本的一个成分。行为的表述必须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什么意思呢?比如“学生能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生能在填充图上填出欧洲的主要山脉和河流”,学生只要能填出来,就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否则就是没有达到,具有可测量性。平时教学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表述缺乏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比如说“理解水循环过程”、“知道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及其运用”,用这样类似“掌握”“理解”“领会”等动词往往只是笼统、抽象的表示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没有提出学生在学习后外线行为的变化,以至于教学结束时很难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应该用“能说出----”“能绘制-----”“能举例说明----”“能分析----”等行为动词来表述目标。要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做”。——————常用“动宾”结构的短语来陈述行为,其中动词说明学习行为,宾语说明学习内容。如“能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解释自然资源的概念”

条件(c,即conditions),指产生行为的条件,即评定学习结果时的约束因素(包括人、环境、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等因素)。例如“在××图上,能独立分析××地理分布规律”“在提供××资料的情况下,能在空白地图上标出××城市的位置等等”。

标准(d,即degree),指评定行为的最低依据,或学生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2009年7月22日上午9时左右(北京时间),千年一遇的日全食自西向东扫过我国长江流域(如图1阴影所示)。读图完成1~2题。

图 1

1.日全食发生当日,下列四城市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昼最长的是()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成都

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009年7月22日---北半球的夏半年,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成都、武汉、上海基本都在北纬30度附近,北京在北纬40度左右,故北京太阳高度角最低。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夜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2.当南京地区的人们观看日全食现象时,纽约时间(西五区)约是()

a.7月22日22时 b.7月21日14时

c.7月22日20时 d.7月21日20时

计算时区:

1、所求地区在已知地区的西面(-),东面(+),“东加西减)北京东八区,纽约(西五区),相差8+5=13个时区,求纽约时间要“减”:9-13=-4

2、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

计算结果 大于 24小时,要 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计算结果 小于 24小时,要 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本体计算效果小于24,则-4+24=20,日期7月22日则要减1天,应为7月21日20时。

3、在移动的情况下(如乘海轮或飞机),计算时间和日期,按公式计

算以后,再加上时间消耗(如飞机飞了多少小时)

28.分析位于520s附近某地区的相关等值线图(图12,图中a、b分

别表示同一地点)回答问题。(11分)

(1)简析该区域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及原因。(4分)

(2)简析该区域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3分)

(3)根据图中资料分析a、b两点气温差异及原因。(4分)

?西侧降水较多,东侧降水较少(1分)

原因:受西风带和地形的影响(1分),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较多,(1分)东

?

气温较

?a

天较多(1

侧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1分)。中间低,四周高(1分)原因:受地势影响(1分),中间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四周海拔较低,高(1分)点气温低于b点(1分)原因:两点纬度相当(1分),海拔相同(1分),但b点降水较少,晴分),故气温相对较高。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气压降

低。这样在南北纬5度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

气压带)。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

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

成西南风,到北纬30度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

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

高气压带。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

(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风逐渐偏转成东北风,成为东

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

道与北纬30度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

力的作用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

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从极低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下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低东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度

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低上升气

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低上空,从而形成了中

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由于副极低上升气流到高空即向南北方向流走,致使北纬60度

附近的近地面气压下降,形成副极低低气压带。

掘教学内容的丰富思想内涵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一个人的道德、情感、信念、意志,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同样负有思想教育的任务。地理知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风光秀丽的名山大川等的讲述,都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浦东的腾飞、京九铁路的建设、三峡大江截流的成功„„一系列的建设成就都会激发爱国热情与创业斗志。

地理教材中的较隐涵的思想性内容,要靠教师去发掘。

例如,关于能源开发的方针,“细水长流”在人们思想中有着广泛而牢固的印象,因为煤炭石油等常规矿物能源日趋枯竭是十分自然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强调精打细算,在节能上做文章,这容易造成心理定势。如果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加深对“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理论的认识,向学生介绍开源方面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正确资源观的树立。

分析重点和难点

重点:陈澄主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p39

难点:一是空间性强而难以理解的内容;

如“地球运动”,不仅空间性强,而且伴有空间运动、联系、变化等特点,而且一下子出现很多概念“近日点、远日点、赤道平面、黄道平面、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晨昏线、昼弧、夜弧”等十几个新概念,学生很难全盘接受,从而也无法理解有这些概念来说明的地球公转的意义。这就是难点的内容。

又如黄赤交角的存在、三圈环流的形成等高度抽象,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 二是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这里既有教材内容比较隐蔽的原因,也有教材内容与常识相悖的原因。

如日界线的概念,在时区一节中就是难点。原因在于——东十二区在日界线以西,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以东,东比西晚一天,西比东早一天,其他时区都是东早西晚,这一类的难点,往往原理并不复杂,但是特别容易混淆。

又如:北半球冬季时处于近日点附近、夏季时处于远日点附近,太阳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为什么离太阳远反而热一些呢?这些与生活经验不相符合的地理知识使学生较难理解。

? 三是离学生现实比较远且比较抽象的内容;

如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等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

难。

? 四是需要一定背景知识做基础的内容

如“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是建立在太阳短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散大气反射等背景知识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对这些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扎实,那么理解大气圈对人类保护作用的相关内容就会有难度。

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

陈澄主编《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p17

? 突出重点:

?(1)指出重点问题的重要意义,引起学生重视。

? 有的教师在教学重点内容之始,就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有的 教师在讲重点内容时,先讲清楚这一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格外关心这一重点内容。比如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先把热力环流原理讲清楚,告诉学生,这一内容是后面学习“气压带风带”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积极思维。

? 比如说教学“时区和日界线”时,结合麦哲伦环球航海中航海日志与当地日期相差

了一天的故事,将故事巧妙地与教材与这一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统一起来,通过激发兴趣,开启思维来达到对重点之始的掌握。

?(3)就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引起重视。

如讲气候形成因素时:

就纬度位置影响因素提出问题——一月份正值北方白雪皑皑之时,我国的海南岛则是红花绿柳,一片生机。为什么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的气候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就地形地势影响提出问题——青藏高原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处于同一纬度,但是两地气温差异很大,原因是什么呢?

? 如教学“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教师可以从气温分布、降水分布、干湿区划

分、河流有无结冰现象等方面突出其地理意义。

从气温看——1月份0度等温线大致沿该线分布,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河水结冰

秦岭-淮河一线——————————————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河水不结冰

从降水看——除山东丘陵南部以外,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大致与秦岭淮河线相当,以北——年降水量都在800以下,以南——年降水量在800以上

从温度带和干湿区状况来看——————

年降水量都在800以下,,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秦岭-淮河一线——————————————

年降水量在800以上,,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地区

突破难点:就是要在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拦路虎”的地方选择策略,设计方法,让学生正真理解难点内容。陈澄主编《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p17-18

1)分散难点、各个击破

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30度的沙漠地区?为什么?

从下列三点来分析:

高温中心为何不在南半球,也不在赤道,而在北半球?

为何出现在北纬20-30度地区?

为何在炎热的地方在沙漠地区?

这样由大步子化为小步子,由浅入深,为学生认识上设置一些台阶,使学生联系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云层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规律、不同性质的地面的比热大小等知识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各个击破,化难为易。

(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对教材中的某些难点,从理论上难讲清楚,可以通过举出学生比较熟悉、比较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如“讲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为例进行讲解。

------由于人类滥伐森林,滥垦草原,植被遭受破坏,导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其他建设事业的进行----这就是人类与环境的对立。

------在低洼易涝的珠江三角洲,人们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发展了独特的基塘农业,不仅改造了不利的自然条件,提高了环境质量,而且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水平的需要----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如此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有助于难点的破解。

(3)加强比较、区分异同

如“天气与气候”的,将这两个常常被初中生混为一谈的概念,从大气状况的时间跨度上进行比较,就容易区分出两者的根本差异。

(4)直观呈现、增强感知

如在讲“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时,学生总是很难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一知识,就可用图来解释,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回归运动的特点了。

北回归线

6.22夏至

春分日 秋分日

南回归线

教案即地理课堂教学方案,是为地理课堂教学而准备的书面计划,也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编教案是教师基本功之一。编详案还是列出教学提纲作为备忘录,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经验

新教师以编写详案为宜。在熟悉后,拟定讲课要点,以便灵活运用

一)地理教案的构成 教案内容,一般可列为10项

① 授课学校、班级、主讲教师和日期

② 课题

③课型

④教学目标

⑤教学重点难点

⑥ 教学方法(主导方法)

⑦ 教学用具

⑧ 教学过程(讲授提纲、教学方法运用、学生活动等)

⑨ 教学提纲(板书设计)

⑩ 教学后记

[说明]

第一,地理教案中的“课题”,一般用课本中的章、节或节内标题名称。例如“地球与地球仪”、“气旋”等

第二,“课的类型”根据每节课所要完成的不同教学任务而确定

注明本节课属单一课还是综合课的某种类型(单一课,例如绪言课、练习课、传授新知识课、检查课等;综合课如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等)

课型选择,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状况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第三,教案中教学“重点”。一般指对学生学习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教师不重视这些知识的教学,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不掌握就无法学好其他地理知识

“难点”一般指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在新旧知识衔接方面有困难的内容,即学生不易掌握的教学点。正确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在教学中分清主次,把握关键,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案中的教学重点、难点,虽字数不多,但真正写好却不容易。新教师易存在表述过于简单的毛病

例如,“海洋的基本特征”的教学重点是“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点”、教学难点是“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这样表述不能起教案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

科学的方法是,除了指出重点、难点内容外,还应简要说明理由,以便为设计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安排提供依据,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教学用具”,注明本节课所用的标本、地图、图片及课件等。教学用具包括教具和学具。一节课所用教具、学具不宜过多、过滥

第五,“教学过程”是指地理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它是教案的主体部分 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应由若干教学环节组成 例如,综合课一般可按“导入”、“呈现”、“运用”、“总结”四段序列编写。教学过程还应包括讲授提纲。讲授提纲是教师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领,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讲授提纲的层次一般不要超过三级

第六,地理教案中,板书形式多样。最常见的有提纲式、结构式、表格式。此外,还有线段式、图解式板书等。板书中教学内容要点须系统化,脉络分明

第七,“教学后记” 也叫“课后分析”、“教学小结”。它是教师课后对教案实施情况的回顾和总结,或是教学心得、体会概括,作为对教学实施的自我评估和教学反思,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课后分析,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提高教学水平

p139 陈澄主编,《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说课程标准

2.说教材

3、说教法

4、说学法

5、说教学过程

6、说板书设计

第二篇: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试题

篇一: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15分)1.地理教学设计: 2.建构主义: 3.学习科学: 4.翻转课堂: 5.教学机智:

2.下列属于建构主义模式方法的是()a.支架式教学 b.抛锚式教学

1.加涅认为教学系统就是促进,即“对用以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

骤做出安排”。

篇二:高中地理教案题目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目录

(高一年级上学期)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目录

(高一年级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目录

(高二年级上学期)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目录

(高二年级下学期)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目录

(高二下学期)

篇三: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地理教案

第三章 走进国家

日本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点。2.了解日本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过程与方法:

1.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资源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2.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2.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ppt多媒体课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图片《富士山和樱花》及有关日本文化的图片。

总结: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讲授新课

读图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

(1)、展示多媒体课件《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国》图

3、读图分析讨论:日本的领土构成,日本与英国的差异

(1)、多媒体展示《日本国空白版图》和《英国地形图》

(2)、学生分组活动讨论:

a.说出日本的领土构成,主要城市 b.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c.比较日本与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

4、探究讨论:日本的地形特点及影响

(1)、多媒体展示《日本的地形》,展示日本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

(2)、学生分组活动讨论:

日本的地形特点

总结:

5、师生互动:日本的气候

展示多媒体课件,《日本的气候图》分析讨论:

(1)、日本的气候类型

(2)、日本的气候特点

总结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降水较多

6、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1)、展示《富士山》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 a.活动探究:

①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②我国也是多震的国家

b.联系“5.12汶川地震”模拟地震中,在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

总结:

a.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火山。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与地震。b.我国处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7、课堂小结

(1)、提问: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2)、展示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日本(第一课时)

(1).地理位置

(2).人稠地狭

(4).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5).多火山和地震

8、随堂巩固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日本 1.地理位置 2.人稠地狭

第三篇:中学地理教学设计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 区县姓名 敬爱的老师:

您好!感谢你使用这份问卷。本问卷不用于评估,答案没有“优劣”之分,纯属学术研究需要。您所有的回答都将被严格保密,您的认真作答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请按您本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填写。真诚感谢你的协作!一.基本信息(请在下面相应处画“:○”)1.性别

A 男

B 女

2.年龄

A 30岁以下

B 30—40岁

C 41—50岁

D 51岁以上 3.学历

A 专科

B 本科

C 硕士及其以上

D其他 4.教龄

A 5年以下

B 6—10年

C 11—15年

D 16年以上 5.职称

A 初级

B 中级

C 高级

D 特级 6.现教授年级

A 初中

B 高中

C还任教过 7.您所在的学校属于:

A 普通校

B 区属区重点

C 区属市重点

D 市属市重点

E 私立及其他 二.选择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1.下列关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概念您最认同的是()

A.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B.是对学生学习结果或行为结果的预测 C.是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要求

D.是对学习过程的描述 E.其他,请列出

2.您认为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请排序:﹥﹥﹥﹥)A.“导教”

B.“导学” C.“导测”

D.激励 E.其他,请列出

3.您对“教学目标”的处理方式经常是(请排序:﹥﹥﹥﹥)

A.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学情自己设计

B.参照优秀教案的教学目标

C.依据课标,使用教参上的教学目标

D.凭借教学经验写课堂教学目标 E.平时教案不写目标,只有检查才写

F.其他,请列出

4.您认为良好地理课课堂教学目标的特征是:(请排序:﹥﹥﹥﹥)

A.完整的目标维度

B.以学生为主体

C.以教学内容主体 D.目标的表述可测

E.目标层次多样

F.其他

5.设计教学目标时,您在分解课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请排序:﹥﹥﹥﹥)A.不能准确把握核心内容

B.不能很好把握教材是否与课标很好吻合

C.不好把握教学目标书写中可测量的行为动词的使用

D.缺乏对每节课“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剖析的方法指导 E.其他,请列出

6.当前您在设计地理教学目标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请排序:﹥﹥﹥﹥)A、目标表述不规范,难以观测、测量和操作 B、过多地关注了知识目标,层次性和全面性不够

C、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差不多是每节课都用的内容 D、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策略、评价等要素有机联系不够 E、重视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导致教学目标主体的偏离 F、其他,请列出

7.您认为存在上述问题“6”的原因是(请排序:﹥﹥﹥﹥)

A、只参考优秀教案中的,缺乏针对性

B、自身理论知识的缺乏

C、对课标中的某些内容标准理解不透

D、对课标及教材的分析重视不够 E、没有系统的制定目标的方法

F、其他,请列出 8.你认为改进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请排序:﹥﹥﹥﹥)

A.学习新的教学目标设计理论知识

B.开设一门专门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课程 C.掌握基于课标设计教学目标的方法

D.把握三维目标设计中各自的要求 E.要多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

F.其他,请写出

(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9.您认为成功的地理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意义?(请排序:﹥﹥﹥﹥)A.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B.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C.能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D.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E.其他

10.您在进行地理教学内容设计时感觉困难的方面与程度(请排序:﹥﹥﹥﹥)A.根据课程标准细化教学内容难

B.教材内容的顺序或结构处理难

C.寻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延伸阅读等素材难

D.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难 F.其他

11.您认为下列策略对解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困难的有效性如何?(请排序:﹥﹥﹥﹥)A.学习有关教学内容设计理论知识

B.掌握课标细化分解的技巧方法

C.掌握教材内容把握及分析策略

D.学会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策略 E.观摩课堂或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

F.其他

12.您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下列因素的程度如何?(请排序:﹥﹥﹥﹥﹥)A.课时紧张,没有时间

B.学生参与的热情度较低

C.学校支持力度不够 D.受活动场地、经费限制

E.自身专业所限

F.安全及可操作性 G.其他

13.您在设计地理教学内容时,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请排序:﹥﹥﹥﹥)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提高教学质量

C.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D.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E.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F.其他

(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14.您在教学中组织地理课堂活动的情况(除公开课外):()

A、几乎每节课都有

B、较经常

C、一般

D、偶尔组织

E、基本不组织 15.地理课堂活动对学生的意义?(请排序:﹥﹥﹥﹥)

A、学习成绩

B、学习能力

C、学习兴趣

D、交流表达能力

E、其他 16.设计地理课堂活动的下列依据的重要性如何?(请排序:﹥﹥﹥﹥﹥﹥)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学生情况

D、教师情况 E、教学条件

F、课时情况

G、其他

17.您认为导致地理课堂活动无效的可能原因?(请排序:﹥﹥﹥﹥﹥)

A、活动没有趣味性

B、知识本身并不适合设计活动

C、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 D、课时不够

E、教师缺乏对活动的归纳总结

F、学生只重娱乐,并没有认真理解知识内容

G、其他

18.为了使课堂活动达到有效,您更关注哪些方面的设计?(请排序:﹥﹥﹥﹥)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B、启发学生思考

C、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D、引导性问题的设计注重主动探究,E、其他

(四)课堂教学媒体设计

19.您在评价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时,评价标准的排序情况:(请排序:﹥﹥﹥﹥)A、学生的参与度

B、课堂气氛的活跃度

C、学生能否从活动中提出问题 D、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反馈

E、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F、其他 20.您从教以来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次数()

A、从未参加过

B、参加过1-2次

C、基本每学期参加1次

D、每学期参加2次以上 21.地理课上您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有()(可多选)

A、幻灯投影 B、录像、录音等

C、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D、很少使用 22.您在教学工作中对于计算机等多媒体的使用,按照由主到次的情况依次排序:(请排序:﹥﹥﹥﹥﹥)

A、开展网络交互式教学互动

B、进行组卷、评卷、计算机改卷、学生评价等

C、备课编写教案

D、制作课件

E、收集网络教学资源

F、很少使用多媒体 23.您对“Google Earth”的了解程度属于?()A、十分了解“Google Earth”,我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会用到该软件 B、比较了解“Google Earth”,但很少使用该软件进行地理教学 C、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内容

D、完全不了解

24.按您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内容的整合就是()A、是一种时尚,不清楚“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内容整合”是什么

B、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教学地理的一种方式

C、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从而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D、其他

25.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内容整合中,您最关心以下哪方面内容?(请排序:﹥﹥﹥﹥)A、整合的理念,即整合突出“工具化”还是“人文化”特征 B、整合的目标,即“分数第一”还是“学生兴趣、发展第一” C、整合的主体,即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

D、整合的模式,即整合是一种“混合模式”还是“融合模式”

26.您认为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使用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请排序:﹥﹥﹥﹥)A、滥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忽视传统媒体(如黑板、课本)的教学功能 B、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忽视师生情感的交流 C、过度使用信息技术与媒体,造成“机灌”现象 D、信息技术“反客为主”,教学风格失去个性

27.您认为影响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原因?(请排序:﹥﹥﹥﹥)

A、学校领导意识不够

B、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理论、技术、经验)制约 C、硬件条件配备缺乏

D、没有足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E、信息化教学

(五)学生地理学习评价设计

28.您认为学习评价主要的目的是(﹥﹥)(按照重要程度从重到轻排序)

A.诊断

B.反馈

C.激励

29.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您用过以下哪些评价方法?()(选5个重要的)A.提问

B.测试

C.讨论

D.手工制作 E.档案袋

F.辩论赛

G.小论文

H.调查报告

30.新课程标准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您平时教学过程中使用以下评价的程度如何呢?(1)老师评价():A.经常

B.比较经常

C.一般

D.很少

E.从不(2)学生自评():A.经常

B.比较经常

C.一般

D.很少

E.从不(3)同学互评():A.经常

B.比较经常

C.一般

D.很少

E.从不 31.实行地理新课程学习评价时,遇到的困难?(请排序:﹥﹥﹥﹥﹥)A.教学压力

B.考试压力

C.对评价理念的理解 D.学校政策

E.评价所花费的时间

F.评价方法的掌握 32.在学期末,您对学生总评时,依次看重的是(请排序:﹥﹥﹥﹥)A.平时上课、作业

B.期末考试成绩

C.学生自评结果 D.家长评价学生

E.学生互评结果

33.您认识新课程评价理念和各种评价概念的途径?(请排序:﹥﹥﹥)A.自己学习

B.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

C.通过进修学习

D.其它_____

(六)教师教学反思

34.您了解“教学反思”或“反思性教学”的相关内容吗?()

A.很了解

B.了解

C.一般

D.不太了解

E.不了解

35.您认为实际中地理教师基于什么样的需要进行教学反思?(请排序:﹥﹥﹥)

A.迫于外在的压力,如学校的规定、要求等

B.给自己的教学工作留点资料和记录 C.发自内心的需要,促进自己的教学成长

D.没有想过这个问题。36.您认为进行教学反思的作用依次是?(请排序:﹥﹥﹥)

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B.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C.有利于调整教学策略

D.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37.您认为实践中个别地理老师不重视教学反思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A.因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反思

B.对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 C.不清楚反思哪些东西

D.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反思 E.其他(请您注明:)

38.您一直以来的教学反思习惯是?()

A.撰写反思日记细致第反思和总结

B.只是在头脑中想想,很少进行细致分析 C.课后当时有感受、思考,但没记载

D.其他(请您注明:)39.您撰写地理教学反思的习惯与成果情况属于?()

A.经常写

B.偶尔写

C.为了晋级写过 D.几乎不写

E.从来没写过

40.您经常从哪些方面进行地理教学反思?(请排序:﹥﹥﹥﹥﹥)A.不足或者遗憾的地方

B.比较成功的想法和设计

C.课堂中偶然得到的想法或感悟

D.来自学生课上的反馈及提出的问题、建议 E.其他教师或者专家提出的建议

F.教学再设计时的改进措施 41.下列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请排序:﹥﹥﹥﹥﹥﹥)A.提高教师自觉反思意识

B.加大教学反思培训

C.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D.对教学进行系统、深入和具体的思考 E.接受其他教师及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F.采用合理有效的反思形式 G.通过课堂观摩提高教学反思能力证据 三.主观题

1.您认为提高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水平需要的培训内容有哪些?

。2.您认为要提高地理教学内容设计的有效性,需要培训的内容或措施有哪些?。

3.为了设计出更有效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您认为需要增加哪些培训内容?。

4.您是否尝试过运用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否)如果尝试过,你在此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5.您认为为了适应新课改,对于中学地理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需要增加哪些内容?

。请您提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建议。

7.您认为提高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技能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

第四篇: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研究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研究问题

1、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文献,说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及其影响;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书籍:(1)《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研究的十年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丁俊新)一文中: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制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选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袁孝亭也认为一个成功的地理教学设计必须包含这四个要素。

(2)陈澄教授主编的《地理教学论》一书中,第六章地理课堂教学论中,他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方面。

(3)在李老师主编的《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包括武大要素:即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而在李老师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中》关于地理教学设计要素,又将地理教学设计细化为八个方面,即背景分析细化为对课标的解读、学生学习需要分析和地理学习内容分析。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地理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情分析、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方法设计、地理教学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和地理教学评价设计”八个方面。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它具有指导性、权威性和教学性,所以,对地理课程标准是解读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学情分析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因为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学情分析对地理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

地理教材分析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资源,也是地理教师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只有对教材的透彻和详细分析后,才能对地理教材进行选择、改造和加工,从而转化为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制约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评价功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激励功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学习。反馈功能: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它关系到课堂的方向和高度。因此,地理教学目标决定着地理教学活动的方向,统率着地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依据,也是评价地理教学效果的依据。

地理教学方法的影响:

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它能够引导、调节教学过程。正确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 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适合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利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地理教学媒体的影响:

地理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和载体,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难点,高效率的促成学生认知的形成。

地理教学过程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节地理课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关系到教学实施效果的好坏,也决定着能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好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它的设计合理与否影响着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率的高低。

地理教学评价的影响:

地理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把握地理教学现实状态,并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促使地理教学按正确方向有序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2、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文献,说明影响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地位。

(1)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中来看,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中,共有十四个领域,教学设计属于专业能力维度中的第一个领域。可见,教学设计在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地位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以下就从一些从事中学地理教学且具有丰富经验的地理教师和研究地理教学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的观点中来看,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2)在王树声老师的《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讲到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十大能力中:

其中前四条: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材分析); 设计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教法设计);观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学情分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这四条都是教学设计中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中有重要地位。此外,他还讲到。。(3)在李老师的《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十一章论到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中的第一条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是专业教师,这表明地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地理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而地理教学设计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还有李老师在《“能力为重”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这篇文章中,讲到地理专业能力体现的六个领域中,地理教学设计是第一个,所以,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

(4)在袁孝亭老师的1997年发表在《中地参》中的一篇文章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中也讲到“分析和组织地理教材的能力、优选和运用地理教学方法的能力、设计和调控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等,这都是地理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体现。

2、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文献,说明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基础。(1)地理课程标准基础

(2)理论基础

A、系统科学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系统理论)B、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最直接理论来源(教学理论)C、应用学习理论,引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习理论)D、应用传播理论,提高教学效率(传播理论)

(3)学科内容和学情基础

新课改要求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对教材的研究,了解地理学科内容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也是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此外,学生的学习需要情况也是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基础之一。

第五篇: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设计

“科学发现者”实验教学设计特点分析

摘要:“科学发现者”丛书是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编写的美国主流的地理教材,供9-12年级的学生使用。“科学发现者”各分册按顺序每章都配有大量的实验,可以说在实验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方面,这套教材称得上是地理教材编制的范本。本文就这套教材中的实验教学设计特点展开分析,希望给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实验设计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科学发现者” 实验设计

特点

1、“科学发现者”中实验教学设计的组成结构

“科学发现者”由上、中、下三册组成,每一章都配有大量的实验,以适应不同级别和类型学生的口味。以本书的上册《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为例,这本书由三十一章构成,每章都配有各种类型的实验,具体分为以下几类:①迷你实验。这些简短的实验,使用的材料非常简单,可以在家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②地学实验。每一章都包含2页的地学实验,共有4种类型,包括地学实验、网络实验、地学制图实验和设计实验。③探索实验。每章都设有一个探索实验,实验的内容用来介绍这一章的内容。④技能实验。每章都有一个技能实验,实验的内容以数学为基础的练习,通常需要解释数据并作图。这四个栏目层次分明,构成了完整的实验设计系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学习。

2、“科学发现者”中实验教学设计的特点

⑴实验设计注重学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材中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地质学、环境与宇宙》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在第一章中:迷你实验为“土壤和水怎样吸收和释放热量”,学生只需要用一只温度计,测量土壤和水的温度即可。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在老师讲解后自己独立操作即可完成。地学实验为“用国际单位制测量”,学生需要测量不同岩石的属性,并用测量结果解释不同属性之间的关系。在这次试验中,要用到烧杯、天平、弹簧秤以及岩石样品,需要测量岩石的面积、质量、密度并尝试解释这些度量间的关系。这个实验较为复杂,需要几个同学协作才可以完成。探索实验为“科学交流”,需要学生用一句话准确的描述老师提供的物体,这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实验为“制作并使用图表”,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地表的年平均温度在过去500年中的变化。这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地理素养,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根据第一章的实验设计,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实验的设计基本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能力作了不同的要求,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⑵实验设计挖掘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科学发现者”实验设计非常生活化,表现在实验的题目、材料等各方面。实验的题目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比如露的形成、水的运动等。实验中所需的材料一般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用具,如泥土、粉笔、水盆、雨伞、直尺、量筒等。在《地质学、环境与宇宙》第六章的探索实验“沉积岩与变质岩”中,需要模拟沉积岩的分层。这个实验的用具及操作都很简单,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收集100ml的土壤,放在矿泉水瓶中,来回摇晃几次,使土壤和水充分的混合,然后迅速的将矿泉水瓶竖直将其放在平面上,然后观察产生的现象。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是我们平时都会见到的土壤和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通过这个简单的操作,我们可以将地表沉积岩分层成千上万年的演变形象的展示出来,把原来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现出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由此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⑶实验设计可操作性强,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技能。

“科学发现者”中实验设计在实验进行之前有指导语,简单介绍实验内容,明确学生任务,实验的指向性强;随后详细列出了实验的每个步骤,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在实验步骤之后还设有观察与推断、分析与结论等内容,为学生的分析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文字内容旁边一般还附有某一学生做实验的图片,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图片内容进行实验。在《地质学、环境与宇宙》第七章的迷你实验“模拟岩石的风化”中,首先提到的是“要求”:模拟岩石暴露在周围的环境中并缓慢的被风化的过程。然后提到的是“操作步骤”:先用牙签在肥皂快上深深地刻上文字,再称出肥皂的重量,测量并记录肥皂上被刻文字的深度,然后打开水龙头,让水滴在肥皂上,直到可以观察到被刻文字深度的变动,测量并记录被刻文字的深度。最后是“分析与结论”:被刻入肥皂块里的文字深度是如何变化的?失踪的肥皂到哪里去了?以及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来确定肥皂损耗的情况么?在整个的实验设计中,实验的目的性很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这个实验大体了解大自然中岩石风化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技能。⑷实验设计面向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科学发现者”中的实验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实验基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由于难度适中,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实验中的具体内容全部以第二人称“你”描述,在实验中学生是主体,是实施者。“科学发现者”中的实验语言比较生活化,与正文中讲述知识的严肃语言形成鲜明对比。需用到实验器材的内容都单

④③

独列出“安全警示”,提醒学生要佩戴护目镜、系好围裙,处处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在《地质学、环境与宇宙》第四章设计实验“制作矿物图鉴”中,实验要求如何来鉴别矿物,并检测这些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要对矿物进行观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颜色,用小刀对矿物进行刻画检测矿物的硬度,用磁铁检测矿物是否具有磁性,还要在矿物上滴稀盐酸来观察其化学性质。这个实验的大部分环节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需在一旁观察指导即可,这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实验设计主体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实验中需要用到稀盐酸,实验特别在关键位置给出了安全警示,要求学生要佩戴好护眼罩和围裙等,这就充分考虑到学生安全,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

3、“科学发现者”对我国地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启示 ⑴在每章中设置实验设计类栏目

在每章新内容前设置“实验探索”栏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化新知识,是进行教学的先行组织者。设置实验为主的探索栏目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可以促进我国以“授—受”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中,每章之前设置了“实验探索”栏目,这是良好的开端,但是“实验探索”栏目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我国的地理教材实验设计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实验内容脱离教学实际,实验不易操作,教师讲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造成地理教学仍以书本教学为主,地理课本中的实验设计因为不能有效地展开而失去了其实际存在的意义。我国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图极少,如中图版必修第6页的天体系统概念图、人教版地理选修Ⅲ第15页的旅游资源概念图。这些概念图基本上只出现在正文部分,把它作为概念表述的一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是否掌握地理概念及其表述的方式没有作出具体要求。“科学发现者”教材在每册书中都设置一个“实验探索”专栏,开篇写到:“概念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它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析成一个个小概念的,教材仔细地介绍了概念图的定义、作用和组成,最后还附上一个实例说明。这对我国地理教学实验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借鉴。⑵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人的认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中的“探索实验”栏目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而,在设计“探索实验”栏目时,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验,帮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同化新地理知

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例如“科学发现者”在介绍地壳的厚度时就运用了类比模型:与下面的圈层相比,地壳很薄,就像洋葱表面的纸状表皮。通过洋葱表面的形象描述来说明地壳的厚度。在介绍褶皱概念之前也先建立了类比模型:你是否曾用脚蹭地毯,而把地毯蹭得皱起来?与地毯类似,岩石被挤压后也可以慢慢弯曲并且不断裂。让学生通过脚蹭地毯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褶皱。“类比模型”在“科学发现者”中得以大量运用,教材通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具体模型或实例为中介,形象说明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以此来减少新概念带来的陌生感,促进理解的达成。反观我国的中学地理教材,对于运用“类比模型”这种概念表述的方式还缺乏尝试,这是今后研究值得关注的焦点。⑶实验安排具有先行组织者作用

“科学发现者”中的《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探索实验”栏目安排在每章内容之前,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分析,对难以看到的重力、水的下渗、沉积岩的分层等知识进行了同化,为后面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第9章“地表水”中,通过前文所述“模拟水的运动”探索实验,学生对水在不同物质中的下渗和流速有基本的认识,学习地表水的运动和下渗时难度就会降低。而在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每章的内容开始仍以概念性的讲解为主,而没有足够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操作类栏目,这样教学的效果将会有所降低。这对我国的地理教材设计,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建,江辉.美国《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教材中习题的编写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8).[2]F.豪斯等著.美国《地质学、环境与宇宙》[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5).[3]王春芬.美国高中地理教材“探索实验”栏目的特点及启示[J].地理教育,2010(12).[4]陆敏.美国地理教材“世界和居民”评介[J].地理教育,2005(5)[5]叶松林,仇奔波.美国中小学地理教材特色简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7)[6]吴圆媛,李家清.中美地理教材中概念表述的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

下载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论》主持人简介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论》主持人简介 徐宝芳,男,满族,1962年9月生,辽宁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学地理教学、人才地理和教师教育方面研究与教学工作。 联系方式 地址:内蒙古呼和......

    地理参考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参考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

    地理教学设计(汇编)

    教学设计 做课人:马永新 单位:正定五中 时间:2013年5月 9日 教学内容:《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

    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 · 七年级上 |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 第2 课郭宏伟 凌源市第三初级中学数学教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

    地理教学设计

    中东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重点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难点是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三中 黄 涛 教材依据: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的内容,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 西亚 石林县路美邑中学李志仙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

    地理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