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感受元曲的魅力。
2、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中感悟。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元曲大意,想象诗歌元曲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感受元曲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媒体准备:电脑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要考考大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诗歌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文学式样分别是:唐(诗)、宋(词)、元(曲)。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诗歌作品的最高成就。(PPT2)
学生回答,齐读。(PPT3)
2、刚才我们上课前背诵的《春夜喜雨》,它就是一首(唐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它又是属于(宋词)?
3、我们学习了一首唐诗、一首宋词之后,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元曲。那么什么是元曲呢?(PPT4)
二、简介元曲
教师简要介绍,今天我们要学的《天净沙.秋》属于元曲中的小令。
三、读通元曲
1、出示元曲《天净沙.秋》,(PPT5)齐读题目。学习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师生解题。(可以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比较)秋是题目,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2、作者是谁?(PPT6)跟作者打个招呼吧!齐读作者简介。
3、认识了作者后,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元曲。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读出韵味。
4、学生自由读。(PPT7)
5、指名试读,生评介。
6、元曲跟唐诗、宋词一样,也有一定的停顿,出示朗读停顿,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PPT8)
7、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可是光会读还不够,读了还要理解这首元曲的意思。
四、理解意思
1、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用“秋”作为这首元曲的题目,元曲中哪一句最能直接表现秋意?
2、交流:教师逐一划出(白草红叶黄花),为什么呢?
3、逐一理解:白草、红叶、黄花
白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秋天的草颜色变白了呢?
红叶又指什么呢?枫叶到了秋天,火红火红,想看红色的枫叶吗?观赏图片。(PPT9)那黄花呢?秋天,菊花就竞相开放,多美啊!观赏图片。
(PPT10)
这白色的小草、红色的枫叶和黄色的菊花再加上远处的青青的山和绿绿的水,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绚丽多彩、五彩缤纷)
板书:绚丽多彩 充满生机
美美地读读最后两句。
(PPT11)
4、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的景物外,作者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5、交流:教师逐一划出(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6、逐一理解这六个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寒鸦,乌鸦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不吉祥的鸟,有句话说的好,“乌鸦叫,晦气到。”乌鸦的叫声比较凄惨。
7、让学生看着课本中的插图,简单说说前两句的意思。前两句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
(板书:寂寞萧瑟,凄凉伤感。)
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前两句,读出感情来。
8、同学们,作者前后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秋景,你喜欢哪一种秋?为什么?
五、感悟诗情
1、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秋,这秋景为何在作者眼中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能体会出来吗?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2、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自由读。
(PPT12)
3、学生自由说说。
4、教师小结。前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暗示着当时的元朝社会黑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板书:当时社会)而后面绚丽美好的秋景图,则是作者归隐山林,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板书:理想生活)诗中的一点飞鸿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它正竭力飞离萧瑟凄凉的社会,飞向绚丽美好的理想生活,表达了作者宁可远离朝庭,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板书:远离朝庭,归隐山林)
六、拓展学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白朴的《天净沙.秋》,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与它风格非常相似的另一首著名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出示(PPT13)
2、齐读《天净沙.秋思》。认识作者。
(PPT14)
3、简要理解诗意。
(PPT15)
4、感悟诗情。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那么作者在秋天里思念什么呢?(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从哪里看出来?(断肠人在天涯)
七、课堂小结
板书:
寂寞凄凉
当时社会
远离朝庭
绚丽多彩
理想生活
归隐山林
第二篇: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赵各庄第一小学
王振伟
教学目标: 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3 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有关秋天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有关秋天的诗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元代曲作家白朴眼中的秋天。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元曲:
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学生齐读
个别读
读完这首小令说说你的感受。诗人都写了什么?(1)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白朴巧妙地运用了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画面: 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活跃,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我们要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3)一点飞鸿影下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作者先写萧瑟之感,一句转折之后又写美景,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这么写?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
四、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五、这首曲子总体给人的感觉是虽有凄清之情却无悲伤之感,重点表达作者的达观态度和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给你一支画笔,你能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六、拓展积累
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 冷清 明朗 绚丽
第三篇:《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通过意会阅读,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写作背景,借此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教学难点:
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了解本文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初触主题
1、同学们,不知不觉秋天已经来了,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秋天的风光图(欣赏秋天的风光)
2、看着这组风光图,你一定被秋天的美丽给打动了吧,你能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赞它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二、导入。
1.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浓情的诗词来书写秋天呀,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赏析一首小令——《天净沙〃秋》
2读题,了解元曲
小令是元曲的一种,我们第一次接触元曲,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元曲
元曲是盛行元代的文学样式。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二是剧曲,主要是套数组成的,是舞台上演出的杂剧的曲文。“散曲”是和“剧曲”不同。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小令又叫叶儿,很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和词很相近。
词有词牌名,曲也有曲牌名,“天净沙”就是曲牌名。那么“秋”字就是什么?(这首曲子的题目)我们一起再读读题目,注意中间的小黑点,要停顿好。3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初读
明曲意
1、在这首小令的描写中,秋天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天净沙 秋》这首曲子。(注意,用心读上三遍,要求念得字正腔圆,注意平仄和停顿,试着读出韵味来。)
2、学生自由朗读。
3、(大家读得真专注,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朗读。随时正音,示范 评价。
4、齐读。
5、思考领悟曲意,全班交流。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测学生对元曲的认识了解
2、检测学生对作者的认识了解
3、导入新授
二、品读 悟曲情
秋之画,动静有致
组织生齐读课文
师: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卷宏阔的秋景图,请你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曲子的大意。?(自由准备。)交流
真是一个清肃又明朗的秋天。
古人写景,总不忘动静结合,请你再读读这首小令,按照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可以把这首曲子分成几个画面?
2、全班交流。
按照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些景物组成了几个画面?.静态:“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
动态:“一点飞鸿影下。”
静态:“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请注意动静再来读读这支曲子指名,齐读。
秋之境,秋情之转
1、这首曲子被后人尊为“秋意之圣”,因为它在写作上有独到之处,我们来细细欣赏这首曲子,先看这个画面
1.“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
这两句中有几种景物,几个名词(这个画面有六种景物: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名词)再来读读这两句
读着这六个名词,我们觉得作者作者仅仅在写曲子吗?而是在干什么?(画画)
(巧妙地用六个名词描画了一个的画面,这种方法叫做名词铺排法)
2、①静静地,让我们想一想,作者写下这六个名词,这六种景物,此时在他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几个字词中读出来的呢?
②请3——4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从“孤”、“残”、“老”、“寒”)读出(萧瑟或孤独、凄凉)。板书:萧瑟、凄凉)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者两句。
3、要想真正读懂作者的心,必须得知道作者当时的境况,根据我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就知道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了。此时,作者应该在哪里?(去往投宿的路上)
常年漂流在外,每到傍晚。羁鸟归林,落日坠山,老乌鸦也停歇树头,他却要投宿别家。所以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心里会怎样?(忧愁、郁闷、悲伤、孤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诗句。齐读
用这样的方法写的还有一处:
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再来读读这个画面。这里几种景物?几个名词?五个名词,五种景物铺排着,此时作者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明朗”、“斑斓”、“缤纷”“生机勃勃”)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青、绿、白、红、黄)带着感受读者两句曲子。
(2)
青山巍巍,绿水潺潺,红叶似火,黄花争艳,好一派斑斓的秋光,好一派勃勃的生机!
此时的作者转成了什么心境?(开朗,积极,豁达)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诗句。指名朗读、齐读。
刚刚还是孤独凄凉,忧愁郁闷的人,怎么转而心境就开朗、豁达了呢?聪明的你能找到原因吗?是谁帮了他?
3.一点飞鸿影下。
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一点”写出了大雁飞得特别高,天空那么辽阔。)“影下”是什么意思?
齐读表演大雁急速地从天空划过的情景。
大雁如此急速它要干什么去?它为何要离开这里(追赶雁群,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因为这里严冬就要来临。所以它要赶紧离开。)在千里迢迢的途中它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9飞越大海,遭遇厄运,„„)但是大雁停住扇动的翅膀了吗?
作者随着飞鸿忽然掠过的大雁的影子,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了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他会想什么?
请结合你在课外对作者的了解来说说„„(自己就如哪只大雁,为了离开黑暗的朝廷跋山涉水,也虽然到处流浪,将孤寂一生,但是我和大雁一样在途中可以看到壮美的山河,那就让我寄情山河,拿起手中笔写下,山水风光,这不是美事吗?)瞬间豁然开朗!
一点飞鸿影下:点出了什么?(点出了绚烂的秋景,点出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振奋的精神„„)
一点飞鸿影下:还点出了静动静的曲子节奏,点出了萧瑟凄凉与明朗绚烂的和谐统一,更是点出了“秋意之圣”的杰作!带着这样的欣赏再来读读这首曲子。
三、延伸学习秋之圣,秋思作比
师:有人说这首天净沙.秋思在思想上超过了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1、出示: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比着读读,马致远眼中的秋和白朴眼中的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可以从写法上,内容上、感情上比较)
交流:
2、比较(相同:曲牌一样,写的内容也差不多,用名词写景法一样,不同:感情不同。《天净沙〃秋》没有悲凉的的感觉,而是变得欢快了,而《天净沙〃.秋思》写得特别凄凉。)能说到几点特别是情感方面就可以。是啊,就是这首曲子的独到之处。
四、诵读 〃升华
让我们再次入情入境的读读这首曲子(指名读,齐读)
五、推荐作业:
1、课外搜集其他经典的元曲欣赏着读读,体会元曲的艺术魅力。
2、结合本组“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活动中的活动要求,可以以“秋天的诗”为主题搜集相关的诗词。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孤、落、残、轻、老、寒)
一点飞鸿(打破)绚丽(青、绿、白、红、黄)
第四篇: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秋天美丽的景色、多姿多彩的颜色)
2、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3、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1、到了元代,曲又非常流行。(板书:元曲)今天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读文章要先读好题目,“天净沙”是这首曲的什么?“秋”呢?从单单一个“秋”字,你知道了些什么?(秋季,秋景。)
2、读读这首元曲,多读几遍。读通,读顺,读出曲的节奏美。
3、指名读,随机点评。
4、借助注释,仔细读读这首曲子,思考: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秋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从“落日、残霞、轻烟”可以看出。)
5、孤村与轻烟,落日与残霞,老树与寒鸦,读完后,你觉得秋天傍晚的景色是怎样的?(凄凉、冷清、孤寂„„)
如果你看到了,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村子太孤寂安静了;大发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饱经沧桑、毫无生机与活力的老树,听到寒鸦鸣叫,真是凄凉。)6•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1)、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萧瑟冷清的秋景图)(2)、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7、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大雁在振翅高飞,大雁的动感美等。这就是冷清之境中的秋的“活力”。)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8、最后两句,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绚丽多姿、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这就是秋的绚丽多姿。)
9、过渡: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又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
10、练习读好。前两句读出凄凉、冷清、孤寂的感觉,声音要轻、缓。第三句要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之快。最后两句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11、文因情而生。(板书)白朴的大半生在做官,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选择了离开。归隐山林或许是冷清的,这是孤寂的人生;但能在寂寞中振翅高飞,这是奋斗的有追求的人生;在经历孤寂、奋斗以后,你便会拥有秋天般多彩多姿、绚烂迷人的人生。作者就是通过这首曲来表达这样的心境的。
12、配乐朗读。人们说,诗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诗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节奏美,音韵美。(男生读 女生读,教师读。)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1、总结学法:要读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指名读,适时指导。
3、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天净沙·秋思》,用你的一双慧眼发现它与《天净沙·秋》 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曲牌相同,作者朝代相同,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题目不同,作者不同,景色也有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4、这首曲写了夕阳西下时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
夕阳西下,是鸟雀归巢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枯藤老树昏鸦”,内心无比悲凉,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是人们顺着弯弯的小桥,沿着潺潺的流水回到温馨的家的时候,家里有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在缝补衣服的慈母,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可看着眼前这无比温馨的家的画面,令人倍感悲伤,我也有一个温馨的家,可是,此时却——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陪伴作者的只有寒冷的秋风、一匹骨瘦嶙峋瘦的老马,还有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你因何肝肠寸断?(因在他乡,有家难归,因此情此景此地,因浓浓的思乡情。)
5、集体配乐朗读。
6、配乐口头改写。
夕阳西下,在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上,慢慢走来一个人,只见他蓬头垢面,面容憔悴,一脸的沧桑。陪伴他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凛冽的寒风卷着黄沙,打在脸上,卷起他枯黄的长发。眼前,“枯藤老树昏鸦”,令人倍感凄凉,“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无限羡慕,让游子不由地想起家乡那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馨的家园;想起了年迈的父亲,白发苍苍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勤劳贤惠的妻子„„„夕阳西下,正是鸟儿归巢,羊儿归圈,人儿回家的时候。想想自己,今夜又要栖居何处?看到此情此景,游子不由地吟诵出一首曲来——(师生配乐同诵《天净沙·秋思》)
7、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对环境、景物的描写,用景来衬托心情。我们也要
九、对秋思的改编,现代诗
改编的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作业布置:
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第五篇: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城关教委 刘变变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元曲的内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结合预习)(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3、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作者及元曲
四、学习《天净沙·秋》
1、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学生齐读 个别读)
(2)、作者以“秋”为名,曲中哪些字、词能直接点名秋意?(3)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的景物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2、合作探究(同桌、小组内交流)
(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
(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景物描绘的是一幅什么画面?
(3)诗中“飞鸿”这一景物是比较特别的,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 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
(4)、画面中的“一点飞鸿”暗喻什么?(结合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谈理解。)
五、展示点拨
1、描绘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2、指导朗读
六、拓展延伸
1、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对比朗读 2,读改编的现代诗《秋思》 改编的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七、作业布置:
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天净沙·秋
萧瑟 静
对比 飞鸿 动
绚丽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