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

时间:2019-05-12 19:5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开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开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

第一篇:公开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

高二历史第1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知识主线】: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主要涉及国防、农业、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几个领域。国防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原子能和火箭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中国在杂交水稻技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和世界解决粮食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中国在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政府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航天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也迅速发展,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情感主线】:(1)通过对新中国取得的各项科技成就的掌握,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而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科技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力。(2)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感情,激发其对现代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重点】:

1、新中国成立后原子能、计算机及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成就。

2、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

【难点】: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及意义。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层次:识记新中国在国防、农业、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2、能力提升层次:理解新中国各项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通过认识、体会科技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而坚持“科教兴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五、教学方法:

1、问题式教学:教师层层设问并引导学生质疑设问,让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养成爱问深究的好习惯。

2、多媒体课件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使课本内容形象直观的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

3、情境式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领会,做出正确判断的同时培养应有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两弹一星”即国防现代化,“东方魔稻”即杂交水稻技术,“银河”系列计算机即计算机技术,“神舟”号飞船即载人飞船技术。讲述这四部分时,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从国防科技的发展切入,依次讲述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1世纪最新的科技成就。

本课讲述的是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除此之外,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还有很多,所以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除了解课本所述外,还需上网查找资料,以了解新中国更多的科技成就。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除直观展示课本所述成就外,补充课外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同时,教师通过多设置情景材料、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巨大成就取得的原因。

七、课前预习:

1、完成预习学案。

2、上网查找有关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 【讲授新课】:

一、检查学生预习成果。

(检查学生预习学案的完成并帮助解决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课堂提升(精讲点拨)

1、国防领域:两弹一星

(1)阅读材料,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背景。

(2)关于“两弹一星”的研制时间、过程,掌握课本基础知识。(3)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原子弹正式起步研制的1959年,正值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科研人员每天在食堂都吃不饱,但回到研究室立即展开工作。远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百万大军在那里从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那里大戈壁的客观条件更艰苦,罗布泊本来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树叶、沙枣树籽,甚至骆驼草,几乎都被他们拿来充饥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之下,科学家以艰苦创业和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创造了奇迹。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使学生体会学习科学家艰苦奋斗、献身祖国的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合作探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再小组交

流讨论,之后展示成果)

探究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新中国为什么要集中力量首先在一些国防尖端领域取得突破?

探究

二、有人认为: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而原子弹、氢弹等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通过这两个探究题,加深对这一目的了解掌握。

2、农业领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1)袁隆平简介(2)阅读下列材料: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

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

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

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了解袁隆平的贡献及人格精神。

3、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计算机(1)【百度百科】“银河”系列计算机

(2)了解中国政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

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概括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出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对此有详细说明。

4、太空领域:“神舟”号飞船 【百度视频】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神舟八号的发射

通过观看视频,增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复兴的信念。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材料二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1956 年,中国制定《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

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让学生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6、设问:除了课本所述的主要成就,新中国还有哪些科技成就?(让学生交流展示所搜集到的信息。)

7、【小结】:我们了解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分析了这些成就取得的原因,那么学习本课,同学们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使课堂形象、生动、直观;使用网络技术,能增补课外材料,弥补课本之不足。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能实现教材的重新整合,增大课堂容量。下面就本节课略谈浅见:

1、本课以基础知识为主,需要理解的只有“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这个知识点。

2、若只局限于课本,照本宣科,本课的学习毫无效果。而使用多媒体,丰富的图片更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且通过观看视频播放,更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加上网络资源的利用,更补充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3、本课补充的课外材料较多,课堂时间稍嫌紧促。

第二篇:《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参考教案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参考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收集视频和图片资料导出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记忆和思考;横向和纵向对比导出我国科技发展脉络;讲述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总结科学家们共同点得出结论,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了解科学家们的事迹。【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史料的能力,掌握历史比较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和学习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刻苦,爱国的风尚。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的方法 问题情境方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或者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15世纪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很多科

/ 4 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同学们列举古代的科技成就及特点),然而1840年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经济的落后,大小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虽有洋务派效仿西方的洋务运动,但是中国的科技发展仍处于停滞落后状态,加上后来的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聊生,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毛泽东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他说:“现在我们能制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节课我们学习就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

第1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板书)【讲授新课】

放映视频《邓稼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们回答:

一、两弹一星(板书)

(一)原子弹(板书)1.“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2.“两弹元勋”是指谁?

3.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

4.第一颗氢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与原子弹爆炸相差几年? 5.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连接受到核武器的威胁。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台湾海峡附近作战时,美国总统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白宫敢动辄挥舞核大棒,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其运载工具,没有起码的还击手段。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使中国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世界面前显示中国的实力,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1955年1月,毛泽东决定自力更生,依靠本国的科学家,正式决定研制核武器。经过九年的艰苦攻关,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进行了第一次试验,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掌握核武器是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不受核武器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接着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投影显示的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后蘑菇云升空的情景。

/ 4

(二)导弹(板书)

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的导弹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点火发射,并在预定点上空试成功,实现了导弹和核弹头的结合。随着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迅速发展,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正式组建。周恩来亲自将这支部队命名为“第二炮兵”。

研制原子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燃料和众多部门的配合(这在当时中国式非常不易得),还需要掌握先进核技术的科学家,请同学翻开课本阅读,教师讲述钱学森和邓稼先的故事。

(三)卫星(板书)

投影或展示东方红等卫星的图片,教师讲解,请学生识别并回答卫星的用途。过渡:原子弹使中国不再受到恐吓,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那么是什么使中国人不再受挨饿的威胁呢?

三、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板书)

经济日报报道,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建国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科学家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进行水稻的两种的培育,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原来提高产量20%~30%,极大的提高了粮食产量,从而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文字和投影图片.阅读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

请学生回答三位科学家的共同点,并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课堂小结】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的国防科技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象征,杂交水稻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新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不难看出:第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第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第三,带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3 /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第1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一、两弹一星

(一)原子弹

(二)导弹

(三)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4

第三篇: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及教案

烟台一中历史组

房静静

<一>课前系统: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提高自身参与意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2、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导学,合作探究】

一组:国防科技组 重点研究课题:“两弹一星”

问题1:“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原子弹、氢弹、导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问题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参考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台湾问题上,美国总统都曾经威胁要使用原子弹。配备着核武器的美国第七舰队在中国沿海晃来晃去,美国在中国周围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核基地。材料二: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书记赫鲁晓夫,是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三:“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1955年 问题3: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你能列举出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吗?并简要介绍之。

问题4:“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两弹一星”不仅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问题5: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立场是什么?中国在和平时期如何利用核能源?能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二组:现代农业组 重点研究课题:杂交水稻 问题1:是什么原因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考材料: 材料一: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材料二:

中国只拥有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世界20%以上的人口。

上世纪90年代,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问题2:杂交水稻的研究经历哪几个阶段,取得了什么成果? 问题3: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有什么优势?

问题4: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组:信息产业组 重点研究课题:巨型计算机

问题1: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诞生于什么时间,哪个国家?最初应用于什么领域?

问题2:什么是巨型计算机?我国为什么要研制巨型计算机呢? 问题3:我国巨型计算机的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问题4:当前,我国巨型计算机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问题5:联系实际,谈谈巨型计算机使用对经济建设产生的重要作用。

四组:载人航天组 重点研究课题:“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技术

问题1:中国人飞天的梦想何时得以实现,标志是什么?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材料:“世界论神五”

1、美国某媒体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一项“历史性成就”,表明中国有能力掌握现代高科技,并已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

2、法国《费加罗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

3、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问题2: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问题3:载人航天技术会带动哪些相关领域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

师:上课开始,我们先来看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反映了我国哪项重大科技成就? 生:载人航天,神五„„

师:2003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

就在39年前的同一天,一朵从西北大漠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同样震惊了世界,这又是什么事件?

生: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师:是的,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今天,就让我们重温新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到载人航天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转头板书 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二)讲授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走近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是什么?看完视频告诉我!

师:这个里程碑是什么? 生:两弹一星(板书)师:两弹指哪两弹? 生:原子弹、导弹

师:为什么不是氢弹?他们三者之间什么关系? 生:回答„„

师:(简单总结)原子弹爆炸标志着打破了核垄断,导弹的研制成功真正增强了国防力量,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我国进入空间时代。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已经了解“两弹一星”战略是在建国初制定的。大家想想,建国初,我国的经济基础怎么样? 生:薄弱,穷。

师:是啊,百废待兴,一穷二白。那为什么党中央要在这么困难的 条件下制定“两弹一星”战略呢?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原因。

材料一: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台湾问题上,美国总统都曾经威胁要使用原子弹。配备着核武器的美国第七舰队在中国沿海晃来晃去,美国在中国周围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核基地。

材料二: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书记赫鲁晓夫,是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三:“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1955年

学生读完后分析每一则材料的大意,得出结论: 为了反对美国核威胁;为了打破核垄断; 为了尽快增强国防力量,捍卫新生政权。

师: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地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并取得了成功。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建国以来党的英明决策。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师:结合邓小平这段话,谈谈“两弹一星”的成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生:打破了核威胁;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板书)

师:材料二:“两弹一星”不仅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生:(补充影响)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板书)

师:(分析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

引导学生想一想现在卫星的种类,气象、导航、通讯,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再引导学生考虑在和平时期两弹没有派上用场,我国是如何利用核能源的。生:建立核电站,比如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还有烟台的海阳核电站。新闻图片

【据胶东在线网报道 2010年11月29日】据了解,海阳核电项目共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首台机组计划于2014年投产发电,届时年发电量将达到175亿千瓦时,将极大优化山东电源结构,缓解电力紧张局面,全部建成后,5 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核能发电项目。

师:我国“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在国际上堪称奇迹,投入最少,基础最差,用时最短(美国6年半,苏联4年多,我国两年多)。同学们想一想,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当然还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而且我们的科学家比外国的科学家付出了百倍的努力。

同学们能列举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吗? 生: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力学之父)„„

师:是啊,除了同学们列举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介绍两位,钱学森和邓稼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钱学森

“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钱学森钱学森小档案出生日期:1911.12.11毕业院校:交通大学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专职业:空气动力学务:国防五院(导弹、火箭研究)首任院长主要贡献: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此处运用谈话法,和学生共同来介绍钱学森。

师:介绍钱学森留美期间(二战)参与过美国的导弹原子弹研制——曼哈顿计划,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要求回国。美国能放他走吗?

生:当然不能。美国海军次长说宁可把他毙了,也不能放他走,他一个人顶的上5个海军陆战师。所以,钱学森被软禁起来。师:那后来怎么又回来了呢?

生:周总理和美国谈判成功,用15名在朝鲜战场俘获的美国高级将领换回了一 6 个钱学森。

师:回国后,为我国的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2007年,钱老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来看一下感动中国授予钱老的颁奖词。(视频)

师:像钱学森这样爱国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邓稼先。

“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邓稼先邓稼先小档案出生日期:1924.06.25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及美国普渡大学职务: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主要贡献:两弹元勋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师:邓稼先和钱学森一样,早年留学美国,这是他留学美国的照片。中间这位1米83 的帅气的小伙子就是邓稼先,他右边这位是谁? 生:杨振宁

师:他俩怎么会在一起呢? 生:是同学

师:是的,邓稼先和杨振宁中学时是同窗,在美国虽不在一所大学,但同住一屋,是好友。但是由于两个人选择的路不同,人生的轨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邓稼先在1950年取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回国后,由于负责核武器的研制,在西北大漠开始了他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直到1986年去世,他的名字才被世人所知。他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是中国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

由于常年的核辐射,导致他全身大面积出血,很多器官病变,临终前,他说了这 7 样一句话„„

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说: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师:邓稼先的事迹,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你能否拿起你手中的笔为邓稼先补上一段《感动中国》的推荐词,来纪念一下这位共和国的功臣。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教师肯定表扬。相信同学们写的都很精彩,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展示,下课后,科代表收起来我批阅一下,下节课接着展示。

接下来我们要走近的人,是我们端起饭碗很容易想到的一个人。(音频)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师:他是谁? 生:袁隆平

师:袁隆平主要在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生:杂交水稻(板书)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袁隆平

袁隆平,早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亲眼目睹了1960年罕见的粮食饥荒,他决心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来战胜饥饿。

有了这种信念,袁隆平开始了他艰辛的历程: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找到了6株试验植株。(一年的寻找)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由于论文和当时的经典学说相背离,学术界并不认同,有人甚至嘲讽他异想天开,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两年的试验研究)

又经过8年 “过五关”,到1973年配制种子成功。(8年的攻关)终于于1973年配种成功: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由于中国人多地少,袁隆平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1999年又培育出 8 超级杂交稻。

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相比有什么优势?西方媒体甚至把它称为“东方魔稻”,我们来看看它的魔力在哪?(对比图片)

学生看图分析: 生:穗多,粒大饱满„„

师:那么,产量自然就高,下面我们就用事实说话。

材料一

袁隆平的水稻南优2号,比以前的水稻亩产增产20%。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从一般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三期,他将水稻产量从亩产300公斤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

师:超级杂交稻节节攀升,所以有人就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种植,而且已经被推广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一农业经济学家说,Mr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通过上述材料,同学们来概括一下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助于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饥饿)问题。师:(过渡)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誉满全球,但是丰硕成功的背后是他辛勤的付出。(伴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

几十年来,袁隆平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十年有七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

袁隆平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辛勤耕耘的同时,他又是那么地无私„„

袁隆平将他的试验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他捐出奖金,设立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

大德必有大成!

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有人预估袁老身价过亿,但是这位老人简朴到没有一身像样的西装,在出席联合国一次颁奖仪式时,买了毕生最贵的一套西装,价值800元。我曾经看过一期《实话实说》在稻田里对袁老的专访,当主持人问起他身上的衬衫多少钱时,袁老坦然地回答:30元。

多么朴实无私的老人那!不讲吃穿,只讲奉献!请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科学家——袁隆平!(图片)

师:刚才说到袁老的杂交水稻30年来领先世界,说道领先,让我想起了最近的一则令人振奋的新闻,计算机领域,我国的一项最新成果跃居世界第一,哪位同学知道?

生:“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运算速度方面,跃居世界第一。(图片每秒2566万亿次)

师:什么是超级计算机(巨型计算机)?它和我们平时使用的计算机有什么区别?

生:„„ 师:(幻灯片)

(1)含义:巨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通常是指由数百数千的处理器(CPU)组成,主要用于尖端领域的计算。

特点:功能强、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

(2)用途:主要用于尖端领域,比如国防军事、宇宙航空、卫星遥感、环境科学、石油勘探、医药、生命科学等等。

师:计算机最早诞生于哪个国家?什么时间? 生:美国,1946年

师:我国计算机起步较晚,巨型计算机是在改革开放后1978年开始研制,经过5年攻关,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一号”,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图片)

1992年“银河二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10亿次。(图片)1997年“银河三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130亿次。(图片)2008年,“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230万亿次(图片),其 10 实在此之前,还有很多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比如神威系列。曙光1000—4000,为什么把曙光5000单独列出来,因为它是一项标志性成就,每秒突破百万亿次。

到刚才说的“天河一号”已经达到每秒千万亿次,2566万亿次,相当于一秒钟有2566万亿人在同时正确地演算一道题,太惊人了!

师:结合刚才的讲解,同学们想一想,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今天,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会产生什么影响?

可以结合下面这段材料来思考,在飞机制造领域,通过巨型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模拟技术,大量的实验可以省去,使研制周期缩短。

在制药领域,很多基础性的实验和计算工作都可以由巨型计算机来完成,一种新药的研制周期可以由15年缩短为3-5年。

生: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科技和生产力的跨越性发展。

师:是的,作为尖端领域的高端计算工具,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师:(过渡)巨型计算机已经成为高端领域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那么它的发展,必然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比如航天领域,所以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就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神五”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下面我们就来重温一下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视频)

“神五”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事件:

1、美国某媒体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一项“历史性成就”,表明中国有能力掌握现代高科技,并已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

2、法国《费加罗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

3、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通过上述材料,思考“神五”的发射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

1、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史上又一里程碑。

2、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载人航天事业可带动高新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如空间技术、系统工程、航天制造、计算机系统、通信、遥感、气象、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等。

4、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向宇宙进军,是开辟人类生存发展新路的需要。

师:所以在神五之后,我国又于2005年发射了“神六”,这次我国同时送上两位宇航员,而且还实现了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

2008年,又发射了“神七”,这次同时送上3名宇航员,而且翟志刚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表明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已渐趋成熟。

三度千秋,三次飞天,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已经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小结:

师:回顾本课内容,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集中力量发展什么科技?

生:国防军事 师:为什么?

生:新中国建立不久,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为了加强国防,捍卫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个安宁的环境。

师: 改革开放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重点发展国民经济,主要是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科技成就。(板书)

从建国以来直到今天所取得的科技都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今天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更加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师:学完本课,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和感想。生:„„

师:(伴着音乐总结升华)

是啊,回首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我认为一次次托举起我们这个民族尊严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是爱国,是奉献,是自强,是创新,同学们,让我们把这种精神化为我们的行动吧,把个人的理想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学习,勇攀科学的高峰!

<三>教学后记:

本课从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努力使自己从一名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从一名历史教师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本节课教材内容大而空,光有骨头没有肉。所以本着“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大问题针对每个模块大量搜索素材,补充史料,使内容丰满起来。但是四个模块互不统属,各自独立,不好整合,于是本人就大胆地采用爱国奉献精神串起了本节课,这样自己感觉不仅有了骨头有了肉,还有了灵魂。

上完本课,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落实地还比较满意。但是授课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灵活度还有待提高;虽是新授课,如果能设计一道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就更好了。

第四篇:6.1《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教学设计

第1课 新中国的突出科技成就

(一)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掌握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大型计算机、“神州号飞船” 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掌握,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影响。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视频和图片资料,再现情景,感受历史;引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问题探究和合作学。

习,归纳总结、整合知识。

2、主要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情境渲染法(课前和课后的歌曲选择)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增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激发起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通过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一次以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虽然面临极端困难的环境,但是新中国依然紧追世界潮流,相继在国防、农业、计算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7课 新中国科技成就的突出代表》(板书)

授课过程:

(一)两弹一星

教师: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看看建国后我们首先取得了怎样的科技成就? 【视频:钱学森及两弹一星】 学生:回答

教师:图像中向我们呈现的重要成就有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概括的说就是国防领域的两弹一星(板书)

请大家在教材第一子目下快速找到相关科技的成功时间 学生:回答 教师:也就是说集中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板书)

教师:我想同学们一定对原子弹、导弹等核武器的杀伤性有所了解,在这里给大家展示几张图片,这些悲惨的画面让我们触目惊心,那么素来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为什么在建国初期还要研究原子能呢?这是否违背了我们爱好和平的初衷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第一子目,来解决一下这个疑问。

学生:回答 教师:

研制核武器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必需的,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 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但是西方列强不愿承认新中国,更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东方崛起。1950年,美国把侵略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美军上将麦克阿瑟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20世纪60年代以后,另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苏联也开始与中国为敌。中国人民时刻受到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为了打破核威胁,新中国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了核武器,这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反映,正如教材中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教材还向我们提供了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当天,新华社播发的声明,恰恰进一步说明正是为了中国与世界的和平,我们才研制了和平的盾牌!

可是,回想一下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要搞高科技谈何容易!

然而,新中国也如初升的朝阳,召唤着海外赤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比如我们前面看到的视频中的杰出人物——钱学森,就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被评为200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除此之外,大家还了解哪些在这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吗?——于敏、周光召、屠守锷、王淦昌、邓稼先、姚桐斌等,是他们的赤子之心,使中国用最少的研究经费、在最短的时间里创造了奇迹。

(展示、钱学森等图片)

在共和国50华诞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向23位当年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辉煌成就却一直默默无闻的科学家隆重颁奖授勋,是他们用风华岁月铸就了波澜壮阔的事业。

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除了在国防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有没有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实际生活呢?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图片:浙江嘉兴的秦山核电站、广东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还有我们辽宁瓦房店正在建设中的红沿河核电厂,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能源。这些也再次说明中国是爱好和平并和平使用核能的国家。

回顾上述内容,大家能否归纳一下“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国际方面: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提高国际地位,利于世界和平国内方面:增强国防力量,创造安定环境,促进其他领域的发展

过渡: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想也正在孕育之中,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经过不懈的努力,21世纪初,我们终于实现了遨游太空,探索苍穹的美好愿望。(板书)

(二)“神舟”号飞船

哪位同学能谈谈你所知道的近年来我国航天技术进步的表现呢? 教师展示图片:

2003.10.15,“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 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10.12,“神舟”6号发射成功,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飞行115个多小时,安全返回。2007.10.24,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从此我们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中国人的心中荡漾。

2008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 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 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视频:神七发射】

教师: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两弹一星后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同学们知不知道,目前我国航天领域还有哪些新的设想,在不远的将来要付诸实现呢?

①发射目标飞行器,即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重约8吨,能在轨道上呆至少两年 ②发射不载人的神

八、神九,是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的“补给飞船”; ③发射神十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汇合,宇航员进入天宫一号并返回地面。④独立建成空间站;实现载人登月等 学生:畅谈

教师:航天技术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教材所说的,在未来的5-10年里,“载人航天工程”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请同学们谈一谈,将会带动哪些领域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扩展活动领域、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带动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进军事航天系统,带动军事高科技;促进卫星技术发展,带动环境科学、气象学等科技领域的进步。

(三)“东方魔稻”

教师:航天领域的成就令我们欢欣鼓舞,让我们挺胸抬头,然而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他在一篇论文中表示中国人口在增加,耕地在减少,未来的中国有可能会把全世界吃光,再来看看这些揪心的画面,①营养不良的6岁孟加拉儿童 ②饥饿的卢旺达小男孩 ③饥饿的非洲难民④海地粮食荒 还有这些严峻的数据,2008.10.10粮食署表示:津巴布韦500多万人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2008.10.22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朝鲜至少600多万人需要粮食援助 2008.10.29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挨饿人口将突破10亿 那么给这一切带去福音的就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板书)请同学们看一下袁隆平的简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袁隆平取得了那些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

袁隆平突破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理论禁区,1973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南优2号” 后来又培育超级杂交稻,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所以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教师配合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又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的确如教材中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所说“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这样评价袁隆平,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主持人的风格,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的场景?“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因此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教师:那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又与什么技术紧密相连了呢? 学生:回答

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

(四)“银河”系列计算机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网络时代使我们突破了沟通与联系的时空限制,但是人类在宇宙航空、卫星遥感、激光武器、海洋工程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就得依靠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高的巨型计算机来实现了, 那什么是巨型计算机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则材料

材料一:巨型计算机,也称为高性能计算机,或超级计算机,是一种超大型电子计算机,具有很强的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主要特点表现为高速度和大容量,配有多种外部和外围设备及丰富的、高功能的软件系统,主要用途是解决一些重大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教师:同学们了解中国巨型计算机的发展情况吗?请大家接着阅读材料 材料二:1978年开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亿次的“银-I”型巨型计算机; 1992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Ⅱ”型巨型计算机; 1997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Ⅲ”型巨型计算机。

2004年“863”计划重点项目——曙光4000A实现每秒10万亿次运算速度的技术和应用的双跨越,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商品化超级计算机。

2008年6月24日拥有200万亿次的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的曙光5000举行签约仪式.教师:短短的20年,我们就在巨型计算机方面,实现了从1亿次到200万亿次的飞跃,那么曾经在超级计算机方面居亚洲统治地位的日本,情况如何呢?请大家继续阅读材料

材料三: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计划于2008年为著名的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更换计算节点,以便使其运算速度从现在的每秒约40万亿次上升到80万亿至100万亿次。

教师:最高能达到100万亿次,大家有什么感受?(民族自豪感)学生:畅谈

教师:上述数据说明,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教材谈到我国政府实施的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必将对政治、军事、卫生、科技、文化等其他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从而 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极其迅猛,请大家再看一则材料

材料四:因特网将孤立的电脑用户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1995年中国人开始接触互联网,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1.11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均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互联网霸主美国。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互联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又应该怎样正确运用互联网呢?

积极影响:①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②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③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④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消极影响:①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②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③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学生:畅谈

教师:老师在这里发出一个倡议,希望大家能拟制一份文明上网公约,号召全校同学都签字,共同营造我们的绿色上网空间。

第五篇: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教学设计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教学设计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理解

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四方面科技成就的背景、影响学生资料收集,归纳总结、整合知识。

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材料研究。

归纳科技成就讲解过程中的影响,得出结论。建国近六十年来,在中共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一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发展的影响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科学技术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因此要坚持科教兴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技成就、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难点: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建国前后我国科技方面的变化,揭示新中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3、师生共同准备课前材料,让学生从准备的过程中,体会新中国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4、采用互问法小结、巩固本课内容。

【教学资源】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课本。

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分成四组同学,分别从原子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个方面查找建国后的成就资料,由一人汇总演示、一人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

第29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科技成就

、原子能

a成就: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核电站

b背景:美苏核垄断

c影响:巩固国防、能源利用、综合国力

2、生物技术

a成就:杂交水稻(袁隆平)

b背景:地少人多

c影响:解决吃饭问题

3、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a成就:银河一号、三号、神威号巨型计算机

b背景:国际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c影响:国家工业生产

人们的日常生活

4、航天技术

a成就: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

b背景:苏联、美国空间技术发展迅速

c影响: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科技成就原因和影响

(一)原因:1社会主义发展2经济发展3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影响:“科教兴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前两节内容——出示图片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电子计算机:美国第一台计算机;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克隆羊多利;空间技术、航天技术;苏联的东方一号、阿波罗11号载人上天;原子能: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成功。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回顾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世界上主要的科技成就,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转向同时期的中国。在课下,我们四个小组的同学已经从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等四个方面查找到很多有关科技成就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分享这些成果。

讲授新课

一、科技成就

设计思路:请同学们用多媒体展示自己课下的准备,从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方面说明建国后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每一部分都用图片和材料说明三个内容:成就、背景、影响或作用。通过让学生课下准备的方式,促进学生得到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真正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创设情景,从而得到价值体验。

(一)原子能方面

请第一小组同学们出示有关原子能的资料。一名同学讲解。

生:首先看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景象。

图片讲解:1966年10月27日,北京时间9:00正,随着指挥员一声“发射”口令,顷刻间核导弹腾空而起,按预定程序准确飞向靶区。9:09分14秒,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的高度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毛泽东接到报告高兴地说;“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0月27日的这一声巨响,表明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准中程导弹核武器,也取得了核弹头研制定型的完整经验,对加快战略导弹核武器的研制速度,增强国防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看到的这两位老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钱学森。

还有很多科学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一起阅读下面的这几则材料。(展示)

材料一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邓稼先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钱学森

材料二

在建国初期我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中国用最少的研究经费、最短的时间创造了奇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那些创造了如此辉煌成就的功臣们却一直默默无闻:王淦昌,当时参与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此前,他因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而轰动世界,到研究所报到后,由于保密需要,化名“王京”,而王淦昌这个名字从此消失17年之久;在“两弹一星”科研刚刚起步时,苏联撤走了专家,是邓稼先带着一批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大学毕业生,在京城北郊的灰楼里,用4台手摇计算机运算,开始了艰辛的攻关;还有钱学森、周光召、朱光亚、钱三强、赵九章、姚桐斌、郭永怀、钱骥、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妮、屠守锷、黄纬禄、彭桓武、程开甲、陈能宽等。1999年,党和政府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当时,他们中已有7位科学家去世了。

生总结:我们找的材料主要就是从原子能成就和这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两方面入手。老一辈科学家那种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探究]

结合我们了解的历史知识,分析研究原子能的原因。

师:一组同学准备得非常充分。请大家阅读课本提供的材料,思考: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什么建国初期我国还要研究原子能?

生答(略)

师: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苏联都对我国进行核威慑,为了打破核威胁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科学。这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反映。

师:原子核的结构发生变化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简称核能,俗称原子能。它给人类提供了土种新的能源。思考:原子能技术除了在国防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还在什么方面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生: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开始运行发电。另外还有大亚湾核电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能源。

(二)生物技术方面

第二组同学出示自己的材料。

生:这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旁边是他的研究成果给农民们带来的丰收的喜悦。我国拥有世界7%的耕地,却有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在新中国成立后,吃饭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大事。下面我们一起看几则材料:(展示)

材料一

“地,究竟能有多高产?”袁隆平曾做过一个非常浪漫的梦:水稻长得像人一样高,人们在丰收的稻穗下乘凉……1965年10月,当袁隆平写出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的时候,由于论文和当时的经典学说相背离,学术界并不认同,有人甚至嘲讽他异想天开。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称他为“世界水稻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专家之一”,“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并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水稻生产革命,使水稻产量在一个世纪中增加了2倍”。杂交水稻这一育种途径由此从亚洲、非洲到美洲广泛传播。

XX年,以色列沃夫奖、泰国金镰刀奖、世界粮食奖、先后授予了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沃夫奖被称为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而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

材料二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XX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生:我们根据已知的材料(课本资料和我组提供的材料)设计了几个问题:[探究]

1、发明杂交水稻的背景是什么?

2、我们的“东方魔稻”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

生总结:发明杂交水稻的背景是中国人多地少。我国的杂交水稻“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师:第二组同学能够根据材料自己设计问题,很有创意。大家思考:在面对外国人对中国将达到16亿人口会不会给世界带来粮食危机进行质疑的时候,袁隆平这种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何种关系认识?——人定胜天。

(三)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也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请三组同学上台为大家演示他们的“调查”结果。

生:第一幅图展示的是我国在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系巨型计算机。第二幅图是我国的巨型计算机之父——金怡濂。下面我们看两则材料:(展示)

材料一

我国从1956年开始电子计算机科研和教学工作。

983年12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992年11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

997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999年研制成功神威巨型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材料二

金怡濂院士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之父。在计算机研究领域,人们通常把当时性能最高、运算速度最快的一类计算机称为巨型计算机。到了20世纪9o年代,我国自己开发成功的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每秒10亿次。但是,当时美国和日本的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上千亿次。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我国决定研制“神威”巨型计算机。金怡濂经过认真研究后说:“我们应当有能力造一台千亿次巨型机!而且必须有一个大的跨越,否则我们会被世界越甩越远。”金怡濂语出惊人,掷地有声。他被任命为“神威”计算机的总设计师。1999年9月,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研制的“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行。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生总结: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并且有一批我们自己的专家。而计算机技术也成为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高科技。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上通话、网上购物等等,但是也出现了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的“网虫”。相信今后我们的生活与计算机、互联网会更加紧密,因此我们应当遵守上网公约,实现“绿色”信息化。

师:三组同学查找的资料也很详尽,并且给大家不少启示。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

(四)空间技术、航天技术

请第二组的同学给我们展示他们的搜集成果。

生:请大家看以下材料(展示)

阅读以下材料:

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T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日日,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己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总结:从以上的图片和材料可以知道,建国后我国的空间、航天技术变化日新月异,成果累累。如果大家想更详细的了解,请大家参考这个网站上的有关长征一号的介绍和图片。

师:四组同学非常细心,不仅把本节课本上的有关知识展示给我们,还找了很多近年来科技成就。

[探究]

1、回顾“一星”发射时期我国的内政外交情况如何?国家领导人对空间技术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2、空间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举例子说明。

生讨论并发表见解(略)。

师总结:

1、国内正处在十年**期间,从外交上来说,国际地位有所提高: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等等。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空间技术,因为它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征之一。只有综合国力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才能提高。

2、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技术和空间技术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突出的是被誉为“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标志的神州五号。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两个经典片断(放截取好的录像)——神州五号上天、杨利伟返回地面。

师:这样一项开辟新时代的科技成就,凝结着多少科技人员的汗水。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民族精神。

我们共同总结一下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见板书一)

[教学反思]采用情景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参与、思考的同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成果展示有利于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展示一系列图片、音像制品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

(导入下一个标题)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的科技发展也举世瞩目。这让我们不仅想到前两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生讨论)

师总结: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前后,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科技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原来已经受伤的祖国更加支离破碎。

[探究]这两个时期,世界科技史上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名字。为什么建国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却发生了飞跃呢?

二、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科技革命的影响

设计思路:从回顾两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导入现今科技发展的原因。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在学生对前面知识已经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深层次引导学生,体现知识的递进性。在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提供材料让学生自主讨论,并且指导学生回顾政治史、经济史上的有关内容。据材料、已知知识分析得出建国后科技发展的原因。让学生在自我提高当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处理课后习题的形式完成新课的最后一部分。把影响这一部分作为开放题目处理。加深同学们对“科教兴国”的认识。

(一)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强迫中国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1963年9月,毛泽东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曾明确指出: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我们“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况,挨打是不可能避免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多次号召要“在技术上兴起一个革命”。1956年,当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时候,毛泽东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团结起来向“自然开战”、“向现代科学进军”,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材料三

邓小平还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政治高度,论述了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他说:“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

生讨论。(略)

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上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技成就的影响

师:由以上分析可知,科学技术要有适宜的社会条件才能得到发展。科学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那么,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处理课后“解析与探究”的题目。

[教学反思]用对比法引出科技成就的原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前后、横向的对比方法,养成举一反三的好习惯。通过处理课后“解析与探究”的题目,让同学们在自我学习当中得到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结:请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生: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著名的科学家。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只有主权独立、经济发达的国家才能给科技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反过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我们一定要在国家“科教兴国”的统一认识下,努力学习知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下载公开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开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公开课教案

    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型:新授执教时间:13周星期二执教者: 刘明德 一、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公开课教案

    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型:新授执教时间:13周星期二执教者:刘明德一、 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科技成就美好未来

    科技成就美好未来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兴安镇苍德小学 六年级 张首博 指导教师 张书巧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这个时候总有特殊的一课。他就是《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

    航天科技成就

    ·从东方红到嫦娥 毛泽东 : “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早在 50 年代末期,毛泽东就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从此,我国科学家们就为之辛勤工作。 在“天上无飞鸟,地......

    航天科技成就

    ·从东方红到嫦娥 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早在50年代末期,毛泽东就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从此,我国科学家们就为之辛勤工作。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教学比武教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授课班级362 授课人李亮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概念 教......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教案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优......

    新中国外交教案

    7、《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