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丰县李庄小学五年级龚仁莲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奇特民族;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5月25号第一节 授课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跟随着季羡林先生,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在课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生答(“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出示课件)(生齐读)
二、品读学文
1.听读课文,体悟风情。
过渡:看到“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是什么让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下面请同学们边大声朗读课文,边用横线画出体现奇丽景色的句子,(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2.感受“奇丽的景色!”
学生汇报交流(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师及时评价)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
在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词来表现了景色的“丽”?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课件)
引导生联系课件体会两个成语的意思。那么景色“奇”又表现在哪里?(“任何”“家家户户”表现“奇”)
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生答
师评价:想象得太丰富了,谈出了你此时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结: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示课件6)
①: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应接不暇”呢?(花)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是什么?(无边无际)
②: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d、指导朗读
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想)
指名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奇丽景色的句子。)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我的心情非常高兴。我的心情很愉悦,神清气爽。我的心情比较舒畅。)师: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生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师:多么美的异国风光,此刻,大家想到德国旅游吗?(想)3.体会“民族的奇特”
过渡:刚刚我们通过交流,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从哪里能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生汇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
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出示课件)
师:和我们中国对照一下,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吃惊、奇怪、不理解)
好,也就是这让你感受到民族非常奇特。当时的作者很吃惊,很不理解。他们民族的奇特让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把花养在窗子外面,是不是不喜欢花呢?
(不是,他们很喜欢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而且把最美的花放在窗外,让别人去观赏。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
师:养花给别人看,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呢?(不是)
那么,从哪看出来呢?从课文第一段找。(“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噢,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我们河曲县的居民把花养在屋子里。)
谁家养花?请举手。
那么,我们养花的目的是什么?
(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美化环境。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净化空气。
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给家人带来美的享受。)
师: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先生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生自由练习朗读)
自己养花却让别人看,你说奇特吗?(奇特。)
还从哪看出这个民族的奇特?a,从“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里读明白了,他们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而自己看花的脊梁,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b,也能从“多次”“曾问过”这两个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师: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们很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几句话看出的。)(出示课件8)
小结: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留学的季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师:那么,此时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你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值得人深思。)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师: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我从第二自然段作者曾问过女房东,这样养花是为了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再联系下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指名生说。
师评价:这就叫会读书。谈得多深刻啊!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却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课件9)生齐读句子。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赞美、敬佩、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
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街道上的这种美是谁让你们享受到的?
(德国的居民们,德国这个民族让我们享受到的。)
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的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会的)
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课件出示)美丽到底指什么?(“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也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但是在这一段里提出有关“梦”的疑问,(课件出示)现在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生:(a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
b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c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家家户户都养花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奇特 养在临街的窗外
花朵朝外开
每一家都这样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主题是“异国风情”,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要学习作者描写景物、风情特点的方法,要注意积累优美语言;要多方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被奉为中国“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季老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抒发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最后讲述四五十年后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在介绍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体验美好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教材选编本文,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边读边想画面,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这篇课文关于养花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但是,对于德国,尤其是德国人养花的情景,学生知之甚少,而且,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不过,我认为,这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我就依据学生的阅读认知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坚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和相关资料以及自身体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风情,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及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比照参读,了解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
2、多媒体创设情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想象“花的海洋”画面,感悟德国奇丽的风景。
3、小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明了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情感价值目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因此,我注重对教材课文本身的解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巧妙借用多媒体的直观展示,联系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从不同层面进行比照,从而帮助学生领略德国奇丽的风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示季羡林相关文字资料,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把握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整个设计,坚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注重以生为本,张扬个性。整合分析: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花是美的,德国街景是美的,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是美的,而季老的文字,更是美的。可以说,整堂课,就是美的教学。所以,我首先就想到,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唯美的意境。因此,从背景图的设定,到音乐的设置;从课件图片的遴选,到文字的处理;从课件内容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预设,我都力求完美。
多媒体课件,不仅为整堂课的教学铺垫一种唯美的意境,更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得力帮手。
1、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2、借用课件进行多方面比照,了解德国人养花的方式,体会德国民俗的奇特。
3、多媒体直观展示花的图片,丰富学生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重点词句的品读。
4、播放德国风光视频,加深学生对德国“花的海洋”这一奇丽街景的认识。
5、利用网络资源,精选季老相关文字,补充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6、推荐相关网站,激励学生拓展阅读。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风情。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教学方式:比照参读,想象悟情,探究明理。教学准备:
1、盆花。
2、CAI课件(含德国风光视频)
3、学生课前上网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评价反馈
(一)现场调查导入新课
1、现场调查,创设情境。你家里养花吗?养不养
你家里的花养在哪里?客厅阳台
花的正面朝着哪里?朝着屋里冲着屋外
2、对比设疑,引入新课
我们中国人养花,大多是养在屋里,主要是让自己看,只让鲜花的美丽绽放于自己的眼球。而德国人养花却迥然不同,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起去德国的哥廷根,看看他们是怎么养花的。
学生参与调查,交流中国人养花的情景。
我们中国人养花,大多是在自家阳台,大多把花的正面对着自己,方便自己欣赏。学生欣赏中国人养在阳台上的花,并自由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中国人养在阳台上的鲜花。
现场调查,激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明了中国人养花的方式。欣赏课件中美丽的图片,学生兴趣更浓,初步感受了花之美。对比谈话,设置悬疑,为下文学习酝酿情绪,铺垫问题。
(二)比照养花体会奇特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德国人是怎么养花的?
2、我们来看一看,德国人养在阳台上的花究竟是怎么摆放的?
3、是呀,季老显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4、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汇报: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学生观看。
学生简单汇报自己看后的感受:德国人真是奇怪,自己养花就是为了欣赏花的漂亮,怎么却把正面冲着大街呢?
学生回答: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课件出示相关语段。
课件出示中、德阳台养花比照图。课件出示: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生直接从文本中找出了德国人养花的句子。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对比展示,学生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从而迅速把握住了德国奇特的民俗风情,体会到了季老那由衷的感叹: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比照看花感悟奇丽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德国人这样养花,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是什么?
2、引导汇报交流:(1)自己看到的花 A、引导学生汇报。
B、引导学生理解“脊梁”。一说“脊梁”的本意。
二说“脊梁”在文中的意思。指导朗读。
C、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养的花,自己只看花朵背面的枝干、叶子,多奇怪啊!可当“我”问起女房东时,她是怎么说的? 引导理解“莞尔一笑”。
指导学生读好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那种淡定、优雅的感觉。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学生汇报交流:
自己看到的花: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一名学生说“脊梁”的意思。一名学生指着同学脊背补充说明。
另一名学生对着盆花实物说出花的脊梁。
学生观看课件,交流:花的脊梁,就是指花朵背面的枝干和叶子。学生感情朗读这句话。学生回答: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学生交流对“莞尔一笑”的理解:女房东把这当做了极其平常的事,当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且知道这样做的好处,所以笑了。学生感情朗读。
课件相机出示语句,方便学生研读。
课件对比展示花朵的正面、脊梁,两相比照,让学生明了什么是花的“脊梁”。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研读,也是从另一个层面补充理解了德国人的奇特。
通过课件对比展示,学生直接感受到,花朵的正面才是最美丽的,最值得欣赏的;花朵的脊梁不过是些枝枝叶叶,不值一看。从而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好奇:既然这样,那德国人干嘛还要这样摆着呢?他们究竟是为什么?
拿我们的惊奇和她的“莞尔一笑”对比,学生明白了,德国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花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更加深了对德国奇特民俗风情的认识,也初步感受到了德国人“我为人人”的高尚情怀。
(三)比照看花感悟奇丽(2)别人看到的花 A、引导学生汇报。
自己养的花,自己只看到脊梁,那别人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呢? B、引导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a指名说词语意思。
b(用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我们来看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到底是怎样的情景。c 你从这两个词里,看出了花怎么样?你还可以用什么词来表示? C、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哥廷根的街头,一起来感受季老文字中的画面吧。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汇报交流: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学生回答:花团锦簇是形容五色缤纷、十分华丽。姹紫嫣红是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学生观察图片。指一名学生说:“花团锦簇”说明花特别多,姿态特别美。“姹紫嫣红”说明花颜色特别丰富,特别鲜艳。另一名学生说:“花团锦簇”还可以说“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繁花似锦”。“姹紫嫣红”还可以说“五颜六色”、“万紫千红”、“五彩缤纷”。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这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课件出示花的图片。课件出示词语: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 繁花似锦 五颜六色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课件出示:走在街头,我仿佛看到了,闻到了,听到了,我觉着。
利用课件直接出示重点句,便于学生对比品读,感受自己看到的花和别人看到的花的情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语句,有效把握“奇丽”这一重点。
课件出示图片,把抽象的词义变为直观的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花之美。由抽象(说词义)到直观(看图片),再从直观到抽象(说词语),螺旋上升式地理解,既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又有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更为后面的想象说话奠定了基础。
(三)比照看花感悟奇丽 合作探究理解含义
同学们,你从季老的文字里,看到了什么美景?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D、总结欣赏。
所以,作者也情不自禁地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还是让我们随着镜头,一起切身感受一下大家眼中这奇丽的花景吧!(3)、比照欣赏。
欣赏了德国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有没有想到过我们中国呢?
因此,我们不由得更加感叹:德国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生汇报交流:
我仿佛看到了杜鹃、月季、兰花等各个品种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颜六色,漂亮极了。这些花儿挤挤挨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在和路上的行人打招呼呢!蜜蜂蝴蝶也情不自禁地在花丛中跳起舞来。耳畔不停传来游人惊讶的赞叹:“太美了!”阵阵花香随着微风扑鼻而来,清新、芳香,沁人心脾。我心里觉得舒服极了,真是心旷神怡啊!学生感情朗读这段话。
学生感情朗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学生欣赏。学生回答。
齐读:多么奇特的民族!
课件播放音乐。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课件播放德国街头花景视频。课件出示:
在德国,自己在家里看到的是,别人在街上看到的是。在中国,自己在家里看到的是,别人在街上看到的是。
运用多媒体巧妙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根据文本想象画面,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把文字变为画面,再化为感情朗读,层层深入促理解,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观看风光视频,让学生有了更加真实的美丽享受,进一步内化对“奇丽”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再次对比,中、德看花情景一目了然,情感天平便理所当然地倾向德国,为下面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打下基础。
(四)合作探究理解含义
1、自读课文,启发思考。当我们感叹德国风光的美丽,德国民俗的奇特时,你又在思考什么呢?请默读课文后半部分,看看季老在思考什么,画出那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将自己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旁边。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交流,力求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全班交流,理解含义。
(1)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A、联系上文理解。在文中,“人人为我”指的是什么?“我为人人”又指的什么? B、理清两者关系。
你能用关联词说说“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的关系吗? C、联系生活理解。
你能用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来说说对这话的理解吗? D、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批注。学生组内合作探究重点语句的含义。
学生交流:我从文中这句话看出,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这是“我为人人”,别人种的花都朝外,我能看到所有人的花,这是“人人为我”。学生汇报: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学生交流:
打扫卫生责任区; 班级轮流值日; „„
学生感情朗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课件出示语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课件出示语句: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课件出示图片。
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做基础,学生的自读感悟便有了内容,有了深度。学生的理解不是空谈,它来源于文本,植根于生活。课件在这里就是把文本、生活联系起来,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
(四)合作探究理解含义
(2)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学生汇报时相机点拨,并适时用课件出示季老相关文字资料。汇报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3)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A、理解“思乡”
相机出示季老相关文字,引导学生结合这些文字来理解季老的思想之情。B、想象梦境。现在,“我”梦到的又会是什么呢? C、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汇报:
A、美丽的花朵没有变。B、美丽的环境没有变。C、美丽的心灵没有变。学生感情朗读句子。学生交流:
作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特别思念自己的祖国„„ 季老会梦到祖国家家户户门前也开满鲜花„„ 学生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课件出示: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重返哥廷根》)课件出示: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课件出示:烽火连年,家书亿金„„做梦就梦到祖国的花生米。(《重返哥廷根》)
四五十年前和现在对比,凸显美丽依旧,“我为人人”依旧。
课件出示季老《重返哥廷根》中的相关文字,充实了教材文本内容,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深层理解,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前后对比,思乡之情未减,思乡之梦已变。
(五)拓展升华由物及人
1、启发学生思考。
在这些文字里,我们游览了美丽的哥廷根;在这些文字里,我们认识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德国人,在这些文字里,你是否更加了解了季羡林?
2、引导学生交流。(1)从文笔看写作。(2)从内容看人品。
3、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思考。学生交流:
季老用简练的语句,清新的文笔,描述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民俗,在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汇报:季老就是“我为人人”的一个人!
课件播放《感动中国》颁奖视频。课件出示:《重返哥廷根》、《留德十年》、《德国印象》。这里的拓展,就是把文章凝聚成精炼的语文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实践。
真实感人的视频,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加深了对季老的认识,深化了对“我为人人”的理解。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励学生拓展阅读,让知识从课本走向名著,让学习从课堂走向课外。
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课文内容转化为多媒体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便学生合作探究。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课件的作用彰显无遗。
一、利用课件直观展示,创设了美丽舒心的教学情境。
美轮美奂的鲜花图,直观形象的风光视频,轻柔舒缓的音乐,制作精美的课件,为课堂创设了美丽、舒心的教学情境。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都获得了美的享受。
二、利用课件多方比照,感受了奇丽奇特的风光民俗。
课件能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民族的事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照,迅速得到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深层思考。教学时,我通过课件,引导学生从养花方式、花的正面脊梁、看花态度、自己别人看到的花等几个方面进行比照,紧紧围绕“多么奇丽的风景!多么奇特的民族!”中心句进行研读,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利用课件丰富文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
课前,我组织学生上网搜索有关季羡林的资料,自己也阅读了大量相关文字,从而节选出和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语段,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就丰富了文本内容,强化了学生认识,有效地促使学生真正把握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利用课件拓展资源,激励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课件的辅助下,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获得了美的感受,升华了“我为人人”的情感体验,我因势利导,介绍了季老的相关书籍,也出示了阅读季老文章的相关网站链接,鼓励学生网上阅读。也就是说,课堂并没有因为下课而停止,而是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课外。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里,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风光视频效果欠佳。关于德国街头风景的视频从网上搜索的,画面不是特别清晰。学生对于德国奇丽风景的直接感受就大打折扣,没有达到预期那完美的效果。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略多。教学时,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因此,很多同学都争相发言,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见解。这样下来,就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拖堂几分钟。
总的说来,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学生乐学语文,会学语文,也逐渐学好了语文。指导老师:黄志雄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邓坊小学
周华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地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学生齐读课题。
2、师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二、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几次来到德国,让作者感到吃惊的语句?
2、学习第二自然段。师:出示课件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师:同学们觉得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里为什么让作者感到吃惊呢? 学生找、回答
是的,从这三个都字足以看出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让我们都会感到吃惊。
(2)、师:我们班上有多少人养花?
(3)、这样能讲家家户户吗?那家家户户是什么意思?
(4)、你家的花养在那里(举手家里养花的同学)?而德国人呢(让生答)?
(5)、德国人养花与我们中国人有什么不一样呢(师生对比读,师读中国,生读德国)? 板书:花奇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师:出示课件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应接不暇。”(1)、师:这段话到底美在哪里呢?同学们圈出关键字词。学习“任何、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词语。师板书:花团锦簇(师写生也写)、请学生写姹紫嫣红
(2)、师:说明这里的花非常多、非常美,看了楼上的还想看…… 板书:花多、花美
(3)、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下这些美丽的花(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比喻句(4)、解释山阴道
(5)、这么美的街道,我们同学们想不想去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德国街上逛逛吧!师:出示视频 此时此刻,你在哪里?
(6)让作者感到吃惊的仅仅是德国的花奇、花多、花美吗? “每一家都是这样……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7)、生读语句
(8)、体会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解题: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当作者第二次来到德国时,作者看到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他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1)、解释“又”
(2)、师:四五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还是那样养花,四五十年也就是讲半个世纪得德国依然像几十年前那样,不是一年两年,我们可以断言德国人将一直这样把花养下去…… 板书:人更美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作者第二次来到德国说了这样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什么没有改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1、写话练习
2、布置作业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教学重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昨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就是——出示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师板书
二、品读学文
1、师:正是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的吸引着季老先生。下面让我们跟随老先生先去欣赏德国的奇丽景色,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德国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几次。
2、指名反馈,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师:(1)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花美?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2)看到这两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指名回答。
(3)多美的景象!(出示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就可以称之为___,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_____(4)A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一两个吗?(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B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出示课件(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娇艳欲滴),(5)读的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美美地读读课文。
(6)师:请同学们再静静地看着这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除了写花的美之外,还写了花的——(多)你从哪儿感受到的?(花多)
(1)“花的海洋”花像海洋,能不多吗?
(2)“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示图片)
(3)“任何一条街”(是啊,不是一条街而是任何一条街每一条街都有这样美的花,真多呀!)
出示课件,师引读: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还是—— 走过每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同样是——
(4)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紧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去观赏这奇丽的花景,好不好?(一边播放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画面,一边创设情境:现在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5)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喜悦,心情舒畅)带着这种情感,一起读这段话。(出示课件)3、体会“民族的奇特”。
师:刚刚我们通过交流,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到民族的奇特?(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出示课件)
师: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在自己屋里看到的是什么?(花的脊梁。)理解“脊梁(花叶、花茎。)
联系养花实际,谈谈养花目的
(为了好看/为了净化空气„„是啊,咱们养花是为了看美丽的花朵)
(2)德国人为什么要看花的脊梁呢?如果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3)你还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民族的奇特?(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几句话看出的。)(出示课件)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释的是哪四个字?(我为人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解释的又是那四个字?(人人为我)师板书
师: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首先要为别人着想,如果大家都是为别人着想,反过来,别人也会为我们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这样的例子。学生交流:如我们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内的卫生,每人拿出课外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等。
5、朗读升华:
师:正是这样一种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生接读第2自然段部分文字,课件出示。)
师:正是这样奇特的民族,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生接读第3自然段写景的部分,课件出示。)6、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导语: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会。)师: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多年的土地,故地重游,他发现许多事物都不变了,但依然没有改变的是美丽。他感慨万千——(出示句子,齐读。)
⑵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美丽到底指什么? ①同桌交流。②指名汇报。
(美丽除了指美丽的花,也许作者还指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师: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齐读)
但是在这一段里提出有关“梦”的疑问,(课件出示)现在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生:(a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
b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c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三、总结升华
师:德国不仅花美,人更美。感谢我们的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把我们带到了德国,让我们看到了——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让我们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道理。
四、课后作业
1、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德国印象》。
2、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思路】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
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寻找“美丽”
1、由课题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话,板书:
3、激趣:
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感悟“美丽”
1、阅读,与文本对话: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你觉得美丽的语句。
2、交流,与同桌对话:
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
(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3、词语质疑:
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
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4、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⑴ 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⑵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 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品读,与作者对话:
指名读句子,汇报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如下:
⑴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① 关键词:
脊梁。
② 角色迁移体验:
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⑵ “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关键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
② 创设情境想象:
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
⑶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 关键词:
人人为我。
② 句式变换对比:
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作者从中品味到什么?
6、感悟,与美丽对话:
⑴ 联系感悟: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生活有没有类似体会?请谈一谈。
⑵ 延伸阅读拓展: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卞之琳《断章》
诗中的“风景”与文中的“花”有什么联系?
三、情感共鸣,内化“美丽”
1、再读对话,情感共鸣:
指名朗读课文结尾一段,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两句,激发情感共鸣。
2、随文练笔,内化情感:
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
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3、结语: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