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感受在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通过学生在感受性的阅读中,认真做到:准确把握感受文本的重心,阶梯推进语言感受的层次,有效选择语言感受的策略等几个方面,深刻地体会到感受教学的作用。【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受 教学主体 作用
感受教学由来已久,追溯历史,它是传统教学中宝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而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受到的刺激主要来自于课文的语言,所产生的反应主要是指一种情感反应,是心灵对语言刺激的一种回应和观照。《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为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儿童是阅读教学的主角,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儿童自己的行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很难落到实处,总会出现偏差:或教师牢牢的掌控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师的“施展才华”中浪费;或不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强行灌输;或过于随意,致使课堂上学生放任自流„„
所以,展开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以学生的感受为主体,将阅读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直接去面对、去阅读、去感受、去体会、去学习语言。然后,利用儿童语文学习的起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素材,按语言发展的规律引领他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知道,感受性阅读教学就是在语言的不断地、大量地冲击之下习得的,要重视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和感受,强调学生自己从语言中产生真实的情感冲动、情感共鸣。所以,更应该让学生去感受,在感受中获得关于语言的鲜明经验,在感受中体验人类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在感受中焕发自己生命的活力。
那么如何使感受性阅读更好地发展儿童语言?下面,我以教学中的部分课文为例,谈谈感受性阅读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准确把握感受文本的重心——“掌声”送出的仅仅是同情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在自己进行准确地解读之后,才能引领学生正确地走入文本,在学生与文本间架起一座桥梁,激起学生的阅读感受。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本成功进行解读,那就无法与学生一起“入乎其中”,无法接近文本,融入文本,体会文本中包含的万千情致。
默默坐在角落里的英子由于自己身体的残疾而变得自卑,或许她认为自己是个被世界遗忘了的孩子!于是,她不曾在阳光下踢过足球,不曾与同学踢过毽子,甚至连放学时也总是等到同学们都走了,自己才悄悄地离开座位。对于一个小女孩而言,这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可怜。我们许多老师在解读《掌声》这篇文章时,头脑中都会浮现出这么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形象。于是,我曾经听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1)学生读全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2)划划找找,哪些句子看出英子很可怜?
(3)呈现句子,研读感受英子的可怜、痛苦与内心的挣扎。(4)想象说话,如果此时你就是英子,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5)文字资料和课件出示海伦•凯勒、汶川地震伤残群众等残疾人,说说感受。(6)把掌声送给英子,我们都是她的好朋友。
于是,一节课中回荡的是哀戚的音乐和凄凉的气氛,营造出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凄风苦雨,英子那可怜、痛苦的形象深植于学生的内心。学生们沉浸在英子痛苦的世界中难以自拔,把英子内心的痛苦放大了岂止一百倍。听课教师和学生都很感动,但是,细回想,这位教师对文本的定位取向是否出现了偏差,这掌声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每次都一样吗?本文仅仅只是要学生去同情英子吗?我们是要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而另一位老师的设计简练清晰: 初读全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1)读全文,划划找找,“掌声”在文章响起了几次?(2)联系上下文,找一找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响起的?
(3)这掌声中,我们放佛听见了同学们在说。
(4)课件出示一些残疾人的例子,你愿意把掌声送给谁,你要对他说什么?你曾经收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心情怎么样? 两位老师的设计有些相似,但是文本的重心却不一样。第一位教师更关注“英子”这个主人公,设计虽精致,却只是表面的一层,切入不了文本的基点。阅读就是对话、就是理解、就是与阅读对象的思维碰撞和交流,当我们的教学设计发生了指向性的偏差时,这个阅读的过程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而第二位教师的设计更关注“掌声”,以掌声切入,以掌声收尾,条理清楚,重点明确,中心突出,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鼓励,正确地选择文本的重心,一开始就确定整个文本的基调,这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阶梯推进语言感受的层次——周总理办公室的摆设极其简单 叶圣陶曾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像嚼口香糖那样反复品味词句,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语义,按儿童语言感受的特点慢慢地把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品出个中情味和意蕴。这个过程形同梯阶,回旋往复,层层推进,一次次撞击学生的心灵,一次次迸发出更为强烈的体验与共鸣。
在听马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中:“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他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层:他的主人可能是谁?这里曾经有过哪些摆设?现在呢?(如此而已)第二层:“极其简单”到底有多简单? 第三层:这里应该有些什么摆设?
第四层:现在呢?你说极其简单,简单吗?简单的是陈设,不简单的是? 首先通过这“高达的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有过些什么?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通过资料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这宫殿曾经多么富丽堂皇,装饰品多么价值连城。接着回读课文,学生读出了“极其简单”,一个总理的办公室怎么能如此简单呢?“这里还应该有哪些摆设?”无论怎样的摆设都是理所应当的啊。可是这儿却“极其简单”!通过这巧妙的阶梯式的教学设计,抓住几个关键性词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上教师的几次追问,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层层深入,周总理那艰苦朴素、忧国忧民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从字里行间植入了学生的心房。
我们的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受一般从语言的形式开始,从形式感知内容,从内容通达情感。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促使他们只能先粗浅地认识这一段文字,而马老师的设计先带领他们解读句中的词语,再解读文字背后的讯息,进而感受语言所表现的情感。这么一个阶梯式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性,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神是灵动的,随着情感变化闪现着不同的光芒。情在读中感,理在读中悟。就在这咀嚼词句和想象说话中,孩子们走进了中南海,走到了轻轻咳嗽着的周总理的身边。
三、有效选择语言感受的策略——“风光”“人情”之美在词句间流淌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1)在语义矛盾中感受。
“矛盾冲突”的价值,首先要从文本的意义角度来考虑。老师设置的“冲突”应该利于“文本的意义”的揭示。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句话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这样,文本中隐藏的矛盾冲突转化为情境性的画面,从而丰富情感与启迪智慧,而矛盾与冲突就是这个情景性画面的核心。(2)在语义比较中感受
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比照词语和句子的差异引导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比如:“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我引导学生比较“飞”与“奔”、“跑”、“赶”、“冲”、“涌”„„通过带到句子中比较,发现“冲”不好,这是欢迎,不是打仗;“涌”一般是描写水的,这是在草原上,不合适。“飞”不但写出了速度快,而且好像还表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很明显,学生对“飞”最初只是意义上的理解,通过比较、对照,就能够感受到作者浓缩在一个“飞”字上的情感,和这个“飞”字所传达出来的无限的韵味,这就是真正的语言感受。语文课正是要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会语言的运用”。(3)在感情朗读中感受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然而,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我们切实地引导。我们让学生阅读时,可以先用以情传情的范读或者运用多媒体,激发朗读兴趣,接着是入情入境的个人或小组朗读,再用以情煽情的引读,最后是以情激情的配乐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必须在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朗读,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4)在随文练笔中感受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美妙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儿、草原写活了,写出了草原那隽秀的景色。我引领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用“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进行随文练笔。学生用海上的白帆、夜空中的星辰等进行比喻,更为深切地体会到了草原之美。
客观地说,感受性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沃土,我们不但要关注儿童的感受,还应该珍视儿童的阅读感受。但是,感受性阅读仅仅是儿童阅读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也不是万能的,必须要和整个阅读教学有机地联系和整合,要符合儿童语言发展和语文教育的规律,这样最终才能让儿童的感受在课堂中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语文新天地》。
第二篇: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作用不可忽视,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第一,学具的准备和使用要求有序。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即突出了效果也节省了。
第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的主题图包含了大量的实际动手操作内容,而且新的教材教法也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强调学生利用学具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当分数的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时应该怎样比较大小,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相互合作,利用相关学具动手操作,从而得出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于探索的好习惯。教学中教师也应恰当使用教具,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具和学具成为强有力的教学用具。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创设合适情境,使学习变得轻松自然,而且能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牢固的印象。
三、学具使用的时机以及结论的归纳总结
利用学具探究学习,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方法,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第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第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篇:师德在教学中的作用
师德在教学中的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质量的提高,靠的是广大教师。学校一切工作紧紧围绕着以育人为本。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教师,责任是多么重大。
一、爱岗敬业——对教师工作的根本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其次要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教育学生,赏识每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能成才,使他们在老师的爱心呵护下健康地成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学习与修养,开拓进取——教师工作的动力源泉。
1.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理论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服务奉献、”为重点。长期坚持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注重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提高业务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然要求,在“探索、实践、反思、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钻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给自己增加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的面对学生。
三、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好教学工作。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 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 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那么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以人的本身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热爱学生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的优秀教师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他才能教育学生。”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不区别 对待每一个。对待每个学生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一个好老师受同学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宝,也许就是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情况。
四、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进入新世纪,当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的同时,教师所面临的 一些老问题变成了新问题,而更多的新问题会层出不穷,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会对金钱至上的物质横流社会,教师要能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冷静平常心。教师要以志存高远,洁身守志,为人师表,这正是教师这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做一个好教师崇高的师德是第一位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的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的体现,是一种行动的指南!其实,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身修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社会负责,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力争人人成才,教好每一名学生,用实际行动向优秀教师学习,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感、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无愧于家长和社会,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第四篇:“赏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赏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刘庙学校许纯
在教育教学中“赏识”很重要: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下面是它在我的一位同事的教学中产生的作用、出现的奇迹。
2011年七年级一班有个名叫李琦的男学生。他头脑聪明却调皮好动,经常欺负同学;在班内没有朋友,只好跟低年级的同学交朋友;他有上进心却极贪玩,经常不写作业,忘带书。总之,他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又颇为头疼的问题儿童。有时他在我的政治课上还能够主动举手发言,但更多时候,他都是随意歪着身子,吊儿郎当,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其它同学回答问题时他就不屑一顾地说:“这些我都会!”齐读课文时他要么扯着嗓子喊,要么干脆不读。上课捣乱挨批评时他总是显出无所谓的神情。
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在他貌似无所谓的表像下面隐藏着一颗极强的自尊心。他上课故意捣乱、读书高声喊其实是渴望能引起老师的关注;不读书只是想证明他已经学会了;挨批评时他那副不服气的样子,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伤害,心里难过;由于经常挨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看不起他,这同样也伤到了他的自尊心;为了满足自尊心,他欺负同学,妄图以暴力强迫别人重视他,看得出他骨子里有股“大男子主义”的观念。同时我又及时跟他的家长沟通,了解到,他小的时候是因父母没有孩子,而是抱养来的。他头脑聪明灵光,亲戚长辈都
对他宠爱有加,为此父母深感自豪,更是对他百依百顺,从小就在一片夸赞声中长大,这使他极要面子,虚荣心又强,渴望别人的夸奖和尊重;他爸爸外出打工,妈妈又特别溺爱他,一切都随便他。这对他来说真所谓是百分之百的自由。由于家庭教育有误,一味地放纵他,溺爱他,从来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习惯,结果导致他自控能力差,坐不住,玩起来就没完没了,时常把学习和作业丢到脑后;自理能力差,书包经常乱七八糟的,找不着课本和作业,上课时经常拿其它学生的书,本子和笔,其它学生也不敢说。就这样养成了无拘无束,什么都不怕的性格,也变成了班里的“小霸王”。认识到他的问题根源,我突然觉得这个孩子是那么可爱又可怜。早期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家庭情况的现状导致了他今天的问题。如果我没了解情况就去一味地苛责他,惩罚他,岂不是把他往泥潭深处推吗?而我要做的是思考怎样能够使还处于泥潭边缘的时候拉他一把,把他拉回正常孩子的圈子。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疏导教育他。
一、给予尊重,帮他找回自信。
杜威说过:“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他进步,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恰当时机给予表扬是关键。
考虑到他极要面子,严厉的批评会令他更淘气,更叛逆,倒不如给他一个简单的任务,使他体验到受重视的愉悦,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冠以他一个光荣的称号,帮助他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和重视;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及时发现他的优点,在班级内表扬,从而帮助他重拾自信,重获上进的动力。别看他经常在同学面前讲大话,夸海口,貌似自信、其实他心虚,他知道自己是很渴望别人的称赞,得不到,只有自己夸自己了。至于他的毛病,我则可以私下跟他沟通,帮助他一步一步地改。于是利用课间时间我找到他,请他帮我办一件事,他根本没问是什么事就欣然答应了。我说:你能不能每次政治课前来办公室帮我抱作业本啊?他眼睛一亮,高兴地直点头。政治课到了,他果然及时地来帮我抱本子,甚至还主动帮我发下去。我由衷地夸道“你真聪明!”然后我又向全班同学宣布了李琦的这个光荣的任务,并称他是我的小助手,当然还不忘表扬他任务完成得不错。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我发现他变得进步多了,似乎也懂事了许多,课堂也能努力地控制自己了。看来他是很珍惜这份光荣任务的。以后每次政治课前他都记得来抱本子,还依然把本子发下去。有的时候还专程过来向我打小报告,谁谁没带书,谁谁作业没完成,我点点头,不忘提醒他也要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我上课前就要查。他哦了一声,赶紧去补。等我查作业的时候他果然已经工工整整地写好了,信心十足地等我查了呢!我表扬他作业进步,他的兴奋洋溢在脸上。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法国教育家鲁索也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的多。”李琦的表现验证了这些名言。
二、赞赏他的点滴,培养他的积极主动性。
由于贪玩、自控能力差,他经常不背问答题。有时被我点名留下,他总是悄悄溜走。这天他和另外几位同学的问答题没背好,我没记他的名字。他放学时异常高兴,兴冲冲地把其他几个人的书包送我这来,让我把他们的书包扣下,他们就不会溜掉了。我笑了,让他把书包送回去,然后问:“你的问答题背好了没?”他做出招牌动作:不好意思地手摸头,鼓着腮帮,难为情地说:“还有两个不熟。”我笑着说:“不熟没关系,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认为你那聪明的小脑袋一定能行”。他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考虑到他是来帮老师出主意的,我得想个办法既使他有了面子,又能留下来背问答题。对,好主意!“你去把他们三个没背好的问题领过来,作为小队长组织他们背。”他好快活地把那三个人都领来了,带着他们在我面前背。他很聪明,每个问题都是他先背出来,有的是自己的语言,于是我不断地或用手势或用眼神或直接用语言表扬他。他背完了,我要他当小老师检查他的队员背。他居然能用很多的点子教他们背,效果很不错。我诧异于他的表现,平时一提背问答题,就开溜的孩子现在居然还能当小老师带别人背,俨然是老师能干的小助手。以后的背诵任务我经常采取这样的办法,一直很有效,既督促他背问答题了,又满足了他想当干部的愿望,激发了他的积极主动性。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各种不同的需要。”
在看魏书生的作品时,感觉魏老师很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教学生。现在尝试着这样做,居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给他赏识性的评价,激发他的创造性。
由于来自父母的娇惯和放纵,使他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他能专心听上五分钟的课,积极地举手要求发言,如果老师立即请他发言,那么他会无比的喜悦,甚至炫耀似地扫视左右,听课时间也会延长;可是如果老师请的不是他,他会立刻泄气,开始左动右晃,做小动作,甚至捣乱他人,理由是“我举手你都不叫我!”“这些我都会了!”老师没叫他发言,他就自暴自弃,干脆不听课了。即使本小组内有同学不守纪律导致小组扣分他也会受到刺激,嘴巴还会嘀咕:反正不能得星了——意思是破罐子破摔,使劲玩吧;每次选表现突出的学生或是小组长时他会做出不在乎的样子说:反正不会选我的!其实他心底是很渴望老师的关注,只是以不同的行为和语言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当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重视时他心里就会有种失落感。知道了他的这个性格特征,课堂上我会时刻关注着他,一旦他举手了,我会优先请他发言,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得到赞赏的他,答案往往很新颖,由开始的死记硬背到后来自我语言的描述和表达,都有创新意识。对此,我在班里赞赏他是将来的演说家。从镜像性心理学理论可知,他是因为不能及时从老师的评价中看到自身行为的优劣,便失去上进的方向和动力。他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关注和评价。得到了发言机会或加了颗星,他的虚荣心就会得到满足,得到自我肯定,否则便失去了动力,迷茫不前。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现在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能够与同学和睦地相处;重新找回了自信,老远看到老师就主动打招呼;学习变得努力了,成绩也提高了很多,由过去的不及格进步到现在80多分了。看到他的进步,我庆幸自己没被他的那些淘气的表像蒙住眼睛,没对他失去信心和希望。其实每位教师只要能透过孩子糟糕的表现发现问题的本质,而对症下药,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斯普朗哥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类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
由此我认为对于一个这样的学生,老师不能死盯着他的缺点,而是要努力找到这个孩子的闪光点,给予由衷的表扬,赏识他的优点,哪怕是点滴的赞赏,都会给他带来希望、鼓舞的力量和追求的方向。“赏识”使学生有了如此大的改变,同时也使我获得了快乐和对教学深深的热爱,更使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第五篇:浅谈ppt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ppt在教学中的作用
PPT应用的优点
1、制作容易、资源共享
PPT文件的制作很简单,已形成了固定的操作模式,背景已形成了模板,还可以变化改造,将需要的文字与图片粘贴上去即可,其他一切都有计算机来自动完成。随着各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过去的小班课受教师资源限制已无法适应,现在经常是百余人的班,还有更多人的班,教师举目望去,黑压压的一大片,不利用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显然无法开展教学活动。
2、形式多样、变化灵活
PPT文件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其大小、位置、色彩、动态、音效都可以选择,还配备了图表功能,便于数据分析及直观的表达;还可以备注、隐藏某些注解;也可以采取超链接方式,连接所需的补充资料,补充资料还不受限制,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视等等。
3、界面丰富、并可互动
目前,网页设计的软件是各种各样、绘图软件层出不穷,Dreamwear;Coredrawn;Flash的“三剑客”等等,使得教学软件界面非常人性化,可亲可爱,视觉效果和谐,再利用网络技术、视频手段可以实现远程教育,还可以师生互动,共同适时探讨问题,真可谓天涯若比邻。
4、信息量大、修改自如
教师备课内容必须适时更新,不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PPT文件可以随时修改、补充、完善,教师备课内容版本也可随时升级。PPT文件利用它的信息传播快、内容含量多的优势,能适应现代教学所需。
PPT应用的欠缺
PPT文件毕竟是一工具,而不能代替老师的作用,我们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教学手段,忽视讲课技术,欠缺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变过去的照本宣科成现在的照机宣科,课前少备课甚至不备课,连文字都不愿输入修改,直接扫描,上课时照着屏幕念文字,有的老师甚至快不会写粉笔字了。
PPT课件应充分体现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探索制作技巧,制作出更多图文并茂、形声俱佳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努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技术与手段再高明,都必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实现,PPT虽好但它只是工具,教师们应善于使用工具,同时也应该合理使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