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教学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14:4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净沙秋教学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净沙秋教学教案设计》。

第一篇:天净沙秋教学教案设计

姗姗来迟的夕阳从西边落了下来,只有离夕阳邻近的一个村子,留下一抹残存的晚霞,一抹残存的晚霞似一缕金光,似一座金山,似一朵金黄色的花朵,西边的云像穿着一件闪闪发光美丽好看的金装似的在那儿饮酒似的,又像西边着了火一样的显了出来。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天净沙秋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天净沙秋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说明:

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但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构成的意境的体会,更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体味感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对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曲中的意境。

说明:

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但曲中所涵盖的丰富的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因他们的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他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并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

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1.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秋日》一诗中新颖独到地借秋之描写表现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元代的文学家白朴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来表现秋之印象的。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以写秋为主题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刘禹锡《秋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对本曲的学习。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曲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体会

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读想想,初步在想象中构建曲中用词语创设的意境。

2.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体会曲中蕴涵的感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感受,初步感知本曲的所表现的情致。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两个环节的呈现来完成,即在诵读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中描述、感悟,进而达到对曲中所表现出的意境的领悟。该部分主要呈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研读文本

体味感悟

1.请学生朗读本曲,同时请其他同学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

2.在进一步的诵读中引导学生对首句如椽之笔所渲染的秋之寂寥的感受,对曲中由静到动的观感变化的描写,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空间,对曲中的第三句作多角度的感受和体会。

1.学生可结合书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能充分展开想象,对曲中的三句话作不同层面的思考。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描摹出的天地间和谐的画面,可请学生用诗意的散文语言予以描摹;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一句作为最能传秋之意的句子,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体会作者是如何渲染秋景、传达浓郁的秋意的,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意图:人生就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

语文要读,诗歌更要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景,在读中念人。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同时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语言能力及对生活、人生的认识等,进一步去感受,不断提升自己炼意、构思、感悟的能力。

创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画等形式)描摹曲的意境,在创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对本曲的认识和感悟。

1.学生自主思考,采用恰当而又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己对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2.同学间交流、合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在该阶段的学习中,融合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该部分呈现了教学中的第二个环节,意在使学生对此曲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白朴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生平。

2.课外积累作者的其它曲子2首,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课外交流自己的作业,对自己摘录的作者其它的曲子作适当的分析。

通过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积累,拓展视野,增强语文的自学能力。

思路点拨

在本曲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相似的文本作进一步地对比分析,如写秋的诗词作品,及散曲中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等,在进行相似性和相异性的鉴别中,进行高强度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训练。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悟,体会其不同特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生,即使在所选取的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心境将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练习举隅

1.比较阅读:选择相同主题的诗词曲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不同的作品所创设的不同的意境,及所体现出的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2.走近白朴:作为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的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之一,白朴也有大量的杂剧作品,课外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多角度地了解、认识作者其人及其作品。

篇二:天净沙秋教学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1、文因情而生,故语文教学要抓住“情”字,体现人文性。

2、语文要读,诗歌更要读。在读中想景,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念人。

3、读与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工具性。

4、注重扶放的过渡,渗透学法,授之以渔。

教学流程:

一、教学《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我国唐代诗歌非常有名,出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你知道的有谁?背一首他的诗。

2、到了宋代,词又相当有名,你知道的词人有谁?请背诵一首他的作品。

3、而到了元代,曲又非常流行。(板书:元曲)今天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板书)读文章要先读好题目,“天净沙”是这首曲的什么?“秋”呢?从单单一个“秋”字,你知道了些什么?(秋季,秋景。)

4、读读这首元曲,多读几遍。读通,读顺,读出曲的节奏美。

5、指名读,随机点评。

6、借助注释,仔细读读这首曲子,思考: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秋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从“落日、残霞、轻烟”可以看出。)

7、孤村与轻烟,落日与残霞,老树与寒鸦,读完后,你觉得秋天傍晚的景色是怎样的?(凄凉、冷清、孤寂……)

如果你看到了,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村子太孤寂安静了;大发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饱经沧桑、毫无生机与活力的老树,听到寒鸦鸣叫,真是凄凉。)

8、第三句写的是什么?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大雁在振翅高飞,大雁的动感美等。这就是冷清之境中的秋的“活力”。)

9、最后两句,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绚丽多姿、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这就是秋的绚丽多姿。)

10、过渡: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又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

11、练习读好。前两句读出凄凉、冷清、孤寂的感觉,声音要轻、缓。第三句要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之快。最后两句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12、文因情而生。(板书)白朴的大半生在做官,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选择了离开。归隐山林或许是冷清的,这是孤寂的人生;但能在寂寞中振翅高飞,这是奋斗的有追求的人生;在经历孤寂、奋斗以后,你便会拥有秋天般多彩多姿、绚烂迷人的人生。作者就是通过这首曲来表达这样的心境的。

13、配乐朗读。人们说,诗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诗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节奏美,音韵美。(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读。)

二、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总结学法:要读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指名读,适时指导。

3、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天净沙·秋思》,用你的一双慧眼发现它与《天净沙·秋》

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曲牌相同,作者朝代相同,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题目不同,作者不同,景色也有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4、这首曲写了夕阳西下时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

夕阳西下,是鸟雀归巢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枯藤老树昏鸦”,内心无比悲凉,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是人们顺着弯弯的小桥,沿着潺潺的流水回到温馨的家的时候,家里有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在缝补衣服的慈母,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可看着眼前这无比温馨的家的画面,令人倍感悲伤,我也有一个温馨的家,可是,此时却——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陪伴作者的只有寒冷的秋风、一匹骨瘦嶙峋瘦的老马,还有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你因何肝肠寸断?(因在他乡,有家难归,因此情此景此地,因浓的思乡情。)

5、集体配乐朗读。

6、配乐口头改写。

夕阳西下,在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上,慢慢走来一个人,只见他蓬头垢面,面容憔悴,一脸的沧桑。陪伴他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凛冽的寒风卷着黄沙,打在脸上,卷起他枯黄的长发。眼前,“枯藤老树昏鸦”,令人倍感凄凉,“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无限羡慕,让游子不由地想起家乡那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馨的家园;想起了年迈的父亲,白发苍苍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勤劳贤惠的妻子………夕阳西下,正是鸟儿归巢,羊儿归圈,人儿回家的时候。想想自己,今夜又要栖居何处?看到此情此景,游子不由地吟诵出一首曲来——

(师生配乐同诵《天净沙·秋思》)

7、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对环境、景物的描写,用景来衬托心情。我们也要记住,文因情而生。

总评:

1、文因情而生,故教学要抓住“情”字,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这两首元曲都写了秋景:《天净沙.秋》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是对人生理想的抒发。前两句,作者营造了一个秋天黄昏孤寂清冷之境。紧接着用“飞鸿”打破沉寂,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三句,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的画卷,一切令人赏心悦目,凄凉冷清孤寂之感一扫而光。人生就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受得孤寂冷清,只有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天净沙·秋思》借秋景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枯藤老树昏鸦”乃“夕阳西下”时凄凉之景,令人心悲;“小桥流水人家”则为温馨之景,易勾起游子思乡之情思;“古道西风瘦马”勾勒出了游子只有瘦马相伴、西风相随,而脚下古道却悠远、漫长、崎岖、坎坷的悲凉处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已然衬托出“断肠人”流落他乡、有家难归、遥思故园的凄楚。教学时,就是通过读出情感,想象意境,玩味语言,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与作者沟通,使心灵受到触动。

2、语文要读,诗歌更要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景,在读中念人。

读首先要读得熟练,有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其次,读中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在脑际形成意境。再次,读中悟情,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入情入境,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乃该曲情感之中枢。怎样体悟游子肝肠寸断的情绪?因为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采取把口述景致与诵读相结合,层层递进,步步累积,直至感情到达爆发点。

3、读与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工具性特点。

在读、想、悟、说的基础上,在对语言凝练的文本充分解读之后,让学生自由改写,是对文本的再学习,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4、注重扶放的过渡,授之以渔,渗透学法。

对事物相似性与相异性的鉴别是人类思维的基础,鉴别相似性与相异性是一种高强度的学习活动。因为两首元曲相仿的地方甚多,为学生自学提供了相似的文本基础。通过找出相似性(共同点)和相异性(不同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引导发现两首元曲诸多共同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悟,体会其不同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而生,不同的心境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即使在所选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板书设计:

(文因情而生)

凄凉、孤寂、冷清

凄凉之悲

天净沙·秋

充满活力、振翅高飞

天净沙·秋思

温馨之悲

断肠人在天涯

绚丽五彩斑斓

处境之悲

第二篇: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赵各庄第一小学

王振伟

教学目标: 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3 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有关秋天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有关秋天的诗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元代曲作家白朴眼中的秋天。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元曲:

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学生齐读

个别读

读完这首小令说说你的感受。诗人都写了什么?(1)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白朴巧妙地运用了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画面: 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活跃,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我们要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3)一点飞鸿影下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作者先写萧瑟之感,一句转折之后又写美景,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这么写?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

四、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五、这首曲子总体给人的感觉是虽有凄清之情却无悲伤之感,重点表达作者的达观态度和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给你一支画笔,你能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六、拓展积累

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 冷清 明朗 绚丽

第三篇:天净沙.秋教学思路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理解

《天净沙·秋》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元曲。这首曲是元代文学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整首曲都是由一些自然图景构成,前二句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以“孤、残、寒”等字,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在这种寂静的场景中,平添了一种活泼动感的生命力,使得寂寞的秋景图,顿时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结,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色的芦苇、红色的枫叶、黄色的野花,在暮色中,依然有着明亮、清丽的色彩,景致淡雅而迷人,给这幅图,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展现了鲜活的生气。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色彩鲜明、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虽有秋景的清萧,但没有悲凉的情绪,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也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

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遵循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按照“初读疏言,感悟诗意—细读悟象,把握诗境—研读悟意,体察诗蕴—诵读顿悟,表达诗情—拓读积累,赏析延情”的教学思路,采取“内容与意蕴并重、诵读搭想象平台、情境助学生品味感悟”等方法策略,尝试用此程序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有体验和感悟、有思考和理解、有情感熏陶和审美享受,还有扎实有效的训练,从而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使它在弘扬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在导入上,设计让学生说说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背背秋天的古诗,意图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视角不同、心境不同,眼中的秋天也是不相同的,为学习课文作铺垫。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元曲,所以教师简要介绍元曲的有关知识,通过师生对话交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曲牌名。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古诗文教学把读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初读要求学生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在脑际中形成的意境,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此环节以语言的理解、意境的鉴赏为重点,对诗中的语言、作者的构思做深层的解读,对诗中所描绘的图画,营造的氛围做更全面、整体的赏识,激发审美情趣,启迪读诗方法。以“此曲中作者是如何来描写他眼中的秋景的?”为主线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这些景物让我们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引领学生读悟结合、品词析句,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又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其次,引导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想景,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念人,深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意境就是诗中的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诗中的自然图景的有机融合。对于语言精练的古诗词来说,体会其身后感情或深远意境,往往是感于诗外,受于诗内,因此,本环节辅以其与背景、作者、主题等相关的资料,用以提升对课文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将两种不同的秋景放在一起,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结合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意蕴,渗透知人论诗的读诗方法。透过画面的描写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古诗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鉴赏诗词的内容中,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境。最后诵读顿悟,表达诗情,配乐朗读背诵全曲,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五)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提供与本曲相似的文本素材,对比赏读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把握两首古诗词不同的情感基调,深化对古诗词鉴赏学习的认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授之以渔,渗透学法,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悟,让学生自主发现、讨论、交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通过对比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对比参读,异中认同,同中辨异,同中求异,以诗比诗,以诗悟情,让学生了解这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区分点,鉴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刻画的情感、意境,加深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语言艺术更深刻的感悟。另外,课外我另外又拓展了几首,将古诗文学习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扩大阅读量,加强古诗词积累。

五、教学特色

(一)凸显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品悟

古人作诗讲究含蓄委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诗写作的一大手法,古诗词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是品悟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对古诗的理解、记忆,更要注重借细致的品嚼文字来深度鉴赏,不是浅层的对诗意的疏通理解,而是做更深层的、综合的解读。鉴赏其语言的艺术、画面的描绘、意境的深远、哲理的含蕴。以诗的语言品味为基础,走进诗文,想象诗词描述的意境;走进诗人,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进而把体会感悟的情、境,通过读诵表达出来。古诗教学应充分让学生去解读、品味、领悟、熏陶、沉醉,走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多一些对美的欣赏和领悟,领会古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中的内涵,悟出诗的意境,品味古诗画面美、色彩美、动态美、形象美、音乐美、哲理美等,品味饱含隽永意蕴、表现美好形象的韵味独特的精粹的语言。拓展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悟式”古诗文教学,即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以文本为依托,引领学生读而后通其意,品而后知其美,悟而后晓其情。通过朗读、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等方式,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品读文本,品味语言,深层次的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感悟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品悟能力,包含学习者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形”、“味”以及所表达的“法”的灵敏度和感知力。努力挖掘诗歌深层的思想意韵,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鉴赏、理解、表达能力。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联想领略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品评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通过感悟收获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在诗意阅读中,在美的陶冶中,丰厚文化底蕴,培养语文素养。把古诗文的学习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起来,使古诗教学成为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弘扬传统文化,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化素养的源泉。

(二)突出古诗文教学的核心——读诵。

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平仄、声韵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之美,唯有放声地朗读和抒情地吟诵方能表现这样的特点。读诵是亲近古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也是读者对其理解到的深远意境、深厚情感的最好表达方式。读在教学中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手段,也是学生在感受作品后表达情感的方式。古诗词教学要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入境,在读中赏文,在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品味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忘我的口诵心惟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从而达到以读促知,以读会意,以读升情的目的,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这种民族特色文化的热爱。

怎样指导学生去读?怎样读出诗的味道?教师的指导要有层次,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真正的诵读是建立在学生对古诗本身的准确理解和深刻的感悟之上。课堂上的诵,不仅是记忆、积累;还应该是理解的诵,欣赏的诵,抒发情感的诵,诵由心得,要去静心品读文字,走进诗人,要把读诵和对诗词的感受融为一体,读悟结合,在读中理解,在悟中读诵。只有深入的品味,走进了诗歌的意境,才能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才能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契合和心灵的共振。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还原画面的方式,通过理解,通过想象,还诗歌以画面,还诗歌以意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绘声绘色地说,酣畅淋漓地读,由此,学生才能如临其境,情动而辞发,把古诗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第四篇:《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通过意会阅读,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写作背景,借此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教学难点:

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了解本文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初触主题

1、同学们,不知不觉秋天已经来了,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秋天的风光图(欣赏秋天的风光)

2、看着这组风光图,你一定被秋天的美丽给打动了吧,你能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赞它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二、导入。

1.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浓情的诗词来书写秋天呀,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赏析一首小令——《天净沙〃秋》

2读题,了解元曲

小令是元曲的一种,我们第一次接触元曲,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元曲

元曲是盛行元代的文学样式。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二是剧曲,主要是套数组成的,是舞台上演出的杂剧的曲文。“散曲”是和“剧曲”不同。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小令又叫叶儿,很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和词很相近。

词有词牌名,曲也有曲牌名,“天净沙”就是曲牌名。那么“秋”字就是什么?(这首曲子的题目)我们一起再读读题目,注意中间的小黑点,要停顿好。3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初读

明曲意

1、在这首小令的描写中,秋天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天净沙 秋》这首曲子。(注意,用心读上三遍,要求念得字正腔圆,注意平仄和停顿,试着读出韵味来。)

2、学生自由朗读。

3、(大家读得真专注,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朗读。随时正音,示范 评价。

4、齐读。

5、思考领悟曲意,全班交流。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测学生对元曲的认识了解

2、检测学生对作者的认识了解

3、导入新授

二、品读 悟曲情

秋之画,动静有致

组织生齐读课文

师: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卷宏阔的秋景图,请你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曲子的大意。?(自由准备。)交流

真是一个清肃又明朗的秋天。

古人写景,总不忘动静结合,请你再读读这首小令,按照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可以把这首曲子分成几个画面?

2、全班交流。

按照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些景物组成了几个画面?.静态:“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

动态:“一点飞鸿影下。”

静态:“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请注意动静再来读读这支曲子指名,齐读。

秋之境,秋情之转

1、这首曲子被后人尊为“秋意之圣”,因为它在写作上有独到之处,我们来细细欣赏这首曲子,先看这个画面

1.“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

这两句中有几种景物,几个名词(这个画面有六种景物: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名词)再来读读这两句

读着这六个名词,我们觉得作者作者仅仅在写曲子吗?而是在干什么?(画画)

(巧妙地用六个名词描画了一个的画面,这种方法叫做名词铺排法)

2、①静静地,让我们想一想,作者写下这六个名词,这六种景物,此时在他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几个字词中读出来的呢?

②请3——4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从“孤”、“残”、“老”、“寒”)读出(萧瑟或孤独、凄凉)。板书:萧瑟、凄凉)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者两句。

3、要想真正读懂作者的心,必须得知道作者当时的境况,根据我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就知道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了。此时,作者应该在哪里?(去往投宿的路上)

常年漂流在外,每到傍晚。羁鸟归林,落日坠山,老乌鸦也停歇树头,他却要投宿别家。所以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心里会怎样?(忧愁、郁闷、悲伤、孤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诗句。齐读

用这样的方法写的还有一处:

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再来读读这个画面。这里几种景物?几个名词?五个名词,五种景物铺排着,此时作者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明朗”、“斑斓”、“缤纷”“生机勃勃”)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青、绿、白、红、黄)带着感受读者两句曲子。

(2)

青山巍巍,绿水潺潺,红叶似火,黄花争艳,好一派斑斓的秋光,好一派勃勃的生机!

此时的作者转成了什么心境?(开朗,积极,豁达)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诗句。指名朗读、齐读。

刚刚还是孤独凄凉,忧愁郁闷的人,怎么转而心境就开朗、豁达了呢?聪明的你能找到原因吗?是谁帮了他?

3.一点飞鸿影下。

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一点”写出了大雁飞得特别高,天空那么辽阔。)“影下”是什么意思?

齐读表演大雁急速地从天空划过的情景。

大雁如此急速它要干什么去?它为何要离开这里(追赶雁群,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因为这里严冬就要来临。所以它要赶紧离开。)在千里迢迢的途中它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9飞越大海,遭遇厄运,„„)但是大雁停住扇动的翅膀了吗?

作者随着飞鸿忽然掠过的大雁的影子,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了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他会想什么?

请结合你在课外对作者的了解来说说„„(自己就如哪只大雁,为了离开黑暗的朝廷跋山涉水,也虽然到处流浪,将孤寂一生,但是我和大雁一样在途中可以看到壮美的山河,那就让我寄情山河,拿起手中笔写下,山水风光,这不是美事吗?)瞬间豁然开朗!

一点飞鸿影下:点出了什么?(点出了绚烂的秋景,点出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振奋的精神„„)

一点飞鸿影下:还点出了静动静的曲子节奏,点出了萧瑟凄凉与明朗绚烂的和谐统一,更是点出了“秋意之圣”的杰作!带着这样的欣赏再来读读这首曲子。

三、延伸学习秋之圣,秋思作比

师:有人说这首天净沙.秋思在思想上超过了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1、出示: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比着读读,马致远眼中的秋和白朴眼中的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可以从写法上,内容上、感情上比较)

交流:

2、比较(相同:曲牌一样,写的内容也差不多,用名词写景法一样,不同:感情不同。《天净沙〃秋》没有悲凉的的感觉,而是变得欢快了,而《天净沙〃.秋思》写得特别凄凉。)能说到几点特别是情感方面就可以。是啊,就是这首曲子的独到之处。

四、诵读 〃升华

让我们再次入情入境的读读这首曲子(指名读,齐读)

五、推荐作业:

1、课外搜集其他经典的元曲欣赏着读读,体会元曲的艺术魅力。

2、结合本组“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活动中的活动要求,可以以“秋天的诗”为主题搜集相关的诗词。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孤、落、残、轻、老、寒)

一点飞鸿(打破)绚丽(青、绿、白、红、黄)

第五篇: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秋天美丽的景色、多姿多彩的颜色)

2、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3、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1、到了元代,曲又非常流行。(板书:元曲)今天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读文章要先读好题目,“天净沙”是这首曲的什么?“秋”呢?从单单一个“秋”字,你知道了些什么?(秋季,秋景。)

2、读读这首元曲,多读几遍。读通,读顺,读出曲的节奏美。

3、指名读,随机点评。

4、借助注释,仔细读读这首曲子,思考: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秋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从“落日、残霞、轻烟”可以看出。)

5、孤村与轻烟,落日与残霞,老树与寒鸦,读完后,你觉得秋天傍晚的景色是怎样的?(凄凉、冷清、孤寂„„)

如果你看到了,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村子太孤寂安静了;大发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饱经沧桑、毫无生机与活力的老树,听到寒鸦鸣叫,真是凄凉。)6•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1)、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萧瑟冷清的秋景图)(2)、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7、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大雁在振翅高飞,大雁的动感美等。这就是冷清之境中的秋的“活力”。)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8、最后两句,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绚丽多姿、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这就是秋的绚丽多姿。)

9、过渡: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又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

10、练习读好。前两句读出凄凉、冷清、孤寂的感觉,声音要轻、缓。第三句要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之快。最后两句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11、文因情而生。(板书)白朴的大半生在做官,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选择了离开。归隐山林或许是冷清的,这是孤寂的人生;但能在寂寞中振翅高飞,这是奋斗的有追求的人生;在经历孤寂、奋斗以后,你便会拥有秋天般多彩多姿、绚烂迷人的人生。作者就是通过这首曲来表达这样的心境的。

12、配乐朗读。人们说,诗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诗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节奏美,音韵美。(男生读 女生读,教师读。)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1、总结学法:要读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指名读,适时指导。

3、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天净沙·秋思》,用你的一双慧眼发现它与《天净沙·秋》 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曲牌相同,作者朝代相同,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题目不同,作者不同,景色也有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4、这首曲写了夕阳西下时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

夕阳西下,是鸟雀归巢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枯藤老树昏鸦”,内心无比悲凉,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是人们顺着弯弯的小桥,沿着潺潺的流水回到温馨的家的时候,家里有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在缝补衣服的慈母,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可看着眼前这无比温馨的家的画面,令人倍感悲伤,我也有一个温馨的家,可是,此时却——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陪伴作者的只有寒冷的秋风、一匹骨瘦嶙峋瘦的老马,还有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你因何肝肠寸断?(因在他乡,有家难归,因此情此景此地,因浓浓的思乡情。)

5、集体配乐朗读。

6、配乐口头改写。

夕阳西下,在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上,慢慢走来一个人,只见他蓬头垢面,面容憔悴,一脸的沧桑。陪伴他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凛冽的寒风卷着黄沙,打在脸上,卷起他枯黄的长发。眼前,“枯藤老树昏鸦”,令人倍感凄凉,“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无限羡慕,让游子不由地想起家乡那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馨的家园;想起了年迈的父亲,白发苍苍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勤劳贤惠的妻子„„„夕阳西下,正是鸟儿归巢,羊儿归圈,人儿回家的时候。想想自己,今夜又要栖居何处?看到此情此景,游子不由地吟诵出一首曲来——(师生配乐同诵《天净沙·秋思》)

7、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对环境、景物的描写,用景来衬托心情。我们也要

九、对秋思的改编,现代诗

改编的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作业布置:

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下载天净沙秋教学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净沙秋教学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城关教委 刘变变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元曲的内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感受元曲的魅力。 2、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中感悟。 3、 引导学生大体把握元曲大意,想象诗歌元曲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通过意会阅读,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

    天净沙.秋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教学反思 熊光应 反思一:目标的落实——学生都能熟读成背,能理解诗歌意思。 反思二:学生的参与度——由于做法简单,学生自觉参与读背,堂上书声琅琅;问反应作者心......

    天净沙.秋教案

    《天净沙秋》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天净沙秋》 2、会解释《天净沙秋》的意思。 3、了解“天净沙”的体裁,会写关于“天净沙”体裁的元曲。 教学重点: 1、会读、会背《天净......

    13.天净沙.秋(教学设计)doc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执教者: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钟事金 教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天净沙·秋》,感受它的音韵之美。 2、想象画面,反复吟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 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

    《天净沙.秋》教学反思(精选5篇)

    教学反思 有幸聆听了教研组张老师执教的《天净沙秋》,给我留下不少思考,对比自己的教学,反思如下: 《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之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