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秋 浔阳即景》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3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塞鸿秋 浔阳即景》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塞鸿秋 浔阳即景》教学设计》。

第一篇:《塞鸿秋 浔阳即景》教学设计

《塞鸿秋 浔阳即景》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第一小学 许延焱

一、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古代诗曲四首》第三课时

二、教材简析:本课中四首诗曲以写景为主,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分别描绘了梅子黄时的三衢道、春雨添花的小溪深处、新月初上的浔阳、暖日和风中的庭院楼阁。所描写的景象、景观,画面清晰优美;所使用的语言或色彩浓郁,或简练朴实,是学生积累词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极好凭借。其中《塞鸿秋 浔阳即景》为元代文学家周德情所作,此曲为写景之作,写作者初秋傍晚登浔阳城楼所见。作者选择了客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塞鸿秋”为曲牌名,“浔阳即景”为题名、点出本小令的内容。作品描绘了两幅山水画:一写白昼,一写月夜。前者以长江为主轴,点染青山、白帆、飞瀑,紧扣一个“疾”字。后者动静结合:新月如扇,大雁一字排空,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性格。这首小令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连用五个“如”字,想象丰富,笔力雄放,确乎“如玉笛横秋”。起首两句属于远眺。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

五、六两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明灭,是仰观的背景,更是表现时间的流动。题全曲笔势排奡,形象简洁,比喻精到,不愧为散曲的写景杰作,而音韵浏亮,也符合作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所提出的“既耸观,又耸听”的度曲要求。

三、设计理念:1.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增强语感,真切地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受到美的熏陶。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注重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与朗读结合让学生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采用情境创设与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多种形式诵读,在读中感悟小令的优美意境;在合作中探索,在探索中领会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用修辞手法,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六、教学流程:

(一)、诗文鉴赏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并配乐)

师:古香古色古风古韵,在这古韵悠长的古曲这中,让我们来欣赏几首名家诗词片段:第一段:选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生:齐读

师:潇潇细雨,习习凉风,皎皎明月,潺潺水声,诗人笔下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生:秋季。

师:第二段: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 生:齐读

师:凄风猿哀啼,倦鸟归去来,叶落无觅处,江水滔滔白,这首诗描 写的又是哪个季节的悲凉呢? 生:秋季。

第三段:选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生:齐读

师:天高云淡,黄叶铺地,斜阳之外,芳草无情,这一阙词又描写了哪个季节的凄清呢? 生:秋季。

师:正是这一个秋字,让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动容,写下了许许多多传世经典的悲秋赞秋之作。唐诗中有,宋词中有,元曲中也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与唐诗宋词鼎足举的元曲之中,去赏析元代文学家周德清的一首元曲小令〈〈塞鸿秋.浔阳即景〉〉(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通过对古诗的鉴赏,先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古香古色的诗文世界,创设一个充满古风古韵的情境,并自然导入到本首小令的描写季节,为学生学习下文做好陈设。

(二)检查预习,自由朗读,在合作交流中发现知识点

1、师生共同预习并互相交流。

师:课前,老师自己做了一份预习作业,请同学们分享,请大家快速阅读大屏幕上的资料,说一说从资料中你了解了什么?(出示课件)生:读,汇报

师:课前,老师也为大家布臵了预习作业,谁能将你的预习结果与大家分享? 生汇报预习结果。

设计理念:与学生共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转换教师角色,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激发学生的欲望。

师:看来同学们也都认真地完成了课前预习工作,希望大家能一直保持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这首元曲小令,边读边数一数小令共有几句,圈一圈小令中共描写了几种景物。开始:

生读后汇报,师板书:江、山、帆、泉、云、月、雁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这首小令,互相探讨下,诗中的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它们的描写顺序是什么? 生交流汇报,师板书:远、近、地下、天上、动、静

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自由读、品读,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抓住文章主线景物,率先体会写作手法,为下面的文章鉴赏分析作好铺垫。

2、鉴赏元曲,读中感悟。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作者以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动静结合的描写了七种景物,现在就让我们从作者的视觉角度出发,逐句品味这首小令,请同学们齐读开篇两句。(生读)

师:说一说你最喜欢这两句中的哪个词,为什么?

生逐一汇报,师借机指导学生理解万里、数点、白如练、青如淀等词 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出示课件)

师:你还知道哪些词来描写江面和群山的?(此处练习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语言积累)生:答

师:那么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也用几个字就能概括出江的特点和山的特点?

师:可见作者在语言的使用上是多么精炼,他仅用了万里、白如练,数点、青如淀就高度概括出了山水特征,勾勒出了整个浔阳江头的远景,突现了宏大的气势与山水的壮丽,现在谁能用朗读表现此间山山水水的壮观景象?

师创设情境指引:(1)、带着你想象中的山水模样读(2)、听山水的声音读

(3)、感受山环水绕下的大自然雄伟景色读 生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

师:在这样的山水图里,近处的江帆与飞泉又是怎样打动我的心的呢?找同学读第三、四句。

师:在这两句中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找到几片、疾如箭、千尺、飞如电这几个重点词,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景物特征。(出示课件)

师:在宁静的江面上飞驰着几点白帆,像离弦的箭一样,在耸立的群山中飞流直下千尺山泉,好似闪电一般,这样的速度与力量我们能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疾驰的帆,飞流直下的箭,同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读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师:此时的飞瀑流泉还让我们想到了哪位诗人的著名诗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逐渐熟悉对联想方法的应用)

生联想:唐代诗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同学们,江面是静的,帆是动的,群山是静的,作者巧妙地将动与静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美的地上秋意图,让我们齐读前四句。生齐读。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然地结合写作方法学习并鉴赏元曲小令,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巧妙,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抓重点词,展开想象分析的学习方法。

3、巧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思维互换;师生合作,读中再悟。

师: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将笔墨落到了秋夜的晴空之中,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后三句,自学要求:(1)、圈出句中的重点词。(2)、描给这三句所描写的夜空秋色画面。(3)、找出句中的动静结合点。生汇报(出示课件)

师:谁能用朗读链接作者的心灵世界,感悟浔阳江头的夜空秋色? 引导学生感受晚云的流淌变化,新月的柔情似水以及雁阵的宏伟壮观读,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师:至此,这首小令所描绘声绘色浔阳秋夜图已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 们眼前,现在,老师想读景物部分,大家来读描写部分,读时想一想,你所读的描写部分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师引导接读,生读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比喻、排比、对偶)师再次与生合作接读,想一想,这一曲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转换角色,以作者的角度谈感受。

设计理念:学生运用自学的方法,在合作中交流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得到丰富和延伸。在师生合作中增强师生学习的互助平等关系,加深师生情感,促进学习效果。

4、语言创设情境,全文诵读;强化整体感知,情感升华。(出示课件,配乐)

师:同学们,这一曲小令,一句一景,高度凝炼,篇幅虽小,尺幅万里,我不禁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多么想再次聆听这天籁之音——(生读)

师:这一曲小令,妙用笔墨,构思精巧,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我不禁赞叹:笔墨无思人巧思,山水无情人有情。我多么想再次纵情于这山水这中——(生读)

师:这一曲小令,直抒胸臆,将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的淋漓尽致,将浔阳江头秋色夜景描写的呼之欲出,让我仿若身临其境一般,我又是多么想化身为雁、倚云伴月,寄情山水赋秋歌——(生读)

设计理念:至此,全文已分析鉴赏结束,学生在教师优美语言的情境 下,在意境深远的古曲中连番诵读小令,能够促使学生在整体上感受文章的魅力,体会文字的精妙,想像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一次又次的朗读中情感得以迸发和升华。

5、作业布臵:改写、仿写,思维无限的拓展与延伸,写作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师:一曲小令字字珠玑;一曲小令回味无穷;一曲小令一次次拨动我们的心弦,撞击我们的灵魂。在这里,老师有一个想法,课后,让我们在日记本里将曲小令改写成一篇短小的散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仿写小曲小令,写一写我们家乡的秋景,去成就我们的想像,我们的热爱,我们的《塞鸿秋〃家乡即景》。

设计理念:通过改写和仿写,可以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作者笔下的浔阳夜景描写于笔下,思维得到拓展,并对一部分学生的习作能加以提升;作业分两个层次,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

六、板书设计:

江\ /帆

远近

山 / \泉

地下

天上

云、月、雁

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动、静结合

第二篇: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模版]

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译文

万里奔流的长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绢;对岸几处小点,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颜料,那是淮地的远山。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而近处的高山上,长长的泉流飞下,犹如一道流电。天色渐渐昏黄,暮色中的云层难以分辨,仿佛化作了这满地的露点。一钩新月模仿着扇形,在天上高悬。逼近了,逼近了,成“一”字的横线在空中排开,那是北方飞来的大雁。

注释

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写眼前景物。

练:白绢。

淮山:泛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种青兰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句:新月开始像团扇那样圆了起来。

塞鸿:边地的鸿雁。

新月初学扇:言新出的月亮,圆得象团扇似的。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赏析

傍晚时分,秋风徐徐地吹来,令人感觉全身透凉,舒服又惬意。诗情发作又在胡思乱想了。他在想:“如此娇美的江山,我应该用什么言语来描述她呢?怎样才能表达我对她的喜爱呢?”这时,一群鸿雁排成一字从天空中飞了过来,这一群雁声把德清从幻想中惊醒过来。他抬头看着这一群鸿雁,想起了王勃的“落雁与故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他想:“王勃真是有才华啊!我也要作一句诗句,要跟他的一样精妙,这样我也可以被人千古吟唱了。”

德清闭上眼睛回想刚才所看到的一切,他要把看到的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鸿雁都一一描写出来,那该怎样写呢?一眨眼功夫,他就想出来了:“既然江水如白练,远山似数点,江帆、山泉都像在飞,新月只有一弦,鸿雁要南飞,那我知道如何描述如此多娇的江山了。”于是,德清下了城楼,就飞快地跑回家,拿起笔就写“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他一口气就把这首曲写了出来。他摸了摸胡子,看着曲子,不禁为自己那么有才感到高兴。他想:“今晚的散步真是正确的选择,明晚还得去,如此娇丽的江山真该多去观赏,而且还是我作曲的好材料。”想完,他有再一次拿起自己的作品欣赏起来。

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翻译及赏析2

导读:《塞鸿秋·浔阳即景》是元代散曲家周德清的作品。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想象丰富,笔力雄放,确乎“如玉笛横秋”。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作者简介]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寻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至正己(1365)卒,年八十九。

[写作背景]这首小令以《浔阳即景》为题,浔阳位于江西九江。作者登上浔阳楼头,万里长江,尽收眼底,即兴作此小令,发出深情的咏赞。

[注解]

长江万里白云练:练,白色绸带。此句化用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淀:可作染料的蓝汁。

新月初学扇:新月像扇子那样呈半圆形。

(1)宫调为正宫。

(2)塞鸿秋:曲牌名。塞鸿,塞外飞来的大雁。即景:写眼前的景物。

(3)浔(xún)阳:江西省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4)练:白绢,白色的绸子。

(5)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6)江帆:江面上的船。

(7)晚云都变露:意思是说傍晚的彩霞,都变成了朵朵白云。露,这里是“白”的意思。

(8)初学扇:意思是新月的形状像展开的扇子。

(9)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译文]

长江万里有如一条白色缎带辅向远方,淮南的远山点点苍茫青翠;江上的片片船帆急行如离弦之箭,山上的瀑布从数千尺高空落下来快如闪电。晚云迷漫凝成晶莹的露珠,新月半圆犹如扇面,塞外的归鸿排成一字在高天上渺如一线。

译文二:

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江上的片片帆船急速地行驶着,如同离弦的箭;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道道晚霞都变成了白白的云朵,一弯新月宛若刚刚展开的扇子。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赏析: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诗用(比喻)式(对偶)句,描绘了浔阳秋景。通篇押(an)韵。

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这首元散曲乃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即兴写景之作,写浔阳的景色。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畔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翻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射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鉴赏一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这两句是远写。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两句是近写。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个的个体的景物,却又极富群像性,给人以动态的感官体验。“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在这两句里,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时令,也创建了一个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

鉴赏二

作品描绘浔阳一带景色,一连铺排了长江、淮山、帆、泉、云、月、大雁七种景物,每一种都加意出色,有着鲜明、充实的形象。画面有面有点有线有片,有青有白,有静物有动态,远近高下,相得益彰,诚可谓尺幅千里。

一、二句属于远眺。它们分别脱化于南朝谢朓“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及金诗人杨奂“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题江州庾楼》)的诗句,意象雄远。大江万里浩荡,江面开阔,同遥远的淮山呈现出的“数点”形成了空间形象上的悬殊对比,而“白如练”之旁点染几点“青如靛”,则在色彩上又形成了对映。这两句以工对的形式出现,就更容易使人注意到它们的互补。[3]

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如飞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前者实因大江的流急而益现轻灵,后者也得力于山崖的陡峭,这都是句面以外的意境。这两句又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已是一组近景。

五、六两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明灭,是仰观的背景,更是表现时间的流动。晚云变露,是说夜晚天空的云层渐渐模糊难以认辨,而空气却越来越凉冷湿润,地面上也凝结了露珠;而新月学扇,则是月牙儿冉冉升上的景象,且有它尽力欲呈露半面的趋向的意味。这都是深秋典型的景观。文势至此转为徐缓,殊不料末句紧接一句“塞鸿一字来如线”,顿时又异军突起。这“一字”塞鸿,将前时的六幅画面绾联交通,使人感受到雁阵冲寒所蕴涵的苍凉秋意,联想到岁暮、客愁、乡情等人事方面的内容,有题外传神之妙。全曲笔势排奡,形象简洁,比喻精到,不愧为散曲的写景杰作,而音韵浏亮,也符合作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所提出的“既耸观,又耸听”的度曲要求。

第三篇:《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及翻译

从作品《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原文

长江万里白如练⑶,淮山数点青如淀⑷。

江帆几片疾如箭⑸,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⑹,新月初学扇⑺。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释

⑴塞鸿秋:曲牌名。塞鸿,塞外飞来的大雁。即景:写眼前的景物。

⑵浔(xún)阳:江西省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⑶练:白绢,白色的绸子。

⑷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⑸江帆:江面上的船。

⑹晚云都变露:意思是说傍晚的彩霞,都变成了朵朵白云。露,这里是“白”的意思。

⑺初学扇:意思是新月的形状像展开的扇子。

译文

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江上的片片帆船急速地行驶着,如同离弦的箭;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道道晚霞都变成了白白的云朵,一弯新月宛若刚刚展开的扇子。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赏析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这两句是远写。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两句是近写。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个的个体的景物,却又极富群像性,给人以动态的感官体验。“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在这两句里,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时令,也创建了一个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第四篇: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及翻译赏析(写写帮推荐)

导读:《塞鸿秋·浔阳即景》是元代散曲家周德清的作品。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想象丰富,笔力雄放,确乎“如玉笛横秋”。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作者简介]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寻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至正己(1365)卒,年八十九。

[写作背景]这首小令以《浔阳即景》为题,浔阳位于江西九江。作者登上浔阳楼头,万里长江,尽收眼底,即兴作此小令,发出深情的咏赞。

[注解]

长江万里白云练:练,白色绸带。此句化用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淀:可作染料的蓝汁。

新月初学扇:新月像扇子那样呈半圆形。

(1)宫调为正宫。

(2)塞鸿秋:曲牌名。塞鸿,塞外飞来的大雁。即景:写眼前的景物。

(3)浔(xún)阳:江西省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4)练:白绢,白色的绸子。

(5)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6)江帆:江面上的船。

(7)晚云都变露:意思是说傍晚的彩霞,都变成了朵朵白云。露,这里是“白”的意思。

(8)初学扇:意思是新月的形状像展开的扇子。

(9)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译文]

长江万里有如一条白色缎带辅向远方,淮南的远山点点苍茫青翠;江上的片片船帆急行如离弦之箭,山上的瀑布从数千尺高空落下来快如闪电。晚云迷漫凝成晶莹的露珠,新月半圆犹如扇面,塞外的归鸿排成一字在高天上渺如一线。

译文二:

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江上的片片帆船急速地行驶着,如同离弦的箭;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道道晚霞都变成了白白的云朵,一弯新月宛若刚刚展开的扇子。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赏析: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诗用(比喻)式(对偶)句,描绘了浔阳秋景。通篇押(an)韵。

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这首元散曲乃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即兴写景之作,写浔阳的景色。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畔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翻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射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鉴赏一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这两句是远写。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两句是近写。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个的个体的景物,却又极富群像性,给人以动态的感官体验。“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在这两句里,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时令,也创建了一个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

鉴赏二

作品描绘浔阳一带景色,一连铺排了长江、淮山、帆、泉、云、月、大雁七种景物,每一种都加意出色,有着鲜明、充实的形象。画面有面有点有线有片,有青有白,有静物有动态,远近高下,相得益彰,诚可谓尺幅千里。

一、二句属于远眺。它们分别脱化于南朝谢朓“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及金诗人杨奂“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题江州庾楼》)的诗句,意象雄远。大江万里浩荡,江面开阔,同遥远的淮山呈现出的“数点”形成了空间形象上的悬殊对比,而“白如练”之旁点染几点“青如靛”,则在色彩上又形成了对映。这两句以工对的形式出现,就更容易使人注意到它们的互补。[3]

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如飞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前者实因大江的流急而益现轻灵,后者也得力于山崖的陡峭,这都是句面以外的意境。这两句又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已是一组近景。

五、六两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明灭,是仰观的背景,更是表现时间的流动。晚云变露,是说夜晚天空的云层渐渐模糊难以认辨,而空气却越来越凉冷湿润,地面上也凝结了露珠;而新月学扇,则是月牙儿冉冉升上的景象,且有它尽力欲呈露半面的趋向的意味。这都是深秋典型的景观。文势至此转为徐缓,殊不料末句紧接一句“塞鸿一字来如线”,顿时又异军突起。这“一字”塞鸿,将前时的六幅画面绾联交通,使人感受到雁阵冲寒所蕴涵的苍凉秋意,联想到岁暮、客愁、乡情等人事方面的内容,有题外传神之妙。全曲笔势排奡,形象简洁,比喻精到,不愧为散曲的写景杰作,而音韵浏亮,也符合作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所提出的“既耸观,又耸听”的度曲要求。

第五篇:元曲《正宫·塞鸿秋》原文及翻译

《塞鸿秋》讽刺小令,尖锐地撕破了官吏们的鬼脸,假名士的画皮。开头以四个比喻,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形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元曲《正宫·塞鸿秋》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原文

功名万里忙如燕①,斯文一脉微如线②,光阴寸隙流如电③,风雪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④?

至今寂寞彭泽县⑤。

注释

①功名万里:《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②斯文:指旧时代的礼乐制度。《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与。”

③光阴寸隙:形容光阴过得飞快。《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焉而已。

④“尽道“二句:灵彻《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此用其意。林下,指山林隐逸的地方。

⑤寂寞彭泽县:言隐居的人很少。

赏析

那些痴迷于仕宦之途的可怜虫们,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度和尊严,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但正当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的时候,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已经斑白。但恰恰是这些卑鄙猥琐的小人,装扮出一副清高脱俗的样子,“尽道便休官!”这只是他们故作高致、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至今寂寞彭泽县”的有力反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口是心非,撕去了他们的伪装,“寂寞”二字与“忙如燕”遥相对比,使高唱归隐者原形毕露。

下载《塞鸿秋 浔阳即景》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塞鸿秋 浔阳即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

    《出 塞》教学设计

    《出 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边塞诗歌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

    薛昂夫《正宫塞鸿秋》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①功......

    柴鸿杰 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语文 柴鸿杰 证书编号:075656 手机号码:*** 【课程分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于1979年,是舒婷......

    秋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5篇范文)

    《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五专题是“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

    琵琶行教学设计(回中廉鸿)(合集)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

    冬阳童年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教师:学习课文之前,咱们先一起来唱一支歌,认真体会歌词。(播放音乐) 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 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