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2 19:2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和插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使学生走近历史,兴趣盎然地去走近历史人物

一、少年亲政(阅读)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称康熙帝。

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顺治帝遗照: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然而,当时的大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创业同等重要。结合教材,归纳当时康熙(清朝)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二)统治不稳而面临威胁:

1、郑成功据守台湾,坚持抗清;——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明朝遗留抗清力量的存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

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说明:本部分由老师或个别感兴趣的学生简要讲述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说明少年康熙有着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或直接就教材第14页表述)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智擒权臣鳌拜一事,显示出年轻皇帝卓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

此后,康熙大帝革除旧制,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山河一统,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三、教学设计

二、巩固国家统一

周恩来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像清朝那样统一。”这除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生活、休戚与共的历史传统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有关,还有康熙帝的积极作为分不开。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内):

(一)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明朝一些降将被清朝封为藩王,镇守南方,主要有三: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1、原因:

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尤其是吴三桂,在云南充任官吏、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训练军队、赋税自留、不听中央??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

2、经过:

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

平息三藩之乱,清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

(二)接管台湾

1、原因:

明后期,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反侵略之举,维护主权。

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

——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经过:

1681年,康熙抓住郑经(郑成功儿子)死后,其子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

为福建水师提督,率两万余水师,攻克澎湖,统一台湾。并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影响:

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

(三)平定准噶尔叛乱

1、原因:

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进兵青海、蒙古、甚至与沙俄勾结,提出单独统治北方边疆,脱离清朝独立政权的无理要求。实为边疆的分裂叛乱势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2、经过:

① 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步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众叛亲离的噶尔丹服毒自杀,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息。

以后,清帝继续与噶尔丹余部作战,前后持续约七十年,到1757年乾隆帝时才彻底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势力。

② 为了加强对蒙古贵族的控制,清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管理蒙古各部军政大事;

③ 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臣服。④ 设“木兰围场”,建避暑山庄等

3、影响:

平定准噶尔叛乱,清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

(四)推行文化宽容政策

1、崇尚汉族儒家文化

(1)表现:①祭拜孔庙②恢复科举③令人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等,弘扬传统文化

(2)影响: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接受汉族先进知识文化,还利用儒学尊孔,维护封建统治。

2、尊重喇嘛教

(1)表现: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而四大**直辖于清廷,俯冲中央命令,代表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

(2)影响:既保护佛教,尊重**,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巩固统治,并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维护国家主权。击退沙俄侵略——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外)

1、原因: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

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目的:为了巩固东北边境(注意:东北是满清发源地),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决定击退沙俄。

3、性质:反侵略战争。

4、经过:结合教材15页,简要介绍。

5、结果:俄国战败,被迫接受中国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注意引导学生按教材第16页和配套历史地图册,掌握条约规定的界限。——性质: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影响: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6、影响:巩固了东边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四、综合评价

除此,康熙帝还革除旧制,施行新政,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材标题把康熙帝定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那么,我们如何全面认识康熙帝,给他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呢?(再次回顾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

1、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接管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统一 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仍有局限: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统治显示优越和潜力,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

3、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 的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接触的地主阶级政治家。③《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四、通用课件:另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PPT

五、课后练习:

少年康熙继位后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但康熙却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据此回答1~5题。

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

① 建立新王朝政权

② 对边疆地区未有效控制 ③ 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 ④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平定“三藩”表述无误的是()A.“三藩”是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B.平定“三藩”极大地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力量 C.平定“三藩”进行得一帆风顺

D.平定“三藩”标志着清王朝全国统一的完全实现 3、1683年康熙帝命令清军进入台湾,对这件事最确切的的评价是()

A.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扑灭反清武装

D.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4、台湾收复后,隶属于()

A.江苏省

B.福建省

C.浙江省

D.广东省

5、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熙面临沙俄的侵略,毅然行使和维护国家的主权。据此回答6~10题。

6、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7、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8、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主权

9、康熙帝的行为属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典型表现()

A.亲自东巡,了解敌情

B.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对方谈判

C.签约时使用“中国”这一国号

D.极力维护满州的统治

10、康熙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康熙良好的个人素质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D.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课堂小结 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除此,康熙帝还革除旧制,施行新政,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课后习题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满族进关时兵力只有5万多,加上家属也不过20万,以这样少的人口去统治那么一个大国,占领那么大领土,管理那么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发明了一个统一战线。。(1)列举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2)康熙皇帝入关后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统治的?(1)三征噶尔丹,控制新疆;进兵西藏,维护西南稳定;统一台湾;反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

(2)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团结汉族的上层人士,重用汉族官员;全面学习和继承汉文化,尊孔崇儒。

板书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少年皇帝(1)少年继位

孝庄垂训——亲政——除鳌拜(2)面临的严峻形势

辅政大臣专权

满汉矛盾尖锐

郑氏政权对峙

蒙古贵州反叛

外——沙俄侵扰东北

2、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地区,设台湾府 镇压噶尔丹叛乱

加强民族团结、崇儒、册封

对外——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平定三藩之乱 ①三藩的由来 ②从降清到反清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③平定三藩之乱  统一台湾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郑氏政权与清政府的对峙 ③统一台湾 平定噶尔丹叛乱 ①蒙古的分裂

漠南蒙古

漠北蒙古

这三部曾先后归附清政府

漠西蒙古 ②噶尔丹分裂祖国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  加强民族团结

对汉族:崇尚儒学,拜谒孔庙

对满蒙:尊崇喇嘛教,册封四大**  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①沙俄侵略我国东北 ②两次雅克萨之战

康熙帝指出:“征剿罗刹似非甚紧要,而所关甚巨。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③《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第二篇: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教案

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2)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加以解读、整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研究性学习,从知识的深度、广度上延伸教材,拓展学生思维,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历史人物——康熙帝为载体,用人物的形象感染、熏陶、警示学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教学过程: 庙号、谥号和年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

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一般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到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

清朝皇帝世系表:

太祖 1616-1626 太宗 1626-1643 顺治1643-1661 康熙1661-1722 雍正1722-1735 乾隆1735-1795 嘉庆1796-1820 道光1820-1850 咸丰1850-1861 同治1861-1874 光绪1875-1908 溥仪 宣统1908-1911

一、少年亲政

1、幼年即位: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索尼、鳌拜等四位功勋卓著的老臣为辅政大臣。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称康熙帝。

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顺治帝遗照: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2、面临的形势、任务:(1)康熙初年,生机勃勃的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2)但是,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3)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4)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5)满洲贵族人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6)不久,辅政大臣鳌拜开始骄横跋扈。

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3、总揽大权

(1)经康熙帝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允许,14岁的康熙帝亲政。

(2)智擒权臣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年轻皇帝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

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3)总揽朝政大权后,更是兢兢业业,每晨御门听政,风雨不误。这表明他正像祖母教诲的那样,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

二、巩固国家统一

周恩来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像清朝那样统一。”这除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生活、休戚与共的历史传统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有关,还有康熙帝的积极作为分不开。

1、平定三藩之乱(1)原因:

三藩:明朝一些降将被清朝封为藩王,镇守南方,主要有三: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尤其是吴三桂,在云南充任官吏、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训练军队、赋税自留、不听中央……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

(2)经过: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平息三藩之乱,清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史学界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第二,从结果来 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2、收复台湾

(1)原因:明后期,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经过:

1681年,康熙抓住郑经(郑成功儿子)死后,其子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两万余水师,攻克澎湖,统一台湾。并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影响: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关于台湾

①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②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③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④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⑤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⑥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

⑦1885年,中法战争后,鉴于海防上的重要性,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

⑧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⑨1945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要求归还日本占领的台湾,抗战胜利,中国收回台湾。⑩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致使海峡两岸再次分隔,祖国至今也没有统一。

3、平定准噶尔叛乱(1)原因:

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进兵青海、蒙古、甚至与沙俄勾结,提出单独统治北方边疆,脱离清朝独立政权的无理要求。实为边疆的分裂叛乱势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2)经过:

①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步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众叛亲离的噶尔丹服毒自杀,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息。以后,清帝继续与噶尔丹余部作战,前后持续约七十年,到1757年乾隆帝时才彻底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势力。

②为了加强对蒙古贵族的控制,清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管理蒙古各部军政大事。

③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臣服。④设“木兰围场”,建避暑山庄等(15页历史纵横)

(3)影响:平定准噶尔叛乱,清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

4、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1)崇尚汉族儒家文化

他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尊重喇嘛教

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而四大**直辖于清廷。这样,既保护佛教,尊崇**,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此后元 代人就开始称西藏高僧为“**”,这时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到**转世制度创立后,它才成为寺庙领袖继承人的特称。

2、经过:

(1)制定方针:康熙帝不能容忍国土被侵占,臣民遭涂炭。在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后,他将战略目光转向北疆。他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提出了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

(2)组织战争:康熙分别命令都统彭舂、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3)签订条约:康熙帝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①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

②意义: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清朝在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浪潮之前,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作为签约一方,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3、意义: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4、评价:(1)自我评价: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说自己身为皇帝,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总体评价: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的子孙雍正、乾隆继承他的基业,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

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

(1)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①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②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 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③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④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⑤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2)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①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②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③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④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者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业已落后的封建社会复苏呢?从他的思想行为看,他选择了后者。

康熙帝: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1、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

2、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3、缓和民族矛盾: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学,尊奉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四大**;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与蒙、藏民族的团结。

4、局限:但在他统治时期加强君主专制(设南书房),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阻碍社会进步。

学思之窗

1.康熙初年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答案提示: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但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2.康熙帝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1)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2)降服郑成功的儿子郑克塽,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3)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4)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答案提示:(1)康熙8岁即位,16岁智捕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表现了他的机智与果敢。(2)平定三藩之乱,派兵攻入台湾,使台湾重新归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3)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4)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5)康熙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因此,康熙是一位对多民族国家有着杰出贡献的封建帝王。

本课测评

1.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表现在哪些方面? 2.康熙帝是怎样维护国家主权的? 学习延伸

答案提示:康熙认为,国家的统治、边境的稳固,最重要者在于“修德安民”,假如统治者以德治民,则国家的根基稳固,边境自然安全。清朝施恩于漠北蒙古,使那里的人民为清朝所用,用民心和老百姓的力量去建立一种无形的“长城”。这样就可以众志成城,不用修长城了。

第三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分层测评(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康熙是我国古代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政治家。下列对康熙帝的评述正确的是()A.收复台湾,设台湾行省 B.首次册封**、**等** C.南巡到曲阜,亲书“万世师表” D.御驾亲征,收复雅克萨

【解析】 台湾设行省是在1885年,故A项错误;首次册封**是在顺治帝时,故B项错误;C项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收复雅克萨时康熙帝并没有亲征,故D项错误。

【答案】 C 2.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解析】 题干中出现的地名“乌兰布通”应该是蒙古地区,三藩之乱发生在云南,故A项错误;攻占澎湖发生在台湾,故B项错误;准噶尔叛乱属于新疆地区,故C项正确;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

【答案】 C 3.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D.册封**——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解析】 亲征噶尔丹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多伦会盟加强了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故B项错误;智除鳌拜巩固了皇权,故C项错误;册封**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杭州二中高二期中)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A.《康熙王朝》中,康熙亲自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解析】 A项错误,康熙帝并未亲自平定三藩之乱;在施琅攻取台湾后,清政府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故选B项,C项错误,康熙帝未御驾亲征雅克萨;D项错误,并未进行多伦战役。

【答案】 B 5.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两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 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信息主要从引号内原文中提取,④结合清朝统一的角度入手分析,均符合题意。

【答案】 A 6.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A.巩固国家统一

C.抗击外来侵略

B.废除分封制度 D.建立交通网络

【解析】 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废除分封制度只符合秦始皇,故B项错误;抗击外来侵略只符合康熙帝,故C项错误;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只符合秦始皇,故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摘编自《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书籍》(1)根据材料,概括在台湾问题上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观点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政策的变化及原因。【解析】 第(1)问,从材料“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台湾乃中国之领土”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对台湾的立场;材料“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可以看出郑氏集团对台湾的立场。根据两段材料的对比可以得出二者的根本分歧。第(2)问,根据材料“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可以得出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导致康熙帝政策的变化。

【答案】(1)观点:康熙认为大陆和台湾之间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实现中国的统一;郑氏集团企图把台湾和朝鲜相提并论,实质是要分裂台湾,实行台湾独立。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2)变化:由政治招抚或劝降(和平统一)到武力统一。原因: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

第四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九年级全一册的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第三框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本框主要讲述我国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祖国统一方面的重大成就。本框题共分三个部分即“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教材从这一逻辑出发,本框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两个内容统一起来讲。本框内容无论在本课还是整个第二单元,都有着重要地位。通过的学习,有利于让学生懂得国家的稳定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协作;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培养维护祖国统一情感的重要内容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趋向成熟,好奇心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些问题开始关注。本框内容学生在地理、历史课程中已经有一定知识基础,比如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一章第三课《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掌握了我国民族的相关知识,在七、八年级历史教材中也讲到了台湾的相关历史知识等。甚至还有的学生通过影视、文学作品对本框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完整的学习,缺乏深刻的感受与体验。特别是对“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祖国统一方针缺乏理论上的深刻、全面的把握。

3、教学策略

替代式教学策略,可作为本框教学的资源还有图片、网络资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教材一起,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2、知道民族区域自制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4、懂得“三个尊重”的含义

5、理解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认识到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必然趋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有效的预习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通过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有关的政治现象,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采用合作、发现、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活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能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尊重少数民族,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2、认识到“一国两制”方针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对破坏民族团结和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1、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原则

2、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必将与祖国统一

四、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2)讨论法;(3)讲授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影片资料的展示,设疑、激趣、讲解,真正起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即:创设教学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发表意见——归纳讲解 来理解本课内容

六、教学过程

本框教学内容共有三个部分,从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分析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题——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情境引课: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爱我中华》。这首歌体现了什么主题思想?学生在歌声中认识感悟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表达了~

2、课件展示-----新疆维吾尔族歌舞,一组少数民族服饰图片,然后自然出现问题:(1)你能说出上面的服饰属于我国哪个民族吗?(2)除此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能说出一些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建筑房屋、代表人物、饮食爱好等特点吗?

3、交流分享: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相关资料,选出几个学生上台交流,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学生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比如新疆维吾尔族歌舞)有很大的兴趣,因此,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感受—分享—发现的过程中,轻松地步入本课的学习;同时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和处理信息。

(二)挑战重点,合作探究——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快速阅读教材,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合作完成下面的图表,然后各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交流,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准确,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2、承转:以上事实说明„„那么维护民族团结只是国家和大人的事吗?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配合图片泼水节——傣族传统节日等假如~ 学生容易答出“三个尊重”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理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本课的重点,知道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体现了这一原则而且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大家庭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大团结;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联系时政,拓展延伸——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时政再现

图片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区旗。

请你说说两幅图片的含义。为避免时间紧张,有必要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紫荆花象征香港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象征香港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颗星象征香港同胞心中热爱祖国。花呈白色表示有别于代表祖国其他部分的红色,即象征“一国两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中间是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周围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葡文「澳门」,其中五星是代表统一的中国;三朵含苞待放的白莲花象征澳门特区是由三个岛组成的吉祥之地;绿色代表祖国大地。)

课件播放:港、澳回归仪式。针对情境,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这些图片反映哪两件历史事实?它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其涵义是什么?两件历史事实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教师播放课件重点帮助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动人心弦的情境往往能更好地体现理论的内在魅力。通过时政再现,让学生知道图片的深刻含义,从视听角度感受那永载史册的庄严时刻,感受到祖国统一的前进步伐,借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联系香港和澳门今天的稳定和繁荣,体会到党和国家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寓理于情,以情导理。

2、合作探究:归来吧,台湾!

情境引题:播放背景音乐,由一名学生朗诵《乡愁》或播放视频资料-—配乐诗朗诵《乡愁》引出台湾问题。学生探究分析:

(1)你是如何解读《乡愁》的?

(2)今天,让人们乡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说出或在老师点拨下说出:以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所造成的)

紧接着课件展示一幅漫画图片,由学生探究分析:(3)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宣扬“两国论”,你准备如何批驳。

(4)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和自己所收集到的“台独”言论内容,请你就台独阴谋能否得逞谈谈看法。

通过解读《乡愁》使学生感受到《乡愁》不只是“乡愁”,更是“国愁”;通过合作探究分析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和中国政府的态度中华儿女的愿望。由此也证明了: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结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这个情境和活动的设置,使学生从中华文化中感受同根同祖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从铁的历史事实中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四)巩固小结,谈收获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我的收获是什么? 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七、板书设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群众基础: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制度保障:“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课本有效资源及课本中的材料,设计了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中探索质疑,学习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2、课堂师生互动比较成功,配合比较好。

3、课堂中学生能积极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虽然答题语言不是很规范,但观点阐述基本完整,这还需要教师今后做进一步引导。

4、在课前我都做了精心准备,备课前对教学内容做了认真分析,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等等,正因为如此,才能把教学目标把握得当,设计思路合理。另外,课前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了课件和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源。需要改进之处:

1、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还不够!

2、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个方面还需加强。

3、学生在知识的归纳总结这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做得还不够。往往都是老师在做总结。

4、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思考的时间安排过长,对于知识点和重难点的落实不够,缺少练习。

5、学生主体把握不当,课堂虽然活跃但略显混乱,缺乏组织。

第五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

4.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辨证的观点分析有关的政治现象,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尊重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等

五、教学方法 问答、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导入新课 听乐曲《嘎达梅林》,歌曲《格桑啦》

[教师]这两首曲子分别属于哪一个民族?你了解这两个民族的风俗吗?这两个民族各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你还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和风俗吗?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结果回答,说出《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乐曲,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英雄;《格桑啦》是藏族的歌曲,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世代景仰的英雄。

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介绍蒙古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引出框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讲授新课

1、请学生观看教材P41的四幅邮票,回答:(1)、你能说出图片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2)、除了上述民族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3)、请学生选一个感兴趣的民族,介绍它的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板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请学生观看教材P41的“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图及41-42的教材,回答:什么叫少数民族?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请学生阅读教材P42的填表题和教材内容,回答:我国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4、请学生阅读教材P43上的材料,回答:我们青少年在生活中可以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2.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5、请学生阅读教材P43下的材料及P44-45,回答:你认识上面两幅图片吗?知道它们的含义吗?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什么?我国为实现祖国统一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什么叫“一国两制”?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有何意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1).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6、展示材料: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四点意见”表明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表明:我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分裂,积极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2]请列举事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联系历史知识)7.展示材料: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海内外华人纷纷表示支持和拥护。这部法律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

思考:1)“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2)“国家统一与青少年成长关系密切”,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作为青少年,我们要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课堂练习: 观察教材44页下的“欢庆香港回归”、“欢庆澳门回归”图,回答: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祖国的强大,全国人民的支持,“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行等]

五、作业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亲切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防问团全体成员,并强调指出:“共同争取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景,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次握手跨越60年。(1)这段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最佳方式是什么?(3)当前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什么?(4)作为中学生,请你针对此事写一个小评论 我的教学反思:

我的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导学为主,运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正确理解教材,比较客观真实地分析了学生情况、比较准确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及探究活动,熟练运用多媒体、小黑板、书等教学工具,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在教学中,我还有些地方需改进。比如:没有体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有效的个别化指导做的还不够;没有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没有对课堂上个别被动学习和边缘学生予以特别关注,而是更多关注了课堂表现相对活跃的学生以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完成。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教学评价方面有较大的提升!

下载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设计人黄小青 镇级公开课教学设计: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三框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授课人:黄小青 班级:九(6) 时间:2014......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问题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坚持民族平等 教师引导:各民族间只有大小、发展程度的高低之分,而绝无优劣之分。各民......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理解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材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政府册封**、**的制度并设置......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 一些重要知识:......

    第9课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教案

    【课标要求】 1. 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 2. 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平定王党叛乱、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txt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真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2课《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目标设计 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