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
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
伊川实验中学东校区 张旭峰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一、网联网带来全新的教学世界
计算机是教育的新根, 互联网是未来的黑板。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是信息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里将建立新型的师师、师生、生生关系、新型的教学呈现方式,网络是把世界带入课堂的工具和环境,网络是支持课堂活动的工具和环境,让网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归纳起来,我们认为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提供信息,建立师生交流的新途径,更新教学观念。
(一)提供信息
首先,与传统的文本信息比,网络信息具有容量大、简便、针对性强等特点。互联网中备课材料,教学活动消息等,对教师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多方面的丰富的参考材料。其次,和看报、看书查资料那种受时空限制较大的信息接收方式相比,网络显示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获取信息的优点。再加上网站清晰的分门别类,再加上强大的搜索功能,比一本本地搜寻纸质信息,其简便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它没有什么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同时,教师可在网上均能找到针对所教班级,所教的内容,就如一间虚拟的教室一样,对“现实”教学起着良好的补充作用,其针对性自然要强得多,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上的作用自然也要大一些了。
(二)、建立教学新途径
除了学校里课堂上的言传身教,除了改作业、改试卷时的“对错”交流,网络也许正给我们展现出一条前途无可限量的新路。
1、师生沟通的平台
只是平时上课,一个教师面对一百来个学生,即使花费较大精力较多时间,但接触面也不会很广,尤其和一些表现不突出的学生的交流可能就会不多。再说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也未必就很适合所有的话题。
但在网络上则不同,你会发现平时看起来较内向的学生也可以是较大胆的。话少的就在论坛、留言板甚至是QQ上写几句,话多的并且不想让大家看到的可以发个email长谈,随意也方便,而且在网络上,老师似乎也没有必要太严肃,学生自然也就会轻松些。网站,就像一个存放师生各种信息的大仓库一样,而且没有关门和“谢绝参观”的时候。我们认为这种交流比起教学问题的探讨来可能更为重要,亲其师而后乐其道嘛。
2、完成具体教学内容 网络可以少一些时空限制,对一些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也不必拘于一课一时。如定个题目,在某论坛或自建个论坛讨论,同学们想想说说,一个星期一个月都可以,也许会是个别开生面的学习方式。还有也可以针对某次作业比如作文,在网上批改,可以是学生自己修改的前后几稿,可以是教师批改的前后几稿,也可以是拿一篇来大家加以评论。之后,同学们对照一看,自然会有所体会。甚至在网上布臵作业,并且让学生在网上完成和上交。这些是黑板上课堂上所做不到的。在网上寄放“备课本”和“教学资料”。在多媒体教室中可以建网站直接引用自己的网页进行教学,――或制作好了课件,放在网络上,上课时调用,就很方便,其作用就可像一个较大型的教学参考材料存放处
(三)、更新教学观念
以上两方面除了可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方式外,还会带来一个也许更加重要的作用,即教学观念的更新:原来教学也可以是这样的,这样好像也蛮好。其实对许多教师而言,他们并非不知道计算机及网络的重要性和好处,但总觉得那较遥远,似乎用处不大。
而当它们的被运用成为一种每天要用且有效的手段时,就会大大加深教师们对它们的认识,从而真正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如粉笔、教室、讲解、谈心等一样的教学工具、方式,于是不想学也要学,不会也要学会。――我以为它只是一层窗纸而已。让教学多一种模式,到广阔无限的网络中去吧,那里也有我们的学生、讲台和事业。对不懂计算机及网络的学生来说,那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学习的内容都在上面,你不去学也不行。对它们已较熟悉的学生,我们就要更正他们的认识:上网不是为了游戏和聊天;上哪些网站,如何获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习多一种途径,到丰富多彩的网络上去吧,那里有我的老师、作业和将来。
当计算机和网络真正成为我们现代教学的最常用最有用的手段方式时,我们就会逐渐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在组织形式上学习方式上的开放性,思想上内容上的创造性。这必将带着我们的教学走进一个全新的境地,从而开创素质教育及研究性学习的新局面。
二、网络让我们看得更远
教学时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让学生在电脑上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章,作为一节阅读课;欣赏声像教材;当堂参加网上评论;当堂网上作文……――不可以吗?科技的发展实在令人难以预料即使就是不远的将来的事的,――其实人思想观念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呢?网络发展会把我们的教学世界、教学观念带到哪里,实在很预测。随着网络技术的越来越成熟,我们的教育,肯定会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教师也许不会消亡,但他们的功能也肯定会发生一些积极的转变。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网页;课上教师交待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然后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上课方式充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的转变;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网络课最善于解决目前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
另一方面即使网络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也不能用技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因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如:班级课堂秩序的管理;自然科学课程还有很多操作能力的要求(如:解题能力、运算能力、逻辑能力等),仅仅通过这种文字讨论的方式无法实现培养这方面能力的目的。教学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网络教学强调了教学的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如果在网络教学中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能无任何效率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果单纯把课本、作业移入网络,而不去研究上课的方式、上课的主体,那必将导致另一种“人灌转机灌”、“新瓶装老酒”、“走形式、花架子”的变态教学,轻松了教师,累死了学生。提高不了教学的效率、也玷污了网络。
总之,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
2016年5月26日
第二篇:互联网在高中政治常识教学中的作用
互联网在高中政治常识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和信息化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方式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时效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互联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作者试图结合自己的高中《政治常识》教学实践,阐述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政治常识
互联网
网络教学
上海市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诸方面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其中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和信息化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方式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互联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政治常识》教学实践,谈谈网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资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查找、筛选、整合相关资源为学习服务。
如何让学生对政治常识产生兴趣,确实令人颇费心思。在政治常识第一课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教学实践中,网络给了我莫大的帮助。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主要网络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一时间网上出现了一大批典型视频、音频、图片、文章等资源,这些恰恰都是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东西,何不拿来为我所用?
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我国国家政权的网络资源。一上课,由学生上台播放一段《开国大典》的精彩剪辑,这一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前提下,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变得简单又富有成效。当我布置课后作业:读《从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看21世纪的中国》,并将感想以网络留言形式写到个人空间里的时候,学生热情高涨,作业质量当然不错。
二、动态了解时事,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时代感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政治常识》的时代感表现得特别强。为了突出这一特性,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环节:《每周时政评论》。
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将最近一周国内外重大事件做成幻灯片等形式,配上自己的解说词,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展示。这个活动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外,还极大地突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特征,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社会,“政治”就在我们身边。
三、突出、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针对性
如果仅靠表面上的热闹和对多媒体课件的过于依赖,容易喧宾夺主,使教学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还强调针对性。
在讲到《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这一框时,我一直思考如何突出时代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深入分析,针对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找到恰当素材,深化教学内容。网络无疑让难题迎刃而解。
“2008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早了一点,大了一点„„”强烈的认同感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描述当中。
紧接着将大雪带来的灾害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着发生在祖国各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冰冻雨雪灾害,学生的心都收紧。
然后教师将从网络上下载的关于《冰雪突击》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到国家领导人不顾身边工作人员阻拦,执意爬上山高、路滑的山坡慰问抗灾一线的电力员工时,难道还要担心学生对此无话可说、无动于衷吗?难道还要担心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吗?所以很自然地通过简单探究将我国政府建设三大目标引出来。
由于材料的时效性、切近感和较强的针对性,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化教学内容。
四、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网络课充分利用互联网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教学上实施横向与纵向的延伸,使教学不再受教室、围墙等空间的限制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既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技能,又有利于开放教育模式实现。
在上《依法参与民主监督》这节课之前,我布置预习任务:通过网络等手段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及公民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课上学生对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分组讨论并进行课堂交流。课后,通过互联网上的新闻事实进行印证,将自己的感想通过网络留言形式,在我的博客里留言。虽然,这节课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但课前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通过互联网继续查阅、证实相关内容,并通过参加有关讨论、咨询、做习题等,无疑使学习时空极大地延伸、扩展了。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适时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往往使人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说服力,大大优化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所有资料性东西都是教师精心选择后在不同网络中下载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采取链接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从而使学生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报道和文章。由于打破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顺序结构,并且从抽象化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而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在这个知识网上的任何一结点进入学习,通过方便的超级链接,可以随时到达其他站点。网络的畅通无阻为实现“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提供了极大可能。
但是,由于网络课自身的一些缺陷与不足,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将遇到较大的困难与挑战,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将其作为拓展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将它作为知识的源头,使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第三篇: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
初入大学,就教育方式也让我耳目一新,在课堂上老师越来越多的应用了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虽然在高中时略有接触,但那完全不能和大学中的网络教学相比拟。在马克思主义课堂当中,老师也鼓励我们参与到网络教学平台当中,对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但任何实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一、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点
1.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教学当中,一支粉笔,一尺讲台,一块黑板基本构成教师施展个人魅力,开展教学的工具。而多媒体网络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新颖,直观,生动。可以把静态的解释转变为动态的阐述,可以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抓住学生的兴趣。
3.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有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学生就可以借助电脑,遨游在知识海洋里。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和信息来源,多媒体网络学习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自主学习当中,学习者获得成功时可以享受到更大的喜悦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缺点 1.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有待提高
有的老师没有更新观念,加上制作多媒体课件耗时费力,只是简单地把纸质教案变成电子教案,把静态画面搬上屏幕,把多媒体设备当成简单的投影仪来用,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条件,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名不副实。有的则沿用别人现有的课件,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按照预先设计的固有方式讲课,不敢越雷池一步,无法处理突发事件或者学生的反应。有的课件过分注重声音、图象等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课件的内容,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声像等花哨的东西抓住而无法掌握课文的内容。当学生习惯于课件的上课模式以后,声音等外在形式便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最终还是内容。有的课件内容过多,切换过多,过量的信息无助于学生学习,结果只是“欲速则不达”,铺天盖地的信息让学生无法记下,分不清重点、难点,一节课下来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多媒体教学会切断师生的互动
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最自然,最具有亲和力的沟通方式。有的教师只是坐在控制台后,不断操纵鼠标,呈现一张张的幻灯片,成了名副其实的“放映员”,单一的人机对话切断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甚至目光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分散注意力。“教学就是人与人主体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不是我教你学, 而是双方交流;教学效果, 不决定于教, 也不决定于学, 而是教学双方互动的结果。”有的学校实行的是大班教学,上百个学生挤在黑压压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只知道控制电脑,无法走到同学当中去,难以和同学们进行互动和交流。
我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正处在发展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利用好这种学习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四篇:互联网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通过网络了解信息、互通商情、反映情况、抨击时弊的人越来越多,网络文化正日趋成熟。胡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指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动力,因势而用之,受益无限;逆势而拒之,后患无穷。因此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网络信息工作的规律,创新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做好网络信息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网络传媒的特点
近年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工作、经济文化建设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积极的展开。和谐社会是包括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经济和谐和社会和谐等在内的广义的和谐社会。网络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谐的深刻含义在网络上也应有具体体现,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方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吸取知识、了解新闻、发表自我观点、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良好互动平台。
一是受众广泛。近十年,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网络已经在中国形成了覆盖非常广泛的传播渠道。据统计资料,2008 1 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接近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2009年中国网民平均上网时间居世界第一,而且八成以上的网民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超过电视和报刊。结果表明:上网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也成为中国最广泛的传播媒介之一。
二是时效性强。网络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较,其优势体现在更加具有时效性,而这种时效并不是说它就比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信息来得更加及时,而是说因为其信息的互动性,时间的随意性,受众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不会因为错过了电视、广播报道的时间,失去了获得信息的机会。
三是舆论自由突出。与传统媒介不同,信息受众可以在网络上及时反馈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限制,而且这些反馈意见又会做为新的观点被其他人接受或驳斥。如此反复,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巨大平台。
二、利用网络监督为纪检监察工作服务
(一)职能部门有效引导,把握网络舆论监督“双刃剑”。网络监督是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结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间网络反腐的力量。与此同时,人们清楚地看到,一方面,网上不乏低俗之风,不少文章打着监督的旗号,进行诽谤谩骂和人身攻击;另一方面,有些基层部门消极对待网络监督,对其置若罔闻、反应滞后,有些则被网络舆论牵制而丧失主动权,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各 2 级部门以及反腐机构要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至于让它偏离正确的方向。一方面,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这条渠道加以规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监督的进一步突破。
(二)加强“自律”,营造廉政氛围。
1、震慑作用。随着网民的增加和互联网影响的不断增强,腐败分子从掌权者变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给那些已经有腐败行为或意欲腐败的公职人员以强大的威慑,使他们放弃不廉洁的行为和想法。现在不少官员抽高档烟、戴高档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希望周久耕的“落马”,能让他们有所反思。
2、导向作用。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往往正是政府需要改进的关键,领导干部要有心理承受能力,诚心诚意接受网民监督,表扬的当作鼓励,批评的当作鞭策,共同促进工作的开展。
3、监督作用。随着我们国家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个别腐败分子手段越来越隐蔽,难以被人们发现,而互联网却能够通过其巨大的“暴光”作用,将一些人们身边所看到、听到、接触到的社会“阴暗面”和一些令人“反感”、愤怒的事情或人“晒”出来,让大家对其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判,当然,评判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我们的相关领导或部门重视,进而采取严厉的措施和手段对一些群众“愤”之的事件或个人进行惩处。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巨大、3 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加强。
(三)良性互动,促进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
1、搭建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渠道。通过互联网,搭建网站、博客、论坛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并通过设置网民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议题,以及不定期和网民进行网上对话活动,吸引网民自由热烈地参与交互式讨论,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2、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沟通反馈。对网友反映的问题,逐一给予回答,对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与沟通,并把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与网友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理解。对网上造谣、歪曲和攻击性言论进行批驳与澄清,引导事件朝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避免或减少了网上舆论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部门单位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过度炒作,影响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维护社会稳定、理顺网民情绪,在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的同时,充分展示了我国开展反腐倡廉的决心。
3、建立奖惩制度、注重隐私保护。要针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建立新的网上监督保障体系。设立奖惩制度,对于举报属实,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奖励;对于,捏造事实,恶意毁谤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三、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为反腐倡廉建设开辟了新的领域。
网络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也使反腐倡 4 廉网络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要建立多层次反腐倡廉网络架构,将宣传触角伸向各个方面,形成强劲的反腐倡廉文化势头,必须形成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关注度高的反腐倡廉文化体系。
(一)丰富载体,搭建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平台 一是要建立阵地、搭建平台。要不断加强党风廉政网站建设,丰富反腐倡廉网络文化载体,开展网上反腐倡廉宣传。二是要强化队伍、提高素质。把网络引入反腐倡廉文化,是一个拓宽的全新的工作领域,通过电子信息传播,使传统的反腐倡廉文化插上了科技翅膀,增添新的活力。三是要整合资源、形成全力。要整合各部门的反腐倡廉网站,优化网络资源,加强联系沟通,形成抓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让廉政文化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使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在互联网上占有一席之地,开花结果。
(二)创新形式,丰富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内容 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网络反腐倡廉体系是形成良好的反腐倡廉文化氛围的保障。一是要完善廉政网络文化内容。就是在网络文化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大力倡导相关部门尤其是纪检部门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廉政宣传主页和专门的廉政宣传工作网站,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廉政文化合力,实现宣传和教育两者有机和谐统一。二是要创新网络文化形式。把反腐倡廉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网络中表现出来,努力创新,使其获得持久的魅力,在网络中繁荣共久。三是要吸引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各种方 5 式与网民交流和沟通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达到虚拟世界的沟通推动现实工作的效果。
(三)完善制度,夯实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基础 网络文化是柄双刃剑,开放性反腐倡廉网络平台也会给自身带来消极的、不良的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反腐倡廉网络文化体系势在必行。一是信息公开制度。把该公开的信息公开出去,让人民群众了解到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情况,保障他们的知情权,使其积极地参与进来。二是信息反馈制度。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反腐倡廉政策方针和工作动态,同时可通过网络及时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是否被采纳或运用,要及时给予反馈,与群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形成信息反馈制度。三是信息监管制度。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网络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并对工作人员有专门的考核和监督制度,明确从信息收集到处理直到最后的反馈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流程,确保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后期工作有序进行。
(四)强化监督,筑牢反腐倡廉网络文化防线 一是建立健全网络测评预警机制。在网上采取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等形式,每年开展民意调查,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意见和建议,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二是建立健全网络权力制约机制。运用网络手段,强化监督的公开和透明,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威力,从而使权力和职权部门处于群众的监督下,彻底斩断腐败文化的滋生之源。三是建立健全网络权力监督机制。运用网络 6 手段,加强群众监督力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采取网络公示制,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完善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统一有序的廉政投诉网络等。
二0一0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作用不可忽视,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第一,学具的准备和使用要求有序。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即突出了效果也节省了。
第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的主题图包含了大量的实际动手操作内容,而且新的教材教法也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强调学生利用学具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当分数的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时应该怎样比较大小,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相互合作,利用相关学具动手操作,从而得出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于探索的好习惯。教学中教师也应恰当使用教具,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具和学具成为强有力的教学用具。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创设合适情境,使学习变得轻松自然,而且能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牢固的印象。
三、学具使用的时机以及结论的归纳总结
利用学具探究学习,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方法,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第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第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