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抛砖引玉,层层深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抛砖引玉,层层深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章节的开始,不外乎或从现实生活,或从学生原有基础,或从所学知识的重大意义,或概述整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引入,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的抛砖引玉和层层深入法。这样的安排也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以及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原有基础,过渡性的目标,支持性的条件等等,同时也为教师明确选择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奠定基础。下面我以“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节课为例,谈谈如何应用抛砖引玉,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搞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
众所周知,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小学学生已经见过2X=50,3X+1=4,5X-7=8这样的简单方程,为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我会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我们解每一个方程的原理依据是什么?答案分别是多少?
通过问题一,我了解到学生知道方程、未知数与等式的概念性问题,通过问题二,我知道大概有多少学生掌握了解方程的原理,通过举手表决,我掌握了大概有多少同学知道解方程,初步掌握了大部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
为了更好地引入新课,使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更好的衔接,我会进一步设计下面几道题:
根据条件列出式子或方程:
①比a小5的数:
; ②x的四分之一与8的和:
; ③x的5倍减去x的绝对值:
; ④x与 b的积的相反数:
;
⑤x与y的平方和:
;
⑥边长为x的正方形面积为25:
;
⑦长方形的长为a,宽比长小2,已知长方形的面积为20,得方程:
; ⑧某校学生总数为x,其中男生占全体学生的51%,比女生多12人,得方程:。
通过学生的比较和教师的启发,就很自然的引出了算式与等式的区别以及方程的概念,水到渠成的进入了所要讲解的全新内容。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什么是周长》,教材只借助一片树叶和趴在树叶边缘的一只小蚂蚁和数学书封面让学生观察周长,这样让学生对周长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周长,让学生观察周长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只小蚂蚁在一片树叶边缘的一点出发,沿着树叶边缘跑一周,最后又回到起点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周长是怎样形成的。再出示树叶让学生动手描线,再演示课件描线过程,一目了然,让学生认识到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才有。然后再通过课件演示量周长。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第三篇: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这首先得益于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三机一幕还未普及的时候又被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更新,接下去的是更吸引人的网络教学。现在我国倡导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遵循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必须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媒介。黑板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辅助工具之一,它最适合临时性的板书以及在班级学生面前进行数学运算或类似的练习。但黑板的短处之一是难读难写,而且教师不得不背对学生,从而失去了对班级的控制和与学生的目光交流。投影仪、录音机等先进教学仪器的引入,曾经给课堂带来了生气,但仍因其不能将声、像,动态与静态完美地结合起来而缺乏生命力。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极为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白,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且正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所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熟悉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非凡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假如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爱好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小学生年龄小,上课注重听讲时间短,持久性差,对学生的直接爱好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假如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兴奋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非凡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奇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用的最多就是PowerPoint制作课件,PowerPoint能制作出形象、色彩鲜明、声色结合的背景,并且教师在制作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课件。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把握不好,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定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时有这样一题:许多正方体有序的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题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来演示每一层正方体重叠的情况,让学生通过演示一层层的数出总个数,清楚明了且效果良好。计算机发展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计算机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非凡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楚。
僻如“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把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把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王娟和张明分别在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靠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练习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僻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巩固分数的意义,设计了这样一个CAI课件:在漂亮的大自然中,果红草绿,苹果树上结了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有6只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的在采蜜,它们一起去采了12桶蜜……这活泼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延长了学生有意注重的时间,全班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你可以把图中的什么看作单位“1”?可以把它平均分为几份?可以表示这样的几份?用分数表示是谁的几分之几?在学生爱好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画面中所提供的素材,说出:可以分别把10个苹果、12桶蜜、6只蜜蜂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不同分数表示的过程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重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不仅可以用来演示形象生动的画面,突出教学的重点,利用计算计辅助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我在教学《四位数的读、写法》一课时,在计算机上出示0、1、2、3、4、5、9这几个可以在屏幕上可以随意移动的数,然后,我出一个数让学生利用鼠标移动这些数,使它们组成老师刚才的数。以前上课总是老师在操纵电脑,这回轮到他们操作,学生们感到十分新鲜,所以都跃跃欲试。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在愉快、师生共同协作下完成教学任务,且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得到了充分培养。由于多媒体的引进,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多样的教学形式又经常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或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作业题,如有一次在学完《千米的熟悉》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心电视台新闻联播时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节目是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把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僻如在教学《角的熟悉》时,学生最轻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熟悉,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熟悉》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判定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定;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定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定。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定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重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非凡是CAI课件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引起教育技术的第四次革命。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以及突出教材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无论科学技术以何其迅猛的速度发展,只要“人类教师”更好地控制设计,操作使用“电脑教师”,“人类教师”的地位将永远不会被取代,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必将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最后,望各位教师在实践中能得出更多的心得与经验交流
第四篇: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毛宝利 陈仓区李家崖小学 6295396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步入人们的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甚至制约着课改的推进。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飞跃。教育的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显著特点。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开始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的运用。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也是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不会应用电脑是21世纪的新文盲,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基本功。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必将会对教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解决为线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习的动机,诱导学生把学生新知的压力变为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心理学认为: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甚至厌烦。于是,如果能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使学生从原来的抑制、分心状态转化为兴奋、集中状态,随即对下面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 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而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节省板面,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重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这就需要在课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导入新课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设障立疑,利用故事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活跃状态。
二、运用多媒体可启迪立体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这三个基本图形,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变成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想象、讨论的时间后,让学生观看课件加以验证。这样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再如,在学完立体图形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长 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 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书写板书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并能及时给予学 生准确、详细的解题过程。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作动,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这样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时候用实物演示比较麻烦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而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内容中,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具,对长方体进行一排,再一层的分割再聚合,将清楚的演示出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公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生动的动态的画面联系起来,就能使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掌握本课知识。再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内容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圆柱体的底面,把它的侧面展示,这时形成一条线段,清楚地演示出底面周长,再慢慢地立起来,这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侧面积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高,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个性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怕说不好而丢面子,学生的冒险精神被自我扼杀,刚点燃的创新火花被自己熄灭的现象。因此,除了采用分层次教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辅导答疑轮流监控等功能,教师可以只在终端机前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借助信息传输网络及时地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帮助其解决困难。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其他同学听不见,因此,怕说不好丢面子的同学的个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同时,学有余力或有独创见解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和教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图、文、声、像”及富感染力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数学老师努力去尝试、去开发、去研究并把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我们可以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做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常识数学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得到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必会有更大的收获。数学课堂教学适时适量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第五篇: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遵义县三岔镇中学
何从波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关键词』:数学教学
多媒体
『正文』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里已经广泛地应用起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已在不少课堂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我们学校在本学期安装了班班通,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对于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我有如下的感触:
1、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这恰恰也是数学的死穴。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运用多媒体讲“线段、射线、直线”时,先飞入了一条线段,两个端点闪闪发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线段停下时打出字幕:线段。几秒钟后,线段的一个端点消失,没有端点的这一端在慢慢延伸,这时字幕变成“射线”。又过了几秒钟,射线的端点消失,线的两端同时在延伸,这时字幕变成“直线”。最后,三种线同时出现在大屏幕上。以此简单明了的画面,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形象直观的动画,通俗易懂,一下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靠单一的“听”要强得多。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运用声音、图像、文字,比起在传统课堂上运用单一的讲授式要有效得多。“教学的本质是交流”。多媒体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互动性加强了,交流就多了,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2、多媒体的介入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使我们花很多时间在板书或抽象概念的叙述上,特别是画比较复杂的图形,花的时间就更多。抽象概念的解释更是要“废话”许久。例如我在讲“点与线的位置关系”时,就运用了多媒体,在动画中先出现了一条直线,然后飞入一点落线上,这一点落到线上后闪着光,提醒了学生这个点所在的位置,然后打出字幕:点在直线上。不久,闪光点消失,又飞入了许多点,这些点都落在除直线上的其它地方,字幕也变成了:点在直线外。这样,很快地让学生明白:“点在直线上”是指在这一条线上,而不是指这条直线的上方;与“点在直线上”相对的是“点在直线外”而不是“点在直线下”。这一知识点如果在传统课堂上讲解,虽然画图不复杂,但在语言叙述上花的时间会较多。多媒体的应用,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自主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3、多媒体的应用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抽象的数学思维恰恰是很多学生致命的弱点。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变成现实生活的场景,这比起三番五次地用语言向学生解释要有效得多。例如:我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首先出示了很多利用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点的器物的图片(如起重机的起重臂,电线塔,太阳能热水器吸热管的支架,卫星天线支架等等),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三角形结构),再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通过比较,再联系三角形的特点,很自然地就把“三角形”和“稳定性”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了。然后我让学生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在“玩乐”中就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当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确可以提高教学效益,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在运用过程中一味依赖多媒体,将会得不偿失。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多媒体的应用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把握好 “度”:
节省时间,效率高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之一。但是我们要把握好度,因为大量使用事先输入好的内容,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节奏进行得过快,这就使一些学生的思维跟不上,造成情感交流的缺失,这就会适得其反。不但学生学不到知识,还会使学生怀疑多媒体的可用性。进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我
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例如:在讲证明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一下把整个证明过程显示出来,而应该将解题过程一步一步的打出,这样既体现了证明题步骤的严密性,又使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交流。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一下拿出全部过程,会把学生搞得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找准“切入点”:
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是为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而应用的,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一目标,只是为了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话,那么这时的直观材料、教学方法对教学是毫无帮助的,甚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产生干扰。因此,我们要找准切入的点,该用则用,适用即用,而不要一味的追求形式,为了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因为课件的准备会花去很多时间,如果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还不如不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新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这一知识点,我认为上手工制作课比用多媒体来演示要好。我在上这一节时,让学生两人为一组,分别制作一个圆柱和圆锥,随后又让他们沿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这时我才开始讲“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这样收到的效果很不错。(我所教的学生基础较差,如果照本宣科,效果肯定不佳,但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积极性却非常高。)反过来,如果我运用多媒体教学,三两下就演示完了,学生的印象肯定没有自己搞制作深刻,效果当然也就不好。所以,要不要运用多媒体,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是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总之,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课堂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所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我们既不能一味地追求于形式,为了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也不能因噎废食,怕麻烦,怕没有效果而不用。只要我们找准了切入点,适用则用,该用就用,就能让多媒体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就能让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七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二版。
姜连龙、张旭东、范玉忠主编:《新教材完全解读-数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版。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艾森克著/高定国、肖晓云译 :《认知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1版。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马复、章飞编著:《新课程教学法-初中数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