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幕遮》学案
《苏幕遮》学案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这首词本身不难理解,上片写景,下片因触景而生发的思乡之情,所以我打算把重难点放在词的手法的鉴赏上:因为景情关系在高考中多次出现,“五月渔郎相忆否?”这一句对面落笔的手法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几乎不知道这个概念。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景情关系和对面落笔的知识,通过当堂检测检查学生对手法的掌握情况,通过规律总结强化答题思路。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时】一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
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学生完成)
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鉴赏手法(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提升)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
【教师拓展】触景生情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路小结:
(一)答题步骤:先答出手法(触景生情),然后具体分析诗句如何体现(触景生情)手法,最后指出用了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二)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诗人见到了()景物,引发了诗人()的感情,使诗人感情抒发得更。
2、“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此句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从对面落笔,询问友人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
【教师拓展】所谓“对面落笔”(又称“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法”。它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委婉含蓄地抒发对对方的真挚感情。
“对面落笔”常见的类型:
(一)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二)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六、堂小结(教师)
词的上片主要描绘风荷的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以风荷贯穿全文,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通过触景生情和对面落笔,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七、当堂检测(师生互动,学生完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
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冬至之夜围坐桌前谈论着千里之外的我。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家之情。
八、后作业
完成语文练习册中《苏幕遮》的相关练习。
九、板书
上片:写景家乡的风荷
触景生情
下片:抒情思乡之情
对面落笔
十、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配合单元教学重点,围绕诵读展开,将吟咏贯穿始终,通过自读——范读——生读——齐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人的思乡之情。设计的“思路点拨”和“拓展延伸”,强化了答题思路和知识。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提升。不足之处在于:对个别学生未及时进行评价,以后还应在这方面下功夫,期待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苏幕遮》导学案(学生)(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主备:肖东光
审核:胡光文
使用日期:
年 月 日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苏幕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每小组推荐一“诵读明星” 进行评比。诵读提示:
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主备:肖东光
审核:胡光文
使用日期:
年 月 日
合作探究:
1、词的上片写景,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3、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当堂检测
1、写出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学习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
第三篇:《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
一、导入作品,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是“词中老杜”,“词家之冠”。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思考: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四、内容赏析,深入了解
(一)赏析上阕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几幅图画的?
2、问题探究(语言品味)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二)赏析下阕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哪些字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思考探究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中“呼”和“窥”两个字有何妙处?
2、《月夜》
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积累写荷的诗句。
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屈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荷花来比喻自己美好高洁的节操。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4、积累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四篇:《苏幕遮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出自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参考翻译: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第五篇:《苏幕遮》周邦彦 导学案 1课时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第十单元第六课
《苏幕遮》(燎沉香)导学案
制作人岳建华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 2016年 12月20 日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这首词。
【预习导航】
1、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2、诗词故事
一曲新词动君王
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写成了一曲《少年游》。过几天,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这首词时,徽宗认为该词讽刺了他,就把周邦彦押出京城。为救周邦彦,李师师不久又为徽宗演唱了周邦彦写的《兰陵王》,徽宗听完,非常感动,马上下令把周召回,封他做大晟府的乐正。这样,一曲《兰陵王》打动了宋徽宗,改变了周邦彦的命运。后来,它迅速传遍京城,人们把它称做“渭城三叠”。
3、文题背景
苏幕遮,唐教坊曲,本西域舞曲,是当时高昌国语言音译,原意是披在肩上的纱巾。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本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
4、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问题探究】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 2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3、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
4、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5、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6、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7、“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句话用到什么手法?
8、“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认为这两句词,“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试对其传递物态,尤其是得其神理处作些分析。
【总结概括】
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词的上片描写盛夏晨景,下片抒发思乡之情。作者面对象征着江南钱塘风光的荷花,很自然地勾起思乡之情。由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从而引出深沉的乡愁。
【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词。2完成练习册作业。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